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论文范例

金融类论文

金融类论文范文1

关键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相比较于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较早,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在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方面,哈佛大学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当是相互渗透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除了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学生必须在四个领域至少完成9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导论、自然/应用科学和技术以及数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世界/美国文化和两性研究。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实行小组研讨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如日常谈话般,在聆听、讨论、阅读和解释课程题目时发展批判性思考和解释技能。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定位、国际经验借鉴以及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等方面。陈向明(2006)分析了当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各种困境,指出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徐辉、季诚钧(2004)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大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黄伟力(2007)总结了欧美知名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种模式及课程特点,建议高校选修课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课程标准与有效的课程形式。李楠、周建华(2011)进行了中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比较,认为美国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管理机构和考试考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通识课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蒋宗珍(2008)认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存在目标偏离、内容肤浅、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现象,建议从课程设置理念、设置思路与注重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三方面进行改革;李屏(2012)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科学地界定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理顺管理关系。王骏飞、付明、李淑艳(2014)分析了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策略。童正芳、李雪、刘妍(2016)从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入手,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研究样本,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提出改进方案。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视角相对集中,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国外相关研究在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的理解上基本达成共识。考虑到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者,本文重点进行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主体行为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不断需求,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引进选修制、导师制、学分制,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划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金融类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对象的金融知识基础不同,同时受制于庞大的选修人数,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收益甚少,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通识教育难以发挥其“补充性”

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旨在培养出更为专业的“通才”。受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只是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通识教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师生双方往往更侧重于专业课的教学投入,选修课与其他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金融专业学生通常是为了获得学分去选择金融类选修课,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学分较高且老师要求相对低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非金融专业学生在选择金融类通识课后,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很容易因畏难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尽管获得了学分,在金融素养提升上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称之为“通才”。

(二)金融类通识教育课师资过于“专业”

金融类通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本专业,另有其他专业领域具备金融知识与兴趣的教师。无论来源如何,金融类通识教育的供给主体都来源于专业领域,自身带着很强的专业色彩,很难做到将专业领域与非专业领域融会贯通,大多数无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视角,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三)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

为了完成工作量,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开设选修课,选修课数量大大增加,但多数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通俗化,授课中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忽略了“通识”的本意。表面来看,通识课课源增多,学生选择范围增加,但精心打磨的课程很少,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并不高。另外,非金融专业学生和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在学习金融类课程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有偏差,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难度也要做出一定区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实践来看,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像是专业知识的“温习”,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却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懂,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于每一个个体,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四)教学组织陈旧单一

目前来看,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的角色限定于将已有的知识定向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很少就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精深的讨论,教学过程单调乏味。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但成效和反响并不理想。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通识教育教学成果评估体系缺失

教学质量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重视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但我国目前并没有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估体系,在对通识教育教学成果评估上多采用专业课评估模式,借助学生出勤与考试情况评价教学效果,这就使得教师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付出良多但得不到充分认可,导致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专业知识的训练与陶冶,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金融类通识教育意在促进学生立足金融视角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金融素养。通识课教师作为教学供给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来看,通识课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技巧有待加强。

(一)通识课教师并不“通识”

长期的专业训练使得教师思维固化,在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用专业视角去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教学生用某一个特定的专业视角去思考,而是开阔其思维,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有宏观视野。目前来看,这正是多数通识课程教师所缺乏的,通识教师不“通识”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与扭转。

(二)教学方法沿用专业课教学方法

从金融类通识教育课开展情况来看,通识课教师普遍将专业领域教学方法引用到通识教育课中,将专业思维专业视角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也以专业教学方法为主,即使稍作创新也摆脱不了专业教学方法的影子,没有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区分开来。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方,只会越来越专业化思维。

(三)通识课教师对学生教学评价模式不合理

专业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通识课虽然有的仍是采用这种方式,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论文形式,课程结束让学生写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论文,再结合平时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就构成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估模式表面来看比较全面,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延伸。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优化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视角即从供给端来研究通识教育问题,着力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输出效率。在金融类通识教育上,供给端主体主要是通识课教师。结合上文提出的诸出问题,建议如下。

(一)通识课教师要“通识”

通识课教师本身要注重能力的提升,要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在多学科之间建立起能影响学生“完整”发展的系统脉络。高校在通识师资的培养上要制定适合的培养战略,提升现有的通识师资的通识度。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开设上要把好教师这个关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通识”能力,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一些已有的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要与专业教育有所区分。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间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关注的最新金融类动态,引导与补充的同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不同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应拘泥于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金融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已学的金融理论与分析视角运用到现实案例中去。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老师一人讲授的固有局面,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或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或以小组形式做成PPT或其他展示形式来讲解,老师在学生讲解完毕后做适当的补充,以此改变课堂监管者和提问者的角色。学生在各种查资做展示的过程中也增加了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完善课程作业设置

教师在通识课程作业布置上,不应单纯以考核为目的,而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在课程作业命题上应该更加灵活,不要单纯地让学生抄抄概念,可以采用开放性的命题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可以采取小组互助合作、专题调研、主题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五)完善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体系

美国的大学绩点计算由多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只是其中一项,只要平时作业都能较好完成,就算期末考试发挥失常也不会严重影响GPA(平均成绩点数)。这样不但减轻了备考压力,对学生学业的评定也更为客观公正。有别于美国的做法,国内高校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阶段,比较注重期末考核。近年来,考虑到平时表现与日常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国内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学习情况评价体系改革。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理应加大平时占分,以期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投入,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通识性”更加注重培养一个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上健全的人。金融类通识教育的初衷是提升非本专业学生的金融素养,能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一系列金融政策及其效果,敢于并能够针对金融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观我国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开展现状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必要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改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陈星.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与课程设置探究[J].生活教育,2015(21).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

[4]蒋宗珍.关于构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8).

[5]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6]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7]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

[8]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

[9]王骏飞,付明,李淑艳.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4(7).

[10]王玉俊.论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问题[J].文科资料,2016(06).

[11]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12]杨晓玲.社会转型期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

[13]朱海龙,王云魁.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效果评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版,2015(6).

金融类论文范文2

1.任课教师知识单一,相关金融类专业知识匮乏

由于经济数学课程的教师队伍基本上都由数学专业的教师构成,数学专业的教师常具备扎实的数学功底,但经济、金融方面的相关知识相对匮乏。因此,教师将数学与经济学有机融合的实施过程中就缺乏经济学理论的基础,所以作为一名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必须通过加强相关的经济学知识来补充自身的不足,甚至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对金融类专业知识进行必要的进修和学习。

2.教师缺乏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目前,由于高校的评估、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聘主要看重科研水平,所以许多教师认为科研成果是自己的,而教学改革是其他人的事情,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在自己的论文、课题上,忽视了教学改革方面的事情,一直用陈旧的教学方式完成任务。因此,学校应加大对教师教学成果方面的奖励,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责任心。

3.缺乏科学有效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大多数高校教学评价体系单一,主要以学期末的考试成绩为主,这种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忽视了对学生应用能力的评价,另外,这种评价的时间周期比较长,不利于考查学生的及时复习和掌握知识情况,以及不能及时反馈总结教师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而这一环节上却没有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目前,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评价上,仍然缺少行之有效的科学评价体系。由此可见,在金融类院校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缜密理性的思维素质,注重与金融、财经、管理等专业知识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势在必行。

二、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的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措施

1.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长期以来,在高校的经济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们仍然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老师在按部就班地讲,学生在机械地记,讲解的内容大多重理论而轻应用,教师将大量的精力都放在了数学理论的讲解和证明上了,而数学在金融、管理等方面的应用涉及得很少。又由于数学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特别是在经济数学的课堂上,学生们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知识到底有什么用处,这些都使得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自然不好。我们都知道,经济数学是金融类高等院校的一门基础学科,它与金融、管理类专业课程交叉、渗透,为学生们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数学理论知识。由此,在金融类高等院校的经济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将数学的教学紧密地与金融专业课程结合在一起,用生动的、便于学生理解的语言讲解数学理论,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法、项目驱动教学法等,引入具体的经济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实际应用能力,实现数学为经济服务,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这样,不但降低了学生学习数学的难度,同时,也让学生们充分地感受到了数学与他们所学的专业课程密切相关,是他们日后所要从事的专业必不可少的理论基础,有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自然就会大大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学习的效果也就会得到改善。

2.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数学建模知识

市场经济体制下,在解决金融实际问题中,经济数学模型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数学建模知识的培训,可以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建立经济模型的能力,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由此,可以在经济数学的教学中开设数学实验课程,引入数学建模知识,让学生们在数学建模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地将数学知识与金融、管理等专业知识有效结合,从而提高学生应对和处理经济实际问题的能力。

3.对经济数学的教材进行改革

目前,经济类高等院校所使用的经济数学教材,大多理论性、科学性较强,但实用性相对薄弱。主要还是以数学理论、定理证明等的讲解为主,而在金融、经济、管理方面的实践应用涉及得较少。虽然有一部分教材,已经引入了部分经济方面的案例,但解决经济活动实际问题的案例过于简单、片面、陈旧,缺乏深度、广度与时代感,难与当前的经济形势相联系,难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因而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金融类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目前经济社会大形势下,经济类院校学生对专业知识的需求。所以,针对金融、管理类专业的特点,根据学生不同专业的实际需要,重点放在应用性和时效性上,重新编制经济数学教材。从而来改变目前经济数学教材重理论而轻应用的状况,大幅度地增加与当前经济形势密切相关的,具有时效性的经济案例,案例的深度、广度和分量上尽量符合不同专业学生的需要。使数学知识、理论真正地成为学生掌握金融类专业知识的强有力的武器,切实地发挥数学在经济领域的工具性作用。

4.加强教师知识的扩展与更新

作为经济类院校的数学教师,在讲解经济数学的课程中,要将经济学知识渗透到数学中来,使学生明确数学服务于经济的作用。这就要求数学教师在掌握数学专业知识的前提下,还要掌握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目前掌握了数学与经济学知识的“双师型”人才队伍正在逐步扩大。所以,数学专业与经济学专业的教师还应该加强彼此间的学术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高校间的交流及学术会议的交流都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使教师了解最新的科学研究方向。此外,高校为有能力的教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也是促进教师知识多元化的有效途径。

5.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

目前,单一的教学评价体系已经无法满足培养“应用型”人才发展目标的需要。一个好的评价体系不仅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要能够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主要可以通过学生完成课业的质量来认定,同时结合闭卷考试的方式进行考核。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则可以采取多种考核方式,这也是考核中的难点。可以采取以下方法:(1)教师布置开放性作业,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学生的平时成绩。(2)学期末考试可以布置小论文或调查报告,这部分考核需要有教师进行指导,主要考核学生用数学知识来分析经济现象,难点是数学模型的建立,还要为学生提供数学实验室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考核学生的全面综合能力。

三、结语

金融类论文范文3

从以上的状况描述可以发现,当前国的金融学实践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缺乏课程体系、实践教学体系的无缝对接。虽然专业方案在这方面都是做得很好的,但金融学专业如果没有长效的、稳定的实践硬件环境的支持,方案的执行总是会出问题,如果一门课、一个实践活动无法实现,其整个的专业教学内容、实践教学内容都会变得零散不堪。第二,当前体现民族特征的方法与手段无法完全支持民族院校金融学专业的教学目标。通过上面的总结,可以看出无论是案例、讨论,还是实习和活动、报告,都不是可以长期实行的实践方案。第三,金融理论、实务、民族特征未能形成一个统一体。金融理论是西方发达国家流传下来的理论,是与国际接轨的理论;金融实务是能够使金融企业、金融从业人员赚钱的实务;而民族特征是体现地区文化、民族文化的特征。这三者的有机结合不是仅靠一些小的案例分析或是活动与报告能够紧密融合的,必须由理论研究这个桥梁作支撑才能有结合的可能。

二、新体系的构建

(一)新体系概述

新体系可以归结为三个平台,即实验室平台、学术实践平台、专业实践平台。实验室平台用于支持各类课内外实验活动。

课内实验方面,首先将金融专业所有课程按实务性质分为理论课和实务课,分别对理论可与实务课开设实践环节。理论课的实践目的在于强化理论,为理论联系实际打下基础。为了满足学生考研、考证、就业等多种需求。理论课可进一步细分,打通课(如国际金融、货币银行、西方经济学)要进一步强化考教分离,并且考试内容要与研究生考试、证书考试等专业考试的内容相挂钩,学生将来无论选择就业还是考研,都具有扎实的基础。剩下的非打通课中,专业基础课一部分可以划分为偏理论的,一部分可以分为偏实务的。所有的专业课程的内容从低年级到高年级都是由浅入深,有宏观到微观的,因此,偏宏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理论课部分,偏微观的课程尽可能划为实务课程,这样可以避免实践环节的重复。课外实验方面,用于支持学生开展课外实验项目,以及使用一些辅导学生考证的软件来帮助学生考取金融类的就业证书。学术实践平台主要是将教师科研、研究生科研与本科生科研联系起来,为三者提供一个合作学习的平台。在此平台上,本科生可以了解到教师与研究生从事的科研项目,可以参与其中并获得一些科研经验。对于有考研需求的学生来说,学术实践平台可以为攻读硕士提供一定的条件。

专业实践平台主要是针对一些无法在实验室又无法实习的内容提供的平台。由于金融企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实习环节是很多高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专业实践平台就是解决这种矛盾的途径。在这个平台中,可以考虑与金融企业合作开展一些活动和讲座,定期邀请金融企业中不同部门的人员专门对学生学习中可能面临到的一些实务问题进行解答。在毕业论文的环节上还可以进一步创新,可以邀请实习合作单位与本院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甚至可以尝试将毕业论文做成毕业设计,使学生通过一定的模拟操作总结经验,进而形成毕业设计成果。

(二)西北民族大学的经验

以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为例。金融学专业已经拥有了设备比较先进的金融综合实验室。理论课与实务课同时依托于实验室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理论课主要使用实验室的各种数据库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小课题的研究可以依托经济学院的少数民族经济硕士点的教学,其研究范围应定位为服务于民族地区的金融事业发展、经济发展。

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帮助学生培养研究能力,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打下基础。小课题的研究要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可以实行多年级、多专业合作,鼓励学生同社会学、民族学专业的学生合作;教师与学生的合作;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合作,多门课程的教学协作,例如《SPSS实用技术》、《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可为课题的研究提供方法指导。鼓励学生在四年中对一个问题,通过不同阶段的学习作深入研究,直到最后作成自己的毕业论文。在对一个问题作深入研究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成果可以转化为课程论文、毕业论文、甚至是各种比赛所需的论文。通过做初步的学术研究还可以为实务课程的实践铺平道路。实务课的实践环节从目前的条件来看,只能依托于实验室的各种模拟操作软件。除了课内作实务模拟之外,还可以依托实验室平台,进一步开展各种活动。目前西北民族大学的金融学专业已经开展了较多的专业活动,但还没有与实验室接轨,也没有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成果的转化。如果将来学院的金融学专业可以建立长久的证券、银行、保险实习基地,实验室的模拟操作可以作为前期的基础训练和业务补充。

三、总结

金融类论文范文4

关键词:SPOC模式;《金融学》;选修课程;翻转课堂

近年来,伴随着信息化教学软硬件设施的不断提档升级,各种类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模式已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以《金融学》为代表的经管类通识选修课程,具有知识覆盖面广、逻辑线条系统、理论关联紧密的特征,在授课过程中,一方面由于课时有限,无法开展针对性的例题教学和实践讨论,致使学生往往陷入对“理论”死记硬背的困境;另一方面如果过度依赖于线上教学,则不宜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导致学生出现专业知识学习的“碎片化”。以SPOC(SmallPrivateOnline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为代表的教学模式,将小众教学、微型课程和集约化讲授融为一体,采用线上课程和线下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回应了高校课程教学校本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诉求。基于SPOC教学模式对高等学校《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进行重构,不仅可以将合作、讨论、质疑等多种学习形式结合起来以强化学生自主学习力度,同时还有助于培养新时代高校学生创新、创造、创意和创业的“四创”能力。基于此,本文重点以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为例,设计嵌入SPOC理念的《金融学》翻转课堂教学方案并阐释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高校《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讲授过程中的实践困境分析

当前社会各行业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商业联系日趋紧密,对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复合型要求也不断提高,我国自20世纪九十年代开始,逐步引入国际研究型大学的惯常做法,开始对高等学校课程设置进行类别细分,学生在主修专业主干课程的同时必须要选修一定学分的专业通识课程。《金融学》作为高校经济管理类尤其是工商管理专业的重要选修课程,在课程内容设计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在授课过程中,由于学生受众的专业知识背景存在差异、选修课程班级规模庞大、教学评价体系单一,《金融学》通识选修课程的实践教学存在多方面困境。

(一)《金融学》选修课程章节内容设计不合理

在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双考核机制的指挥棒下,高校教师出于缩短备课时间、降低教学过程复杂度的考虑,会面向非金融专业学生开设《金融学》选修课程,而多数教师并未把握学生受众的差异性特征,通常是把面向金融学专业讲授的课程章节内容简化移植到非金融学专业授课过程中,实际上是专业课程的简单通俗化处理。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课时有限、重在知识广度介绍的特征,一味注重专业知识讲授,缺乏专题亮点章节内容的精细打磨,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获得感并不强烈。而且,金融学专业和非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基础、教学目标、学习诉求等明显不同,如果没有厘清《金融学》选修课程与所在专业主干课程的学科联系和知识起承性,对具体章节内容安排进行适当删减和突出,将导致学生学习《金融学》课程时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出现偏差。

(二)《金融学》选修课程通识教学效果不明显

一定程度而言,高等学校通识课程教育是专业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其旨在培养“通”、“专”结合的复合型人才。由于选修课程仅是学生修满专业学分达到毕业条件的一个基本门槛,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未能投入足够精力参与到通识课程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从教师主体来看,诸如商学院工商管理等专业的《金融学》选修课程往往是由经济学院金融学系专业老师来讲授,主讲老师一般具有较强的专业色彩,难以将专业课程教学和通识课程教学融会贯通,对学生金融视野的开拓和金融素养的提升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从学生主体来看,其他专业的学生在选修《金融学》课程时通常抱有“凑学分”的心态,此时其倾向选择学分高且教学考核相对简单的课程及授课班级,这与通识教学的课程目标是背道而驰的。

(三)《金融学》选修课程实践教学手段不丰富

在《金融学》选修课程授课过程中,主讲老师的教学理念倾向于客观主义,教学形式偏重“注入式”教学,实践教学手段相对单一。一方面,课程知识的教学过程只是将老师头脑中的客观事实转移到学生头脑中去[1],对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思辨能力的培养比较欠缺,知识传授过程过于刚性化。另一方面,课程教学过程中老师的主导地位呈现“唯一性”趋势,教学主要采用“满堂灌”形式,互动和讨论环节流于形式,也没有激发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兴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最后致使学生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强化效果并不理想。

(四)《金融学》选修课程教学评价机制不完善

目前,《金融学》选修课程的教学评价体系主要由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构成,平时成绩的判定依据包括出勤率、课堂发言及随堂作业[2],期末成绩的判定依据主要是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在现实教学实践中,课堂发言和随堂作业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背景介绍和案例讨论而无法真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过程控制,期末的课程论文或开卷考试也过于突出结果导向,教学评价机制的运转成效并不乐观。而且教师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在优质课程(金课)立项建设、教改项目参与、教学成果奖申报等方面都存在一定劣势,这也导致教师并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从事选修课程教学实践改革。

二、SPOC翻转课堂在选修课程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一)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简述

翻转课堂自2012年以来得到大规模倡导,并与MOOC(MassiveOpenOnlineCourse,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简称“慕课”)相结合,成为信息技术背景下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但受教学资源、课程定位、班级规模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等因素的影响,基于MOOC的翻转课堂教学的课程适用性还存在一定不足。在此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引起了教育教学领域的重视,SPOC教学模式一方面借助MOOC平台资源及相应教学手段,另一方面限定了课程开放规模和准入门槛,通过线上MOOC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以提升专业教学的针对性[3]。具体来看,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强调赋予学生个性化、体系化、深度性的课程学习体验,也重新塑造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定位[4],确保了线上课程资源和线下教师引导充分发挥出其各自的比较优势。近些年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国外著名学府的青睐,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的部分学院尝试将SPOC教学模式和翻转课堂结合起来,在线上规定学生每周应完成的课程学习内容,在线下翻转课堂则通过提问和讨论加深学生对自主学习知识的深化理解[5]。

(二)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用于选修课程的优势分析

将SPOC翻转课堂应用于诸如《金融学》这类选修课程具备如下几方面的优势:其一是有助于丰富选修课程的教学辅助资源。SPOC教学模式可以实现MOOC资源、微课资源以及自有录制课程资源的有机整合,帮助老师将大量精力从备课资源准备工作中抽离出来,能够专注于教辅资源的选取、补充和完善以及线下翻转课堂教学过程的组织和设计,从而有效提升选修课程的实际教学成效。其二是有利于提高选修课程教学章节内容设计的针对性。相较于MOOC资源的大规模在线开放特征,SPOC教学模式注重受众选择的精准性和课程内容的定制性,其可以帮助教师结合选修课程学生的学科专业背景、知识体系构成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凸显选修课程的教学定位和教学导向。其三是有利于实现选修课程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教学不仅可以在线上开展课程导学和项目分工,还可以让教师在线下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互问互答,线上与线下教学手段的互补与交融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和逻辑思辨的能力。其四是在帮助学生拓展学科视野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SPOC翻转课堂实际上是一种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多渠道资源辅助的教学模式,可以帮助学生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不同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内在互动机制,提升学生对于专业主干知识和关联知识的学习素养。

三、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金融学》选修课程SPOC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应在充分认知和了解相关专业选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以学生课前线上自主学习为前提,以老师线下课堂教学引导为重点,以课后练学评价为延伸,充分发挥各渠道学习资源的比较优势,调动学生选修课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选修课程教学回归通识教育的初心和使命。具体来看,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金融学》选修课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包括课前资源开放共享、课中教师精准引导和课后跟踪评测分析三大部分。在课前资源开放共享阶段,教师要做好学生受众前端分析和章节内容编排工作[5]。具体来看,应从教学对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三个方面对选修《金融学》课程专业的学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构架、理论积淀进行群体画像,梳理、分析、研判学生受众对于《金融学》课程学习的接受能力和对金融学知识的核心需求痛点,据此对金融学课程框架及章节内容进行简化和重构。如对于商学院会计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重点需要掌握金融要素、金融中介、金融供需和金融调控监管四大板块的主要内容,结合主要板块可以勾勒符合会计学专业学生学习诉求的金融学逻辑线索及主干知识点。在此基础上教师根据章节内容整理线上教学辅助资源,尤其是通过引入优质MOOC资源和自行开发微课资源,在线上平台开发集教学大纲、教学PPT、案例视频、习题库、参考论文于一体的课程资源包,要求学生在课程学习之前必须通过线上平台自主学习相关课程资源,提出围绕知识重难点的学习任务单和系列思考题,允许学生线上分组讨论并发表各自观点,强化其对新学知识的感性认知和理解。在课中教师精准引导阶段,教师可以从线上平台导出学生课前学习的相关数据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存在的共同疑难点进行甄别,明确课堂教学实践的重点和难点。对于《金融学》选修课程而言,可以结合课前列出的学习任务单,通过金融实践案例分析、商业理财情景实验等方式开展问题探究型教学,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班级学生进行分组并组织讨论,以小组形式汇报针对学习问题的共识观点,小组之间进行互评,并在SPOC平台上展示各组的学习成果和经验体会,加深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理解。能否将线上资源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关键就在于授课教师对于课程内容的精准引导程度,教师在SPOC翻转课堂中实际上扮演着控场者的角色,必须根据课堂教学实际进展和学生学习讨论中面临的实际困难而对自身的教学节奏、教学方式等进行适应性调整。在课后跟踪评测分析阶段,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本节课程讲授的主要金融知识点开展线上单元测试,要求学生在课程尾声或课下时间及时登录相关平台答题,测试结果同步反馈至教师线上课程后台,教师据此考察学生对知识重难点的掌握程度,并就争议性问题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讨论和指导,并在下节课堂教学时抽出少部分时间进行问题阐释和知识巩固。另一方面,教师还应在线上平台上推送、上传一些与课程章节内容紧密联系的时事材料,引导学生在课后就感兴趣的金融话题进行深度学习和思考,发现研究兴趣点和学科交叉点。

参考文献:

[1]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56-60.

[2]刘妍,岳悦.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与主体行为研究[J].高教学刊,2018(2):81-83.

[3]李蒙.MOOC平台SPOC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教育,2017(2):1-3.

[4]徐蕾.基于SPOC的经管类专业翻转课堂教学实践——以国际金融学课程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9(9):147-148.

金融类论文范文5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1.3考核方式不健全

考核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一种肯定。如今大学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平时的课堂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x%+期末考试成绩*(1-x%),这种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期末的卷面成绩占大部分,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抱着只要期末考得不错,也不会挂科的心理,临时抱佛脚,学习不上进,甚至在课堂上不用心甚至逃课。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非抱着踏实学习知识技能的心态,这样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况且,金融学的卷面考试比较理论化,背诵记忆的考试点居多,在考试中很难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利于以后从事金融工作。

2深化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合理选择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符合当前金融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完全沿用之前的教材,也不能固步自封仅仅使用通用教材。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变教学的方式,提前做好备课准备,把金融学的整个体系串起来,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还要适当的把实事中的金融新闻引入课堂,大家一起思考、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金融学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意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进步。

2.2利用科技辅助,加大实践环节

互联网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利用好信息化科技辅助设备,时刻补充金融知识。一些学习型的APP、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工具,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兴趣,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快捷。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打基础,因此技能性的金融学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开设实验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习时,要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保险业务学习时,要进行保险业务的模拟操作等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对于实操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比如银行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以及证券投资公司职员等,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金融工作的实际操作体验,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2.3制定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在考核的时候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表现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的书面成绩占比,在平时课后要设定小练笔成绩,特别强调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如果其中一环不及格的同学,那期末的总考核就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同学给予一定次数的机会重新学习,或者通过平时的一些金融比赛来补足学分,一定要评分合理化。企业实习的学分绩点要让企业负责人评定,尽量保证考核公平。对于评比特别突出的同学,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高校融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有效教学。学生要积极参与配合,主动积累金融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在金融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07).

[2]张芳.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金融类论文范文6

【关键词】理论性;实践性;项目教学;案例教学

一、国际金融学的学科特点

第一,国际金融作为金融类本科专业设置的专业课,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既涉及宏观的知识内容国际收支问题,国际储备问题,汇率变动和影响问题,国际资本流动问题国际金融危机问题,国际债务问题。又包含微观的知识成分,如国际融资,外汇交易,外汇风险管理。第二,与实际联系紧密,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例如,套补的利率平价就具有很高的实践价值。根据对市场交易者的实际调查,套补的利率平价理论被作为指导公式广泛运用于交易之中,在外汇市场中处于市场创造者地位的大银行基本是根据各国间的利率差异确定远期汇率的升(贴)水额。第三,在国际金融领域内,金融工具不断创新,新鲜事物层出不穷。例如,2017年1月20日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的新政及其政策走向无疑对国际金融市场和全球经济治理造成剧烈冲击,甚至影响2017年全球资产价格。

二、国际金融学教学现状

第一,国际金融是一门综合性比较强的课程,内容涉及经济学,金融学,国际贸易等多个学科的内容,课程内容有很多地方与其他相关课程内容重复。比如涉及衍生外汇业务的内容就与金融学内容重复。这样重复的教学内容等于压缩了国际金融本身的重点知识和实践环节的课时数,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第二,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导,学生被动地接受结论与答案。教材仍只注重理论知识,课程考试内容笔试所占比例过高,过于强调书本知识与记忆性知识,忽视了学生知识的运用能力,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第三,国际金融市场日新月异,新现象不断出现,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现有的教材都具有滞后性,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学生不能根据课堂所学知识,深入研究复杂的国际金融现象。

三、国际金融课程实践型教学法改革

第一,理论知识是实践型教学的基础,依据国际金融学科特点,以及和其他学科的关联制定合理高效的内容体系是实践型教学改革的第一步。国际金融课程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层和实务层。理论层包括两大板块,国际收支和国际储备。其中国际收支的具体内容:国际收支的基本内涵,国际收支失衡的原因及影响,国际收支调节的理论和政策工具,外汇与汇率基本知识及汇率决定理论,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国际储备的具体内容:国际储备的构成,来源及其管理,方法,汇率政策及相关政策,国际资本流动,国际金融市场及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实务层的具体内容是外汇实务交易(外汇期货期权交易,即期外汇交易,择期,掉期外汇交易,套汇交易,套利交易和外汇风险管理。第二,讲授法在金融学课程中的应用。讲授法是目前最普遍的一种教学方法,以教师的口头语言描述为主叙述事实,解释概念,总结规律。但这种方法,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能调动起学生主观能动性,成为知识的主动接受者。对于国际金融学的教学应该是逻辑严谨,条理清晰,逐步展开,层层递进。教师可以从一个主授者变成指导者,学生是主体,教师逐步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点。比如,在介绍欧洲货币市场时,教师可以先介绍欧洲美元的历史,离岸金融市场现在的运行状况。然后引导学生总结在岸金融市场与离岸金融市场的区别,欧洲货币市场有哪些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产生的原因。这样从表象上升到理论,学生从能深刻理解,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第三,项目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协助,以教学内容为依据选取项目,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完成一个“工作项目”,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学习。比如,在学习汇率时,可以设计一个在海外投资的项目。在美国建立,经营电器厂。包含两个子项目。第一个是汇率变化分析,通过分析汇率变化,学会查阅市场汇率,读懂国际收支平衡表,根据世界金融资讯编写汇率变化报告并解释原因。第二个是套期保值操作,正确完成外汇交易步骤的设计,借此了解外汇市场及各项业务特点,掌握即期,远期,掉期及外汇衍生品交易的特点。第四,案例教学法,通过课题进行科研型实践教学。前提是选题避免过大或偏离本课程内容过多。比如在学习汇率决定理论时,可以选取某个时间段的汇率问题进行讨论。学生可以通过搜集资料,小组讨论,形成论文的过程,掌握影响汇率的因素,国际收支失衡对经济的影响等一些较复杂的问题。总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争取成为一名真正的指导者,辅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

【参考文献】

[1]马才华.浅谈案例教学法在金融教学中的运用方式[J].现代经济,2015(11)

[2]姜波克.国际金融新编(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3]陈东亚.高校金融投资人才培养策略研究[J].金融经济,2016,(9)

[4]罗君名.基于“国际金融”课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探索[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6)

金融类论文范文7

关键词:深化;金融学;教学改革

1高校金融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1.1教材选择不合理

金融学是近年来的热门专业,虽入门容易,但是学精比较困难。市面上关于金融学的教材种类也比较多,但是缺乏权威的鉴定,因此质量也很难得到保证。一些大学的教师专业知识不足,资历尚浅,也无法在众多教材中做出选择。对通用教材盲目追求,也仅仅只利用教材上课,很多教材在编排上都不够合理,前后章节的内容没有连贯性,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计划,也没有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没有办法教授给学生系统的金融知识。教材是为了传授给学生最有用的知识,但是现在的金融学教材却多为一些经典的理论,无法跟上时代需求,每年都会教不同的学生,但是教的内容却没有变化。课堂模式僵化,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没有兴趣学习,久而久之,学生的专业素质毫无长进,教学效率也很低下。

1.2教学手段单一

如今互联网经济发达,但是许多高校并没有在教学时很好的利用信息化辅助教学。粉笔、黑板、PPT老三样是金融教学中最常见的教学工具,对于这些也只是在课堂利用而已,知识拓展面非常有限。课堂的信息传递也往往是单向的,无法从学生那里反馈学习成果,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金融课程没有开设足够的实验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几乎为零。大学普遍都没有课后作业,因此课堂之外完全没有对知识的总结和回顾,教师和学生是脱离开来的,就算有一些小论文,大多数学生也是敷衍了事。

1.3考核方式不健全

考核不仅仅是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一种方式,也是对教师教学成效的一种肯定。如今大学的考核方式大多都是平时的课堂成绩加上期末考试的成绩,计算方法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x%+期末考试成绩*(1-x%),这种计算方式平时成绩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期末的卷面成绩占大部分,这样一来,很多学生就抱着只要期末考得不错,也不会挂科的心理,临时抱佛脚,学习不上进,甚至在课堂上不用心甚至逃课。学习只是为了应对考试,并非抱着踏实学习知识技能的心态,这样背离了大学教育的目标,况且,金融学的卷面考试比较理论化,背诵记忆的考试点居多,在考试中很难体现学生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不利于以后从事金融工作。

2深化高校金融教学改革的策略

2.1合理选择教材,明确教学目标

学校要选择适合大学生的金融学教材,符合当前金融发展趋势与学生成长的需要,不能完全沿用之前的教材,也不能固步自封仅仅使用通用教材。教师要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根据实际需要转变教学的方式,提前做好备课准备,把金融学的整个体系串起来,搭建一个完整的框架,还要适当的把实事中的金融新闻引入课堂,大家一起思考、创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开始教学前,教师一定要制定明确的金融学教学目标,有了目标,才有教学的意义,在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进步。

2.2利用科技辅助,加大实践环节

互联网经济时代,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利用好信息化科技辅助设备,时刻补充金融知识。一些学习型的APP、微信公众平台、网页等等都是可以利用的学习工具,以此来刺激学生的探索兴趣,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资源共享,方便快捷。所有的理论学习都是为了实践打基础,因此技能性的金融学教学,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该开设实验课程。比如证券投资学习时,要让学生模拟股票投资;保险业务学习时,要进行保险业务的模拟操作等等。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对于实操经验不足的教师,可以引进课外的专业人员进行教学,比如银行从业人员、保险从业人员,以及证券投资公司职员等,不仅能够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感受金融工作的实际操作体验,还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

2.3制定激励机制,完善考核制度

在考核的时候要制定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大课堂表现的成绩占比,降低期末考试的书面成绩占比,在平时课后要设定小练笔成绩,特别强调实验操作成绩,以及实践环节的成绩,如果其中一环不及格的同学,那期末的总考核就不及格,对于考核不及格的同学给予一定次数的机会重新学习,或者通过平时的一些金融比赛来补足学分,一定要评分合理化。企业实习的学分绩点要让企业负责人评定,尽量保证考核公平。对于评比特别突出的同学,要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培养他们的金融知识应用能力。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了培养专业的金融人才,深化高校金融学教学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但是,高校融学教学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一定要结合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有效教学。学生要积极参与配合,主动积累金融知识,培养实践能力,为以后在金融领域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军.论现代金融人才培养与高校金融教学改革[J].当代经济,2008(07).

[2]张芳.金融学本科教学改革发展战略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1).

金融类论文范文8

关键词: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信息化教学手段;翻转课堂

2019年教育部部署了关于“金课”建设和“双万计划”等的建设意见和要求,紧接着高教厅开展了“金课”认定工作。对金课的界定既体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肯定和延续,更突出了对在线教学这种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视。混合式教学是将面对面教学和在线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是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也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实践走向。货币金融学课程是经管类的专业大类课程,也是金融学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金融学入门课程,它涉及的金融知识面非常广,信息容量很大。在教学改革之前,该课程授课一直存在着教师满堂灌、内容多而杂;模式太单一、学得很枯燥;课程互动少、形式很单调;学生动手少、学习很被动;评价简单化、成绩绝对化等突出问题。因此,为了真正地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切实地学好这些专业知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我们“以学生为中心”、以“金课”建设为导向,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进行教学改革的有益尝试。

1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目标

混合教学模式的设计本着“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围绕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政目标”三个方面全面展开。首先,“模块化”的课程体系体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根据在线课程内容应当短小精悍的特点,货币金融学在线课程将货币、信用、利率、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等一系列庞杂的金融知识分成10个章节,每一章节是一个知识模块。每章根据重难点知识提炼出4-5讲的内容,每讲录制8-12分钟左右短视频并配有ppt,便于学生对照教材和ppt观看视频。每个章节辅助检测习题,帮助学生巩固线上所学的知识;同时每章还配套延伸阅读、互动讨论题等课外拓展内容,让学生扩大知识面,提高专业素养,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能力。线上课程内容重难点突出、视频短小精炼,易于学生线上自学和反复回看。其次,教学内容体现时代性、前沿性,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授课内容注重紧跟社会热点,体现学科前沿,延伸阅读关注我国金融改革热点和金融学科发展新方向、新理念和新思路。同时筛选最有价值的资源为课程内容服务,课程内容参考四大类资源:一是各种金融类的政府官方网站;二是各种优秀的财经媒体;三是各种优秀的课外参考书目;四是各种实用的APP和视频资源等。这些课程内容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展开,将课程思政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又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再次,教学模式的设计围绕“三大目标”展开。其中线上学习要求学生观看录播课自主学习,并能根据掌握情况反复回看视频,既提高了预习效果又培养了自学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目标。线下授课对重难点、易错知识点有针对性地讲解,而不是面面俱到的满堂灌,能提高学习效率,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在授课过程中将思政教学和职业伦理教育融入专业知识点的讲解中,全方位围绕三大培养目标展开。课后拓展要求学生整理笔记并有针对性的复习,同时分组完成专题研讨工作,既培养了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又拓宽了专业知识面,符合我国当前对“新文科”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为今后毕业论文和学术研究工作打下坚实基础,进一步深化“三大目标”。

2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路径

货币金融学混合教学模式的实施从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以及课程评价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2.1线上学习的内容要求

教师在每章节知识讲解之前,会首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线上的录播课,这个线上学习过程类似于传统教学模式下的预习,但是它又不是简单的提前预习,而是通过录播课在教师的讲解下自己先认真地学习章节基础知识点、初步把握重难点。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章节习题来检测学习效果的好坏,自己发现问题和知识点掌握的薄弱环节,然后有针对性地反复回看课程视频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同时课程平台上有专门的互动讨论区,学生一方面可以将自己在线上学习过程中的疑难问题在平台提问,教师会为学生答疑解惑;另一方面也需要自主查阅资料后回答互动讨论题,发表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这种形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培养学生关注经济、金融热点问题的好习惯,提升专业素养。最后学生必须参加线上的期末考试,线上期末考试以客观题型为主,考察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知识目标的达成情况。

2.2线上学习效果监管———“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

线上学习既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方式,也是考验学生学习自觉性的一把双刃剑。如何对学习自觉性有限、自学能力稍显不足的学生,实行有效的监督和指导,是保证线上学习效果的关键环节。货币金融学课程的线上学习采取“双固定的双层负责制”的监管模式。其中“双固定”是指“固定团队和固定时间”。首先将班级学生分成八个小组,每个小组作为一个合作团队,学生在固定的团队内相互督促完成线上学习;然后教师指定固定学习时间,要求学生在这个时间完成学习任务,从而对学生形成约束,如果个别学生临时有事也可自行安排其他时间,固定基础上的机动灵活性方便了学生自主安排。“双层负责制”是“组长+教师的双层负责模式”。每个小组推选出组长负责监督组员线上学习;授课教师定期召开小组长会议了解同学们的线上学习情况,使用课程平台反馈章节学习完成情况,锁定重点关注目标。对于线上学习完成情况不佳的学生,既让组长加强督促,又由授课教师和学生谈话,了解学生线上学习是否存在困难,给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同时敦促学生尽快按照要求完成学习任务。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感,组长负责制和组内同学相互监督线上学习,又会给学生造成一定的学习压力,从而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形成一种你追我赶的良好学习氛围中,积极完成线上的学习任务。大家在共同的学习过程中还能够增进同学们之间的友谊,增强集体的凝聚力。

2.3线下教学实施方式

通过线上自主学习,学生对章节的基础知识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掌握,线下授课不必要面面俱到地“满堂灌”,而是根据章节的重难点和学生线上学习反映出来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讲授。教师的线下授课分为反馈和讲授两个部分,通过运用优课联盟平台的统计功能,给学生反馈线上视频观看、章节习题、互动讨论等任务的完成情况。表扬按时和超前完成任务的学生,树立先进典型;对于未按时完成的学生扣减平时成绩的分数予以惩罚,让学生将扣分的压力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接着将学生线上检测的分数情况和习题的正确率运用统计图进行显示,让学生清楚自己的差距和不足。讲授过程则是有针对性地讲解章节的重难点知识,提醒学生注意一些容易错的细节知识。讲授过程中既要求学生在教材上或笔记本上做笔记,又会边讲授边提问,促进学生集中注意力和积极思考;涉及一些前述章节已学过的知识也会再次提问,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加深印象。讲授过程中还会提出一些开放式论题让学生分组研讨,培养学生运用专业知识分析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同时还会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融入专业知识的教学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也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增强他们的金融风险意识。

2.4翻转课堂的设计与开展———“教学相长”

翻转课堂环节就是要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教师角色由“教授者”转变成“引导者”,学生角色“被动者”变为“主动者”,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的舞台,教师则是听众和指导者。具体来说,教师会将中国经济、金融领域的一些热点、前沿问题结合课程内容和知识点分成八个专题,每个小组选定一个专题后在教师的指导下查阅网页、论文、专著、教材等资料,研读和筛选资料后,学生根据自己对专题的理解制作演讲PPT并交给任课教师修改,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进行PPT修改后在课堂上演讲这个专题,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专题内容和讲演情况进行点评、提问,并最终给出这项活动的成绩。在翻转课堂活动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专业资料的收集、筛选和研读,这既培养了学生文献阅读、分析归纳、资料整理等基本的科研能力,又让学生在研读资料的过程中拓宽了专业知识面,提高了社会科学素养。学生自己制作PPT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锻炼了学生的专业论文写作能力,为今后写作学年论文、毕业论文和今后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学生在全班同学面前演讲,又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心理素质、增强了自信心。整个活动学生分组完成,团队之间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发挥了团队合作精神和每个同学的优势,也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班风。同时翻转课堂虽然是学生展示的舞台,但是整个过程教师全程指导,有利于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道德观。翻转课堂教学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而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教学。

3“235”课程评价体系

货币金融学课程考核方式吸收了国内学者提出的课程考核评价“四化”特点,即“工具智能化”“形式多样化”“主体多元化”“过程动态化”。课程考核采用“235课程评价体系”,即课程最终的考核结果由“20%平时成绩+30%线上成绩+50%期末成绩”构成。“235评价模式”的设计完全对标人才的三大培养目标和课程学习的全过程展开。20%平时成绩通过授课过程中的提问、分组讨论、专题研讨和每章节的检测来反馈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和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考察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的达成情况。在课程讲授、指导和点评学生的专题研讨中,将我国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等课程思政的内容融入其中,引导学生多关注一些正能量的成功案例,从育人的角度帮助学生通晓天下道理、丰富学识、增长见识、塑造品格,从而实现教书育人的思政目标。30%线上成绩通过线上学习和每章练习题分数情况,考查知识目标达成情况;部分章节的互动讨论,设置开放式讨论题,让学生在课程平台上表达自己对专业问题的看法和见解,教师再通过答疑、评论等方式将课程思政融入其中,从而实现课程思政目标。50%线下期末考试采用发散思维主观题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分析案例、解读文献或提出自己对一些前沿热点金融问题的看法,鼓励学生考前查找资料,考试时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而考察能力目标达成情况。在题型设置或给定的案例分析材料上,可以将国家法律法规、伦理道德、改革开放的大事件或成就等思政元素作为素材运用到考试的题目中,促使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来认识、分析和思考这些现实的社会经济现象,并通过一些问题的设置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财富观、价值观、人生观、职业道德观的塑造,从而实现真正的教书育人。

4混合教学的实施手段———“慕课+学习通+QQ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