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族民歌特色探索

羌族民歌特色探索

作者:袁文杰 单位:阿坝师专

一、羌族民歌的非音乐要素在其音乐中的密切关系

从研究的角度来讲,要认识一个民族的民歌,首先要了解、认识、熟悉并融入它的非音乐要素,这应概括为相对于具体音乐以外的综合性要素,如历史、环境、习俗、信仰等各种相关文化及条件的综合。它们为具体音乐的形成创造了外部条件并给予界限,也是具体音乐呈现后所能表达和反映的综合性因素。

首先,羌族历史孕育羌族民歌。羌族,自称“尔玛”“日麦”等,意为“本地人”,是古羌人众多羌支中保存羌族族称和传统文化的一支,目前人口约32万人,其语言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现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汶川、茂县、理县、黑水、松潘,绵阳市的北川羌族自治县和陕西省略阳县。羌族自古没有文字,从殷商开始的3000多年历史民俗文化,常散存于大量汉族文献中,而自己全以口口相传、心手相教的方式保留于民间,至今仍保持有古老的民族特色,是号称具有鲜活远古文化的民族,这也吸引着各方面的专家学者,来了解和挖掘羌族历史文化、民风民俗。从民歌方面来看,由于羌族没有文字,而又具有最易大众接受、包容性最大、传播速度最快的艺术特点,羌族历史的点滴,各方面历史文化大都以音乐的形式保留于民间,如羌族历史有智慧的大禹治水,歌《大禹受命继承鲧之父业治理洪水》;羌族历史有悲壮的征战迁徙,唱《出征歌》;羌族历史有唯美的爱情传说,颂《木姐珠与斗安珠》。羌族历史发展到今天,它的音乐也能与时代音乐元素碰撞出火花,如《太阳里走来的羊角花》《绣花花》《花儿纳吉》等,都是近年来以保持羌族音乐风格为基调,新创作的优秀羌族民歌。可见羌族历史具有质朴的音乐元素,丰富的音乐内容,独特的音乐魅力,并具有很深的挖掘价值和很多的发展空间。

其次,生活环境决定羌族民歌。羌民大多集居在高山峡谷之间,生活环境相对封闭,而羌寨内部有着十分发达的网络式居住环境。如阿坝州理县的桃坪羌寨,地上有以调楼为中心的放射状8个出入口,13个甬道织成四通八达的路网。地下有连接家家户户的水渠暗道,共羌人饮水和避战。屋顶也是户户相通的屋顶平台,共晾晒农作物和本寨人交流。这种相对封闭的外部环境和网络式的内部居住环境,是羌民团结与和谐的标志。民歌也在这封闭与发达的居住环境中,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保留与传播。

再次,民风民俗造就羌族民歌。我们不难发现在众多羌族音乐的探索中,其民歌有多种分类方法,如书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音乐》将羌族民歌分为“劳动歌、山歌(喔都惹木)、叙事歌、风俗歌”。如论文《探析羌族“瓦尔俄足”中的民歌》将羌族民歌分为“酒歌(西惹木)、山歌、舞歌(萨朗歌)、请神歌、情歌”;百度百科中将羌族民歌分为“情歌、山歌、风俗歌、时政歌、酒歌、劳动歌、巫师歌、耍山调”等等。在这众多的分类方式中,我们不难发现,它们都可约束于“民风民俗”这个范畴,也就是说羌族生产生活的各方面都是其民歌的素材,羌族民歌也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方式反映着羌民风俗的方方面面。基于以上三方面因素,我们能感受到,羌族民歌孕育于这个民族,融入于这个民族,升华于这个名族;羌族民歌也以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展现着这个民族的文化与精神,是羌族人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二、羌族民歌具体音乐元素的构成

音乐就其本身来说,它是一门听觉艺术,就其构成的具体元素应概括为:以声音的方式所能体现出来的具体音乐内容。如音乐的节奏节拍、力度速度、旋律和声、调式调性以及音乐的演唱演奏方式等相关内容。羌族民歌的具体音乐构成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内容。民歌与乐器:羌族民歌的演唱多数以轻唱为主,但也不乏有特色乐器的伴奏,旋律乐器有羌笛、口弦,节奏乐器有羊皮鼓、手鼓、盘铃,其中多以节奏乐器为主,特别在释比的唱经中,如果没有节奏乐器作为伴奏,就无法唱述要表达的内容。

演唱方式:羌族民歌有独唱、齐唱、女声交替、男声交替、男女交替、男女对唱、一领众合,还有最具羌族特色的多声部演唱。其中羌民在演唱多声部民歌时,多以固定或相对固定的组合方式,其组合类型和特点以同音色(男声或女声)的合唱或重唱为主,也有合唱式对唱。无论合唱人数的多少,始终以一位嗓子好、有演唱经验的歌手,单独担任高声部,并且这个人担任该曲的领唱,而其他所有的人都演唱低声部。

演唱特色:羌族音乐以徵调式或羽调式为基本演唱风格,在歌唱开始时,常以具有民族特色的慢速大幅度颤音的托腔为引子,带出音乐的主题,有时也用高亢的假声;女声多用高腔平声,最高音区有时也伴随着假声或颤音。在其音律上并不完全准确按照传统的音准演唱,时常出现特殊的升降音,或快速的上下滑音,以强调羌族音乐的韵腔,达到羌族语言的字正腔圆。

节奏节拍:羌族音乐节奏节拍可视为自由和规整两种类型,这两种类型与羌族音乐的体裁有密切的联系。如常以集体性劳动、歌舞为主的音乐,其节奏、节拍多数鲜明而整齐;常以抒发个人情绪为主的山歌、酒歌、风俗歌中,多数节奏、节拍较自由灵活而多变;它是在看似相对稳定的节拍中,歌者以自由的托腔、变换的节奏,使音乐韵律游刃有余、张弛适度,这种自由节拍可看做是羌族人情绪抒发的表现。

音乐结构:羌族民歌结构短小,多为“二句式”“四句式”的单乐段分节歌曲式。其中“二句式”民歌多为对应性结构,前一部分发问或展开,后一部分对答或收束,二者平衡均匀。“四句式”民歌多用起承转合性结构,以“开始、发展、升华、结束”四个连续逻辑而贯穿全曲。

其逻辑性能准确交代所要表达的内容。调式调性:羌族音乐的调式调性,常以五声音阶为主,其次为五声性六声或七声音阶,另外还有少部分的四声音阶,在音乐的调式布局上有三种基本类型:(1)单一调式,以徵调式和羽调式为主;(2)功能性交替调式:有羽与角、商与羽的五度功能性交替调式,有角与羽、羽与商的四度功能性交替调式;(3)色彩性交替调式:有羽与徵之间的大二度,角与徵、羽与宫之间的小三度为主的色彩性交替调式。歌词特点:羌族民歌的歌词有羌语、汉语两种语言。以词曲搭配来说,可分为固定歌词和即兴填词两种,固定歌词是词与旋律的固定配套、结合紧密,另外由于羌族没有文字,固定词曲中,有很多歌词的具体意识歌者自己也无法解释,但能知道使用环境和大体意境。即兴填词是歌者以较固定的羌族音乐曲调为模板,根据不同场合、不同环境、不同情绪,而即兴的添加歌词内容,以表达相应的情感状态。#p#分页标题#e#

三、结语

目前对羌族音乐的挖掘与研究工作,学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但笔者认为似乎还缺少有力的综合性研究团队,或者是笔者还未能寻觅到这样的团队。在此我简略介绍羌族民歌的构成性要素和综合性要素,是为体现羌族音乐研究的多层面、宽领域的特点。这是对我自己在漫长的羌族音乐研究中提出的要求,也是想吸引多方面的专家学者共同协作,将这独具魅力的羌族音乐,以及神秘的羌族文化更好更全面地保护并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