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途径研究

[摘要]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社会主义政治体制下,国家机关及相关机构的行政、经济等活动,更需要一套科学、客观和相对独立的审计系统来协助国家领导团队治理国家,帮助人民群众更好地进行监督。国家审计信息化作为国家治理信息化建设十二金总体规划的之一的金审工程,自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已经初步建成了五大应用系统和相关信息化基础设施。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国家审计环境、对象及技术等都发生了变化,为了与时俱进,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应用必须不断适应和创新。文章介绍了我国审计信息化的现状及问题,并探讨了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国家审计;信息化;云审计;一体化;数字化

0前言

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根据有关法规,对我国政府机关、行政事业单位及国有企业的预算收支及基础会计资料进行的检查监督活动。国家审计机关除了统领的审计组织如审计署外,在税务、财政、银行、海关等领域还有专业的审计机关。审计的目标是通过对这些部门和领域的审查,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保障国家和人民利益。国家审计是法定强制性的,任何被审计单位不得拒绝,审计单位做出的任何处理决定都必须被执行。完善国家审计体系和工具,是国家领导及各级政府一直不断努力的事业,也是广大百姓的期望。但我国同西方国家政治体制的差异,要求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必须通过自我改进来提升审计的效率。客观而言阻碍很大,特别是在信息化方面前进展缓慢。然而随着信息技术与实体活动的紧密结合,其客观、智能、广泛、准确以及超强处理能力,从根本性解决了大量的系统性问题和人为干扰。国家审计信息化对我国国家治理的作用是关键性的,它能够大大提升执政能力和人民监督能力,能够维护和提升国家治理的健康度。

1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

概括而言,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与信息网络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具有相同的历程,从最初的办公电气化,到目前的互联互通,依赖于各行业和组织的会计电子化、依赖于信息孤岛的开放互联。在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审计软件作为辅助审计工具,主要用途在于检查会计中是否有差错或财务上有弊端,并对基础审计工作提供工具支持,包括记录、存储和统计分析。随着全社会实体活动信息化越来越深入,国家审计机关面对的审计内容呈现爆炸式增长,且基于信息网络的财务会计管理不断创新,同时信息化工具也为国家审计工作提供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因此在1998年国家审计署提出了进行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建议,得到了总理朱镕基的充分肯定和重视,并批复启动国家层面的审计信息化工程的规划和筹备。2000年9月审计署向国家计划委员会报送《审计信息化项目建议书》,这标志着“金审工程”规划的确定,而其一期工程于2002年6月启动了。金审一期的建设工期为两年,建设任务包括应用系统的整合和互联、局域网络建设和互联、安全系统体系架构和实施、标准规范的适配统一以及信息化专业团队的培养。一期工程实施启动了现场审计、审计管理和联网审计三大系统,初步完成了我国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架构。而“十一五”期间的金审二期工程是国家审计信息化系统“血肉”丰满的阶段。为了进一步完善AO、OA和OLA三大应用系统,建设并启动了国家审计的数据中心、交换中心、安全中心和运维服务中心。二期工程是国家审计工作由分散到集中的过程,不仅是数据的汇总、更是分析的汇总,也是支撑和运维的统一。到了“十二五”期间,国家信息化进入了跨越式发展阶段,全面网络化促进国家审计的具体工作能够实现统一组织安排、智能化多级联网联动升级以及数字化审计质量控。至此国家信息化审计不仅仅停留在粗线条和大模块的审计内容上,而是能够对更多更细的底层内容进行审计。例如2011年为了摸清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国家审计署只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对全国300多个地市、8600家单位、37万个项目的187万笔债务的审计。通过全面的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国家审计机关的审计监督能力、决策支撑能力、过程控制能力和事务管理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2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家审计信息化的顶层设计和系统建设在取得实质性成就的同时,应当看到目前国家审计信息化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审计信息化未充分落到审计工作的执行层面。审计信息化系统和平台的建设,为审计工作提供的是一个高效智能的工作平台和工具,然而是否将其很好地利用起来,在不同地区、不同层级和部门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那些实施不到位的领域和部门存在重视硬件设备,而轻视软件升级和应用,也就是装备精良但是成为摆设。没有及时地将审计信息化的建设重心从基础设施建设转移到信息化审计工作实施和管理的上线上来,而即使上线了也是用于处理底层数据和资料较多,分析管控较少。二是审计软件功能模块应用不够充分。智能化的审计软件能够根据使用者的具体需求进行模块化的组合设计,从而实现丰富智能的应用。然而地方各级审计机关围绕《审计管理系统》和《现场审计实时系统》过分的进行规范操作,则会禁锢审计人员的思维,造成流程的僵化。而从主观能动性上看,这体现出很多领域和部门的审计信息化工作受到外部干扰因素影响较大,因为全面信息化审计实施和管理,必然会充分暴露试图被人为隐藏的各种问题,因此一些个人和集团一定会在信息化系统和工具的应用上打擦边球,走形式化。三是信息化审计队伍力量薄弱。队伍力量薄弱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缺乏足够的高水平专业人才,特别是基层审计机构。与快速应用实施的信息化审计“装备”相比,我国信息化审计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既懂得计算机技术或熟练运用系统软件,又精与审计业务的人才凤毛麟角,因为从我国人才培养上看,这两个领域结合的场景很少。而且国家各层级审计机构的公务员编制下的人才聘用,客观来说充分公允地吸纳更多的优秀人才是存在阻力的。因此审计队伍的平均素质能力水平,目前还无法完全匹配全面审计信息化和智能化的要求。随着云计算和大数据在国家审计信息化上的应用,各层级国家审计机构推广和实施信息化、智能化审计工作的任务将会更加艰巨,此时就需要各地各组织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在国家审计信息化的应用模式上进行探索。

3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途径

国家审计信息化不是止步于将线下全面转为线上,而是要朝着更加全面、更加智能和更加高效的目标不断改进和提升。对于庞大的国家系统来说,由于技术和现实的限制,无法做到完全的上下统一和全面管控,但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面向未来的技术逐渐走入现实,国家治理实现全面管控和统一协调的目标也已经不远了。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在各个地区和领域也开始燃起星火。早在2012年,审计署就组织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创新模式成果评选,选出了7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和27个三等奖,反映了当时国家审计信息化领域应用的水平和积极作用。基于当时的背景环境,可以看到各地区对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的探索是多途径和丰富的。例如浙江丽水的“1拖N”模式,解决了县区审计机关信息化需求高,但人力财力缺乏的矛盾;审计署金融审计司提出了以总行为龙头总体分析与分散核查的金融审计创新模式,构建了金融审计组织“一个平台、两个管道、三个中心、N个核查小组”的架构;湖北省基于国家痕迹交换中心建立了与审计现场的信息直通车和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下的审计机关之间的直通车,并基于互联网实现两条贯通统一的决策通路;青岛市审计与基于联网审计系统平台,整合了多行业的数据,实现了行业与外部数据的关联、跨行业的数据关联分析,从而拓宽了审计的领域。这些积极的案例是各地区和组织从多个角度对国家审计信息化与本地区、本行业和本部门工作的结合,进行了充分的探索和踏实的实施。时至今日,在全新的环境背景下,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有能力朝着更高的目标进行探索。国家审计信息化模式创新该沿着怎样的路径前进,取决于是否明确了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我国的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核心工作,最终目标是要维护全体人民和国家整体的利益,即长治久安,不断强盛,而不是维护特定党派、集团、阶层或者群体的利益。因此,毫无疑问我国国家审计信息化发展的终极状态必定是全面的智能化审计,逐渐消除系统新审计风险和人为干扰。而助力这一目标实现的关键技术已经出现,即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等,这些前沿技术能够最终极大地消除信息的不完整和不对等,并能够见整个国家和全社会打造成一个具有统一大脑的“生命体”,也就是说国家审计信息化的模式创新路径,聚焦于这些技术的应用,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全面信息化和可感知化。审计工作以及其他任何工作的关键障碍是信息的获取以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审计对象的微观现实活动很多都无法实时真实地转化为电子信号被需要的人和组织得到。而在物联网技术应用之后,将有更多的微观活动、物品等实现电子化和可感知交互化,即在权限允许下几乎不存在“暗箱”。目前能看到的是国家政府机关、行政单位的管理系统更加开放和全面,越来越多的日常工作、交易信息、服务信息、人员信息能够被实时录入到系统中,遗漏和伪造基础审计信息的可能性越来越少,从而基于更加全面真实的基础数据,审计系统只要设计好运算模型,就能够客观快速地反映审计事实;二是基于“云”的集权化和独立化。国家机器如同人体一样,如果由一个清醒的大脑控制好,那么身体和精神都能保持良好协调的状态,如果精神分类或者神经阻断,那么身体和精神就是分裂。国家审计信息化最终要实现一个“清醒”的大脑控制,必须依赖于全面“云”化,也就是丽水“1+N”模式的终极版。通过实现网络和信息的全连接和全共享,国家审计总控中心将逐渐发展成为一个超级“大脑”,从他想各层级、个领域、各部门、各项工作延伸出去的是不计其数的网络神经,能够实现集中策略设计和部署、集中指令下达和反馈、集中改进、修复或处理;三是模块化灵活适配。国家和社会的变革加速,同样要求审计信息化的软硬件、法规制度、流程和工具不断适用。因此国家信息化审计系统将更加模块化和开放化,各层级、各领域、各组织和具体业务能够基于基础的规则和架构进行适当的选配和组合。

主要参考文献

[1]刘芳.基层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3).

[2]刘智航.基于审计信息化的政府审计质量变化与管理分析[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7).

[3]张莉,张俊民,朱琦.国家审计组织方式的改进与重构———基于天津市审计局的经验考察[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7(1).

[4]陈浩鸿.浅析国家审计信息化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4).

[5]李晓渝.云审计协同审计全覆盖模式和途径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11).

[6]陈伟,SMIELIAUSKASWally.大数据环境下的电子数据审计:机遇、挑战与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6(1).

作者:刘俊 王惠聪 单位: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