风险导向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究

风险导向下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探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群众生活诉求的不断提升,我国事业单位的工作性质与管理范围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原先以管理型为主的模式逐渐向服务型靠拢,构建服务型机制就需要从事业单位内部工作入手,不断强化内控效果,调整控制手段。事业单位在开展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应围绕相应的重点项目加以展开,即风险防范。本文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以期通过合理的改进策略,促进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我国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社会管理职能的发挥需要相应的组织机构加以实施,事业单位在国家发展以及社会建设过程中发挥出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在“一带一路”等重要经济发展战略的驱动下,事业单位内部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效能愈发关键。针对各种潜在风险,事业单位需不断提升内控能力,强化风险管理水平,将自身的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现阶段,我国的整体经济受到多重社会因素与国际形势的影响,面临一定的下行压力,事业单位作为社会建设活动中的主要机构,在为社会大众提供服务的过程中如何控制各类风险,借助内部控制的效果对其做好管理与防范是管理人员需要重要思考的问题。鉴于此,在风险导向下实施的内控管理可以更加严谨、高效地增强内部工作的控制与管理效果,使事业单位朝着平稳、正确的方向不断前行,使社会大众享受到更多优质的服务。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风险导向

事业单位在开展日常工作的过程中,实际的运营过程与计划目标往往会出现偏差,由于二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在这样的情况下风险也随之产生。工作人员在单位各项活动以及多个流程的实施过程中及时发现疏漏与差异,即为风险识别的过程。风险导向是从一个更大的维度进行宏观把控,各项管理活动的开展都是在风险识别的基础上加以展开的,单位内部在结合计划执行的过程中,可对内部各组织机构以及工作活动流程进行分门别类的风险控制,逐渐将风险控制意识深化到各个岗位、各项工作中去,使单位内部逐渐构建出一个完整的防控与控制体系。由此也可以看到,以风险导向为基础开展的内部控制管理,其管理范围与涉及领域较为广泛,往往涵盖了事业单位内部的全体工作人员,能够有效降低不同层面产生的风险,推进了各项工作的全面实施,发挥出了良好的效果。

(二)内部控制

单位内部的管理效能与运转效率应在时间的推移下有所提升,而内容控制工作的开展则可帮助管理人员或相关机构调整现有工作格局,确保单位内部财务信息的安全性与可靠性得到保障,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一整套完备的控制体系加以完善的。本文中所探讨的基于风险导向实施的事业单位内控是在主抓风险这一管理线的基础上,追根溯源地开展控制活动并且展开全程控制的活动,这与简单概念上的结果控制有着很大的区别。在整个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如何对内部产生风险的原因以及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甄别是关键所在。

(三)基于风险导向事业单位内控概述

基于风险导向主要强调了“风险”,事业单位日常的管理活动中涉及到不同的管理活动与业务事宜,工作人员将与单位有关的信息内容进行汇总、分类,结合当下整体的运营状态分析未来会遇到的各种风险要素,针对这些情况对内部的业务内容与财务信息进行管控。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随时处于一种快速的发展变化之中,对于事业单位而言有可能无法跟上这种快节奏的变化而产生相应的滞后,致使现阶段工作与系统之间产生一定的差距。鉴于此,事业单位内控工作应主要汇集在风险控制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并构建相应的体系,实现风险导向与内控工作的融合,确保财务信息稳定可靠,认真分析与评估事业单位的财务绩效,尽可能地化解风险,严防风险的产生。与此同时,运用这一手段,还可以有效缓解事业单位内部原有的生产结构,实现单位内部生产结构与运营活动的标准化,发挥良好的管理效果。

二、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概述

事业单位本身拥有一定的资产且涉及的财务信息较为重要,单位通过开展内部控制可以有效保护现有资产,使其完整性不受损害;也可采取一系列科学的举措确保会计信息准确无误,从而促进事业单位实现既定的内部管理与发展目标。科学的内部控制工作,其内在的一系列方法有着现代化的管理思路,其中囊括了自主调整、规划、控制等一系列的方法,在人员实施的过程中实现深入贯彻,努力提升践行效果。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着重从环境方面的控制、风险要素的评判、控制活动、活动中的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维度展开。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仅仅是对现有资源的控制,其控制效果也关乎公共资源的使用,其分配的效果在维持社会公平、提升群众满意度方面也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事业单位开展内部控制是必要的,考虑到现阶段的改革建设工作还存在许多的薄弱环节,工作人员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予以强化。

三、内部控制与基于风险导向间的关系

事业单位管理工作的实施需要相应的控制活动与约束活动共同进行管控,是一种可以促进管理效力提升的有效手段,单位内部在实施此项工作的同时推进了内部成员的协同参与,有效填补了事业单位业务活动中的各项漏洞,风险指数大幅度下降。基于风险导向的内部控制其起点较高,无论在风险要素的识别还是采取的缓解手段等方面均发挥着较为理想的效果。在此过程中,单位内部的各种情况都进行了评估与分析,并且是在与内部控制融合的情况下展开的,可以实现预防风险的目的。此外,过程控制也是风险导向中的重要一环,其范围涵盖的内容较为多样不,如风险预测、评估等环节,在与内部控制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可以发现过程控制的范围更广,内部控制则相对较小。内部控制强调的是内部需要开展的管理项目,确保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工作可以顺畅地开展下去,在运营机制通畅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稳定的经济收益。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精准实施可推进事业单位的风险导向工作。内部控制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必然是需要不断进行完善的,而管理人员在开展建设活动的过程中,针对财务管理活动中产生的风险也应有一个深刻清醒的认识,确保内控管理方法趋于完整。正常情况下,内部控制系统可作为事业单位基于风险导向的夯实基础,但前提是必须确保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性,二者相辅相成、联系密切,均可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四、风险类型

不同类别、不同等级的风险都会对事业单位的日常工作产生一定的冲击,针对不同种类的风险,工作人员应从源头处进行分析,将风险防控工作真正落实下去。从大的维度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事业单位出现风险隐患较多的情况存在于管理制度、组织活动以及具体业务等方面,这些方面都有可能滋生风险,以下分别进行分析。

(一)组织风险分析

事业单位的组织结构与其单位的属性有着高度的关联,组织结构也会对内部控制带来较为直接的影响,与之相对应的,发生风险的程度也与其关联密切。事业单位受到其管理模式以及单位性质的影响,容易产生职位重叠或难以容和等现象。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岗位任用的不合理以及选拔机制中存在的漏洞,均可造成潜在风险,形成各种问题隐患,不利于事业单位的长远发展。

(二)制度风险分析

陈旧的管理理念会对事业单位基于风险导向的内控体系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原有体系的构成也较为薄弱,不利于单位长期、健康发展。当下,各个行业都需求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事业单位制度的改进与优化仍然处于实践阶段。针对原有管理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应进行积极的调整与转换。总的来说,事业单位内部的制度形式应随着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大众诉求的变化进行合理的调整,不能以一种一成不变的形态反映在日常工作之中,针对内部财务管理制度、资金回收制度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应进行积极应对,全面提升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风险。

(三)业务风险分析

管理人员可以对单位内部的业务风险进行以下几类区分:其一,预算业务风险。预算编制与预算管理二者联系紧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与保障,如果预算编制的规划性、科学性不足势必会导致后期执行过程中出现超支的情况。与此同时,监督工作的开展也同样重要,单位一旦缺乏及时预算执行的信息传导与评估,就会对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产生一定的影响,致使监督滞后。而监督工作的开展往往是在业务活动完成之后,这也导致各项活动发生之初以及过程中基于风险导向方法的内控工作行进困难。其二,业务收入与支出风险。部分单位只关注收入而忽略了支出过程,轻视后者会对单位内部的财务安全带来损害,一些不法行为如虚假支出、私自挪用资金的情况也随之出现。其三,采购风险。采购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环节,采购业务与财政资源的关联性较强。现阶段,单位内部一些过度采购与重度浪费的情况较为常见,再加上采购活动中出现的一些违规行为,给事业单位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风险。其四,固定资产管理风险。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涵盖了多个方面,如资产的采购、使用、维护处置等。工作人员在进行固定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如果风险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工作将无法与之协调,给事业单位带来严重的债务风险。

五、问题分析

(一)正确、全面的内控意识尚未形成

我国的事业单位是服务于全社会、全体民众的,其行业地位与影响力都较高,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与氛围中,工作人员很容易秉持陈旧的管理思想开展日常工作,自身的规范性严重不足。事业单位在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人员的思想认识高度有限,很难深入地落实下去。部分工作人员虽然也对相关工作表示认同,然而却只是表面上赞同无法将具体工作真正落实下去,这也是思想认识与行动不统一造成的弊病。与此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的领导层,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未能从宏观战略以及前瞻性的角度出发对单位的发展进行长期规划,并且对于潜在的风险缺乏正确的认知,给单位的未来发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之所以出现这一局面,与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与管理途径有着很大的有关系,对于上级部门拔付的资金往往按预算口径取得和使用,缺少有效的内部约束,控制效果更是无从谈起。

(二)内部控制体系有所欠缺

完整的框架结构可作为整体性的指导方案加以践行,因而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程度较为关键,现阶段事业单位在这一方面还存在许多的薄弱环节,特别是对于规章制度的建设也较为匮乏。我国事业单位的制度容易受到传统管理思维的束缚而出现滞后性,与日常工作联系较为紧密的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等也与实际情况有所脱节,无法在预算资金的控制方面实现精准、严谨。事业单位内部的财务会计工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固有模式,财务管理工作也存在许多不足。这些问题会影响重大决策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也不利于信息的有效传递。由于预算资金较为有限,单位内部不同的部门都想尽可能地多争取一些预算资金,这也给管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部分单位还存在内外两套账的问题,也给资金的管理带来了很大的风险。投资方法不得当,评估方法不科学,就会造成恶性循环,给自身的财务管理带来巨大的压力。

(三)绩效考核机制缺乏明确标准

事业单位内部往往对绩效考核缺乏深入的认识,针对与内部控制有关的工作管理,无法将其与绩效考核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有些单位虽然也实施了内控工作的考核,然而在具体评价环节或是考核标准的认定方面,却存在科学性明显不足的情况,内部控制的工作也较为滞后。由于相关工作的实际质量与效果无法通过量化的标准予以评定,致使单位的内控工作往往流于形式,无法将其真正的作用发挥出来。单位领导层对于内部控制工作的实施情况了解的较少,无法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改善,对于内控人员的平均业务水平而言,也无法得到有效提升,导致单位在风险防范环节过于被动。

六、改进措施

(一)提升内部控制认识

内部控制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渗透、全面开展的具体工作,这就要求单位内部从上到下能够形成统一认识,深刻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价值,无论从领导层还是一线工作人员都能够从实践中加以践行,将其看作日常工作的重要一环并形成常态化机制。单位领导层应树立好榜样作用,积极开展专项工作并成立内部控制工作小组。良好的内控氛围可通过积极的宣导进而展开,在开展宣传教育的同时,全体人员的重视程度以及认识水平都可以有进一步的提升。为了能够有效提升内控效果,单位内部应定期开展与内部控制联系紧密的专题讲座,请专家进行讲解,全体人员则可对重点内容进行记录。事业单位内部的领导层应尽可能多地了解与单位发展相关的内控手段以及评价标准等,便于日后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督管理,有序、高效地开展单位内部控制工作。

(二)构建完整的内控制度体系

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程度关系着后期的执行效果,工作人员在思考如何构建完备的内控体系的过程中,也是一个对原有制度风险与不足进行调整与改善的过程,有利于实现风险与内控的最佳组合。风险会随着单位内部的各项活动产生,工作人员更应就此做好风险因素的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切合工作实际的潜在风险应对标准及控制办法,将各种风险要素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改善风险控制水平。通过构建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形成流程化、规范化的管理手段,减少风险造成的影响。事业单位管理思路与管理模式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行科学化调整,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的内控理念,形成符合自身发展的内控制度体系。管理人员应将日常控制工作前移,不断强化经济事宜的管理与监督工作。

(三)实现内控与绩效的有效融合

内部控制工作的全面开展与实施是事业单位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领导层应将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作为一项绩效考核指标,纳入到管理工作之中,使全员认识到该项工作的重要价值,并在日常工作中加以践行。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人员的安排设置情况、内部控制工作涉及的工作量以及实际的效果等均可成为评价指标,在评价的时间方面,可结合单位的实际情况或是按照季度、半年的时间段开展具体工作,使之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领导层可对人员的评价指标与年度考核联系在一起,对相关人员的考核结果进行阶段性分析,针对不同分数的工作人员可适当进行激励或给予相应处罚,与此同时将绩效考核结果纳入人员评级、晋升的重要指标之一,提升全员的主动意识与工作积极性。借助这一手段,单位内部的抗风险能力与内控效果得到了提升,促进了事业单位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综上所述,单位工作人员在风险导向下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进行优化,一方面可以全面挖掘内部存在的各种风险集中进行处理,另一方面,可以有效优化内部控制体系,使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有一个质的飞跃。对此,管理人员应就该问题进行重点研究,结合实际情况优化内控制度,实现良好的管理效果。

作者:张延华 单位:济宁市公路管理局邹城公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