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导论论文范例

金融导论论文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1

实践教学环节是使学生实现专业理论与实际应用技能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如何切实加强、优化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问题,是跟毕业生综合竞争力和就业率直接挂钩的现实问题,也是师生密切关注的热点问题。目前高校金融学专业毕业生普遍存在结构性失业的现象,金融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与毕业生的质量不匹配,突出表现在毕业生的金融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于是出现了毕业生为找工作而发愁,用人企业却因招不到合适的金融人才而苦恼的矛盾。金融学是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实践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有助于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对于提高学生的金融专业技能,增强就业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教学环节,从而提高金融专业学生的整体学习效果和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各省属普通高校正在进行应用技术型转型改革试点中,金融学专业也是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试点转型专业之一,这客观上要求学校在传统理论教学的基础上把实践教学放在尤为突出的位置,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目标,通过开拓案例式、项目式等各种新型实践教学方法、创新校企合作方式,深化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建设、构建多层次、多方位的实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实践教学改革,切实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提升学生就业能力,解决毕业生结构性失业问题。

2目前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培养计划中实践教学比例偏低

目前普通高校金融学专业教学计划中仍然采用传统的偏理论教学模式,理论学时所占的比例偏高,实践教学所占的比重偏低,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实践教学环节学时除掉入学教育、军事训练、毕业教育之外,金融学专业教学实践环节占总学时比例只有15%。

2.2实践教学形式较为单一、效果一般

金融学专业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各高校中也正在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方法的各种尝试,探索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方法。但在现实中由于种种原因,如金融机构所涉及的银行、证券、保险等这些行业的自身特点和相对的保密性,以及长期以来遵循的其他课程的理论教学方式,导致实践教学效果不显著。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一直在积极探索实践教育的方式的多样化,通过课程设计环节、校内实验室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外出参观金融单位等多种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学生总体参与度高,但效果一般。毕业论文以指导教师命题为主,学生结合毕业实习主动、开放性选题较少,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脱节严重,导致毕业论文大部分都是大而空,多理论少实践。

2.3专业实验室配置与实际市场要求有差距

金融学教学内容以银行、证券、保险为基点,有很强的应用性和技术性,尤其随着科技与金融的不断结合,金融业务的不断创新,金融专业技能操作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校内金融实验室的建设在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中的地位尤为重要。各高校也大大加大了金融专业实验室的投入和建设,但还是远远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态势,实验室的配置远没有达到实践教学的要求,大大制约了实践教学效果。一方面由于经费和投入的限制,硬件配置没有达到需求,另一方面现有市场上金融专业操作软件比较陈旧,开发不够,滞后于金融行业的发展。

2.4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单一

近年来各高校都在积极开展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多渠道拓宽学生实习实训渠道,但是校外实习基地类型比较单一,质量参差不齐。湖北工业大学商贸学院目前金融学专业校外实习基地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数量居多,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偏少。由于校外实习基地数量有限,只能保证一部分学生毕业实习的需要,同时学生在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实习主要以电话营销、推销为主,学生积极性和参与性并不高,所以很多学生都是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实习,因此毕业实习环节中的教师指导、跟踪监督机制很难保证,实践效果大打折扣。

2.5专业实践教学教师队伍缺乏

普通高校的实践课程和环节的专业教师大部分都是由专业理论教师所承担,而一方面在独立学院教师的平时理论课程教学任务繁重,而职称评定、教学考核主要以理论教学时数和科研成果为主要依据,因此教师对实践教学重视不够。另一方面教师进行相关的专业培训的机会几乎没有,同时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理论到理论,缺乏相关行业金融机构的锻炼,导致教师自身的实践水平层次远低于理论水平,这也是高校目前整体实践水平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3金融学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1)深入研究金融行业的行业特点、运行规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挖掘区域金融产业职业各类型岗位群对金融学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要求,系统设计、整体优化金融学人才培养方案,切实加大实践教学比重。

(2)积极创新金融学实践教学方法。

突破传统的“教师演、学生练”实践教学方法,在讲授基本金融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以项目为导向,将课程进行整合,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教师不再是演练、教授者,而是项目的引导者。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分析和设计金融项目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在教师有目的地引导下,以项目为导向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巩固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还可以训练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和职业素养,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同时设计和参加各类型的金融职业技能大赛,以赛代练,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

(3)加强校内外实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校内金融实验室的投入,购买高质量的金融模拟软件,精心设计金融模拟的各个环节。

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学校要转变观念,不要总是把目光集中在传统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要积极开拓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充分利用金融市场中不断涌现的新型金融企业,如小额贷款公司、金融担保公司、信托投资公司、期货公司、私募投资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等相关企业的资源,满足学生不同层次多样化的选择。同时在开发新资源的同时,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增加学校与企业合作关系的力度和深度,为学生创造一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4)提高实践教师的业务水平。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2

(一)培养目标缺乏特色

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是由专科院校升格的新建本科院校,本科办学历史较短,其在学科专业建设、师资力量、生源层次等各方面与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存在较大差距,但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目标却缺乏特色,和教学研究型、研究型大学基本没有什么差别;而且随着国家高等教育的发展和经济金融的发展,金融学专业培养的毕业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结构性失衡,再将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金融人才培养目标笼统地定位为高级金融人才是适应不了我国经济金融迅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目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基本沿用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金融学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按照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选修课和实验室教学以及实践实习等设置课程体系,主要注重宏观金融基础理论、专门知识的传授和研究论文撰写的训练,新型微观金融理论和数理知识传授以及实际操作技能训练相对不足。虽然宏观金融部分教学可以使学生较好地理解金融政策,但如果缺乏微观金融基础使学生难以深入理解金融的内在本质与运行机制;数理知识的不足使得学生对现代微观金融三大核心理论CAPM模型、MM定理和B-S欧式期权定价模型的学习都可能感到困难,更不用说深刻理解和运用了[1]。虽开设了与会计从业人员资格证书、证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等相对应的《会计原理》、《证券投资学》等课程,但对加深学生对金融市场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实践性教学课程开设相对不足;只开设了商业银行业务模拟、证券实时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公司财务报表分析实验课程,还缺乏外汇行情分析与交易模拟、期货模拟交易与行情分析及保险实务模拟等方面的实验课程。

(三)实践性教学相对不足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金融学专业虽然专门安排了实践性教学,但由于与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缺乏深入的合作关系,有的学生找不到金融机构进行各种实习,即使到金融机构的各种实习业大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在实际业务操作中深化对金融学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强化技术技能培训。

(四)师资队伍建设相对滞后

目前地方性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师资大部分是来自高校的博士硕士,虽然受过较为系统的经济金融学学术训练,具有较深厚的经济金融理论基础,具有一定的学术研究能力,但由于大多没有在金融机构工作过的经验,自身缺乏一定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实践业务工作经验;虽然也从金融机构等实践部门聘请一些高管和业务人员来学校进行讲学,由于他们时间和精力有限,很难系统地进行课堂教学和实践指导。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专业人才培养创新路径探讨

(一)人才培养目标创新

由于和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各方面差异的实际存在,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生存发展必须要寻求错位发展,形成自己的培养特色。其培养目标是应该为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培养应用性专门人才,在培养学生良好基本素质、掌握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更应突出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的特色,强化宏观经济政策分析和微观专业技术技能的训练,使学生毕业就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金融业工作。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金融学人才培养应该是服务本地方经济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应用型金融人才培养,培养的学生应全面掌握金融学专业基本理论体系和和专门知识以及金融领域基本工作技能,形成良好的金融专业素养;主要应关注金融及相关领域的原理性知识与专业技能的系统训练,侧重学习掌握基本经济金融理论及其应用以及金融分析的基本工具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现代金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管理技术,能熟练运用计算机、外语和数学等现代金融活动所必须的工具以及良好的人文品德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才具备的应用型特色应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当然应用型人才与技能型人才是有差别的,不仅要求熟练掌握运用各种金融微观业务操作技能,更要求具有坚实的金融学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备创新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培养的人才不具备宏观理论分析能力,那就是工具主义教育,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题中之义了。[2]

(二)课程体系创新:构建能力本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1.突出能力导向

应根据金融学专业对应的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来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应从学科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坚持学科专业导向的基础上、强化能力导向,不必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专精深,而应关注专业知识的广度和交叉融合,在基本掌握经济金融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突出对现代金融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应用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以及较为系统的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训练。

2.课程体系模块化

打破原有的按学科范畴设计教学内容的框架,以基本素质、经济学基本素养、分析工具、宏观抽象、微观分析、操作技能等能力培养进行金融学课程体系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可分为通识模块、基础模块、方法论模块、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等通识模块主要强调学生品德操守、人文修养、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包括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治经济学、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政治思想理论课程;基础模块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经济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能力,为后续的金融学理论和专门知识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包括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会计学、经济法等;方法论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的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的金融分析工具支出,由于金融创新出于规避风险和管制的需要,金融衍生产品如期货、期权发展迅速,其定价对于数学、统计学和计算机等金融分析工具要求很高,这是现代金融人才所必须掌握分析能力,主要包括微积分、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程序设计等;宏观模块主要培养学生的宏观经济概念、宏观思维方法和抽象分析能力,使学生能深刻理解金融现象的本质,主要包括国际金融、中央银行学、金融监管学;微观模块主要体现金融学科的微观化、工程化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以适应金融新发展对复合型金融人才的要求,主要包括投资模块(证券投资学、金融市场学、投资银行学、金融工程学、公司金融),银行模块(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银行信贷管理、银行会计)、保险模块(保险学、个人风险与保险);实验模块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缩短理论学习与实践差距,强化理论应用实际的能力,其关键在于开发设计有效的实验课程,要涵盖金融行业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等主要涉及的实务操作,当然可根据各个学校不同的情况有所侧重,主要包括银行实际业务操作模拟实验(如国际结算业务、银行会计业务等)、公司财务业务模拟实验、证券投资业务模拟(如外汇、期货)、保险业务模拟、金融工程实验、金融统计分析等等。由于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存在着较多的内容交叉与重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应根据本地区的经济金融发展实际,确定专业建设定位与特色,在各教学模块中教学内容中注意综合平衡,做到有所取舍有所侧重,这是一项艰巨的工作,课程体系模块化改革的关键就在此。

(三)实践性教学的创新

加强本地区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和基金公司等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是实践性教学的关键。以专业导论、认知实习、专业实习、金融专题调研、毕业实习、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贯穿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专业导论的学习,使刚入大学对金融专业所知甚少的学生对金融学专业和相关知识有个初步的了解;通过第一学年通识模块、第二学年基础模块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较为完备的人文素质和经济金融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这时可以安排两个月的时间送学生到银行、证券、保险和基金以及信托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认知实习,使学生得到初步业务技能的培训,学生将对未来所从事的金融职业工作有一个初步的体验认识,可以引发学生学习金融理论和专门知识的兴趣,将为下一步的专业宏观模块、微观模块、实验模块学习打下基础;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深入合作,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使掌握金融理论知识的学生在专业实习中通过在金融机构的工作实践培养运用所学金融学基础理论与专门业务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真正以金融从业人员的身份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养学生作为金融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利用暑期安排学生进行金融专题调研,要求形成调研报告,既可培养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的能力,也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毕业实习论文写作是大学本科教育最后一个极为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带着毕业论文选题所需解决的问题到金融机构进行毕业实习,学生在金融工作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深化对所学金融理论与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的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专业知识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后形成的毕业论文是对本科四年金融学专业学习的一次全面总结;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课题研究,可使学生开阔学术视野,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到初步的学术研究训练。

(四)师资队伍建设创新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3

[关键词]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1引言

进入21世纪,我国物流业进入快速扩张发展阶段,2009年3月,国务院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列入“十大产业规划”。与此同时,我国政府特别重视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物流专业教育也得到快速发展,物流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2013年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学校达到393个。经过10年的快速发展期,当前我国物流业正处于转型发展与产业提升的关键阶段,对物流管理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物流管理专业是实践性与可操作性较强的专业,因此该专业学生特别是本科毕业生除了应掌握系统的物流管理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之外,还应熟悉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物流业务流程和运作,具备实际操作能力,能胜任物流业务运营管理、物流系统优化以及物流供应链设计与管理等工作。然而由于办学时间较短等原因,相较于其他管理类专业,很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还是偏重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薄弱,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理论功底比较扎实,但实践能力明显不足,很难在短期内适应工作,导致很多企业在学生上岗前要重新进行系统的专业培养。因此,如何更好地适应物流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构建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的应用型高素质人才已经成为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面临的重要课题。

2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根据国内本科院校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设情况,其教学内容通常可以分为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实践与创新教育课程等。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除了个别课程如运筹学、体育等外,一般都应设有实验或实践学时。具体来说,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通常包括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等五部分。

2.1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基本素质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其中通识教育课程主要包括大学语文、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育等;学科基础课程主要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原理、金融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市场营销学、会计学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主要是由教师在授课中采用案例教学方式完成。案例教学中选用的案例既要包括典型案例,也要包括由教师深入相关企事业单位收集资料后整理编写的案例。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其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体来讲,就是使学生具有综合应用运营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等知识解决物流企业运营管理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注重通过课程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和诚信品质。

2.2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社会认知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低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导论、物流学概论等。该类课程实践通常由专业课程教师组织学生到企业或港口等实训基地参观学习和聘请有经验的专业从业人员到课堂授课两种方式相结合。通过这一模式,使学生对物流管理专业对应的工作职位和具体工作内容有初步的了解,认识到从事相关工作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增进学生对物流业和社会经济生活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学习沟通能力。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实践中有意识地锻炼、提升专业核心技能。

2.3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核心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课程一般为大学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物流企业管理、采购管理、仓储管理、运输管理、配送中心规划与管理、物流信息管理、物流成本管理等。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物流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运输业务管理实验系统、仓储业务管理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港口集装箱堆场系统交互版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专业核心课的理论学习基础上,不出校门也能在有限的课时内亲身体验较为系统、逼真的物流管理各环节的操作流程和技能要求。实验通常由学生分小组进行,通过岗位角色扮演,加深岗位体验,真实地体验物流管理实际工作流程和环境。

2.4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

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首先为大学三年级和四年级的专业核心课,主要包括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分析与设计、物流方案策划、物流金融、国际物流学等。为适应我国物流国际化的发展要求,与国际物流业务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国际物流学、物流金融等需设置为双语课。该类课程实践环节通常在校内实验室进行,实验系统一般包括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如港口企业管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供应链系统仿真实验系统、3D模拟现实国际物流系统、物流金融运营仿真实验系统、物流综合业务实验系统等。通过这一体系,让学生在前期所有课程理论学习和实践的基础上,通过模拟方案设计,提升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物流问题的能力,为进一步企业顶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打下坚实基础。专业综合技能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还包括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一般由学生利用暑期(通常为第三学年结束后的暑期),到专业实训基地或自寻实习单位,完成为期四周的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鼓励学生顶岗实习,独当一面,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升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结束后,学生需要撰写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论文,总结梳理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中所学的技能与发现的物流管理问题,并结合所学专业理论知识写成论文。经过专业老师指导,这一论文可以继续完善深化为毕业论文(设计)。因此,学校可以形成制度,由同一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与企业实训、毕业实习以及毕业论文(设计)进行指导,这样可以在一个学年的时间内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技能水平和专业创新能力。

2.5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本科院校越来越重视学生的专业创新能力。专业创新能力实践教学体系的教学内容包括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毕业论文(设计)和毕业实习等。创业基础理论与训练既包括与创业相关的基础理论讲授,也包括创业训练,后者一般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分组按项目开展,有条件的院校可以实行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的双导师制,最大限度地培训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毕业论文(设计)一般在第7学期末开始选题,根据物流管理的专业特点,一般要求选题方向侧重于实践,要求学生结合大学期间的实训、实践与实习,充分利用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理论运用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创新能力。毕业实习一般安排在第8学期,其目的性更强,与学生的就业紧密联系。需要注意的是,这也是学生毕业前强化其实践能力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学校要注意与企业的合作,强化全过程的毕业实习指导工作,避免出现毕业实习失控的现象。

3保障措施

3.1强化实践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

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从注重理论教学向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互动发展进行转变,首先需要学校从教学理念和制度建设上进行保障强化。从学校管理层到一线教师,都应充分认识到现代经济社会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实践能力的高要求,进而从制度上确保实践教学比例,进行实践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教学质量的动态考核。

3.2加强物流实验室的建设

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管理的专业理论体系和实践的核心流程展开,并综合考虑学校的专业特色,将沙盘模拟训练系统和计算机模拟软件系统有机结合,有条件的学校应考虑建设物流仿真实训实验室,培养学生掌握关键物流技术,提升实际操作和物流系统全面分析管理能力。同时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资金和场地,进行长期规划,也可以尝试多校合作共建共用物流管理实验室。

3.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与合作

校内物流实验室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水平,但其建设会受到资金、场地等因素的约束,并且更新的周期也比较慢。为了弥补其不足,学校应积极利用社会资源,联系规模实力强大、技术先进、经营规范的物流管理相关企业,进行协商洽谈,找准双方的利益结合点,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开展长期稳定的“双赢”式校企合作。

3.4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全国高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建设及学科战略发展调研报告》显示,“目前师资建设存在教师‘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缺乏企业实践经验、科研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科院校应该采取措施“走出去”和“请进来”,完善实践教学师资力量,不断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走出去”是指派遣专业骨干教师到相关企业挂职锻炼,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总工作量,并将实践教学能力作为教师考核评级的指标;“请进来”是指聘请知名学者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走入课堂,承担部分实验实训和实践课程、辅导技能竞赛以及进行创业指导等工作。

3.5构建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

科学的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控体系是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首先,应该建立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事前评价机制,对实践教学的内容、形式、师资力量、资源平台和教学计划进行综合评价;其次,应对实践教学进行事中监控,将实践教学质量检查纳入学校常规的教学检查中,避免实践教学流于形式;最后,应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事后综合评价,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参与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进行严格考核。

参考文献:

[1]乔兴旺,纪晓丽.高校经济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黄继英.国外大学的实践教学及其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4):95-98.

[3]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技术,2010(11):148-149.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4

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改革方案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其中改革的亮点主要体现在: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教学大纲的调整将紧密结合各类专业证书的考试大纲来制定;课程考核形式的大幅改革;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等。

【关键词】

综合改革;改革方案

【基金项目】

本论文由西北民族大学金融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为001-10013501。经济学院于2014年前半年进行了专业自评估,根据我院自评估情况,计划对金融学专业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进行综合改革。

一、改革目标

本次专业综合改革的总体目标为:围绕着培养适应民族地区社会需求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个目标,对现有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团队建设、实践教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改革,以期更好的实现培养目标。总目标中有七个子目标,每个子目标服务于总目标。第一,完成对金融专业的网络课程建设,以网络课程来带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的全面改革。第二,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的改革来激励学生学习的热情,彻底转变教学中师生的位置,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地位。第三,将提升学生实践能力落实在教学的每门课程和每一个教学环节上。第四,探索校企合作的新途径,以校企合作来整合现有的教学资源、实践资源、科研资源等,强化学院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关系,以期建立稳定的长期合作机制。第五,对金融学所有课程的内容进行综合改革,紧密结合金融专业各类证书考试。第六,改进实践教学工作,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工作较好的衔接,并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在整个本科培养过程中的作用。第七,建设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教学科研互相促进的团队,包括科研方向将逐步转向实务领域,教学团队的成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等。

二、现状概述

经济学院金融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可简述为能从事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及政府部门和企事业单位的专业工作的应用型人才。金融学专业现有在编教师12位,校外实习基地外聘教师多位,专业方向分为银行、证券、保险、理论四个方向,其中在编教师中证券方向4人,银行方向3人,理论方向4人,保险方向主要依托于保险教研室的师资。金融学专业现开设课程60门,总修读学分为170学分。所有课程分为四个模块:通识平台课、学科平台课、专业平台课、实践创新平台课,四个模块之间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在教学内容上,主要围绕以上四个方向展开,以2012版修订后的《金融学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大纲汇编》为依据。教学方法以多媒体辅助的传统讲授为主导,并依托金融实验室开展实验与部分课外实践活动。在考核方面,分考试和考查两种形式,专业基础课已基本实现计算机组卷考核,选修课和主要专业课的考核形式多以闭卷考试或课堂考查为主。实践教学方面,主要有课内实验、课外实验开放项目、各类实习、毕业论文几个方面。近几年取得的成绩主要体现在开办了多期全校性的“模拟炒股大赛”、“期货模拟交易比赛”;实验室开放项目成果对实验教学的支持作用表现突出;学生参与各类科研项目的比重不断增加;毕业论文的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方面,主要依托于学校与学院层面的相关制度开展工作,目前,金融学专业教研室层面主要从事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监督,对新进教师进行辅导,定期针对教学、科研集中开会等工作,尚未形成完善的内部机制。

三、改革方案

本次专业综合建设改革的亮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网络课程的大范围开设,学科平台中的大部分课程和专业平台中的所有课程借助教师发展中心的BLACKBOARD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力争在3年内彻底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由选课的自主权和自愿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对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大纲进行调整,将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的内容与相关课程的教学结合起来,并采取一定的激励措施鼓励学生考取这些证书。第三,考核形式的改革,主要分三个方面:1.基础理论课程要进一步加强题库建设与闭卷考试,除了期末采取计算机组卷的闭卷考试外,还应加入计算机组卷的单元考试。2.专业课程的考核形式要向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总评成绩的构成成分将有重大创新。比如:与资格证书考试相关的课程考核将加入资格证书考试的成绩作为总评成绩的部分;期货、股票等金融产品的限期模拟交易的收益率以及排名将作为考核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现场答辩、上机操作、当日行情分析讲解等将作为期末考查的新形式。3.与实习基地的合作单位共同进行课程内容的建设与考核改革。部分选修课程将实行考教分离,考核环节由证券公司或银行等合作单位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考核方案,由合作单位完成评分环节,最终由任课教师、教研室审核评分工作。第四,对专业选修课的课时进行整体规划,开设小课。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服务于计划保送研究生和考研的学生。针对以上四个方面,具体的改革措施将从团队建设、课程与教学、教学方式方法、实践教学、教学管理几个方面展开。

(一)团队建设改革

目前金融学专业教师12人,其中教学副院长1名、院长1名、川大在读博士1人、专职辅导员2人、兼职辅导员1人、特殊情况休假1人、实际以教学工作为主的人员只有6人。根据目前的情况,团队建设应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加强与校外实习基地的合作,将一些有教学能力的,对教学工作有热情的,长期从事实践工作的人员吸收到专业的团队建设中来。这样既可以解燃眉之急,又可以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在实施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必须以在编教师为主导。可以考虑每年定期向教务处、人事处报送外聘计划,该计划包括外聘人员的基本信息、拟从事的工作(课程建设、课程考试、独立授课、课外指导等)、人员的工作业绩考核。第二,鼓励在编教师考取金融领域的职业证书,对于国际性的、考试费用较高的证书考试,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三年之后,金融学专业的年轻任课教师的授课资格方面,应考虑其是否持有金融领域中与课程相对应的证书。该项条件也可作为后续进人的标准之一。第三,组建科研团队。目前金融学专业的教师科研方向不统一,专业背景差异大,需要进一步作资源整合。另外,为了达成培养目标,日后的科研内容应侧重于实际的、微观领域的问题研究。科研团队的建设可以考虑加入合作单位的人员。第四,继续引进人才。近几年可以抓住国有银行降薪的契机,引进银行的一些管理人员、证券公司的中高级投资顾问等。

(二)课程与教学改革

第一,借助BLACKBOARD平台使用翻转教学法,对专业课程进行网络平台课程建设。网络平台课程建成后要能实现三个目标:1.所有课程重修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资源完成对课程完整的学习。2.网络课程的资源丰富,足以支持对该课程有兴趣的学生完成自学,并能通过课程考试。3.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4.采用网络课程教学后,大幅度丰富教学内容,难度较低的知识点全部由学生课外自学完成,课程的总体信息量比传统讲授模式下要有大幅度的提升。第二,对课程学时进行调整。选修课部分可以采取课程学时分割、课程配对选择的新模式。本次自评估中,专家提议开设18—20学时的小课,以提高授课效率及课程之间的关联性。根据本条建议,本次教学改革将银行、保险、证券三个方向的选修课进行重修整合,对关联性较高的两门同方向选修课程压缩课时,两门课总共36学时,一门课18学时,1个学分。学生在选课时,必须两门课同时选择。在开课时,两门课同一学期开设。例如:证券方向的选修课中《金融衍生工具》与《期货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关联紧密,内容叠加较多,可以在同一学期开设,学生必须两门课程同时选择。前半学期开设《金融衍生工具》,18学时,后半学期开设《期货理论与实务》18学时。在二年级初次进行选修课选择时,给学生安排一次选课指导,主要介绍课程组合对专业方向与个人职业发展的影响。第三,结合专业类证书考试,对课程的内容进行调整。目前,根据金融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基础,以及金融学专业的师资情况来看,主要针对以下几个考试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证券从业资格考试、银行从业资格考试、期货从业资格考试、注册金融分析师考试、金融英语等级考试、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初级会计师考试。课程内容调整的大致思路如下,以证券方向为例。基础课部分:证券方向主要结合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和期货从业资格考试。证券从业资格考试包括五门课程:《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发行与承销》、《证券交易》、《证券投资分析》。根据目前的培养方案,《证券投资学》为该方向的基础课程,该课程在进一步调整教学大纲时应以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的《证券基础知识》课程为蓝本进行课程内容调整。该课程需要进行网络课程建设,网络授课资源与课堂讲授资源的内容加总起来,必须全部涵盖证券从业资格考试中《证券基础知识》考试大纲中的所有考点。选修课部分:《证券投资分析》对应《证券投资分析》;《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对应《证券发行与承销》;《基金管理》对应《证券投资基金》,这些选修课全部进行网络课程建设,使学生可以提前通过网络课程的学习,尽早考取证券从业资格证书。再比如,《金融英语》课程应直接与金融英语考试挂钩,在每年前半年开设,因为金融英语后半年考试。该课程的教材选用金融英语考试的指定用书,并配备中国人民银行指定的辅导用书。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帮助学生考取金融英语初级证书。该课程需要建设网络课程资源。银行方向、保险方向也将以以上思路展开课程改革。近几年,金融学专业从事保险专业工作的人员较少,建议压缩保险类课程门数。第四,加入体现金融理论前沿研究成果的课程,主要有《Matlab在金融领域的应用》、《ARCmap在经济领域的应用》、《ARCview在经济领域的应用》、《金融物理学导论》、《金融地理学》、《金融职业道德操守》(参考注册金融分析师一级考试必考课程《金融职业伦理道德操守规则》)等课程。这些课程有一定难度,主要服务于科研。因此,每门课在正式开课的前学期,先开设几次课外讲座,为任课教师积累一些教学经验。另外,该类课程主要适合于计划考研、保研的同学学习,因此在课程选择时应设置一定的基点标准,符合标准的同学可以选择该课程,该课程的考核应尽量宽松,目的只是为有这方面兴趣的同学普及该课程得基本知识。第五,考核方式的改革。考核改革的主导思想有四:1.无论专业基础课还是专业选修课都应加强分阶段考核;2.强化计算机组卷闭卷考试在基础课中的作用;3.选修课的考核形式要趋于多样化;4.加强校企合作,共同参与考核。下面针对以上几点,举几个例子来说明改革思路。例如《证券投资分析》是一门选修课,其总评成绩可以分为三部分:考勤、收益率排名、期末现场投资分析三部分,各占一定的比重。其中,收益率排名可以针对选课的同学开一学期的模拟证券投资组合大赛,即学生通过实验室的比赛,自由选择股票、基金、债券等金融产品组合,最终期末时由系统自动生成的总收益率排名来确定该项成绩。最后期末时,教师选择当日的一支股票或其他金融产品,由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个分析报告,该报告交由与我院合作的证券公司评分,评分标准应事先由证券公司与任课教师共同制定。再比如《商业银行经营与管理》是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可以考虑建设计算机题库,题目的选择应加入银行从业考试的题目。题库建成后主要用于阶段性考试,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加现场答辩的形式分小组进行。上机操作主要使用金融实验室的《商业银行综合柜员业务模拟软件》。第六,积极联系实习基地,邀请其工作人员参与到我院的教材编写、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方方面面。

(三)教学方式方法改革

教师的课程教学工作将从传统课堂讲授转变为课堂案例讨论、在线答疑解惑、组织考试三部分工作。网络课程建设成形后,选修课部分可以允许学生提前选择网络课程学习形式获得学分。另外,翻转教学法在当下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基础课全部采取网络课程———翻转教学法和传统接受两种教学模式并行,以供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听课方式。各门课程在教学方法改革中,都应注意同一个问题,就是不再将一些简单的理论讲授来占用课堂的宝贵时间,基本概念、理论等简单内容全部放到网络资源中去,由学生自学。课堂上应大量使用案例和讨论等新形式。为了更好的整合教学资源,计划在部分课程中,留出2到4学时的课时,使用在线视频由合作实习基地的人员参与或在线视频或音频讲授课程。

(四)实践教学改革

第一,模拟比赛改革。目前,金融学专业的实践教学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理论教学的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基本处于单独运行的状态。下一步对于实践教学的改革应着力于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逐步分解到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学生课外自学平台等多个方面中去。例如:股票模拟大赛与期货模拟大赛可以逐步变为经济学院对外宣传的途径之一,以及为全校学生普及金融知识的平台,而不再作为专业实践环节的主要构成部分。日后将直接面向不同的课程,根据课程的需求,专为金融班学生开设比赛,比赛的规则设定将更为严格。比如,当前期货模拟大赛的起始资金为1000万,而日后的专业性比赛中,起始资金仅10万元,操作不慎极易暴仓。比赛的结果也会在相应的课程考核中占有一定的比重。第二,毕业论文改革。本专业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但目前的毕业论文撰写完全遵照学术论文的撰写模式进行,与培养目标相背离。计划加入体现实践性的行业研究报告、行情预测分析报告、银行金融产品设计方案等新形式,计划在未来三年中,实践性论文题目应占到论文总题目的50%。教研室在进行论文题目拟定时,可以邀请合作单位参与,共同给出论文题目,最后的论文答辩学术型题目和实务型题目分开答辩,实务型题目的答辩必须由合作单位的参与。第三,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改革。目前我院申报的该类项目中,金融占比最高,但创新项目全部属于学术研究类,创业项目与金融完全无关。建议下一步创新项目应与实务创新或科研领域涉及MATLAB、金融地理等前沿挂钩,创业项目应鼓励学生使用立项资金进行证券投资或是投向银行理财产品,项目运作过程邀请实习基地的相关单位参与指导。

(五)教学管理改革

这部分改革主要涉及教研室的制度建设问题。在学校和学院的框架下,进一步给出具体的措施来保障以上改革的顺利进行。除以上几方面外,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内容简单阐述。首先,充分发挥大学生学本营的作用,除了招募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辅导外,还应加入各类专业证书的辅导。改进奖惩机制,对于辅导同学考取证书的导生应按考取证书的人数给与奖励。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邀请导生,申请教室和实验室的使用,自发性的开展学习。鼓励导生自定辅导课程计划,招募学生开展证书考试类的辅导,学院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其次,由于教学改革的工作量巨大,金融教研室人力有限,可以考虑借助大学生学本营,为需要助教的老师招募网络课程建设助理。第三,对于每门课程的建设思路与规划,应由教研室主任单独约见每位教师共同商讨,关联课程的改革方案应由相关课程教师与教研室主任共同讨论,及时将改革进展报送主管院长。第四,改革过程本着转变思想、兼顾各方利益的原则推进。一方面要积极培养年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提高青年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给老教师足够的空间进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的调整,充分发挥老教师的科研长项,与年轻教师和校外合作人员组建教学科研团队。

作者:孙光慧 杨黎琼 单位:西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5

(一)经典案例的分析讲授数量不够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缺乏合适经典的教学案例,或者结合实际案例来分析和应用所讲授的理论较少。这样必然会导致学生失去学习计量经济学的兴趣或者即使有也很弱。虽然有的学生依靠自己的记忆记住了所学的知识,但也只是一些空洞、枯燥的纯理论,达不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仅仅是为了应付期末考试罢了,很难实现素质教育所期望的效果,结果使得这样的教育很失败。据问卷调查,您对《计量经济学》教学改革的建设中,大约有68%的学生认为应该多增加经典案例来教学。

(二)多媒体在教学中使用过当

很多老师为了省时,省力,干净,一整堂课完全依靠多媒体来教学,结果表面上课讲得很精彩,实际上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掌握知识一时的,原因是一方面信息传递速度太快,记忆是暂时的,根据心理学中所谓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特征即先快后慢可知如果课下学生不及时复习巩固,很快就会把当天所学知识忘掉;可见,多媒体使用必须与其他教学设备有机结合起来,例如黑板,投影仪等,才能弥补多媒体的缺点,使得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三)计量经济相关软件实践操作缺乏

各种计量经济学常用软件在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Eviews,SPSS,SAS,GAUSS,Stata等等,可以使计算简便,快捷,准确,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由于没有上微机课的条件,而仅仅通过理论讲授一下,各种主要软件的基本操作程序,学生很少能够亲自动手就某个具体的经济问题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来分析处理并且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导致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脱节。

二、存在主要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从学生角度看

对于经济或管理类学生大部分是文科生,一小部分是理科生,文科生的数学底子比较薄,对于出现的数理推导不理解,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逐渐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和信心,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对于理科生来说,相对好一些,但是学习计量经济学也很吃力,因为它涉及的内容和学科较多,仅会数学是不够的,所以理科生学完了计量经济学也不是很明白、很透彻。

(二)从教师角度好看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主导者,若想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必须具有扎实而渊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即教师若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有一桶水。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尤其一些青年教师一方面所具有的理论知识不仅不够,而且备课不认真,不用心,不熟练等一系列问题,另外,对于有教学经验的老教师,虽然教学经检和能力都比较强,但是由于科研压力,很多老教师把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全心全意搞科研项目上了,很少在讲台上授课,导致科研与教学分离。而年轻教师科研能力相对较弱,教学经验不足,但却在讲台上授课,这样从整体上来看势必导致最新的理论研究成果不能传授给学生,是学生吸收不到最新鲜的血液,而只是已有的书本知识罢了,导致教学效果不好,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三)从教材角度看

目前,计量经济学教材种类繁多,但是大体上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国内学者编著的教材,例如李子奈,张定胜,庞皓,赵国庆,孙净水等;二是国外教材的翻译版本,主要有伍德里奇,古扎拉蒂,格林,汉密尔顿等。并且由于教材版本和出版社的不同使得种类更加繁杂。这里的教材有的偏重于数学与数理统计学的原理,公式的逻辑推导,举例较少,这样使得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学起来难度较大,但是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却有利于对计量经济理论的掌握,有利于进一步学习高级计量经济学。

(四)从教法的角度看

目前,计量经济学的讲授方法比较单一即“讲授法”,可以说是一整堂课都是老师在自问自答,而像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法却没有很好得到运用。这样使得课堂氛围不浓,很单调,很少能够形成师生互动教学,就教师在唱独角戏,严重影响教学效果。另外,教师在运用各种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具体专业实际情况,不要一概而论,最好所选择的案例既能说明说讲的理论,又与专业相接近,尽量做到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自己的毕业论文中应用计量经济学模型来解决实际经济学问题提供保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三、改进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的对策

(一)教材的选择要适合学生自身的特点

学校在选择教材时要适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即对于初学者来说,国外教材相对来说更适合作为入门教材,或者对于仅把计量经济学作为研究人员的工具时,国外的教材更具有实用性。例如伍德里奇的《计量经济学导论:现代观点》。对于数学基础较好的学生,侧重于理论的教学和科研人员来说,国内的教材较适合选用,例如李子奈的计量经济学。

(二)课时数量要安排适当

由于计量经济学涉及的内容较多,而且知识复杂,抽象,若想“教师较好,学生学好”,必须有充足的课时安排作保障。一般要分两学期来安排而且每学期大学56课时左右最好,另外,该门课程要求实际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较强,要安排一定数量的实验微机课,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方法要恰当选择

目前,教育学中和新发明的教学方法很多,但是教师要结合所讲授内容的特点和所传授知识的对象情况来恰当选择相互匹配的教法组合。例如:在讲授原理公式推到时,要选用讲授与启发相结合,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在讲授案例和作业时,多选用讨论式、启发式和设问式教法组合,增加师生互动环节来增强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上吸取计量经济学知识,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四)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

学习计量经济学的最终目标是利用所学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来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因此,教师应加强对学生布置作业来达到,主要包括小型论文和课后作业。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些问题或自选题目,让学生自己亲自收集样本数据,利用各种计算机软件来处理数据资料,建立计量经济模型来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并完成一篇小型论文按时上交,以此作为平时成绩依据之一。另外,教师要尽可能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练习,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既复习巩固了课堂所学知识,又进一步强化了对理论知识的运用。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6

[关键词]区域经济学;教学改革;实践教学;教材选择

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它不同于其他以单一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的经济学科。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规律(孙久文,叶裕民2010)。区域学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交叉边缘学科,区域经济学的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理论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中。这就要求区域经济学教学以及相关人才培养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这迫切我们探索能够突出学科特色的区域经济学教学模式。尽管诸多研究者对区域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相应的研究,但当前以下几个问题更应该值得关注和思考。

一、课程考核体系如何进一步地完善

课程有诸多种类的考核体系,有的考核体系侧重于基础理论掌握程度,而有的考核体系更侧重于实际操作水平。然而,不同种类的考核体系也会产生不同的激励效果。科学的考核方式不但能够检验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程度,而且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在区域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传统课程考核基本上是“期末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这种考核方式过于简单化和片面化,会导致学生只关注课程的基本知识点,课程考试来临之际,他们通常会采取临阵磨枪和突击方式来应对考试。更有甚者,学生们通过各种方式考试作弊。由此看来,这种传统的考核体系已经不太适合于当代教学过程。刘迎霞(2011)指出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性相对较强的学科,更应该注重发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创造性。因此,授课教师对学生的考核应该多样化,而不只是关注期末试卷考试考核,应该把过程考核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李刚和鞠佳(2017)以及肖立强(2015)提出课程考核体系应该把“过程考核成绩”的比例提升,使得“过程考核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地位同等起来,这样才能科学地完善课程考核体系。课程考核体系中对“过程考核分数”应该设定何种范围才是合理的?一门课程的成绩满分为100分,按照传统的课程考核设置,平时成绩占20%-30%,而期末成绩占70%-80%。那么,势必要调低期末成绩所占比重,以突显过程考核的比例。至于如何设置平时成绩、过程考核成绩以及期末成绩的具体占比,至今没有形成一致的设置标准,主要是课程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及不同院校的具体教学要求有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提升过程考核成绩不仅增强了学生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弥补了传统课程考核的缺陷。

二、课程教材如何科学合理地选择

课程所需教材选择是否合理是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重要前提之一。授课教师在选择课程所需教材时应该充分考虑到授课对象的基础以及课程教学目标所需。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仅包括了宏观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城市学的相关知识点,同时也包括了地理学和管理学的知识点。因此,选择合适的区域经济学教材尤为重要。国内高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在面对同一门课程时选择的教材也应该量力而行。当前“双一流”院校的本科生基础较好、吸收能力较强、更具发散思维,这类院校的区域经济学课程体系要和国际接轨,应该选择国外经典教材和前沿教材是比较合理的,理论性较强的教材如藤田昌久等人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奥利沙文的《城市经济学》等,以及偏重于技术方法应用的教材如勒沙杰和佩斯的《空间计量经济学导论》和J•保罗•埃尔霍斯特的《空间计量经济学:从横截面数据到空间面板》等。然而对于普通院校的本科学生而言,他们基础相对薄弱,面对前沿性较强且相对复杂的理论时吸收能力较差,盲目使用国外前沿教材往往会产生适得其反的后果。从国内现有的教材来看,几乎包含了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关系理论以及区域经济政策理论等主要核心内容,如孙久文和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魏后凯《现代区域经济学》、安虎森《新区域经济学》等,与此同时,由于区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成熟,因此授课老师在讲授《区域经济学》课程时还需要考虑到这门课程的交叉学科的特征,适当增加辅助教材的学习资料,例如李小建的《经济地理学(第三版)》以及《经济地理学探究性学习教程》。国内一般教材基本上满足了本科学生的学习需求,完全没有必要对普通院校学生“拔苗助长”。然而,任何学科都在不断地快速发展,针对区域经济学某些内容的变动和更新,授课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可以通过案例引入和前沿介绍(如学术论文)等方式将其引入课程讲授过程中以完善授课内容。在传授学生知识过程中教材只是一种传递知识的媒介,授课老师没有必要完全按照教材“一字不差”进行讲授,完全可以根据授课对象、课程大纲以及课程目标等有针对性选择授课内容进行安排。

三、授课教师自身素质能力如何提升

俗话说的好:“打铁仍需自身硬”。在向学生传授区域经济学相关知识时,授课老师应该对区域经济学发展体系、基础理论以及最新前沿有充分的理解和掌握。授课教师不能仅专注于区域经济学的教学而忽视了对区域经济学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只有任课教师在充分理解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基础上,并运用这些理论知识对经济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才能更为深刻地理解理论、验证理论,才能充分掌握各种区域经济分析方法和技术分析手段,这样更能为区域经济学课程的授课提供教为良好的基础和经典案例。与此同时,授课教师应该到政府、城市规划部门以及统计部门进行调研和访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接触到第一手资料,为区域经济学的授课提供更为真实的辅助资料,能够多方面的扩充学生的知识体量。更为重要的是,授课教师自身要在授课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授课教师应该怀有谦虚和敬畏的心态,不断地在教学过程中学习和认真总结,针对区域经济的新政策、新形式、新热点、新技术等要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这样才能丰富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进而更好地传道授业解惑。

四、授课教师如何加强师生互动

传统课堂以的填鸭式教学为特征,这种教学方式隔断了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导致授课教师和学生处于不同等地位。填鸭式的授课方式致使课堂氛围变的死气沉沉,老师授课也变的毫无动力。授课教师无法得到学生的正向反馈,而学生也没有及时向老师反映他们的问题。师生有好的互动过程是良好课堂氛围的主要表现之一,授课教师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方式向学生传递知识,而学生应该以一种积极主动的方式去接受知识。因此,授课教师应该彻底转变填鸭式教学方式,要让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提升起来,使得老师和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授课教师应该通过典型问题引入、经典案例讨论、课程论文撰写及讨论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全方面调动学生们积极性,增强学生和授课教师之间的互动性。学生们以积极主动心态学习新的知识,这相对容易地克服了传统课堂上所面临的难题。

[参考文献]

[1]孙久文,叶裕民.区域经济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刘迎霞.区域经济学实践性教学改革初探[J].集体经济,2011(3):218-219.

[3]李刚,鞠佳.关于证券投资学课程教学改革几个重点问题的思考[J].时代金融,2017(8):266.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通识教育;教学模式

作为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其综合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相比较于专业课,通识教育选修课大多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识教育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思想。国外高校通识教育实践较早,理论研究成果也较为丰富。在对通识教育的概念理解以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方面,哈佛大学认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应当是相互渗透并可以相互转化的。在通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方面,国外学者普遍认为大学开展通识教育,除了要重视课程内容的建设,还要重视教学方法的改革。目前在斯坦福大学就读的学生必须在四个领域至少完成9门通识教育课程,包括人文学科导论、自然/应用科学和技术以及数学、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世界/美国文化和两性研究。教学内容有一定深度,实行小组研讨班教学。学生在课堂上如日常谈话般,在聆听、讨论、阅读和解释课程题目时发展批判性思考和解释技能。国内相关研究大多集中在课程定位、国际经验借鉴以及课程实施现状与对策研究等方面。陈向明(2006)分析了当时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实施通识教育的各种困境,指出在我国实施通识教育仍任重而道远。徐辉、季诚钧(2004)从通识教育理念、通识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要求、课程教学与管理等方面对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大陆通识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不足。黄伟力(2007)总结了欧美知名高校公共选修课设置的四种模式及课程特点,建议高校选修课重点关注顶层设计、课程标准与有效的课程形式。李楠、周建华(2011)进行了中美大学通识课程建设比较,认为美国在课程目标、结构、内容、管理机构和考试考核方面的成功经验对我国通识课程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和启示价值。蒋宗珍(2008)认为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设置存在目标偏离、内容肤浅、课程构成比例失调现象,建议从课程设置理念、设置思路与注重人文科学素质教育三方面进行改革;李屏(2012)认为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教学质量的提高,迫切需要科学地界定课程目标,调整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式,理顺管理关系。王骏飞、付明、李淑艳(2014)分析了通识教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明确课程目标、调整课程结构、完善课程内容、强化管理机制等策略。童正芳、李雪、刘妍(2016)从分析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主要特征入手,以南京审计大学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为研究样本,分析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提出改进方案。相比较而言,国内高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实践与理论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视角相对集中,研究内容较为单一。国外相关研究在核心概念与关键问题的理解上基本达成共识。考虑到教师是课程学习的主导者,本文重点进行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教学现状及主体行为研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对策。

一、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各行各业对综合型人才的不断需求,我国高校开始重视对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实践。学习借鉴美国研究型大学的经验,引进选修制、导师制、学分制,对课程设置进行一定的划分,要求学生必须选修相关课程并获得相应的学分。金融类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也取得了较大进展,但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对象的金融知识基础不同,同时受制于庞大的选修人数,教师大多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收益甚少,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日益凸显。

(一)通识教育难以发挥其“补充性”

通识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一个重要补充,旨在培养出更为专业的“通才”。受人才培养方案引导,修满通识教育选修课的学分只是作为毕业的条件之一,通识教育课缺乏足够的重视。师生双方往往更侧重于专业课的教学投入,选修课与其他教学环节往往流于形式。金融专业学生通常是为了获得学分去选择金融类选修课,在具体课程的选择上,学分较高且老师要求相对低的课程更容易受到学生的欢迎,这与通识教育的目标背道而驰。非金融专业学生在选择金融类通识课后,由于专业基础薄弱,很容易因畏难而对课程失去兴趣,尽管获得了学分,在金融素养提升上并没有得到预期效果,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并不能称之为“通才”。

(二)金融类通识教育课师资过于“专业”

金融类通识教育的师资主要来源于本专业,另有其他专业领域具备金融知识与兴趣的教师。无论来源如何,金融类通识教育的供给主体都来源于专业领域,自身带着很强的专业色彩,很难做到将专业领域与非专业领域融会贯通,大多数无力开拓学生的思维视角,达不到通识教育的目标。

(三)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程设置不合理

为了完成工作量,越来越多的教师选择开设选修课,选修课数量大大增加,但多数教师并没有很好地结合授课对象的特点来设计教学内容,而是简单地将专业课程通俗化,授课中一味地灌输专业知识,忽略了“通识”的本意。表面来看,通识课课源增多,学生选择范围增加,但精心打磨的课程很少,学生学习的满意度并不高。另外,非金融专业学生和金融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不同,在学习金融类课程时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会有偏差,这就需要在课程设置上有所侧重,难度也要做出一定区分,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实践来看,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对于金融专业的学生而言更像是专业知识的“温习”,而非金融专业的学生却连基本概念都搞不懂,课程内容无法满足于每一个个体,教学效果不容乐观。

(四)教学组织陈旧单一

目前来看,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师的角色限定于将已有的知识定向的灌输给学生,而学生就是被动接受,师生之间的互动少之又少,很少就具体问题展开细致精深的讨论,教学过程单调乏味。虽然部分高校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等方式,但成效和反响并不理想。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使得学生成为了学习的被动者,在学习上更加依赖老师,学生的自学能力、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五)通识教育教学成果评估体系缺失

教学质量评价一直是教育改革重视的问题,这直接影响着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但我国目前并没有科学的通识教育课程评估体系,在对通识教育教学成果评估上多采用专业课评估模式,借助学生出勤与考试情况评价教学效果,这就使得教师在通识教育教学改革中付出良多但得不到充分认可,导致教师开展通识教育改革的积极性不高。

二、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供给主体行为分析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目标不再是专业知识的训练与陶冶,而是更加关注学生“做人”方面的教育,关注学生生活的、道德的、情感的、理智的和谐发展。金融类通识教育意在促进学生立足金融视角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金融素养。通识课教师作为教学供给主体,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实践来看,通识课教师自身素养与教学技巧有待加强。

(一)通识课教师并不“通识”

长期的专业训练使得教师思维固化,在教学中很容易引导学生用专业视角去分析与解决问题。通识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的不是教学生用某一个特定的专业视角去思考,而是开阔其思维,这就要求老师自身要有宏观视野。目前来看,这正是多数通识课程教师所缺乏的,通识教师不“通识”的问题应该得到重视与扭转。

(二)教学方法沿用专业课教学方法

从金融类通识教育课开展情况来看,通识课教师普遍将专业领域教学方法引用到通识教育课中,将专业思维专业视角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教学方法也以专业教学方法为主,即使稍作创新也摆脱不了专业教学方法的影子,没有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区分开来。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方,只会越来越专业化思维。

(三)通识课教师对学生教学评价模式不合理

专业课程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多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通识课虽然有的仍是采用这种方式,但并不普遍,更多的是论文形式,课程结束让学生写一篇与本学科相关的论文,再结合平时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就构成了学生的最终成绩。这样的评估模式表面来看比较全面,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并没有得到最大的延伸。

三、供给侧改革视角下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效果优化的思考

供给侧改革视角即从供给端来研究通识教育问题,着力提高供给端的质量和输出效率。在金融类通识教育上,供给端主体主要是通识课教师。结合上文提出的诸出问题,建议如下。

(一)通识课教师要“通识”

通识课教师本身要注重能力的提升,要学习各种相关知识,在多学科之间建立起能影响学生“完整”发展的系统脉络。高校在通识师资的培养上要制定适合的培养战略,提升现有的通识师资的通识度。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在开设上要把好教师这个关口,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通识”能力,开设的课程必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完善课程教学内容

金融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师不能仅仅满足于将一些已有的理论成果传授给学生,更应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能够学以致用,要与专业教育有所区分。教师可以在课前或课间邀请学生分享自己关注的最新金融类动态,引导与补充的同时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在交流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完善课程教学方法

不同课程应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而不应拘泥于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在金融类通识教育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已学的金融理论与分析视角运用到现实案例中去。在教学方法上,改变老师一人讲授的固有局面,将不同板块的内容或最新理论成果,以及国家出台的相关金融政策分配给学生,由学生自己或以小组形式做成PPT或其他展示形式来讲解,老师在学生讲解完毕后做适当的补充,以此改变课堂监管者和提问者的角色。学生在各种查资做展示的过程中也增加了知识储备,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四)完善课程作业设置

教师在通识课程作业布置上,不应单纯以考核为目的,而应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提高教学效果为目标。在课程作业命题上应该更加灵活,不要单纯地让学生抄抄概念,可以采用开放性的命题形式,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加强学生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训练。课程作业的形式可以更加丰富多元,可以采取小组互助合作、专题调研、主题讨论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程教学、认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

(五)完善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体系

美国的大学绩点计算由多部分组成,期末考试只是其中一项,只要平时作业都能较好完成,就算期末考试发挥失常也不会严重影响GPA(平均成绩点数)。这样不但减轻了备考压力,对学生学业的评定也更为客观公正。有别于美国的做法,国内高校课程学习情况评价主要分为平时和期末两阶段,比较注重期末考核。近年来,考虑到平时表现与日常教学过程能够更好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国内高校也在积极开展学习情况评价体系改革。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理应加大平时占分,以期促进教学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注重平时投入,更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

四、结束语

与专业教育相比,通识教育的“通识性”更加注重培养一个在思想道德和文化素养上健全的人。金融类通识教育的初衷是提升非本专业学生的金融素养,能够运用所学金融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相关问题,能够客观公正地看待一系列金融政策及其效果,敢于并能够针对金融热点事件发表自己的观点。反观我国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开展现状及所面临的各种问题,有必要强调教学过程与方法的改革,改善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选修课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陈向明.对通识教育有关概念的辨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6(3).

[2]陈星.高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与课程设置探究[J].生活教育,2015(21).

[3]黄伟力.国内外高校公共选修课的设置情况分析及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配套选修课建设的启示[J].高教探索,2007(4).

[4]蒋宗珍.关于构建普通高校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8).

[5]李楠,周建华.中美大学通识教育课程建设比较与启示[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

[6]李屏.我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11).

[7]李曼丽,张羽,欧阳珏.大学生通识教育课程实施效果评价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4(Z1).

[8]童正芳,李雪,刘妍.高校金融类通识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究———以南京审计大学为例[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5).

[9]王骏飞,付明,李淑艳.特色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选修课课程建设策略探究[J].价值工程,2014(7).

[10]王玉俊.论大学通识课程任课教师应具备的素养问题[J].文科资料,2016(06).

[11]徐辉,季诚钧.高等教育研究方法现状及分析[J].中国高教研究,2004(1).

[12]杨晓玲.社会转型期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7(02).

[13]朱海龙,王云魁.大学通识教育实践操作教学课程效果评估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等研究与评估版,2015(6).

金融导论论文范文8

安全学科自20世纪50年代建立本科专业发展至今,国内众多学者就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展了广泛交流和深入研究。当前关于该专业的培养模式主要存在两种观点,即培养通才式安全科技人才和培养行业性安全科技人才。前者要求毕业生掌握适用于各个行业的通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实务处理方法,以适应大社会的需求;后者仅要求学生掌握某个特定行业领域的安全科技知识。鉴于历史原因,安全工程专业大多设置在能源矿业、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土木建筑等专业特色鲜明的工科类院校;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等少数文科类高校也有开办此专业。由于当前国内安全生产现状的严峻性及国家对安全工作的重视,全国现有130余所高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该专业在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系列问题。例如,培养模式上主要采取传统的教学理念,课程教学只注重相应课程知识点的讲解,未考虑该门课程在整个专业培养方案中的作用;偏重理论教学而忽视实践教学环节;多门课程之间存在教学内容的重复,如安全系统工程、安全评价、安全学原理三门课程的部分内容;多采取大班制生产实习方式,局限于认知层面的观摩与参观;学生动手能力比较弱,普遍反映所学知识“泛”而不“精”。再者,现今的本科生都出自90后,多为家庭的独生子女,个性较强,团队协作能力欠缺。培养安全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采取系统化的教学模式。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有必要借鉴CDIO工程教育理念加强该专业培养模式的创新改革,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以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安全类应用型人才。

二、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教学改革

(一)基于CDIO理念的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与专业培养模式息息相关,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是培养安全工程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在此,我院拟结合安全工程专业的自身特点,以学生个性化发展为核心,以未来职业规划为导向,基于CDIO理念构建相应的课程体系,形成一、二、三级课程群。安全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见图2。其中,一级项目为安全工程导论课(安全科学发展动态)及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能够从中受到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系统训练。二级项目由公共基础类课程、专业基础类课程、专业类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等组成,专业类课程又可以进一步归类为安全管理类、安全技术类;各门课程之间相互联系,针对具体课程开设课程设计;三大实习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旨在促进安全理论知识和工程实践的融会贯通。二级项目主要以专业学习过程中的实践、创新、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创新创业项目。三级项目在二级项目下进行拓展,为加强核心课程与二级项目而设立的相应课程群,如安全管理类课程包括管理学概论、安全管理与安全法学、安全心理学、保险与安全经济学等。 CDIO理念下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区别于传统的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能力。通过采取实验课程的研究性教学、特定专业课程设计的设置、创新创业项目资助来贯穿相应的核心课程,学生可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二)实验课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教学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并确定与专业相关的课题开展研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从中吸收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从而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种实践活动。实验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体现出综合性、直观性等特点,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将研究性教学理念引入安全工程专业的实验课程教学中,完全相符CDIO工程教育理念。安全工程专业的研究性实验教学内容可区分为基础性、综合设计性、创新性三大类。基础性实验教学主要为强化专业理论理解和培养基本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综合性实验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和专业知识,分析、处理工程和前沿课题中的安全问题;创新性实验是整个实验教学的核心,由学生自发组建研究小组,围绕教师的研究项目或学术前沿课题,通过查阅文献、搭建实验平台、收集数据等,达到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CDIO工程教育模式要求高校应加大安全工程专业的综合设计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扶植力度。此外,高校应该大力建设开放性实验室,向全体本科生开放,为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自主实验、参与创新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提供平台。开放性实验室可成为学生备赛的训练场,自己动手,积极性增加,也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学生借助该平台选定实验课题、选择仪器设备、拟定实验方案、处理实验数据和分析实验结果。指导老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在实验室开放、实验资料、解答实验问题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全方位服务,给学生创造一个研究型的学习环境。同时,实验室还为全校学生创造了一个交友的平台,许多获过奖项的学生在这里可以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高年级引导低年级,研究生指导本科生。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必须加大相应的经费投入。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特色,设置安全系统工程实验、安全人机工程实验、工业通风实验、矿井通风与除尘实验、火灾爆炸实验、机械安全实验、安全检测实验、电气安全实验、锅炉与压力容器实验、地下工程安全防治实验、软件模拟仿真实验等。

(三)多样化的实习教学模式

认识实习是让学生了解安全工程专业的主要知识点及职业特性,为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基础;通过共建校外产学合作认识实习基地,采取教学参观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实习模式,加深学生对安全工程专业的认识。生产实习是在系统掌握安全工程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程后实施,实习地点尽量满足多样化,如港口码头、建筑施工现场、火电厂、变电站、化工厂、造船厂、矿山等。毕业实习单位可由学生自主与就业单位取得联系,或由指导老师推荐。毕业实习的内容可以涉及机械制造、石油化工、矿山、核电、建筑、道路交通、港口、酒店消防、地铁施工、金融保险、安监部门等多个领域,与地区经济建设、生产实况、科研现状紧密结合。依据CDIO教育理念,必须加强校企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以保障各类实习基地的有效性与延续性。

(四)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的多样性

课程设计主要以专业知识为基础,是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环节,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灵活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并且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当前课程设计普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课程设计题目偏少、时间安排不充足、教师重视程度不够、考核方式不科学等,这是高校需要共同解决的一个问题。毕业设计是安全工程本科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具有系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安全问题的能力,能够从事安全技术与管理、安全科学研究及安全工程师的工作。安全工程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应该紧扣学生的毕业实习单位,以便让学生更早融入工程实践中,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学生也可以根据未来的就业方向及科研兴趣进行毕业设计题目的选择,按照“导师—学生”双向选择的原则确定指导教师。保证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尽量满足工程设计需要,与实习项目相吻合。毕业设计题目类型多样化,可涉及核电项目、建筑施工、公路隧道、煤矿水害、船舶重工、消防灭火、石油化工、银行保险、矿山等多个行业的安全问题。

(五)科研训练项目的设立

安全工程作为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特色专业,要求毕业生在工作中要有较高的创新性思维和动手能力。开展科研训练是遵循CDIO工程教育理念的重要手段之一,有利于创建良好的创新型学习环境。为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了解安全学科发展的前沿和动态,可以组织和实施校级本科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同时,专业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积极申请部级、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生也可以直接参与专业教师的在研课题。福州大学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生近年获批的立项课题涉及企业安全文化体系构建、煤矿水害防治、建筑施工用电风险管理、学生公寓人机不安全因素辨识、校园安全风险分析、大学生职业安全健康素质调研、手机人机界面设计、建筑工程安全培训模式构建、防火涂料研制等。学生通过参与各类科研训练,由此贯穿项目构思、设计、实施、运行的全过程,不仅拓宽了安全工程领域的科学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自身的工程设计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教学团队的建设

为更好地贯彻CDIO工程教育理念,必须建立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当前从事安全工程专业教育的多数教师是在本科毕业后直接深造而走上教学岗位的,生产现场的实践经验比较缺乏。各个高校可以有计划地安排青年专业教师深入工矿企业一线挂职锻炼,并建立相应的奖励制度;或主动聘请在各类企业中专门从事安全管理与安全技术的优秀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任教,弥补专职师资队伍工程经验不足的缺陷。安全工程专业教师要有终身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程实践能力,以便及时将企业最新的技术进展反馈给本专业的学生。改革安全工程专业教师的考核方式,不能仅以论文为指标,还需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综合评价。实行本科生导师制。每个专业教师负责若干名学生的学业辅导,定期与学生进行直接交流,加强学生在职业道德、诚信和职业素质等方面的指引。

三、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