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策略探讨

摘要:

考核方式是检验教学效果、评估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选择一种有效的考核评价手段才能客观地检验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本文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中存在的问题,从考核观念、考核模块、考核评价体系、考核管理等多方面入手,尝试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构想,以提高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的培养质量。

关键词:

应用技术;国际贸易实务;考核方式

考核评价作为检验教学目标、测评教学质量和改进教学工作的主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借助考核评价的反馈、导向的双重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改进教学方法。考核环节的改革,不但影响评价效果,而且也对其他各教学环节的改革起到促进的作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作为高校经贸类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否服务于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的培养目标和满足职场上经贸人才需求的特点就必须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教学评价问题进行讨论。

一、《国贸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理据

(一)社会经济转型和职场用人标准的驱动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实体经济的回归对经济发展、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我国“十三五”期间,社会对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的需求规模不断扩大、需求层次不断提升迫切需要大量的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作为劳动力支持。目前,我国的国际贸易人才的供需存在一定矛盾关系,国际贸易专业很多毕业生无法达到企业等用人单位的标准。因此,为适应社会对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需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试方式改革也应着眼于注重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二)国家教育改革政策的驱动

应用型人才培养呼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为了满足国家政策和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评价的改革作为有效的手段和突破口势在必行。

(三)《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教学目标的驱动

《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一门应用技术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涉外性强、实践性强、知识交叉效果明显,有着理论与实务并存特点。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应达到具备运用相关的贸易、运输、保险、金融方面的知识从事国际贸易相关业务的工作职业能力的目标。由于本课程在经贸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中占据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此,符合检验课程教学目标的考核方式和评价体系就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必须有针对性的开展相应的课程考核模式改革。

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不能较好满足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培养目标要求

传统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方式,不能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本课程所付出的努力程度以及反映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分析、运用和实践能力提高的效果。一些高校虽然也加大了课堂表现力的考核改革形式,如把课堂、课后、平时和期末笔试组合在一起作为本课程的考核评定成绩,但是实际上没有改变实质问题;一些高校虽然也有教学评价体系改革方式的多元化提议,但也没有探讨出可实施的方案。传统的重结果性评价而轻过程性、形成性评价模式未能对当今社会对应用技术型人才的评判标准做出正确反应,一方面阻碍了教育教学改革的进程,另一方面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故对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校风和学风建设产生负面影响,既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创新精神的形成,又不利于本课程的建设和发展,进而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不能较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职场用人标准的需求

目前,一些高校在经贸类人才的培养上也提到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但在课程考核方式上缺乏一个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和标准,课程评价也未能准确地考核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因而,学校难以根据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指标来评价教学活动,教师也无从衡量自己的教学活动是否达到了既定效果,学生也不清楚自己要学哪些知识,训练自己哪方面的技能,要具备哪样的能力以及将来的应用等。传统的考核模式将无法真正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及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针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中长期以来存在的问题,为适应高层次应用技术型经贸人才培养需要,就必须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进行改革研究与实践。

三、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构想

(一)构建符合应用技术型人才课程考核观念

教育者应转变理念,明确考核目标,大胆实践课程考核新方式。无论我们在教育目标制定、教育过程实施、教育结果检测等方面都要把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提升到应有的高度。为此,高校和教师须秉承能力教育、开放教育的理念,把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作为检验教育活动成败的重要标准。教学评价目标不仅要关注结果,还应关注学习过程、关注个体发展、关注长期效应。在考核模式改革中,重视以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素质能力为导向,构建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教学考核理念。由于本课程考核的内容、方法和手段,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内容的选择,而且对其学习方式、能力培养乃至研究方向产生深刻影响。因此,为适应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在师生之间树立起符合这一定位的课程考核观念,积极引导学生对知识积累和识记基础上的知识运用、应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重构考核模块,合理分配考核权重

考核模式的改革坚持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为主线,通过“平时+上机操作+企业实践+笔试”的综合考核方式。《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考核模块可分为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两部分。过程性考核旨在考察学生的平时学习状况,通过过程性学习信息模块,如课程理论教学、实验实训教学、课程见习教学等的建立,一方面将包括课堂表现、全程仿真实训、读书笔记、课程论文、课程内容质疑问题、研究助理经历、课程见习等方面的信息加以记录、评价,另一方面提高过程性考核在整个课程考核中的比重。通过过程性考核达到加强对学生团队学习的促进,形成读书研讨小组、案例分析小组、社会调查小组和课题研究小组等学习团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总结性考核旨在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以相应调整教学计划安排。我们可以在传统考试模式上加以改革,如可以分为两种方式:一是对本课程的基础性和语言应用知识模块以闭卷考试为主;一是对本课程的技能掌握和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的模块采取开卷或半开卷考试的形式。从试卷设计的题型构成来看,应改变以往重知识点识记而轻思维锻炼的模式,采取压缩客观题型的分值比例,减少名词解释和简答题等传统题型的单一知识点考核,加大理论联系实际的案例分析等题型让学生有思维发挥空间,以提高学生对知识运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重新构建课程考核模块,合理科学分配好成绩权重,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在加大过程性考核比重的过程中,以更多课堂外的拓展性阅读、发散性思维训练等环节的引入来积极引导学生从以“单一性、被动性”为特征的传统学习模式向以“多样性、主动性”为特征的现代学习模式转变。在应用技术型视野下,高校应承担起对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与锻炼的责任,使学生具备更有效、更自主地进行发现性、发展性的学习能力。

(三)建立多元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根据《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性强和应用性强等特点,综合运用多种考核方式,探索符合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可操作性的考核改革方案,即改变传统重知识掌握情况的评价考核,转而尝试建立一个包括考核标准、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考核时间、评价主体、成绩认定、考核反馈等相结合的考核体系(如表2),如建立课堂教学评分、实验实训评分、课程见习评分等贯穿整个教学全过程的评价体系,并通过重在平时的过程考核、重在操作的实验实训考核、重在应用的双语考核和重在实践的校企合作及社会实践考核等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以此提高学生的分析运用和实践能力,更加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学习本课程所付出的努力。根据高校定位和专业及本课程的特点,我们还可以积极探索“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新模式、新导向,全面提升教学水平,如国际贸易的业务员、单证员、报审员、跟单员、会计员、核销员、办税员、秘书等,提高考核方式的趣味性和实用性。通过实施“以赛代考,以证代考”的考核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也有利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师业务能力水平的提高。

(四)做好课程考核的管理工作

与传统考核模式(主要集中在期末考试)相比,在应用技术型人才视野下,《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对任课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对课程的过程性和形成性考核环节加大,在课外阅读布置、笔记收阅和点评等方面;在课堂讨论题目设计和讨论组织方面;在课程见习论文撰写、辅导和评阅等方面;在鼓励学生对课程内容质疑和回答方面以及在学生对课程意见建议回应等方面……均对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教学难度和知识广度和深度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考核中有大量开放性的自由发挥类题型,一方面加大教师评卷的难度,另一方面也对因教师评卷自主性的提高而对其专业素质能力和职业操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应重视在高校和教师两个层面应出台相应政策,并重视加强对课程考核的管理工作,如制定出详细的评分标准,保证考核方式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应在课程开始时,与学生就本课程考核模块的构成以及具体考核评价的指标体系达成共识;学校应在课程考核补贴、师德建设等方面加大物质和精神的投入力度,如加大对实验实训模拟软件的购买和投入力度;建立激励机制,调动广大教师探索考试改革新模式的积极性,对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取得优秀成果的教师予以表彰奖励等。此外,学校还应组织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教师主持进行的高等教育改革课题工作进行专项的培训和指导,以提高教师相关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考核模式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合理、有效的设置考核模式将会起到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作用。通过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深入的教学改革发现:课堂中,教师不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变成了组织者、辅助者,学生也不再是一味的“倾听”,而是变成了课堂的主导者。这种转变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挥其课堂主体作用,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的热情,改善了教学效果。当然,一种合适、高效的考核方式除了经过实践检验外,还要有一套完备的评价体系、目标和反馈机制,使课程制定者、授课者、学习者都能对其有充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结合本课程的特点、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能力水平来综合考虑,制定考核目标体系、考核内容体系和考核重点。但是就目前的改革实践看,对实践能力目标的考核命题及评价模式对教师来说,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一是由于命题教师在长期的传统考核模式的影响下已经出现了思维定势,故难以适应灵活考核方式的变化;二是教学环节在设计中加入考核评价标准体系后,对课程的过程性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故需要更详细、更清晰的指标和标准来做指导;三是基于应用技术型能力考核模式的设计条件对教师自身的考核设计能力提出看更高的要求,如果不能保证考核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也就意味着改革失败。因此,我们应看到考核主体的教学水平、命题能力也都成了改革实现的条件之一,故只有对考核模式的改革有一个全方位和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考核方式的实施不流于形式。

作者:程建平 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

参考文献:

[1]程建平.独立学院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课堂教学效果提升途径的探讨[J].科学时代.2014.6.

[2]张舰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国际贸易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索[J].科学教育研究.2015.5.

[3]喻瑜.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的探讨[J].国际商贸.2013.9.

[4]卢立伟等.校企协同教学模式在国际贸易实务课程中的尝试[J].台州学校学报.2015.10.

[5]孙桂兰.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理论研究.2015.11.

项目来源及项目名称: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科学研究项目资助:《基于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的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014YJJG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