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创新管理范例

科研创新管理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1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作用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以及信息技术的大力发展,大数据时代应运而生,这深刻地影响了高校的科研管理,给科研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使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众所周知,高校的科研管理直接影响着各高校是否能正常发挥其应有的职能。在大数据这个大背景下,能否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有效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高校科研管理的效果。本文将就大数据对高校科研管理的作用以及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大数据对高校科研管理的作用

大数据实际上是指大量的数据信息,即利用互联网手段将简单的信息数据通过糅合、整理和分析等环境,最终形成多元化的信息数据的过程。大数据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产物,已在各行各业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中,大数据在高校科研管理中发挥的作用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科研选题和申报的针对性

高校科研选题和申报工作是进行科研的基础,好的选题和申报是科研工作成功的基础。但现阶段,很多高校在进行科研选题和申报时,都是先从某一范围内征集题目并进行选择,再一些对应的研究指南,接着由科研人员或团队就其选择的内容展开全面的科研。这样,往往会由于地区和团队之间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高校之间的科研题目或内容出现重复的现象。另外,也因为选题被某一个范围所局限,导致参与科研的人不能较好地对准社会需求和热点的方向,也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真正实力。但是大数据的出现,给很多高校的科研提高了强大的数据背景支撑,科研者得以通过大数据来确定符合社会需求和热点的科研方向,让科研选题和申报更加具有针对性,并且使得参与科研的人得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大数据有利于建立高效的学术监督体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带来,科研管理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高校也开始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学术监督体制。众所周知,是一篇学术的重要步骤,但是受以前技术水平的限制,论文的效果并非特别理想,在学术界,仍然有不少论文存在抄袭或弄虚作假的现象。但是大数据的出现,数据的大量化和精确化让学术论文的水平越来越高,让很多弄虚作假的论文现出端倪,从而使得高校能更加有效地建立起高效的学术监督体制。

(三)大数据有利于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

在科研过程中,如果能够高效地收集一些有效的资料,将能大大提高科研的工作效率。而大数据是大量的信息数据,是对简单的信息数据进行糅合、整理和分析,大数据正是通过微科研提供便利而全面的资料,而使得科研的工作效率大大提升。同时,参与科研的工作人员也能够以有限的成本迅速了解到政府部门、社会各企业以及人民群众的真实需求,从而及时构建起有效的对接机制,使得最终的科研成果能够较快地转化出来。

二、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的具体措施

大数据是当今时代中一个我们不能忽视的重要标签,在大数据时代下,为了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具体如下。

(一)加强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对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科研水平比如资料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从目前来看,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人才还有所欠缺,大部分都是没有经验或专业素质不够高的人,科研水平高的人少之又少。如果要在大数据背景下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创新,高校就必须加强对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这就要求高校需招收更多具备足够专业素质或专业经验的优秀人才,并且加大对已有科研人员的培训。

(二)加强高校科研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基础设施是高校得以更好地进行科研管理创新的物质基本,特别是在大数据时代下,基础设施更是重中之重。因此,高校应当加大对科研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首先,高校应当加大对科研的资金投入力度,让其得以向外引进一些先进的基础设施。其次,高校还应当重视对科研数据管理相关硬件和软件的建设,这是大数据时代下更好地利用大数据的重要工具。只有在科研基础设施得以充分建设的基础上,高校的科研管理才能更好地实现创新。

(三)有效利用高校科研数据

科学研究本身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大量数据的工作过程,所以,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科研提供资料的同时,科研也增加了大数据的容量。但是,由于科研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收集数据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数据的差错或重复等现象。这就要求,在大数据时代下,在科研不断产生数据的情况下,为了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有效的创新,我们应当学会有效利用高校的科研数据。比如可以在各大高校与高校之间建立共享资源的合作关系,让科研的各种资料数据能够实时共享,避免出现资料的重复,同时还能大大提高数据的流通速度。

(四)加大对网络数据资源的整合力度

互联网上的数据资源是高校进行科研工作的重要基础,为了更好地在大数据时代下促进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我们就必须打好这个基础,加大对网络数据的整合力度,构建一个科研专门的大数据平台。在科研工作运行的过程中,可以在文献数据库、互联网百科、电子商务数据平台、网络数据库等中进行资源的利用,为科研工作的高效开展以及获取良好成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加大大数据的宣传力度

由于大数据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受传统观念和方法的影响,现阶段,许多科研人员不习惯利用大数据来为科研工作保驾护航。这就要求高校必须承担起宣传大数据的任务,在日常运营的过程中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将大数据的产生、发展、内涵和应用要点制成视频供科研人员观看学习,通过长期的耳濡目染,让大数据在科研工作人员心中根深蒂固,促使其在开展科研工作的过程中,学会以大数据作为出发点,以大数据的思维思考问题,更加科学合理地学习并展开研究,以此来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效率,最终发挥科研的社会经济价值。另外,加大大数据的宣传力度还可以通过制作宣传海报等来实现,将大数据的重要信息在海报中呈现出来,并将海报贴于科研人员易见的位置,例如科研工作室内,让科研人员经过长期默默地接触“大数据”,而在潜意识里提高对大数据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进而促使其在科研工作中更好地利用大数据的力量,最终促进科研成果的提高。

(六)加大外部数据库需求与高校科研成果的对接

相较于其他工具,大数据能更加高效地将研究成果转化为现实需求,但是,为了促进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我们不能满足于现状,而是应该更加努力,加强外部数据库需求与科研成果的对接,以便更加有效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需求。这就要求高校相关的科研管理部门必须积极推动外部科技需求数据建设,建立数据库平台,并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库与其进行对接,最大限度地减少信息的不对称,加大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速率,实现大数据时代下高校科研管理的创新。总之,大数据是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未来社会各行各业的重要辅助工具,对于高校科研管理而言更是如此。因此,我们应当对大数据进行有效的利用,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对高校科研管理进行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高校的科研管理走上长远发展的道路,让科研管理创造更多惊人的成果,让高校职能得以正常发挥。

参考文献:

[1]卜永安.大数据时代高校管理的创新策略探析[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6):179-181.

[2]田丹.大数据环境下的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6(15):255.

[3]曹良林.大数据下高校科研数据管理体制创新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1):119-120.

[4]倪雄师.基于大数据时代校园管理信息化的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0):8-9.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2

关键词:科研管理;科技创新;策略;企业

1概述

科研管理是指运用调查研究、计划规划、决策实施、修正监督等方法或手段,有效管理分配一定的资源,以较优方式达到预期总体目标,提高企业的科研效率和竞争力[1]。企业开展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开发、应用和技术攻关均属于科研项目,是科研管理的主要内容[2-3]。科技创新是企业为获得潜在赢利能力,重新组织生产要素、建立更加高效的生产系统、推出新的生产方法或工艺,研制开发、应用推广、迭代更新等一系列技术活动的集合,是科研管理的目标[4,5]。以科技创新能力提升为导向的科研管理,就是为科研人员创造良好的科技创新环境,优化科研管理流程,以较低的成本实现新的技术突破,将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于生产并推向市场,产生经济效益[4-6]。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加强科研管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科技竞争力,是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7-10]。本文基于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在科研管理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方面的具体工作实践,探讨了润滑油企业研发中心对科研管理的新要求,提出了科研管理工作的改进措施,阐述了创新科研管理能有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2润滑油科技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润滑油添加剂单剂及其复配技术是决定润滑油品质的核心关键技术。国际上润滑油添加剂行业已形成四大复合剂公司和四小特色添加剂公司为主的市场格局,各有特长,均以雄厚的研发实力和领先的技术水平为核心竞争力,占有全球润滑油添加剂90%以上的市场份额。目前,国产润滑油添加剂行业面临原材料质量不稳定、部分核心单剂技术缺失、添加剂协同作用机理研究滞后、复合剂开发和评定费用越来越高、核心关键技术难以突破等问题。

2.2跨行业间技术融合度不高。API(美国石油协会)与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立了密切合作,可以及时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并提出润滑油行业的应对方案。发动机润滑油的性能要求、不同产品的限值、测试方法开发运行与监测均由OEM、润滑油厂商、添加剂公司和第三方测试机构共同制定。而我国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才开始起步,2016年由中国内燃机学会联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在石化标委会、添加剂、润滑油和发动机行业的参与下成立了“发动机润滑油中国标准开发”创新联盟,第一次实现了润滑油跨行业间的技术融合。中国石油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作为创新联盟的创始单位,将与行业相关单位一起承担自主规格台架和产品标准的开发工作。

2.3科研成果推广应用难润滑油产品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品质直接影响高端装备可靠性、稳定性及运行寿命。同时,大部分高端装备均为进口,原装润滑油产品均经过严格认证和评估。一方面,OEM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一般不允许设备使用单位轻易更换润滑油;另一方面,不同配方的润滑油产品化学成分也有所区别,接触后可能发生化学反应,造成不良后果。因此,即使所开发的润滑油产品符合相关标准和需求,也难以有应用推广的机会。这导致很多科研项目成果难以在成功开发后投入到实际生产并产生效益。

3创新科研管理体系措施

2016年以来,兰州研发中心围绕把政策赋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自主权落到实处,从机制上保障科研人员专心研究;从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健全科技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和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尝试。

3.1转变科研管理观念优化科研管理流程。润滑油科技创新是典型的知识密集型科技创新,人才、技术以及知识储备才是核心创造力和竞争力。科研管理首先要在管理理念上树立“管理即服务”的意识,用“主动服务”代替原来的“被动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中石油协同办公系统的优势,进一步优化科研管理流程,逐步将与科研相关的审批事项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在服务中完成管理职能;报销、采购、填表等繁琐事项都有专人负责,以减轻科研人员的工作量,办事效率大幅度提高。

3.2加强业务培训加大创新合作力度。科研人员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关键,创新首先要改变科研人员的思想意识,强化业务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中心每年组织近200人次参加专利申请、论文写作、项目申报、标准化等专业知识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上门授课并选派优秀科研人员参加国内外技术论坛,进行交流、学习、培训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一支业务能力强、综合水平高,职业素质过硬的领军人才和科技创新团队。

3.3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科技奖励制度。按照中国石油集团公司和润滑油公司双序列改革要求,科研人员不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进行评价,建立中心级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制,强化基层单位和科研人员的主体责任,具体科研业务由首席科学家和领域经理负责,科研管理部门主要负责格式和形式内容审核。选择部分创新能力突出、创新绩效显著、科研诚信状况良好的单位开展“扁平化”改革试点,赋予科研人员更多的自主权。项目管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重结果、重转化转变。加大对承担国家、集团等核心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薪酬奖励,设立主任奖励基金,分别对重大科研突破和重点创效成果进行单项奖励,有效地推动了创新创效工作的发展。

3.4建立科研成果市场化转化机制。为充分发挥科研优势,尽快将最新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加速科研成果转化,孵化出满足现在和未来市场或客户特殊需求的新特优产品,研发中心制定了新特优产品孵化及推广应用管理办法。新特优产品主要包括独有技术和产品、热点前沿领域的产品、与客户共同研发提升竞争力产品、具有差别化竞争力产品、新开拓的市场需求产品等。在项目评审后,对具备推广条件的及时安排工业试生产和销售并将产品纯利润按照一定比例对项目研究人员进行奖励。

4科研管理创新取得的成效

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凭借卓越的自主研发实力,不断实现零的突破,在中国制造迈向国际征途的各个高尖端领域总能看到其身影。

4.1典型技术突破与科技创新案例。D1215W-40长寿命柴油机油充分利用自主研发生产的烷基水杨酸盐产品特性,在国内率先实现了柴油机油产品的12万公里超长换油周期;以独创含硫、磷化合物极压抗磨添加剂为核心的高铁“复兴号”齿轮箱润滑油,打破了国外产品的垄断并获得美国专利授权;FD3000N风电齿轮油显著提升齿轮传动效率并有效防止微点蚀的产生,在多家风电场成功应用;自主研发的昆仑RV00#机器人摆线针轮润滑脂,通过了8000小时整机测试,成功应用于国内著名的机器人龙头企业;Petro50X变压器油独家应用于“昌-古”±1100kV特高压,“张-北”、“云-贵”±500kV、巴西“美丽山”、巴基斯坦“默-拉”直流输电工程。

4.2科技创新创效成果。2016年以来,兰州润滑油研究开发中心紧紧围绕“提质、上量、降本”六字方针,获得省部级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基础研究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EI/SCI文章8篇。2019年,中心在配方优化、单一来源添加剂拓展、新特产品转产与销售、检测站创效等方面累计实现降本增效2.05亿元。

5结束语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3

民办高校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等与创新驱动战略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做出改革和创新。应当采取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等举措,促进民办高校科研实力和竞争力,让民办高校真正为国家、社会做出服务和贡献。

[关键词]

创新驱动;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创新体制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民办高等教育发展尤为迅猛。但是,在科研管理活动方面,我国民办高校和国外高校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大环境下我国民办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机制还有待创新,在管理方式和组织运行方面需要探索,在管理机构设置、激励机制及科研评价机制方面有进一步推进的空间。

一、民办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与公立高校相比,民办高校的科研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还有诸多不足亟待完善,制约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包括:

(一)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

民办高校成立初期形成的以统一、量化为特征的科研评价机制,对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了重要作用。面对全面提高质量和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要求,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中的问题日益显现:片面的将论文数量、项目和经费数量、专利数量等与科研人员评价和晋升直接挂钩的做法依然存在;科研评价的不良倾向没有得到根本扭转;分类评价实施不到位;科研评价导向不够合理;科研诚信和创新文化建设薄弱。这些问题己成为制约科技创新的因素,严重影响高校科研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1]。

(二)科研团队建设不足

民办高校缺乏科研拔尖人才,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匮乏。科研团队难以真正形成,特别是整合科研力量联合申报高档次课题的意识还比较淡薄,科研团队的建设亟待加强。造成科研团队建设不足的原因:一是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较大;二是教师队伍年龄、学历、职称结构不尽合理,高职称的教师大多是退休人员,年轻教工目前还缺乏科研经验,独当一面开展科研的能力不强,尤其是能够帮助企业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三是教师的教学工作量大,没有时间、精力开展科研工作;四是教师主要根据自身兴趣爱好开展创新活动,团队协同创新不足,缺乏研究的连续性,难以凝练学科优势。

(三)科研平台建设不能满足需要

由于民办高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主要靠收取学生学费,在办学经费紧张的情况下,经费优先用于满足教学,因此科研经费投入不足。民办高校的实验实训室设备主要满足一般性的教学实验需要,不能满足高水平团队对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维护的需要。同时学校用于开展科研和社会服务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还比较欠缺,科研信息资料和科研信息化建设相对滞后,创新驱动和科技发展平台体系建设亟待加强。

(四)自我特色发挥不明显

民办高校应用型特色在科研创新方面发挥不明显,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体现学院办学特色的研究课题不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体现不足,忽略科研与行业、产业之间的实用性关联,忽略科学研宄对地方区域发展的指导作用。民办高校应结合学校实际情况,选取有自身特色的“差异化”创新战略,突出重点、突出特色,注重做好科技服务,最终实现学校科技创新工怍的持续发展。

(五)科研成果转化不够强

民办高校承担高层次,特别是部级、省级的重点项目很少,高水平的学术论文不多,在核心期刊以上档次发表的论文偏少;争取横向课题的能力不强,横向课题立项很少。目前,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科研成果转化与产学研合作方面进展缓慢,成果转让经费低,成果转化成效不明显。特别是开展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政策研究和咨询建议,以及科研促进教学的实际效果不突。

二、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的对策

民办高校普遍存在科研体制机制不完善、人才短缺、科研经费投入少、科研基础设施比较差、科研成果转化成效低等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创新驱动和科研工作转型升级,应针对存在问题,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拉”“推”结合,充分调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是民办高校科研发展的有力措施。科研工作的管理要规范化和科学化,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改革学校和教师的科研绩效评价和考核机制,建立以技术成果突破性、带动性、成果转化情况和社会服务实际贡献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健全由市场和用户广泛参与的开放评价机制。制定完善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以奖励的方式“拉”动科研人员的科研积极性。发挥科研奖励引导和激励作用。但是,只“拉”是不够的,还要“推”,要进行人事管理制度的改革,建立各级人员的工作责任制,科研工作要计算工作量,要把科研工作作为教职工的一种责任,定好任务与待遇挂钩,奖罚分明。此外,对科研管理部门也应该健全机构配备高素质的人员,建立责任制,让所干的工作与职务、待遇挂钩,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积极性。

(二)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形成科研创新团队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枪匹马,组建团队是关键,而学科带头人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民办高校要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大力引进高职称、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发挥他们在科研工作中的传、帮、带作用,培育科研创新团队;采取资助扶持方式培养副教授、博士和硕士等中青年科研骨干,促使年轻教师尽快成长成才。对于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要创造条件留得住、用得好。要以感情留人,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民办高校要发挥自身管理的灵活性,可以“借鸡生蛋”,聘请名师为学校的兼职导师,指导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带领学校科研人员申报课题,发高水平文章,出高水平成果。

(三)鼓励学生创新创业,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环境下,民办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列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科研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注重科教融合、产学结合,强调协同育人,通过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等项目,建立大学生创业基地,坚持立足本地战略,结合区位优势,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新领域研究,积极开展技术推广、技术服务、成果转化和决策咨询,为行业、产业、企业的技术应用和技术创新提供科技服务。将面向行业特别是企业的授权专利数量、决策咨询、横向科研经费和获得地方、行业奖励情况作为衡量学校科技服务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这也是检验学校在区域创新体系和行业产业中地位的重要标准。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充分发挥科研育人作用。

(四)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改善科研工作条件

科研经费的投入是科研工作顺利开展的保证。在学校办学经费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尽可能在学校经费预算中加大科研经费的投入比例,逐步增加科研投入,满足课题立项、课题配套、科研奖励和其他的科研经费支出。此外,还要投入一定的经费用于科研设备的购置和实验室建设,打造科研平台,改善科研工作的条件;要加强图书资料建设,开展文献检索、项目查新等服务,解决教师在科研工作中查找资料难的问题;要完善校园网建设,满足教学和科研人员开展科研获取信息的需要。科研条件是取得科研成果的关键环节,民办高校应抓好硬件建设和科研服务,为科研工作提供有力保障。

(五)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主动服务创新驱动

科研成果是教师科研活动的最终体现形式。民办高校应强化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成果转化,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现实需求。一是力促教师在综合性权威报刊、重要报刊、专业权威期刊、核心期刊上多发表理论文章和学术论文,在权威出版社出版著作,论文著作被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媒体转载或宣传,力求在课题结项的鉴定中多出达到优秀等级的研究成果,力争在各级各类优秀成果奖的评奖中提高获奖等次;二是精选和推介调研咨询报告,通过内参形式报送地级以上市党委、政府或省直厅级以上单位作参考服务决策,争取研究成果得到市级以上领导肯定性批示或被厅局级以上单位、大中型企业采纳,使研究成果以文件、政策、方案、计划和领导者讲话等形式得到转化[2];三是加强科研与教学、科研与产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学科化、专业化、课程化、教材化,直接进教材、进课堂、进实验室、进学生头脑;使科研成果专利化、市场化、品牌化,直接生产成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效益、社会效益[3]。

总之,民办高校要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围绕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目标,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大为、有所小为,有所先为、有所后为的策略,只争朝夕而又不急于求成,有序推进学校科研工作的发展,充分发挥科研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中的作用。

作者:刘英 单位:广东工商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科技评价改革的意见(教技[2013]3号)[Z].2013-11-29.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4

关键词:互联网+;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问题;路径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为数据资源的整合与挖掘、打破信息交互的时空界限、研究资源的共享、研究成果的转化带来了机遇。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应厘清自身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实际深入探索“互联网+科研管理”的创新路径,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服务于社会发展。

1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存在的问题审视

1.1科研管理数据平台滞后

全面有效的数据平台是实施科研管理的重要支撑。“互联网+”视角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需要一个集科研人员管理、同类/关联课题匹配、科研项目申报及管理、集权化课题任务分配、成果录入与统计、科研经费核算、科研成果转化应用等数据整合于一身的独立科研管理系统平台,实现数据收集整合的完整性、规范化和高效化,进而实施对科研工作的“一站式”管理。然而,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没有建立功能齐全、兼容性强、安全性佳的科研管理系统,很多院校科研系统仅作为辅助功能,科研管理中主要采用人工汇总和统计的方式,科研系统成了“鸡肋”,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非但没提高效率,反而无形中增加了工作量,浪费了人力和财力。由于科研信息化平台功能单一,信息库科研相关数据信息匮乏,无法为学校制定各项科研决策提高数据依据,影响了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发展。

1.2科研管理资源整合不足

随着“互联网+”思维的快速蔓延,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课题越来越多,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科研要素和科研资源整合,实现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科研人员在开展研究时能够实现有效贯通,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适应新形势必须回应的重要命题。然而,从当前的科研管理实践来看,在科研管理中把人才、资源、信息、知识等科研要素都划分成单独的个体,造成了科研各要素的“条块化”,单独、片面的科研管理已经显现出弊端,难以对科研管理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合理配置、优化,造成了资源浪费和选题片面。此外,由于上级科研管理部门系统平台与高职院校科研部门系统平台的相对独立性,导致在项目申报、管理及科研统计的过程中,上级部门科研系统无法与高职院校科研系统对接,引发效率低、工作量大的问题。如何在校企合作搞科研时营造一个资源合理配置的“跨界”科研环境,是“互联网+”大势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指向。

1.3科研管理思维保守落后

高职院校作为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基地”,到底需不需要搞科研一直是各方争论的话题。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职院校科研总体水平偏低,社会认可度低。这与高职院校管理者科研定位不准确、教师群体科研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而这又与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思维保守、陈旧、落后密切相关。调查发现,多数高职院校设立了科研处,但在科研管理中“行政化”思维明显,形成了程序化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的工作思路,导致“科研管理”存在“唯上”的被动服务倾向。开放、融合、共享、平等是“互联网+”的思维方式,“互联网+”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必须剔除封闭式、行政命令式的管理思维,将用户思维、简约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社会化思维嵌入科研服务的实践中,实现“管理”向“服务”的转变,才能使高职院校科研健康、稳定地可持续发展。

1.4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不力

在“互联网+”时代,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必须要对接时展需求进行体制机制创新,方能呼应“互联网+”的时代内涵。然而,技术平台的落后常常让有限的科研管理人员面对复杂多样的科研管理工作时千头万绪,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常常为科研管理创新带来梗阻,管理人员素质能力不足常常导致科研申报工作变成简单的项目材料报送。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不足,消解了科研成果物化转化的动力和效率。这些现实中一系列的机制问题制约了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进程。

2“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机遇

2.1“互联网+”实现科研选题的科学化

当前,高职院校的科研选题一般来自于科研管理部门提供的选题指南,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或个人结合自身的研究方向、兴趣根据选题指南进行申报。然而,选题指南中的科研题目仅是对各高职院校科研单位上报的选题进行遴选汇总,存在选题来源渠道单一性的弊端。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具有很强的社会性、应用性、经济性和前沿性,要求科研选题必须坚持社会需求导向、经济价值导向和技术提升导向。“科研人员上报—科研管理部门汇总—科研选题申报”的选题确定方式,显然难以把握社会需求、最新热点和前沿问题,“互联网+科研选题”通过相应的大数据技术,就可以深度挖掘各行各业对科学知识和技术的需求情况,为科研管理部门确定科研选题提供数据信息,提高科研选题的科学化水平。同时,“互联网+科研选题”也可以帮助高职院校科研部门发现或搜集当前科学界、企业界、学术界的热点、重点研究方向和问题,经过学科分类整理成科研选题之后在校内,增强科研选题的创新性。

2.2“互联网+”避免科学研究的重复化

高职院校科研最核心的价值是对接产教深度融合,实现技术创新。在科研活动中,重复研究的情况并不少见,违背了创新精神,造成科研人力、物力和财力的莫大浪费。“互联网+科研管理”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系统平台,整合挖掘各地区、各学科、各领域相关科研选题的申报和立项情况,以及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情况,有效对科研项目重复立项进行监控,形成高职院校科研的特色,一定程度上节约科研经费,减少资源浪费。针对各高职院校的品牌专业、特色专业,通过“互联网+”明确当前专业发展的程度,进而着手培育研究特色和研究专长,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的纵深发展。总之,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在组织科研团队或科研人员开展科研项目申报时,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优势,对科研课题进行“技术过滤”,把存在研究重复性的选题“刷下来”,促进科研选题的创新性,避免重复研究,针对新业态推动科研协同创新。

2.3“互联网+”促进科研数据的共享化

开展科研工作必然产生大量的科研数据,尤其是需要科学实验、统计学分析、问卷调查等环节的科研项目研究,研究者通过对科研数据的定性或定量分析,进而得出研究结论。在传统的封闭式科研工作中,科研数据一般随着项目的结题而“束之高阁”或仅能实现团队内部成员的共享,以至于其他科研团队开展类似的研究时,只能进行数据的重复采集,不利于科研攻关的进程,科研资源的浪费和闲置十分严重。推动数据资源开放,开展政务等公共数据开放利用试点是《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的重要内容。“互联网+”的重要功能是将各个分散的具有不同特征的数据链接起来共享,对于已经产生的科研资源信息,也可以通过科研数据共享复用平台来获取,为科研数据的共享化夯实了基础。从数据封闭走向数据开放是互联网营造的新生态,在高职院校科研工作中,必须将所采集和获取的原始数据提交并整合到相应的数据开放平台,以方便其他研究者在展开同类研究时共享。“共享”是互联网的核心价值,互联网时代为不同层级、不同类别和不同区域研究项目之间的数据共享带来机遇,并提升了科研的效率和效益。

2.4“互联网+”推动科研成果转化的高效化

科研成果转移转化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在传统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一般采用“点对点”的僵化对接方式,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不够迅速、与现实需求脱节。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进而推进社会进步无疑是开展科研工作的最终目的,然而在具体的科研工作中,由于缺少相应的技术平台支撑,导致高职院校科研工作存在“闭门造车”,缺少市场导向、客户导向和需求导向,以至于科研成果仅应付科研结题,不能及时实现成果转化。2014年,“全国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使科研成果转化效果显著提升,这一平台的建立正是应用“互联网+”思维解决科研成果转化的成功探索。对此,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转化,就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技术推动建立外部实体科技需求数据库和高职院校科研成果数据库平台,打通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或个人成果需求的通道,避免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梗阻,用服务模式创新促进成果转化效率,实现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的快速及时转化,彰显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经济社会效益。

3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的路径探索

3.1整合管理机构,建立互动机制

高职院校科研管理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三种职能是管理、服务、评价。当前,这些职能仅由科研处单方承担,造成科研处工作负荷过重、科研管理权力在各个不同利益群体间分配不公平等问题,难以适应“互联网+”对高职院校科研管理的更高要求。对此,必须对原有的科研管理体制进行改革,在高职院校内部成立科研处、科研成果转化处和学术委员会。科研处负责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管理、科研信息、经费管理等工作;科研成果转化处负责科研成果社会推送、科研成果外部需求、科研信息数据服务等工作;学术委员会主要负责对科研成果的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同时,要积极推动三方在科研管理工作中的有效互动,本着“以人为本、服务师生”的理念,实现三方工作流程上的有效对接,创造出生动活泼的高职院校科研生态,构建“服务型”科研管理体系。

3.2建设管理平台,实现数据共享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体化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平台就是“互联网+”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科研管理工作的“利器”。缺少这一平台,意味着科研管理工作仍然绕不开“上传下达”的传统模式,课题项目开展中生成的各种信息也无法实现互通、共享。虽然大部分高职院校已经建立科研管理信息平台,但不同院校之间的平台缺乏互通性、共享性,仅供本校内部人员使用,甚至有些院校的信息数据平台只具备科研数据填报的功能,客观上导致了“信息孤岛”的产生。对此,必须强化整合思维,建立基于各高职院校之上的数据管理大平台、大系统,各高职院校通过与大系统的对接自主建构“子平台”,才能发挥大数据、云计算等实现数据挖掘、复用、共享的功能,使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数据平台不再只有“专用性”,而是具备“通用性”,规避科研选题重复化、科研数据非共享化、科研管理难度大的弊端,真正形成大数据技术支撑下的一体化、高效化科研管理信息数据平台。

3.3推动信息对接,加速成果转化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视角下的高职院校科研成果呈现出多样化、丰富化、效益化的特点。如何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转化对接,是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对此,必须积极发挥“互联网+”优势,强化“引进来”和“走出去”观念,通过大数据搜索的方式把市场对科研成果的需求信息在科研管理数据平台中,让科研人员明确科研的方向并主动与相应企业进行科研成果转化对接。同时,搭建科研成果数据衔接平台,将本校科研成果进行整合归类,通过信息技术把科研成果库与外部科研成果需求进行匹配,强化科研成果与外部需求的匹配度并主动及时向校企合作企业提供成果目录,减少信息需求与供给之间的不对称,打破传统高职院校科研成果“藏在深闺人未识”的尴尬局面,营造与外部需求“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成果转化氛围,建立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成果转化模式,推动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经济社会效益的快速实现。

3.4加大宣传力度,转变传统观念

“互联网+”是工业4.0时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新业态,它并不是简单的“1+1=2”,而是在互联网与某一行业深度融合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新的发展生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演进的新形态。事实上,“互联网+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在高职院校已渐成“星火燎原”之势,也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益。对此,高职院校科研管理部门必须明确“互联网+”对科研管理工作的正能量、正效应,加大对“互联网+科研”功能的宣传力度,通过校内信息平台、校内网站宣传、科研管理二维码扫描等方式,让科研人员主动接触并使用“互联网+科研”相关数据信息平台,改变科研人员“兴趣驱动”“问题驱动”的传统科研模式,形成从“互联网+”找科研选题和科研数据的“数据驱动”“信息驱动”新理念,以“互联网+”思维对科研立项、科研过程、科研成果价值链乃至对整个科研管理生态进行重新审视,以“互联网+”行动来进行选题、开展研究,进而为增强高职院校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夯实根基。

参考文献:

[1]于书伟.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背景下专科高职院校科研定位分析[J].职教论坛,2017(9):27-30.

[2]张庆堂,朱征宇.产教融合背景下的高职院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职教论坛,2016(11):45-48.

[3]杨维荣.大数据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创新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5(14):1-4.

[4]吴松,辛香玲.论高职院校科研成果管理的创新路径[J].职教论坛,2014(2):18-20.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5

关键词:科研企业;管理创新;信息化管理

创新是指创造出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合理调配企业中各项资源,提高企业中各项工作的工作效率。随着我国国际化程度不断深化,创新成为了企业的主要竞争点,并且这方面的竞争在科研企业中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科研企业需要具备更强的快速反应能力,要能够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不断发展自身的管理方式,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在实现标准化管理、精细化管理的同时,实现生产力的创新发展。

1我国科研企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对科研机构进行体制改革,但是因为科研机构的基本条件和外部环境有着诸多差异,各个企业发展模式不同,发展方向也有所不同。直至今日,科研企业不可避免的陷入到了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如何适应当下,促进经济发展和科学研究的相互融合,成为当前科研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下,科研企业长期存在的问题逐渐凸现出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管理机制不完善

诸多桥梁科研企业的管理体制都存在不完善、不细致的问题,“粗放式”管理模式在其管理体制中暴露无遗,进而导致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效率低下,对内部人员的约束力过低,领导决策机制过于死板、程序化。

1.2观念滞后

管理观念滞后是我国桥梁科研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许多管理人员、领导人员在工作中仍旧沿用老一辈的做法,理论、实践严重脱节,不能迅速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需要,导致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缺乏创新、过于保守。

1.3运营机制单一

科研企业在项目研发中需要投入大量资金,但是我国科研企业相较于外国科研企业来说,在研发经费上存在一定的差距,其原因是我国科研企业的运营机制过于单一,资金来源较少,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桥梁科研企业的发展。

2我国桥梁科研企业管理创新策略研究

2.1完善制度

对现有科研企业管理制度进行完善,建立符合当前市场机制的管理制度,是促进桥梁科研企业发展的重要举措。通过建立合理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权责分明、公正公开”,让企业中各项管理工作在做到“有法可依”的同时,实现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1]。对此,科研企业管理人员要优化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要素组合,合理调整企业内部工作架构,明晰各个岗位工作人员的权责,对企业未来发展也要建立起系统性的筹划,进而让企业各项工作活动更加合理。此外,还要建立质量检测机制、奖惩机制、评价考核机制,通过这些制度来检验企业管理制度的有效性,起到“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

2.2创新观念

要提高企业员工工作积极性,企业领导人员、管理人员需要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为研发人员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工作氛围。为引导工作人员进行创新,需要打破求全责备、论资排辈的传统管理观念,根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新意识、责任意识来破格重用这些研发人才,进而让所有研发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都能得到充分激发。企业要将员工发展放在和企业发展同等位置上,尊重企业员工价值,实施人性化管理方式,从控制员工、约束员工转变为激励员工、培育员工,让企业员工在心理安全、心理自由的环境下,认同自己、认同企业,使其从主观意识上产生“服务企业”的想法,和科研企业共进退。此外,科研企业要根据不同岗位的实际职能,建立相应的人才档案,将人才细分为专业人才、研发人才、管理人才等,通过构建奖励措施,鼓励人才在工作中做专、做强。研发人才的培养要以科研为导向内容,促使人才在实践的过程中开拓自身能力;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注意提高人才的复合管理能力,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将管理人才培养成“宽、专、交”的复合型人才。

2.3多元投资

资金是科研企业开展科研工作的基础,为提高企业科研效率,应该优化企业研发资金投入方式,秉承“科研兴企”的发展战略,多方筹集科研资金。对此,科研企业要积极加强和其他企业之间的合作,通过企业和企业之间的无间合作,谋求更多发展创新机会,促使员工在发展创新中体会到工作的乐趣以及意义。同时,企业要加强对市场环境的重视程度,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企业发展战略,这样才能提高企业在“动态化”市场环境中的核心竞争力[2]。

2.4量化任务

科研企业可以结合现代企业的“项目管理”模式,将企业中各项工作从“目的”细化为工作的各项“指标”,逐步明确企业管理方式创新的目标是什么,再明确企业创新所要达到的效果是什么。北京某科研企业就采取“目的———目标———指标——制度”“四步发展”的管理模式,量化了科研企业内部管理任务,从项目申报到立项到批复,然后到合同管理、经费管理,最后到项目归档、成果管理,该企业采用了先进的管理方式,实现了网上审批、信息化管理等等内容。科研管理部门通过创新管理机制,能够更加全面、透彻掌握项目发展情况,比如项目经费支出、项目开展进度、项目产出等等。互联网时代下的科研企业管理呈现出以下几大特点:第一,组织管理逐渐弹性化;第二,科研工作国际化,企业要关注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国际技术发展动态,立足于当下,布局于未来;第三,人才开发集中化,企业要更加重视开发人才潜能,加大在智能建设上的投入;第四,文化建设核心化,文化建设是企业创新的源泉,而创新对于科研企业来说更为重要,所以企业要结合实际情况,营造出企业的内生性文化。

2.5整合统筹

为加快科研企业管理创新步伐,企业领导要对管理创新给予足够重视,坚持以创新管理理念、信息化建设等等手段推动企业发展,明确企业管理创新的工作思路,成立针对企业管理创新的“改革小组”。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对企业管理模式现存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找到问题所在“根源”然后“对症下药”。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深入听取各个职能部门、研发人员的建议以及意见,统一部署管理创新中的各项任务,将其中的各项权力以及责任落实到人。在管理创新中,各项工作既有相互分工,同时各项工作又相互关联,尤其是文章上述提到的“四步发展”,需要贯彻在企业管理工作的始终。企业管理创新的科学性、合理性,就直接决定了企业的稳定发展。因此,科研企业要以“创新”为完善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在工作中加强对资源、人员的综合管理,梳理各项工作的审批、报备流程,明确各个工作岗位的管理权限,从科研能力、研究方向、研发经费等等方面入手,保证企业管理创新工作的有序进行。在新时期,知识、管理都是科研企业的重要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企业的实际价值,科研企业要将员工看作是企业的发展动力而不是生产动力。在管理中强调“效益为先、公平为主”,以责任以及贡献为管理的导向内容,构建出人性化的统筹管理方式。

2.6技术创新

目前我们身处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在了社会各行各业中,“信息化”也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的主要发展渠道,也是企业顺应时展的必然需求。因此,科研企业要以“信息化”为管理创新的主要发展机制,从信息化入手,利用先进技术优化企业中的各项工作。企业在明确工作中各项内容之后,要选择可靠的软件开发商。软件开发商对科研业务要有一定的理解,即将投入使用的软件产品要具备稳定、实用两个主要特点。同时还要确保管理软件有良好的发展空间,能够根据科研业务的不断变化而进行调整。所以,技术框架的建立要体现出先进性、稳定性、实用性、前瞻性四个方面的特征。北京某科研企业就采用了J2EE作为信息化建设主要框架,基于Browse/Server的架构,搭建了一个完善的管理系统。J2EE信息化建设框架,能够实现管理系统的安全访问、安全信息集成服务、高效信息传递服务、全网漫游、单点登录。同时,管理系统建立分为基础设施层、系统平台层、数据管理层、应用支撑层,这样的系统设计,能够为未来系统功能拓展带来便利。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知识经济改变了科研企业的发展环境以及工作机制,现代科研企业要积极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企业管理要向标准化、信息化、柔性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对于科研企业来说,“创新”就是科研企业发展的重要动力,如果没有创新,科研企业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市场竞争力。所以,科研企业要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强化在管理方面的意识以及能力,让企业在动态的市场环境中能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宏斌,黄飞.浅谈企业科研管理体制的创新与发展[J].科技经济市场,2017(1).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6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创新

当前是一个教育创新的时代,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发展要与时俱进,跟上时代前进的脚步。现代高校除了要培养输送更多高能力、高素质人才,还需要大力创新发展,开发研究出更多先进科技成果,为社会建设发展贡献更多的价值。高校要想提高自身的科研管理工作质量,就必须加强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完善,结合自身情况和科研工作需求,合理创新科研管理工作发展路径,科学采用精细化管理模式,确保能够从科研者角度出发思考解决问题,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建设稳定持续发展。

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意义

高校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工作,高校在追求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的同时,要高度关注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高校通过组建专业完善的科研管理工作人才队伍,引导管理人员树立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工作理念,结合本校科研管理情况创新完善各项管理工作措施,为科研工作开展创建良好的环境,这样能够有效实现高校科研工作建设的和谐稳定发展。合理展开对科技管理体系的创新构建工作,能够确保各项管理措施更加符合科研活动研究发展要求,破除束缚科研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从而为高校科研活动实践的开展打下良好的工作基础。

二、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科研管理观念落后

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管理工作理念的影响,较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观念较为落后,缺乏自主创新意识和积极进取精神,一直在沿用传统科研管理模式,管理程序简单而机械,未能够结合实际科研活动的需求合理改进管理工作内容和方式,导致管理工作难以发挥出本身的功能价值,难以推动各项科研工作顺利进行。此外,高校科研管理人员自身服务意识和人本观念比较落后,往往只关注科研管理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整个过程的管理服务质量,这样会降低高校科研管理的整体水平,无法帮助高校提高在教育科研领域的竞争力。

(二)科研激励机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在科研管理机制建设工作上,忽视了对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未能够及时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科学调控与引导。高校科研管理人员未曾有效制定出科学完善的激励科研人员和教师从事科学技术研究积极性的政策措施,形成一个完整的科研活动评价考核体系,根据科研人员的实际表现设置相应的奖励,这样将无法充分发挥出科研工作者的主观能动性,实现高校科研教育创新建设的发展目标。此外,激励同样是激发科研管理人员持续创新的关键因素,高校在科研激励机制设置工作中未曾考虑到这点,导致科研管理人员工作创新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各项管理工作流于形式。

(三)科研管理队伍薄弱

一支优秀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是保障高校科学技术创新研究发展的重要前提,每个高校在大力发展科研工作的同时,都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培养工作。然而实际情况是,当前很多高校科研管理人员专业水平和素质偏低,未能够达到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发展的各项要求,创新运用不同管理方法和手段可保障科研活动的有序开展,满足科研人员的个性化服务需求。高校缺乏对科研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教育工作,管理队伍结构较为混乱,管理方式过于粗糙单一,这些都会影响到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

三、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实践

(一)更新科研管理理念

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创新实践中,要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的科学指导工作,引导他们及时转变自身的科研管理工作理念,注重提升自我创新意识和管理服务意识,结合科研管理工作要求开展个性化创新服务活动。高校科研管理组织作为学校的科研管理部门,同时也是学校科研活动组织开展的服务部门,因此每个科研管理人员无论在哪个管理工作环节都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赢得广大科研工作者的认可和信任,并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深入挖掘他们的工作创造创新性。高校要重视培养科研管理人员的创新服务管理意识,优化改进他们的传统管理观念,以此来保障本校科研工作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建立高效的激励机制

现代高校在科研管理工作创新过程中,要对全体科研人员实行人本化管理,并有效构建出科学合理的科研激励机制,以此来激发科研人员的工作兴趣和热情,努力达成预先制定好的工作目标。该激励机制要始终以高校科研管理制度为导向,追求科研管理活动的个性化,促使两者处于一种平衡状态。高校科研管理部门在创新构建激励机制时,要充分尊重每一个科研人员,将制度管理与人文关怀有机结合在一起,科研管理人员要确保激励制度的公平公开性,使其发挥出科学有序的管理作用,鼓励广大教师踊跃参与到各项科研项目中,形成相互合作、相互促进的良好科研工作氛围。科研管理人员还需根据不同类型的科研人员,采取不同激励措施,以此达到激励科研人员创新创造工作的目的。

(三)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

教育发展新形势下,高校要不断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培养工作,结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办学条件,适当加大对科研管理队伍的建设投资力度。首先,高校要明确自身的科研人才培养目标,加强对优秀科研管理人员的选拔考核工作,以学习小组的方式构建出科学完善的管理知识创新发展体系,组织引导各小组成员进行相互探讨交流学习,共享最新管理理念和方法,全面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水平。其次,高校要优化改进科研管理工作人才队伍结构,合理降低传统高校科研管理队伍的中间层次,给予基层管理人员更多的管理权力,这样有利于帮助科研管理人员实现自由管理,创新运用符合本校科研管理发展规律的管理方法。最后,高校在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上,还需引导管理部门建立起一种具有明显市场化的科研管理模式,创新完善科研管理人员培养模式,结合不同层次的科研管理人员实施不同的培养内容和方式,实现科研管理人员的个性化学习发展,最大程度激发科研管理人员的管理工作创新潜力,为高校科研工作建设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要想保障自身科研建设工作稳定持续发展,就必须正确认识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重要性。高校要组建起专业完善的科研管理人才队伍,引导管理人员及时转变管理工作理念,通过教育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他们创新运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提高本校科研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徐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研究举要[J].大连大学学报,2015(03):25-28.

[2]唐红琴,赵晋琴,张晓兰.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创新的探讨[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7(05):87-89.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7

协同创新是一项将创新资源优化配置的活动,意义重大。但是,在推动协同创新过程中,高校科研管理体制也面临着如何激活高校科技资源、如何正确定位政府职能、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挑战。宁波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各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中,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提出了科研管理的创新机制和方法,为科研管理改革探索出一条新路径、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关键词:

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创新;科研管理;改革

“十一五”以来我国对科技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将支持和鼓励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确定为科技体制改革的重点。随后,原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中又首次明确提出“协同创新”的概念,国内高校纷纷响应,开展了各种改革实践。[1]改革的目的在于进一步消除管理体制对科学研究中合作及创新的束缚,推动创新发展,而协同创新的关键点也正在于此。[2]

一、协同创新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

“协同”的概念源自协同学理论,最早由德国科学家赫尔曼•哈肯(HermannHaken)于1973年提出。“协同”的显著特点是,能通过各个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自发地出现时间、空间和功能上的有序结构,最终能够实现单个个体所无法实现的新的结果和目标。[3][4]“协同创新”能够实现创新系统或创新活动从无序向有序转变,并且这一转变过程以自组织过程为基础,结合适度管理和控制。科研管理的体制与模式应不断适应变化发展的国家经济实力与战略发展目标。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的科研管理体制一直奉行“集中力量办大事”等科研政策,在科技领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取得了诸如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大量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领域变革与发展日新月益,但科研管理体制仍然受着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影响,这种体制性的障碍已经成了科技发展的“瓶颈”,因此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日益迫切。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目的,主要是为了促进科技与社会经济的有机结合,让科技能够更好更快发展并有效地服务经济建设。而协同创新为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有效途径。

二、协同创新对现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挑战

高校是我国科技创新的主体,但长期以来,现行的科技活动组织模式和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等存在明显缺陷,已成为制约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快速提升的关键因素,同时也成为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明显障碍。[5]为了保障高校协同创新有效开展,需要全面革新高校科研管理机制。当前,面临的挑战主要有:

1.如何激活高校科技资源

当前,我国的科研活动主体包括下城高等院校、企业、独立科研院所等多种类型,这些单位通常各自独立,在科研活动中缺乏深入交流和合作,造成了稀缺科研资源不能共享,科研成果难以转化为生产力等问题。同时,高校内部也常常出现不同院系和学科各自独立,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重复,实验室利用率低,人才、资金、科研设备等科技资源分散等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通过改革现行的高校科研管理体制来提高高校内部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效率,加大高校内部科技资源的对外开放程度,实现高校与其他科研单位的资源共享。人是科研活动的主体,也是其中的最活跃的因素,科研管理体制的改革应最终达到“人尽其才”,并且科研体制的改革必须能够更好地激发出科研人员的创新意识。

2.如何正确定位政府职能

创新是科技发展的推动力,而要创新就需要打破传统计划经济思维的束缚。在现行体制中,政府科技管理部门要负责众多事务,如科研活动的方向规划、科研投入的计划与使用等,这些繁复的工作容易导致科研活动的目标短视化、科研经费的浪费、科技成果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要扭转现状必须改变政府科研管理思路,正确定位各级政府的职能。推进科研管理体制改革时,需要依照市场经济规律,分清市场和政府各自的职能和作用,各司其职,通过建立专门法律法规来保障科研活动的高效及有序开展,通过市场调节和经济手段来对科技发展方向进行合理引导,同时对各种社会资源进行高效的配置及整合。

3.如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高校的科研活动中出现了重视科研项目申报、疏于项目的验收和成果转化的不良现象。一些科研工作者将如何获得项目放在首位,而不是将项目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放在首位,这种后果就是大量科研成果不具备可行性和先进性,成果难以转化,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和市场发展的需求。为扭转这一现状,亟需对现行的各级科研成果评价及考核机制进行根本变革,同时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必须严格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隔断个人经济利益与科研专项经费的关系,同时通过完善专门法律法规和奖励激励机制,搭建完善的科技成果交易平台来帮助科研单位及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只有这样才能让科研工作者真正潜心研究,让自身学术追求和社会价值实现有机结合。

三、地方本科院校协同创新改革实践———以宁波工程学院为例

地方本科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里的重要一环,在开展协同创新过程中也大有可为。地方本科院校应依据自身办学特色和比较优势,科学定位,努力成为培养区域产业经济发展急需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高新技术自主创新的基地,以及服务地方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囊库。[6]作为工科背景的地方本科院校,宁波工程学院始终将开展面向地方经济建设的应用性研究和科技开发,推进产学研结合,作为学校科研工作的优势和特色。2008年,在总结多年校地合作的经验基础上,该校提出了“双合作”战略,即与大院大所合作、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积极搭建学校与名校大所、学校与企业、学校与县(市、区)政府、学校与乡(镇、街道)政府、学校与行业协会五个合作平台,不断创新合作模式,为学校与地方开展科技合作创造良好氛围和外部条件。2012年以来,针对宁波地方新产业的发展和协同创新科研体制改革的新形势,该校先后建成了10个校内协同创新中心和1个市级智慧交通协同创新中心,着力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的开展。经过近几年的改革实践,总结了一些协同创新背景下的地方院校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措施与对策。

1.优化校内科研资源配置

高校应立足自身定位及服务区域特色,明确学校科研工作思路,确定科研工作方向。在此基础上,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学术资源共享、完善协同创新所需的科研软硬件及经费投入等资源配置机制。宁波工程学院在“夯实基础,强调质量,科学发展”的科研工作方针指引下,进一步明确了以应用技术研究为主战场,服务地方经济为科研工作方向。遵循依托平台建设团队的原则,建立不同学科之间的实验室、研究所和实习实训基地等联合共建的机制,有效整合利用现有校内科研资源。

2.建立并完善协同创新科研平台

通过建设并完善各级协同创新科研平台的方式,强化产学研合作,形成稳定的联合体以保障长期的科研项目的开展。在平台建设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及其他科研单位共同制定和实施合作战略,由科研管理部门协调处理合作中的重大问题,加强沟通与交流,有效发挥协同创新平台的作用。针对宁波地区中小企业数量多、竞争力弱的情况,宁波工程学院把为中小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作为科研工作的重点,成立了多个校内协同创新平台。通过这些平台,不仅为中小企业解决了发展中产生的实际问题,而且有效地整合了校内的优质资源,使教师、科研人员逐渐提高了解决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3.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

在协同创新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中,需要强化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同时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要密切与合作企业、科研院所的沟通联系,对科研项目的执行过程进行有效跟踪,对存在的问题及时发现并解决,并且要协助做好项目成果的鉴定、专利申请、技术推广及转移工作。宁波工程学院通过校地合作建立协同创新平台这一载体,投身区域重大工程建设,帮助企业转型升级,提升中小企业技术研发及经营能力。近五年来,学校向企业推广科研成果311项,获得经费支持1.2亿多元。不仅有效地凝练了应用开发型办学特色、提高了教师的科研能力,同时赢得了广泛的社会声誉。

4.改革人事管理体制

为适应协同创新的要求,高校科研人员的聘任、专业职称评定和绩效考核等人事管理体制需要大的变革。宁波工程学院认真分析协同创新下科研活动新的形势和特点,明确了以人才建设为根本、以学科建设为基础,重视基础研究,强化应用技术研究,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的科研人员培养的工作思路,针对各类协同创新平台,编制一定数量的专职科研岗人员,同时鼓励教师短时离职进入企业或其他科研单位从事专项研究,近年来在产学研合作领域取得了良好效果。

5.完善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协同机制

高校的职能所在必然要求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互补相长,因此高校在协同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形成科研与教学相融合的机制。宁波工程学院在协同创新改革实践中倡导科教融和,回归大学本质,初步建立了科研和教学融合的评价体系。把今天的科研搬到明天的课堂,对培养方案进行科教融合,以培养更高层次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作为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

四、结论

科技发展需要有科学完善的科研管理体制。协同创新背景下的科研管理工作是一项将创新资源进行培育和整合的活动,对提升高校科技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是提升高校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是创新要素有效汇聚的途径。宁波工程学院作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对现有科研管理的现状和存在问题深入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各级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实践,开展相关理论研究和应用分析,提出科研管理的创新机制和方法,为科研管理的改革探索一条新路径、提供一个新模式,为实施协同创新提供制度和政策指导。

作者:周林 徐金富 戴娇燕 徐雪波 单位:宁波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 宁波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张力.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战略意义和政策走向[J].教育研究,2011(7):18-21.

[2]熊励,孙友霞,蒋定福,刘文.协同创新研究综述———基于实现途径视角[J].科技管理研究,2011(14):15-18.

[3]全利平,蒋晓阳.协同创新网络组织实现创新协同的路径选择[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9):15-19.

[4]李兵,张春先,佟仁城.协同知识创新管理的研究和探讨[J].科研管理,2004(2):124-128.

科研创新管理范文8

一、关于大数据

1.对大数据概念的认知

在科学发展的驱动下,特别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移动应用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各型各类的数据正形成信息,越来越多地被集结、被积累,并与我们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推动着我们进入了大数据时代。最早提出“大数据”时代已经到来的机构是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他们认为,大数据是指无法在一定时间内用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对其内容进行抓取、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它能真实反应信息社会巨量信息的爆发式增长,并且难以按传统方式进行整理归档利用的情况。而“大数据”对社会经济生活产生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的层面,它为我们看待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也就是说更多的决策行为将基于数据分析,而不再是凭借经验和直觉做出。

2.大数据的特点

大数据与海量数据和大规模数据的概念一脉相承,但在关于数据体量、复杂性和产生速度方面还是远远超过了传统的数据形态,也超过了现有技术手段的处理能力,并带来了许多创新的“可能性”,学者们认为它主要还具有5V特性:数据量Volume(数据量)、Velocity(时效性)、Variety(多样性)、Value(价值高)、veracity(可疑性)。Volume表示海量数据的产生、处理和保存。Velocity即处理的时效,比如需要做某种预测,如果处理的时效时间过长,就会失去预测的意义。Variety指的是数据的形态多样,包括文字、影音、网页、串流等结构性、非结构性的数据。Value指价值高,对于国家和社会都有极大价值。对于Veracity是指当数据的来源变得更多元的情况下,数据本身的可靠度、质量是否足够,因为如果数据本身就有问题,分析结果也不可能对。这些特性和要求引导人们从追求“为什么”过渡到去研究和回答“是什么”,认识世界的方法也从引导人们用精确的小数据去探求“因果”过渡到通过大数据去建立“相关性”去探求“关联”。这也是大数据处理技术和传统的数据挖掘技术最大的区别,也正是大数据时代下医院科研管理的挑战与机遇所在。

3.大数据对医院科研管理的影响

随着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数据对医院实现精细化和智能化管理的重要性时,建设相应的研究型医院、完成医院的重大转型也变得迫在眉睫,抓住契机、变革观念、建立创新型体制机制,同时扩大视野、开放办院、实现医院的转型目标,是大数据对医院的管理能力和水平提出的新挑战,同时也为医院的科研管理提供了巨大的潜力和空间。陕西省肿瘤医院通过对医院数据环境进行再造、整合建立医院信息数据中心、搭建数字化科研孵化平台、影像技术共享平台等方式,探索数据的分析挖掘和新的措施的发现,推进医院科研管理的规范化和结构化,让其更趋于系统性、完整性、真实性和有效性。

二、大数据下科研管理的创新实践

陕西省肿瘤医院大数据技术的研究和引入,将促使科研管理的跳跃式发展。当然,当前的科研管理还处于从行政管理模式向专业管理模式转型的过程中,要让大数据助推科研管理变革还有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探索和实践。陕西省肿瘤医院已经在该方面做了有益且大胆的尝试。

1.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的数据库

大数据时代的科学研究将更多地依靠各种长期积累且相互共享的数据库,因此,陕西省肿瘤医院主动迎接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在研究、制订统一数据标准和格式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利于大数据研究的科研管理数据库,如整理、建设历年来地方科研管理的数据库,从市级规划课题的研究项目入手,逐步建立一个扩展到省级、国家的科研数据库,将历年来研究的项目、内容、关键词、研究成果和研究团队、课题主持人等信息进行搜集、储存、整理、分析,实现管理的数据化、标准化,进而加强与国家、省级、其他地区科研管理数据库的共享和交流,推动大数据时代科研管理的基础变革。同时医院为医教职工建立了个人科研档案,本档案包括个人科研立项、结题、中文论文、SCI、专利、专著、科技奖等相关信息,方便个人随时获取自身科研信息,让个人对自己的努力方向做到心中有数;同时,方便医院科研管理部门及时掌握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学术活动,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为医院整体科研工作的宏观管理奠定基础,将更多时间和精力投放到为科室和个人量身定做个体科研服务上,这也是陕西肿瘤医院促进科研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致力打造科研管理“一条龙”服务的一项重要举措。

2.构建适应科学研究需要的大数据交流与分析平台

大数据发现规律、预测未来的本质对于科研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科研管理数据库的基础上,逐步构建一个有利临床、影像的大数据共享、交流、挖掘、建模和分析的研究与运用平台。陕西省肿瘤医院通过平台的建设助推科研管理的变革,如整合医院信息资源,建立信息数据资源中心,该中心具有涵盖健康人群、患者个体,以及医疗机构内部对疾病预防诊治一体化管理的分析、整合、规范、指导的信息数据链交互平台。致力于满足癌症患者医疗需求以及未来移动医疗的实现提供可靠、高效、并能够不断优化服务的保障系统,为真正实现“健康评估科学化,医护诊疗规范化,患者就诊个体化,医生病人可视化,群防群治一体化,临床研究前瞻化”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该举措充分体现临床医学信息化、科学化,也为医院科学研究的需要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该数据中心的基础上,该院还与某人工智能研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组成人工智能乳腺钼靶影像诊断科研团队,致力于研究钼靶X线检查所示临床触诊阴性乳腺微小病变的早期识别及早期诊断,共同打造“乳腺健康检测云”平台,该平台通过AI(人工智能)提供的乳腺影像智能分析,即大批量处理图像分析,可以协助医生提高乳腺微小病变的检出效率,大幅提高医生对疾病的诊断精准度,最大限度的降低临床上漏诊和误诊发生的风险。而通过单病种的大数据研究与运用平台寻找相关方面的课题研究的内容和科研发展趋势,也变的更有效率,资源也更丰富,对于科研管理而言,利用这种更专业化的数据库,可以为科研人员提供更个性化的服务和指导,对提升医院科研服务能力和教学水平皆具有重要的意义。

3.加强对科研管理人员素质的培养

一个快速发展、不断变革的行业,势必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更高的要求,这素质不仅包括了知识技能的快速掌握和应用,也包括了要把创新意识融入到本质工作。为此,陕西省肿瘤医院通过定期召开医技科室信息数据共享及互联互通培训暨征求意见会、临床科室的信息数据共享及互联互通培训暨征求意见会、派遣科研管理人员进修学习等,促进我院基于肿瘤大数据下的研究与应用工作,同时培养科研管理人员创新意识。

4.开展科研管理中大数据应用的探索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