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员工持股与内部控制探究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与内部控制探究

[摘要]如何提高内部控制质量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探讨的热点。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对加强内部控制的建设要求更高。与此同时,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结合是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的亮点。文章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积极意义,体现出了员工持股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应用价值。

[关键词]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内部控制

1引言

当今世界经济形式仍旧复杂多变,国内外竞争日益激烈,企业面临的风险也呈现复杂化和多样化的趋势,作为防范风险重要手段的内部控制一直是学术界和实务界研究的热门话题。作为一项公司内部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重要治理机制,良好的内部控制不仅是现代企业管理的必然要求,还是成本效益的现实考虑,更是提升企业价值的优良路径。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涵盖着有关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等重要领域,关系到国家经济的命脉,不仅承担着保证经济供给和经济安全的重要使命,还代表着国家强大实力和肩负着参与国际竞争的使命,因而对国有企业内部建设的要求更高。随着一些“混改”新政策的出台,员工持股又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员工持股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相结合是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的相结合,能够进一步优化国有企业的产权结构,完善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激发国有企业的创新能力。那么员工持股将如何对国有企业产生治理效果?本文深入剖析了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积极意义,体现出了员工持股在国有企业改革中的应用价值。

2内部控制的作用

2.1内部控制是弥补委托关系的控制系统。内部控制的产生,源于企业的管理需求。伴随着现代企业治理,为了追求专业化分工和规模经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产生了委托关系。为了适应大规模生产,也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企业所有者将公司的经营权转让给了擅长经营的职业经理人,只保留公司的剩余索取权。而由于契约的不完备性,经营者享有企业的剩余控制权。在企业治理的委托关系中,所有者和经营者作为理性的经济人,都最关心效用如何达到最大化。所有者最关心企业经营的结果,经营者最关心付出是否得到了足够的报酬。两者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利益冲突。同时,经营者对企业经营情况的信息了解程度明显优于企业的所有者。由于剩余追索权和剩余控制权不匹配,若没有合理的机制来约束经营者的行为,经营者很可能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发生道德风险,损害企业所有者的利益。而内部控制从最初的“内部牵制论”,发展到“制度论”,再到如今的“全面风险管理论”,已经渗透到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是对企业全面、全员、全程的过程管控,降低了各种机会主义的操作空间,能够有效地规范企业经营者的行为。

2.2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应有之义。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在于防范和控制风险。任何偏离企业预期经营目标的行为、过程和结果都意味着企业存在某种潜在风险,需要采用一定的控制活动。首先,企业需要识别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实现的各种潜在风险。其次,企业采用定量或者定性的方法分析潜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引发的经济后果,提出各种风险应对方案,经过科学论证评选出最佳方案加以实施。最后,根据实施效果对方案进行修正。从内部控制的整个操作流程看,内部控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防范和控制风险。企业面临的风险根据来源可以划分为内部风险和外部风险。一方面,内部控制的核心是内部牵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体现在良好的权利制衡和协调机制,能有效防范公司内部各种舞弊行为的发生;另一方面,内部控制可以提高企业应对外部风险的预测和防御能力。一套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能培养企业经营者对所处外部环境的关注度和敏感度,督促经营者有效地预测各种经济、市场等外部因素对企业造成的波动,及时调整投资方向和生产经营计划,以应对外部因素带来的冲击。

3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3.1所有者缺位,内部控制的外在驱动力不足。相比非国有企业,国有企业的委托问题较为严重。国有企业的最终产权归全体人民共同所有,但人民没有办法直接行使所有权,于是由政府代为行使所有权,政府又将该项所有权委托给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形成了多层委托关系链。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只具有对所管理资产的控制权,而不具有对资产的剩余索取权。这种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分离,使得各级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缺乏监督国有资产的内在动力,出现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的情况。内部控制的监督通常从两个层面入手:一是企业所有者对企业管理层的监督;二是企业管理层对企业内部活动的监督。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使得内部控制在第一层面的监督不足。这很可能导致经营者利用国有产权的弱控制力形成对企业的实际控制,进行各种机会主义行为以谋取自身利益最大化。

3.2治理结构不完善,内部控制缺少制衡机制。完善的公司治理是有效开展内部控制的基础。根据现代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的要求,首先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和监事会,再由董事会聘选经理层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经理层对董事会负责,监事会监督董事会和经理层,监事会和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我国的国有企业从形式上都设置了“三会”,但从实际效果来看,难以形成权利的制衡,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一是在实际运营中,监事会的地位低于董事会,往往被董事会和经理层控制,导致其正常职能难以发挥,难以形成对董事会和经理层的有效制约;二是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在董事会的比例较低,董事会的独立性受到影响。三是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的现象很普遍,有些国有企业管理层和董事会成员高度重叠,这表面上看是为了提高公司的决策效率,实际上导致董事会的决策权和经理层的经营权界限模糊不清,难以形成董事会对经理层的有效制约。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不完善,导致内部控制体系缺少制衡机制,难以形成一个自我调节、自我约束的系统,影响了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

3.3内控意识薄弱,内在驱动力不足。内部控制体系同时具有技术性和社会性双重属性。因为具有技术属性,我国参照COSO报告以及ERM框架,在2010年初步建立了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由于社会属性,一个统一而普遍适用的内部控制规范标准是不存在的,建立起来的内部控制规范体系实操性不强,只是一个方向性的指南。内部控制体系的搭建需要企业参与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灵活地设计和运行。而不患寡而患不均的传统文化对员工的价值观及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传统文化以及国有企业薪酬规则约束下,国有企业通常维持较小的薪酬差距,有些国有企业甚至还实行工资平均分配制度。与民营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薪酬差距对员工激励不足,导致员工缺乏执行内部控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未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的实际生产经营结合,造成内部控制流于形式。

4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对完善内部控制的积极意义

4.1员工持股能够缓解所有者缺位的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经说过:“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最为经济;花自己的钱给别人办事,最为效率;花别人的钱为自己办事,最为浪费。”从内部控制整体设计来看,包含了三个维度,即治理结构控制、管理层控制以及作业层控制,分别对应董事会、管理层以及其他员工。治理层和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的顶层设计,作业层负责内部控制的执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既与内部控制体系的合理性有关,又与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情况有关。治理层和管理层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设计和监督,作业层负责内部控制体系的执行。受股权激励的员工,大多来自治理层、管理层以及生产、销售、研发等部门的关键岗位,是内部控制体系中的中坚力量。员工持股,通过与员工分享剩余权益的方式,确立了员工“主人翁”的地位,使“花别人钱给别人办事”转化成“花自己的钱给自己办事”,能有效缓解国有企业因所有者缺位而造成成本过高的问题,进而推动国有企业内部治理水平的提高。

4.2员工持股能够优化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国有企业在引进非国有资本时,会担心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的结合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而员工股的加入,可以与国有股、非国有股构成“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一种类似三角形相互制衡的机制。员工成为国有企业的股东,会在日常的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可以通过监事会、工会等机构形成对国有企业的第三方监督,有利于国有企业形成自主监督、相互监督的模式,优化了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优化了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国有企业实施员工持股计划,会使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自觉地将公司利益放在首位,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利益,有利于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释放国有资本活力,加快国有企业转型,提高国有资本的配置和运行效率。

4.3员工持股能够调动国有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持股是一种薪酬激励手段。根据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固定的工资薪酬只能作为保健因素,消除员工的不满情绪。只有弹性的薪酬激励才能作为激励因素,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员工持股将股权激励运用到薪酬设计中,使国有企业员工的薪酬结构趋向多元化,能有效调动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发挥自身的潜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员工持股是一种集体激励,将股东、企业、员工以及其他关联各方的利益捆绑在一起,实现多赢的局面;员工持股是一种长期激励,将一部分员工的现实利益转化成了企业利益,形成了企业与员工共发展、同进步的良性循环,有效促进了人力资本的发挥,最大化地实现了人力资本的价值,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具有重要意义。

5结语

国有企业员工持股对内部控制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员工持股在国有企业混改的应用价值,为员工持股在国有企业的治理效果提供了增量证据;另一方面也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为此,我国应该加强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相关研究,完善国有企业员工持股相关法律法规,充分发挥员工持股的作用,促进国有企业的长久发展。

作者:刘强 单位:山西烁科晶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