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理探析

产业结构调整的运行机理探析

[摘要]当前黑龙江省正面临着体制机制创新驱动发展与挑战。基于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方向、动力的机理,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为目标,提出借助产业结构调整动力系统的重要助推作用,发展黑龙江省现代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产业结构;合理化;高级化;动力系统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方向、动力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

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就是内外部条件变化的影响下,产业结构需要不断调整的原因或动力。

1.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推动经济摆脱衰退的走势,促进经济复苏,推动经济追求高效发展。从这点上来讲,产业结构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与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前提相区别的是,经过产业结构调整而推进经济复苏、摆脱衰退局面,不是受客观条件的改变产业结构随之做出的应对和适应,而是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调整产业布局,实现地区经济的重新复苏,走出经济发展的僵局和困境,并追求经济高效发展,这也充分体现产业结构的主动性。[1]例如,经济发展过程中,以传统产业主导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发展停滞不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的情况下,这时产业结构应做出调整和优化,推动新的主导产业促进地区经济发展,成为地区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推动经济高效发展。

2.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中产业布局有更新和完善细化的内在要求,产业结构调整则逐步实现了产业结构自身升级这一要求。例如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原有粗放式发展的产业结构受到资源、环境、生产要素的严重制约和阻碍,原有的产业结构在新的业态产生、发展和壮大的基础上,逐步升级和完善,产业布局不断调整和优化,而且,随着科技不断进步以及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产业结构也随之调整,向高级化发展,实现逐步升级和优化。

(二)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就是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在经济发展中的趋势和走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动态变化的趋势和走向,往往具备和体现一定的规律性,而正是通过对这些规律的研究,可以归纳和总结出产业结构调整的发展趋势,明确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的优化方向。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分为两个方面,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1.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合理化就是各个产业之间的平衡发展,简单地说就是产业间关系的协调与均衡,从而推动经济发展中地区产业走出衰退,摆脱颓势。它又包括三个方面: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1)产业之间相对地位的协调,就是根据经济发展中地区经济目前面临的环境形势,改变产业布局,调整产业间地位变化。例如在工业社会,传统工业在产业结构中占主导地位,这时的经济发展就必须需要坚持传统工业的主导地位,同时完善好其他产业与传统工业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但是,后工业化社会,随着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崛起,就要强化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主导地位,确保生产要素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倾斜,规划好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路径,同时,应调整好各产业间的地位关系。(2)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是在产业间的相对地位协调发展上的进一步深入细化,例如在传统工业转型期,随着新兴产业发展成为地区主导性产业后,如何将新兴产业与其他产业间的很好地联系在一起,传统工业如何由新兴产业改进升级,农业发展如何从新兴产业的发展中获得新的支撑发展,现代服务业与新兴产业发展之间如何协调发展,这些都表现了产业之间联系方式的协调。(3)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是指由于产业发展的相对独立,以及区际产业发展的相对分离,造成了产业发展的素质不同,为了确保产业发展达到同时代高素质水平,需要进行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例如对于高端制造业来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处在制造业生产的顶端,其制造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准,相比之下,中国制造业产品附加值较低,显然两者间存在较大的协调空间,同时也指导了中国制造业发展的前进方向。而对于东北老工业基地等经济转型发展的区域来说,制造业曾处在世界先进行列,但新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总体呈现衰退趋势,高新技术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相对落后,那么为促进经济发展,需要相关产业素质之间的协调来进行。产业素质的协调也是未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2.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就是按照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提升,产业结构的层次向更高水平迈进。[2]简单概括就是产业结构的优胜劣汰,从长期来看,产业结构高级化促进经济区域实现长足发展和崛起。从全世界范围来看,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的发展进程都是由简单向复杂,由粗放向精细,由分散向集中,由低效率向高效率演化。每个产业有它的生命周期,而整体产业结构发展趋势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全部过程,对于现实意义的经济区域板块而言,随着产业发展的生命周期淘汰落后而衰退的部分产业,将生产要素尽量供给到朝阳产业当中,同时随着产业的优胜劣汰不断调整产业结构,这就是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意义所在。从产业素质的布局上看,经济发展中的产业区域层面应由传统技术向新兴技术转变,各产业积极运用新兴技术,劳动者的素质和企业家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的升级换代不断进行;从产业组织的布局上看,新兴产业的竞争方式从相对分散的、小规模的方式向大规模的、集团式的竞争方式转变,产业之间的联系日益复杂化,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充分实现了规模经济。从国际产业联系的角度看,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应由相对封闭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加强与国际产业的紧密联系,生产要素在国际产业间实现大规模流通,资源配置更加便捷高效,最终形成广泛联系,密切互通,更加高级化的国际产业结构。

(三)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

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是多方面动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些动力分为主要动力和次要动力,或者是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这些动力共同作用,共同构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中,产业结构调整依据不同的主客观条件,其不同条件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作用不同,这些条件以及其相互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上共同构建了动力系统。通常来讲,将对产业结构调整发生影响的动力系统分为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由于不同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产生的作用程度的差异,那些产业结构内部产生的因素,这些内生因素依据自身变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其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起到了直接性决定性作用,将这些内部产生的因素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那些在产业结构外部产生的因素,这些外部因素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间接性作用,将这些外部因素称之为产业结构调整的外生动力。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内生动力主要有制度创新因素、技术进步因素、要素供给因素、消费作用因素等等。[3]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调整的外生动力主要有区域人口因素、区际贸易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等。内生动力和外生动力共同作用,相互影响,共同对产业结构调整发挥作用,那么它们共同形成了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改造的动力系统,也是现代经济学要义下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推动力之一。随着现代经济形态的日渐崛起,那些传统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经济板块的经济发展,尤其是老工业基地的传统产业,必须及时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的作用下改变原有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摆脱经济发展滞后甚至出现经济衰退的局面。[4]因此,只有通过形成内生动力和利用好外生动力,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动力系统,才能将传统产业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部分调整好改造好,为区域经济的经济发展奠定结构基础,实现经济增长。基于经济发展中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因、方向、动力的机理,以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的高级化为目标,借助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系统的重要助推作用,发展黑龙江省现代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增长。

二、黑龙江省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探析

(一)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向市场化农业产业结构迈进

按照国家和黑龙江省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的要求,应合理完善农业的产业结构布局,推进黑龙江省农业现代化发展。为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充分积极发挥黑龙江省在农业产业的比较优势,应倡导农业的市场化转型,进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实现较好的农业经济效益。制定合理和符合黑龙江省实际情况的结构性调整总体规划和具体步骤。依据黑龙江省的农业发展实际,积极发展多种农业经营方式,将农业与第二、三产业有机融合,鼓励农业科技助推农业生产经营,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大力发展经济作物的生产,稳步增加绿色有机经济作物的种植。重点培育优质大米,非转基因大豆,加工玉米的优质种植品种,进一步发展优质粮食生产。加强高品质畜牧业的发展,完善规模化、标准化的畜牧养殖培育体系,推进良种繁育产业化工程,发展规模养殖经济。积极建立全国领先的农产品产业基地,发展绿色健康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积极拓展农业功能。加强黑龙江省标准化生态农田建设,改造中低产农田,实施耕地保护建设规划。积极治理水土流失,保护黑土地资源。加大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率,减少化学品投入,实施黑龙江省绿色生态化农业的行动计划。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将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引入农业生产各个环节,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重要驱动作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加快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培育就是要根据不同的实际条件和地理环境,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组织形式,核心目标就是为了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一是积极拓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济,将传统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大力创新。黑龙江省最主要的农业生产形式是农业合作社,要规范合作社的建设与发展,将农民、合作社、企业联系形成有机的统一整体。农业增产增收作为有机统一体的主要目标,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获得产业链的收益,还可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整体生产体系的稳定性得到提高。与此同时,农垦和供销社也要充分发挥服务农民生产生活、维护农民基本权益的作用。二是规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运行。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积极转型升级的主体,有竞争力和适应市场需求的主体;那些落后于市场需求,不符合标准的主体,予以淘汰。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重点培育针对不同地区实际的、适应地域特色的农业示范主体,引导各种类型的主体制定科学的农业政策,强化自身规范化管理,充分发挥自身引领作用和主体作用;同时制定出各个层次的政策,比如针对型政策和普惠性政策,分类进行政策的施行。[6] 另一方面要建立相应的评估机制,确保政策的实施效果,监督实施过程中与政策本意基本一致。

(三)在中俄沿边地区合作中发挥比较优势

黑龙江省在中俄沿边地区合作中,要促进绿色产业的国际合作,积极发展绿色产业,发挥生态比较优势,通过跨境产业的深度合作,优化产业结构。[7]黑龙江省具有农业大省和粮食种植大省的资源优势,要发展绿色产业,就要在农业方面发展绿色、无污染、有机农作物的生产和供应。为充分发挥农业的优势,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业,即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就要推行绿色环保的农业生产方式。对绿色农产品的需求加快了企业绿色产品供应的步伐,优化了农业生产方式,有力推进绿色产业的快速发展。在中俄沿边地区发展绿色产业不仅促进沿边地区产业发展与跨境合作,而且符合中俄两国对边境的环境保护协议的规定。一是应充分拓展和创新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将农业和其他产业有机结合,将工业和服务业的理念应用到生态农业的发展当中去,将市场化经营方式运用到绿色农业的发展中,结合新能源产业等高新技术领域,打造以生态农业为核心、相关的绿色旅游和绿色文化产业链,树立黑龙江省的农业品牌形象。同时,按照质量标准的严格要求,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和知名度;从高品质的需求出发,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高附加值、具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将黑龙江省地方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到全国范围的市场中。二是应努力争取产业资金和政策的有力支持。积极获取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解决绿色产业发展的资金问题。同时吸纳社会投资,努力争取社会扶持力量。

(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下跨国产业合作

设立产业绿色通道,进而促进跨境产业实现合作共赢。积极依据“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开放战略和“一带一路”倡议的要求,促进黑龙江省对东北亚产业合作,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和调整。进一步建成和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政策举措,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及相关服务的建设,精准进行绿色通道建设的有关制度的建设,逐步建成一条低成本、无污染、便捷、稳定、安全的绿色通道,将黑龙江省生产的有机绿色农产品、高档家具、纺织品、高端机械装备等通过绿色通道扩大出口。有效推进黑龙江省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加快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积极与俄方对接重点交通路线,推进与俄方在交通网络上的紧密联系,提高通关效率,创造和改善双边贸易环境。与此同时,共同维护地区经济安全,积极促进双方在旅游、通信、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采、环保、救灾等领域进行合作,实现共同进步、合作共赢。建设完善“中蒙俄经济走廊”绿色通道,可以有效提升中蒙俄三方国际贸易领域的合作效率,提高黑龙江省在东北亚重要的商贸中心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重点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同时加强和扩充电子交易和结算功能,提升跨境贸易运行效率,最终实现产业结构演进的高级化。

作者:何宏 单位:大庆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