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困难与策略

国际贸易人才培养困难与策略

一、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真实的、学生感兴趣的外贸磋商环境和外贸项目,学生的实操训练仍停留在简单的手工制作水平上,缺少体验实际进出口业务操作过程的机会,造成学生实践技能差,直接影响了他们在外贸行业的就业机会。

2.缺乏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际贸易实训室的建设尚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多数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国际贸易实训室来满足学生实训实习的需要。这不符合高职院校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及毕业实习是靠老师或学生家长的个人关系来完成的,学校不重视与企业的合作。另外,一般的外贸公司所能接纳的实习学生的数量较少,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实习要求,使部分学生在校期间没有参加顶岗实习的机会。

3.缺乏具有外贸企业工作经历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教师的结构比较单一,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这一比例高达75%,有实际外贸企业工作经历的并不多,教师的进出口业务操作能力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另外,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由于教师数量少、教学负担过重而造成教师无暇进行顶岗实习,使青年教师的实际操作技能偏弱。目前,很多高职院校国际贸易教师队伍中实践技能强的双师型教师占的比例不足15%,多数教师的外贸实践技能不强,导致高职教育的能力本位原则难以得到有效的落实。加强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仍将是今后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4.缺乏对外贸操作技能的考核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的考核内容局限于教材中国际贸易理论和知识的考核,缺乏对进出口操作技能的考核。这样的考试仅仅是对学生国际贸易知识点的考核,应用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仍得不到验证。考核形式上,大部分学校采取“期末成绩+平时成绩”的考核形式。期末考试成绩是总评成绩的主要组成因素,而期末考试往往是书面闭卷形式,这不利于学生对外贸业务实际操作能力的掌握,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二、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对策

1.以服务区域经济,培养高端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为目标

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将进入区域内的外贸行业工作。根据对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分析,外贸企业对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的岗位,多为外贸业务员、外贸跟单员、外贸单证员等。外贸企业对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养、掌握外贸操作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国际贸易毕业生相当欢迎。为了满足市场对国际贸易人才的需求,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培养目标必须坚持以服务区域经济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使培养的学生毕业时能够系统掌握进出口操作技能,适应外贸企业的岗位能力要求,成为具有较强职业实践能力的优秀国际贸易人才。

2.基于外贸类就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根据外贸业务员、外贸单证员、外贸跟单员等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在与行业企业专家合作、研讨的基础上,以进出口工作任务为主线,对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和重组,形成一套以外贸类就业岗位职业能力为基础的课程体系。根据外贸类岗位群的特点,整个课程体系可设计为社会适应能力模块、行业通用能力模块、专业核心能力模块、岗位专用能力模块,使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一致,尽早让学生进入工作实践,并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构建理论知识。另外,还要建立双语课程,课堂上实施以学生为主的英语交流。国际贸易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是进入外贸公司,从事进出口工作,工作时大多需要用英语来和客户交流以及处理相关业务,因此对专业英语的要求较高。为此,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把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应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探索一种既提高学生专业操作技能、又强化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有效途径。

3.探索灵活多样的行动导向型教学方法

行动导向教学法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若干个具体的工作任务,从做中掌握知识与技能,从做中培养沟通能力、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等综合职业能力。行动导向教学法主要包括情境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等。情境模拟法即提供一个仿真的国际商业环境,针对进出口业务中函电的草拟、商品价格的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买卖合同的签订、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检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业务进行专项训练。通过大量的模拟操作练习,学生能够掌握进出易的基本流程和主要操作技能。项目教学法即采取一个仿真的工作项目引出教学内容,然后给学生布置可操作的任务,采用“任务下达、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评价”四个步骤,将课堂、教室、企业融为一体,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专业知识,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另外,教学中还要充分运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案例分析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展开教学,融“教、学、做”为一体,实现学生课堂学习与企业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4.大力推进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要以进出口业务流程为依据,建设国际贸易实训室。首先,实训室内应安装相应的外贸教学软件,并配有电脑、桌椅等教学设备,营造逼真的企业环境进行模拟教学,使学生能够完成进出口业务的基本操作。其次,校内还应建设生产性实训室,实现“校中厂”,使学生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室内顶岗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业务操作能力,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此外,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应建有校外实习基地,并与外贸企业签定合作协议,重点开展以下方面的合作:一是通过“工学交替”和“顶岗实习”型的教学模式,合作开展人才培养工作;二是选派专任教师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三是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考核方案的制订等方面征求企业专家的意见,使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企业的标准。

5.建立具有双师素质、实践技能较强的专业教学团队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为了实现高端技能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目标,应鼓励教师考取外贸类职业资格证书,取得双师资格。可安排已具有双师资格的教师帮助普通教师,利用实习、实训等操作机会进行传、帮、带。此外,定期派专任教师到外贸相关企业实习,提高教师的外贸操作技能;没有外贸企业一线工作经验的在职青年教师,要制订出切实可行的计划与方案,安排他们到外贸公司进行顶岗实习,要求他们和企业的外贸业务员一道,直接参与进出口业务,在生产一线提高实践能力。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还应聘请外贸企业一线工作人员担任兼职教师,承担部分为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工作,争取打造一支由一名专业带头人为引领、以具有双师素质的专任教师为主、以外贸企业工作人员为兼职教师的优秀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

6.重视对进出口操作能力的考核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考核应坚持以进出口操作技能为考核重点、以岗位职业能力为考核主线的原则,摒弃那种只考查学生背书能力的考核方式。采取形成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性考核应分布在每一个学习性工作任务中,评价的内容包括任务完成情况、主动学习能力、工作态度、团队合作能力等。评价应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学习结束后的考核应是综合性工作任务考核,这种考核要参照外贸企业对于员工的考核评价机制,由教师和外贸一线工作人员共同拟订考核方案,重视对学生进出口操作技能的考核,最后由企业专家和专任教师共同进行综合评价。

作者:郑军锐 李慧 单位:石家庄信息工程职业学院 国际贸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