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能力评价范例

科研能力评价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1

数学教师专业课程改革实践说明,数学教育实践课程对提高高等院校数学师范专业学生的教学能力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多样的数学教学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从而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入职后教学工作的起点。平时作业评价、学业考试评价、同行专家评价和综合档案评价四个方面评价方式的结合对师范生教育理论知识、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

数学教育;实践课程;能力;评价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在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和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下,三维空间上对中小学教师专业素质阐述三个方面的内容: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作为一个特殊职业——数学教师,应具备的三维内容,在空间直角坐标系中的常规布局为:专业理念与师德是X轴,专业知识是Y轴,专业能力是Z轴。直观上X和Y轴是整个坐标系的基础,Z轴是高度。一名优秀的准数学教师——师范毕业生应该具备很强的专业能力。针对我系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我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方法。

一、平时作业评价

作业评价犹如一架照相机,静态的记录某一课程日常学习阶段学习的状态和结果。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高校的数学教育实践课程作业评价仍以书面解题、简答题作业为主要形式。数学教育实践课程的书面作业形式可是以多元化的,比如:阅读、调研、合作解决问题、小论文、听后感、综述、教学设计等。比如:课程《数学教学案例分析与研究》、《数学教学设计》,讲授基础理论知识阶段时作业类型可以抄写理论知识以巩固所学内容,可以指导学生查阅相关知识点并书写小论文;讲授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时作业类型有查阅优秀的数学教学设计,调查某一教学课题的不同教学设计对学生产生的不同结果分析,数学教学设计中对教学知识点的不同理解或不同解决方法做小论文,一组讨论、设计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等。丰富的作业评价形式避免了习题作业评价导致的抄袭现象,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培养了师范生合理制定教学计划,科学编写数学教案,有效组织教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能力。

二、学业考试评价

学业考试评价犹如一幅画,静态的展示了作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某一方面的达成效果。学业考试评价是数学教学综合评价最为传统的评价方法,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其中尤为以闭卷考试为主,辅以开卷考试、书写论文、作品展示等方式。实践课程作为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活动的统一体,其中含有一定的理论知识指导各项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但更多的偏重于实际教学活动。以书面考试为主要形式的评价可以考察师范生对“知”的掌握,同时促进师范生对理论的记忆和理解,进一步促进实践教学基本功和教学技能的提升。但实践课程不能完全按照书面考试评价学生学习能力,可以辅助实践活动。比如:《规范汉字书写》、《教师口语》、《演讲与口才》、《数学课件与制作》等课程的学业考试评价可以由三部分构成:闭卷考试比例占20%,内容为这几门课程的理论知识;作品展示比例50%,内容为一幅书法稿或一段朗读音频或一段演讲视频或一个课件;鉴赏与评价比例30%。课程《数学说课训练》考查学生综合掌握数学教育实践课程情况,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取闭卷考试比例20%(理论知识),观摩名师教学并评价比例20%,教学设计比例20%,课堂说课比例40%。多种形式的学业考试评价有助于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的提升。

三、同行、专家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犹如一名医生,毫不留情的指出被评价者身上出现的问题,同时也肯定了身上的优点。同行、专家评价包括大学同学评价、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和实习单位学生评价四个方面。大学同学评价类似于同行评价,此评价可能局限的反映评价者和被评价者的外显基本功(粉笔字、普通话、语速、语调、表情、声音、手势、课堂气氛);带队实习指导老师、实习单位指导老师评价类似于专家评价,能够深入的评价师范生的内蕴能力(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解决数学能力的培养、教材的理解和处理方式、教学语言的艺术);实习单位学生评价作为受教育者较直接的反映师范生课堂的组织、课堂效率、课堂的流畅和传授知识的教学基本功、教学基本技能和教学水平。比如:《专业见习》、《专业实习》师范生的两门纯粹的实践课程,该课程的学习能力评价不是让实习单位指导老师给出单一的优秀、良、合格、不合格成绩,而是要综合四个方面教学能力评价给出学生的综合成绩。

四、综合档案评价

综合档案评价犹如一架摄像机,动态的记录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变化过程。档案评价有别于只注重结果的评价,它立足于动态发展的学生主体和“建构主义”立场,坚持测定与评价的分离,测定仅仅为评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它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重视对日常学习过程的记录和积累。档案袋中所收集的内容,不仅包含已经完成的作品,而且还包括正在计划完成的内容。它依据档案袋中所收集的表示学生每次“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性评价。综合档案评价以个人档案袋的形式存储,档案袋包括两方面。一方面由学生自己保管,档案盒的内容由学生自己完善,具体内容包括学生自己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训练课题,制定研究或训练计划,记录研究或训练的过程,总结和反思研究或训练的结果,参加各种教学技能的获奖证书和自我评价;另一方面由教师保管,档案袋的内容由任课教师完善,具体内容包括该实践课程的平时成绩、学业成绩、同学老师的评价成绩、论文、作品、读后感、教学基本功或基本技能各项比赛的成绩和证书和对学生档案袋材料的分析结果。

综上所述,师范生的教学基本功和教学基本技能培养是高等院校数学教育专业长期、艰巨而意义重大的任务,而合理、有效的综合教学评价机制乃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和基本技能训练的重要手段。

作者:曹春芳 单位:泰州学院数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洪.对学生数学能力评价方法的思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08.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2

关键词:生物科学;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

在生物教学中,生物实验既是生物学科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增强生物学科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通过生物实验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生物知识,从而获得实验技能以及分析、综合、归纳和比较等科学的思维方法,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科学素养。[1]为了提升师范生的培养质量,教育部2011年颁布实施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013年印发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改进了教师培养的机制、模式、课程;教育部2017年11月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2018年1月颁布了《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师范生的实验教学知识与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直接影响了未来生物实验教学水平。帮助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深入了解新课标中实验教学所倡导的新课程理念,对师范生队伍成长的起着重要作用。探索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使其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提升自身实验教学素质能力,为将来及早以及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下的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是当前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培育过程亟须解决的问题。而构建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评价体系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进行系统性评价,并从评价结果中明析当前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形成过程中的不足,为完善师范生培养计划与优化教学模式提供事实依据和数据支撑。同时,通过评价结果,及时调整教学,边评价、边改进、边教学,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提升与专业发展提供路向指引,促进高师院校强化师范生实验教学改革。

1核心概念界定

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以“生物学实验教学”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遵循生命科学研究的基本原则和规范,采取适当的方法和技术,动手实践,使之获得生命科学知识、技能和情感体验,并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综合能力。生物科学专业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是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进行衡量与评定,因此需要构建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情况相符合的测评指标及评价模型。

2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相关研究

国内关于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研究并不多见,问卷法是最常用的测评方法。一是问卷测评法。最早的是台湾师范大学的林陈涌和童丽珠(2001)他们设计开发的高校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量表,详细列出45项生物教师应该具备的实验教学能力,可归类为七大类实验教学能力。[3]邓玉娟(2017)设计生物实验教学能力树状结构指标体系,由实验安全维护能力、科学过程能力、实验教学整体规划能力和实验教学实施能力4项一级指标,8项二级指标,54项三级指标。[4]二是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测评法。苏振兴(2006)对生物学专业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中学教师和名大学生物学教学法教师进行了访谈,结果发现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途径欠缺。[5]杨蕾(2014)根据实验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实验的教学能力以及实验教学的研究能力四个要素设计问卷,对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开展问卷调查法,并根据实验教学能力的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编制访问提纲,深入测评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6]赵瑞华(2016)在林陈涌和童丽珠的量表基础上,结合面对面、电话和网络聊天工具三种个案访谈开展测评,研究发现“实验步骤的实施”和“实验现象或数据分析”是师范生实验课学习中最突出的两个困难。[7]从以上研究现状可知,关于“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仍未解决以下问题:一是现有对生物科学专业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以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为主,评价研究方式为静态的理论层面研究,没有形成全面的、系统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评价的广度不够、探讨层次不深。二是目前为止,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教师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相关研究还不多,仅有少数院校进行了初步尝试,积累的资料也十分有限,且都比较零散,缺乏系统性的整理和总结。三是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缺乏系统化的界定。

3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建设研究

《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提出的新要求出发,系统化地界定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学能力内涵及结构要素,将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新课程改革、师范生专业认证、教师教育四者结合起来,拓宽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的视角,构建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有效地促进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升师范生培养质量,帮助师范生正确理解和重新认识生物实验教学,使师范生更好地适应新课改,推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有针对性地为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实施单位和教师教育提供教学理论指引和培养策略参考,从而整体提升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的实验教育质量。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准备能力、实验操作能力都体现在课堂实际实施过程中,通过最终的实验操作考试并不能全面地掌握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在每次实验课堂上,能提出的创造性的想法,也是对师范生考核的重要参照,体现师范生的实验教学创新能力。所以本课程在进行评价时,看重学生实验过程的努力与进步。通过对学生在实作评价中的表现,使质性评价和量性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相结合,使评价更加全面和合理。通过探究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结构要素,明确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内涵与结构模型;明析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构建“理论测评”与“操作评价”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动静结合的评价体系,设置实验设计评价机制、实验预习评价机制及实验操作考核评价机制、学生相互之间评价机制,从而构建了系统的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评价体系,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的考核评价多角度、重过程,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较客观地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能力,学生通过课程教学评价及时了解自己不足的方面,实训过程合理得当,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教学能力。通过系统的体系评价生物科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有助于提升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增强实验操作能力,为今后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科学探究的初高中生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健辉,朱创金.地方高校生物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调查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1(3):45-48.

[2]黄水文.生物科学教师实验教学能力的构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8(24):109-110.

[3]林陈涌,童丽珠.生物实验教学能力重要性评估比较研究[J].台湾师范大学学报(科学教育版),2000,45(2):21-38.

[4]邓玉娟.生物学专业师范生教学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7.

[5]苏振兴.新课程下生物学专业师范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6]杨蕾.新课程背景下高师生物专业学生实验教学能力培养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4.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3

关键词: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

何为科研评价?笔者认为,科研评价是对科学研究成果的一种认可与肯定,是科研活动价值的一种体现,是科学研究课题,也是对科研主体、科研方法以及科研过程的价值评判。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评价能力对促进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公正性,对改善科研评价环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哲学社会科学迅速发展。一方面,国家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另一方面,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相关学科的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它涉及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环境、资源配置、未来人才的科学培养。我国现行高校科研评价机制拥有一定体系,较为系统规范地以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量为评判依据,注重科研人员在科研实践中科研成果的影响力及数量,这一规则被广泛应用在我国社科类科研中并作为青年教师和学者的部分评价内容。然而,这种被一些高校认可的评价体系在现阶段存在着单一化问题。因此,为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提高科研评价能力,改善科研评价现状,则需要高度重视科研评价体系中存在的些许问题。

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科研评价的思想意识

科研评价是高校学者对真理知识的一种求真状态,高校学者对知识的求真精神的追求,则需要提升评价能力,但是,目前部分高校却缺少这种思想意识和能力,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1)科研评价在部分高校学者眼中成为学术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并非了解科研评价是什么,科研评价有多么重要,因此,部分学者欠缺应有的科学评价思想意识。(2)部分高校具有较多高层次的人才和管理者,但在这些高层次的人才中能够重视和关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人数却占少数,多数学者并不经常共同研究科研评价中的问题以及科研评价在实践中的实际应用。(3)处于中层的科研学者虽然会根据教育部或者高校的指示关注并构建符合特点的科研评价体系,但多数学者仅仅是根据指示做事,形成的科学评价体系并不具有个性特点,缺乏相应的创新精神以及部分青年学者应有的活力。(4)高层次的科研学者大多是年龄偏高的教授,并不都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且不容易接纳青年学者好的有创新性的科研评价思想,一时难以接受和采纳有意义的重要建议。高校教授以及高层次学者科研评价思想意识的欠缺已成为部分高校的现状,该现状淡化了有思想的青年教师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作用,长此以往,青年教师将缺乏严谨求真,追求创新的科研思想,从而滞后、不具有创新精神的科研评价体系给高校的学术发展带来了较多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二)科研评价体系偏离实际

正确且合理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要符合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律,同时也要符合从自身实际出发、恰当地选用符合自身条件的正确合理的科研评价方式,该种科研评价体系将成为科研评价的方向。其中不切合实际的情况包含评价体系中忽略哲学社会科学内部存在的分类差异。与自然科学相比,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复杂性,其研究成果决定了社会经济发展和产值增长在理论与制度上的作用,因此,回报较慢但社会价值较高,其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中占据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且拥有极高的社会价值。为使其更良性地发展,研究人员的科研积极性需要依靠合理的制度保障提升。这种差异一方面体现在哲学、历史、管理、经济、政法、社会等不同学科的背景上,理论差异也反映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过程中不同学科目的和性质的差异上。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大体分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即从事某一特定的历史理论进程研究或通过调查研究分析对比的方式形成对社会意义的指导策略,不同的学科,不同的研究目的,彼此之间存在着差异,但因其对社会进程和经济进程产生立竿见影的直接效果,因此差异性需要利用间接方式进行辨别,但这并不代表差异性不存在或可以被忽略。我国现阶段所采用的评判体系,借鉴自国外自然科学对于高水平论文的评判经验,以科研绩点和科研工作量作为评判标准[1]。这一评判标准因其简单易操作性,被国内许多高校社会科学评价体系广泛采用。

二、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对策

(一)强化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

强化思想意识是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较为有效的科学办法。哲学是人类的智慧之学,然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掌握其完整科学体系的极其重要的先决条件。因此,加强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系列讲话为前进方向和核心指导思想,坚定地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理论体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价值观。重要讲话精神是我党近期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伟大且有意义的理论创新。作为高校高层次哲学社会科学的先进工作者,应当把学习贯彻重要讲话精神作为首要的学习内容和重要的政治任务,要通过坚持不懈的学习,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和方法观察解决问题,要坚持独立思考,学用结合,同时,作为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成为当今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中坚力量,并将系列讲话作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这将是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引领者的高度责任和神圣的使命。当今社会复杂多变,在不断加强思想意识、学习思想理论的同时要正确把握学习的方向。如果在学习和领悟马克思主义精神的同时忽视了其所指引的方向,就有可能陷入盲目状态,严重的则会误入歧途。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学习方向,不仅学不到有益的知识,还很容易被一些天花乱坠、脱离实际的东西所迷惑。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使命格外重大,这将要求高校高层次哲学工作者认真学习并领会系列讲话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原理、观点以及立场。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要通过学习来增强工作本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将该指导思想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教学相结合,达到对该思想的真学、真懂、真用的境界,以此强化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

(二)加强科研评价的理论学习

上文提及“科研评价在部分高校学者眼中大多是学术评价中的一种形式,而并非了解科研评价是什么,科研评价有多么重要”,针对该观点则应适当加强科研评价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过程中,在不断学习的同时还要结合工作实际,需要学习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并将个人特点以及真正的理论知识与科研评价有机结合,从高校实际出发,结合个人创新特点以及研究特点创造出符合当今实际和基本原则的科研评价方案,做到平衡学科建设、正视科研岗位以及坚持科研形式的多样性,从而也避免单一的制度体系对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的影响。同时要针对高层次教授难以接受和采纳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创新精神的青年学者的重要建议的现象,要求高校科研教授掌握科研评价的理论知识,切实提高科研评价的水平以及提升科研评价管理能力,从而做到真正掌握科研评价的理论知识,做到完善科研评价体系。

(三)明晰科研评价的学科性差别

科研评价体系的偏离实际是部分高校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学科差异性也是不切合实际问题中较为严重的问题,对从事哲学社会科学基础研究教师的科学研究评价,应注重学术创新、注重研究等突出特点,应以实际效用为导向,平衡学科建设多样性。强化不同学科在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分类指导作用,为将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进行科学有机的结合与协调发展,各高校应根据学科属性和其研究特点等内容建立理工和人文、基础与实践应用的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科研评价体系。按照其科研工作量以及科研的相关获奖情况进行权衡与打分,通过较为完备的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之间不同职称评价体系,对其科研成果进行基础性的评估与打分,在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估中进行科研方面的奖惩,并将该奖惩结果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评价体系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同时,在科研评价中,应该更注重于科研中新方法、新理论等原创性成果,但科研评价体系也应坚持同行评议和量化形式评价方式相结合,应以同行评议为主的同时注重同行评审,重点关注同行专家的创新实质性评估。同时,为鼓励基础研究的自由探索和冷静研究精神,对经过长期研究仍未达到预期目标甚至失败的“长线”课题,经同行专家严格鉴定后,可给予肯定性评估。从而营造一个鼓励创新、容忍失败、尊重差异和多样性的科学研究环境,进一步形成更加完善的科研评价体系[2]。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中的种种问题引发了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的不科学性与不合理性,提高科研评价体系的思想意识,加强科研评价理论知识的学习是改善问题的方法。完善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评价体系,从而鼓励高校青年学者不断追求上进求真、积极创新的科研精神,激发青年学者积极向上、追求真理的潜能。

参考文献:

[1]熊彩纯.论高校教师科研评价的革新策略[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6).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4

关键词:医院;科研绩效;预测模型

我国三级综合医院承担着大量的科研任务,科研能力已成为衡量医院综合能力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指标[1]。科研绩效评价作为科研管理的有效手段,能对医院的科研投入与产出指标进行阶段性评价,使管理部门全面、系统地掌握科研发展现状和水平,并找出发展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2]。然而,科研评价是一个多参量技术体系,且受到多种复杂因素的共同影响。只有科学、准确的评价方法才能成为科研管理的重要依据和推动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有力杠杆[3]。目前,国内外有多种科研指标评价方法,涵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4]。从宏观层面看,2017年10月,科技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的《中央级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暂行办法》(国科发创〔2017〕330号)提出以能力导向、不以论文为唯一标准的要求,但没有对具体评价指标和权重作统一规定。从微观层面看,医院或者学科也有各自的科研产出考核方法,但这些方法更多倾向于简单统计项目、论文、奖项等显性、可计量的内容,缺乏如实验室管理、科研诚信、学科等级(声誉)等隐性内容,也缺乏时间权重的考量,致使决策层很难根据现有的科研评价指标进行规划与部署。本研究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2007—2018年的科研投入和产出数据为分析对象,建立多因素时间序列预测模型,分析科研产出的未来趋势,为医院学科发展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以仁济医院56个科室为调查对象,对2007—2018年各学科的科研数据进行调查。

1.2调查内容

研究纳入了仁济医院各学科的科研数据,包括SCI论文数、SCI影响因子、中文核心期刊论文数、科研奖项、专利、各级各类科研或人才项目数、项目经费数、项目验收情况、临床科研人员和专职科研人员数、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实验室面积、学科建设费用投入、学科或实验室等级、实验室日常管理制度和考核情况以及科研诚信事件等。选取科研项目数、经费数、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和科研奖励数为科研产出指标。

1.3多因素时间序列模型构建方法

加权回归模型构建加权回归分析模型,用于分析对科研目标的贡献因素分析。对于评价目标O(d,t),其中,d表示科室序号,t表示年份,建立加权回归模型:O(d,t)=∑iαifi(d,t)。(1)其中,指标fi为第i个有意义的统计变量,αi为相应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权重。将基于最小二乘法来获取贡献权重αi的值。最终将对每个指标i分析αifi(d,t)的贡献大小。在实际情况中,部分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影响并不是在当年就完全响应的。比如学科建设经费投入、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数量等,实际起作用的年份可能并不在当年。为了去除这些时滞效应的影响,一个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是建立模型:∫O(d,t)dt=∑iyi∫fi(d,t)dt。(2)在这一模型中,各年份的统计数据和评价目标均进行时间平均(求和)。这一模型有助于分析各类统计变量对评价目标的贡献大小,但不包含时间信息,也不具有预测功能。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预测模型为了使模型具有预测价值,基于历史数据,通过滑窗处理建立时间加权的多因素时序回归模型:O(d,t)=∑iβi∫-∞t-1fi(d,τ)Ki(t-1-τ)dτ。(3)其中,Ki(t)为表征第i个统计变量对目标起影响的时滞函数,需要结合实际经验得出。在数据时间更长时可通过回归学习得出,但目前的数据量不足以支撑这一学习过程。在目前的模型中,Ki(t)被取为连续5年递减的指数函数,其他时间取0。通过加权移动平均法对因变量进行处理后,利用该方程,对不同科室和不同年份的数据进行时序回归,获取系数βi。

1.4统计分析方法

采用多因素时间序列回归分析,构建科研绩效指标的预测模型,评价影响科研绩效的主要因素。按年份对各科室调查的相关科研指标进行求和。通过绘制折线图,分析各指标值变化趋势。运用模型(2)进行2007—2016年科研相关数据对于科研产出指标的回归贡献分析。基于2007—2016年10年间的数据构建预测模型,在构建预测模型时,将总职工人数按照医生与专职科研人员总数、专职科研人员数、博士学位人数、高级职称人数、中级职称人数进行分类,细化影响因素以提高预测效果。以2017年和2018年全院56个科室、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包括手术、非手术以及辅助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作为观察指标,运用模型(3)进行时序回归分析及预测,验证其预测效果。

2结果与分析

2.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分析

采用多因素模型(2)对科研产出指标进行贡献权重分析,为便于不同单位或量级的影响因素能够进行比较和加权,将每个因素的均值缩放为1。结果显示:对SCI论文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SCI论文影响因子进行贡献权重分析,同样是科研经费数和毕业生人数的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经费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贡献作用较大;对科研项目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SCI论文数、影响因子和毕业生人数也是关键因素;对科研奖励数进行贡献权重分析,毕业生人数、SCI论文影响因子对获奖次数贡献作用较大

2.22017年和2018年医院56个科室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使用模型(3)对2017年和2018年仁济医院56个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对于预测SCI论文数、SCI论文影响因子、科研项目经费数以及项目数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2017年见图1,2018年图略。模型对于科研奖项数的预测能力欠佳,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样本数较小、各年波动性较大,虽然总体走势能反映医院在横向对比中的地位变化,但统计方差仍过大,建模预测意义不大。因此,在后续分析中剔除了科研奖励数。

2.32017年和2018年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指标的预测分析

为验证回归预测模型对于学科的预测效果,本文分别选取了2017年和2018年不同的9个科室,包含手术科室、非手术科室和辅助科室。应用该模型对这些科室的SCI论文影响因子、SCI论文数、项目经费数和项目数进行预测分析。结果显示,除项目经费数外,其他指标的实际情况与预测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2017年见图2,2018年包含放射诊疗科、急诊科、老年科、血液科、妇科肿瘤科、胃肠外科、心外科、血管外科、超声医学科(图略)。

3讨论

如何合理、有效地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是医院科研管理工作所面临的关键问题[5]。在战略的指导下,针对性优化医院科研评价方法,才能使科研管理更加具有科学性和导向性[6]。仁济医院作为一家集临床诊疗和科学研究为一体的三级综合医院,在科研绩效管理方法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考虑如何优化相关指标,引导和服务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

3.1科研产出指标的影响因素

对于本研究选取的所有科研产出指标,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是关键因素。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科研工作是医院科研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衡量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科研能力和水平主要依据是科研论文、项目或者专利等方面,特别是国际顶尖刊物论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更是检验其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是医院科研产出中的主要人才来源,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也是医院科研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之外,科研经费对SCI论文数量和质量均有贡献,SCI论文数量和质量亦能帮助医院提升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可见,科研投入与产出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对于科研奖励而言,SCI论文质量贡献较大。众所周知,科研获奖是高质量科研活动厚积薄发的成果,也代表了科研团队的雄厚实力,因此,论文质量在其中贡献较大也能得到较好的诠释。综上,所得结论与医院实情相符,进一步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3.2预测模型的构建

从投入和产出角度,结合多因素时间序列构建预测模型,较全面地考虑了科研产出的多因素影响,通过对仁济医院10年的科研数据细化收集,为模型的影响因素挖掘和趋势预测提供了优质数据支撑。同时,充分考虑了影响因素对科研产出的时滞效应。通常,科研产出不是简单而迅速的。例如,加大实验室经费后一段时间才会提升科研产出,而当年的科研绩效会取决于过去几年的积累。因此,在模型中按时间权重引入影响因素的滞后项,对近期数据赋予更高的权重,而给予较远数据更低的权重,使模型更具现实意义。尽管模型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仍存在局限性,如实验室等级、日常管理制度更新、学术诚信信息等暂未考虑。对于这些不能直接量化的因素,后续需要通过寻找合适的数据转换方式如等级评价等方法进行探索。另外,由于医院的科研产出受政策等内生因素影响,后续分析中将结合模型预测结果,结合政策干预综合评价。

3.3预测模型对医院科研绩效评价的应用

运用模型验证仁济医院2017年和2018年56个科室和不同科室的科研产出,无论是医院总体情况还是各科室间的相对数量关系均有较为准确的预测效果。探索科研产出指标的主要影响因素也有助于科研资源的存量盘整、精准投入,促使科研绩效提质增量。同时,模型采用的变量易于量化收集,便于医院间推广使用及横向对比。因此,模型具有较好的普适性和外推性,可为大型综合医院的科研绩效计划制定及预测提供一定的参考。科研绩效评价方法仍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政策导向、时代背景等。另外,科研产出指标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如近几年国家一系列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科技成果转化也纳入了医院绩效考核范围,专利和成果转化金额等产出也将逐步成为评价的重要指标。因此,评价方法需动态纳入各种相关数据或及时更新计算依据,使得预测模型更趋于全面、合理的衡量、评价和估算。

3.4展望未来我们将借鉴预测模型的应用成效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5

根据上述指标在各文献中出现的频率,显示最常用的投入指标是人员投入和经费投入。这与评价数据的可获取性有很大关系,其中人员投入,主要包括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的人数;经费投入,指项目实际支出经费数。该部分指标全是量化指标,因此在评估实践中一般是将各级指标数据值根据权重进行加权求值,或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不同投入对于产出的影响。产出指标要素分析基于绩效的概念,产出是绩效的重要组成部分。表2是对23篇文献中的产出指标要素进行提取、归类统计的结果。通过统计发现,对于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评价,不少文献中直接采用了一般科技项目产出评价的指标,如论文、专著等。但是实际上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不同于一般科技项目的产出,而且研究类型不同,产出也有着明显的差别。

如基础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主要是论文、专著等,而应用性医学科研项目的产出除论文、专著,还将包括专利、获奖、技术规范标准、新的诊疗技术方法、一些适宜技术等等。但是在该23篇文献中,都没有对医学科研项目的类型进行具体的说明区分。产出部分的指标,都是属于可量化的指标,因此文献中的产出数据的处理一般也都是进行加权求和。结果指标要素分析在指标要素梳理提取中发现,有一部分指标不属于投入,也不属于直接产出,而是面向结果的评价指标,如项目管理能力、项目实现预期目标的情况、成果推广情况、科研成果成为政策依据、促进学科发展、改善生命质量等的评价,也就是研究活动或研究成果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相关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指标进行明确划分,而是将其散落在产出中,或统称为项目评价,本文将其归为绩效概念中的结果,也就是医学科研项目的科研活动及科研成果所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过聚类分析,将其分为以下四个维度:组织管理评价、项目完成情况评价、社会效益评价、经济效益评价。医学领域的科技研发与公众健康直接相关,因而其在医疗水平和市民健康方面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在绩效评价中占重要位置。但是由于效果和影响的发挥相对于产出而言,具有时间滞后性,因此该部分评价是重点,也是难点。因此,目前多数文献中避开了对结果的评价。其中只有一篇文献“后评估体系在国际防盲合作项目中建立的探讨”,采取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并按照国内外科技评估的趋势,淡化评估指标、突出评估议题,从“项目适当性评估、项目的效果与效率评估、项目技术的后评估、项目财务的后评估、项目的社会影响评估、项目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6个方面,用举证的评估策略形成评估结论。

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4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有待继续深入研究从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文献数量来看,针对评价指标的研究成果整体数量较少,从1998年以来,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领域的期刊论文年均不到2篇,其中最高5篇,有三年甚至没有相关文献发表。这说明医学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估工作有待继续推行,相关研究工作有待继续深入。研究方法相对局限,应开展广泛的调查从文献的统计结果来看,目前的研究方法以实证和综述为主,但是多数文献的实证研究,是对一般科研项目的绩效评价指标进行综述后,利用医学科研项目数据进行实证说明,这未能从医学科研项目本身的特征出发。因此,建议应在深入分析绩效评价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一般科技项目绩效评价指标,结合医学科研项目自身的特征,进行医学科研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开发,因为国外绩效评价工作开展较早,在医学领域也进行了一系列的评价实践,因此,建议加强国外医学领域评估方法与内容的引进,而且有必要对医学科研项目进行广泛的实证调查,统计分析,从而构建出符合医学科研项目特征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6

关键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军工科研事业单位

一、引言

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目标与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经营发展目标紧密相关,能够系统全面地反映内部控制实施效果和绩效目标完成情况。内部控制为单位绩效评价提供标准和依据,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基础。通过完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科学选择绩效评价指标,不断对评价指标进行优化,充分发挥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科学全面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规范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工作,提高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工作中,能够营造良好的管理氛围,可以提升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提升内部控制质量、增强单位凝聚力、提高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但是,一些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仍存在一些问题。当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初见成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内部控制管理活动开展较平稳,权力制约和流程监管初步形成。如何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绩效评价,以及对内部控制工作进行监管,是下一步推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更加完善的关键。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关系到资源配置和使用效率,对优化内部控制管理流程和提高管理效率具有促进作用。如何体现出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的重要价值,以及增强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是促进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内容。在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建设过程中,单位层面应为上级主管部门综合评价提供基础目标导向,业务层面应为单位内部控制有效实施提供要素导向。通过整合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关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在合法合规、效率和质量等方面的指标及相关评价方法。尤其是在业务控制层面,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应该针对预算、收支、采购、资产、基本建设和合同管理等类别,着重满足可比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等要求。因此,应将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全员参与的动态运行和监督评价体系,发挥协同效应。本文通过梳理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障碍,如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绩效评价方法落后等,提出了加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具体措施,希望通过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的有机结合,整合共享,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有效地提高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建设存在的问题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承担着科研和生产的特殊职能,其内部控制体系建设既要遵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框架,又有别于一般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其内部控制建设既关系到单位能否高效平稳运行,同时又影响着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自财政部颁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以来,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依据自身发展特点和外部政策环境,基本上建立了基础性的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制度,经营管理初见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单位的经营效率。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运行模式正逐步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对于内部控制和绩效评价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二者进行整合的需求愈发迫切,不仅需要在原有基础上优化完善,而且亟须构建一套融合共享的控制评价体系,以促进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经营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内部控制环境不佳,内部控制前瞻性不足

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相辅相成,内部控制工作开展的成效对绩效评价具有关键性影响。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管理人员的思维理念没有及时更新,对内部控制的作用认识不足,管理手段粗放,使得内部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流于形式,造成内控制度落地困难,无法发挥真正作用,单位运行效率低下。同时,绩效评价工作与内部控制脱节,尤其是绩效评价工作往往缺乏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而内部控制执行力不足对绩效评价工作影响较大,导致绩效评价体系不科学、不完整。

2.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不健全

当前,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体系不健全是首要问题。只有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才能对各项工作流程进行必要约束,才能促使业务平稳有序地开展。但是在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因为体系不健全,管理层没有准确把握单位业务特点和实际需求,制定的制度过于理论化而缺乏针对性,不能贴合具体工作需求,导致工作过程中存在系统性漏洞。

3.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有待提升

在实际工作中,绩效评价工作往往是由人力资源部门组织开展。由于受人力资源部门相关人员的业务能力水平和综合素质的影响,评价结果的质量参差不齐。而且因为受固有思维的影响,管理人员往往认为内部控制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造成其他部门的参与度不够。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工作未实现全员参与和持续完善。由于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工作对信息系统和管理能力的要求较高,其系统性强,专业技术要求高,工作量大,操作难度较大,实施比较复杂。而部分财务人员和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未能掌握先进的管理方法。如何科学设定和应用考核指标,是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需要解决的技术性问题。

4.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

内部审计监督作为绩效评价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起到补充完善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完善的内部审计监督手段能够提升内部控制的规范性,对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起到促进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缺乏对内部审计监督工作的正确认识,造成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过程中内部审计监督职能弱化。而且由于相关人员缺乏独立性,不仅无法发挥审计预警、风险防控应有的作用,也无法开展长期有效的监督工作。

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加强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的建议

1.优化内部环境,创造良好条件

在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中,要对单位内部环境进行优化,为后续建设工作创造良好的条件。不仅要提升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重视程度,增强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管理人员对经营风险的识别应对能力;而且要营造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工作氛围,鼓励员工参与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建设,提升员工对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的认识,增强员工的自我约束意识和责任感,从而提高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在制度体系建设中,要明确责任落实和追究制度,并保证制度落实到位,避免流于形式。

2.健全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

目前,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采取本级管理和上级披露两种评价体系。单位自身的内部控制划分为两大治理层级,即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单位层面评价以战略目标为导向,反映单位内部控制运行效果,供上级单位进行综合评价。业务层面以管理行为要素为导向,对实施过程进行查缺补漏,从而改进优化。在建设过程中,整合目标导向和要素导向,构建新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体系,满足可操作性、可比性和有效性等要求。评价标准的制定,应遵循公开透明原则,综合掌握和全面分析,确保评价指标的实用性,信息数据的可靠性及规范性。为保障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与绩效评价工作在新的经济环境下得到有效开展,必须要细化管理流程,逐步引进科学的内部控制方法和绩效评价手段,合理赋值和分配绩效指标比重,提升部门层面和个人层面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效果,有效提高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效率。

3.完善内部控制绩效评价方法,强化信息技术应用

运用信息化技术管理手段,通过信息化管理系统来规范和控制全部流程,打通信息在各个部门之间的流转通道,降低部门间的沟通成本,起到优化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管理系统的作用。通过搭建信息平台,建立连接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渠道,采集各部门的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提高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反馈信息的传递效率。将信息技术和绩效评价相结合,提升单位内部运转效率,实现信息数据的无障碍传输。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进行过程评价,实现动态控制。根据各部门的工作流程和特点,应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分类细化部门指标,合理分配分值,比对历史数据,使考核指标更加科学合理,为单位的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提供更好的服务。内部控制绩效评价系统的建设,不仅需要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作为支持,而且需要绩效评价人员在熟悉内部控制流程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测试,提升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信息系统的科学性。同时要促进信息技术集成共享,加强信息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对数据的输入输出、储存保管、访问安全等方面进行控制,保证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提升内部控制绩效评价信息系统的规范性。

4.完善内部审计工作

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离不开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内部审计制度可以对内部控制全过程进行监督。通过制定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能够全流程监督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进展情况。通过对财务信息、人员信息、风险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调整监督评价方案,确保内部控制环节能够发挥实际作用。内部审计工作需要配备具有专业胜任能力的人员,需要自上而下地实施内部审计工作,对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进行测试,对内部控制体系的有效性进行相应评价。通过评价结论和评价报告的形式,将内部审计结果作为单位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效果的重要依据,以此提高单位管理层对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视程度。不断更新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储备,完善审计方法和技术手段,提升审计工作成效。内部审计工作应保持应有的独立性,确保对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行客观真实的评价。内部控制与内审评价作为军工科研事业单位绩效评价的辅助手段,两种手段并用,可以提升单位内部控制执行力,满足各方面需求。军工科研事业单位通过强化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达到优化内部控制绩效评价工作的目的,进而促进内部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推动绩效评价工作的落实。

四、结语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7

关键词:农业科技创新;农技推广;农业科技人才;分类评价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明确提出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进入转方式、调结构的新阶段,也迫切需要强化农业科技对产业发展的引领支撑,进而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提升农业科技创新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本文重点围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技推广效能、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等四个方面内容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建议。

一、关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问题

近年来,农业科技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成果供给不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徘徊不前,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支撑乏力。主要问题有:一是投入结构不合理制约了重大科技成果产出。近年来,国家农业科技投入虽然逐年增加,但稳定支持的科研经费仅占20~40%,竞争性比例高达60~80%,这一方面导致重大、关键和长期性农业问题难以得到持续攻关,另一方面导致一流科研人员争项目、二流人员做项目,农业科研短期化、功利化现象普遍存在。二是产业导向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尚未建立制约了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农业科研产业导向、问题导向坚持不够,科研项目指南编写、组织实施、验收评价都由同一圈子专家完成,专家“自娱自乐”的项目管理模式普遍存在,导致不少科研项目的立项与生产脱节,没能充分体现农业产业部门的重大需求,科研成果有效供给不足,对产业发展支撑不足。三是农业科研与推广相互分割制约了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和推广分段运行、各成体系,一方面农业科研项目很少有推广和用户单位参与,另一方面科技成果中试、熟化、转化经费严重不足,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成为整个创新链条上的突出短板。四是协同创新机制尚待完善制约了集中力量办大事。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明显滞后,跨部门、跨单位、跨学科的科技资源整合亟待加强。中央、省、地三级农业科研机构分工不清晰,竞争有余、协作不足。此外,科技“大牛”、项目“寡头”垄断科技资源,成为新阶段农业科研“专家倾向”的新特点、新表现。为此,加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农业科技创新需重点抓好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建立兼顾农业特点及体量与结构的投入机制。充分考虑“三农”工作重中之重的特殊性,在增加农业科技投入总量的基础上,调整资金投入结构,重点增加稳定投入和基本公用经费,聚焦品质、节本、高效、绿色等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密切相关的关键领域和重大技术,促进前沿技术、重大理论和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创新,推动农业科技从过去的跟跑、并行向超越、引领转变。以解决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将产学研企科技创新联盟科研和运行费用纳入中央财政支持范围,促进协同创新和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在新一轮科技计划管理改革中有效发挥农业行业部门作用。充分考虑农业在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基础和民生保障作用,发挥农业行业部门熟悉产业需求的优势,在国家重大科技计划需求征集、指南编制、项目评审、组织实施、监督评价中,强化农业行业部门的作用,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三是建立农业科研和推广一体化组织管理方式。借鉴美国科研、教育、推广“三结合”和韩国科研、推广一体化管理的成果经验,完善顶层设计,建立科研与推广一起布局、同步验收的机制,应用型科研项目的研发要把推广单位参与作为重要环节,确保科研成果落地生根;农业技术推广要把新技术研发和熟化作为的源头活水,确保推广技术的先进性和针对性。四是优化农业科研体系和主体结构。贯彻《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精神,明确中央和地方农业科研机构职能和定位,中央农业科研单位侧重于全局性、基础性、长远性工作,地方农业科研机构侧重于技术开发和转化应用,改变农业科研单位“上下一般粗”,竞争有余、协作不足的局面,构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机制。同时,完善农业科研主体结构,创造条件,充分发挥企业在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问题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机构、条件、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但实力不强、手段落后、似有似无的现象仍然存在,严重制约体系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主要问题有:一是无财难推。农技推广走村进户,面广量大,既需要稳定经常的工作经费支持,也需要中试、熟化和试验示范投入,而普遍存在“有钱养兵,没钱打仗”实际,致使许多应推技术难到位、亟需技术难熟化、先进技术难储备、试验示范难实施。二是无技可推。由于科研、教育、推广结合不紧密,源头技术供给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够,不能有效解决实际问题,面对出现的生产实际问题,一些农技推广机构出现“无技可推”的窘境。三是无力能推。长期以来,农技推广系统普遍存在年龄老化、队伍断层、知识陈旧、手段落后、方法单一等问题,加上机制不活,不少地方的农技推广机构面对农户综合、集成、高效的技术需求和全程、全产业链、保姆式的服务需求,显得无能为力。为此,要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效能需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加大投资强度,解决“无财难推”。增加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经费、条件保障、试验示范等方面的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农机、畜牧、水产等分设的基层农技站条件建设投入,提升体系整体功能。对经营性农技推广机构,依据服务效果,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给予补贴。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经营性服务领域,满足多元化需求。二是强化需求导向,破解“无技可推”。建立“政产研学推”科技创新联盟,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供给体系,加强对农民经验和创造的总结提升,增加适销对路技术和产品供给。加快构建“专家+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人员+示范户+辐射带动户”等农技推广服务新模式,提高技术入户率、到位率。三是提升推广能力,改变无“力”能推。继续实施特岗计划,解决农技人员“进得来”的问题。实施新一轮农技推广人员能力提升培训计划和骨干农技人员培训工程,对人员学历提升给予学费补贴,解决“用得上”的问题。加大“一衔接”政策落实力度,优先解决基层农技人员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解决“留得住”的问题。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手段,普及农民田间学校,创新服务方式,解决“推得广”的问题。

三、关于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问题

我国农业科技队伍建设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但农业科研领军人才缺乏、中青年骨干培养缓慢、创新团队建设滞后、后备人才总量不足,严重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问题有:一是农业科技人才成长环境不宽松。受“平均主义”“大锅饭”“论资排辈”等传统思维的影响,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很难形成,已有激励机制难落实。现有人才流动机制不健全、社保政策不配套、服务培养不到位,制约了人才特别是中青年人才的成长和作用发挥。二是农业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不科学。由于对各类科技人才特点、评价导向、个性需求、考核指标缺乏深入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系统性、针对性、操作性不强,不能完全体现各类农业科技人才的能力与贡献。三是用人单位选人用人不自主。主管部门对用人单位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等方面管得过宽过细,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对特需人才的薪酬分配和福利待遇等缺乏自主权,特需人才引进受限,统一考试招考的农业科技人员与专业岗位匹配性较差。为此,加快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解决动力问题。加强对人才成长和使用规律的研究,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激励政策,营造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制定出台农业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意见及实施方案,建立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的科技人员分配激励机制。破除人才流动障碍,促进人才合理流动。二是完善人才评价标准,解决导向问题。以德才兼备、注重实绩、分类指导为重点,制定符合新常态人才理念的综合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唯职称的评价倾向,切实发挥人才评价的导向作用,促进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标准的试点工作,不断完善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探索扩大用人单位自主权,解决活力问题。充分发挥用人单位在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中的主导作用。创新事业单位编制管理方式,改进事业单位岗位管理模式,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政府人才管理服务权利清单和责任清单,加强人才工作的监督管理,确保相关政策落到实处。

四、关于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问题

我国农业科研机构在分类评价方面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体系。主要问题有:一是评价主体的确定与管理不规范,评价质量亟待提高。政府、市场、专业组织、用人单位等评价主体的确定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强,各类评价主体不能有序参与评价。政府评价形式简单,准确性不够;市场评价趋利明显,客观性不足;专业组织良莠不齐,权威性不够。二是评价指标针对性不强,评价导向亟待转变。没有建立适合不同类型科研机构和人员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评价工作不规范、不科学。已有评价指标过于强调经费、论文、专利等指标,对能否解决实际问题、实现转移转化、支撑产业发展等重视不够。评价周期过短,功利色彩浓厚,不符合农业科研规律。三是评价结果使用不科学,评价指导亟待增强。评价结果存在不用、滥用、误用的现象。评价结果与奖惩措施结合不紧密,没有起到鼓励先进、激励后进的作用,对改进工作的指导作用没有得到切实体现。为此,开展农业科研机构和人员分类评价需重点抓好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明确职责,积极发挥多元评价主体的作用。政府负责制定分类评价规范,认定、考核和监督其他评价主体。发挥政府在行业重大公益性创新活动评价中的主导作用;增强市场主体在应用型研发活动和产业化技术成果评价中的话语权;增强专业组织开展评价工作的可信度。积极引入国际同行参与评价。二是加强研究,建立科学的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重点评价重大原创性成果产出和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应用研究重点评价技术成果的突破性、带动性和转移转化效益的显著性;示范推广重点评价服务能力、服务质量和实际效果;农业经济和管理研究重点评价理论创新、支撑决策和智库建设能力;科研、管理、服务等不同岗位科研人员重点评价职责履行、实绩贡献和建功立业,实现人尽其才。三是完善政策,强化评价结果使用的导向作用。完善收入分配机制,重点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调动科技创新、转移转化、示范推广、科研辅助等不同岗位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加大评价结果与科技人员工资待遇、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等挂钩力度,将评价结果作为对科研机构经费和项目支持的重要参考。

参考文献

[1]韩刚,方辉,刘英杰,等.我国农业科技评价存在问题及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2]王广,郭翔宇.农业科技创新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与创新[J].学术交流,2016(5).

[3]李文.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农业经济,2012(3).

科研能力评价范文8

【关键词】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评价系统设计;信息化技术;数据库;磁盘镜像技术

在公立医院医、教、研融合发展趋势下,医院科研水平逐渐受到重视,并成为衡量一家医院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而医院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医疗临床领域衡量医护工作质量及评估医院整体医疗水平的重要依据,应得到相关部门的充分关注。本文主要以厦门市儿童医院发展现状为例,它目前虽然已经建立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但其中科研绩效指标较少,难以对各科室科研水平作出有效评估[1]。针对这种情况,有必要对其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系统的设计改进进行研究,制定合理的科研绩效指标评价体系,并适当引进信息化技术,以此提高科研绩效指标评价体系的有效性,使其能够为厦门市儿童医院的高质量运营提供重要助力,促使医疗行业实现良性发展。

1厦门市儿童医院概况

厦门市儿童医院从建院以来,在临床医疗、教学、科研等方面都取得较快发展,业务量持续增长,已开满编制的500张床位,是一家三级甲等儿童专科医院。在建院4年多的时间里,厦门市儿童医院的绩效评价工作主要为上级管理部门对医院开展的年度综合评价,评价项目包括医疗服务(320分)、运行管理(320分)、社会效益(190分)、可持续发展(170分)。其中,有关科研绩效的考核仅为可持续发展项目下的学科建设,评分为60分,主要是对临床重点专科项目进行考核。而在医院内部,没有对各科室的科研绩效进行考核评估。根据《厦门市儿童医院2020—2025发展规划》(草稿)以及《科主任年度目标责任考核指标》(征求意见稿),为实现厦门市儿童医院现阶段发展目标,应以医院科研战略目标为导向,构建更加完善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其中,科研绩效指标具体应包括科研项目、科研论文、承办继教项目、新项目、新技术和团队建设等。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从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四大维度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有利于提升厦门市儿童医院绩效考核评价管理水平[1-8]。

2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

2.1平衡计分卡方法。平衡计分卡方法(BSC)是由美国卡普兰教授与诺顿合作提出的,被《哈弗商业评论》评选为全球范围内对企业经营理念影响第二大的理论。据美国《财富》杂质统计,全球排名1000名的企业大多数都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并创造出辉煌业绩。平衡计分卡已成为组织战略发展的重要导向及管理手段。平衡计分卡主要从四个维度对组织绩效进行评价:(1)财务维度,根据组织战略目标,确定经济效益应达到的指标,以此提高组织内部管理和执行能力。(2)客户维度,围绕客户满意度指标,为客户提供理想的产品和服务[9]。(3)内部业务流程管理维度,通过对组织内部业务流程进行评价和改进,不断提升组织的价值输出能力,提高组织内部运转效率。(4)学习与成长维度,根据企业发展目标,判断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发展的角度看待内部人员培训和组织建设问题。在具体构建过程中,需要在每个维度下体现出科研绩效考核的重要性,并制定相应的科研绩效评价指标,全面反映公立医院科研发展水平[10]。

2.2德尔菲专家调查法。在厦门市儿童医院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除了采用平衡计分卡方法,还要采用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确保详细指标设计及权重分配的合理性。德尔菲是在组织内部成立专门的预测机构,由相关领域专家组成,按照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由专家对未来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明确组织战略发展目标。然后根据医院中长期战略计划,确定科研绩效评估指标,并对指标进行赋权,测算各医疗科室科研绩效水平,对构建的评估体系进行模拟运行。厦门市儿童医院专家组织由25名成员组成,主要包括医学科研管理领域专家、医院领导、各学科带头人及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在指标筛选和赋权过程中,共进行三轮德尔菲专家分析,第一轮确定绩效考核指标,第二轮对指标进行赋权,第三轮通过优化对指标进行再赋权。采用这种方法构建的科研绩效考核指标评价体系,能够充分反映医院科研战略目标,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价[11]。

3科研绩效考核指标评价系统设计

3.1科研绩效指标体系构建。厦门市儿童医院采用上述方法构建科研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在本次医院科研绩效的构建过程中,主要设计了2个一级指标和13个二级指标对厦门市儿童医院科研情况进行评价。其中,一级指标为科研投入情况、科研产出情况。在科研投入情况下设置科研经费、基础设施、科研人员、管理资源投入4个二级指标。在科研产出情况下设置、著作出版、教材更新、专利申请、科研获奖、学术任职、人才晋升、期刊任职、学科建设9个二级指标。在此情况下,可以全面涵盖财务、客户、业务流程、学习成长各个维度,确保医院科研绩效评价的有效性。在财务维度方面,能够反映出医院在科研方面的资金投入占比的合理性,判断资金投入是否能够满足医院开展科研活动的基本需求。客户维度绩效评价主要通过对医院科研产出情况进行衡量,反映医院的医疗技术水是否能够达到患者满意度要求。在内部管理维度方面,主要从学术任职、期刊任职和人才晋升等方面,反映医院科研工作开展情况。最后通过设计、著作出版、专利申请等评价指标,衡量医院科研创新能力[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