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转正总结范例

教师转正总结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1

一、机构和职责

(一)应急指挥机构。成立以乡党委书记付承洪任组长的防控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协调应急处理工作。有关村、单位及工作人员必须服从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积极主动地配合各项处理工作的开展。乡防控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应急工作领导小组的职责:组织和动员全部力量,做好和配合上级职能部门做好防控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应急处理工作;负责辖区内应急工作的指挥、组织和协调;监督检查本乡各单位、各村在应急处理工作中履行职责情况;评估和总结突发应急处理工作,完善预案;组织开展相关知识宣传。

(二)各部门职责。疫情发生后,乡属各部门应根据各自工作职责,根据乡应急指挥部决定启动工作预案。

1、乡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制定全乡疫情处置相关政策文件;组织召开相关会议,协调乡属各部门做好疫情处置工作服;检查督导疫情应急措施的落实情况,负责向市政府报告相关有关工作情况。

2、乡文化站:统一宣传报道口径,接待新闻媒体采访,做好宣传报道和疫情防控知识的传播工作。

3、乡卫生院:制定疫情应急处置有关技术方案,负责疫情日常监测与预警,提出启动预案以及根据情况加强或撤消控制措施的建议和意见;组织开展疫情的医疗救治、现场调查、检测和卫生监督,指导现场预防控制措施;及时收集、上报和通报疫情的有关情况;做好物资的管理、使用工作;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技术人员培训,发放健康教育资料。

4、乡财政所:保证疾病预防、卫生监督和紧急救治体系建设和疫情应急处置的药械、医疗救治、疫情处置等所需配套经费的落实。

5、洪下学校:收集教育系统信息,做好在校学生、教师及其家属的宣传工作。

6、乡综治办、派出所:负责现场管制,疫区封锁和事件发生地交通管制及安全保卫工作;协助实施对传染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隔离措施;协助有关部门妥善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引发的群体性治安事件。

二、应急处理队伍

成立以乡长同志为队长,其他有关人员参加的突发疫情应急处理队伍,共同参与、分工明确、相互协作。

三、技术保障

1、对参加应急工作的人员进行一次培训,熟悉有关的法律程序、工作程序、技术规范,掌握现场采样、检测技术,做到快速准确。

2、积极开展疫情监测,收集疫情信息,做好汇总、统计、分析和反馈工作。

3、健全防保网络,加强对基层乡村医生的业务培训和技术指导,组织一次培训,定期进行检查和考核。

4、病人的应急处理。

(1)隔离消毒:视病人情况不同,采取相应措施;(2)治疗措施:按国家规定的传染病诊疗程序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3)死亡病人的处理和安葬:依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甲类传染病病人死亡后,必须立即将尸体消毒,就近火化。尸体用1:200的“84”消毒液或0.5%的过氧乙酸溶液喷雾或清洗,口、鼻、肛门、阴道等开放处用浸湿消毒液的棉花堵塞,送火葬场焚化。

四、应急报告

(一)报告的主要项目。按照《国家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软件的要求执行,主要包括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病症、发病人数、死亡人数、年龄、性别、职业、可能原因、采取措施、现状和趋势等。

(二)报告方法。1、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发现疫情事件,应以最快的方式向乡政府和市卫健委报告。

2、进程报告。根据现场调查和采取措施情况,及时做出进程报告,特别是重大的疫情事件应按上级要求,增加进程报告频次。

3、结案报告。突发疫情事件处理完毕,及时写好调查处理总结,做出结案报告。

五、应急处理程序

1、洪下卫生院建立24小时值班制度。

2、值班人员接到疫情报告,应详细询问疫情和事故发生的情况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并立即向乡分管领导、主要领导报告。

3、主要领导确认必须启动应急程序的,应立即派出应急处理队伍赶赴现场,开展调查处理,同时向市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应急工作指挥部报告。

4、初步调查。到达现场后,应立即开展下列工作:(1)核实情况。对事件的基本情况进一步核实,对所有患者进行个案调查,了解病史、接触史、进食史、体征和检验结果,找出共同特征。(2)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可能导致疾病、中毒、污染等发生的因素,并采样送检;(3)综合分析。

5、采取控制措施。(1)对原因比较明确的,可在上述调查的同时,按照国家规定的相应工作程序和技术规范,对现场采取应急控制和消除致病、中毒、污染等因素的措施;(2)特大及影响范围广的疫情、中毒、污染事件应视情况及时向市卫指挥部提出疫区封锁、人员疏散方案,经批准后组织实施;(3)根据初步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污染物清除等工作;(4)怀疑为传染病时,应对尚未隔离的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对疑似病例和密切接触者进行严密观察。对易感人群进行预防服药、接种,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和干预;(5)及时向市政府及有关部门通报情况,争取支持和配合。

6、突发疫情处理全过程,都应及时报告处理工作进展情况。

7、无续发病例或继发污染、泄漏时,可解除控制措施。

8、向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汇报事件处理结果,并根据情况向有关部门通报。

10、资料整理、归档。

六、物资保障

对交通、通讯、检测、消毒等设备及储备的药品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进行一次清理、更换,为及时、有效地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物质保证。

1、必需的交通工具运转正常,通讯设备保证畅通。

2、处理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所需的现场设备,包括必备的抢救设备、个人防护设备、现场便携式检测设备、现场处理设备、消毒杀虫器材等处于完好状态。

3、常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检测所需的仪器设备、采样和实验器材等运转正常,培养基、诊断试剂、标准品等有一定的储备。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2

(一)政策倾向以及教学资源的分配城乡差距较大

首先,偏远山区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特殊、经济不发达,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所以和城市学校在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差了一大截。其次,教师的综合素质低,一些“正规军”不愿意来山区学校任职,在农村学校任职的大部分是一些民转正以及职教毕业的教师,由于自身的专业素质不硬、教学水平有限,直接导致了对于高效课堂的理论知识认识不到位、理解不透澈,执行起来当然也就不顺利。

(二)学生缺乏家庭教育

在农村,许多学生属于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常年在外打工,使得这一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家庭教育,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差、基础知识薄弱,对于知识的学习没有很大的兴趣,课堂上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得我们的课堂教学效率大打折扣,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高效课堂的实施。

(三)缺失相应的高校课堂督导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当我们在实施高效课堂的同时,免不了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多么希望接受专家学者的监督和指导。但是由于远离市区,上级教育部门督导起来不方便,加之督导人员有限,不能面面俱到,使得我们农村学校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不顺利。

二、解决对策

(一)必须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思想观念

首先,教师必须从思想上正确认识到新课程改革和传统观念本质的区别,切实地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教育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再以学习成绩论高低,而给予学生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少一些责怪和批评,使他们对于学习产生更大的信心和兴趣。这样一来,学生和教师的关系更和谐、更融洽,课堂气氛相应得到活跃,当然,高效课堂实施起来也会更加顺利。其次,在实际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重点,不但要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学习理念和学习方法,这样就能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为高效课堂的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想尽一切办法创设各种教学情境以及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

虽然农村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设施相对落后,但是我们可以利用大自然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创设各种教学情境,活跃我们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得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这样不但能使学生对于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也能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另外,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为了使高效课堂顺利实施,我们必须改变自身专业素质不高、教学水平有限的现状,在平时的教学中不断地学习和研究,利用节假日参加各种培训班,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汲取好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

(三)建立家校合作的教育机制

我们不但要成为学生的良师,还要成为学生的益友。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我们必须和家长进行沟通和合作,这样不但拉近了学校和家庭的距离,还可以相互理解和包容。具体做法:定期开展家长会,教师和家长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学习状况。这就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了详实的信息,通过家校联合,使得高效课堂更加顺利的实施。

(四)加强自身的督导作用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影响,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在督导方面做得不尽人意,但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教学情况制定周密的督导计划。比如和督导员建立长期的联系机制,利用现代化的通讯设备进行沟通交流;可以把自己平时在课堂上遇到的问题记录在案,当督导员亲临现场时让他们给予指导,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样,才能使我们的高效课堂更好的实施下去。

三、总结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3

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教育管理制度不健全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新时期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顶岗实习是工学结合的必然走向,这不仅给传统的党员教育管理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学生党员在校期间,党组织有较为完善的教育和量化、考评机制。顶岗实习是新形势下的新模式,部分高职院校由于发展较快组织机构还不完善等原因尚未建立健全并与之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在学生实习期间有些高职院校重点关注的是他们的专业技能和动手操作能力的提高,而忽视了对学生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标准量化管理考核。

2、实习新环境给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顶岗实习是高职学生党员初次迈入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高职学生党员成了“准社会”人,他们过着与与校园生活完全不同的新生活,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熏陶和诱惑,他们处事经验不足,难免在思想上出现不同程度的困惑和矛盾。面对着理想与现实矛盾、人际关系处理困难、就业压力大;面对着社会某些不公平、不公正现象发生时,有些学生党员思想无法辨别真伪,立场不坚定,容易受功利化、世俗化的思想所影响,这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员教育带来了困难,也给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带来了新挑战。

3、顶岗实习地点分散,学生党员流动性大

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的实习单位有学生自己联系,有家长安排,也有学校统一安排。学生党员顶岗实习单位数量繁多,分布的地域也不一样,实习地点分散。此外,受不同行业、专业、企业的影响,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学生对工作待遇的认识逐渐变化等因素,学生不安于现状而长期待在同一企业,同一岗位上造成频繁地更换实习单位,使得高职院校党组织很难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统一教育管理。

4、高职院校党务干部配备不足

与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起晚发展快,部分高职院校重点抓内涵建设,抓教育教学改革发展,难以兼顾到党组织的党建工作,有些学校尚未设置单独党组织部门,组织机构还不够健全,系部一级也没有配备专职的党务干部,通常由普通教师、党员辅导员等兼任。随着高职院校学生人数日益增加,教师数量少,普通教师授课任务重,党员辅导员一人带几百名学生,学生日常工作繁杂,平时缺乏系统的学生党建岗位的培训,缺乏学生党务工作经验,致使他们在精力和能力上都难以兼顾并胜任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5、实习单位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支持不够

高职学生顶岗实习单位大多是中小企业,他们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中小企事业中有些没有成立党组织,实习党员教育管理问题难以在实习单位中得以实现。即使有党组织的实习单位,由于学生实习期间党组织关系仍留在学校,实习单位党组织认为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重任还应由学校承担,与他们没有多大的关联。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缺乏实习单位党组织的支持,使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监督作用难以得到真正的发挥。

二、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路径探索

1、建立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制度,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想做好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才能更好地规范和督促学生党员的工作和学习,使其有章可循,有规可依。首先,建立顶岗实习流动党员登记制度。通过建立顶岗实习流动党员登记制度将实习学生党员的实习时间、实习单位以及其组织关系等认真登记备案,同时还应完善学生党员跟踪反馈系统,由专人到学生党员的实习单位对其思想表现、工作态度和工作业绩等进行跟踪考察,听取实习单位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意见,并将其纳入学生综合考核中,或者要求学生党员定期的向党组织汇报思想,定期写思想汇报并一一记录在案作为党员的转正或年度考评依据;其次,制定教育管理制度。制定《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制度》、《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组织活动制度》等,只有制定了切实可行、措施有效的规章制度,学生党员才能遵章循法,依规照制,才能自律,自廉、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积极的参与到党组织的各种活动中来,学习党的先进知识和理论;第三,建立检查督促制度。高职院校党组织要明确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义和目的,拟定切实可行的检查督促实施方案,定时、定期的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检查督促,并及时将检查督促的情况如实向党组织反馈汇报,善于总结经验、查找原因,不断的提升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综合素养,实现党建工作的科学化。

2、加强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大等问题,要实现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上台阶,高职院校党组织应重视学生党支部班子的队伍建设,不断优化人员结构,才能更好地开展党建工作。首先,强化党务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水平。高职院校大多党建工作者是由普通老师和辅导员兼任,他们缺乏对党务工作的系统化了解,缺乏党建工作的全面主持工作经验,因此要强化党务工作队伍的职业化水平,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职业素养,实现党务工作专人专管、专人专做。其次,加强党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培训,改善政策待遇。通过培训,不断提升党务工作者的政治理论素质、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等,同时还应切实落实有关的政策待遇和经费支持,以保证党组织对学生党员开展工作的保障机制,从而提高党建工作者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更好地完成党建教育管理工作,从而提升党务工作者对实习学生党员的服务质量。

3、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发挥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高职院校在实习单位及有实习党员的周边单位可以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按照党章要求,凡是有3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实习点或相近实习点,可以成立临时党支部和党小组,以实现实习学员管理正规化的目标。实习学生党员的组织关系仍留在学校党组织。临时党支部主要负责向实习学生党员传达党的文件精神、时事热点、政治理论学习、党组织生活及活动要求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周密的学习和活动计划,有针对性地做好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思想工作。同时,临时党支部定期向学校所属党支部汇报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和预备党员考察情况等工作,使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成为联系学校党组织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桥梁和纽带。

4、建立校企联合考察机制,确保教育管理的有效性

“校企联合考察机制”即指产,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期间,学校与实习企业共同联手,按照规章制度对学生党员进行严格考察,确保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质量。一是高职院校方面,在顶岗实习前期,先将实习学生党员的在校表现情况如实告知实习单位,并在学生实习期间亲临实习单位或通过电话、短信、QQ群、微博等各种形式与学生保持联系,及时了解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的思想动态和工作表现情况,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教育和管理。二是实习单位方面,成立有党组织的单位,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党组织活动,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没有成立党组织的单位,可指定一名党员同志与学校的党建工作者联合起来,共同培养和考察实习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期工作、学习、生活和思想情况等,有效的培养他们吃苦耐劳、乐于奉献的精神,考察结题最终纳入到学生党员顶岗实习的综合考察意见中,从而确保高职院校对学生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的有效性。

5、充分利用网络服务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交流渠道

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间学生分散在各自不同的实习地点,实习时间不相同,为了保证党组织和学生党员联系信息渠道畅通,可以有效利用互联网高科技的优势,在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之间建立一道“沟通无障碍”的立体化交流平台,通过电话、手机短信、飞信、E-mail、网络论坛、博客、微博或建立QQ群、Skype语音视频等载体,实现随时随地的交流与联系。一是高职院校不仅可以利用互联网了解实习学生党员日常工作、学习情况以及思想动态等,还可利用这个立体化平台,打造党务平台,一些党建的日常信息、党建方面的时事政策,或是在线开展党建工作的专题讨论,邀请实习学生党员积极参与讨论,以及时、全面地掌握学习在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动态,帮助他们排除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惑。二是实习学生党员还可以通过这个立体化平台,与党组织联系人实现有效的在线互动,向其倾诉在工作上、思想上遇到的困难,从而得到党组织的人文关怀和帮助,使学生党员顺利的渡过各种实习困难。

三、总结

总之,加强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是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下的一项重要任务。党建工作繁杂琐碎,高职院校党组织要做好实习期间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只有建立完善的党员教育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学生党员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在实习点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建立校企联合考察机制,充分利用网络交流平台,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立体渠道的的途径,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探究工作方法,才能实现顶岗实习期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常态化和制度化。

作者:石月皎 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

一、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滞后的原因分析

1.高校的消极管理

顶岗实习党员管理这个问题,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有着不容忽视的责任。多年来,很多高校奉行的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对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首先思想意识不到位,认为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少数,没必要将主要精力放在他们身上,得过且过,对付到毕业就行了。因此,从学校层面就忽视了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要求和约束,不闻不问,由着基层党组织自行管理。其次,很多高校各院系负责党务工作的同志基本以兼职为主,在担任学生党支部书记的同时兼任辅导员办公室主任、团总支书记的职责,既要担任辅导员又要组织学生活动,既要做学生日常管理又要负责学生就业,工作任务繁重,致使党务工作更多的以发展党员、收取党费为主,党员日常管理松懈,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更是被遗忘。

再次,谁管理无据可依。上级相关部门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没有明确的文件或指导性意见,致使很多高校不知道如何开展。如果由高校负责管理,存在着学生分散在全国各地,沟通困难、工作时效性不强、工作任务推动缓慢等问题,难度系数较大;如果由用人单位管理又存在有无党组织的区别,即使有很多单位有党组织,为了减轻负担也不愿意去承担这份责任,况且学生只是实习工作,还未与单位签订正式的用人合同,因此出现了管理的灰色区域。从调查情况看,高校也不是一点工作不做的,毕竟高校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深知自己的责任,不能完全不管,于是,将对顶岗实习党员的管理做成了很实际的工作———通知转正和毕业前转出组织关系,连每月上交一次的党费也变成离校前一次交清了。这样的工作方式必然导致党员管理不到位,党员责任意识不强烈,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不明显。

2.用人单位的无责管理

用人单位接收学生的目的是要参与单位运营,为单位创造效益。对顶岗实习的学生管理也仅仅局限于岗位职责的培养和工作能力的考核,对寥寥无几的学生党员要求也不高,甚至很多单位都不过问学生是否为党员,觉得这与单位生产经营没有关系,只有为单位创造经济效益才是最重要的。正是单位的这种无责与漠视使很多学生党员找不到归属感,找不到组织,对党员这个称号无所谓,对党组织也没有感情。诚然,用人单位没有意识到一名学生党员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作用,如果能充分发挥这些学生的作用,那必将会带动一批学生工作的积极性,毕竟,学生党员是学生中的佼佼者(高职院校发展的学生党员发展比例基本在6%左右)且很多为学生干部,具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协调能力,这对用人单位培养后备干部、稳定顶岗实习学生军心是大有益处的。但很遗憾,很多用人单位未意识到这点,忽视了学生党员的存在,也使很多学生党员走向社会后少了伯乐,少了肯定,迷失了自我,消沉了自我。

3.党员个人的无谓管理

临近毕业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好工作才是最重要的,是否有人去管理自己的党员身份无所谓,没人管更好,省的麻烦。这也是很多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的心态。对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说,完成教学任务,顺利拿到毕业证才是最重要的。尤其,对于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半个学生半个工人,既要完成毕业实习设计等教学任务,还要完成用人单位规定的动作,压力很大。因此,对于学校党员各项管理规定更多的是被动去完成,不到最后时刻不做,做了也是敷衍了事。对于那些在省外工作的学生的党员,更是有着很好的借口“离学校太远了,回去一趟舟车劳顿,没必要啊”、“反正我在外地,学校只能电话催,也见不到我,没关系,推着走吧”、“老师啊,我在深圳呢,回去一趟要好几天,路费上千元,还要扣工资,通融一下吧”。正是这种种消极的思想,致使各项党员管理要求落不到实处,起不到作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很多学生最初入党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个好工作,现在目的达到了,积极性自然就下降了,党性意识愈发薄弱。党员个人的不积极,不配合,无所谓,必将影响到整个党员队伍的建设。

二、顶岗实习学生党员管理模式的几点思考

1.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实现三方共管

明确高校责任、单位义务和党员个人作用,通过三方共管、三方联席实现顶岗实习党员管理不掉队、不脱节。各级主管部门要出台相应的流动党员管理制度,通过政策法规明确各方职责和权限,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有责可追。高校作为顶岗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必须承担主要责任,党员走千里,根植在母校。在党员顶岗实习前,高校就应该为党员下一步管理做好准备,如召开顶岗实习党员专门工作部署动员会议,明确顶岗实习期间的各项工作要求,下发《顶岗实习党员管理规定》及《学生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工作流程》等;为顶岗实习党员发放《顶岗实习党员活动证》,要求详细记录党员顶岗实习期间参加教育管理的各项活动情况;开展顶岗实习党员亮身份活动,由学生党员本人向所在单位党组织递交《党员身份告知函》,并及时反馈单位意见等。

通过条目清晰的几个步骤,使党员清楚地知道自己顶岗实习期间的义务和责任。切忌,设置很多条目,让学生一看就望而怯步,而是要通过明晰的几步走,将能够落到实处的必须做的值得做的列入流程中,让学生有目的去完成,真正起到党员亮身份的目的。作为接收顶岗实习学生的用人单位,与学生有着长时间近距离的接触,是学生走向社会的第一站,其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党组织建设等都将影•38•响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因此,发挥用人单位的作用,充分调动用人单位在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教育管理中的核心作用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更是顶岗实习党员教育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由高校与用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进行明确的沟通,将顶岗实习党员的教育管理纳入用人单位的党员管理,阐明顶岗实习党员在顶岗实习学生中的影响力和重要作用,取得用人单位的密切配合和鼎力支持。对于没有党组织的用人单位,也可以通过用人单位协调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列入单位所在社区党组织,参与社区党员活动,作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社区党员活动越来越重要,但参与人员主要以退休人员、低保户及灵活就业人员为主,存在着年龄普遍偏大,活动形式老套等弊端,年轻的学生党员的加入必将给社区党员活动带来一丝新意和活力,相信经过有效的沟通社区党组织会向顶岗实习学生党员敞开大门的。

顶岗实习学生党员作为教育的主体,必须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只有学生自身意识到作为一名党员的责任,主动参与到党员管理中才能真正实现“党员行千里,管理不掉线”。党员自身消极应付,把学校和单位对党员的管理作为一种负担,不肯参与其中,不积极配合,不主动承担,那么成效必然不大。顶岗实习党员能动性的发挥除了学校老师的叮咛,更多的应是用人单位的教育,要为其指定德高望重的指导老师,不但从职业能力上还要从思想观念上强化学生的党员意识,为其加担子、指方向,解困惑,使其从思想深处明确自己的党员身份。这也要求高校在发展党员时必须擦亮眼睛,严格把关,将真正想入党、自身过硬、不以功利为目的优秀学生吸收到这个队伍中,才能实现党员模范作用的发挥。

2.利用新媒介开展顶岗实习党员教育管理

多媒体时代,信息化的通讯手段为党员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平台,充分发挥新媒介作用,拓宽党员教育管理平台,拉近与学生党员的距离,缩小教育“代沟”,才能真正实现党员教育管理不落伍、不贫乏。当然,发挥新媒介作用,并不是要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而是在保持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础上,依靠新媒介发挥新载体的作用。采取“一上一下”全员参与的管理模式,即上级(指学院党委)建立党员公共微信平台,下级(指各院系基层党支部)建立党员QQ平台。随着微信平台的推出,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上了这一新媒介。建立全院的学生党员公共微信平台,学院党建工作动态,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院发展;党的重大事件和决策,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时事;建立互动平台,鼓励学生就某一事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反馈学生的心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学生都由QQ,因此要充分发挥QQ的作用,由学生党员所在院系分别建立党员QQ群,作为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的基础平台,通知、发放学习资料、解惑答疑、组织党员日常教育工作等。新媒介的使用,不受时间、空间、地域等的限制,只要能上网,不管是手机还是电脑,都能实现。尤其是,近几年智能手机的普及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必备条件。相信通过这样“一上一下、双管齐下”的管理必能使党员教育无空白。

3.打开便捷之门,为顶岗实习党员提供便利条件

对顶岗实习学生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并不是要束缚他们的思想,增加他们的负担,而是要通过思想教育进一步提升党员的潜能,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进而打造一支优秀的党员队伍,更好地服务用人单位、服务社会,服务党。在使学生党员自觉意识到这项工作的重要性的同时,要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开展工作的积极性。为顶岗实习党员配备“培养人指导教师”,即由党员的入党介绍人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义务指导教师,帮助协调解决实习期间的各种问题。培养人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了解学生的思想、工作、学业和生活情况;向学生传达上级有关精神、党支部的活动安排及作出的决议和对他们的要求;通报支部工作情况;征求学生对党支部工作的意见、建议;对顶岗实习党员的困难给予协调解决等。对于在省外工作的顶岗实习党员,不能回来参加转正大会的或者参加支部重大会议的,可以考虑通过现场视频连线的形式参加大会,或者协调其在转正期限内任一时间返校,为其举行“一个人的转正仪式”,设身处地地为学生减少请假次数,减轻经济压力,让学生感受到党组织的人性化管理和服务,为学生打开便捷之门。

为方便顶岗实习党员管理,也可以采取“委托式教育”,即委托用人单位将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列为所在党组织的“流动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如果一个单位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也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临时党支部,为顶岗实习的学生党员建立党员之家,找到党的组织所在。用人单位要按照单位的党员规范进行严格要求,并定期向党员所在学校进行反馈和沟通。当然,各高校也要确定各院系党支部联系人,定期通过电话和实地回访等形式,考察考核顶岗实习学生党员“委托式教育”的效果。通过学生党员近距离参加党员活动,实现了党员管理的融入式和时效性。此外,对于在某一地区有三名以上正式党员的可以考虑建立一个临时区域党支部,由学院党委牵头,指定专门的教师负责开展支部活动等。

三、总结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4

 

高中生物新教材增加了较多的实验教学内容,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分析判断以及数据处理能力。生物学实验通常都由三大要素组成,即:实验操作、实验观察、结论总结。在不同的实验中,这三大要素所占的比重及其重要性是不同的,由此生物实验可以分成三大类。   一、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动手操作的比重较大,如:“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DNA的粗提取与鉴定等实验”。由于突出训练动手能力,这类实验往往用到的实验用仪器和药品比较多,并且对实验材料要求较高,要使用鲜活的材料。这对于实验准备工作要求就比较高,仪器要干净,药品浓度要准确,材料要新鲜合乎标准。在高中阶段,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已经有了较大的分化,动手能力极强,悟性极高的学生和动手能力较差的学生都有,更多的学生是处于中间水平。这类实验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实验操作中存在些许偏差就可能导致结果失真,实验失败。以往的经验说明,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去独立操作,能取得好的实验效果的实验小组占的比重很小,多数学生会实验失败,这不仅达不到实验教学的预期效果,而且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降低学生对实验的兴趣,甚至造成部分学生在课堂上玩闹的现象,对此教师应当引起注意。为了面向全体学生,使他们通过实验在能力方面都得到一定的提高,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以实验操作为主的生物实验时宜采用边讲边做的方法。即老师在讲台上准备一套与每组学生相同的实验用品,在系统讲授了实验过程和原理之后,老师和学生们同步做实验,并且作到老师讲解一步,学生们跟着作一步,要求学生们不能提前也不能落后。这样可以对学生的操作过程和细节有较多的控制,从而使学生操作的错误和疏漏减少到最低,并且可以方便地控制整个课堂,使实验教学的整个过程井然有序,从而使较多的实验小组成功完成实验。   二、以实验观察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实验观察的比重很大,往往要用到显微镜,特别是高倍显微镜。如:“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等实验。这类实验使用的仪器药品相对较少,但是使用到精密光学仪器显微镜,同时往往需要使用电脑,大屏幕投影仪和数码显微镜,所以,要在实验前仔细保养各种仪器,保证显微镜镜头的清洁,以及各种仪器设备运转正常,并事先做好调试。这类实验往往涉及装片的制作,这相对比较容易,而对实验观察的要求却很高,特别是对显微镜的使用要求更高,因而要不断提升学生的显微镜使用技能。这类实验成败的关键在于两点,一是装片的制作;二是显微镜下标本的观察。例如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的有丝分裂”实验中,装片制做不好会直接影响观察效果,一个折中的解决方法就是利用永久装片来代替学生自己制作的临时装片,这样学生即熟悉了装片的制作过程,又可以有好的观察效果。但是象“观察细胞质的流动”这样的实验,要求观察生活状态下植物细胞的细胞质流动,就必须使用现场制作的临时装片。此实验的装片制做比较简单,但是实验中通常有不少学生因为找不到正确的观察点等原因达不到很好的观察效果,对此,教师可以把以下两种方式结合起来,指导帮助学生完成实验,达到较好的实验观察效果。第一,教师应当在讲台上做一张效果较好的示教装片,用数字显微镜通过电脑以及大屏幕投影仪展示给全体学生,使学生知道自己要观察的是什么,在显微镜下的影像大体应当是怎样的,从而让学生有的放矢,目标明确。第二,教师可以走下去,逐个单独辅导每组学生,指导他们正确使用显微镜从而顺利完成实验。   三、以结论总结为主的生物实验   这类实验中的操作和观察相对简单,关键在于对观察结果的统计处理,分析总结。如:“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细胞大小与物质运输的关系”等实验。这类实验用到的仪器、药品和实验材料的种类不如第一类生物实验多,但是因为要进行统计学处理,实验次数多,药品材料用量往往较大,所以实验前要准备充足。   这类实验要注意实验结果的采集和记录,数据要真实准确,只有这样,最终分析总结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实验过程中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们自己去操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强调让学生们做好实验数据的采集和记录,学会进行统计学处理,最终引导他们对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往往学生们得到的实验数据不会完全与理论数值相一致,教师应当告诉学生这很正常,不要依照理论值来“凑数据”,那样就失去了实验的意义和科学的实验态度。应当避免系统误差和过失误差,用增加实验次数的方法来减少随机误差。数据处理有以下几种方式:   一是列表式:将实验数据制成表格。它显示了各变量间的对应关系,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它是标绘曲线的基础。二是图示式:将实验数据绘制成曲线。它直观地反映出变量之间的关系,为整理成数学模型(方程式)提供了必要的函数形式。三是函数式:借助于数学方法将实验数据按一定函数形式整理成方程即数学模型。要教会学生分析数据的方法,让他们从纷杂的数据中找出规律。   生物实验也不是都能完全归于这三大类中的,有的可能操作和观察并重,如:“植物细胞的失水和吸水”,有的可能观察和数据分析并重,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等等不一而足。但是,这种分类有利于使教师在准备实验和实验教学中根据不同类型实验的特点有所侧重,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5

(一)农村教育的发展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

首先农村中比较常见的劳动力转移的就是升学转移,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农村人民对孩子的教育越来越重视,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接受更多的教育,每年有很多青年考入高中、大学、中职院校等,可以说升学转移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区域的重要途径之一,这是我国农村教育观念革新的重要体现;其次,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近些年我国农村教育水平明显提升,农村人口受教育情况大有改善,学龄儿童入学率提升、初中、高中以及职业技术学校的升学率上升,这些受到教育的农村人口掌握了大量专业技能,就业能力明显提升,不再仅仅局限在农业生产中,这实际上为他们在城市中寻找就业机会奠定了重要基础,是促进劳动力转移的客观条件;最后,从农村人口的观念上来说,受到农村教育发展的影响,其目光不再局限在自家的“一亩三分地”,思想比以前更加开阔,也不再满足于面朝黄背朝天的生活,希望寻找到更多的创收机会,过与以往不同的生活,因此进军城市就成为了一种必然选择,总结来说就是农村教育的发展促进了人们观念的革新,其成为劳动力转移的主观因素。

(二)发展农村教育成为促进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

劳动力大量转移并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实际上大部分发达国家对此都非常重视,并且,各个国家已经认识到农村教育在劳动力劳动力转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对农村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这里以日本为例,日本本身的义务教育就普及的非常好,文盲率处于世界最低水平,在这样的良好基础上,日本政府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除了普及高中教育以外,还在农村开展职业训练,使农民掌握更多的职业技能,这部分农村人口在掌握新技能以后,非常愿意到城市寻找就业机会,顺利实现劳动力转移。可以说以教育促进劳动力转移是非常成功的思路,实践证明这种方法的确奏效,农村劳动力在接受更多教育以后,能够迅速适应非农业环境,其综合素质并不比城市劳动力差,当前我国正处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阶段,产业结构处于进一步优化之中,为了使劳动力转移到生产效率更高的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选择。

二.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来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策略

(一)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经济迅速发展,城乡差距逐渐增大,虽然国家一直重视三农问题,但是要解决收入差距过大并不是一朝一夕之事,农民收入过低,导致没有过多剩余资金投入到教育中,这对于加强农村基础教育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力度,在教育政策上向农村地区倾斜,最重要的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校舍,为其免费提供住宿,减轻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压力,同时加强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网络设施、多媒体设施以及图书馆等,为学龄儿童和少年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继续落实义务教育政策,提升农村基础教育水平。

(二)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

农村教育中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师资力量不足,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无论是基础教育教师,还是一些专业职能教师,平均受教育水平都不高,一方面年轻教师数量不多,另一方面现有教师中民办教师转正居多,这就导致教学理念不够创新,教学方法落后,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因此,要想通过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来促进劳动力转移,就必须重视师资队伍的建设。首先要为农村教师提供更好的福利待遇,鼓励年轻教师积极投身到农村教育中去;其次要合理安排教师编制,消除区域间编制的不平衡问题;第三,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可以制定一些激励政策,鼓励优秀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地区支教一年或两年,解决师资力量不均衡的问题;最后,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继续教育体系,要求农村任教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丰富自身知识体系,使自己能够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农村职业教育是提升农村人口素质的重要方法,因此必须予以重视。首先,政府要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对农村职业教育进行统筹协调,制定完善的职业教育计划,并将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联系起来;其次,农业职业教育要不断革新办学目标,除了培养农业技能以外,同样要重视非农业技能的培养,通过职业教育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指引方向,充分了解当前工业经济形势,明确哪些岗位缺口最大,并将这些岗位的技能培训作为职业教育中的重点内容,农村劳动力接受完教育、来到城市以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就业,这不仅填补了城市岗位缺口,促进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信心;第三,要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的教育资源,与相关教育部门建立联系,保证农村职业教育能够持续下去,为实现农民的终身教育打下基础。

(四)重视农民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

农民工教育是提升农民工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求各级地方政府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要深入到农民工群体中,了解其技能需要,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同时要通过村级政府、地方电视台和广播等多种途径宣传培训计划,鼓励农民工积极参与到培训中来,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另外,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还会对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带来很大影响,村级政府要了解每个学龄儿童的家庭状况,保护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避免出现儿童失学现象,如果父母都在城市打工,校方要为其提供住宿,在生活上和学习上对其进行照顾,为进城务工父母解决后顾之忧。

三、总结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6

1前言

在我国教育不断进行深入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各高职院校不断对别具一格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进行探索,这些探索旨在寻求独具特色的符合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特点的教育方法。在我国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过程中存在有一些比较薄弱环节,原因在于,此类院校学制短,而且学生还必须进行顶岗实习,因此建立党员教育工作的难度系数较大,无法发挥自身的模范带头作用。所以,高职院校要想顺利开展、实施党员培养教育工作,就必须对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机制进行完善和创新。

2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不完善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机制

虽然,高职院校在学生入党之前对学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教育,同时开展了相关的培训活动,使学生能够在政治理论知识上得到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但是在学生入党以后,高职院校对学生的思想修养教育、理论知识培养降低了重视程度,减少了对学生入党后的培养和教育次数。因此,造成学生党员在很大程度上无法满足本身对于有关知识的学习。高职院校把大部分的精力都集中在入党积极分子培养等方面的工作上,忽略了对学生党员的进一步培养和教育。由于没有建立一个规范的教育管理制度,导致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得不到充分的开展,从而使部分学生党员产生了惰性,降低了他们参与院校组织的党员培养和教育工作的积极性。

2.2专职党务工作者的人数和水平不足

在高校对各院系中的有关职位进行调整之后,各个院系都设置了党支部书记的职位并成立了学生党支部。通常情况下,党支部书记由辅导员担任,另外还在各班级内部设置了班小组。在工作开展的过程中,通常只有一个人管理专职专人的全部工作,大部分参与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党员管理人员。党支部书记除了要全面负责党员教育工作之外,还要全权负责学生教育内容的管理工作,这些日常生活工作中的琐碎事情削弱了党支部书记对学生党员培养和教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大部分党员教师的工作较为繁忙,减少了对党务培养工作相关内容的学习时间,党员教师缺乏专业的党员理论知识学习。另外,由于事务繁忙,党员教师很少有时间参加正规的党员培训课程,这就直接造成党务水平的降低。因此,院校专职党务工作者数量和水平的不足对学生党员的培养和教育工作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2.3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缺乏创新和活力

院校学生党支部在对新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培养教育工作时,内容和程序通常都比较丰富,并且形式也比较多样,吸引了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加入党组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是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后期的培养教育管理时,通常按照一些比较传统、简单的程序进行,在管理工作中缺乏创新和活力。比如,在党员举行党支部会议的过程中,文件读取和汇集的进程通常采用传统的程序进行,缺乏创新和活力,以及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性。对于部分学生党员来说,这样传统的形式没有体现党员应该具备的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对于思维比较活跃的学生党员而言,这样的会议氛围并不能够将党员应该具备的活力和精神面貌展现出来。久而久之,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创新精神和活力就无法发挥作用。

3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的探索

3.1对教育管理理念进行创新

社会经济和各方面的不断发展,要求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探索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机制,这样一来就可以细致规划学生党支部中相关的管理工作,对学生党员进行规范化的培养和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即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和贯彻所有重要讲话传达的精神,对于党执政能力的建设牢牢把握,将党建工作侧重在增强党性和提高党员素质上,不断提高全党队伍的整体素质以及发挥党的先锋带头作用,在进行理论学习的过程中,必须根据改指导思想完善和创新的党支部的管理理念,并严格把握和控制管理的程序。要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工作进行全面的管理,就要将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做好。这就要求高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深入到学生党员的甚或细节中去,注意提高学生的党员意识。为了实现学生党员的典范形象化,各院校可以在校园中为学生党员设立专门的党员示范区,让学生在对党员示范区进行管理的时候,有效激发自身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并在相互监督和学习的过程中实现典范形象的目的。

3.2提高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专业化水平

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在专职党务工作人员的合理组织下进行,而党务工作必须是在专业化水平较高的党建队伍的支撑下进行。因此,在提高党务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时候,应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基本原则,对党务人员的专业水平进行培训。首先,坚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中心,将增强党性作为出发点,根据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需求培育出相应的专业人才。其次,党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就必须在学生党员培养的过程中,始终遵循服务党员、因材施教、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原则。在根据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趋势培养学生党员的同时,不断实现自身党务专业水平的提高。因此,专职党务工作人员就必须具备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和帮助他人的优秀品格,并且要十分热爱自己的岗位,按照工作岗位的要求认真完成所有工作的内容。

3.3实现党员学生培养教育培养管理工作的生动化

在高职院校党员培训的课程中,通常采用比较传统和简单的形式开展教学活动,比如班级内部培训、院系之间的交流会等。这样简单的形式并不能满足现展对高职院校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要求,甚至会引起现代学生对此类党员培训形式的排斥。因此,在对学生党员进行培养和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对传统的观念和形式进行完善和创新,将党员教育的形式主义逐渐转向开放式学习的党组织教育。根据《2014-201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中提出的党员培养主要措施的第二条“创新载体手段,提高党员教育培训现代化水平”,现代的党员教育完全可以借助科技的手段进行,使得党的精神在最短的时间内得到最大程度的传播。例如,专职党务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微信等方式定时将一些相关党员知识和党员精神的内容发送给学生。通过对现代化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强化学生的党性意识,深化对党的宗旨的认识。充分利用电视、报纸、刊物等媒介开展党员教育培训。比如,共产党员网、共产党员电视栏目、共产党员手机报等,不断以在线学习的形式开展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工作。另外,还应将党员培训教育网站办好,开设相关的课程如“网络课堂”、“网上党校”等,不断将党建的电子信息途径开辟出来,并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科技做好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学生是我们国家未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们肩负着报效祖国和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因此通过参与党员实践活动,如,社会公益活动、体力劳动等,可以让学生党员对社会有一个提前的认识或者深入的了解,使学生在与社会接触的过程中,促进自身的使命感和自豪感的提高。

4结语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就是,不断完善和创新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内容。对学生党员培养教育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创新,一方面能够影响党员的质量和培养后党员的形象,另一方面对党员工作的稳定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高职院校学生党员的培养教育管理工作应结合本校的发展目标来开展,努力提高学生党员的思想觉悟,使学生党员在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素养和能力提高的目的,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化人才。

作者:林彩燕 单位: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二篇: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思考

一、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成就

1.高职院校把教育管理学生作为一切工作的中心

目前,很多高校都认识到尽管传授学生知识技能十分重要,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才是关键。实际上,学生的人生价值观直接影响到其走向社会的适应能力以及自我价值实现。

2.院级、系级共同构成的教育管理体制日趋完善

伴随着高职院校不断扩大发展规模,院系两级结构模式已经成为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学生的主要形式。另外,很多高校还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于学校教育目标,建立了科学规范的教育管理体制,推动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发展,效果十分显著,不断优化改进院系两级结构教育管理模式。

3.转变思想观念,坚持以人为本

学校教育管理必须树立人本主义思想,从根本上说,这体现了遵循教育发展规律,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出发以及对学生人格的尊重。人本主义教育管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点:(1)立足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2)让学生合理需要尽可能得到满足;(3)针对学生实际,开展人性化教育管理,给予学生人文主义关怀,理解、包容学生,引导他们健康成长;(4)满足学生个性发展需要;(5)因材施教,不搞“一刀切”,让学生主动接受。

二、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现状分析

(一)高职院校学生素质差异显著

最近几年,随着国内高校不断扩招,高职院校学生数量增长十分迅速。相比之前,学生素质能力存在很大差异,参差不齐,不同社会背景、年龄段的人通过高考都可以让自己获得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现阶段,大众社会正受到多元文化冲击,价值理念日趋复杂,高职院校学生也表现出不同的人生价值观,他们在生活习惯、成长背景和思维方式上都存在一定差异。现在很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往往自我中心思想严重,有时候只顾自己,不顾他人感受,缺乏集体意识,这种心理状态是该学生群体所特有的。另外,随着高校不断扩招,社会生存环境更加严峻,学生今后需要承受更大的就业压力,有的学生甚至为此产生心理问题。在这种形势下,高职院校传统的单一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实际需要,也不符合高职教育发展目标。

(二)高职院校教育管理队伍不稳定

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包括多方面内容,涉及学生日常学习生活方方面面,其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存在很多隐患。高校教育管理人员是学生在校主要监护人,承担首要责任。目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大多由刚参加工作不久的青年教师来担任,虽然他们和学生年纪相当,更容易亲近学生,交流起来比较方便,但因为刚参加工作,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有些问题处理起来会比较困难。另外,很多高校不够重视教育管理人员,待遇和地位上都处于较低水平,使得这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心态失衡,缺乏工作积极性。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离开学校另求出路或者更换岗位,高职院校很难建立稳定的专业教育管理队伍,人员经常变动,严重阻碍了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落伍

伴随着我国高职教育进步发展,原先传统教育管理体制已经很难适应当前发展形势需要,也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目标要求。过去,高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具有很大强制性,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性培养,造成学生没有自制力,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更别说培养其创新意识能力了。同时,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下,教育管理人员不和学生沟通交流,师生关系逐渐疏远,使得教育管理学生变得更加困难。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两者往往脱节,缺乏有效衔接。现阶段,在大部分高校教师看来,自己只需要负责讲课,传授学生知识技能,教育管理学生应该由辅导员负责,不是自己分内的事情。由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人员专业不同,无法为学生提供专业指导,只是进行思想教育。

三、新形势下高职院校教育管理模式创新策略

(一)学分考核制度创新

虽然在素质教育目标引导下,高职院校更加关注学生能力培养,为学生提供广阔发展空间,但还是有很多学生缺乏明确目标,学习积极性不高。所以,高职院校要给学生制定具体发展目标,根据目标要求来培养人才。现阶段,学分制就是一种重要的教育管理制度,它要求学生必须完成有关课程学习,不仅要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还要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和学校管理活动,其最终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学分制通过量化评价方式开展学校教育管理工作,有具体权重和分值规定,学生必须达到一定分数标准才能毕业。学分制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学分和管理学分。其中,教育学分主要包括新生军训、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人文讲座、技能比赛、诚信行为等方面;而管理学分主要包括行为规范、违纪行为、文明礼仪等方面。

(二)学籍管理模式创新

首先,加强学籍管理体制创新。高职院校应积极改革发展教育管理模式。由于学生个人实际不同,学校必须灵活调整教学计划,实施针对性教学,基于自由开放原则来管理学生学籍。我们必须看到,目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体制比较僵硬,存在的问题也很多。因此,学校有关部门要做好各方沟通协调工作,对于学生转学、休学等可以适当降低门槛,允许学生按照个人需要,自由选择学习年限和毕业时间。另外,高职院校应提高管理水平,有的学生想要离开学校自主创业,学校方面可以尽量满足。其次,加强学生转业制度创新。在学籍管理过程中,高职院校可以适当放宽学生转业条件。学校有关部门应科学管理、灵活操作,设立第二专业,完善转业制度,优化课程体系,满足学生专业学习需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他们提供更多深造机会,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学有收获。

(三)就业教育管理模式创新

为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高职院校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就业需要展开,主要包括以下措施:一是宏观把握。高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要全面准确把握国际产业发展政策,分析社会经济形势,根据国家产业政策要求设置专业课程。二是中观考察。高职院校领导和有关决策部门可以多走访一些产业部门,进行全面实地考察,像高新技术园区、企业单位、经济开发区等,了解社会人才需求,根据实际需要设置专业课程,采取针对性教育管理措施。三是微观调整。高职院校应充分考虑到企业单位人才实际需要,灵活设置专业,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实现人才培养专业对口,不仅要提高教学水平,还要注重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为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四、总结

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教育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成就,但也存在一些教育管理模式上的缺陷。因此,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应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管理体系,从当前教育管理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市场人才发展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管理模式,以适应新形势的需求,提高学校教育培养和管理水平。

作者:董博 单位: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第三篇: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实践探析

一、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

1.个别党员党的基本知识欠缺

作为一名党员,应该掌握党的基本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谈话中发现,大部分对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纪律、权利义务等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对党的热点问题和社会上的难点问题认识相对欠缺,政治敏锐性不高,缺乏系统深入思考。

2.个别党员入党材料不全

在入党方面,党员发展首先强调思想上入党,然后是组织上入党,齐全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党员组织上入党的主要证明,也是证明党员身份的主要依据之一。完整规范的入党材料,是对新转入党员进行审查的主要内容。近几年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入党材料的审核中,发现大部分党员入党材料不全。排除因部队党组织工作模式差异不作硬性要求的材料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登记表、入党申请书、参加党课培训证明、政审材料、入党志愿书等材料应该具有,正式党员还必须有转正申请书。但是审核发现,个别党员仅仅有入党申请书和入党志愿书,其他材料缺失。在实际工作中发现,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材料一般会和入伍材料一起归档转递,因此,学校基层党组织必须做好档案材料审核工作,防止材料遗失。

3.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

入党动机是党员入党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基于对党的深刻认识而产生的一种为共产主义而奋斗的精神驱动。在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组织谈话和后期的组织考察过程中发现,党员普遍具备正确的入党动机,但是个别党员入党动机模糊。与高校党员发展工作相比,部队党员发展对党员的政治素质要求更加严格,对党员的教育在教育时间上和强度上都较强,所以导致个别党员在入党动机上认识有余,理性思考不足,存在入党动机模糊的现象。

4.个别党员作用发挥不明显

党员队伍的先进性在于党员个体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进入到新校园生活中,在很多方面不适应,导致个别党员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中的表现平平,甚至不如一般普通学生。更有个别党员存在逃课现象,出现“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的现象,在学生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这种情况一方面与学生党员本身素质有关,也可能与个别基层党组织忽视对其后续的教育管理有关。

二、高职院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上不重视

经调查研究,高职院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到位,导致后期对其的教育管理跟不上。突出表现在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顺利接收他们的组织关系并使之参加正常的组织生活是基层党组织的工作。在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上,仍然存在“重发展、轻教育”的现象。个别基层党组织认为,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是经过部队党组织严格考察并组织发展入党的,其在入党动机、政治素质、组织纪律、现实表现等方面已经具备党员标准,再加上这些党员不是经过学校基层党组织考察发展的,认识不到加强党员教育和管理的必要性。

2.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短

在校大学生参军入伍的时间分布比较分散,有的是在大一参军入伍的,有的是在大二参军入伍的,还有个别是大三参军入伍的。受到高职院校三年学制的影响,特别是“2+1”教学模式的影响,这就客观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特别是大二和大三参军入伍后退伍复学的学生党员,他们在校的时间更短。再加上退伍后退伍手续和组织关系转移工作影响,有的学生党员并不是退伍复学时就能把组织关系转移到学校,中间还有个时间差,这两种情况都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预备期考察时间缩短。基层党组织对其的考察虽然在时间上连续计算满一年了,但是对其考察过程和考察内容还不够,往往影响到学生党员的转正。

3.教育上缺乏系统性

由于认识上的不足,个别基层党组织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不重视,即便开展了一定的教育活动,但对其教育零散,系统性不够。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学校的时间并不集中,往往比较分散,这在客观上给各基层党组织专门为其组织一次集中系统的党的知识的培训教育带来了很多困难,因此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也很难通过预备党员集中培训班来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虽然很多基层党组织也尝试通过QQ、微信、网上党校等网络平台对其进行教育,但是由于学院党员教育培训时间的不同步,教育培训的效果也并不明显。

4.管理上缺乏严格性

个别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短,客观造成了对其管理难度增大,特别是大二、大三入伍学生党员退伍复学时间短,受到高职院学制的影响,有的党员退伍复学就去实习,还有个别的在校集中学习只有一年,这给基层党组织对其进行管理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对个别党员疏于管理或者管理不严,存在个别学生党员不按时参加组织生活、不按时缴纳党费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队伍的形象,甚至有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存在不及时转移组织关系等情况,一直要党组织催促才办。由于对其管理不够严格,极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仅仅是为了拿满学分混毕业,在学习、工作、生活中松散,出现逃课等现象,非但没有在学生中起到先锋模范作用,反而影响到了党员队伍的形象。

三、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建议

通过分析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进而找到当前高职院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从而进一步强化教育管理,提高学生党员素质,发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社会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

1.提高认识,加强教育管理

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必要性和重要性。通过前面的分析,高职院的个别基层党组织受到学制等方面的影响,往往在思想认识上会放松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因此,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预备党员的教育管理,必须认识到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存在的问题和基层党组织在教育管理上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教育管理措施,从而加强对其的教育管理。

2.做好组织关系转接,顺利完成衔接

党员组织关系是党员对基层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党员组织关系管理是党员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党组织一项严肃的工作。认真转接党员组织关系是加强对党员进行教育管理和监督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党员因调动工作、参军、升学、毕业或其他原因离开原所在单位必须转移组织关系。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必须凭原部队开具的组织关系介绍信进行组织关系转移,但是在实际工作中,个别学生党员对党员组织关系转移政策普遍不了解,退伍复学后未能及时转移组织关系,也未向基层党组织表明党员身份,没有向学校组织部门或者基层党组织反映情况,给党员的教育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学生退伍复学后学院基层党组织应积极了解学生情况,调查其是否为党员,确认其党员身份后及时提醒学生党员办理组织关系转移手续。

3.严格审查入党材料,完善党员档案

确认党员身份,一方面要看党员所持的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另一方面要审核党员的入党材料,审查党员材料是否齐全和符合相关规定。在实际工作中,个别的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直接把个人档案交给班主任,个别班主任不了解情况,直接将其材料归复学校学籍档案中,这给基层党组织审核党员材料带来一定的难度。因此,学生党员退伍复学后,基层党组织在核实完学生党员真实身份后,一方面帮助其办理组织关系转移,一方面须审查入党材料,并报学校组织部门进行审核。审查档案材料主要内容为档案材料是否齐全、档案材料是否真实、发展党员条件标准、程序是否符合规定。由于原发展单位工作模式的差异,如在档案审查中发现疑问,学校组织部门应及时向原发展单位核实相关情况。

4.加强帮扶,帮助其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为避免“前脚复学、后脚退学”现象,要求高职院基层党组织必须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的关怀。退伍复学学生重新进入到大学需要一个适应的时间,特别是对于个别大二、大三入伍的学生,他们退伍复学后在校时间短,而需要完成的学业任务又比较重,再加上入伍参军阶段专业学习间隔,客观上造成了退伍复学学生尽快转变角色、适应大学生活需要一个过程。特别对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来讲,要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融入大学校园,完成相关的学业。这就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加强对学生党员的帮扶,对他们密切关注、积极引导,多鼓励其参加各级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并且结合不同特点,采取个性化的措施,注重“正面关注”“积极关怀”。在学习上、生活上及社会工作方面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专门安排至少一名教师党员联系一名学生党员,通过一对一的帮扶,帮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参加党的组织生活,发挥他们在各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5.严格考察,把好预备党员转正关

经调查,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基本上都是预备党员,大部分退伍复学学生党员需要在学校完成预备党员转正工作。要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把严格教育、积极关怀和严格考察结合起来,做好预备党员转正工作。严把预备党员转正关,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组织环节,也是提高党员发展质量的重要保证。所以,各基层党组织要严格考察,认真履行组织程序,认真听取党内外群众对党员的意见,注重学生党员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情况,严格考核,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6.加强系统性的教育,强化党员意识

加强党员教育,强化党员意识,是提高党员政治理论素养、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的必然要求。由于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在校时间较短,任务重,而开展集中的理论培训难度大,所以必须加强对他们的系统化教育,通过各种途径,采取灵活的方式加强教育。首先,充分利用好学校党校的作用,组织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和入党积极分子高级培训班,利用集中理论培训和考核,来进一步提升其政治理论素养;其次,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参加各种学生社团,提高其参与社会工作的热情和能力;鼓励退伍复学学生党员积极参与学校组织的各项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活动,进一步强化党员意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7.加强监督,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7

(1)教学目标不明确。对专业调研不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再加上选用教材不当,随意安排教师,导致学生学习的目标不明确,学完一个学期后,只会简单的操作,只会做教材上的几个简单案例。

(2)硬件条件跟不上。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的上课应该是全机房上课,老师讲授完一段就马上安排学生动手操作。而在大部分高职院校,特别是民办院校是做不到的,他们还把这类课程分为理论课和上机课,条件较差的学校理论课全在黑板上讲授的,老师讲满两堂课,学生没机会动手操作,时隔几天上机课时又全忘,还得重头讲一次。

2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

同样是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在高等院校和高职院校的教学方法还是有区别,这主要还是我们所面对学生群体的不同,我们只有了解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好的效果,高职院校学生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大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主动学习。正因为有这些特点,他们是高考的失败者,上了高职,他们继续将这种习惯带上来,上高职学生的课,老师一般都要善于管理课堂,要经常去纠正某些同学的讲话、做小动作和睡觉,而且还不能讲得太严厉。对于经常缺课的同学还得多过问,多关心,否则到课率会越来越低。

(2)大部分学生缺乏自信心。他们经历高考失败后显得很迷茫,对新事物更是缺乏兴趣,勉强被老师赶着往前学,当遇到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显得没信心,会不由自主地选择放弃,如果班上这类同学多了,老师有时是顾及不到的。

(3)动力能力强,思维活跃。大部分高职学生对于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但只要遇到需要动手制作的,对能立竿见影的制作特别感兴趣,尤其是那些联系实际的案例更能吸引学生。

3高职平面设计类课程教改建议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教学过程中注重他们动手能力、技能的培养,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结合笔者近十年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经验,提出以下教改建议:

(1)上好前导基础课程。开设平面设计类课程之前的学期应先开设如美学、素描和色彩等知识的相关课程,为平面设计课程打好基础,不学这些课程以后将造成美感和灵感的缺失。

(2)根据社会需求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平面设计类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比如:广告专业要注重平面广告设计方面的教学,室内设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室内设计方面的教学,电子商务专业要注重平面设计软件在网站设计、网店美工方面的教学。

(3)教材的选择。虽然我们鼓励选择与专业相关、以后就业相关的教材,但教材选择完后不是一劳永逸的,全部按照教材讲授,而是需要老师根据学生实际情况不断补充,不断更新,不断完善。

(4)安排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担任主要教学任务。高职老师上课要持之以恒地做到在上课内容方面吸引学生,善于管理好课堂。当然我们要强调的是有实践经验还是不够的,还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采取适合他们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让大部分学生都学有所长。

(5)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理想的平面设计类课程应全在机房上课,使用教师机上的广播系统进行现场教学,便于学生在自己显示器上看到教师操作,教师在自己的显示器上控制、查看任何一位学生的操作,可以实现双向传递文件。

(6)因材施教,鼓励个性发展。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要尽量关注到每位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您的教学中,关注每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现他们的“闪光点”,每个学生的悟性都不同,我们不求齐头并进,考核标准也可不同,只有这样才不至于让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到后续课程。

(7)以任务驱动为主线,设计科学的教学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还会不断地获得成就感,可以更大地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逐步形成一个感知心智活动的良性循环,从而培养出独立探索、勇于开拓进取的自学能力。

(8)加强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率。以我院为例,在独立实践周、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这三个环节开展校企合作,在前两年的独立实践周中,让学生先认识企业的工作岗位,了解上岗所需要的技能,从而确定学习目标,从大三第一学期开始开展校内外综合实训,一部分学生进入学院的实训中心,在实训老师的带领下做一些模拟项目和真实项目,另一部分学生进入合作企业实训,他们在部门主管的带领下由简到繁,一步步完成真实项目,离企业的要求越来越近,在这个环节从系部到主管实训的教务处都要进行定期巡查,实地了解实训效果,不断总结经验。安排在最后一个学期的顶岗实习,先前在企业能坚持下来的学生,大部分都已经转正,真正做到在企业真实岗位上工作。

4总结

教师转正总结范文8

关键词:中职学校;新教师;培育机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重要支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嘉兴建工)作为一所中职专门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程度。为了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嘉兴建工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构建形成了“新苗、新秀、匠师”三级人才梯队。嘉兴建工结合建筑类专门化学校的特殊属性以及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将市级、省级和部级工程的相关教师评优评先要求与三级人才队伍的日常培育工作相结合,针对“南湖新苗、钱江新秀、鲁班匠师”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备的评审、考核和奖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嘉兴建工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为了帮助新教师在入校首年,增强师德师风意识,实现专业成长,嘉兴建工以培养“南湖新苗”为契机,通过树目标、给保障、抓研修、做作业,构建形成了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助力新教师迈好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一、精准制定“1”个目标:明确“五有”新苗要求

嘉兴建工根据国家、省市级政策文件中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围绕初心、责任、标准、底线和个人魅力,对新教师提出了“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脑中有谱、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的“五有”新苗目标。“心中有爱”即做到对学生、对岗位、对学校、对教育充满真爱,这是初心;“肩上有责”即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育人重任,这是责任;“脑中有谱”即明确课堂教学的谱、多形式教育的谱,这是标准;“眼里有活”即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主动发现需要做的事、愿意帮助他人做点事,做事细致、考虑周全、完成质量高,这是底线;“手上有招”即课堂控得住、学生管得住、班级震得住,换言之即具有个人魅力。

二、精确落实“2”项保障:提供“导师+宝典”支持

嘉兴建工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新人而言,起步阶段的“保驾护航”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专门落实两项保障举措。

(一)为新教师择优选配指导师傅

有效运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载体,为每名新教师配备职称级别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导师和教学导师各一位,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全过程跟踪新教师班主任治班实践和教学能力提升,从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二)为新教师赠送“建校”教育宝典嘉

兴建工负责师资队伍培养的职能处室组织编写了《师道传承从“新”起航——“青蓝工程”之“新苗入门”宝典》,内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新苗”成长“心动力”(首年必读书目)和“新苗”蜕变360(首年校内研修项目)等校本学习素材,给予新教师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助力,引导新教师从被动成长走向主动成长。

三、精心组织“3”类研修:搭建“通用+定制”平台

嘉兴建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每一名教师在承担教职工作任务的第一年,都会碰到“自身学习松懈、教育教学实践性策略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不达标”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搭建成长载体,助力新教师完成首年的职业过渡。为此,嘉兴建工精心设计了三类研修培训活动。在研修形式上,讲究“有趣、有效、有情”,“有趣”即让参与度更高,“有效”即培育目标有效达成,“有情”即让新教师成长动力更足,持续优化研修过程和研修氛围。

(一)个人自主性研修

嘉兴建工为每一名新教师提供一份指定阅读书单,书单内容根据政策文件和专业需求每年进行动态调整。要求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日常碎片时间读教育专著、学教学理念、写阅读感想,同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阅读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新教师厚植初为人师的个人底蕴。

(二)团队专题性研修

嘉兴建工根据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组织开展“成长发展定位”“业务能力培育”“教育教学思考”三大团体研修活动,由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担任专题主讲人,围绕各自工作领域与新教师发展“蜕变”的契合点和关键点开设专题讲座。“成长发展定位”专题研修,由校党政办主任以“初为建校人”为题进行第一讲,详细解读校史与荣誉、一训与三风,旨在加快新教师的融入速度、提升认同吻合度、增强主人翁意识。师资处处长主要分享如何“做一名有规划的教师”,旨在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学会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做一名有追求的职教人。“业务能力培育”专题研修,由教务处、学生处处长以“做课堂的引领者”和“做学生的引路人”为题,从读懂校教学周历和处理一起简单的班级小事切入,对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案的撰写、班主任管理的常规要求等业务技能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学习要求,旨在让新教师明白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功在平时、重在规范与细节。“教育教学思考”专题研修,以教科研处处长、信息中心主任为主讲人,针对日常备课授课评课、对教学叙事及论文撰写、信息化教学设计技巧等进行专题培训,旨在让新教师学会在实践中思考,以思考促实践。

(三)多维实践性研修

嘉兴建工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是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检测的最佳渠道。嘉兴建工根据省赛标准,每年在校内组织开展校级教学能力大赛,规定新教师及进校5年内的年轻教师必须参加,此举不仅帮助新教师练了胆、亮了相,更为其参加市级、省级、部级比赛苗子的选拔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开展入企实践锻炼。嘉兴建工规定新教师入职后的第一个暑假,必须在指定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相关岗位上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一方面了解合作企业和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寻求适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方向,从“小黑板”走向“真现场”,为个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精雕细琢“4”份作业:执行“总结+规划”检验

嘉兴建工针对新教师首年培养,分阶段、多形式设计了4份成长作业,以督促、检验和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做一份个人发展5年规划

要求每一名新教师入职伊始,就要学会科学定位,合理设定5年成长目标,紧抓成长机会,做好5年成长规划,并于步入教师岗位两个月后提交至教务处。

(二)讲一个教育教学真实故事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期末,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感受,从小事件、真情景入手,讲述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此举旨在让新教师学会总结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悟育人之道。

(三)上一堂高质量满师汇报课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独立完成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并面向转正定级考评组和全校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汇报说课。此举旨在检验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成果,同时评估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

(四)写一篇新苗首年成长手记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末,围绕个人教学、带班、科研及竞赛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以手记形式总结得失,并为后续成长设定新的目标。成长手记收入教师个人档案。

五、小结

近三年,通过实施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嘉兴建工新教师综合实力水平显著提升,在市属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41项,其中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21项,获部级奖项2项;指导学生在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1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项40项;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师团队首次入选“信息化教学”竞赛国赛。2018—2020年入校的12名新教师科研参与度达到100%。嘉兴建工以新教师培育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分层培养的路径进一步明晰,专题研修模块的设定,使每一位中层处室领导成为了新教师的师傅,培育模式实现了从“二带一”到“N带一”的跃变,“N带一”的师资培育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嘉兴建工师资队伍校本培育工作在近三年市属学校校本研修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唐科莉.支持新教师成长的全球行动计划[J].人民教育,2018(12).

[2]徐莉芳.入职培训:为新教师成长赋能[J].江苏教育,20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