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专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特色专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特色专业

特色专业范文1

航空法学与其他部门法学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同。首先,航空法学以一般法律原则之外的航空特殊法律制度为研究对象,并不研究一般的民事、商事、行政或刑事法原则。这使得航空法学首先是一门法律之中的特殊学科。作为特殊学科的航空法具有逻辑自洽的特性,无需借助其他学科来完善其特殊性。超越特殊性的规则属于一般法律原则与制度,不属于航空法学的主要研究对象。其次,从航空法学的历史发展来看,航空法学虽然包含多个部门法学的知识基础,但这些知识基础是以追溯的方式而非自然积淀的方式呈现出来,因而其认识论基础是航空法的特殊性,而不是一般部门法的原则性。航空法学是以航空法特色为核心支撑的,没有航空法特色,就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则以航空法学为核心培养内容,并根据其培养内容需要而设置培养计划,因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是应航空法学及上述航空法特色而设立的法学专业,三者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具有以下几个最重要的特色:一是培养目标与普通法学培养目标不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不同于一般部门法的特殊航空法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而不是培养理解和掌握一般部门法基本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二是培养内容以航空法特殊制度为核心,辐射普通法学知识,而不是以普通法学基本制度为基础,简单叠加航空法课程。三是所设置的课群是以将航空知识与航空需求作为其前提的跨学科课群为主的完整课程体系。当然,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还有其他一些特征,但至少应当满足上述三个特征,否则不能称其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在对航空法的特色、航空法学特色的准确认识基础上进行。然而,就目前试图建设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大学来看,尚未有基于上述清晰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建设的。下文以中国民航大学法学院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例,来分析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基本问题及合理的建设路径。二、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目前,着力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院校虽有四五所,但以中国民航大学最为突出。故此,以该校的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为蓝本研究其得失,无疑是一个不错的实证素材。早期的中国民航大学并没有法学专业,但为了满足让民航人才懂一些航空法律知识的目的,开设了简单的航空法课程。之后,学校认识到航空产业对于航空法人才的需要,结合学校作为民航专业院校的角色定位,决定设立法学院,并在此后的硕士学位授予权等工作中,逐步认识到民航大学的法学院应当是以航空法为特色的法学院,而非以普通法学为教育目标的法学院。这一点为包括学校教师及各层次评估专家所认同。“我国正处于由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发展的过程中,民航产业的做大做强,对民航人才需求不断加强,而能够服务民航的航空法学实务人才更是促进民航由大到强转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2]因此,着力培养航空法特色人才成为该校法学院的基本目标。然而,由于对航空法专业特色认识不清,专业建设并未取得预期成果,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

第一,朴素的1+1 培养模式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为突显民航法特色,民航大学法学院对本科法学专业的课程设置采取了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课程体系。“法学本科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除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经济法学、诉讼法学、国际法学等普通法学专业课程外,还专门开设了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民航法律实务等航空法模块课程”,[3]并将此作为其特色培养模式的核心来理解。然而,此种培养模式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的特色,不能满足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的需求。在一般的部门法教育基础上进行航空法教育的1+1 模式的设置前提是:航空法学是需要在普通法学教育基础上进行的一项模块教育。然而,毫无疑问的是,航空法学仅仅涉及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的特殊规则对航空活动的规制,其特殊规则之外的普通的部门法知识仅仅在航空法未有规定时才作为补充对航空活动予以规制。从法律发展历史来看,除航空法外,各个部门法的历史均具有较长的发展历程,但在发展过程中,航空法并未被列入法律发展的“计划”之中,因此才有了在今天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有土地者拥有上至天寰下至地心的权利”的法谚。换言之,航空法的出现是出乎传统法律意料之外的,传统法律并未为航空法准备足够的养料。航空法唯一的养料来自于另一个同样充满特殊制度的法律部门:海商法。因此,航空法拥有自洽的逻辑体系,无需去向一般部门法寻求知识基础,但却可以通过自身的逻辑推演与一般部门法建立特殊法与一般法之间的适用逻辑。换言之,今天的一般部门法知识之所以可以构成航空法的知识补充,是因为航空活动作为一种特殊的活动,仍植根于人们的普通生活之中,因而需要在特殊制度之外关照普适性规则的作用。因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并非是普通法学课程加航空法模块课程的简单叠加,此种模式忽略了航空法本身的特色与发展历史,与航空法特色教育所需的基本模式不符。第二,课程设置与培养目标不符。目前,在民航大学法学院本科课程设置中,承担航空法学特色教育任务的课程主要是以下几门:《航空法学》《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与《民航法律实务》。这些课程是在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的基础上叠加设置的,并不符合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培养目标。航空法学特色专业以培养理解和掌握航空法特殊制度的法律人才为目标,这就要求:首先,课程设置应以航空法学为核心,而不是以普通法学课程为核心。否则,培养的人才只能是普通法学人才,绝不能说因为多学习了几门重复性很高的航空法课程就是航空法特色人才。其次,课程设置应当构成完整的航空法学科体系。在目前民航大学所设置的五门课程中,《航空法学》是对航空法各个方面均有所涉及的简介性课程,而其他四门课程中,只有《航空保险法》《航空运输法》《航空犯罪与预防》构成航空法学体系的一部分,而其他应当具备的课程,如《通用航空法》《宪法与航空》《航空侵权法》《航空行政法》《航空合同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航空物权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等航空法学体系应有的大量课程却未能设置。很难想象在课程内容严重不足的情况下所培养的法律人才是航空法特色人才。第三,课程设置应当满足航空法实践的需求。“法律实践的需求决定了法学教育的内容,而法学教育的展开又将影响法学的学科建设”。[4]目前,航空实践中最亟待解决的法律问题集中在通用航空、航空融资、航空劳资关系、航空安全运行法规与标准、空域制度、承运人、机场与旅客纠纷以及涉外航空法律服务等方面,然而民航大学所开设的航空法课程远远未能涵盖这些重要领域。不能培养解决航空现实法律问题的人才,就不能称之为有特色的专业。

第三,法学专业教学计划过于僵化。民航大学的教学计划一般四年一次小的修改,大的修改则需要由学校确定修改幅度、条件和时机。同时,法学院教师设置课程自由度较小,课程设置完全由教务处决定。而教务处组织的专家在确定是否设置选修课方面缺乏法学专家,导致新申请的航空法课程往往被砍掉。笔者就曾申请过《航空货物运输法》课程,但最终无疾而终。之所以开设该课程,是因为目前所有航空法课程都主要讲授旅客运输规则,并不讲授货物运输法律。而事实上,我国几乎所有开设航空法学的大学均将注意力集中在旅客运输法中,航空货物运输法都一笔带过。而航空货物运输随着电商的兴起正在勃发生机,故此,忽略航空货物运输法既是对实践的冷漠,也是对航空法学体系完整性的无视。教学计划的僵化与课程设置程序的不合理,导致航空法学的特色课程无法通过教师的学术兴趣与社会实践进行及时有效的调整,难以培养符合实践需求的航空法特色人才。第四,法学教师缺乏航空法或者其他运输法律背景知识,影响对航空法学的准确理解。毫无疑问,对于普通法学专业毕业的法律人而言,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就是两个新的专业,他们利用以往所学的普通法学知识完全不能理解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知识,而需要重新学习,这是由航空法学与海商法学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然而,民航大学法学院的多数教师没有运输法律的知识背景,对航空法的理解多从民法等学科的知识视角出发,往往产生偏差。在此种境况下,如果不对教师进行专门的航空法知识系统培养,进行航空法特色人才培养就是一句空话。三、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的可能路径如何革除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弊端,无疑是我们应当思考的重点。航空法及航空法学的特色使得其不同于一般的部门法及其学科。因此,针对航空法特色的法学教育就必须以对航空法特色的充分把握为基础,以现有问题的解决为导向,设立以专业建设目标、课群设置、教育模式与师资培养方案为主要内容的培养体系。第一,在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基础上确定新的专业建设目标。根据前述对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内涵的描述,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建设应当确立这样的建设目标:设置具备航空法学学科完整体系的课群体系,将1+1 教育模式转向航空法学向普通法学辐射的发散模式,培养能够解决航空活动中的现实法律问题并掌握通识性知识与航空法学知识的学生,拥有一批航空法专家型教师。上述专业建设目标抛弃了一些虚无宏大的目标,选择了距离我们最近又最迫切需要实现的目标。这些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逻辑关系,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

第二,以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设置课程,顺应航空法学特色专业的内涵与特征,航空法学特色专业课程应当以完整的航空法学体系为核心进行设置。笔者以为,应当将普通法学的16 门主干课程融入航空法特色课程之中,亦即将航空法特殊制度与相应的普通法学课程相融合设立课程。首先,《法理学》《中国法制史》《航空法学》与《宪法与航空》应当作为航空法特色的专业基础课,将《法律英语》课程改为《航空法律英语》,亦列入专业基础课模块。开设《地理与大气物理概论》《世界通史》《中国通史》《中国法制史》作为通识课程。之所以开设通识课程,目的在于为航空法特色课程的学习与实践打好基础,如地理知识对于航空知识的理解不可或缺,而历史知识对于法律而言更是理解法律文化与制度背景的必需储备。而以《民航概论》《航空运输》《航空史》作为专业背景课。上述课程亦列入专业基础必修课模块。此外,结合普通法学主干课,开设《航空刑法与刑事诉讼》《航空民商事诉讼与仲裁》《航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航空知识产权法》《航空产业与劳动法》《国际航空法》及《航空国际私法》《国际航空合作与竞争法》《航空侵权法》《航空合同法》《航空物权法》等课程,作为航空法学特色专业必修课。《航空安保法》《航空保险法》《通用航空法》《航空融资法》《航空企业法》《航空环境法》等作为专业限选课。而《商法》《经济法》《法律职业与伦理》《法律谈判》等相关课程则作为专业拓展课,列入任选课模块。上述课程包含了法学主干课,却是以航空法学的特殊知识与相关课程充分融合的方式展开。至于实践课程的开设,下文另有述及。第三,理论教学以“特殊到一般再到特殊”的归纳与演绎逻辑为宏观模式,实践教学从“旁观者模式”向“自体验模式”转向。对于前述课程的教授,不是航空法学知识与法学主干课程知识的简单叠加,而是通过讲授航空法知识,扩及法学一般知识,形成“特殊向一般”的归纳逻辑。此种讲述方式符合法律演进的过程:众多个别事实的重复导致规则的形成。比如《航空合同法》在讲旅客运输合同时,会讲述旅客运输合同与一般合同订立的基本差别,进而阐明要约与承诺的法律效力及其在旅客运输合同中的认定,避免了合同法知识太散、无法聚焦于航空运输合同制度的问题。在1+1 模式下,学生在学习了《合同法》之后,并不能自然地推演出旅客运输合同的订立模式,因为电子订票系统与传统合同订立过程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航空法学的很多特殊制度是一般的部门法规则所不能演绎出来的。因此,新的课程设置同时关照了知识递增的两种读书逻辑并体现了航空法学的专业特色。

第四,法学教育一直表现为一种“旁观者模式”,即“学生读书本上的法律规则,评价和分析他人的行为法律效果。因此,即便是我们采用所谓案例分析的模式,也无法摆脱隔靴搔痒的无奈,学生始终无法体验行为与法律结合的规则效果。多年来,无论我们如何改革,似乎‘旁观者模式’一直是个让人沮丧而无法摆脱的范式”。[5“] 在法学理论研习时,将自身经历或处理过的案件进行法律模拟评价,以判断自身当初行为的正当性,从而提高法学素养,这种法学教育模式以自身体验与法律再评价模拟为核心,可以称之为自体验法学教育模式(以下简称‘自体验模式’)”。[5“] 自体验模式”将案件旁听、案件模拟剧(非简单的模拟法庭,而是包含案件整个发生过程的回放式重演与审判模拟相结合的剧场化过程)、诊所式法律教育、企业等航空实务部门的实践等作为重要的课程形式列入教学计划之中。“诊所式法律教育是教育革新的资源之一,潜在的(至少)也是反对传统法学院课堂威权主义和内容贫乏的方式之一”。[6]民航大学也曾开设诊所式教育,但仅仅只是一个形式,基本的教育工作并未展开就已黯然退场。这不是因为该种教育模式不好,而是未被列入教学计划,缺乏制度保障,今后的特色专业建设应当注意吸取以往的教训。借鉴美国发展诊所式法律教育的经验与我们的实际,该教育方式应当在二年级第二学期至四年级第一学期结束,以课程方式跨两个学年与至少一个暑假为期开设。同时,将目前的毕业实习改为航空法律社会调查。上述“自体验模式”的建构避免了“旁观者模式”的弊端,以回应霍姆斯“法律的生命是经验而不是逻辑”的经典论断。

特色专业范文2

关键词:特色专业;市场营销;人才培养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教育目标和办学特色,而对于高校特色专业的建设不仅仅能够反映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还能对这所学校的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的学生应该是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属于技术型人才。所以对于市场营销专业的人来说,必须具备良好的专业技能,能够富有创新能力和开拓创业的精神。本文就如何进行市场营销专业特色建设提出几点可行性建议。

一、明确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

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出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端人才。这就要求高校依据自己的办学特色和教育定位,来引导学校特色专业的建设。那么如何将市场营销专业的独特和个性展现出来,赋予它新的内涵,从而使得营销人才的质量得到提升呢?首先就得确定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目标,那就是在适应时代经济发展的前提下,熟练掌握专业技能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并不是只会市场营销学术方面的研究型人才,或者“熟练工人”,而是为社会服务的营销管理人才。

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人才结构

特色专业的建设是对学校教育的一场教育改革。而对于市场营销专业来说,人才的培养在明确培养目标以后,就得制定新的培养方案,突出专业的特色教育。例如在响应国际号召的情况下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即英语。培养“市场营销+英语”的复合型人才。我们在鼓励学生学好市场营销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让他们学会掌握一门国际化的语言,大大的提升他们在营销方面的沟通能力。

另外在培养营销管理人才时,要特别注意营销管理的应用和实践的特点。理论知识如果不参与社会实践,永远只是一堆废弃的文字。所以营销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在掌握好专业知识的前提下,多多的参与一些与市场营销相关的学术讨论和研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

三、进行市场营销课程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研究了社会对营销人才的高素质要求的前提下,如何将教学的内容和体系与社会各行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形成新的知识引入教学,是一大课题。例如将知识点与某个特定行业的实践进行结合,使得两者之间相互渗透。目前营销的模块如汽车营销、服装营销等等都已经在各产业中有了独立的发展,为我们选取一个特定的行业进行实践结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现在关于市场营销的书本也很少,在教材这点上,我们要积极引用国外的一些做得好的营销学教材,注重其丰富资源的利用,使国际与本土结合起来,从而优化教学内容。

其次,如何将这些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学生,使得学生真正理解了接受了并且会用这些知识从事营销管理工作,这又是教学方式上应该重点考虑的一大环节。以前的教学实质上是一种静止状态的教学,老师是单纯的占有和传递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负责接受知识的客体,这中间的过程忽略了老师和学生各自的主观能动性。在现代教育背景下,老师不仅仅只是简单的呈现知识,更应该注重学生在课堂上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和想法,让学生丰富自己的理解,所以新的教学方式下 ,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主动探究学习的知识以及创新想法,从而达到人才的能力培养的目的。

四、对市场营销的实践教学环节加以重视,形成特色的实践教学体系

上文讲述中提到过实践教学这一环节,指出了营销人才的培养与社会实践是紧密联系的,是不能分离的。学校除了在课堂上的实践性教育,还应该注重学生课外校内以及社会实践教育。

五、加强市场营销师资队伍的建设,人才为先

现在许多高校的教师队伍随着扩招不断地增大,虽然有的教师拥有丰富的营销学知识,但是大多缺乏实践能力。一些刚刚毕业的年轻教师还来不及从事相关营销工作就来到课堂上教学,缺乏对营销实践的认识和体验。加上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企业不欢迎教师来到企业内部进行有关教学的实践锻炼。所以对于市场营销的师资队伍这一块应当重点把握。

例如在引进市场营销教学教师时提高双语考核的门槛,或者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选取人才进行双语培养。另一方面还可以聘用优秀外语教师来担任教学老师。在实践教学方面,鼓励教师深入企业内部并接受一些相关的培训,同时在课题研究时要注重与企业界联系,挖掘出企业内部的人才需求。这样无论是对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还是对于营销人才的培养都有益处。

结语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获取新的生存之道的重要手段,对于市场营销学的学生来说,在掌握好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学会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市场营销人才。

参考文献:

[1]黎建新,叶泽,廖水香.理工院校市场营销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8)

特色专业范文3

【关键词】 财务管理; 会计学; 金融学; 培养方案; 专业特色

目前,人们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识持有不同的观点: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是区别于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的一个特色鲜明的专业;有的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特色不明显,应该作为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的一个方向。各高等院校在专业和院系机构设置上也体现了这种认识上的差异,有的院校单独设置财务管理专业并归属于会计学院,有的院校则将财务管理专业归属于金融学院,有的只是在会计学或金融学专业下设财务管理专业方向。对财务管理专业认识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到本专业的特色教育,很多财务管理专业的学生也认识模糊,导致学习目标不明确,感觉前途迷茫。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必须明确财务管理专业特色。

凌婕、徐文佳(2007)曾撰文指出,财务管理专业没有必要单独设立,应并入会计学专业或金融学专业。他们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了实证分析:其一是从同一院校来看,历届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的录取分数低于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故认为社会对财务管理专业的认可度不高;其二是从三个专业近几年毕业生的去向来看,就业结构相似,均有进入大型企业、中小企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等单位的,具体岗位也有相同的;其三是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设置方面与会计学或金融学相似课程较多,专业定位有共性,培养的学生规格没有本质区别。

笔者认为,上述实证研究的结论比较牵强附会。首先,从高考录取分数来看,分数的高低的确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社会对该专业的认可度,社会认可度高的专业,报名人数多,录取分数高。尽管财务管理专业的录取分数略低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但在大多数院校仍然属于较热门的专业,第一自愿录取率在90%以上,录取分数远高于旅游管理、工商管理、行政管理、法学、经济学及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难道这些录取分数低的专业都没有独立设置的必要吗?这个结论显然有些荒唐。其次,从毕业生就业走向来看,仅凭就业机构的相似性就认为财务管理专业无特色也是站不住脚的,每一个单位都需要吸纳各方面的专业人才,除了上述三个专业外,同一单位还要吸纳其他许多专业的学生。当然,这三个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的确很相似,大多数是会计核算岗位和金融业务岗位,但如果按照财务管理因此可取消的逻辑思路,会计学或金融学也可以取消了,应该合三为一,因为会计学专业毕业生有做金融业务的,金融学毕业生也有做会计实务的。

财务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初步就业岗位是会计核算或金融业务岗位,几乎没有直接进入财务管理岗位的,这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专业学生掌握了会计学和金融学的相关知识,完全能胜任这两个岗位的工作;另一方面是因为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刚出大学校门的学生不可能一步迈入,只能从基础的会计实务做起,以后随着实践工作经验的积累和财务管理才能逐步走上重要的财务管理岗位。就如工商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企业培养中高层经营管理人才的,该专业毕业生也不可能刚进入企业就当中高层管理人员是同样的道理。

至于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课程设置相似的问题,笔者下面主要从各专业培养方案入手进行比较分析,因为专业培养方案比较详细地反映了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及学生知识结构,是最能体现专业特色的教学资料。

一、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相似之处

各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总体框架相似。各高等院校各专业培养方案中开设的具体课程及各课程的课时不完全相同,但总体框架基本上是相似的,通常都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或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和实践教学环节等六大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科学人文素质选修课模块中的课程体系和内容也很相似。

公共基础课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外语课、计算机课程、体育课等,是培养大学生基本素质和最基本技能的教学模块,是所有本科生都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三个专业在该模块课程设置上几乎没有差异。

学科基础课是培养学生专业思想意识和专业学习基础的教学模块,通过本学科基础知识的教学,将学生引入专业学习之门,为进一步的专业学习打好基础。财务管理与会计学、金融学同属经济管理类学科,都需要掌握数学、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管理学等学科基础知识,因此该模块课程设置上也大同小异。

科学人文素质课是扩大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教学模块,该课程设置的课程门类多,包括培养法律意识、营销能力、理财能力、文化素养、文体艺术能力的各类课程数十种,不分专业在全校通开,各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进行选修。

二、财务管理专业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培养方案的特色比较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同

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学、管理学、财务会计学和金融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及财务分析方法,具有较强的信息获取以及分析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会计学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审计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熟悉国内外与会计、审计相关的方针、政策、法规和国际会计惯例;熟练掌握会计核算、会计检查和会计分析的方法,能够独立分析和解决较复杂的会计专业问题。

金融学专业培养目标:能在银行、证券、投资、保险、经济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单位从事金融管理实务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学生掌握经济、金融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处理银行、证券、投资与保险等方面的业务能力。

由此可见,三个专业培养人才的定位是不同的。财务管理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进行财务规划和财务控制的财务管理人才;会计学专业侧重于培养能为企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的会计管理人才;金融学专业侧重于为金融机构培养金融管理人才。

(二)专业课程设置不同

各专业培养方案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模块,它们是构建人才主体知识结构,将学生培养成为具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专业人才的教学模块,在专业教学中处于核心地位,各专业的教学特色也由此凸现。财务管理学、会计学、金融学三个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设置情况如表1所示。

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呼应,三个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各有特色。财务管理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财务管理知识为主,如财务管理、高级财务管理、税法、财务分析、国际财务管理、财务理论、资产评估学等;会计学专业开设的专业课程以会计、审计知识为主,如财务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电算化、审计学、计算机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金融学开设的专业课程以金融、保险、证券投资等金融知识为主,如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央银行学、金融学、保险学、证券投资学、国际结算、投资银行理论与实务等。

从课程设置来看,财务管理专业也开设了不少会计学和金融学的课程,这是因为财务管理是组织资金运动、协调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由于资金运动涉及到企业经济活动的方方面面,包括筹资活动、投资活动和收益分配活动,企业在组织资金运动的过程中必然与各方面发生较复杂的财务关系,还会受到经济、法律、金融等环境因素的影响,由此给财务管理人员知识结构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基础扎实、精通专业、知识广博,不仅要精通财务管理知识,还必须熟知经济学、会计学、金融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经济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论基础;会计学是财务管理的专业基础,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分析的依据都是会计信息,财务管理的效果也是通过一系列会计信息反映出来的,不懂会计不可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财务管理人员;金融学为财务管理提供了理财环境知识,企业筹资管理、投资管理都离不开金融市场,财务管理人员还必须掌握金融学知识,熟悉资本市场,善于运用资本市场为企业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方式和高收益的投资项目。财务管理人员在财务管理工作中必须融会贯通各学科知识,才能真正成为高素质的人才,把财务管理工作做到最好。

(三)实践教学内容与方式不同

实践性教学模块是为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而设置的。该模块以专业理论知识为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三个专业实践性教学模块设置的项目基本相同,均包括认识实习、社会调查、专业实习、模拟实习、毕业实习、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项目。但各项目具体内容和方式是各有特色的,其中社会调查报告、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选题和文章内容上,应侧重于各自专业领域的内容。而在各种类型的实习中,除了实习内容不同外,财务管理的实习方式也有别于其他专业。

模拟实习是模拟实际业务发生情况,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专业基本理论、基本技能解决其中涉及的各种专业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从模拟实习的内容来看,财务管理专业除了会计核算外,还应包括大量的财务管理案例分析;会计学专业以会计核算和审计为主;金融学专业则以证券投资操作和银行业务为主。

毕业实习一般是在实际工作岗位进行的。相对而言,会计学专业和金融学专业比较容易找到对口的实习岗位,会计专业学生一般可到各单位的会计核算岗位实习会计业务;金融专业学生一般可到银行、保险、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实习金融业务。而财务管理属于企业较高层次的管理工作岗位,并且可能涉及到企业的一些财务机密问题,不可能让实习生参与企业财务决策过程。因此,大多数财务管理专业学生只能找到会计核算的实习岗位,学生难以接触到实际工作中的财务管理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在校期间的模拟实习来弥补该环节的缺陷,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案例教学,一种是ERP沙盘仿真实验。这两种方式都与参与企业财务管理实践活动极为相近,实施得好完全能达到实地实习的效果。

案例教学可让学生接触大量的各种类型企业的实际财务管理案例,学生自己扮演财务经理角色对案例进行分析,作出判断,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相互间的案例讨论,发现自己的不足,补充修正自己的判断和决策。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锻炼学生面对复杂问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作出财务决策的能力。大量的案例教学还能使学生从失败案例中分析失败的根源,避免将来重蹈覆辙,并能从成功案例中学到先进的财务管理经验,逐渐成熟起来。

ERP沙盘仿真实验主要是构建仿真企业环境,模拟真实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将实物沙盘和ERP管理软件的全面运用相结合。在ERP实验教学中,让学生直接利用ERP企业管理软件对仿真企业的全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全面控制和管理,利用ERP管理软件将模拟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部经济业务融为一体,实现动态管理、实时控制,实现财务与业务一体化,实现企业资源(资金流、物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的有效配置与协调。整个实验从财务角度透视了仿真企业的整体运营过程。

【参考文献】

特色专业范文4

摘要: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例,就专业群的构建、实训配套建设、师资队伍结构的优化等内容阐述了专业群的建设,并提出专业群建设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空调工程技术;特色专业;专业群;建设

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在规模上已经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发展规模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一,为了适应办学规模迅速扩大的需求,许多高职院校设置热门专业时没有顾及办学条件,导致职业岗位针对性不强,课程设置主线不突出,各专业间联系不密切,教学资源利用率不高。其二,高职教育培养的周期较长,产生了对社会需求预测不准或专业结构设置不合理,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不对应,课程体系与行业标准不衔接等问题。在此背景下,高职院校必须寻求适应我国国情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教学资源,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注重质量的提高,重视内涵的专业群建设。所谓专业群,是指与行业中的职业群相对应,有共同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联基础的相近专业。从这些专业内部来看,由于具有共同的职业基础、资源、技术和社会基础,其内部存在共同的课程基础,如存在共同的基础理论课程、共同的技术课程,甚至存在共同的核心课程,并有大体相同的社会联系。专业群涵盖的是同一学科体系的专业,或是不同学科体系的专业。专业群中的各专业或专业方向面向企业中的岗位链,因此均能在同一个实训体系中完成基本的实践性教学。

借助特色专业优势,加强专业群建设

加强专业群的建设是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内在需求的切入点。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新的行业、新的工种、新的岗位群不断涌现,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也需要不断地更新与调整,然而专业设置需要一定的资源基础、技术基础和社会关系基础。一所学校长期举办某些类型的专业,必然有很多该专业所需要的物质技术基础、师资队伍和各种相关专业的资源,这些资源条件反映了学校本身的行业基础,即良好的设备、技术、人力资源和社会关系资源。

我校作为全国内贸系统制冷与空调技术专业的牵头学校,浙江省制冷学会中央空调技术协作委员会牵头单位,浙江制冷学报主办单位之一,担负着浙江省各级制冷空调工、技师等职业资格的培训考核鉴定工作,拥有一流的师资,建有17个校内实验实训室,两个校内中央空调运行维护管理实体实训基地,拥有校外稳固的实训基地19个,与海尔集团合作成立了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海尔服务中心,与浙江盾安人工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了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技术培训基地,成立了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形成了“利益与情感”、“互惠和互赢”的校企合作教学机制。依托空调工程技术特色专业现有的较大的社会影响及强势行业基础、一流的师资、先进的校内外实训条件来建设我系高水平的专业群,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依托“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优势,合理构建优势专业群

作为一种复合型专业,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涵盖了机械制造、控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先进性、应用性等特征。这些特征要求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不仅要培养掌握制冷空调技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掌握多种技术或综合技术的人才,不仅要培养具有单一学科专业背景的人才,而且要培养具有交叉学科跨专业背景的复合型人才。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教学涉及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及大量的经验技术,在客观上要求我们在一如既往地发展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其他相关专业。2001年,我院设置了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近年来,应用电子技术在各种应用系统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专业发展势头迅猛,前景十分广阔。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与空调工程技术专业拥有共同的基础课程以及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知识,同时还具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核心课程和实验实训课程,如表1所示。

有空调工程技术强势专业的师资、实训以及良好的行业背景为基础,应用电子专业发展较快。五年来,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了一系列的专业建设与改革,在专业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学院的重点专业。与此同时,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设立和发展使空调工程技术专业的课程改革和建设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加强了电子技术及制冷空调控制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加强了学生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实践证明,近几年来的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培养的学生在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方面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有了显著提高,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也得到了快速发展。以空调工程技术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随着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教学资源的不断丰富,我院在省级重点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及院级重点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基础上陆续创办了“楼宇自动化控制”、“电子信息工程技术”及“计算机控制技术”专业。各专业在专业建设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形成了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核心,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机电类专业为支撑的多学科专业群,建立了多学科专业交叉融合、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的学科专业体系,以学科专业群的建设带动了新学科专业的发展,支撑了传统专业的改革。

重视实训配套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确保专业群建设的优势

由于专业群拥有共同的技术、技能基础,拥有共同的课程,在实验实训设施、设备上也必然有大量的设备是共用的,有相当一部分实验实训项目是共同的。因此,围绕专业群建设可以大幅度降低实验实训设备等各个方面的投入,降低专业建设的成本和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这是专业群建设的优势之一。如果只推出系列专业,而没有系列实验、实训室与之配套,专业群的优势也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进行专业群建设的同时,要特别重视实训体系的配套建设。表2为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与“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示例的校内共享型实验、实训室一览表。大量实验、实训室的共享,提高了实验、实训室的利用率,使我院能够将有限的资金集中投入到相关的实训室,进行系列化建设,形成完整的实训体系,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训条件和实训环境,让学生有充足的机会得到实际训练,从而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

由于专业相对集中,理论和技术技能基础相同,需要的实验实训设施相近,必然形成师资队伍专业群落,形成某类专业建设的良好师资队伍。我院在进行专业群建设时,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的优势,按照专业的合理布局,调整师资的知识、能力结构,使相近或相关专业的教师相互兼容,以便在专业教学上灵活调用。例如,有空调工程技术专业强大的师资支持,楼宇自动控制专业空调工程系统的教学质量得到了充分保障。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的师资力量使空调工程技术有关自控方面的课程改革和建设得以实现。应用电子专业与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则在专业教学上互为支撑、相互补充。

专业群的建设聚集了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具有滚动发展的功能,依靠原有的专业师资和实训基础,专业群在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专业方向或往相近相关的专业渐进拓展,保证了教学质量。

问题与探索

专业群建设必须解决两个难点问题:一是如何进行专业设置,二是如何抓好适应专业群发展的教学设施基础配套。

在专业设置上,要按照社会的需求及自身的特色设置专业。高等职业教育要围绕产教结合主动适应产业结构的调整,把专业设置变成连接产业调整的纽带。按照“产业就是专业,专业就是职业,职业就是就业,就业就是立业”的办学理念,在新专业论证和开办中,做到“四个不办”:没有社会需求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依托的专业不办;没有企业家和专家指导的专业不办;没有形成自身优势的专业不办。充分发挥专业群建设的优势,合理设置专业。

在教学基础设施的建设上,要重视整体设计的职业性、应用技术的前瞻性及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充分考虑相关专业的通用性,充分利用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约资金,尽可能使所建设的实训基地适用专业范围广、通用性强、能够进行多学科的综合实训,提高基地教学设施的利用率,低投入、高产出,有效地实现资源共享。

加强专业群建设是高职发展的内在需求,我院以空调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促进和带动了“应用电子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楼宇自动化控制”、“计算机控制技术”等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保持和加强了空调工程技术的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体现了各专业建设的优势,增强了适应社会的能力,提高了各专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梅亚明.高校专业群的集约建设[J].教育发展研究,2006,(17).

[2]周杏鹏,等.注重整体优化 突出能力培养[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6,(5).

特色专业范文5

创新思路谋发展

如何推动小企业业务健康、快速发展?保定分行在创新思路上善于动脑筋想办法,突出表现在“一行一策”的推行和落实上。

按照这个思路,保定分行结合区域经济特色和发展状况,筛选涿州、定州、高碑店等支行作为“一行一策”重点发展行。为更好地督导、支持和配合重点发展行落实“一行一策”,分行实行了支行派驻制、客户经理包行制、项目督办制、信贷评审会等制度,有重点有目的地加强上级行对基层行的服务职能,称为“上下一体”;而组建由小企业经营中心牵头的供应链融资专项营销服务团队,与公司部大客户中心配合,积极寻找为大企业生产配套产品的上下游小企业向支行推荐,叫做“大小联动”。如涿州支行,上半年由于同业竞争加剧,部分客户因为种种原因转投其他银行,小企业业务受到很大冲击。分行及时派驻客户经理常驻涿州,根据涿州市企业家协会名单,按图索骥,在涿州市经济开发区、松林店工业聚集区以及客户聚集的钢材销售市场进行“扫街式走访”,围绕核心企业东方地球物理公司上下游供货商,逐户逐步推进供应链融资业务。并抓住商贸类企业通过控制结算资金、风险易于把控的优势,利用担保公司合作平台,批量发展商贸类客户,给予信贷支持。

2011年,涿州支行小企业贷款实现投放17540万元,投放额达到7750万元。特殊支行发展特殊客户给予特殊政策的做法,吸引了一批回头客又来建行开户。目前,批发零售行业已经成为涿州支行小企业新的业务增长点。定州支行则以保理、账易融、国内信用证议付等供应链融资产品为切入点,培育更广泛的融资渠道,挖掘更为巨大的融资潜力。前三季度该行小企业贷款累计投放18450万元,其中供应链融资业务投放3600万元,实现了供应链融资业务的初步转型。“一行一策”收到显著成效。

转变方式促发展

为促进小企业业务更好更快地发展,保定分行在转变服务方式上用足了气力,创造了令同业刮目相看的“白沟现象”。

白沟新城,拥有五金皮革、服饰辅料、箱包交易城等十余家交易城、专业市场和工业园区,聚集了上千家商贸流通企业、生产加工企业和个体商户,形成一个围绕生产、加工、销售、仓储、物流、商务、服务等多种行业的箱包产业集群,成为各家银行竞争激烈的“经济特区”。要想从其他银行手中切下蛋糕,就要开发建行小企业业务的特色品牌和市场,打造不可复制的竞争力――保定分行党委做出了拿下白沟的决定。

分行客户经理团队立即深入白沟,围绕市场需求、产品营销等进行详细调查,发现大部分商户因扩大经营规模,流动资金奇缺。工业园区内近300家箱包类企业中,土地和房产双证齐全的企业仅90家,其余均无土地使用证,不具备抵押条件。箱包类商户及小企业抵押品缺失成为制约其融资发展的瓶颈,急需政策支持。“创新产品!”分行领导下了决心,决定引入资金实力雄厚、信誉度高、与建行合作良好的大企业为白沟商户及小企业融资的特定担保人,为白沟箱包行业量身定做的针对性产品――“箱包通”。2011年10月31日,全国首笔小企业创新产品“箱包通”顺利落地,成功发放贷款500万。“箱包通”被总行确认为“速贷通”子产品。它的成功发放,充分体现了保定分行先进的社区金融服务理念,是服务产业集群、专业市场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产品。它的成功发放,打破了白沟箱包类商户和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创新出以企业税费、账户流水为依据对企业进行整体评价的特色信贷模式,解决了产业集群、专业市场小微企业的批量化拓展难题。同时,还以特定第三方推荐或认可、贷款额度限制、保证在建行的结算率、实行分期还款方式等手段有效控制了信贷风险。分行还根据企业的特色开发了小企业联贷联保、小额无抵押、专利权质押、棉花抵押、白酒抵押等一批具有创新意义的贷款品种,受到小企业的欢迎。

独辟蹊径快发展

如何利用有限的信贷资源,拓展更广阔的融资渠道,满足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需求?保定分行独辟蹊径,在传统投资银行业务的基础上,融入小企业批量融资和风险防控理念,在全省首创发行了小企业信托受益权转让集合型理财产品。该理财产品的发行,既推动了区域经济繁荣,又加快了银行业务发展。

产品设计为合格投资人出资设立单一资金信托计划,由信托计划向各家中小企业发放信托贷款,此后由建行发行信托受益权转让型理财产品,以募集的理财资金受让该信托计划。为确保业务平稳推进,保定分行在前期准备过程中谨慎挑选、统一标准,制定了四条防控措施:选择经济发展势态好、产业布局合理和小企业经营环境优良的区域;产品项下信托贷款比照自营小企业贷款“成长之路”的准入标准进行评审;业务办理前落实存量流动资金贷款回收,确保融资企业有效、覆盖其拟发行金额的表内剩余授信额度;比照自营小企业流动资金贷款贷后管理标准管理。

特色专业范文6

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以同一专业名称招生,但在经过一段基础学习后,会选择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在招生时就以“( )”标注其具体方向,从一进校就专门针对具体方向而开设相应课程。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院校特色而设定了某些专业方向的专业梳理出来,以供参考。

目前我国的大学都朝着综合型发展,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每所院校会在某些学科、专业有较强的优势,如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外国语院校的英语、小语种专业等。在走向综合型的过程中,拥有某些学科优势的一些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也与学校的特色联系起来,成为普通中的与众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体育管理方向、城市管理方向、教育管理方向、招标采购方向等

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建立起来,但如何对其完善及进行有效管理,在我国却长期处于空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诞生于社会急需拥有管理公共事业人才的背景之下。从在部分院校试行到目前开设该专业院校达到上百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时间逐渐发展起来。

在较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并未细分专业方向,而主要是进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课程也较多为一些系统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所覆盖的范围,先天性地针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领域,因此一些高校根据本校特色而设定了不同的方向。

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培养在卫生行政、医药卫生事业及社会医疗保险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不管是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医学类相关课程,还是面向医药卫生事业的实践活动,都突显了本专业浓浓的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相近的还有南方医科大学的医院管理方向和江西中医学院开设的卫生法学方向。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则将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向定位于体育管理,除了在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上增加职业体育管理、健身娱乐管理等相关课程能体现其特色外,就业方向也转向了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

拥有建筑特色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专攻招标采购方向。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置“招标采购方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这也离不开建筑行业的需要。因此,到从事招标投标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招投标业务管理工作、到招标机构从事招标工作、到建设与房地产企业从事工程招投标工作、到政府部门从事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到工程咨询机构从事招投标工作就是该方向的就业前景。

而以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防灾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应急管理,结合预防灾害发生,培养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能力和一定的灾害风险管理、防灾规划组织能力的专业人才,故而专业课程也就多了灾害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灾害经济学、灾害风险管理、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等。

除了以上详细介绍的各个方向外,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为教育管理方向、西南政法大学为城市管理方向、淮南师范学院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

相信看了这些介绍,你眼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再也不是那个大而空的理论专业,而是行业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吧!

交通运输

专业方向: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机场运行与管理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前,身在西安的妃子想吃到千里之外岭南之地的新鲜荔枝,要千里马日夜奔徙才有可能。现在,早上从岭南各地树上摘下的新鲜荔枝,下午就能到达我国东南西边的任何地区的超市、水果铺。同样,要参加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许多应试子弟提前一年,或者半年就需要出发,而如今从最南的海南到最北的黑龙江也不过短短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交通运输的发达不仅让物品在异地之间的便捷交换成为可能,也让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发生空间位移。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运用统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法,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基本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讲,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所以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大学也因院校特色而注重培养在某一类型运输领域从业的人员。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分为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两个方向,主要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型运输企业、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城市公交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熟悉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运输企业管理、运输技术及运输实务,训练管理工程师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学子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公路运输。同样以公路交通为侧重方向的还有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

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则集中于航空领域,开设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机场运行与管理等方向。中国民航大学设有空中交通管理、公司运行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方向,开设航行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及控制、交通安全工程、空气动力学、航空气象、航空运输的组织与管理、飞机系统、领航与导航、通信与监视技术、交通运输专业英语等课程,就业领域为民航各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地。

有着“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铁路学科有着较强实力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则把专业方向分为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两个方向。通过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与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等课程的学习,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新闻学

专业方向:财经新闻方向、经济新闻方向、法制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等

每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如果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还带着一丝浪漫的情绪,那么通过电视镜头和报纸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则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经济浪潮此起彼伏、社会百态冷暖人生……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就是走进这第一现场,用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笔传递出天下事的人才。

新闻是一个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专业,从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可见不一般。新闻学的主要课程包括理论与实务两类。理论主要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等,通过记忆和理解就能转化为自己所得;实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摄影、新闻编辑等,这些则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才能日有所长。记得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订阅了《南方周末》等深度周刊,也订阅了一些都市类报纸,通过阅读其中的文章,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还常常以这些报纸的新闻进行评论,锻炼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另外,到微机室练习排版,扛着摄像机、相机在校园转悠,到摄影实验室冲洗照片等,都是新闻专业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新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之一。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是新闻学子锻炼自己最方便的平台,能通过实地采访、策划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运用能力。但不要仅限于校园媒体,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媒体还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到社会媒体真正体验一把“记者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