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例6篇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1

关键词 高校 传统文化教育 综合素质教育 结合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1 正确认识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重要意义

(1)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代的大学生正处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和社会转型的时期,不免存在一些人生态度和价值取舍的问题,如个人主义等。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如果没有很好的修养,将在社会上寸步难行。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有许多关于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资源,比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文化对为人之道提出了标准,“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都是为人处事的方法,我们可以借此引导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传统文化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内在精神动力。当代的大学生即将成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国家应该有着深厚情感。但是在当今大学生中,激动人心的“民族”、“国家”、“理想”等信念渐渐失去了本应具有的光彩,更多地崇尚个人主义,追求个人欲望的满足与无节制的自由。由此可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树立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是非常重要的。而要做到这一点,加强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关键,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

(3)传统文化教育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富有价值导向作用。传统文化教育对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价值导向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广泛的传统文化教育是形成良好校园氛围的基本条件。它引导着学生朝着社会所期望的方向发展,从而正确地辨别是非、真伪,提高大学生的鉴赏能力,实现自我完善与发展;其次,传统文化教育为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提供行为参照,如:古代君子风范就能为大学生树立良好的模范标杆形象,引导约束自我行为,敢于为信念牺牲自我利益。

2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的辩证关系

在一定文化环境中就会受一定文化环境的影响,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质就是以文化熏陶来达到育人的目的。综合素质教育是以大学生为中心,以提高他们各方面的素养和综合能力为根本目的。同样都是育人,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之间就存在密切关系。

(1)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源泉。我国的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吸收各民族文化中的优秀部分形成的,呈现出稳定的共同心理状态、精神意志、价值取向及思维方式,是历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认同感的精神资源。一方面,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教育内容;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的教育方法。

(2)综合素质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继承和创新。我们知道,虽然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我们不仅要传承这些内容,而且要让它成为我们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课直接利用的内容。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不仅包括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也必须以现代生活和文化为基点,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结合当今社会的生产、生活实践,不断发掘传统文化新内涵,实现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和创新。

通过以上论述可知,传统文化教育和综合素质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条件,它为综合素质教育提供物质与精神基础;另一方面,进行综合素质教育而产生的理论、使用的内容以及所达到的成果,都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3 传统文化教育与综合素质教育结合的实践路径

3.1 营造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全方位开展弘扬传统文化的校园活动

在日常生活环境营造方面,张贴历史名人画像及经典名句在教室、图书馆、宿舍楼等大学生们学习、生活的场所;利用书法艺术搭配诗词歌赋装点校园建筑物;给建筑物、道路配以有传统文化意味与内涵的名字等等。因为这些丰富的思想不盲从流行,经过历史的淘洗,不会流于浅薄,而且丰富多样。构造良好的传统文化外部氛围,引导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式的转变。

在校园活动开展中,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结合传统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学生活动,包括:在辩论、朗诵、演讲、书法等活动中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传统节日组织民俗活动,展现民族风俗与心理,感受节日背后的文化内涵。(2)图书馆中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馆藏丰富,供广大学生阅读学习。(3)高研院定期推出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报告讲座,为深入了解文化内涵提供便捷之门。(4)不定期的名家讲座为学校增添了传统文化氛围。切实做到大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文化,达到提升综合素质的目的。

3.2 营造传统文化的社会环境

随着各种思潮涌入高校,带来的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冲击。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对内教书育人,对外有足够的影响力影响社会风潮。高校毕业生作为社会的中坚力量,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能够促进良好社会文化氛围形成,然后影响在校大学生学习优秀传统文化。

3.3 扩大选修范围,积极编写适合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

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选修课程建设,选修课发挥起对大学生进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作用。在重庆大学的人文素质选修课中,和传统文化相关的的课程所占比例为三分之一左右。

如何充分发挥选修课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呢?首先,在选修课的制定上扩大传统文化教育的选修范围,用文学欣赏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修养,用传统文化通识教育来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其次,在选修课的课程制定上,力求贴近大学生的现实生活,并让更多的大学生有时间学习。与此同时,编写适合现代大学生阅读的传统文化读本。例如:用传统文化解读当今社会热点,以古喻今;适当运用时兴语言,增加学生的阅读兴趣;将传统文化与广大学生喜爱的形式(如动漫)相结合,换一个视角解读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新的阅读方式(如微博)进行教育与宣传。勇于尝试,力求用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来吸引大学生,并使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从中汲取营养,提高个人综合素质。

资助项目:——重庆大学“党的十精神研究”专项课题

参考文献

[1] 张长胜.高校传统文化传播平台构建研究[J].语文学刊,2013.

[2] 刘彦力,李鑫慧,孔敏.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策略[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

[3] 吴维娜.我国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2.

[4] 王菲,李雪,高天阳,李彩红.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研究[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3.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2

【关键词】人文素质;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

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这明确要求切实促进综合文化教育和科学教育相融合,综合素质教育应体现在整个教育的各个方面。高等教育的国际化给当前外语教育规划尤其是英语专业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许多专家学者在综合素质培养方面进行一定的研究。张中载(2003)从功用主义人文主义的分析中理论提出人文素质培养的建议;武莹(2012)等从教材教材编写以及教学和测试方式改革角度探索促进课堂教学中综合素质的培养;金利民(2010)、孙有中(2010)则从从英语专业知识课程设置角度宏观研究提高人文内涵的课程体系改革。前人研究主要涉及课程体系改革以及教学方法改革对综合素质教育的促进,因此,如何通过组织科学系统有效的实践教学环节来全面提升英语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是当前一个具有积极意义的课题。

一、英语专业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和要求

英语专业教育可以说是融合人文主义本质、人文学科教育与外语技能素质的综合教育体系。在实施以语言形式教学的知识传输的同时,强化语言中表现出的文化内涵的教学,从而使英语教学不仅仅是拓展语言本身,还可以通过语言表现出的文化特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英语专业的综合素质教育理念将人文综合素质培养融入专业教学中,以培养国际型和批判性思维文化人才为教学目标,将语言技能和文化教学有机融合,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体现人文学科教育的真实性和人文性。高校英语专业培养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本质上是全面发展的人,是既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又备较高的人文素和良好的品格修养的。这必然要求应英语专业教育要将素质渗透到教学实践当中,要将综合素质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充分发挥并挖掘英语语言文化中的人文科学知识和人文精神,培养复合型学生的综合素养。我们认为,新时期复合型应用英语人才要具备全面的综合素质,包括人文思想素质、综合文化素质、人文科学素质以及综合心理素质等,从而培养和形成探究精神,才能更好地理解复杂世界。

二、综合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掌握的知识必须通过一定的教育和实践从而“内化”为稳定的素质和自觉的行动以后,才会成为受教育者的素质。英语专业教育自身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重要环节,近年来实践教学研究已成为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工作中最丰富、最活跃的环节。本文拟从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视角探讨加强综合素质教育的路径。

1.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英语专业教育“承载了西方文明的精髓和诸多西方文化元素,对大学教育、校园文化的构成及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起着隐形的、不可忽视的作用。”(文卫平,2009)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是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配合和推动课堂教学为目的人文素质实践教学活动,具有相对独立的教学体系。

2.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英语科学涉及英汉语言、文学、哲学、国别政治经济历史、以及艺术等多种领域,其实践教学应该重视学生在语言学习和应用的实践采丰厚的人类文化内蕴,为学生提供较为全方位的综合素质教育与实践。人文素质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体系以“英语人文通识教育和实践”为基本核心,以语言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为主要目的。实践教学梯度为通识性和创新性两个梯度,融合在实践教学的每一个板块中,学生结合个人兴趣、个性、能力水平和特长,可以选择在不同梯度不同形式的第二课堂实践教学中培养综合素质。

三、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路径选择

英语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的系统性、规范性和灵活性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提供了一个自由广阔的空间,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效性。我们提出以外语文化俱乐部、英语戏剧社、英语演讲辩论队、英语媒体中心以及PRP研究团队为主要形式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性研究性,是培养应用型英语人才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路径选择。

外语文化俱乐部系统开展涵盖英语国家文学、历史、文化等人文内容的专题实践教学。如英语专题讲座,涉及英语国家的人文历史、政治宗教、社会思潮等,引导学生掌握相关人文知识和思想;俱乐部还展开文学专题鉴赏教学,组织经典英美文学作品workshop,开拓学生的人文视野,增进思维;同时文学作品欣赏的实践活动,如组织学生欣赏英语原版影片,撰写文学鉴赏博客,提交文学作品改编等,也增强了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英语戏剧社开展研习、创作、编排、表演英文戏剧的实践教学。学生进行文学作品学习,编写戏剧并且进行表演,将作品中的人物思想、对话再现于舞台。该教学的目标定位在经典戏剧的阐释和表演上,不追求戏剧和表演知识的全面性和连贯性,重点是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文学和戏剧的艺术魅力。戏剧文学中所反映的西方自由独立、人生奋斗、社会百态、人性美丑等内容,能够让学生在批判视角下潜移默化地培养自身的综合文化敏感性和洞察力,同时戏剧表演实践有助于学生领悟作品中蕴含的深刻的哲理,从而培养自己的道德情操。

英语演讲辩论队展开相关演讲辩论主题、人文背景知识、思路、逻辑、语言训练等相关性实践教学。各大演讲辩的主题多涉及国家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人文背景知识以及社会、人生、奋斗、信念等人文理念,因此演讲辩论实践教学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人文思想意识、逻辑分析判断能力以及综合文化素质,在广博知识积累和语言逻辑思维锻炼的过程中,促进了自身价值理念和素质的提高。

英语媒体中心展开校园英语媒体实践教学。校园英语电台以及校园英语报纸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了解时代社会、学习经济文化、运用专业新闻与写作知识、增强播音与文字表达能力的实践平台。英语电台节目和英文报纸内容涉及贴近学生校园生活,既有校园新闻动态报道,也有时事热点分析,包括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经济、科技文化等内容,提高了学生原创写作、编辑制作、新闻报道、创意策划等业务能力,提升了学生综合专业素养。

PRP(本科生研究计划)创研团队展开提高学生人文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实践教学。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应用型本科英语人才开展研究与探索的习惯,加强人文科学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展一些有关人文学科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这促使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摆脱了纯粹的语言习得,使英学生逐渐构建了思维与综合素质融为一体的知识体系,也培养了一定的人文科学理念。

四、结语

增强学生英语综合素质是英语专业教育的基本目的,也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要求。综合素质教育导向型英语专业第二课堂实践教学研究是对当前高等教育素质教育的新探索,有助于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让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语言文化的学习中培养人文思想,最终在实践活动中使他们的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参 考 文 献

[1]高等院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英语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2]蒋洪新.人文教育与高校英语专业建设[J].中国外语.2010(3):10~13

[3]金利民.注重人文内涵的英语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5):176~183

[4]孙有中.英语专业的专业知识课程设置改革初探[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0(4):303~305

[5]文卫平.《英语专业建设内涵式发展模式》.庄智象主编.《中国外语教育发展战略论坛》.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

[6]武莹.对英语专业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思考[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29~31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3

 

关键词:艺术教育 综合素质 人文价值 

一、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艺术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丰富人的精神生活。现代的艺术教育绝不是单纯的传授和训练艺术技能,它的真正目的是通过感知、欣赏、实践来培植和丰富人类心灵的一个过程。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是人类文化思想的长期沉淀,也是人类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凝聚。艺术活动还有助于人际交往与经验交流,也能够培养和谐健康的审美观并激发出人类的创新思维。 

当前,我国高等院校正处在教育改革时期,把单一的专业知识教育转变成综合素质的培养是这次改革步骤中的重要内容。艺术教育在理工大学和综合性大学中,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提高方面,究竟起到怎样的作用呢?不言而喻,艺术教育不仅在中国,乃至西方也为许多思想教育家所重视。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到十八世纪的启蒙运动者莱辛,都是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积极倡导者,而最有影响力的是近代德国美学家席勒。他认为:“当人的内在分裂还没有停止的时候,任何改革都是不合适的,建筑于其它的任何希望只能是空想”,因此,“政治领域的一切改进,都必须从人格的高尚化着手”,而“若是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途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席勒的这种对审美重要性的认识,虽然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主观性,但是,我们从这段话语中可以感悟到,古今中外的教育家和美学家,都把艺术教育和审美培养作为塑造尽善尽美人格的重要手段。 

现代的艺术教育,不仅会使在校大学生在身心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更能够适应现代经济的发展和创建和谐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且还有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全和完善,这是其它学科的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健全人格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目标。高等院校要充分关注并认真研究大学生人格现状,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和指导,积极寻找和创建优化大学生个性的有效载体。俄罗斯当代美学家尤•鲍列夫在他所著的《美学》一书中写道:“如果说社会意识的其他形式的教育作用具有局部性质的话,那么,艺术则对智慧和心灵产生综合性的影响,艺术的影响可以触及人的精神的任何一个角落,艺术造成完整的个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艺术教育已经不仅仅单纯属于审美的范畴,而是具有“跨越性”、“综合性”特点的素质教育形式,对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涉及、渗透和深入。艺术教育的目的也不仅仅是简单地使受教育者体现个人情感,满足于单纯的艺术表现。艺术教育的最终追求,是通过艺术家的作品,表现出某种思想精神和生命力量,同时借助于具体的审美意象,引导并培养受教育者不断建立其艺术鉴别能力和审美境界,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二、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构建高校艺术教育体系 

在欧美等经济强国中,艺术素质教育是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出现的。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这所学校对艺术教育“情有独钟”,既普及又深入,成为美国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佼佼者,引起了全世界艺术教育家的关注。1997年给全体学生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指南》手册指出:“做为本科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麻省理工学院设置了内容丰富多样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教学计划。这一计划的宗旨,在于促使学生从多个方面认识人类社会的传统和制度。它能使学生加深对于各种文化和专业领域知识的认识,激励他们做为个人、专业科技工作者和社会成员来说,为了美好的生活而丰富自己的感情,施展自己的才能。”

在麻省理工学院,艺术教育是通识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它拥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理念,这种教育思想的表现之一为文理相通即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 

在我国高校的教育体系中,艺术教育分为专业艺术教育与非专业艺术教育。除专业性艺术院校各有自己的完整教学体系外,大量的非专业院校及综合性大学,几乎没有完整的艺术教育的教学体系。艺术教育课程在综合院校和理工院校没有被引起重视,特别是艺术教育对大学生人格的健

全与完善所产生的影响与作用,没有引起教育领导者的重视。艺术教育课程基本都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公选课而存在。目前当务之急,就是根据不同学科和不同学生群体,在不同艺术技能水平的前提下,在高等院校建构出科学的既符合大众审美的、又符合艺术规律的非艺术专业教学体系和适应非艺术专业学习的教材。在对感官审美的训练和对掌握知识能力培养的同时,使受教育者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提高,使其在精神愉悦中认同普遍性道德准则,使普遍性意象形成归属,并潜移默化地体现在日常行为之中,在对社会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价值。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可以看出,高等院校的核心宗旨在于培养人,而教育的本质则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国际社会接轨更加紧密,全球化已经成为发展趋势,艺术活动无疑是一种重要的交流方式和途径。为了提升大学生的艺术素养,促进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我国各高等院校应该大胆地敞开校门,吸取外来艺术文化的精华。同时,要始终强调艺术教育的教学要民族化,也就是要注重民族文化的融入,把艺术教育的教学深深扎根于本民族艺术文化土壤之中。因地制宜地挖掘本民族文化的艺术资源,结合当代先进的教育理念与科学技术,形成完善的、具有鲜明本土文化特色的高校艺术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 

这种教育模式和课程体系的建立,在我国当前经济文化高速发展阶段,在建构新时代的人文精神、尤其是在形成完善人格和创新精神的教育方面,具有全新的学术价值和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杨睿,李忠伟.艺术教育在工科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学教研,2007,(20). 

[2]张刚.试论中国艺术教育的问题与改革发展[m].科技创业月刊.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4

【关键词】新课程综合素质评价内容必要性可行性探索性

什么是素质?爱因斯坦曾说,“当我们把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全都忘掉之后,剩下来的才是素质。”什么是素质教育呢?简单地说,要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的发展要求,面向全体学生,促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提高自身的基本素质。而现在的中小学为什么不能着眼于受教育者的长远发展去办学呢?这是因为受制于教育的评价制度和人事制度。要切实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改革单一的以应试分数为评价、选拔人才的制度,特别是在新课程背景下,面对教育新政要求,更要积极大胆地探索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有效路径。

一、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必要性

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展近十年来,为什么还离不开穿新鞋走老路的轨迹呢?素质教育推行多年了,学生们为什么还缺少“素质”呢?笔者认为,是现行的教育体制漠视了教育规律,教育规律的核心是“人”。只有遵循以人为本的教育规律,认真探索学生评价制度的改革,克服“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才能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初中学生多为13~17周岁,从心理学、生理学角度讲,青少年有很强的可塑性。依据马斯洛理论,人的个体心理主要有“需要”和“激励”两个方面。美国赫茨格的狭义激励论认为,“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高度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并使之振作。激励分三方面:目标激励、榜样激励、感情激励。其中,目标和榜样是形象而具体的,是易于设置,且能起到激励作用的;而感情激励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创造一种氛围,使人的情感及内心世界发生变化。学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之一,因此,必须从以上三个方面构建科学的综合素质评价标准,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教育部《课程方案》中明确提出的培养目标。今天的教育教学行为就是为让学生以后过自在的生活,过有意义的生活,过精神世界丰富多彩、阳光愉悦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要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教育部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应作为学生的基础发展目标,这是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主要内容。回想过去,如果我们早在20年前就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和综合素质评价,或许“徐力杀母”、“清华女生跳楼”这样的悲剧就不会发生,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或许就不会是全民对教育的“集体失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评价的目标是“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通过综合素质评价帮助学生分析现状及可能的发展方向,指导学生改进学习计划与方式,促使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增强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的意识,体现对学生主体性与创造性的尊重,最终促进他们的发展。

二、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可行性

美国一家周刊曾做过一个调查,请世界五百强企业退休的CEO们填一份问卷,其中有个问题是:如果人生可以重新来过,你会希望什么是你绝对不能错过的?前十大企业的CEO对这个问题竟有相同的答复:一定不能放弃陪伴孩子一起成长。可见,“一起成长”包含了多方面的要素,启示我们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应该科学的细化,做到有层次、有组织地去实施,达到成长中寓教育、教育中促成长的目的,让评价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起到积极的导向作用。

1.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依据。自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为了扎实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的精神,我们将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作为评价的主要内容,并开设了综合实践课程,每学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提升其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2.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与结果。学生评价没有绝对的标准,评价方式要向多元化发展。在评价学生时不仅要关注结果,更应该注重他们成长与发展的过程,可灵活采用“谈心式”评价、“弥补式”评价、单项评价、特长展示式评价、随堂评价以及延时评价等方法,科学地记录学生的表现和阶段性成果,以起到适时的教育与激励作用,为学期、学年末终结性评价提供一手资料。

(1)自我评价。学生应结合自身“成长记录袋”,客观评价自身的综合素质,可自我量化,自我表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辅导培训,讲明自我评价的意义、内容、标准、方法,以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效果。

(2)同学互评。同学互评是指班级的学生之间相互评价。教师将班上学生科学地分成若干小组,再进行互评。在评价过程中,学生共同参与,可以看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和不足之处,利于学生扬长避短,相互学习提高;同学互评也是培养学生协作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重要途径。

(3)家长及其他人士参与评价。学校定期召开家长座谈会,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进行问卷调查;也可以通过家校通方式,或网上互动短信评价,就部分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交流;还可邀请青少年活动基地、少年宫、社区人员和其他行业专业人士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4)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采用定量与定性两种方式进行,教师评价先成立班级教师评价集体,一般由3~5人组成。一是依据综合素质评价量化指标对每名学生一一讨论评价,定量分析;二是由教师评价组,结合学生成长记录,在平时表现和自评、互评、家长评的基础上,给予等级评价,并集体讨论确定学生的综合性评语。教师评价要客观、公正,要对学生的发展方向有指导意义。

学校印发《综合素质评价手册》,以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维度作为一级指标,细化设置了十七个二级指标和六十四个三级指标;指标中每项评价要素分值为5分,一级指标的各项得分之和即为一级指标的评价分数。在各个一级指标等级评定时,按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分数的15%、25%、15%、45%比例折算,依据折算分数确定最后的评定等级,每生每学年一册,三年建档。初中毕业时,学校将该生综合素质评价等级和评语作为衡量学生是否达到毕业要求的重要依据,并为高一级学校择优录取提供重要依据。

三、新课程背景下初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探索性

没有理论的新生,新的路线就永远不会出现,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过程中,充满了时代的挑战性。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许多教育界人士都认识到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是符合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方向的,是与时俱进的。

1.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困惑与思考。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对评价的标准和方式提出了方向性的要求,因此,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对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学生成绩评定都有了明确的要求。目前,不少学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育教学围着考试转的现象,尤其是目前人才选拔的评价机制还是以中考、高考的分数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仅仅是参考,不少学校是“一手软一手硬”或是“两手硬”都在强力推进。但笔者认为,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必过分担心应试教育对学校生存、发展所带来的影响,问题是教育均衡化的程度,普通百姓的子女是否能享受到优质、公平的教育。现在,教育部袁贵仁部长提出用十年时间基本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化问题,义务教育阶段取消统考,消除用统考成绩评价学校办学质量的顾虑。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使学生的智商(IQ)教育与情商(EQ)教育协调、平衡发展,让教育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高中阶段应根据学生自身素质明确方向:一是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二是升入有专业方向的高等教育。不再统一高考,还高校以自主招生权,如牛津、剑桥等名校在招生时,统考分数只是一个参考依据,而学生的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成果、竞赛成绩、发表文章、发明创造等,都应占据重要位置,这些世界一流大学都认识到分数外的东西才能真正地显示学生素质。初中义务教育阶段,不必将学生拘泥于死板的应试科目教学中,从年龄角度讲,13~17岁是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的关键阶段,应该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思想得到碰撞,心理、毅力得到磨练。学校应该为他们提供这样的场所,只有这样,他们将来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和挑战。为什么以色列七所大学综合评价都列世界前50位,而中国大陆内地仅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位列48、49位?为什么高考几十年来,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前往清华、北大,而到如今仍无一国人问津诺贝尔奖呢?这能不引起我们对“应试教育”评价机制的反思吗?综合素质评价与大学人才的选拔与培养是不矛盾的,广大教育工作者一线实践证明,在义务教育段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为科教兴国、科技立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奠定人才基础,我们将用实际行动去验证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言——“育人才而培国脉”。

2.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产生的效应与思考。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已有十多年,综合素质评价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原则,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都得了充分的调动,实现了身心两健,学创俱能;综合素质评价提升了学校的办学理念,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自2009年实施教育新政以来,严格执行《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不少市、县学校的学生不适应新政要求,家长更是无所适从,相反,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初级中学的学生经过综合素质评价的实施,已经逐步养成了良好的行为与学习习惯。学生由衷地说,现在有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同学间的合作探究,有自主的兴趣爱好,学校生活真的很快乐。近两年已有五名同学入选了县市足球队,五十多名同学通过了各种乐器八级考试,二十多名同学获省市书法大赛一、二等奖,十五名同学在全国(江苏)金钥匙科普竞赛中获奖,六名同学在市、县组织的“我爱我的祖国”演讲比赛中获一、二等奖,这样的成绩不胜枚举。家长说,孩子比以前懂事多了,在家乐于与人交谈,动手的能力强了,有了自信心,心理承受能力也强了,不像以前愁眉苦脸,关在房间里有做不完的作业,一天没有几句话;我们每天看到孩子快乐,健康成长有进取心,我们就放心了。教师的观点也转变了,懂得维护和发展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与学生约法三章:要正确处理好兴趣爱好、训练活动与文化课之间的关系。学校图书馆阅览室全天开放,美术室、音乐室、舞蹈房、科技智能教室都有专职、兼职指导老师,在各个方面都适时地给予学生激励。若学生爱好书法,就让他为学校的活动室题字,让他参与书法协会会长的竞选;若学生爱好摄影,就成立摄影协会,组织学生利用假日去采风,并搞一些摄影展评活动;若学生喜爱各类乐器,学校就定期举办器乐大赛……这些活动张扬了学生的个性,让他们在学校“自由地呼吸”,让他们拥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创造条件让那些合理的想法得到推广。

总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一件长期而有意义的工作。学校应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以提升人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只要不断改革与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一定能够探索出促进学生发展的教改之路。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Z].2001.

[2]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Z].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

[4]江苏省宝应县.初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报告书[Z].2008.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5

[关键词]高职学生 职业素质 综合素质

[作者简介]杨雪冬(1975- ),男,河北邯郸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吴志鹏(1977- ),男,天津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建筑工程;王辉(1984- ),男,安徽蚌埠人,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学生素质教育。(河北 邯郸 056000)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2年河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期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2GJJG177)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7-0187-02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经济全球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高速发展、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下,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的要求不断提高。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是国家经济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劳动力,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不仅关系到学生自身的提高,还关系到相关行业的发展以及国家劳动力的整体素质。

高职院校应该以服务为宗旨,社会市场需求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以培养专业技术过硬,综合素质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大学生为目标。目前,工学结合(即以培养社会各行业所需要的、具备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具备较强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的职业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是我国高职教育的主流。我们要顺应趋势,整合学校、企业、社会的各种资源,多级联动、多方参与,切实深化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现状

培养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是满足国家、社会、各行业对于高职毕业生的职业需求,因此,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是培养和提升综合素质的重要而关键的部分。新时期,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应当注重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采用学校育人与社会育人并重的方法。中国知网对“职业素质”的定义是:“职业素质是指职业内在的规范和要求,是在职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行为、职业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指通过学习和锻炼而具备的、从事某种工作任务或完成特定职责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和道德操守的总和。高职学生的培养模式、课程计划、教学方式等外部因素和高职学生自身的成长环境、职业目标、就业取向等内部因素都使得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具备一定的特殊性;同时,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又与普通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具备共通性。

当前,部分高职毕业生以赚钱为工作的根本目的,只求不出次品;缺乏团队精神;机械工作,不讲求方法、效率;以自我为中心,不愿承担责任;缺乏敬业奉献精神;没有学习意识和创新意识。高职学生只具备专业素质,只能简单地进行机械操作,已经难以契合企业的发展需要。曾经,企业只需要高职员工具备相关专业素质,但现在各行各业都要求高职员工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

通过对与建筑相关的行业进行调研发现,各企业在选聘高职毕业生的过程中,对学生的基本实践操作能力、正确积极的工作心态、高尚的思想道德、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出色的心理素质、较高的学习能力、较好的创新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着很迫切的要求。多数用人单位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当前最需要提高动手能力、转变就业观念、加强团队意识、增加企业锻炼经历、强化职业道德意识、加强个人品德修养。现在各行业企业对于员工的职业素质要求普遍比以前高,所以在培养高职学生的过程中应注重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

通过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多数学生注重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弱化了对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仅仅满足于教师的讲授,缺少自我的思考与提高;在就业过程中,对学校的就业推荐依靠性过大,推销自己、主动求职的积极性较弱。目前部分学生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各种问题,文化基础薄弱、不善交流、团队意识缺失、协作精神匮乏、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缺乏,对于在学生综合素质中处于核心地位的职业素质了解较少,认为企业在聘用毕业生时考虑专业知识的比重过大,缺少对企业关于员工职业素质方面的了解,从而忽视了自我职业素质的提升,学生整体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二、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目的

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贯穿于高职学生的三年学习全过程,学校、社会、企业在资源整合背景下全面参与,切实改变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职业态度、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知识素质、实际操作水平等关系到高职学生参与社会分工、符合社会发展与要求的职业素质。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素质培养的内容应以各行业对员工的岗位要求为依据,符合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契合学生的学习实际,专业教师与企业教师共同参与,从拓宽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角度,吸引企业融入学生职业素质培养,加大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切实完善对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以职业素质的提升带动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高职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首先在于改变与提升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职业素质培养与辅导,帮助学生减轻对就业的恐惧与压力,更好地实现“人职匹配”。其次,通过开展对学生有较强吸引力的职业素质拓展、模拟职场等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提升自我职业素质的主观能动性,帮助学生树立自我提升的积极性,达到由“要我提升”到“我要提升”的转变。最后,通过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依托各行业企业的资源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的内涵与外延,邀请具备人力资源管理背景的企业人员向高职学生讲授岗位职业素质要求或解决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职业困惑,帮助学生明确职业素质的重要性,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而最终实现学生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完善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完成高职学生由“需要工作的人”到“工作需要的人”的转变。

三、培养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的途径

1.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校应加大实践教学,强化职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注重学生大三学年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教师在课堂讲授、实验操作环节中都要重视加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专业理论教育的过程中讲解相关行业对职业素质的要求,融合职业技能教育,把高职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教学作为重点。在学生的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环节中,注重学生深入企业岗位实习的学习效果,加强与学生的“企业老师”之间的联系沟通,共同引导学生主动提升职业素质。

2.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在辅导员的日常工作中,从学生入学至学生毕业就业都应该充分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言行举止到思想动态,从入学教育到毕业求职,从各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培养。辅导员应立足本职工作,通过点滴影响学生,结合经历鼓励学生,因材施教,因势利导,不论是在主题班会,还是在与学生交流沟通中,辅导员都应时刻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辅导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学生综合素质的高低,辅导员应不断加强自我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不断拓展职业发展能力,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引领学生的正确发展,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3.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校园文化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有着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应注重融合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工作,应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阵地作用、宣传作用、塑造作用和感染作用。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于学生和员工的职业素质的提升功能有着相通的部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是一种人文精神,激励学生或员工积极向上、众志成城、提升凝聚力、增强向心力。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中,应增强参与区域经济建设的相关企业或国际知名企业的企业精神文化的融入,让学生在校园内能够了解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岗位对于学生职业素质要求的差异性与共同性,使学生在喜闻乐见的校园文化活动中、在潜移默化的校园文化宣传中、在与时俱进的校园文化建设中提升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不论是企业文化还是校园文化建设都应以职业道德为重点,以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在实践教学环节中提升学生的技术创造能力,还应加强心理辅导,培养学生的良好职业心理素质。

4.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融入就业指导推荐工作中。高职院校在就业指导推荐过程中,除了做好以往常规性的工作,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尝试与创新:第一,在职业生涯规划讲座中,可以聘请企业代表、就业学生代表、创业学生代表等共同参与,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析当前学生综合素质的状况与相关行业目前需求的契合程度,讲解相关的就业政策以及在求职、招聘过程中的切身体会等。第二,合理安排学生进行户外体验活动,开展素质拓展训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下深入理解团队意识、协作意识。第三,适当增加毕业班学生的求职专项讲座,让学生了解简历的撰写与制作的过程以及其他求职注意事项。第四,举办模拟招聘活动,让学生学会推销自我,让学生能更快地融入真正的求职情境中。第五,在各种招聘会之前,对求职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求职辅导与鼓励教育,消除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无助感与孤立感,与学生一同分析相关企业的岗位状况,在学生求职过程中提醒学生注重表现自我综合素质。

高职教育应“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同时,高职教育应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发展道路”。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与社会文明高速进步的背景下,高职院校对于高职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因势利导、与时俱进的;在深化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的背景下,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育教学的改革应当是大刀阔斧、锐意进取的;在区域经济建设与行业企业对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开展高职学生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培养应当是迫在眉睫、众望所归的。

[参考文献]

[1]董红波.高职院校大学生素质拓展体系的构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20).

[2]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 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Z].2004-04-02.

[3]孔克文.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内涵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08(3).

[4]廖宇凡.浅谈高职院校实施素质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2005(11).

[5]陶秀伟,李柏良.高职学生素质教育论[M].沈阳:辽海出版社,2008.

[6]王开淮.就业导向背景下高职学生素质教育的探讨[D/OL].http:///KCMS/detail/detail.aspx?QueryID=0&CurRec=1&recid=&filename=101240

7732.nh&dbname=CMFDLAST2012&dbcode=CMFD&pr=&urlid=&yx=&v=Mjk4N

TVUcldNMUZyQ1VSTDZmWU9kbkZ5amhXcjdOVkYyNkhMZTRHZGJQclpFYlB

国家综合素质教育范文6

关键词: 可持续发展教育;综合素质;教育;中学生

国家要富强,发展教育是必由之路。一说到教育,人们表述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素质教育”这一概念了。中学阶段全面推动综合性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具有较扎实的理论水平,较强的创新意识、实践动手能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对我国全面普及中等教育以及社会综合型人才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可持续发展教育理念下实施综合素质教育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人类社会进入一个崭新的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是以知识的生产、占有、使用、分配为主要特征的经济。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资源的再生靠人才,而人才的培养靠教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教育和引导[1]。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

综合素质教育是充分发挥每个人潜能的教育,是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教育,是注重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才素质特殊要求的体现,是着眼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素质综合发展的教育,是使人的适应性与创造性相统一的教育。

二.当前中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走访、调研发现,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学里,90%以上的学生能清醒地认识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已是当务之急;30.2%的学生对自己的综合素质表示比较满意;50.8%的学生对自身综合素质现状表示担忧;17%的学生则对自身综合能力表示怀疑,没有自信。这表明,中学生生综合素质的现状不容乐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素质教育流于形式。

综合素质教育应该贯彻于人才培养的始终,特别是在学校这样专门实施系统教育的机构,但是,我国长期对于人才和教育质量的评价体系没有发生变化,仍以成绩、升学率作为考核机制,导致了综合素质教育在整体教育环节的弱化。尤其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学校更看重升学率,看重教育的结果,忽视教育过程,重视统一规格教育,忽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即使是在呼吁新课改的大环境下,也无法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着较大的距离。

中学阶段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期,加强对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对于提高人才质量,起着关键的作用。学校对人的教育是系统性的,在学校里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体系,而且还要树立崇高的理想,学习如何做人。家庭教育观念对于一个人影响却是直接的,潜移默化的,而很多家庭在教育的观念上是重呵护、轻锻炼,重知识、轻品德,重身体、轻心理,有的甚至为了让孩子一心一意学习,除学习之外的任何事都是家长全包。这就造成了家庭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理念具有了较大的差异,而这些差异性影响了学校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效果。

(三)学校的教育与社会现实的大环境严重脱节。

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内容涵盖是比较全面的,培养目标是符合社会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才兼备的人才。基于这样的人才可持续发展理念,学校教育总是想方设法净化育人环境,努力营造一个积极向上、充满生机和活力、公正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其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和能力。但是,随着社会上很多不良的现象,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对人生价值观的影响,使一些人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损人利己,甚至丧失了良知和道德,这就给身心发育尚不成熟的中学生造成了严重的消极影响。

(四)教育资源不平衡

从经济格局来讲,自此改革开放以来,就形成了沿海高于内地,东部高于西部的经济发展现状,经济发展的差异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虽然国家近几年对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教育资源、设备、人才建设方面都投入不少,但总体还是西部条件较差。即使是一个地区,也存在着不平衡,其中教师的素质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制约了素质教育的平衡发展和效果。

三.实现中学生健康成长,全面成才,提高综合素质教育和培养的途径

综合素质教育,是个重大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政府、学校各方通力配合,积极合作。

具体说来主要途径有:

(一)更新教育理念,加强大学生价值导向教育。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对物质和个体价值的追求,同时西方追求“人权”“自由”“金钱万能”的价值导向的渗透,加上网络文化迅速的传播渠道,加剧了不良社会风气的传播,面对纷坛复杂的社会现象,学校教育工作者就必须更新教育理念。更新教育观念是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不能沉浸在理想的教育教学中去实施对学生的教育,这种教育容易使学生对学校的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产生认同危机感,此时如果教师不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进行价值导向教育,本身人生目标不很明确的大学生就更容易迷失自我。

(二)呼吁社会、家庭和学校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中学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光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是要靠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教育和培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达到综合素质教育的目标。学校采取的是正面引导,积极教育的方式,这种方式有它的优点,但也有局限性。家庭环境对人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特别是个人早年的成长经历对一个人的性格、人格结果影响深远[2]。社会风气的世风日下和整体道德的急速滑坡,以及社会中出现的种种丑恶的现状都是用实践验证着我们教育的无力,我们必须让社会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争取到家庭和学校的认同,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的氛围,才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

(三)从人的发展立足,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

树立“以人为本”的人才观念,从人自身发展去实施教育,尊重环境,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因材施教。并且立足于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上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机制,完善考评手段,才能推动综合素质教育有效实施。评价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分数、知识、升学率,而应该包括政治理论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创新实践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这样才能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和将来立足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增加教育经费投入,提高教师素质和教育水平。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的教育的不平衡,教师素质和水平也曾次不齐。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对教师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秀的教师队伍。政府和社会就应该多给予扶持,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这样一来可以改善教育效果受制于教育资源不足的局限性;二来提高了人才质量,也能为社会提高更多更好的服务,同时还可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是双赢的举措。这些都是搞好综合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

(五)深化教学改革,加大“第二课堂”的作用。

开展综合素质教育必须深化教学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进行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只有根据中学生所具体的共性和独特个性进行因材施教,凸显学生为主体的地位,并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采取适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学生的认同。多利用“第二课堂”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注重理论联系实践,注重人文精神培养,注重创新教育。如果我们培养的学生只会念书和考试,缺乏动手实践能力,没有创新精神和生存技能,那么这样的学生很难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无法立足于社会,更谈不上为祖国的繁荣富强和伟大复兴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陈奕杉.当前中学生思想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 教育教学研究.2012第44期

[2] 岳霞. 当代大学生中存在的反文化现象浅析. 中国商界[J].2011. 10(上)

[3] 曲士军.谈谈中学生的教育问题. 新校园(下旬刊) 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