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思考

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思考

摘要:基于“互联网+”背景下,网络营销成为市场销售主要渠道,可以对产品推广效果进行大幅度提升,实现对传统营销模式的转变。纵观特色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发展,以往营销模式的限制使得特色农产品营销效果表现不佳。而通过对互联网+的应用,实现特色农产品营销模式的改革,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效果,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基于此,本文针对“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词:互联网+;网络营销;特色农产品;策略

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现阶段产品营销模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促使产品营销水平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而在此背景下,特色农产品应用互联网营销手段,可以帮助人们对特色农产品的特性有更为全面的认知,进而激发人们的购买欲望。但是纵观现阶段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模式的发展,其中仍尚存些许不足导致其营销效果受到一定的影响,需结合科学营销策略的施行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水平,进而实现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

1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必要性阐述

1.1时展需求

基于互联网+时代的来临,促使传统营销手段朝着网络营销的方向不断转变。而特色农产品施行网络营销,是互联网+时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推动特色农产品营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特色农产品结合互联网特点进行销售和推广,可以实现对特色农产品推广渠道、范围的拓展,大幅度提升特色农产品营销水平[1]。

1.2消费者需求

纵观现阶段民众产品的购买,其中网络营销购买成为主流方式,因为电子商务的存在使得产品交易突破传统时间、地点的限制,实现民众足不出户进行产品的购买,民众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就能实现对产品的购买。并且在互联网+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转变,网络用户的数量呈现出日益增长的趋势。在此背景下,特色农产品必须将其营销方式转变为网络营销,以此迎合大众的消费需求,确保特色农产品营销事业的长久发展[2]。

2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问题分析

2.1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相较于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我国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仅为城市普及率的一半。但是作为特色农产品的来源地,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无法达到实际营销需求,再加上农村地区互联网接入条件、硬件设施相对滞后,导致特色农产品营销的开展受到较大的限制[3]。与此同时,针对信息终端的普及,农村地区无论是智能手机还是电脑,其普及率都相对较低,再加上农村地区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较低,使得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受到较大的影响,无法达到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最大化效果。

2.2网络营销意识匮乏

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促使农村地区居民对特色农产品、互联网技术有一定的认知,但是受到认知度不高、主动性较差等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地区特色农产品营销仍侧重对传统营销手段的应用。一方面,部分农产品企业对网络营销认知较差,导致企业不愿意投入精力和资金进行网络营销手段的落实,即便是有部分大规模农产品企业进行网络营销手段的实施,但是仅作为特色农产品的宣传途径,为充分发挥出网络营销的作用和效用[4]。另一方面,部分农民针对网络技术的认知,仅停留在初步认知阶段,所以对网络营销更是所知甚少,并且对网络营销的安全性、信用存在较大的质疑。再加上农村地区网络营销人才的匮乏,导致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受到限制。

2.3农产品自身局限

所谓特色农产品,是指农产品具备当地特色,在特定区域生产,具有特殊特产品品质的产品。虽然特色农产品的营销具备多种优势,但是相应也为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带来较大的局限。在具体特色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因气候、地区等条件因素的影响,使得特色农产品的集中化、规模化生产存在较大难度。与此同时,我国幅员辽阔,使得现阶段我国特色农产品的种类较多,即使为相同的农产品,但是因气候、地质条件等因素的差异,其产品的收获期和生长发育期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大部分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多为小规模、分散化生产,进而导致特色产品无法进行品牌化生产和营销[5]。

3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对策

3.1进行网络营销意识强化

可以结合以下方面来达到强化网络营销意识的目的:(1)组织当地特色农产品企业和农户进行网络技术掌握的集中培训。当地政府部门应结合具体情况,定期进行企业和农户网络知识、网络技术、互联网应用能力的培训。以此帮助更多的企业和农户掌握丰富的网络知识与技术,实现更多农户掌握如何正确信息、收集信息,并带动、引领更多的农户提高对网络营销的认知,并主动参与到互联网知识与技术的学习中,为网络营销的有效开展奠定基础[6]。(2)地方政府应鼓励高校与企业进行特色农产品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人员掌握丰富的互联网知识与互联网技术,进而弥补现阶段农产品营销中人才匮乏的现象,确保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有着充足的人才支撑。

3.2进行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强化

纵观现阶段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开展,其中网络平台为特色农产品营销的主要基础与途径,但是因农村地区基础设施的滞后导致网络营销开展受到限制。基于此,当地政府需侧重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与资金的强化[7]。一方面,地方政府加大对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预算资金的加大,结合当地农村网络营销开展实际需求,进行网络设施的强化建设,引进更为先进的网络、计算机设施。与此同时,当地政府部门应对当地较为优质,并且条件充分的特色农产品企业进行网络营销鼓励开展,结合对相关优惠政策、扶持政策的提出来帮助企业和农户快速转型为网络营销模式,在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同时,充分发挥带头的作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可以依据当地营销实际情况,建设网络营销的服务站点,为农户和企业进行网络营销的开展提供服务和帮助,进而促进当地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水平的提升,实现为网络营销的高效、高质量开展提供基础保障。

3.3进行特色农产品品牌建设强化

需引导当地企业与农户认知品牌的影响力和价值,积极鼓励特色农产品进行品牌的建设和创造。基于此,在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与农户在保证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开展品牌营销,充分认知品牌营销的重要性,树立品牌营销的意识,进而实现对地区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打造,帮助民众提高对农产品品牌提升认可度,并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影响力。而要想实现对品牌的有效打造,可以结合以下方面来达到打造品牌的目的:(1)鼓励当地地区同类型农产品进行集体商标的注册,并且在网络营销过程中,进行宣传标示、宣传语的统一,进而实现对当地特色农产品知名度的提升。(2)依据当地网络营销实际情况,进行农产品网络销售体系的完善构建,具体包括售前、售中以及售后的体系。与此同时,必须保证网络营销期间的诚信度,确保在服务消费者期间可以获得较高的满意度,以此实现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有效打造,促使特色农产品自身价值的提升。

3.4进行农产品网络营销能力的提升

针对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可以结合以下两方面来达到强化营销能力的目的:(1)网络营销的开展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电商模式的合理选择,进而实现网络营销水平的提升。基于此,建议不同规模特色农产品企业与农户选择合理电商模式。例如,若农户或企业规模相对较小,可以初步选择C2C模式开展电商销售,实现对营销成本投入的降低,如在京东、淘宝、拍拍等平台进行网店的开设,以此实现对特色农产品的网络营销[8]。而等到农户和企业规模不断变化,可以逐渐从C2C模式转变为B2B与B2C模式的转变,进而实现农户和企业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规模和水平的提升,达到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目的。(2)在具体网络营销过程中,企业与农户可以结合多种网络营销工具、平台进行产品的宣传和推广。企业和农户需要充分认知农产品宣传的重要性,结合多种方式进行特色农产品宣传的强化,比如,借助抖音、快手、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软件进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宣传和推广,以此实现对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影响力的提升,提高网络营销水平。

3.5进行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

作为现阶段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过程中的重要组成,物流配送体系至关重要,而要想进一步规范和强化网络营销的开展,需侧重对物流配送体系的高效、节能的强化。深入分析现阶段农产品营销期间配送物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科学措施实现对存在问题的解决,并进行物流配送体系的强化。一方面,当地政府部门需侧重对物流中转站的建设,另一方面,需侧重对产品冷链配送体系的建设,进而实现物流配送体系的完善,提高消费者的满意度,推动农产品网络营销的长久发展。

4结语

综上所述,纵观阶段我国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的开展,应处于初步阶段所以尚存在些许问题,使得特色农产品的营销效果未达到预期要求。基于此,在互联网+背景下,要想进一步强化网络营销的开展,应通过对科学对策的实行来解决现阶段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存在的问题,进而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网络营销水平。

参考文献

[1]滕雯婷.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农产品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7(14).

[2]蒋一清,陶丽.“互联网+”背景下江苏农产品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策略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17(12).

[3]张晓芳.“互联网+农业”环境下福建农产品网络营销整合策略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

[4]李晨,邢诗怡,王煊,等.“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以湖北为例[J].农家科技旬刊,2016(2).

[5]刘广忠,杨春敏,王身相,等.“互联网+”环境下特色农产品配送体系研究[J].北方经贸,2018.

[6]姜洪涛.网红经济环境下特色农产品网络品牌传播策略研究[J].智库时代,2018(38).

[7]李巧丹.“互联网+”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6(4).

[8]李巧丹.“互联网+农业”背景下特色农产品营销策略研究[J].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6).

作者:马小红 单位:顺德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