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国家科技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国家科技论文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1

当今科研领域乃至社会上的学术不正、科技道德滑坡日趋严重,作为以培养人才和科学研究为主要职能的高校也不可能独善其身,这种不良风气甚至已经浸染到了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灵魂,这反映出大学生培养中科技道德教育的不力与方法手段的失效,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不够。与科技道德教育相比,高校似乎更为重视科学知识与科学技术的教育,把人才在知识、技能上的培养与未来就业放在第一位,把学校教学、科研、办校企等作为主要业务来抓,而相对忽视对大学生的科技道德教育。二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内涵理解不透。科技道德就是学术诚信,就是与社会为善,为人类谋福。而作为在校大学生,只有“恪守治学之责,笃行为学之道”,才能在未来科技实践中造福人类社会。这种道德其实是和学生的综合道德系统相一致的,并无区别。高校在科技道德教育中有必要深刻理解这一内涵。三是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运用方法不多。我国道德教育历来重视理论灌输,而相对忽视德育过程的实践体验与情感感染,知而不行,行而不果,都可谓德育教育的悲哀。科技德育教育不仅在量上不足,在质上同普通道德教育一样是失效的。四是对科技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处理不力。学术不端、弄虚作假等问题对高校大学生来说,是早已存在的事情。但相关规章制度要么不够完善,要么施用不力,致使科技道德教育依然没有取得成效。五是对科技领域的不正之风抵御不坚。高校不是净土,高校科研中的功利思想注定了科技道德问题的必然存在,如学术中的浮躁与浮夸、求量不求质、自由主义等等,都会在高校学术活动中引发不良反应,并为学生标榜效仿。

2欧洲国家科技道德教育的模式及其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

2.1欧洲国家对科技道德内涵的理解

从狭义上讲,科技道德的含义就是依靠学术自律,坚守学术规则,以真实的科学研究过程及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来获得能用实践检验的新知识与规律。但从广义上说,科技道德还应包含伦理道德的内涵,它的内容更为宽泛,涵盖了基因伦理道德、生态环境道德、信息网络道德等等。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科技道德已绝不只是科研行为本身的规范性问题,而是影响到了人类的命运,与人类未来命运的发展产生了深层的关系。科技道德已经涉及到以人类伦理道德来判定科学技术的问题。爱因斯坦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亲眼目睹毁灭性战争武器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威胁,由此认识到没有学会正确地使用科学技术才是悲剧之源,并深刻体会到一个科学工作者对社会要负的责任。这些认识在今天的大学生培养中,仍然具有深远的意义。

2.2欧洲国家关于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

欧洲国家的科技道德教育目标就是要促进大学生的个人品德和社会能力的综合发展;在科技道德教育体系上把针对社会科技工作者的有关道德规范与法制要求融合到大学教育中来,形成社会机构、学校教育及大众传媒的教育网络组织,共同构建科技道德教育的集体协调机制。在此机制之上,再以各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实施道德教育,如“问题式”、“探索式”、“渗透式”、“社会大课堂”等教学方法。全方位的教育网络组织与灵活实效的德育教育方法构成了科技道德教育的几个基本层面。第一层面,道德教育。欧洲国家尤其重视对大学生、青年科技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在教育中不仅仅是道德说教,良师益友的榜样作用非常关键。因此在科技道德教育中,他们注重把德育教育更多地和实际问题、科研活动过程以及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并从学生时代开始,就把这种科技道德教育贯穿于科学研究甚至人生的全部过程。第二层面,制度防范。学术制度规范是对道德约束的弥补,有关制度规定既是社会机构对科研工作人员进行约束的依据,也是向大学生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内容之一。如法国的规范评审等制度,国家科研中心对评审人员的学术水平、行为准则和应尽义务都有严格要求,对评审过程与评审结果也有明细规定,以确保科研成果质量的真实性;而德国的马普学会除了进行严格培训,还要求青年科研人员要对自己的学术行为签字负责。第三层面,法制约束。在欧洲,科学行为不端不仅要以道德伦理和学术制度加以约束,对违反科学道德严重者还可用法律来规范,并以适用法律进行惩处,把道德约束与法制规范紧密地结合起来,这样就突出了科技道德的严肃性,也让未来从事科学研究的高校大学生从法制的角度对科技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为深切的认识,使科技道德教育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欧洲国家有关科技道德教育的各种机制与方法对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启示作用很大,归纳起来就是:道德结合制度,教育结合约束,社会结合学校,防范结合惩罚。

3我国大学生培养中进行科技道德教育的对策

3.1加深对科技道德教育的认识

科技道德教育不仅要重视机制上的建设与健全,还应在思想观念上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学事业发展突飞猛进,有关科技道德的建设与教育则相对滞后,因而学术不端之风渐重在所难免。高校不仅是科研重地,也是培养科技人才之所,有违科技道德的不良科学行为不仅会造成学术失真,还会形成不良社会风气,并在下一代的科技人才身上蔓延下去,可谓后患无穷。因此,必须加强对高校科技道德教育的深刻认识,并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

3.2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

很久以来,科学家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一直是科学社会学和科技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21世纪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越来越掌握着操纵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类自身命运的生杀大权。科学家们只有树立正确的科技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使命感,才能让科学技术真正与社会为善,为人类造福。高校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与发展的主力军,是从事科技研究与创新的主要人才群体,大学生的科技道德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与水平,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建设与社会进步,因而要在科技道德教育中让大学生深刻理解科技道德的内涵与作用。

3.3重视科学实践与示范引导的作用

科技德育教育要重视实践教育的切实性与示范引导的实效性,摒弃过去德育中那种过于注重理论说教的传统方式。要让大学生在具体科技实践中感悟科技道德的内涵,运用科技道德的规范;要在大学生师从科学家的学习过程中,感受科技道德的力量,完成科技道德的内化。欧洲国家对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都有让他们做学生榜样示范的要求,不仅要他们传授学生科技知识,还要他们给学生教授科学道德课,并给学生做出榜样。这种言传身教式的教育方法对学生的科学道德教育是刻骨的,同时教师们也净化了自己的科学道德空间,是一举多得的事情。

3.4学校教育要与社会机构相结合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2

高校学术期刊作为学术成果传播和交流的主要平台,长期以来对我国教育、科技、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据统计,中国现有科技期刊5000多种,主要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科协系统主办,中国科技期刊已呈现“三分天下”之势,高校学术期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学术期刊中坚力量的高校期刊,近年来发展迅猛,整体质量逐步提高,对促进科技进步,推动国民经济建设,提高国民科技文化水平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我国高校期刊能在国际学术期刊中拥有话语权的则是凤毛麟角,能被国外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更是屈指可数,离真正国际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种状况与作为教育大国和科技大国的我国是不匹配的,没有真正反映出目前的科技和教育水平。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呈现出发展与繁荣景象。21世纪以来,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大量使用,革新了高校期刊传播技术,同时也加强了国内高校期刊与国外优秀期刊的联系。我国期刊要想在国际期刊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必要前提是提升国内高校期刊的影响力,因此有实力的高校以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作为重要目标并为之努力,创办英文科技期刊成为与世界接轨的快车道[3]。据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统计,20172018年度其共收录的来源期刊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目前,许多有实力的高校已经创办了中、英文双版期刊,在论文的排版格式、表格形式和摘要等方面都模仿国外主流期刊,以期引起国际优秀期刊及作者、读者的关注,增加被国际知名检索系统检索的成功率。但在求变中也出现一些问题,英文期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只是将中文论文翻译过去,并没有真正形成学术交流的互动。随着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期刊国际化不仅是搭建中国与外国平等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适应国际现代期刊出版业的发展潮流,更是提高自身实力的必然选择。因此,探索提高我国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显得十分必要和迫切。

1提高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意义

1.1展示中国科技与经济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2018年1月的全国科技工作会议指出,2017年我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7.5%。科学技术已成为国家快速发展的重要推动力。目前,我国高校有2000多所,创办期刊有2500多种,但高校期刊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不相符的。在我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国际上迫切希望加深对中国的了解,而我国也需要更加开放和拥抱世界。然而,我国学者对世界上发生的重大问题发表的见解往往不被国际所关注,更谈不上理解,中国在国际上的一些诉求也难以被认同甚至被曲解。此时,只有通过交流平台和渠道的建立,高水平的学术交流沟通,才能让中国和世界彼此了解。2013年,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等多个部门为落实中央书记处关于“打造具有国际专业水平的学术期刊等高质量水平交流平台”的指示,共同组织和实施了《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对科技期刊进行了力度很大的专项支持。国家投入技术和资金创办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介,已经不单纯是传播文化,更是推动经济的更快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现实需求。为了顺应这一需要,较为可行的方式之一就是把中国学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以国外读者能够读懂的文字表达方式传播出去。而高校期刊平台,正是世界了解中国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一个窗口,担负着一定的重任。因此,提高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对促进国家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需求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优秀期刊率先将信息技术运用到编辑出版中,通过大众媒体、建立网站或者与成熟的平台合作,及时将最新研究成果出去,让世界各国互相了解,分享科技与经济成果。例如,国际知名出版集团会将所属期刊的内容共享到社交网站上,有些期刊通过开通博客或自媒体将期刊内容发表到博客上,吸引读者,宣传期刊。中国知网创办的“OKMS机构知识管理及协同创新平台”形成了全媒体、沉淀知识资产的知识仓库,成为集研究、学习、创新、共享于一体的,面向具体问题的多媒体、多模式、多终端的群体实时协同研究、研讨和创作平台,实现了机构内外各种知识资源的一站式发现和获取[5]。当前,高校期刊已逐步认识到信息及数字化技术发展对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正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提升自身实力,追赶优秀,以适应现代期刊出版发展的需求。

1.3提高办刊实力的必然选择

高校期刊发展到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有些高校已创办了中文和英文双版期刊,在实现高校期刊国际化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是,这一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突出的是中文版期刊只能发表中文论文,而多数英文期刊也只是以中文论文翻译成英文论文为主。这样被动的方式,可能会造成既无中国读者也无国外读者的情况,没有从根本上形成交流,使英文期刊并没有达到学术交流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作用。2014年,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尚勇在第十届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指出:我国每年产出数百万篇论文,但90%以上的高水平论文投向了国外期刊。目前,我国一些学者热衷于将自己高水平的到国外高引频次期刊,充分说明了国内期刊影响力不够。因此,高校期刊作为国内期刊的主力军,应当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步伐,将国内优秀的学术论文留住。高校创办的英文期刊不能再自己唱独角戏,应该吸引国外优秀论文加入,真正形成学术交流平台。

2高校学术期刊在提升国际影响力方面存在的问题

2.1英文期刊数量有限

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优秀外文期刊已经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加强优秀外文学术网站和学术期刊建设,扶持面向国外推介高水平研究成果。”英语是当前国际主流语言,对于非英语国家而言,创办英文期刊可以消除因语言不同而引起的学术交流障碍。目前,日本、德国、荷兰等国家已经创办了许多优秀英文期刊,可以为中国创办英文期刊提供借鉴。20172018年度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来源期刊1229种,其中英文期刊201种,中文期刊1028种。但是,我国每年依然有大量优秀论文向国外输送,说明国内英文期刊的数量太少,质量还不高,大部分国内英文期刊在国际影响力方面亟待提高。高校创办英文期刊不仅可以减少国内优秀论文的外流,还可以吸引国外优秀论文。高校优秀的科研人才队伍和先进的科研仪器,在传播科技信息、推动学术交流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有能力的高校可以积极创办英文期刊,逐步提高办刊质量,以便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吸引国外优质稿件,为提升高校期刊国际影响力打下坚实基础。

2.2高质量国际化论文数量不充足

目前,高校期刊所刊登的论文大部分来自高校内部,其他行业优秀的学者很少向高校期刊投稿。刊登优秀论文是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化的必要条件,缺乏优秀论文不足以支撑期刊走向国际社会,其中吸引国外优秀论文是实现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化的重中之重。刊登一定数量的国外优秀论文,可以提高期刊论文被引次数及提高期刊的影响因子,也可加强高校期刊与国际学界的联系。当然,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事,需要一步一步去实现,因此应先成为全国知名期刊,进而实现与国际社会的接轨。国际优秀论文需要努力去争取。一份期刊具有国际影响力,必须要有国际影响力的学者的优秀论文来支撑。不可否认的是,国外发达国家期刊的国际影响力高,优秀论文在国外高质量期刊发表是一种水平的象征,这为中国高校期刊走向国际带来了现实的挑战。高校期刊必须积极迎接这个挑战,攻坚克难,为我国高校期刊走向世界努力前行。

2.3论文写作规范与国际规范有差距

目前,一些高校期刊已意识到提升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性,对论文内容和编辑工作都提出了与国际接轨的要求,但是还做不到完全与国际规范的对接。论文摘要是读者认识一篇论文的窗口,要做到帮助国外读者阅读中文论文,必须要规范英文摘要。有些论文,中文摘要没有完全按照国际规范的目的、方法、结果、结论的结构框架去写,使摘要不能全面概括论文内容。还有一些作者未将摘要按规范进行英文翻译,英文摘要都是借助翻译软件完成,语句不符合国际通用语法习惯。编辑在审稿时也不太关注英文摘要,对英文摘要的审阅不够仔细,对英文摘要的内容和语法把握不准。这些因素都是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的绊脚石。期刊编辑工作者应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尽快扫除这些障碍,使论文摘要英译符合国际规范。

2.4期刊对外宣传力度不够

当前,高校期刊编辑部依然将工作重心放在论文送审和编辑校对上,较少注意对外宣传。因此,通过多种手段和渠道加强对外传播和宣传,是提升期刊国际影响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已有一些高校意识到加强宣传对提升期刊影响力的重要性,经常积极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利用大众媒体、网络及公众号宣传自己的期刊,提高期刊知名度。在信息化数字化的今天,网络和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力量,通过网络和大众媒体可以持续地宣传高校期刊[8],但还有部分高校期刊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所以,应借鉴一些期刊的宣传策略,建立自己的宣传系统,集合自身资源,融合多渠道手段,扩大期刊的全球传播范围,通过多元化的宣传举措,使国内学术期刊能进一步加快提高国际影响力。

3提升高校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的路径思考

3.1通过参与国家重点项目主动“走出去”,不断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规划我国英文期刊发展,并在国际期刊出版界赢得一席之地,是我国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之一。创办英文期刊最主要的问题在于资金,当前国家期刊资助项目大部分向SCI倾斜,例如“中国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资助力度大的项目只面向SCI期刊,使得不到资金资助的期刊积极性不高。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对于创办英文期刊所必需的创刊经费、办刊团队、人才培养等力不从心,因此众多高校对于创办英文期刊缺乏活力与动力。国家在资助具有国际影响力期刊的同时,也应关注影响力弱的期刊,在高校申报创办英文期刊时降低门槛,给予适当的资金支持。从而避免现有英文期刊两级分化的现状。与此同时,国家重点项目应向高校期刊倾斜,带领高校期刊走出去,引导高校期刊参与国家项目建设。高校作为国内最大的优秀论文产出机构,在国家的扶持下,现有的高校英文期刊不仅可以加快提升国际影响力的进程,而且还会让打算创办英文期刊的高校积极做好创办英文期刊的规划,为留住国内优秀论文、吸引国外优秀论文做出积极的贡献。

3.2通过外引内联提升国际知名度,努力吸引优秀国际论文

出版高质量、高水平的文章是科技期刊塑造品牌的必经之路。充足的国际化论文是高校期刊实现国际化的前提,没有国际化的论文,高校期刊难以提升国际影响力。高校期刊首先应做的是通过外引内联,不断提升期刊的国际知名度,全力吸引国内外优秀学者的科研论文。编辑部要时刻关注国际上相关领域的热点话题,想方设法与研究团队取得联系,争取及早将这些团队的论文优先发表,并提高论文稿酬和缩短审稿时间。发表周期太长,原本很新的观点内容可能被他人、他刊抢先发表,使原本原创性的工作变成重复他人的工作。因此,应通过提供快速通道、缩短审稿周期来吸引优质的国内外论文。

3.3规范期刊文章版面,主动适应国际化要求

提升期刊影响力的核心工作是紧抓论文质量。在编辑过程中,除了关注论文的主题思想外,论文的题目、摘要等规范性方面也要不断提升档次。作为一篇论文的窗口,对其认识首先是从摘要开始的,论文摘要的结构和内容决定着读者是否能读下去。要想吸引读者,首当其冲就是要提升摘要的写作水平。目前一些论文的摘要字数不是太少就是太多,字数太少不能概括其中心思想,字数太多显得冗长。摘要格式也不符合标准,没有严格按照国际通用的目的、方法、结果和结论去写。编辑在对论文加工时,对摘要的内容和格式须严格把关。对于英文摘要而言,不仅要准确表达中文摘要的意思,还要符合国际上惯用的语法,符合国外阅读习惯,以便在编辑和出版等环节突破语言界限,让我国期刊真正成为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出版物。

3.4充分利用新媒体,积极扩大期刊国际影响力

科技期刊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它的成功出版不仅与其学术质量有关,也与其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密切相关。随着信息革命的不断深化,网络成为人们获得最新信息的主要途径,微信、微博等社交软件拥有大量的用户。高校期刊应充分利用微信和微博等自媒体,建立微信公众号,开通微博,在社交软件上将最新的学术成果向读者推送。这样一来,读者就不再局限于通过搜索引擎获取学术论文,而是可以自主选择和分享自己感兴趣的学术成果,同时向读者宣传期刊。此外,具有一定实力的高校应建立自己的中、英文学术交流平台,利用交流平台吸引读者注册账号,成为平台的固定用户。在网站上,读者不仅可以看到高校期刊登载的最新学术成果,并且可以进行学术交流。读者在相互交流中互通有无、开阔视野,了解国际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与此同时扩大高校期刊影响力。传统媒体的力量也不容忽视,高校期刊应与传统媒体合作,建立长期密切的合作关系,将高校期刊最近发表的高水平学术成果通过新闻的形式向大众进行传播。期刊与传统媒体合作在国际上已经很成熟,国际上很多优秀期刊都会将最新的重大学术成果通过电视、杂志和报纸等进行宣传。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3

1调查对象和内容

随机抽取2016年国内出版的编排有表格的100种科技期刊各1期,调查的主要内容为科技论文中表格的表序、表题、表头、表身、表注的编排是否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

2调查结果与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在被调查的100种科技期刊中,表格的编排完全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科技期刊仅28种,多数科技期刊表格的编排或多或少地存在一些问题。鉴于此,笔者对科技期刊中表格编排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归类,并选取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了分析说明。

2.1表序未使用阿拉伯数字编排

《标准》规定:“报告、论文中的图、表、附注、参考文献、公式、算式等,一律用阿拉伯数字分别依序连续编排序号。”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1种期刊(《××××大学学报》中的表格,见[案例1])的表格用汉字数字来做表序,有1种期刊(《××××××发展》)因只有1个表,未用“表1”而用“附表”做表序。

2.2表题缺失

《标准》明确指出:“每一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连同表号置于表上。”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2种期刊(如《××化学》中的某表,见案例[2])出现了只有表序而无表题的情况。

2.3栏目取名不合理或缺栏目名

栏目应是能标识表身中该栏信息的特征或属性的词语,有不少科技论文在栏目取名较困难时,不管栏内信息的特征或属性而随便使用“项目”“参量”“指标”等名称,有的科技论文的表格栏目名与栏内信息不匹配,有的干脆把项目栏中该放“栏目”的地方空着。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12种期刊存在这方面的问题。如《××试剂》中某表第一栏的栏目名使用“催化剂”不甚合理,此处应使用“试验方法”,见[案例3];又如《系统科学×××》)中某表的第一栏缺栏目名,此处应补上“性别”作为栏目名。

2.4量和单位表达不规范

《标准》规定:“表的各栏应标明‘量或测试项目标准规定符号、单位’。只有在无必要标注的情况下方可省略。”[1]GB3101—1993《量和单位》规定:为了区别量本身和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尤其是在图表中用特定单位表示的量的数值,采用量与单位的比值的形式表示。因此,与函数曲线图一样,表格中的标目也由量和单位符号组成,量符号与单位符号之间用“/“分隔开,比如m/kg、l/cm、U/V等等。由“量/单位”组成的标目,如需转行时,应按照数理转行的规则,即“/”不出现在行首。如果表格内多数标目中的单位均相同,则可把共同的单位(只限1个)提出来标示在表格顶线上方的右端(右缩1个汉字空格),其余少数不同的单位仍留在标目内[13],且不加其他符号或“单位”等字样。在被调查的期刊中,有8种期刊不符合国家标准的规定。如《中国科学××××》中的表格,标目未采用“量/单位”的形式,而采用“量(单位)”的形式,见[案例5];《××毒理学报》中的某表,“/”出现在行首,见[案例6];《离子交换×××》中的表格,顶线右上方的“/”和括号应删去。

2.5数字编排不规范

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5种期刊未能按国家标准的要求来编排表中的数字。如表内同一栏目的数字未能上下对齐,表内同一栏目的数字有效位数保留不一致,表内小数点前后4位以上数字每隔3位未隔开1/4空格等。如《环境××××××》中的某表,表内同一栏的数字未上下对齐且有效位数保留不一致,见[案例8];《北京大学××(自然科学版)》中的某表,小数点前后4位以上数字每隔3位未隔开1/4空格.

2.6表身空缺项符号误用

《标准》规定:“表内‘空白’代表未测或无此项,‘—’或‘…’代表未发现,‘0’代表实测结果确为零。”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2种期刊不符合《标准》的规定,误用了表身空缺项符号。如《工程科学××》中的某表误用了符号“—”,此处“—”应为“0”.

2.7表注编排不规范

《标准》规定:“必要时,应将表中的符号、标记、代码,以及需要说明事项,以最简练的文字,横排于表题下,作为表注,也可以附注于表下。……表内附注的序号宜用小号阿拉伯数字并加圆括号置于被标注对象的右上角,如:×××1),不宜用‘*’,以免与数学上共轭和物质转移的符号相混。”在被调查的期刊中,有2种期刊不符合《标准》的规定。《××××学报》中的某表,见[案例11],[案例11]中的“++”“-”应用表注作出说明;《××××学报(自然科学版)》中的某表,表注用了“*”。

2.8辅助线使用不当或缺少辅助线

如《××数学和力学》中的某表,其第二条和第三条正线多余,应删去,见[案例13]。另外,案例13中的表项数据表示也不规范,如9.9E6应作9.9×106,表中其他数据也应按此表达来规范。《临床外科××》中的某表,“对照组”和“合计”这两行之间缺少辅助线,此处应用正线隔开,见[案例14]。《××××计算数学××》中的某表,项目栏与数据栏之间缺少辅助线,此处也应用正线隔开。

2.9表格编排的位置不符合规定

表一般随文排,先见相应文字后见表。表格编排的位置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表未随文列出。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1种期刊(《××××进展》)的某表不是在行文中先出现“如表×所示”“……见表×”等相应文字后才排出表,而是先出现表,再见相应文字,使读者在阅读文章时,发生阅读中断。

2.10其他问题

在被调查的科技期刊中:有1种期刊(《××××学报(自然科学版)》)某个表格中的数据“平均值”比“最大值”还大;有1种期刊(《××××学报》)某个表格中的“百分率”栏内,各项百分数之和大于100%,达到128%;有1种期刊(《工程科学××》)的某表,数字分组不合逻辑,将矿粉种类分为“<1mm,1~3mm,3~5mm,5~8mm,>8mm”5种,其中3mm和5mm的矿粉,读者难以把握其应分在哪一组。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4

关键词:论文外流对策;学术评价;中国期刊;科技期刊

科技工作者优秀成果的表达方式之一是优秀的科技论文。据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研究结果表明,2003年以来相当大比例的高水平科技论文在国外期刊上发表,这导致在我国期刊上发表的科技论文学术水平相对较低,期刊影响因子和论文被引频次也普遍较低[1]。徐婕等[2]对我国高水平论文外流现象进行了剖析,认为高质量国际期刊吸引优质论文和国际化学术交流的趋势、学术评价机制导向的偏差和国内期刊国际化发展程度不足是国内优秀论文外流的原因。由于未被国际重要检索系统收录的国内期刊得不到科技工作者的垂青,国内期刊吸引不到优秀论文[3],优秀论文流向国外科技期刊。这种情况造成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丧失学术话语权、科研经费流失、国家科技信息外泄等,对我国科技信息安全造成威胁。我国已意识到发展国内期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认识到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建成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然要求[4],因此相继了相关政策,鼓励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2016年,在“科技三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5]”。这表示我国学术论文成果大量外流的现象需要被重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先后出台多项政策建议完善学术评价和人才评价,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期刊评价体系,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6]。2018年5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成立60周年之际,百名科学家、百名基层科技工作者发出的《科技中国梦建功新时代》倡议中提到:“忠于国家、服务人民,把论文写在新时代中国大地上[7]”。科学技术部等5个单位联合了《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8],强调了9个主要清理范围。2019年,在《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9]中,提到“构建开放创新、协同融合、世界一流的中国科技期刊体系”。2020年2月,科学技术部正式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以下简称《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10],鼓励培育中国高质量科技期刊,提出实行代表作制,将到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上,吸收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报告的论文。2019年,朱邦芬[11]在学术期刊未来论坛上提到,中国一流科技期刊要把发表国内科技工作者最有原创性的研究成果作为光荣使命。本文从学术评价机制、编委专家、期刊运营模式、期刊论文奖励和编辑工作等方面提出了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的策略。

1建立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

学术评价是衡量学者能力、科研成果价值、学术机构学术水平的主要尺度[12]。学术评价机制对于论文质量的认定一般与期刊类别和影响因子挂钩[13]。国内的高校和科研院所把是否发表SCI或SSCI国际论文作为考核研究生的标准,并直接与奖学金和学位挂钩。不少高校科研单位对应聘人员和职称评定也有论文要求,对发表在SCI、EI期刊的论文具有更高的隐形权重,这导致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更倾向于将优秀到国际影响力更高的国外期刊上,优秀科技论文不断外流,严重影响了国内科技期刊水平的提升。因此,只有打破“指标量化”“以刊评文”“唯SCI论文”等学术评价机制,才能使我国具有原创性和价值的优秀论文在祖国大地上生根发芽[14]。学术评价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指引着科技期刊的发展方向[15]。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带来各行业科技期刊结构不合理、期刊发展水平两极分化严重等问题。在优秀论文增长性外流的背景下,我国有必要尽快建立起公平、公正、合理的学术评价机制,引导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鼓励科研成果在国内首发。学术评价机构需要完善和建立单篇论文的评价体系,由“期刊评价”向“论文评价”转变,突出论文本身的价值和影响。2020年,中国知网评价中心联合文献计量、数理统计等领域专家经过对我国科技论文被引频次分布的研究,设计了被引频次标准化方法———论文引证标准化指数(PaperCitationStandardizedIndex,PCSI)[16]。PCSI使得每篇论文有1个标准化的指标,以对不同学科不同年份发表的论文的学术影响力强度进行直接比较,合理地表现论文的实际影响力。国内可以借鉴PCSI构建学术评价体系,改变“以刊论文”的做法,注重对论文自身的评价。科技工作者在申请学位、职称、基金资助、奖励和其他学术荣誉时,建议各高校、科研单位给予一定的政策引导,在进行学术评价时给予国内高质量期刊论文同等待遇,做到将国内高质量期刊与SCI、EI检索期刊一视同仁,形成论文自身水平与期刊水平结合的综合学术评价体系,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优秀到国内高质量期刊。

2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积极性

期刊编委会是保障期刊学术质量的重要组织,编委一般都在相应的学术领域拥有较高的学术地位,有的编委在国际上也有较高的知名度,有能力指导期刊编辑部对论文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17]。在鼓励将在国内期刊的背景下,应调动编委专家工作的积极性,充分发挥编委作用,承担起国内期刊发展的职责。本文从期刊编委团队和青年专家团队2个角度提出引导论文在国内期刊发表的策略。

2.1编委团队带头在国内期刊。期刊编委团队应认识到发展我国高质量期刊对遏制国家科技信息外泄、减少我国科技核心技术外流、增强国家综合实力等的重要性。期刊编委会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对期刊的学术质量进行把关,成为编委的基本条件之一是热衷于期刊工作,带头撰写稿件和积极承担审稿任务[18]。身为科技工作者的编委意识到了优秀论文外流问题,应该用实际行动倡导“把在祖国大地上”,国内期刊编委应带头将优秀科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将自己所在科研团队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全部或部分发表在自己作为编委的科技期刊上。呼吁国外编委,尤其是华侨编委给国内科技期刊投稿,用自身的学术声誉和优秀论文成果来提升国内高质量期刊的国际知名度。有些华侨编委已经习惯用外语写作,对于国内主办的非中文期刊或双语期刊,华侨编委可用外语,也鼓励用中文。对于母语非中文的国外编委的稿件,可翻译成中文在国内期刊发表,让更多的国内读者了解世界科技前沿成果,建设中国特色科技期刊。

2.2成立青年专家团队在国内期刊。青年专家学者可助力推动国内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期刊可考虑成立青年编委会,将优秀的青年专家学者聚拢起来,形成青年专家团队,建立青年专家为期刊服务的机制,对期刊编委团队进行补充[19]。通过期刊搭建青年学术交流的平台,给青年专家展示个人科研能力的机会,引导青年专家将优秀科技论文成果发表在国内期刊上。同时,期刊可以考虑策划青年人才科技成果专题或专栏,鼓励青年专家参与国内期刊审稿工作。对具有突出贡献的青年专家,可以邀请他们在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报告,寻求多种方式宣传推荐青年专家学者的重要科研成果[20]。

3拓展期刊运营模式国内期刊

通过拓展运营模式提升期刊影响力,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把代表本学科和行业发展水平的优秀在国内期刊上。本文从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和新媒体融合推广2个角度阐述引导策略。

3.1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一些国内科技工作者原创的高水平科研成果在投到国际期刊之后,经常因语言和写作等非科学因素而被退稿或拖延发表,甚至失去原创知识产权。由于国际学术界的共识是获得论文的首发权并保证拥有研究工作的原创性成果,而不在于在哪个刊物上。因此,对于投到国际著名期刊的仅因语言和写作原因而被退稿的论文,如果其学术水平较高、创新性较强,国内期刊可考虑开通“论文回归”绿色通道,尽快安排具有一定原创性的优秀科技论文快速发表。这样既可保护我国科技成果原创性和首发知识产权,又将优秀在了国内期刊上,遏制优秀论文外流。

3.2新媒体融合推广。新媒体相对传统媒体而言,在信息呈现方式上更加多样,新媒体传播速度快、成本低、可承载信息量大,承载内容丰富,传播互动性强,不受时间、空间影响[21]。以311种科技期刊为样本的调查结果表明,76.85%的期刊有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22]。为吸引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发表优秀论文,国内期刊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复合呈现方式,在作者同意的情况下,对优秀论文成果进行多渠道融合推广。这样既传播了科技成果,又突出了作者们的贡献,也宣传了期刊工作,实现“一举三得”的效果。期刊形成“官方平台”“群体”“个人”3个维度的策略方案提升论文传播力,吸引国内科技工作者投稿。在“官方平台”维度上,期刊编辑部邀请作者录制科技成果视频,主要介绍论文研究背景、方法和结论等,在期刊官方新媒体上进行。期刊除了作者稿件之外,应关注国内科技工作者科研成果动态,在得到作者授权的基础上,可在新媒体上积极宣传与作者相关的科研成果。为提升我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可在Twitter(推特)、Facebook(脸书)等国外新媒体平台上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在“群体”维度上,编辑部可利用QQ或微信等社交平台组建作者群、专家群和同行交流群,广泛宣传自己刊物上发表的论文成果和专家科研动态。在“个人”维度上,期刊编辑在个人社交媒体上转发分享期刊官方新媒体的内容,形成“三维一体”的新媒体融合推广模式。《智慧农业(中英文)》作为2018年创刊的新刊,在建设期刊的同时,同步运营本刊各种官方新媒体,从创刊号第1篇文章开始进行多渠道融合推广,包括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新浪微博和官方网站。在期刊官方网站上文章开放获取(OpenAccess),在微信公众号和今日头条号上文章摘要,在新浪微博上逐条文章精练观点,在本刊全部新媒体上与作者有关的科研动态。

4构建期刊论文奖励机制

《破除“唯论文”若干措施》规范了财政科研经费对的支持行为,不允许使用国家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奖励[10]。为了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将优秀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可考虑划拨期刊发展经费,用于期刊对优秀作者进行奖励,鼓励在国内期刊发表高质量论文。据了解,中国科协、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等学协会定期组织优秀论文评选[13]。一些国内期刊编辑部也会组织年度优秀论文评选活动。比如,由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主办的《Light:Science&Applications》(简称《Light》)在2020年7月评选出了2019年度优秀审稿专家、优秀论文、高被引论文和热门下载论文[23]。《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在2020年12月评选出了2018—2019年优秀课题组、优秀论文及2020年优秀专题论文[24]。为激励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高质量期刊上,各高校、科研院所应重视各学协会、期刊的论文奖项,将期刊论文奖项作为重大荣誉列入科研管理考核体系中,形成“学协会机构—期刊—高校科研院所”一体化的期刊论文奖励机制,增强我国科技工作者在国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论文的动力。

5编辑挖掘与引导作者投稿

期刊编辑责任之一是组约到优秀稿件并使其及时发表,这是期刊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25]。高质量的稿源是期刊质量的保障,国内期刊编辑挖掘到高质量文章在自己刊物上发表是提高国内期刊质量的基础。为了吸引国内科技工作者的优秀论文,国内期刊编辑除了要具有一定的学科背景之外,还要具有精准的判断力和前瞻能力,及时发现和跟踪科学前沿问题和研究热点,有能力挖掘出高质量的科技热点稿件。编辑要提升与作者沟通的能力,以国内科技工作者为中心,满足国内作者发文需求,尽力缩短论文出版周期,提升期刊的媒体传播能力和综合学术实力,努力引导国内科技工作者将优秀论文成果投给国内高质量期刊。编辑要做好科技论文创新性选题策划、组稿和审稿工作;联络、协调和配合自己刊物编委进行期刊发展工作,调动编委工作积极性。在鼓励“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新形势下,国内期刊编辑还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化手段,营造良好的国内学术环境,不断推进国内期刊水平向国际化发展。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5

 

1引言   随着科学研究的探索性、组织性和综合性日益增强,在世界范围内,由多个单位、地区,以至多国研究力量进行合作研究的比例呈稳步上升态势。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为跨国项目和跨国论文合著的增长,为了较好地了解国内外合作情况,国内外学者对论文合著现象进行了大量的分析研究。国外研究主要集中在对自然科学领域中科研合作现象的探讨〔1〕,也有少部分学者对数字图书馆领域的合著现象做了研究〔2〕;国内研究方面,我国学者刘盛博等对中国科技管理领域论文合著现象进行分析〔3〕,陈悦等对中国管理科学合著现象做了研究分析〔4〕,国内专门针对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合著现象的研究较为少见。分析中国图书情报领域与其他国家该领域科技合著的特点及趋势,可为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本研究对1995年至2009年15年间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科技论文进行定量、定性分析,以期通过分析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现象,揭示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特点和规律。   2数据来源   本文以1995年至2009年,SSCI收录的所有中国著者参与的图书情报领域方面的论文为基础,通过科学计量的方法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着重探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情况。按照学科分类法SSCI收录的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29129篇;按照作者单位选取中国著者参加的论文16962篇;以学科分类和作者单位为组合条件选取中国著者在图书情报领域的论文642篇,其中国际合著论文为277篇(数据于2009年12月从SSCI中抽取)。   3合著论文数量的时间分布   从历年数据可以看出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基本处于一个较为稳定的状态(如图1)。自1996年起,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的文章每年都在两千篇上下波动,总体趋于平稳。而相较世界图书情报领域相对平稳的态势,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科技论文的增长相对较快。从1995年的0篇到2009年的119篇,十几年的时间里,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平均增长率为1.78,说明中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呈稳步、迅速的增长趋势。其中国际合著论文的平均增长率为1.87,高于我国的平均水平,加之国际合著论文在图书情报领域论文中所占的比例接近40%,有四年比例甚至超过50%,表明国际合作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研究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与国外专家的科研合作从一定程度上带动了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发展。国际合著论文明显增多,一方面是由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开展国际性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也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国外发达国家对我国该领域的影响较大,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日渐与国际研究接轨。   4合著论文的质量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数量的增多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发展的速度与规模。但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的效果、深度如何,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在此对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质量进行研究分析。在本文中,选用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来对论文的质量进行评判。所谓论文引证影响因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论文的平均被引证次数〔5〕〔6〕,在同一时间段内,同一学科的不同论文,如果平均被引次数相对较高,那么该论文的平均质量较高〔7〕。从世界图书情报领域范围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平均被引率为8.03,既高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文章6.04的平均被引率,又高于世界该领域4.65的平均水平,这几项数据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该领域文章的质量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国际合著类的文章;从国内来看,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高于中国所有被SSCI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被引率(如表1),说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在国内国际合著文章里也处于一个较高水平。从整体上看,不论是在我国国际合著领域还是在世界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质量都是很高的,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的效果较好,通过该领域的国际合作确实提高了文章的影响力。   5合著论文的第一作者分析   图书情报领域科技合作中的地位是否对等可以通过合著论文中各自第一作者论文的份额反映出来〔8〕。根据在合作中的地位,可把科研合作分为主导性合作和参与性合作。主导性合作可用本国第一作者国际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参与性合作则可用他国第一作者、本国为参与者的合著论文数及其所占比例来表征〔9〕。根据数据(如表2)可以发现,在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里,第一作者是我国的比例是49%,远高于所有被SSCI收录的第一作者为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水平。而且就影响力上来看,虽然同样是我国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影响力也高于同期被收录的国际合著文章的平均值。再者,第一作者是我国的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文章的数量虽然在前期有所回落,但自2003年起就一直处于稳定上升的趋势。这表明在图书情报领域我国和其他国家的科技合作基本对等,参与性合作与主导性合作各占一半,在论文质量有所保证的前提下我国主导性合作的论文数量在逐渐增多,我国在该领域国际合作中的地位是不断提升的。   6合著论文的作者机构分析   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作者分布也是需要考察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论文的机构分布,可以了解该领域合作的一些基本现状。目前,我国参与合作的机构涉及31个国家的325个机构。(1)国家分布。在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参与合作的31个国家中,与我国合作最多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比利时、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为了对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国家分布有一个较好的了解,我们对15年来世界图书情报领域发表的文章按国家进行分类统计,按篇数做了一个简单排序,除中国外,占前六位的国家分别是美、英等国(如表3)。在与我国合作最多的6个国家中有4个国家都是该领域发表文章最多的国家(如图2)。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较大,跟美国合著的论文篇数最多,约占该领域合著论文的五分之一。尤其是从1997年到2005年的这几年中,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曲线的走势,随着与美国合著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一个很明显的例子是2001年美方全面收紧赴美签证,这个时期赴美参加国际会议的人数明显下降,因而与国际会议相关的国际科技会议合著论文的数量也有所下降〔10〕,在图2中显示为2001年后与美国合著的曲线呈下降趋势,随后我国所有国际合著的曲线也呈下降趋势。但随着我国国际多层次合作的全面开展,我国图书情报领域国际合著受美国的影响变小。如2005至2006年间,当我国与美国合著的论文再次呈现下降趋势之时,我国的国际合著文章没受其影响反而呈上升的趋势。(2)机构分布。在参与国际合著的325个机构中,参与合作次数大于2次的我国机构有30个(如表4),合作次数大于5次的国外机构有11个(如表5)。国内参与合著次数最多的5个机构中,香港地区就占了4个,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香港城市学院。在此进一步对香港地区该领域的国际合著作了分析,发现香港地区参与国际合著的文章占到了我国该领域国际合著总量的42%,香港地区独特的历史背景和语言上的优势是该地区国际合著文章数量较多的主要原因〔11〕。内地参与国际合著次数最多的是北京大学、中科院等机构,主要集中在知名大学,所涉及的地区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少数几个大城市。与我国合作的国外的机构也主要是大学,其中合作次数最多的是比利时鲁汶大学。#p#分页标题#e#   7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多年的努力,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国际合著已经形成一个较为良好的局面,1995至2009年这15年中文献的增长表明我国与各国之间十余年的图书情报领域交流与合作发展速度迅猛,充分说明我国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需求十分强烈并有较大的增长空间。文献质量分析的结果表明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著论文的质量要高于我国自己的论文,同时也说明经过国际合作的方式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对推动我国的图书情报学科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今后的图书情报领域研究中,要进一步加大国际合作的力度和广度,使我国图书情报学科的发展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通过合著论文第一作者分析可以看出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的合作地位在不断提升,在研究中起着愈加重要的作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鼓励更多的该领域优秀专家参加到国际合作的队伍中来,汲取国外先进的研发经验,发挥出我国专家的优势,在研究中占据主导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研究中也发现我国在图书情报领域发展过程中存在不足,我国大多数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仅局限在少数几个科研实力较强的国家,受其政治等外在因素影响也较大。我国需要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的范围,与在该领域发展水平较高的各国专家合作,开展更大规模的国际交流,合作方式也应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另外我国参与合著的地区和机构具有局限性,其中香港地区在国际合作中占据了很大的比重,加之研究数据也表明其在图书情报领域的研究水平相对较高,我国应继续加强香港和内地的内部交流与合作,同时内地专家需要进一步提高语言方面的素养从而能够更好地进行国际交流,促进国际合作。还有参与合著的大部分机构也只限于在自己的领域中各自为战,没有出现科研机构之间大范围、多元化的科研互动局面,未来我们要继续加强图书情报领域地区和机构之间的科研互动,促进更大范围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6

科技期刊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期刊对科研信息的传播和推广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科院前院长卢嘉锡先生曾指出:“对科研工作来讲,科技期刊工作既是龙尾,又是龙头。”而科技期刊如何更好地服务于科技创新,其中编辑是科技期刊最核心的要素,作为能动力量非常关键,只有编辑自身的科研能力得到提升,才有利于科技期刊作用的真正发挥,从而促进国家创新体系的构建。因此,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也非常必要。一是,编辑个人发展的需要。科研意识是编辑鉴别、运用高质量科研信息的基础和前提,是编辑学术把关的重要保障,也是编辑必具的基本素质。科技期刊编辑从事科研活动对编辑的成长具有促进作用,编研结合是编辑成长的有效途径之一。编辑应积极从事科研工作,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逐步实现由“文字编辑”向“科学编辑”转变[2]。二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要具备一定的学科专业知识和较强的科研能力,才能在稿件的组织、评审及编辑等环节把好关。编辑自身科研能力的强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技期刊的学术质量,直接决定了期刊的学术水平,编辑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是提高期刊质量和水平的重要保证。科技期刊的生存和发展在于学术水平的提高,确保期刊学术水平的关键在于提高编辑的科研能力。编辑的科研活动是期刊的本质特征和生命力所在,科技期刊需要既有过硬的编校技能又有丰富的科研知识的复合型编辑人才。三是,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近年来,国家科技创新政策不断调整,国家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媒体转型与融合不断推进,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提升计划不断实施;期刊行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前沿问题、难点问题需调研、研究和破解。2016年5月,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这对出版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科技期刊编辑要与时俱进,跟上形势的发展。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编辑自身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本身发展的需要,还是从国家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科技期刊编辑都应积极从事各类相关的科研活动,切实加强科研意识,不断提升科研能力和自身综合素质,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2编辑科研能力的主要内涵

科技期刊属于学术出版范畴,科技期刊既要抓好学术,也要抓好出版,因此,作为科技期刊的编辑,其科研能力也对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术能力,主要是涉及某一学科专业的科研能力,要具有对科研信息的敏锐能力和学术洞察力,具有对科研选题的策划能力,具有对科研成果的鉴别能力,具有对作者的指导能力,要充分发挥好“科学守门人”的重要角色;学术能力重在前端,关键在于抓好学术质量和学术把关。二是出版能力,主要是指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熟悉了解期刊发展前沿,深入理解办刊规律,能够熟练运用编辑出版学相关知识、技能和手段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出版能力重在过程和后端,抓好出版规范和学术传播,关键在期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笔者以为,科技期刊编辑的科研能力应该是学术能力和出版能力的有机结合,不仅涉及编辑学方面的科研能力,还包含对某一专门学科的科研能力,不能顾此失彼,要两手抓、两手硬。

3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和不足

3.1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优势

一方面,多数科技期刊编辑至少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拥有相关专业的背景,在求学期间已具有多年的科研工作经验,加之从业后对编辑出版工作的学习与再学习,具备从事科研活动的基础和条件。另一方面,编辑长期与学术论文接触、审阅大量稿件,在论文撰写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文字功底好,实践基础好,加之文献检索便利,相对容易,有利于论文撰写与编辑,并将办刊与科研活动结合起来,相互促进。

3.2编辑从事科研工作的劣势

有研究表明,期刊编辑参与科研活动的现状并不乐观,仅六成编辑组织或参与编辑学课题及非编辑学类课题,其中三大影响因素分别为工作时间不允许、没有经费和非编辑类科研成果不认同。另外,编辑从事科研多数是兼职科研,既不同于高校教师,也不同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还存在心理惰性、压力不足等主观问题,也存在激励不够和方法薄弱等客观问题。

4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途径

编辑科研能力的提升有诸多途径,见仁见智。笔者以为,最重要的途径是科研项目申报和学术论文撰写。

4.1科研项目研究

开展项目研究是提高科研能力的根本途径。科研项目是以问题为导向,因此,问题的角度和层次非常关键。问题的层次方面包括社会层面的全局性问题,政府部门或行业层面的行业管理和改革发展问题,出版单位层面的编辑出版流程、内部管理、数字出版问题,编辑层面的编辑职业规划、编辑心理、选题与约稿问题;同一个问题可多层次研究,也可从某一层次切入研究。问题角度方面有社会科学角度、自然科学角度、跨学科角度等,同一问题可从不同角度展开研究。科技期刊编辑直接参与科研是提升科研能力的有力保障,可利用自身的工作优势,根据自己的学科专业,选择相应的研究方向,开展科研工作,科研工作至关重要的是有科研项目的支撑。而项目的申报过程从信息的收集开始,到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后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项目的实施过程则是进一步验证所提方案的可行性、不断修订方案,直至项目的最后结题验收,可实现完整而系统的科研训练,通过科研实践,及时掌握科技前沿,并指导科研实践活动,不断提升科研素质。一方面,可自主申请或参与申报各级编辑学科研项目,编辑类涉及多个类别,如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国家新闻出版署新闻传播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各省市地方政府项目、全国及地方行业协会项目等,应及时关注科研项目申报的动态,提前做好相关准备工作。通过项目的研究工作,掌握编辑学知识、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对某些热点问题、难点问题进行聚焦研究。另一方面,可申请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也可参与相关学术团队的项目申报,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各部委项目及地方政府自然基金项目等,应及时跟踪、掌握了解与所在期刊相关学科专业的前沿知识和信息。应通过不同渠道直接参与科研活动的各个环节,亲身经历,不断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

4.2学术论文撰写

撰写学术论文是培养编辑科研素质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径。撰写论文的过程充分体现了编辑人员对某一课题或问题的研究程度,写作的过程就是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调整的过程。撰写论文的过程锻炼了学术表达能力、语言规范能力,提高了自身的写作水平和专业水平。编辑通过积累自身的论文写作规范和技巧、专业期刊信息、科研前沿信息和文献资源信息等,才能更好地指导作者论文写作,开展论文写作方面的学术服务,培育稳定的优秀作者群和潜在的核心作者群,提高学术期刊的生存力。撰写学术论文至关重要的是心态上的调整和转变,要从因为职称评审、项目申报等方面的客观需要导致的被动式“要我写”,不断转变为主动式的“我要写”,充分发挥编辑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心态看待和开展学术论文的撰写工作,循序渐进,自然养成学术论文撰写方面的良好习惯。

5编辑提升科研能力的策略

5.1以点切入,深耕细作

首先通过各种途径,找到论文撰写和项目申报中涉及的问题点,可能是编辑学或相关学科方面研究的热点或难点,也可能是编辑自己的兴趣点。寻找问题点的途径包括:可关注每年国家相关部委、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的项目申报指南及批准情况,这些项目指南是当前乃至未来该学科领域的重点问题、热点问题或难点问题;可参加学术会议获取相关的问题点,因为学术会议汇集了行业最新的学术观点、最热的研究报告、最前沿的科研工作者;还可通过检索查阅国内外高水平期刊文献,尤其是综述性文献,该类文献涵盖了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学术动态,有利于了解学术动态和学科发展规律,预测学术发展方向;还可关注业内知名专家的学术研究动态,利用Google学术搜索、国内外重要数据库、学术网站等途径,把握学术发展方向。通过不同途径,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找准问题点,以点切入,进行持续深入研究,并在此方面制订长远的发展规划,不断深耕细作,才能不断结出果实。

5.2加强互动,互相促进

学术论文撰写和科研项目申报是提升科研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应加强两者的互动发展。通过学术论文的撰写,掌握了行业发展动态和信息,发现了问题,启迪了思路,以论文为基础和支撑有利于科研项目的申报;通过科研项目的立项和支持,可进一步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推出大量的研究成果,既可应用于实际工作,又可提炼成系列学术论文,供业界参考,两者不断互动发展、良性循环。可见,既要着力于编辑学论文的撰写和项目的申报,也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切实提高学术出版能力。

5.3加强交流,吸取智慧

为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科技期刊编辑要善于走出去,敞开心扉,善于与编辑学及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和编辑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尤其是可通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等方式建立沟通的渠道,专家学者对行业方面的学术问题会有深刻的分析和独到的见解,学习他们的研究成果,通过交流,互通信息,共享资源,吸取智慧,启发思维,扩展思路,能有效提高编辑自身的科研水平,也提升期刊的学术性、创新性、科学性、预见性和实践性。

5.4加强合作,优势互补

在学术论文撰写和科研项目申报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开展跨地区、跨单位、本单位之间的合作,以团队方式形成研究的合力,以弥补自身存在的不足,扬长避短,合作共赢,从而提升整体水平。例如,论文写作过程中容易出现思维定势和思路局限的问题,通过合作,有利于发现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升论文的高度和写作的水平;项目申报中存在前期成果不足的问题,可寻找前期成果丰富的项目组成员,通过项目组成员前期的成果可形成良好的支撑作用;又如申报书的撰写苦于思路不明,可通过合作,借鉴他人的成功表达经验,还可请团队成员帮忙修订和润色提高。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7

关键词:科技期刊;论文外流;政策导向;期刊改革

2016年,主席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中国科学院第十八次院士大会和中国工程院第十三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1]这使得我们将目光聚焦到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上来,更有学者很早就开始研究科技论文外流现象的原因。如,刘丽英等认为我国110个学科论文外流造成的文献经济总损失量为7.33亿元,其中农业工程领域论文外流导致文献经济损失总计为667万元[2]。董建军对我国学术论文的流失现状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优质稿源流失问题的根源,并提出了对策[3]。王泽蘅研究发现中国论文外流数量比日本多、两国间数量差异逐年增大[4]。刘彩娥研究分析了我国科研论文外流的数量、质量和学科分布,并提出了防止科研成果外流的措施[5]。本文简要分析科技论文的外流现象的原因,并分析政策导向对科技期刊发展的影响。

一、科技论文外流现象及损失

截至2019年底,我国科技期刊总量为4958种,仅次于美国和英国。但是,中国SCI收录期刊仅占全球SCI论文总数的1.72%。2010—2019年间,中国作者发表了SCI论文275.5万余篇,其中只有2.2万余篇发表在中国SCI收录期刊上,仅占8.10%[6]。科技论文的外流不仅仅体现在数量上,论文质量也都较高。中国作者发表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2.83,同期全球SCI论文引文影响力为14.11[6]。其中被SCI收录论文数量最多的学科分类为:基础学科、应用科学等,而这些学科大多数涉及我国的高尖端技术领域,国家在这些领域往往都投入了大量的科研成本、科研经费,这不仅可能危害到科技信息安全问题,还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国有资源外流。

二、科技论文外流的原因

国内大量优质论文外流的原因大致有两点。

(一)学术评价导向。由于历史原因,起初我国自己创办且被国际学术界公认的SCI学术期刊较少,我国学者在SCI,尤其是国外的SCI期刊的发文量也很少。为鼓励我国科学工作者积极探索,推出了鼓励和激励措施,使得学术界出现了唯SCI论,形成了科研评价体系基本完全依托于SCI的现象。职称评定、项目申报、科研奖励,甚至硕士、博士毕业要求的主要指标中都有SCI的身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的学术评价体系导致优质稿源大量向SCI、EI倾斜,最终影响了国内学术期刊的发展。

(二)学术期刊国际影响力不足。我国虽然已经是期刊大国,但是有影响力的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数量却不多。全球领先的专业信息服务提供科睿唯安的2020年度《期刊引证报告》中显示,国内SCI期刊数的基数较小,SCI期刊总数为9356本,而中国SCI期刊数为241本,仅占2.5%。从影响因子上来看,国内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还较弱,《CA-ACANCERJOURNALFORCLINICIANS》以292.278的影响因子,高居首位。《NATURE》《SCIENCE》《CELL》三大国际顶级刊物的影响因子分别为42.778、41.845、38.637。中国期刊中影响因子最高的《CELLRESEARCH》也只有20.507,国内期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这使得作者在SCI平台中可选择的国内期刊较少,且会为了高被引和高传播速度作者更倾向于优先选择影响力更高的期刊。

三、政策导向的改变及亮点

为体现国家文化的软实力,增强民族的文化自信,掌握学术话语权,构建多元化的学术评价体系,加强学术期刊建设,防止科技论文过度外流,最终到达科技论文在祖国的大地上发表的目的。2018年6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要求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励”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2018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要求建立以创新质量和贡献为导向的绩效评价体系,准确评价科研成果的科学价值、技术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2018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2019年由中国科协、、教育部联合。《意见》提出了要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夯实进军世界科技强国的科技与文化基础。推动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发挥全国学会同行评议功能和相关研究机构作用,分领域科技期刊分级目录,形成全面客观反映期刊水平的评价标准。2020年10月,党的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公报中提到,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地避免了盲目追求影响因子的情况,对作者而言可以踏实做学问,对期刊而言可以更好地迎接挑战。

四、期刊如何迎接挑战

政策导向的变化对国内大量优质论文的外流现象无疑具有一定的遏制作用,同时期刊自身也应该积极采取措施以改变现状,迎接挑战。具体而言,可以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创新办刊模式,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和加强人才培养。

(一)创新办刊模式。第一,根据办刊宗旨及学术领域,明确期刊所在分类。《意见》中提出,要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要“做强优势学科”。因此,我们要根据办刊宗旨和期刊定位,参照“重点建设期刊目录”,有效整合资源,转变办刊思路,寻求适合的办刊模式。第二,抢抓新兴交叉学科,探索协同办刊。因全球学科的不断发展,新兴及交叉学科越来越多,期刊应该要抓住机遇,根据自身的社会功能,探索“高校+企业+期刊”或“科研机构+企业+期刊”等产学协同发展,在稳定自身专业优势的基础上,开发在新兴交叉学科领域内的竞争力,提升科技期刊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第三,搭建新型传播平台,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期刊的传播方式受到了极大地改变,人们不再满足于纸质期刊的阅读,期刊要积极应对科技的变革,进行数字化出版。而大数据的应用使“出版平台”变得尤为重要,国家建设大型的、优质的“出版平台”已成为必然趋势,期刊应要参与到各类平台中去,抓住战略机遇,为推动期刊发展共同搭建新型传播平台,有效提升期刊传播力和影响力。

(二)提高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我们要实现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就要坚定文化自信,立足国情,面向世界,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扩大国际影响力,最终增强中国在世界舞台的话语权。《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中提到,我国期刊刊均总被引频次2018年达到的2255.6次,相较于2014年的2111.52次增加了6.38%。2018年,被国际论文引用频次不低于10次且国际他引影响因子大于0的中文科技期刊有2913种,相较于2014年,评价年增长率为13.81%,这表明中国科技期刊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6]。《意见》中提出的中外科技期刊同质等效政策将会引导优秀论文回归国内期刊,有影响力的传播平台也会使科学家们会愿意将高质量的文章发表在祖国的大地上,而由持续的、优质的文章组成的科技期刊也将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和国际影响力,这便形成了良性循环。

(三)人才培养。要实现世界一流科技期刊必不可少的便是一流人才的培养和编辑队伍的建设。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优质论文的产出者,科技期刊的编辑人才是优质论文的策划者。因此,世界一流期刊必须培养优质的编辑。优秀的编辑应该具备政治认知能力、较强的学术水平、出色的策划能力和组织能力。首先,要培养编辑的政治认知能力。编辑需要有坚定理想信念,要有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导向意识,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紧跟时代步伐,坚持马列主义等相关的理论学习,要提升政治敏感度和社会责任感,确保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紧跟指导思想,保持正确的办刊方向。其次,要提升编辑的学术水平。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学术水平,通过不断的学习了解学科前沿,捕捉学术动态和进展。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往往也具有更强的学术表达力和学术交流力,这使得编辑在日常的组稿约稿时可以更好地把握准确把握学科的变化趋势,科学客观的判断学术价值,提高期刊的学术引领力,最终可以更好地建立期刊的学术品牌。最后,要培养编辑的策划能力。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时能把握行业的引领性内容建设和瞄准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更要关注科技的前沿问题以及社会的热点问题,这可以更好地吸引高水平的作者投稿。高水平的学术编辑可以积极地参与到与作者、读者的学术交流中,更好地建立一支高水平的作者、读者队伍,提升期刊的影响力和传播力。编辑的策划能力在市场营销策划、期刊形象宣传策划时能抓住市场热点和读者心理,提高期刊的社会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总结

国家科技论文范文8

1文字使用要统一

对科技期刊论文的文字加工是编辑加工的基本内容之一。《科技期刊学术类质量要求及其评估标准》明确要求论文学术专业名词和术语要统一、标准、规范,在专有名词、缩略语、表述习惯等尽量保持全刊(整期)一致,如英译名“傅立叶”“傅里叶”,“库仑”“库伦”,“阿伏加德罗常数”,“阿伏伽德罗常数”“阿佛加德罗常数”等虽然国家标准未作具体规范,但应采用约定俗成的用法,尽量首选使用国家审定公布的规范词语,并全刊采用同一种用法。英文缩写词第一次在文中出现应给出中英文全称等。尽量避免误用错字别字和使用不规范简化字的情况,如“水蒸气”写成“水蒸汽”“水汽”写成“水气”,“磁心”写成“磁芯”,“光纤耦合器”写成“光纤偶合器”,“年龄”写成“年令”等。不使用不规范或已淘汰的名词术语,如“质量浓度”写成“含量”“浓度”,“质量或重力”用已淘汰的“重量”表示,“元素”用不规范的“化学元素”表示,“物质的量”用已废弃的“摩尔数”表示,“表面粗糙度”误用曾称“表面光洁度”表示,“电场强度”用不宜简化的“场强”表示等。另外标点符号错误在科技论文中也十分常见,这就需要编辑按照最新国家标准GB/T15834—2011《标点符号用法》特别注意把关,同时协同作者对原稿进行认真编辑加工,一字一句地校对,对用词用字和标点符号力求规范统一,确保期刊的最终质量。

2数字使用要规范

科技期刊论文涉及较多的汉字数字和阿拉伯数字,按照科技期刊编辑规范对数字使用的要求,凡是能使用阿拉伯数字又很得体的地方,必须使用阿拉伯数字。编辑对论文加工中出现的数字,应根据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编辑过程必须遵循的国家标准及规范,逐渐培养对数字不规范使用的敏感性并加以改正,力争每一篇文稿数字使用准确无误、符合编辑规范。常见的有:1)物理量量值中的数字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0kg,0.8V等,不能在组合单位中混用国际符号和中文符号,如5m/分钟,应为5m/min等。2)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日和时刻应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上世纪90年代”应为“20世纪90年代”,2017-01-15(正确表述),18:36:02(不能用比例号,应用冒号),2001年不能简写成01年等。3)带单位的量值相乘,每个数值单位不能省略,如?180mm×560mm,不能写成?180×560mm。4)数值范围如(85±2)℃不能写成85±2℃,60%~70%不能写成60~70%,5×10-6~7×10-6不能写成5~7×10-6等。5)数字的增加可用倍数和百分数表示,数字的减少只能用百分数表示,如作者来稿中“随着…的升高,氧化程度减少100倍”,应表述为“随着…的升高,氧化程度降低为原来的1%”。6)对于模糊(或概率)数字,只能模糊一头,不能模糊两头,如“…提取比例约为50~70%左右”,正确的为“…提取比例约为50%~70%”。7)代号、代码和序号中的数字,计数的数值如正负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等,非物理量量词前的数字一般也应使用阿拉伯数字,如5次、6批等。

3量与单位使用要标准

科技期刊论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应严格按照国家技术监督局1993年的15项国家标准(GB3100-3102-1993)执行,为避免出错,期刊编辑应认真学习相关标准,细致审读分析来稿,不明白的地方及时查阅相关资料并和作者核实讨论,弄清楚各物理量符号所代表的含义,逐一将错误用法纠正过来。在编辑加工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有:1)没有使用国家标准规定的法定单位,如旋转速度写成rpm,应为r/min;小时的单位写成hr,应为h。物质的量浓度单位写成M,应为mol/L等,还有ppm、ppb不是计量单位的名称,更不是法定计量单位,如果在论文中作为单位使用,如“…在基准溶液中加入10ppm浓度的Cl-以研究…”,让读者很难理解“10ppm浓度”是按质量计算的还是按体积计算的量,容易产生歧义,经与作者核实并结合上下文,“10ppm浓度”是质量浓度的含义,修改为“…在基准溶液中加入10×10-6g/L质量浓度的Cl-以研究…”就清楚明了了。对于标准大气压atm、毫米汞柱mmHg、毫米水柱mmH2O等按国标均应改为帕斯卡,并在量值上换算,如“…合金试样在初始氢压1atm,100℃下的氢化动力学曲线。”应表述为“…合金试样在初始氢压1.013×105Pa,100℃下的氢化动力学曲线。”。2)正斜体使用混乱,量和单位都采用正体或都采用斜体,或时而正体时而斜体不加区分是错误的。国标规定:量符号一律用斜体字母表示,只有pH是例外,矢量、张量、矩阵必须使用黑斜体表示。所有阿拉伯数字、计量单位、SI词头和量纲符号均用正体,一般的计量单位符号用小写正体,法定计量单位中,只有1个体积单位“升”是例外,单位符号为大写的“L”。单词缩写用正体。3)错把量符号中表示量和变动性数字字母、坐标轴字母、集合图形中表示点线面体的字母作下标时写成正体,而把说明性字母写成斜体等。4)数与量值及运算公式转行,数与量值一定要保持整体形式转行,运算公式转行多采用运算符号在上行末尾。量和单位比值号(/),转行时不能放在各栏首,应留在栏末。5)化学元素符号作量符号使用,如“H2∶O2=2∶1”是不规范表述,正确的应为:若为质量比,则为“m(H2)∶m(O2)=2∶1”;若为体积比,则为“V(H2)∶V(O2)=2∶1”,若为物质的量之比,则为“n(H2)∶n(O2)=2∶1”。

4图表使用要正确

科技期刊论文大量使用的图表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作者对图表的规范化要求不太了解,许多图表都存在一些不规范,甚至是错误的问题,编辑应加以重视并认真审读图表,严格遵守图表编排的标准和规范,认真修改和加工作者提供的不规范图表,使编辑加工后的图表清晰、完整、美观。图表的常见问题有:原图纵横坐标标值线太短,不清晰;标值与标值线未对应;标值线间隔不等,未置于坐标轴的内侧等;图表标目没有采用“量/单位”形式,不是缺少物理量就是缺少单位,且法定计量单位不规范,量符号未用斜体等。单位若是组合单位时,一些期刊多使用多于2条的比值线,如“挤压速率/m/min”,按照GB3103—1993对单位符号的组合规定:“……除加括号以避免混淆外,在同一行内的斜线(/)之后不得有乘号或除号,在复杂情况下应当用负数幂或括号”,所以正确的用法应为“挤压速率/(m?min-1)”。按照GB/T7713.3—2009《科技报告编写规则》的规定,图表还应按在正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用阿拉伯数字统一连续编号。图名、表名应在图表出现之前在正文中先出现。图、表名需中英文对照翻译表述,图表中词汇不能用英文需用中文表达。表格中的数据一般不带单位,如果栏目中物理量的单位都相同,需把单位提出来放在表格顶线上方的右端。量和单位比值号(/),转行时不能放在各栏首,应留在栏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