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研修总结范例

学校研修总结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1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研修;现状剖析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取得明显成效

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主要是通过教育部的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暑期社会实践、哲社骨干教师培训、学术会议和高校相关院系组织的社会实践进行,自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出台以来,活动开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性日益明确

2005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关键在教师,要求通过名师指导、社会考察、国内外学术交流等措施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2007年,《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指出,组织骨干教师研修是一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工作,是提高思政课教师的思政政治素质、科研能力和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并且规定教师到“改革开放的前沿和革命圣地进行学习考察”是社会实践研修的重要内容之一。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进一步提出,要建立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骨干教师国内社会考察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建设”。2020年,《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还提出,要“创造条件支持思政课教师到地方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等开展实践锻炼”。通过以上文件可以发现,国家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重要性的认识日渐提升,对实践研修途径的认识逐渐扩展。从对教师实践研修的一般性规定,到明确规定教师应重点考察的代表性地区,进而到设立实践研修基地并将考察规范化、制度化,再到开辟教师基层任职等多种实践锻炼途径,所有这些变化都体现了对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价值和意义认识的深化。

(二)多层次社会实践研修活动有序展开

2005年《意见》中指出,“、教育部负责培训学术带头人,各地宣传部门、教育部门负责培训本地骨干教师,各高等学校负责培训本校教师”,进而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培训格局。“05”方案实施以来,思政课教师的培训有序展开,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也以此为载体稳步进行。2013年,全国首批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在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河北师范大学等高校正式建立。高校马克思主义也积极利用暑期组织教师开展多形式的实践研修。社会实践研修进入常态化、制度化建设层面。

(三)实践研修的参与教师群体逐渐扩展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年)》中规定,每年暑期组织200~300名思政课骨干教师赴重要革命纪念地、改革开放前沿地区和西部地区等进行社会考察。各地各高校也依托社会实践研修基地广泛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开展社会考察。此外,国家还针对高职高专院校和中西部地区高校组织开展了专项研修。《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年)》在国家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的条件下提出要设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研学基地”,要求“各地各高校五年内组织思政课教师每人至少参加一次实践研学”。在实际研修过程中,通过教育部培训途径参加社会实践研修的教师逐年增多,参与范围从教育部制定的部分院校向各省市自主分配名额扩展,参与院校从普通本科高校向高职高专倾斜,参与教师级别从高职称、领导干部向普通教师延伸。此外,2005年以后六部委也开始在中共中央党校举办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研修班,各省市也结合自身实际培训省内哲社骨干教师,其中就有大量思政课教师参加了培训、研修。

(四)教师综合素质在研修过程中得到提升

实践研修的过程既是一次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国情再教育的过程,又是一次教师自我钻研学习的过程。考察后,教师们都表示无论是在政治素养、理论水平还是教学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其中,徐展刚教师评价到,井冈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不但让人为烈士的坚定信念、革命意志所感动,并且为“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提供了更多借鉴和参考”[1]。河南大学教师张兴茂总结到,这次培训不但让他对“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更足了”[2],而且也让他受到了中国革命历史传统的深刻教育,进而提高了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二、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矛盾分析

当前,思政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由于思政课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教育内容的时效性和院校、教师自身的特性不同,现有的实践研修同教师提升需求、教学现实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

(一)实践研修频率与教师现实需求之间存在矛盾

当前思政课教师可以通过从教育部到省级、校级等多个层次参加社会实践研修,但是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甚至不同职称的教师在获得研修的频率和层次上都存在一定区别。据统计,“5年的研修工作,使全国5%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10%的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偏远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每所部属高校有近20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参加研修,有效地提高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思想理论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3]。2015年,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在接受采访时指出,过去几年教育部“进一步完善队伍培养培训体系,拓宽培训载体和途径,扩大培训规模,共培训教师2000人次”[4]。根据2019年前下发的轮训文件来看,教育部每5年开展一次轮训的人数在2000人左右,占全国思政课教师总数的5%,哲社骨干教师培训中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参加了轮训。这些数字的确体现了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巨大成就。但是,相对于日新月异的思政课教学的实际状况、教学教材体系的更新换代速度以及广大教师自我提升的迫切需求来说,这仍显得有些不足。10年来,有的教师可能是第一次参加教育部或者六部委组织的研修培训,有的教师仅仅参加一次,更多教师的实践研修机会可能只存在于学术会议举行的现场教学环节甚至学校自己举行的实践研修,高层次的研修机会在其职业生涯中仍难得一遇。

(二)实践研修的制度规定同学校客观情况之间存在矛盾

200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中将思政课建设作为高等学校教学水平评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门,列为二级指标,要切实加强教师队伍的培养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开展社会实践、学习考察和学术交流活动。2009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中规定,要有计划、分层次地组织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进行参观考察活动,各地高校也要组织相关的参观考察活动。考察区域包括改革开放前沿、贫困落后地区、工农业生产基地、革命历史纪念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甚至赴国外学习考察。但实际工作中,教师的实践研修却受到所在学校诸多条件的限制,如所在地区的研修资源状况、校领导的支持程度、思政建设经费的拨付状况、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以及教学工作的安排等。有些院校由于经费充足、领导支持,研修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而有些院校的实践研修却只能以本地资源为主,教师到外省市进行实践考察交流的机会少之又少,国外研修更是难以想象。在考察内容上,受思想认识的影响,很多教师更多的只能到贫困落后地区、革命历史纪念地考察,到改革开放前沿、工商业发达地区的考察活动往往会被误认为是旅游参观行为而被禁止,很多高校赴国外的实践考察更无法实现。

(三)实践研修深度实践研修深度、广度同理论研究力度之间存在矛盾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课堂抽象理论的讲解,还是课内外学生的论文撰写、辩论研讨、自主研究、社会调查或社会考察,都需要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中教师的理论水平、实践经验乃至生活阅历都将对教学实效性产生直接影响。当前高校在聘用人才时学历、职称、学术成果已经成为考查的必要项目,但是很多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多是在硕士、博士毕业后直接进入工作单位,其社会实践知识、实践组织能力甚至对工作地区的社情、民情的了解程度都有所欠缺,这些因素都限制了教师将理论知识传播给学生的有效性。而在思政课的建设过程中,过去侧重于教学大纲的修订、教学用书的编写、教学方式和形式的创新、精彩一课的展示,相关部门设立的课题项目也多以理论探究为主,但是关于实践研修资源的开发和挖掘进行研究的课题却相对较少。

(四)研修效果考评同研修目标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

教育部组织的骨干教师研修,一般包括自学原著、专题报告、专题讨论交流、社会考察、撰写总结等环节。其中社会考察环节会组织教师到井冈山干部学院、延安干部学院、四川地震恢复重建地区进行考察,针对研修活动内容还会要求教师写一份考察报告,结束后会通过问卷对活动的组织进行评价。其中存在的问题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考察之后,考察报告更多只能表现参与研修的教师的心理感受和受到的情感冲击,而对于实践研修的目的是否实现,教师的情感震撼同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教学技能改进的相互关系却很难体现,实践研修效果缺乏可量化的考评体系。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提升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当代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养、马克思主义的研知水平、对中国国情乃至世界形势的了解和把握程度都对其能否讲好一门课、讲透一门课起到关键作用。因此,高校思政课教师社会实践研修应该在现有教师需求、教师能力培养等方面做进一步提升。

(一)细化制度规定细化制度规定,确保研修活动有效开展

在现有的高校思政课课程建设和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规定的基础上,要细化教师社会实践研修的具体规范,建立同教育部文件要求相配套的检查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院校积极主动地对标完成相关任务。在实践活动的安排中,应给予马克思主义学院社会实践研修充分的自主权、主动权,让其能够自主根据教育部规定、思政课实际情况选择社会实践研修地点、内容、形式,真正将实践研修同课程建设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二)加加大实践研修的力度和覆盖面

在继续加大教育部、六部委培训力度外,应增加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中思政课教师的比例;利用已有的社会实践基地,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进行实践教学培训;积极开发省级社会实践研修基地,推动院校利用省级优质教学资源进行社会实践研修,增加研修频率和机会;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同各实践研修基地的联系,鼓励院校自主利用现有基地资源开展研修活动;切实建立高校和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互动机制,引导思政课教师到其他领域锻炼、学习,多途径了解国情、省情,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最新成果。

(三)深化实践研修的内容和程度

思政课教师在实践研修中具备双重身份,既是学习者、研究者,又是教育者、宣讲者。研修活动既要注意了解红色资源的基本史实、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又应该注重对于资源背后的深层原因、奉献精神形成的氛围机制的学习和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既利用精神资源讲好故事、以情动人,又能讲透道理,以理服人,以故事吸引人,以理论信服人,教会学生自觉思考、自我判断,自觉抵制错误思想。

(四)明确实践研修主题

现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社会实践研修活动,多以社会实践考察活动为载体进行,其局限在于时间短、项目多,考察教师和考察对象之间甚至考察教师之间的互动交流少且表象化,很难对考察对象的历史底蕴和精神价值有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在实践研修开展前明确主题,教师自主准备或者研修基地提供相关资料,确保教师快速融入研修环境、组建研究团队,设立同研修对象相关的小课题,利用讨论式教学等方式开展。例如,井冈山大学在组织实践研修的过程中,就运用研究性教学理念,“把‘答案’变成‘问题’,并在对‘问题’的追问中不断构建教学新方法”[5],将井冈山红色资源的研究、革命精神的传播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紧密结合在一起。

(五)开发多种研修资源开发多种研修资源,现实和虚拟相结合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2

关键词:中职学校;新教师;培育机制

近年来,职业教育的发展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并将进一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2018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全面提高职业院校教师质量,建设一支高素质双师型的教师队伍。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势头迅猛的当下,学校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可谓休戚相关:学校的发展需要教师的专业能力作为重要支撑,教师的专业成长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人力物力支持。嘉兴市建筑工业学校(以下简称嘉兴建工)作为一所中职专门化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直接关乎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程度。为了实现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嘉兴建工多年来始终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针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优教师培养,构建形成了“新苗、新秀、匠师”三级人才梯队。嘉兴建工结合建筑类专门化学校的特殊属性以及中职建筑类专业的发展要求,同时将市级、省级和部级工程的相关教师评优评先要求与三级人才队伍的日常培育工作相结合,针对“南湖新苗、钱江新秀、鲁班匠师”人才培养,建立了完备的评审、考核和奖励机制。近年来,随着嘉兴建工的不断发展壮大,新教师队伍持续扩大。为了帮助新教师在入校首年,增强师德师风意识,实现专业成长,嘉兴建工以培养“南湖新苗”为契机,通过树目标、给保障、抓研修、做作业,构建形成了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助力新教师迈好个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一、精准制定“1”个目标:明确“五有”新苗要求

嘉兴建工根据国家、省市级政策文件中的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要求,围绕初心、责任、标准、底线和个人魅力,对新教师提出了“心中有爱、肩上有责、脑中有谱、眼里有活、手上有招”的“五有”新苗目标。“心中有爱”即做到对学生、对岗位、对学校、对教育充满真爱,这是初心;“肩上有责”即牢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肩负育人重任,这是责任;“脑中有谱”即明确课堂教学的谱、多形式教育的谱,这是标准;“眼里有活”即认真对待每一件事、主动发现需要做的事、愿意帮助他人做点事,做事细致、考虑周全、完成质量高,这是底线;“手上有招”即课堂控得住、学生管得住、班级震得住,换言之即具有个人魅力。

二、精确落实“2”项保障:提供“导师+宝典”支持

嘉兴建工在新教师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对于刚入职的新教师尤其是非师范类专业的新人而言,起步阶段的“保驾护航”尤为重要。为此,根据新教师的实际需求,专门落实两项保障举措。

(一)为新教师择优选配指导师傅

有效运用“青蓝工程”师徒结对载体,为每名新教师配备职称级别高、师德师风好、业务能力强的德育导师和教学导师各一位,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传、帮、带”作用,全过程跟踪新教师班主任治班实践和教学能力提升,从而加速新教师的成长。

(二)为新教师赠送“建校”教育宝典嘉

兴建工负责师资队伍培养的职能处室组织编写了《师道传承从“新”起航——“青蓝工程”之“新苗入门”宝典》,内含《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新苗”成长“心动力”(首年必读书目)和“新苗”蜕变360(首年校内研修项目)等校本学习素材,给予新教师全方位多维度的成长助力,引导新教师从被动成长走向主动成长。

三、精心组织“3”类研修:搭建“通用+定制”平台

嘉兴建工在人才培养实践中发现,每一名教师在承担教职工作任务的第一年,都会碰到“自身学习松懈、教育教学实践性策略匮乏、专业技能水平不达标”等现实问题,这就需要有针对性地搭建成长载体,助力新教师完成首年的职业过渡。为此,嘉兴建工精心设计了三类研修培训活动。在研修形式上,讲究“有趣、有效、有情”,“有趣”即让参与度更高,“有效”即培育目标有效达成,“有情”即让新教师成长动力更足,持续优化研修过程和研修氛围。

(一)个人自主性研修

嘉兴建工为每一名新教师提供一份指定阅读书单,书单内容根据政策文件和专业需求每年进行动态调整。要求新教师利用业余时间、日常碎片时间读教育专著、学教学理念、写阅读感想,同时定期开展线上线下阅读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新教师厚植初为人师的个人底蕴。

(二)团队专题性研修

嘉兴建工根据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目标要求,组织开展“成长发展定位”“业务能力培育”“教育教学思考”三大团体研修活动,由相关职能处室负责人担任专题主讲人,围绕各自工作领域与新教师发展“蜕变”的契合点和关键点开设专题讲座。“成长发展定位”专题研修,由校党政办主任以“初为建校人”为题进行第一讲,详细解读校史与荣誉、一训与三风,旨在加快新教师的融入速度、提升认同吻合度、增强主人翁意识。师资处处长主要分享如何“做一名有规划的教师”,旨在让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新教师学会理性思考、合理定位,做一名有追求的职教人。“业务能力培育”专题研修,由教务处、学生处处长以“做课堂的引领者”和“做学生的引路人”为题,从读懂校教学周历和处理一起简单的班级小事切入,对授课计划的制订、教案的撰写、班主任管理的常规要求等业务技能进行全面解读并提出学习要求,旨在让新教师明白无论是教学还是教育,功在平时、重在规范与细节。“教育教学思考”专题研修,以教科研处处长、信息中心主任为主讲人,针对日常备课授课评课、对教学叙事及论文撰写、信息化教学设计技巧等进行专题培训,旨在让新教师学会在实践中思考,以思考促实践。

(三)多维实践性研修

嘉兴建工鼓励新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教学能力大赛。教学能力大赛是教学设计能力水平检测的最佳渠道。嘉兴建工根据省赛标准,每年在校内组织开展校级教学能力大赛,规定新教师及进校5年内的年轻教师必须参加,此举不仅帮助新教师练了胆、亮了相,更为其参加市级、省级、部级比赛苗子的选拔奠定了坚实基础。组织开展入企实践锻炼。嘉兴建工规定新教师入职后的第一个暑假,必须在指定校企合作单位的专业相关岗位上实践锻炼1个月以上。一方面了解合作企业和岗位要求,另一方面在实践中寻求适合自身的专业技能发展方向,从“小黑板”走向“真现场”,为个人专业发展奠定基础。

四、精雕细琢“4”份作业:执行“总结+规划”检验

嘉兴建工针对新教师首年培养,分阶段、多形式设计了4份成长作业,以督促、检验和促进新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做一份个人发展5年规划

要求每一名新教师入职伊始,就要学会科学定位,合理设定5年成长目标,紧抓成长机会,做好5年成长规划,并于步入教师岗位两个月后提交至教务处。

(二)讲一个教育教学真实故事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期末,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感受,从小事件、真情景入手,讲述一个真实的教育教学故事。此举旨在让新教师学会总结反思自身教育教学实践,体悟育人之道。

(三)上一堂高质量满师汇报课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结束前,独立完成一份课堂教学设计,并面向转正定级考评组和全校教师进行现场授课和汇报说课。此举旨在检验新教师的首年专业发展成果,同时评估指导教师的工作成效。

(四)写一篇新苗首年成长手记

要求新教师在第一学年末,围绕个人教学、带班、科研及竞赛的真实经历和感受,以手记形式总结得失,并为后续成长设定新的目标。成长手记收入教师个人档案。

五、小结

近三年,通过实施新教师“1234”首年培育机制,嘉兴建工新教师综合实力水平显著提升,在市属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41项,其中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或获得相关荣誉21项,获部级奖项2项;指导学生在市级及以上各类竞赛中获奖121项,其中省级及以上奖项40项;获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大赛“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教师团队首次入选“信息化教学”竞赛国赛。2018—2020年入校的12名新教师科研参与度达到100%。嘉兴建工以新教师培育为契机,进一步促进师资队伍素质整体提升。教师队伍分层培养的路径进一步明晰,专题研修模块的设定,使每一位中层处室领导成为了新教师的师傅,培育模式实现了从“二带一”到“N带一”的跃变,“N带一”的师资培育机制得到进一步完善。嘉兴建工师资队伍校本培育工作在近三年市属学校校本研修考核中连续获得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唐科莉.支持新教师成长的全球行动计划[J].人民教育,2018(12).

[2]徐莉芳.入职培训:为新教师成长赋能[J].江苏教育,2021(23).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3

关键词:校本研修;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取得了长足进步,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主性和实践性都有了很大提高,但仍达不到新时展的要求。为提升我国教育整体水平,培养高素质人才,教育部实行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等文件以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并对教师提出新要求: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以及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农村中学英语教师在课程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他们的专业发展面临极大挑战。尽管新课改后农村大部分学校都注重校本研修,但由于地区偏远,交通不便,信息接收不全面,缺乏系统管理等因素造成校本研修成效逐渐降低,教师专业无法得到最大化发展。解决这样的问题,农村中学需要创新校本研修制度,以良好的校园文化、合理的研修平台、多元的研修形式等促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理论基础

(一)校本研修

校本研修于2004年由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顾泠沅教授首次在国内公开提出。“校本”就是“以校为本”,“研修”则是学习研磨的意思。陈山山[1]认为,校本研修是一种新兴校本培训方式,是基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方式。张涛[2]认为,这种以教师任职学校为单位,以本校教师为学习共同体的教研培训模式,对提高教师专业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本文认为,校本研修是以教师为主体,学校为阵地,多方面、多角度整合力量满足教师和学校发展需要,使教师群体和学校资源得到最大化发展与开发。

(二)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欧美国家大约在20实际60年代开始关注教师专业发展,越来越重视教师地位。我国大概在20实际90年代开始集中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由于研究方向和理解不同,不同学者对“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有不同理解。叶澜[3]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或教师内在专业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国内学者朱宁波[4]认为,教师专业发展就是“在历经职前教师培育、教师任教和在职进修与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个人都必须持续学习与研究,不断发展其专业素养,从而逐渐达到专业成熟”。“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部分,有其特殊性。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外语人才炙手可热,培养高水平的外语人才成为当务之急。英语教师只有充实自身,完善自我,才能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为国家输送大批外语人才。何源[5]认为:“初中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指教师自从事英语教育事业开始,在英语语言熟巧、情境知识等专业知识、教学技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水平等方面越来越成熟的发展过程。”笔者认为,英语教师专业发展是在整个职业生涯中,英语教师通过政府、学校等外部条件发展自身专业,寻求内化,提升整体素质的过程。本文要探讨的也正是如何依托校本研修促进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二、以校本研修促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园文化是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良好的校园文化能够激励教师工作和学习,和谐的校园文化能够使教师职业生涯更加顺畅。创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因此,学校应树立以教师为本的教师培养理念,提高广大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首先,学校应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增加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中外语言书籍,公共区域摆放各类有助于教师专业成长的期刊,以拓宽教师视野;充分利用学校媒体广播功能,播放国内外最新教育消息;建立富有本校特色的校报,刊载大事小情、教育轶事等,使教师沉浸于浓郁的学习氛围中。其次,学校应尊重教师,理解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成果,肯定他们为学校做出的贡献,尊重教师的意见等,使教师感受到对他们的尊重。同时,营造出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民主管理,使教师也能成为学校的主人,激发教师的责任感。最后,学校应重视每位教师的个体差异。受家庭教育、求学经历、文化素养等因素的影响,每位教师对专业发展的认识和理解千差万别。学校要善于鼓励各位教师把握机遇,剖析自我,挖掘潜力,寻求符合自身专业发展的有效方法,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学科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

(二)实行“以老带新研修模式”

农村学校每年招收新进教师时应进行关于英语学科知识、教学技能、职业生涯规划等的岗前培训,满足新进教师对教学知识、技能的需要。同时,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使教师意识到教书不仅是为了学生,更是为了使自己的专业得到发展,并认识到校本研修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此外,可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有教学经验的青年教师对新教师进行教学指导和帮助,形成“帮扶团体”使新教师尽快熟悉学校教学常规流程。为缩短青年教师的探索期,学校可安排骨干教师与其形成“帮扶团体”,骨干教师是学校的宝贵财富,他们在工作中秉承自己的职业忠诚和对教育的崇高信仰,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教育理论。学校应重视骨干教师的价值,肯定他们对学校做出的贡献,对于德高望重的骨干教师可邀请他们著书立说,让青年教师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因农村学校课程时间安排较宽松,年轻英语教师可以先听课、后讲课,教案经过骨干教师审阅后再使用,以此积累教学经验。同时,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发挥骨干教师的帮扶作用。聘请市重点学校名师教授讲课,传授经验,面对面与名师交流,实地解决青年教师的困惑。另外,学校还可出资鼓励教师重新回到大学学习,使教师认识到只有不断更新观念,不断学习,才能紧跟时代步伐,走在教育的前沿;或者利用寒暑假为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出国学习,将先进的教学理念带回校园,使英语教学与国际接轨。

(三)拓展多元的研修形式

除专家引领、讲座论坛、研讨沙龙等形式外,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媒体资源。笔者通过网页搜索了几个偏远地区农村中学的基本资料,发现几乎没有一所学校对校本网络资源进行全面简介。为改变这一现状,农村中学可以寻求政府资金帮助,开发适用于学校自身发展的手机软件,利用软件开展研修活动,大大提高研修效率。一方面,由于教师对国内教育信息接收不全面,农村中学可收集国内重点中学近期的教育改革信息,并在软件中实时更新。如定期更新优秀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国内一线教师优秀教学视频等,使教师定期学习,交流心得体会。另一方面,为规范软件,方便使用,可将软件分为校本理念、师德建设、网上评教、教师风采、经典案例等模块,使农村学校的校本研修在每一位教师的共同见证下逐渐完善。

(四)完善校本研修机制

学校教研组应根据本校实际校情和教师发展需要制订切实可行的研修方案,实施过程、激励制度、评价制度等必不可少,研修活动也应具有针对性。研修激励制度应公平公正,不以一两节课就判定一个教师的教学水平,应肯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进步,规范评价方式。一是,增强组织管理。学校领导是校本研修计划的制订者,应严格要求自身,以身作则,帮助各教科室、教务处顺利开展校本研修。骨干教师应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带动研修水平逐渐提升。二是,制订校本研修计划。通过制订计划,明确研修目标、研修内容及工作方向。落实保障措施,充分保障目标达成,并从研修笔记、研修心得、案例分析等多方面检验教师研修成果。三是,落实监督管理。为保证校本研修工作的落实,学校教学部门应注重监督管理。定期对教师的教学、科研等进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师困惑。分阶段对研修成就进行总结,并安排下一阶段的研修工作。

三、结语

在基础教育改革全面实施,教育政策良好的情况下,农村中学校本研修也得到了普遍重视。校本研修是助力农村中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教师们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不断提升水平,充实自我,努力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提高教学质量,为培养新一代高素质、高水平的外语人才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山山,张琴琴.浅谈校本研修[J].经营管理者,2017,(2):365.

[2]张涛.乡村教师互助式校本研修共同体创新实践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101.

[3]黄春方.小学科学教师如何实现专业化发展[J].少年儿童研究,2011,(10):18-20.

[4]赵呈领,万力勇.教育信息化发展与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4

一、高位均衡,构建区域协作新体制

均衡教育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法的方向性要求,为推进区域教育的优质均衡,朝阳区于2012年9月成立了“朝阳区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成员单位包括12所优质发展校、特色校。一是搭建平台,形成互动机制。协作体通过“六个互动”———网络交流、专家讲坛、青蓝结对、优势互补、统筹招生和联席会议,实现协作体理念共融、业务同培、课题共研、课程共建、资源共享“五位一体”发展格局,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共同发展平台,为朝阳区教育高位均衡优质发展奠定了基础。区教育局拨专项资金,对协作体进行了经费保障。协作体开展以“百名师徒牵手成就教育梦想”为主题的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师徒帮带活动,搭建教师共同发展平台,并通过共同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参与科研课题研究等,实现共同发展目标。二是创新方式,推进互动成效。2015年11月,协作体在吉林省第二实验学校开展了以“关注学习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为研究主题的面向全市的课堂教学展示活动,活动采取同课异构的形式,共同探讨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交流彼此的经验,真正实现了区域内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提升。

二、区域推进,整体研修

1.整体规划,建立整体研修平台。朝阳区遵循名校、优质学校整体带动的原则,把区属中小学校划分为六大学区片,实施“大学区”管理。通过大学区管理平台,以“学科生命教育研究”为载体,以“关注生命情怀,彰显阳光课堂”为主题,进行了生命课堂构建的实践探索,推进区域性整体研修。

2.典型激励,促进共同成长。协作体通过开展大学区优秀教研团队评比活动,各大学区选择优势学科、挖掘优质资源,通过教育论坛、课堂教学和学生活动三个环节展示各区片的教研成果,使区域研修活动有了质的飞跃,实现了校际之间、新老教师之间、城乡教师之间的交流。通过整体推进,各校逐步形成了以生命教育为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涌现出一批省市级品牌学校、三星级特色学校、素质教育优质校等。

三、主题研训,构建教师培训体系

在培训策略上,朝阳区不断拓宽教师培训渠道,采用多种方式,努力构建教师培训体系。一是专家引领式培训。根据需求开展各种培训,聘请知名专家讲座,组织教师去上海、广州、南京等教育发达地区学习,让教师走近教育专家,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升。近三年来,组织全区中小学教师外出学习培训超过1000人次。二是基地孵化式培训。建立了以教师进修学校为中枢,以基础教育高位均衡发展协作体为重要平台,以优质学校为主要载体,以名师工作室为示范引领的“四级培训基地”,形成了进修学校统培、协作体带培、校际互培、工作室专培的立体培训网络。三是网络互动式培训。我们先后建立了“名师博客”、“朝阳区名师交流QQ群”、“基层师培工作联系QQ群”等,定期组织主题性论坛交流活动。四是名师导航式培训。2015年朝阳区第二批挂牌12个名师工作室,他们通过开展互访周活动、课堂教学展示活动、主题研修、专题教研、外出培训等活动发挥名师工作室的辐射、引领、带动作用,积极推广教育教学成果,共享教育教学资源。五是课题带动式培训。我们提出了“科研促培训、课题带常规”的工作思路,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以课题《优质教育与教师发展评价》《构建区域协作的教师继续教育新体制》为载体开展活动,促进了“学习型组织”和“教师发展型学校”工程的实施,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六是突出校本培训。以“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为载体,开展具有学校特色的校本研修活动,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本研修格局,创建了高水平的教师专业发展群体。

四、团队研修引领,打造培训亮点

为提高朝阳区教师进修学校研训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其在推进课程改革、教育教学改革和考试评价制度改革上成为创新者和引领者,2015年进修学校制定了全方位的学习研修规划,并以“构建温暖和谐的学习团队”为主导思想,有序地开展系列研修活动。

1.校内培训,丰富内涵。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由教研员主讲或聘请省内外知名专家从专业提升、课改新路、科研引领、心理调适等方面对教研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高教研员的指导、研究、引领的能力和高度,促进内涵发展。

2.域外培训,开拓视野。2015年先后组织教研员40多人次赴北京、上海等课改前沿地区参加教研峰会、高级研修班、名师工作室论坛等活动,对教研员的专业成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网络研修,学用并重。区教育局对进修学校教研员进行了“2015年教育技术提升工程”的培训,提出了“抓住机遇,学习充电,学研结合,学用并重”十二个字的目标,成立各研修小组并根据本组实际组织“学习沙龙、研修论坛、组内解惑”等一系列研修活动,使教研员的教育技术能力有了很大的提升。

4.备课调研,提升水平。区进修学校在每学期初、学期中、学期末分别召开备课调研会,所有学科教研员以及进修学校的领导共同参加,和全区的学科教师共同聆听教研员的备课,然后教研员进行研讨,针对备课的形式、内容、策略、深度、有效性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使教研员不断改进备课方式,提升教研员的培训水平。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5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管理共同体的构建

以网络平台为主体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构建一个务实、有责任感、懂培训的管理团队,这是实现培训有效性的一个关键点。对各级教师远程培训而言,这个管理团队,在市级层次就是由市级总管理员、市级各学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由市级学科专家组成的辅导员团队;在县级,就是由各区县培训机构和遴选的区县各科班主任组成的管理团队和区县学科辅导老师组成的辅导老师团队;具体到一个学校,则是由学校管理团队组成的校点班主任,骨干教师担任的学校辅导员。这不同层级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对进行远程培训的中小学教师而言,在网络上,他们适时地进行组织管理,网上交流,网上学科专业引导,网上答疑。在虚拟的网络中,通过电话联系、QQ交谈以及论坛交流。在虚拟的网络空间,培训的管理团队和辅导团队,与老师们形成了一个网络虚拟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成员之间的联结,就是以共同完成远程培训任务为共同目标。网络团体构建成的管理共同体,需要在实际团体中进行远程培训管理探索,总结管理经验,提出问题建议,会商未来远程培训管理有效途径,结成实体的培训管理共同体。以四川省乐山市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为例,2010年9月乐山市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为学科远程培训平台启动了乐山市第一批乐山学科远程培训,培训项目为全市3693名中小学老师语文、数学、英语学科的学科培训;同年11月,乐山市参与了“国培计划”中小学几个小学科的培训项目,这几个培训学科依托的网络平台有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新思考网,教师研修网;2011年4月,乐山市启动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这次也是依托全国教师继续教育网开展的全市4212名教师的学科远程培训。这样大规模数量教师参与远程培训,不仅需要网上的虚拟团队适时的管理,还需要管理团队从网上落实到网下到位,进行问题研究和策略探索。在这几个培训项目开展期间,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学科培训中期专门召开了各学科辅导专家研讨会,共同探讨远程培训的有效性,以及学科辅导专家在远程培训中所要担当的重要角色;在培训后期,召开了县级培训机构项目负责人研讨会,分析全市学科远程培训所取得的成果和存在的问题,探索农村教师学科远程培训有效性的有效策略。在2011年国培结束后,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组织参与国培计划的班主任、辅导老师召开国培研讨会,总结国培计划中远程培训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升的有益和不足之处。从网上的交流,落实到现实团队中的共同研讨,形成一个经验丰富,认识到位、管理到位的管理团队,这是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所必须具备的首要要素。

虚拟和现实相结合的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构建

利用网络培训平台提供资源的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从他们登录进入平台学习的第一天开始,来自不同区域的教师们就在网络平台上形成了虚拟的教师网络共同学习体。在这个平台上,老师们可以针对平台提供的学习资源,在平台提供的相应板块里相互交流。这些交流形式包括论坛发帖、研修日志的,教学反思和教学叙事的撰写,作业和总结的提交。通过这些方式的交流,在这个虚拟的平台上,老师们形成了网络虚拟学习共同体,他们共同奉献和分享这个共同体成员在远程培训中的教育教学经验与智慧。但这个共同体所共享的平台毕竟是虚拟的,老师们需要从虚拟走向现实,在现实的教学教研中展示、交流、分享远程培训所获所得。这就是远程培训在教学中的实践运用。安徽无为县教师进修学校所提倡的现场研习,就是远程培训在现实教研中的实践运用,也是参训教师们的虚拟共同体走向现实教研共同体的一个范例。这种现实的教研共同体,可以由市级中小学教师培训机构和教研机构,也可以由不同区域的教师培训中心和当地的教研机构共同组织发起,共同营造远程培训现场研修的气氛。乐山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在2010年的国培过程中以小学英语学科作为了一个试验范例,在此次现场教研的活动中,师训中心选取了一个县级区域的一所小学作为教师培训现实共同体研修的场域,让本区域参加国培的小学英语教师,现场做了一个新方法新课堂的展示,将网络上所习得的理论,用于实际的课堂中,这是一次非常有益的远程培训实效性的探索。2011年6月中旬,乐山市师训中心又选取了另一个县级区域,做了小学数学现场研习会。组织发起者是乐山市教科所小学数学教研员兼2011乐山市第二批学科远程培训小学数学辅导专家。这次现场研习会参加的人数和内容的丰富,都超过了2010年国培小学英语的现场研习会。这次现场研习会,更好地把网络虚拟的管理团队、辅导团队以及参训教师团队联系在了一起,让这些不同的虚拟团队走进现实,形成了远程培训的现实共同体,其间交流了经验,展示了远程培训所得成果和经验。2011年11月,乐山市师训中心利用“国培计划”继续教育网“国家专家到我身边”初中语文远程视频答疑会在乐山召开的契机,组织了两个区县近100名正在参与“国培计划”初中语文远程培训的老师们参加了现场答疑会。这样的现场答疑会,让专家从线上走到线下,与教师们面对面交流,同时也让老师之间从线上走到线下,面对面共同交流,起到了网络交流到现场研修的良好效果。这样的现场交流和答疑,深得很少有机会与专家面对面交流的农村初中语文老师们的好评,加强了老师们参与远程培训的有效性。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6

教师进修学校作为引领区域教育发展的教科研培训指导机构,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拓展培训职能、助力转型升级,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和平区教师学校多年来从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出发,在“研训一体化”工作格局下,注重培训者、管理者、参训者之间的相互需求、协同发展、上下联动的内在联系,形成了和平区“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的培训工作特色。

关键词:

智慧转型;研训一体;教师培训;创新发展

在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大力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的新形势下,基础教育领域正经历着重要的转型发展阶段,这对作为区域教育业务培训指导机构的教师进修学校来说,如何准确把握功能定位,并实现自身功能的最大发挥,是区、县教师进修学校必须深入思考的现实命题,也是教师进修学校得以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几年来,在省、市教育行政及业务部门的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的高度重视下,和平师校以引领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区域教育改革为己任,全面规划培训项目,科学实施、规范管理、创新模式、智慧操作,不断拓展深化教师进修学校的培训职能,不断满足教育转型发展的迫切要求,大力构筑区域教师研修的坚实基地,为全区教师搭建起专业发展的立交桥,全面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以智慧转型为理念,全面优化培训者队伍

培训工作的实效性主要体现在是否满足教师成长需求和区域教育发展需要上,而取得这一成效的核心因素在于是否有一支优秀的培训者队伍。为此,学校启动了“师者之师智慧转型”工程,其目的就在于引导师校的教科研人员关注未来、关注发展,在多样化的教育发展形势下,如何从培训者自身的角度出发,转变观念,提高能力,靠前服务,带好团队,从而有效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以“研训一体化”工作策略为导向,通过组织开展培训者培训、研讨、交流、论坛等活动,培养建立起了由师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评测中心、编辑部等62位教科研人员组成的专职培训队伍。他们以本专业学科为基础技能,并基于教师最佳实践经验萃取凝练开发了系列区本课程,为广大基层学校教师提供了菜单式培训服务。同时我们还注重培养教科研人员对培训项目的需求分析、培训方案设计、培训资源开发、培训活动实施、培训项目评估等多项综合能力,实践过程中,我们突破了狭义的研训一体方式,而逐步实现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即教研、科研、信息技术与教师培训之间的工作联系与合作,并努力实现以问题为中心、以能力为目标的研讨活动与专题培训相结合,力争实现全体教科研人员在教师教育目标一致前提下的培训与教科研工作统筹安排,建立起“实践、研究、培训相融合”的广义上的“研训一体”工作模式,从而完善了“研训一体”的共同体,营造了“研训一体”的学习场,建立了“研训一体”的情感链,保证了培训工作低重心、高实效地持续开展,也形成了良好的管理机制。我们一方面既注重培养一批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专职培训教师,又积极拓宽师资来源渠道,注重拾遗补缺,按需选择兼职培训教师,以“专兼职结合”的策略组建了一支专业水平高、适应区域教师培训需要的培训者队伍。

二、以专项工程为牵动,统筹管理培训项目

为了有效落实教师培训工作,我们基于教师需求和区域发展所需,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针对不同群体,从宏观大局着眼,从目标细节入手,实施了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设立与之相适应的培训项目,通过项目牵动,对全区教师培训工作进行全面统筹管理,极大地提高了干部教师对培训工作的重视程度,也有效地提高了培训效果。近几年来,我区先后启动了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后备干部培养工程、新教师岗位能力提升工程、研究型教师培养工程、学科能力提升工程、班主任培养工程、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等,搭建起了从新教师到青年骨干、从学科带头人到名师、从名师到首席教师的金字塔成长架构,力图实现区域人才成长梯队发展。我们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教科院、深圳龙岗教师进修学校、微软公司等高端培训机构合作,组织开展了校长培训班、名师高研班、语数外骨干教师培训班、新教师培训班、名班主任培训班、科研骨干研修班、网络新技术培训班等项目,取得了卓有影响的培训效果,也深得基层学校的欢迎。针对这一系列队伍建设工程,我们坚持做好顶层设计,确定时间表,画好路线图。每个培训项目的实施,我们都非常注重狠抓四个环节:培养目标、培养周期、培养团队、培养过程。我们建立实施项目负责制,每年学期初,各相关部门围绕队伍建设工程自主申报培训项目,学校成立专门项目评估小组对申报的项目进行论证,通过确定的项目要制定科学可行的培训方案和经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中由培训部专职人员对项目进行过程管理。培训结束后,评估小组要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总结评价。总体上,我们强调培训项目的“针对性”和“个性化”,严格以项目培养对象的需求为目的,因材施教、深度参与,理论联系实际、理念结合经验。如在实施区名班主任高级研修项目过程中,我们对参训学员的基本情况和发展需求进行了充分的培训需求调研,同时,又积极考证目前国内班主任培训的前沿方向和培训目标。我们选定了深圳龙岗师校的班主任培训团队及李玉平培训工作室作为我们的合作方,确定了以提高班级管理策略和班级文化建设为核心内容,经过理论导航、名师引领、行动内化、借鉴学习、实践跟进、总结反思等几大阶段的研修,使参训教师着眼于未来、着眼于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总之,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既注重合作单位的智力支持,也十分注重内在资源的有效利用,外借脑、内借势,践行研训一体,助力区域教师队伍建设。

三、以特色创新为手段,构建内涵丰富的培训模式

我们知道,培训的首要问题是要解决教师的理念问题,而这一内容的落实往往是通过专家讲学的方式进行的,对一线教师来说总觉得过于高深;而培训另一个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技能技巧,这是属于操作层面的,看似简单,但特别容易老生常谈,往往形似而神异。为了解决培训的效益问题,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搭建教育思想与教育行为的融合、互通的平台,采取多种方式,创新培训模式,实现学用结合。几年来,我区以立足于提升教育教学能力为根本,以建立“全程、全员、全面”大培训体系为目标,不断探索新的培训模式,调整和完善培训过程,逐渐形成了关于培训宗旨、培训对象、培训目标、培训载体、培训取向的“全能统合立体化”培训工作模式。既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两个内容、关注三个维度、实现四个转变、达成五个目标。我们始终围绕校长教师专业发展这一中心,着重突出校长教师通识性培训和提高性培训两个方面内容,力求实现在“专业理解与认识、专业知识与方法、专业能力与行为”三个维度上的发展,以四个转变为载体实现培训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即培训主体从培训者中心向参训者中心转变;培训内容从理论中心向问题中心转变;培训场所从报告厅向教育现场转变;培训方式从讲座式、授受式向参与式、体验式转变。并最终达到培训“有用、实用、够用、好用、耐用”的价值取向。实践中,我区根据不同的参训对象的发展需求和区域教师队伍的整体打造,以多种形式和方式积极推进培训项目有效运行。一是通过名师高研班及名师工作室建设等项目的实施,实现以优秀个体和团队的培养扶持牵动整个区域队伍的成长。二是通过多元化培训方式的改进,如引进“破冰之旅”和“世界咖啡”等形式,增强参训者的学习体验和自我提升。三是通过建立学习共同体,如“学思分享教育讲堂”“青年教师沙龙”等,为教师提供交流思想观点分享的平台,既强化了团队建设,又打破了学科、学段的界限。四是通过建立网络研修室开展线上线下研讨活动,或以专题为主线、或以案例为载体,满足了信息化条件下培训方式的变革,实现了教师培训的“课堂翻转”和资源共享。五是通过“微研修”课程的开发,包括“微行动”学习、“微课程”制作、“微研究”实施等,为全区教师的研修学习提供多种资源和途径,并以送课下校的主动服务意识,为基层学校的校长、教师提供了学习课程,解决了部分工学矛盾。总之,在各项培训中,我们始终坚持“科教培电评”五位一体的大培训运作方式,并以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为场景,以流程、工具、方法为培训切入点,全面激发了参训教师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找到了角色感与归属感,寻求到了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在理论和技术层面有了质的提高,在实际工作中问题的解决更是取得了惊人的效果。我们的培训被学员们誉为“走心的教育,落地的指导”。

四、以校本研训为抓手,建立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7

关键词: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PDCA思想;培训程式

一、引言

为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带头人领军能力研修,推动职业教育发展实现新跨越,培养一支师德高尚、专兼结合的高专业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迫切需要。然而,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矛盾突出[1],中职学校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以下简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已经成为国家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战略,是我国推进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选择。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流程实践模式,增强教师培训吸引力,提升培训质量是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组织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李新发提出了依据不同教师需求建立分层分类的立体化教师培训体系[2]。赵俊梅指出要基于系统培训,关注成果转化以增强职业学校教师培训的吸引力[3]。李响提出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念[4]。杜鹃在现代学徒制课程质量保证体系应用了PDCA循环思想[5]。一般认为,PDCA循环最早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并完善[6]。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践过程中,学者较多聚焦在培训课程的质量保证、培训成果转化、培训效果评价等方面,未能提出动态的逐步完善的培训流程实践模式以形成长效机制。中职素质提高计划是系统的动态工程,培训项目需要可持续开展,培训时间的有限性和受训者的能力差异决定了项目实施者必须重视培训过程的长效性和持续改善。本文基于PDCA思想构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整个培训组织工作按照计划(plan)、实施(do)、监控(check)、改进(action)顺序进行,将具体任务落实到各环节,形成环环相接,不断向前运动的循环机制[7]。同时,借助安徽继续教育网络园区平台,采取线上线下双线并举的措施,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规划、具体实施到返岗研修的全过程中,实行全面的监督、总结、反馈和持续改进,促进中职学校教师培训质量的提升,实现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程式动态完善。最后,对比最近两个年度的参训学员综合评教指标,验证了本文提出的PDCA循环改进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的有效性,以期对部级、省级及校本培训提供参考。

二、中职国培项目培训面临的挑战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施流程是否合理,将直接关系到培训效果,如何达到教育部、财政部设置的中职教师培训目标任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虽然诸多学者提出了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的培训实践经验与探索路径,但在中职教师素质提高培训实践中仍面临种种挑战。(1)培训项目时间紧培训面授周期一般为两周,如何合理设计教学计划,编排教学内容,直接影响中职国培培训效果。(2)涉及的干系人多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涉及多个部门多方面项目干系人,包括参训的全省各地中职教师,教学部门、网络与技术中心、后勤保卫、财务部门及分管的学校领导等。一个培训项目一般设项目主要负责人和项目执行负责人。项目主要负责人通常为分管领导,负责统筹保障项目的顺利实施;项目执行负责人一般为承办部门领导,主要任务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中标专业和预算金额开展具体的项目实施工作,包括科学拟定培训方案,精心组织方案实施,配备保障服务体系等。网络与技术中心负责机房管理、设备调试、网络保障等;教学部门负责课程设置、教学计划实施等工作;一般还配备一定比例的教务人员跟班导学。项目干系人之间的沟通协调势必影响培训的实施开展。(3)培训的需求高好的培训实践模式必然要建立在教师的参训需求之上。工作负担、生活压力等因素促使教师对培训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专业性差异需要培训实践者还要关注培训的个性化需求。虽然培训的面授周期短,但是提升专业实践教学能力是参训教师的“长期需求”,由于行业的发展,持续获取新技术、新理念、新标准是“动态需求”,如何融合“动态需求”和“长期需求”也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实施的一项挑战。(4)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旨在促进培训成果应用和转化,切实提升参训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力,促进培训成果向教学和科研一线应用和转化,但目前培训成果应用方式欠缺。

三、PDCA思想在中职国培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既要对接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又要结合区域、学校教师队伍现状,其培训目标主要分为理论认知、技能培养和成果应用等方面。为应对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面临的实践挑战,本文将利用PDCA思想构建以培训目标为导向的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程式,改变以往单线程流水式培训模式,为中职国培提供一条循环改进的实践新路径。

(一)计划阶段(Plan)

PDCA的计划阶段是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实施要求,考察学习提高计划的实施和管理经验,组织专家论证会对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基于上一年度参训教师的问卷,提炼群体普遍共性需求基于本年度参训学员训前线上问卷调查,对参训专业技能需求、参训方式、参训期望获得等进行调研,确定培训目标、研讨实施方案,确定线下授课+线上研修的双线模式。确定方案后,制定具有较强针对性、实用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培训计划是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成功实施的前提。制定计划时要求:(1)不仅要明确培训目标、教学任务还要精选培训专家团队,保证教学质量。(2)建立培训管理制度,如制定中职国培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教师工作职责、学员管理制度、网络与技术中心支持服务规范等,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项目管理制度体系。

(二)实施阶段(Do)

PDCA的实施阶段指根据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开展培训活动,完成培训任务。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项目实施需要牵头部门来组织,其他部门积极配合,有效衔接,确保培训工作顺利开展,保障培训质量。项目实施进度的安排是否合理,决定了能否在培训周期内获得预期的效果,达到拟定培训目标[8-9]。该阶段包含了培训硬环境和软资源建设:(1)根据审批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启动培训的程序性工作,对机房、后勤、支撑软件平台模块进行统一申请和分配;(2)依据教学计划和实训安排,完成教学任务设置;(3)专业培训专家团队开展线下培训教学活动,设计实验项目、执行教学任务、开放课题训练等;(4)录制线下课程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研修,免费提供专业相关课程资源,解决教师的长期培训需求。

(三)监控阶段(Check)

PDCA的监控阶段总结培训执行计划的结果,并与培训目标进行对比,肯定成绩,找出问题。该阶段的核心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来监控每个阶段的培训成果:(1)培训执行方案科学合理,符合以培训目标为导向;(2)培训的成效评价要有成果,包括实验项目的完成,实验报告的撰写,实验成果的可视化呈现等;(3)培训教学任务要认真执行,对培训课时数、参训出勤率、教学过程质量监控等进行统计分析;(4)对网络研修课程资源,教师答疑、作业批改等进行评价。通过多角度的监控检查确定培训目标的完成与否,保障培训任务的顺利圆满实施,获得预期的培训效果,打造良好的培训口碑。

(四)改进(Action)

PDCA的改进阶段主要是对培训计划进行改进,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和处理,不断完善培训计划、培训管理制度,对监控结果和评价总结进行反馈、整改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过程,最终达到提高培训质量,提升培训品牌效应的目标。PDCA四个阶段涉及主体职责及监控指标参见表1。总之,将PDCA的思想贯穿培训实践的全过程,在计划中实施,在实施中监控,在监控后改进,形成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培训良性循环改进模式。

四、PDCA思想的应用效果分析

以我校承办的2018年度和2019年度中职教师素质提高计划具体实施后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2018年度培训仅采用线下授课方式,包含计算机应用和计算机网络技术2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2。2019年度我校承办了计算机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动漫制作与设计3个专业,采取了线上结合线下双线培训方式提升了参训积极性,显著提高了参训满意度。分析2018年度学员评教综合评价数据,为方便对比,取两个专业的优秀率的平均值,得到评教结果为93%。2019年度三个专业学员综合评价优秀率见表3。比较看出,2019年度评教指标综合满意度较2018年度提升超过4个百分点。分析发现,2019年度,在计划(plan)阶段,调研学员学习需求,制定合理的培训方案,总结上一年度培训经验,结合网络研修模式,将培训从线下延伸到线上,克服了时空限制,极大满足了学员迫切的技能提升愿望,学员的综合满意度大幅提升。在培训实施阶段,将现场授课内容录制成视频资源,供学员线上反复观摩;在监控阶段,根据测评结果,实时调整教学方法,调控教学节奏,同时开通网上答疑模块,切实加强师生交流,提升学员培训参与感与积极性,提高了学员对课程和教师的评价效果。

五、总结

学校研修总结范文8

适应时展要求,通过改革加强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建设,虽然早已成为各级教育领导和业内人士的共识,但是如何改革、怎么整合的问题值得好好探讨。几年前,各地根据教育部的指导意见,结合实际,在教师进修学校、教育研究室、教仪电教站、电大分校(工作站)等机构中,选择了“二合一”“三合一”“四合一”等整合方式。几年实践下来,呈现若干状态,大致归为三类:一是整合较好,二是整而未合,三是尚未整合。对“尚未整合”的状态,建议其主管部门及相关机构人员明确两点:一是整合势在必行,其理众所周知。二是整合遵从实际,不必求全,而求实用。实践证明,以“研培一体”为基调,研制机构整合方案,选择如前面所述的进修学校、教研室“二合一”方式,或者进修学校、教研室、电教站“三合一”方式的整合,是符合实际需要、容易获得成功的方案。“整而未合”的状态,即虽然机构和资源归“整”在一起,但是其人心和职能还没有融“合”在一起。解决这类问题,需要研判原因、找准对策。

从历史角度看,教研室、进修学校、教仪站在此前数十年中,早已经历了由“合”到“分”的变革,其中分开管理、独立履职已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新时期面对由“分”到“合”的变革,从内在因素看影响融合的问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老熟人、新同事”共识不足;二是“新机构、老工作”缺少交集。整合进来的一些机构(部门)职能及人员职责之间缺少必要的交合,以致因“各行其是,不相往来”而“貌合神离”。避免和消除这类现象的基本思路有三:第一,对整合进机构的全员先从思想认识和目标上多引导,促其在“磨合”中产生共识,形成“志同”感;第二,从角色意识和行动上去唤醒,让大家在交流中产生“道合”感;第三,从职能、职责上多创设结合点,使其在“合作”中催生共识,形成“相辅相成”的认同,达到“水乳交融”的状态。在双流县领导、县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双流县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以下简称双流研培中心)于2009年正式成立。通过在全县教育系统几次公开招聘,从原教研室、进修学校及中小学选招的“三路人马”按计划时间陆续到位(由2009年9月的40多人发展到现在的60多人),以原教研室、进修学校职能为基础,搭建起“研培一体”的机构框架。为促进机构整合、工作推进、队伍提升,中心班子系统思考,共推出五大举措:一是2010年确立创建“四川省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近期目标,并将这个目标分解到各部门,让大家明白达成这个目标对个人的意义和单位的价值,使目标转化成全员的共识与行动指向;二是2009年秋季起改“教研员”称“研培员”,让中心全体业务(专业)人员转变角色意识,明确新岗职责——即由过去的“只研”或“只培”,转变为现在的“既研又培”。

对“研”与“培”的关系,我们提出了“研究促进培训、培训提升研究”的理念,用以指导实践,并围绕转变意识、提高能力开展系列化“全员培训”;三是2010年秋季起推行学科教研、教师培训、教育科研(简称教、培、研)“三位一体”的下校视导制度,让教、培、研三支主力军在工作中加强合作;四是2011年春季起改“学科教研活动”为菜单式“学科培训课程”,让“学科研培员”担当起本学段、本学科的“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双重责任;五是2012年12月启动研培员下校蹲点项目,让研培员在依据岗位职责做好全县本学科“面”“线”工作的同时,深入学校一个“点”,系统开展“教、培、研”工作,以期从“点”上总结经验、取得成功、实现突破,用以指导“线”“面”,或者通过“点”的深入,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放到“线”“面”上去组织专题研究。

二、规范机构名称,彰显机构属性

当前,全国各地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名称可谓“五花八门”,诸如“教育教学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育研究与教师培训中心”“教师学习与资源中心”等。这就导致出现了以下的问题:

1.名称冗长,让人难念难记。为删繁就简,业内人士常简称为“教培中心”“研培中心”“研训中心”“资源中心”等等,这令广大的人民群众听不懂,也不知道是做什么工作的,就连很多与教育相关的人士一时也搞不清楚。

2.在一般人群心目中,“中心”是企业或者是带有企业性、商业味的机构,按现代的理解,把它用在事业性的教育研究、教师培训机构上,虽然也讲得通,但不易说得明。再者,“中心”虽然时髦、现代,但是缺乏相应的传统,容易被局外人误认为“非主流”或者是民间机构。

3.上例各以“中心”注脚的教师培训机构,看起来多了现代味,实际上丢了“进修学校”“教研室”这些老招牌,甚至还可能失去许多好资源、好传统。因为过去的进修学校、教研室历经数十年的实践,其事业性、学校型、教育味已深入人心,不言而喻。而且过去的“进修学校”都是经县级以上政府部门报批的建制中等专业学校,所以,很多地区仍以“教师进修学校”为名进行机构整合。如重庆市在本世纪的前十年狠抓教师培训机构建设,他们以县区教师进修学校为基础,整合教研科研、教仪电教等相关机构的资源与职能,并按照“建设达标学校——创建示范学校——创建进修学院——建成高质量的教师培训基地”的目标思路,坚持不懈地推进改革与建设工作,取得了全国领先的出色效果。有的地区即便是给出了整合机构的新名称,也仍然保留了“教师进修学校”这个来之不易的老招牌。如唐山市2004年的文件要求:“鉴于各县(市、区)现有的教师进修学校,是八十年代初经市政府批准、省政府备案的中等专业学校,新机构仍保留“XX县(市、区)教师进修学校”名称。

该市于2011年又以教育、编办、人社、财政四家联合发文,再次肯定了这个要求。鉴于上述问题,笔者建议:教育部或各省市应该发文,规范、统一全国或本省市的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名称,以简洁明了的文字,彰显机构的属性。若能如此,笔者认为以统称“XX县(区)教师研修学校”为佳,以彰显新时期教师培训机构的事业性、学校型及其服务于区域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内涵提升的研究、培训、指导、服务功能,并以“研修”涵盖之。在这里“研修”的基本内涵是:“教研、科研、进修、修炼”,“研”与“修”的关系是:“研促进修、修提升研、研修一体、相得益彰”。它明确了这里是教师从事“学科教研、教育科研和专业进修、修炼德能”的专业学校。“教师研修学校”既能继承“进修学校”与“教研室”的传统文化,又可融入基础教育的现念,条件成熟的,还可以升格为“教师研修学院”。

三、明确基本职能,统筹推进工作

伴随着机构整合、名称规范,同时还应明确职能、推进工作。从过去的实践、今天的需要和未来的发展看,新时期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基本职能可以概括为“学科教研、教育科研、教师培训、质量监测、咨询服务”。关于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设定位与发展策略,重庆市在“十五”期间就提出了以下思路:

1.功能定位“五个中心”“三个基地”。

五个中心:区域性中小学干部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科研指导中心,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中心,中小学教育信息资料中心,中小学现代信息技术远程教育中心。三个基地: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基地,应用型基础教育科研基地,地方实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2.工作定位:研究、指导、培训、服务;参谋、智囊、助手。

3.发展策略:师德为灵魂、整合为基础、科研为龙头、能力为中心、培训为主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