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管理知识范例

基层管理知识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1

关键词: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相比世界其他国家,我国基层水利工程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其主要原因主要体现为基层水利管理不到位、政策执行欠缺力度等。鉴于此,相关人员必须要加强对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重视,全面提升工程质量,推进社会发展。

1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内容

开展水利工程管理时,经常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的进行,其根本目的在于加大工程保护力度,针对工程中的薄弱环节逐步完善,制定出明确的管理内容[1]。为了能够切实提升基层水利工程质量,加强质量管理水平,有关人员务必要确定管理人员的监管内容,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加大管理力度,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确保工程质量。

1.1水利工程建设前期质量管理工作

正式开始水利工程施工之前,质量管理工作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工程施工图纸与质量管理内容;二是相关人员到施工现场对施工单位技术水平进行考察;三是检查原材料质量;四是完善管理制度;五是制定管理对策;六是正式开始施工之前,要签署所有文件,明确施工双方的职责,以免出现后期推卸责任的现象,为后期施工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1.2水利建设施工期间质量管理

一是将水利工程管理内容进行细化处理;二是安排专门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三是全面执行责任制,保证出现的所有质量问题都能够找到负责人;四是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过程的监督力度;五是施工现场如果存在质量问题,要及时予以解决;六是将优化施工内容作为工作的主要内容;七是践行质量监督体系,以此作为质量管理工作完善的依据。

1.3水利建设后期质量监测工作

这是保证水利工程质量的最后环节,必须要全面加强事后监督力度。一方面要对水利工程涉及的所有技术要点进行检查,保证其质量;另一方面要检查施工期间的技术文件与质量报告,依据国家、行业标准严格检验,严禁出现质量不过关工程。

2基层水利工程质量问题

2.1工程管理手段落后

通过相关调查得知,基层水利部门缺乏完善的质量保证机制,导致质量监控措施得不到有效落实。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个别施工单位存在盲目追赶进度的现象,所使用的质量管理方法也缺乏效率保障;针对分包和“隐性转包”问题没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举措,对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没有按照要求处理,不允许转包机制没有得到有效落实[2]。所以,当前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分包、“隐性转包”这两种现象并没有彻底解决,工程承包方有关资质不足,容易导致质量问题。

2.2资金投入力度小

尽管基层水利工程的资金投入比较少,然而建设资金中的一部分为地区自筹,所以整体建设资金难免会有所缺失,水利工程建设期间存在施工设备、材料等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现象,导致基层水利部门检测水利工程过程中并没有高质量的监测设备和专业人才作为支撑,影响了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的整体发展。

2.3人员水平参差不齐

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基层水利建设的发展,扩大了工程整体规模,然而其中一些问题依然存在,最为主要的就是基层水利工作人员专业水平参差不齐,真正与要求相符的技术人员比较少,特别是我国西部地区,无法吸引大量技术人才,工作人员素质和发达地区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尤其是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方面。此外,基层水利人员以事务性工作为主,针对工程质量管理这些专业性较强的知识没有过多的机会可以学习,所以在专业素质上有所欠缺,无法胜任专业性要求较高的工作。

3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管理措施

针对基层水利工程施工与监管,务必要在施工初期做好相关问题的论证工作,从施工的各个环节入手做好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工作。

3.1完善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制度

首先,质量管理制度是保证相关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必须保证完善的质量管理制度。一方面,要将施工单位中所有部门肩负的职责进行梳理,确保水利工程施工期间质量控制工作效果;另一方面,各个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做好本职工作,只有如此才能够保证施工质量,从而全面提升基层水利工程管理质量水平。其次,加强对水利工程质量的关注,利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各个环节实现管理控制。再次,结合工程管理实际情况优化基层水利工程质检制度,加强质检力度,发现工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及时处理。最后,及时记录水利工程质检情况,质检记录必须要定期进行整理,为掌握施工期间相关部位质量情况提供参考,了解水利工程是否正常运行。

3.2加强对原材料质量的掌控

基层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应用的所有原材料质量直接关系到工程质量,所以原材料检查是工程质量管理的关键,针对所有进入施工现场的材料都要严格检查,按照检查制度组织检验工作,保证用材质量。针对发现的劣质产品,不能予以使用,只有如此才能够真正解决因为建设材料导致的水利工程质量问题,保证整体工程质量[3]。

3.3增加资金投入

一些小规模的水利工程施工期间,对于资金的需求量比较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一是扩大投资渠道,增加地方财政投入;二是地方政府要获得中央财政部门的支持,保证施工期间有足够的资金;三是调动当地居民的积极性,使其能够积极参与到水利工程建设中,将政府资金具备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然而,如果施工期间资金不足就进行施工,很容易导致“头重脚轻”的现象,必须由财政部门负责协调,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

3.4全面提升技术人员综合素质

针对技术人员综合素质,必须要满足以下几点要求:一是组织专门针对于技术人员的培训活动,基层水利部门所有技术人员必须接受业务培训,只有如此才能够提升其专业性。二是定期组织所有技术人员进行业务交流,与发达地区的水利工程施工单位积极展开交流与学习,优化管理机制,提高技术人员水平。三是基层水利建设施工单位需要出台相关的优惠政策,吸引大量专业人才的同时,定期考核技术人员,考核不合格的工作人员需要继续接受教育培训。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基层水利工程直接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可见工程质量的重要性。作为管理人员,必须定期对技术人员进行考核,保证工作人员专业性,推动我国水利工程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夏丽,乔立峰.加强基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的措施探究[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7,(16).

[2]张亚芹.浅谈关于加强基层水利工程质量的管理措施[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12).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2

目的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方法本院将收治的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按照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性护理的前提下,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结果观察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与护理满意度的数据与对照组患者相比优势更为明显(P<0.05)。结论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能够对患者起到明显的护理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在以后的护理当中运用以及推广。

关键词:

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护理管理质量;护理效果

0引言

常规性护理具有护理人员分配不合理、没有进行过专业化培训、能力素质参差不齐、护理制度不够完善等缺点,从而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护理效果[1]。因此为研究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后提升护理管理质量的效果,本院选取80例患者(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期间)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1资料和方法

1.1基本资料

本院选取2014年5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分成两组。观察组为40例,对照组为4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女性=22:18;年龄范围在21—70岁之间,平均年龄(47.68±7.46)岁;病程在0.70-2.45年,平均病程为(1.65±0.60)年。观察组患者:男性:女性=21:19;年龄范围在20-72岁之间,平均年龄(48.45±7.28)岁;病程在0.65-2.60年,平均病程为(1.70±0.40)年。以P>0.05表示两组患者的年龄与病程等基本资料情况相似,并且本组数据能够进行科学的对比。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行为、定期进行巡房、时刻检测患者的生态体征、合理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痛苦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点:(1)医院需要建立护理小组,定期对小组内的护理人员进行选拔、考核以及培训,根据护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以及时间,来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该层级由高到低的顺序依次为护士长、护士组长、高级责任护士、初级责任护士。(2)护士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安排合理的护理人员,监督护理的质量;护士组长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制定相应的护理制度与计划,并指导护理人员开展相应的工作;高级责任护士的主要工作内容是观察患者的病情症状,并为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初级责任护士则需要对患者进行全方位的护理[2]。(3)护士长还需要制定相应的考核计划,并且优化传统的护理流程,通过实施护理责任制度以及奖励制度,来提高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以及积极性。

1.3观察指标

详细记录并观察两组患者经过护理后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的数据。

1.4统计学处理

两组患者均采用SPSS20.0软件来进行研究数据处理。两组患者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用(%)表示,并用卡方进行检验;两组患者的护理质量评分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需要用t进行检验。以P<0.05来表示两组患者经过对比差异明显。

2实验结果

在护理时间过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质量、护理纠纷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据研究表明,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型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还能显著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3]。为探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的护理效果,本院特对80例患者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案进行研究调查。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案,护理人员通过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习惯、定期巡房、时刻关注患者的病情、利用药物缓解患者疼痛等方式进行常规性护理[4]。在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对患者的护理范畴过于片面,并且没有经过专业化的培训,最终使得护理的效果与质量不够理想。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护理基础上,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方案,通过建立护理小组,定期选拔、考核、培训护理人员,设立阶梯式护理层级,根据护理人员的等级展开相对应的护理工作,制定考核计划,优化护理流程,采用护理责任制度与奖励制度等方式进行护理管理[5]。本次护理结束后发现,该方案不仅能够显著改进护理人员的工作质量与效率,还可以很好地了解患者的实际病情,以便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在提高护理质量以及护理满意度的同时,有效地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

综上所述,对患者采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后,不但能有效提高护理的效果,还可以显著地减少护患之间的纠纷,且安全系数高,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具有重大的意义。

作者:陈丽 单位:内蒙古乌海市海勃湾区中医院

参考文献

[1] 张海霞.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5,12(18):82-84.

[2] 郭艳阳.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2015,24(4):61-62.

[3] 刘建红.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5,26(6):763-764.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3

关键词:人事管理制度;解决措施;基层医院;困境

引言

人事管理制度在基层医院运行发展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事管理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医院的运行效果,关乎到基层医院发展的社会知名度和信誉值。因此,进行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完善和变革成为医院的首要任务。只有解决了人事管理中人浮于事,岗位与事权不对等、工作量与收入不匹配,杜绝以人设岗等问题,人事管理才能走出旧体制、不合理制度的困境,才能达到人事管理效益最大化,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分析

(一)人事管理体制陈旧,缺少活力

在基层医院的运行发展中,技术性和专业性都比较强。近几年,一线人才的引进和诊疗设备、器械更新都很快,基层医院的硬件有比较大的提高。而内设机构、人事管理模式多年未变,人事管理制度呈现出不完善的状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事管理职能的有效发挥。而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基层医院受制于传统的陈旧体制,僵化的机制,事权与财权不匹配,程序化严重,缺少活力。在人事管理岗位人员配置方面没有引起足够重视,虽然医院中工作人员数量较多,但是专门从事人事管理工作的人员却相对较少,导致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受到极大的限制[1]。

(二)人事管理人员素质缺位

人事管理人员的素质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医院运行发展效果,而在现阶段医疗事业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各种医疗条件都较为先进和开放,需要有懂技术、懂管理的专业人才进行科学管理,才能满足基层医院实际发展需要。但是在具体实际工作中,基层医院的人事管理队伍,一是懂专业的少,管理能力、技能无法满足新形势下医院运行发展的需要。二是存在人员身兼数职现象,使得人员未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人事管理中,其管理能力、技能较为欠缺,无法依靠自身素质能力实现对人事管理工作的胜任。三是部分基层医院主管部门对人事管理制度的认识不够,使得人事管理制度的实际作用无法完全体现[2]。

(三)人事管理制度滞后僵化

作为公共卫生服务机构的基层医院,应具备创新性、公益性以及服务型特点。但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大部分基层医院在人事管理制度方面存在滞后僵化的状态,医院未认识到人力资源为医院发展的第一资源,导致人事管理工作中,制度长时间内未进行更新和优化,现行制度越来越不适应人事管理的需要,人事管理人员工作态度消极,一线优秀人才流失愈发严重[3]。此外,人事管理制度的滞后和僵化也使得部分基层医院出现医闹、收红包、吃回扣等现象。

二、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优化措施

基层医院必须根据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及新时期国家对基层医院公益性服务职能定位,把握卫生事业特点,对现存内设机构进行改革。对内设机构存在的必要性进行考量,按公益性服务的需要,增设机构。职能和业务相近相通进行合并,全面整合基层医院的资源,构建整体联动、运转有效的新型服务体系。在此基础上,健立健全一整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三、注重优化人事管理制度

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高质量开展离不开管理人才的支撑,对基层医院重视人才结构的优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4]。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的创新改革已经被提上日程。基层医院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结合实际情况,紧握医药卫生管理体制创新改革的机遇和契机,制定科学的全员聘用制度,注重对聘后考核制度的优化和完善,进而提升人才聘用制度的灵活性与科学性,这样,医院人才结构才能得到优化,才能真正做到管理人员的人尽其用,人尽其才,做到因事设岗,按岗位需要和要求选配人才。废除因人设岗,人浮于事,人多不干事,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旧的人事管理制度。为人事管理工作岗位配备结构合理的管理人才,实现人事管理队伍的建设与扩大,充分发挥出人事管理的作用与价值。

四、注重人事管理人员水平提高

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工作的开展,涉及人才选用、人才开发、人力资源规划以及定岗考核等工作内容。医院必须高度重视人事管理工作,不断提高人事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和管理能力。一是定期组织开展培训教育,引导管理人员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并结合对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来提升人事管理人员的综合素养;二是医院应重视人事管理人才的选拨工作,确保其人才的专业性可以得到充分体现,以此转变现阶段人事管理工作效果不佳的情况[5];三是医院需结合自身条件的需要,面向社会、高校和其它领域吸纳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五、注重管理人员激励机制的构建

在基层医院具体发展过程中,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人事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管理体制以及分配制度的同步推行,同时,构建完善科学的绩效考核制度,体现劳动付出与收入的对等,在职称晋升、进修学习、评选争优等方面制定操作性强的激励制度,为全体医务工作者提供相应的精神激励和物质奖励。与此同时,基层医院需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编制核定,按照编制管理办法以及机构设置规划人才结构。通过对全员激励机制的构建,充分调动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实现对人员行为的约束,进一步促进人事管理工作朝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六、注重人员薪资待遇的提高

针对现阶段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率较大的问题,医院需要秉承着事业留人、物质留人以及情感留人的原则,配合对相关福利待遇政策的充分落实,进而提升工作人员的实际获得感和自我价值的实现,并结合以下方面实现对人才流失率的降低:(1)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专项扶助资金等经费的充分应用,帮助基层医院工作人员改善工资待遇;(2)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贡献、付出比例分配机制的建立,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对重要岗位、工作量庞大、表现优异的工作人员,可以适当提高岗位补贴,提高新参加工作人员薪资待遇;(3)医院需关注基层工作人员的工作情况和生活情况,可以在婚恋、情感、生活等方面给予一定的帮助,以此提高人员的归属感,降低基层医院人才流失率。

七、结束语

总而言之,虽然现阶段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仍面临着发展困境,但是其制度本身的作用与所取得的成效至关重要。为此,基层医院必须对发展现状进行深入分析,通过制定优化措施实现对人事管理困境的突破,进一步推动基层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淑凤.浅谈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J].中国经贸,2016(3):70-72.

[2]王志雄.浅谈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制度面临的困境及其解决措施[J].祖国,2017(10):105-105.

[3]朱金亚,顾人俊,马轶男.浅析基层医院人事管理工作中院务公开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J].人才资源开发,2017(18):38-39.

[4]陈艳仙.浅谈基层医院药房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养生保健指南:医药研究,2016(4):154-154.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4

关键词:分层级管理模式;护士;护理管理质量

伴随着不断上升的经济社会和人们生活品质水平,人们开始更加关注医疗技术和护理质量。护理质量由护理管理直接决定,需要在护理流程中将护理管理工作贯穿进来。另外,医院地位和荣誉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护理管理水平的影响,医疗机构为患者提供系统性的服务,能够明显的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满意度,同时能够改善治疗效果,但是也能够科学合理的将护理资源进行分配这将直接影响着护理管理质量[1]。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质量管理中划分护士职责,使得各层次的护理人员分工明确,充分带动她们的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清晰明确护士职责,尽量做到人尽其才,保证护理环节能够顺利进行,进而使得他们拥有优良的护理水平,从最大程度上为患者提供安全、优质的临床护理服务。本次研究选取对本院150例护理工作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实施常规护理管理模式和分层级护理管理模式,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本院2016年5月~2017年5月150例护理工作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75例,2组护理人员平均年龄、工龄及受教育程度等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1.2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护士护理人员使用常规护理模式来进行护理管理。

1.2.2观察组

观察组护士护理人员使用分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护理管理,具体分为以下几点。

1.2.2.1层级设置

按照护士的工作时长、学历、工作水平以及职称不同,将所有护士分为5个层级,同时要根据所分层级上岗工作[2]。第1个层级为新手护士,就是刚刚毕业的护士,刚进入到工作岗位,这些护士实践经验不足,重要的是在上级护士的引导之下,对患者病情进行观察,同时负责搜集整理数据工作,之后将有效的护理方案提出。第2个层级为初级护士,这个层级的护士,具有一定的护理实践经验,能够独立完成日常的护理工作。第3个层级为职称护士,这个层级的护理具备比较强的护理经验,可以熟练掌握各种技巧,科学对患者进行护理。第4个层级为精通护士,具备非常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精准的分析判断患者的病情变化情况,从而给出有效的处理方案,这个层级的护士具备一定的领导才能。第5个层级为专家护士,这个层级护士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更加丰富,可以对患者护理灵活提供革新的方式。

1.2.2.2职责划分

在分层级管理模式中,对责任制度严格落实,对每1个小组的管辖范围和职责清晰界定,各层级之间相互协作,各个护理人员能够保证自身的工作质量;护理人员分级过程中,护士长要负责质量监督工作,需要全面负责成立小组,对小组内各个护理人员的工作安排进行完善。各病区责任小组组长,不但要承担着部分危重患者的护理工作,还要合理的分配小组内成员的护理工作,科学的对工作时间进行安排,按时对组内人员进行检查,引导组内成员将护理质量提高;责任护士按照个人能力,要尽可能将自己可以完成的护理工作完成,具备较强能力的护士可以负责疑难病患者的护理工作,甚至危重病护理[3]。最后按照护理分级,将病区内所有工作分配完成。

1.2.2.3建立培训、考核制度

按照科室护理工作的实际情况,护士长要综合护士分层级制度,确定不同层级的护理人员培训计划。按照计划内容定期将培训进行组织,同时科学合理的制定考核制度。采用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的具体内容为:医院对护理人员实行绩效考评和奖励为主的措施,来提高她们对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保证护理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将考核成绩直接纳入到绩效体制当中,而且晋升、绩效范围当中还包含了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护理质量评分等,为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出现医疗纠纷的几率。根据层级进行培训,不仅可以让中低工龄护士的专业基础知识、技能得到充实和提高,而且还能更好的将高级责任护士的专业水准提高;此外,让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组长要对本组护理工作进行检查引导,进行护理查房、护理会诊工作,对中低层级的护士的基础知识、技能、交流沟通技巧进行培训指导,更好的将护士的总体管理能力提高。

1.2.2.4对排班制度进行革新

当前护理工作人员匮乏和护理工作超负荷阻碍各大医院护理水平提升的重大阻力,为有效解决这一难题,减轻护理工作人员工作压力,现对护理人员采取APN连续排班制度,合理调节护理人员工作时间安排,保证护理人员保持最佳的工作状态,提高护理工作质量。

1.3评价指标

使用护理质量调查表,评定2组护士的护理质量。包含基础护理、病房护理以及优质护理等进行评分(每1个维度总分为100,分数越高,效果越好)。同时使用调查问卷了解患者对护士工作护理满意度评分,将护理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4个层级,总的护理满意度是非常满意率与满意率及基本满意率3者之和。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涉及数据均输入Excel表格展开统计处理,并以SPSS20.0软件分析,用(x±s)表示、用t检验检验计量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检验计数资料,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实施护理管理后护理质量评分对比。

2.22组实施护理管理后护理人员满意度对比。

3讨论

3.1分层级护理模式的意义

伴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患者在医疗方面逐渐增强了自我权益保护的意识,医院除为患者提供正确的治疗之外,还要为患者提供比较全方位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尽早康复,是患者的需要,更是医院长久发展的追求[4]。同时医护人员管理模式是否正确将直接影响总体护理质量,使用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能够在提升医院管理水准的同时,加快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常规护理管理的模式单一,护理人员工作热情需要进一步提高,护理人员自身责任意识不足易导致消极工作,造成医患关系恶化。同时患者无法得到对应的护理,治疗依从性低,甚至抗拒治疗,影响患者自身恢复,损害医院名声。而分层级管理采用个性化管理方式,充分利用护理资源,不断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热情。传统的护理工作未设立严格的分级管理制度,护士重复相同的工作,资源分配不合理,严重浪费人力资源。而使用分层级护理管理工作后,各层级护理人员分工明确,效率显著提升,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责任。护理工作者有充足时间在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交流,改善护理服务质量,提升患者护理满意程度。

3.2分层级护理模式的优势

在本研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舒适的住院环境、规范患者的饮食习惯、按时巡房、密切关注患者病情。但此方法对患者护理过于片面,同时护理工作人员未接受专业化培训,导致最终效果不够理想。观察组使用分层级护理模式,通过建立护理小组,按时对护理人员进行考核、培训,建立护理层级,按照护理人员的等级开展对应的护理工作,制定考核计划,优化护理流程,使用护理责任制度以及奖励制度进行护理管理[5]。研究显示:分层级护理模式不仅可以显著改善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同时还能充分了解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改善护患关系,使用对应的护理措施,提高护理质量评分,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纠纷发生率。综上所述,分层级管理模式进行护士护理管理工作,有效提高护理人员的理论和各方面的实际操作水平,强化各级护士的工作责任心,使各级护士人尽其才,充分激发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明显提升护理满意度,降低护理人员的工作压力,有效的改善护理人员和患者的关系。与实行常规护理管理模式相比,实行分层级护理管理措施,护理质量效果明显得到提高,护理人员工作质量也显效,工作压力大大降低,值得推行。

参考文献

[1]王小琳,罗仕兰.护士分层级管理在老年病房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重庆医学,2015,27:3839-3842.

[2]黎红梅.分析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86:253-255.

[3]李世艳,张树香.护士分层级管理模式对提高护理管理质量的作用[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44:247-248.

[4]王永芬,何平,方琴.护理责任制分层管理模式在临床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6,20(18):220-222.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5

(1)顾客满意。

有些基层实验室未充分落实将顾客是否满意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自己实验室的意愿出发,服务顾客观念不强,服务的质量与水平有待提高。部分基层实验室属于政府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将政府任务作为自己的首要任务,未将企业单位作为自己的关注焦点,忽略了市场导向,对企业委托的任务重视度不够,顾客有效投诉解决率及抽查满意率较低。

(2)质量成本。

调查发现,长期以来形成传统观念,基层实验室普遍存在浪费现象,忽略成本损失,导致材料、试剂、器具等浪费,从而导致成本相应的提高。管理质量成本时,必要的记录和数据不全,有些考核方面科学性还很欠缺。

(3)质量意识。

①管理者重视不够。部分基层实验室没有结合自己实验室的特点制定质量方针,管理者的分工不明、责任感缺乏。有些管理者经常按照自己的思路实施管理,不按程序办事和人员职责不清,导致工作无序、效率低下、管理混乱。②检验/检测人员意识不强。检验/检测人员质量意识不强,同时未能深刻的认识实验室质量目标和报告质量要求,检验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服务观念,部分人员未能充分理解和认识到报告质量给实验室带来的影响。同时质量监督员的工作流于形式,根本起不到日常质量监督的作用。

(4)分析规程文件。

因为《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是通用准则,不是针对某一实验室制定的,有些基层实验室未能认真地宣贯和系统的学习,忽略自身的特点和实际情况而生搬硬套,编写的质量体系文件不能有效的运行,仅仅是个空架子。

(5)分析检测过程。

从接收样品到出具报告,基层实验室虽然制定了一些管理制度,但疏漏大意的环节较多,需要进一步来具体化和完善。在检测过程中,有时搞错了样品的编号、有时需要重新检测,还经常出现漏检等各种各样的情况。同时,未能及时规范地进行质量记录,存在原始记录保存记录不完善、记录重复等缺点。

2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建立适合基层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

按照相关准则要求,建立了适合基层实验室检测业务范围、规模和特点的质量体系。通过制定质量手册等,明确和阐述本单位的质量方针和目标,描述了质量体系各要素及如何在本单位检测业务中实施这些要素。全面严格实施质量手册将使本所质量方针、质量目标得以贯彻和实现,使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有效地运行并不断改进,以保证本单位出具的检测数据具有科学性、公正性和有效性。质量管理所包含的实际内容是相当多的,并非能一次性搞定所有的质量认证,需要经常更新、不断完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基层实验室全面质量管理。

2.2领导重视,全员参与。

合理的构建管理机构,明确相关领导的职责。确定质量负责人,其把握控制质量管理工作,建立适合本单位的管理体系,确保持续有效地运行本单位的质量管理体系,负责组织管理体系审核和管理评审活动。一般情况下,通过在日常检验工作中严格控制各种对实验结果能够产生影响的因素,从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一旦出现了问题,需要及时认真分析并纠正,同时制定一些预防措施。首先领导必须要重视、相关人员积极参与,管理严格有效,实验人员严格遵守操作规程进行工作,质量监督员拥有责任感层层把关,才能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

2.3开展内部审核和管理评审。

内部审核是基层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自身检查和完善。内部审核的责任人为内审员,具体是质量保证部门来进行实施。通过内部审核能够有效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与此同时还能够验证体系文件。为了实现内部审核,除了需要成立内部审核组,受审核方还必须积极配合。在审核过程中如若发现问题,受审核部门的管理者应配合工作,及时改正并进行反思制定预防措施。为确保内审的公正性,内审工作应独立于被审部门。区别于内部审核,管理评审的执行者是基层实验室最高领导者,具体工作需要对本单位的质量目标、方针是否合理实际,检验活动是否受控,体系运行是否有效等进行评审。一旦发现体系运行出现问题时,管理层应及时开展管理评审,制定措施来改进体系。管理评审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最高领导可以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增加评审频率。

2.4加强工作过程的质量管理。

基层实验室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订的《质量保障计划》需要尽可能的详细、完备。按照质量计划安排来进行日常的质量监督管理工作,质量监督员要积极配合质量负责人,严格监督各部门的质量,对检验方法、程序、检验结果及记录进行监督。在监督检查过程中,一旦发现问题,及时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认真分析原因和研究对策,如有需要进行一次内审或管理评审。设立由专职人员管理的质保机构,能够保证在不受各方面因素影响的情况下独立开展工作。

3结语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对策

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高层建筑工程正在不断的增多,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问题的频繁发生,施工人员必须要对此提高重视。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施工工作中支护施工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一项施工环节。高层建筑的深基坑支护施工属于一项临时的施工环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也相对较多,如果施工人员不能对此做好处理措施,很有可能会对周围的高层建筑工程的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也有可能会对施工现场的周边交通产生影响。

1工程概况

以天府云城A区工程为主要的施工案例,对高层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展开分析说明。天府云城A区工程位于眉山市仁寿县视高镇邬家坝,在实际的建设过程中拟定将场地的北面、西面、南面全部为拟建规划道路,东面为空地,A区为81.92亩,规划总建筑面积为19.43万m2。在本建筑工程中,1号楼(1单元),4号楼、5号楼为2栋高层住宅楼,1号楼(1~7单元)为2栋多层商业建筑,以及纯地下层建筑。

2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深基坑施工

深基坑支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遵循经济合理、安全可靠、施工便利同时也能够确保建筑工程能够如期完成施工的原则。经济合理主要就是指以安全可靠为基础,同时还应当在此施工基础之上,针对高层建筑的施工材料、施工工期、施工造价以及施工人工等方面的施工实际状况,制定出更加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安全可靠性主要就是指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支护工作必须要对自身的强度、稳定性以及变形等方面提供一定的保障,确保能够符合相关要求[1]。

3高层建筑施工过程中的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的相关对策

3.1施工准备阶段的管理对策

(1)在建筑工程的施工准备阶段,施工设计是一项重要的准备内容。在高层建筑的施工过程中,深基坑施工中的支护施工设计方案是否设计的合理,对于整个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的威胁。在现阶段的发展过程中,虽然我国的支护技术已经发展的较为成熟,但是由于实际的施工过程相对较为复杂,因此,深基坑支护施工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相关数据信息可以得出,在我国的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深基坑工程事故的数量并不少,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设计方案不合理。设计施工方案的过程中,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全面掌握能够对深基坑支护施工造成影响的因素,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全面的结合建筑工程施工中的地质、水文等信息,制定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在支护施工过程中最主要的施工重点就是需要将专业不同的施工人员进行结合,同时也要使其能够成为优秀的支护施工设计团队,从而确保支护施工的设计方案的可靠性以及安全性都能够得到保障。(2)在建筑工程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合理的选择施工主体,同时也要对对分包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安排。在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想要控制高层建筑的施工成本,同时也要有效的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将建筑工程进行分包。因此,为了确保深基坑支护施工的质量能够得到提升,这就需要合理的选择分包单位,同时也要做好相关的分包管理工作。在选择分包单位的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要对分包单位的资质以及综合能力进行全面的考察,要确保分包单位具有丰富的施工经验。除此之外,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也应当针对分包主体以及转包主体制定出合理的管理计划,从而有效的避免出现层层转包的现象,最终导致由于深基坑支护施工的预算不足而导致施工质量出现问题[2]。

3.2深基坑支护施工阶段的管理对策

(1)施工人员必须要处理好深基坑施工过程中的积水问题。地下水对于深基坑施工的支护施工工程产生的影响相对较为严重。如果施工人员开挖的深基坑深度较深,就会出现积水问题,如果不能技术处理积水问题,这就会导致建筑工程产生坍塌的问题。除此之外,由于深基坑的面积较大,施工人员不能对积水来源进行准确的判断,从而无法及时处理积水问题。通常情况下,施工单位对于积水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中最主要的处理方式有三种,分别是:排水、防水、降水。在这三种解决方式中,排水是一项最主要的解决方式。在本工程的施工建设过程中,由于本工程的地下水位相较于基坑底更低一些,因此不考虑地下水的排除,主要应当对涌入基坑内的雨水进行考虑。如果无法及时将基坑中的雨水进行排除,这不仅会对建筑工程的基底工作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导致工程的边坡容易出现塌方现象,同时也会导致地基被水浸泡,扰动地基土,最终导致建筑工程竣工之后建筑物会出现不均匀沉降的现象。因此,施工人员必须要在基坑内设置明排水沟、集水井,从而确保及涌入基坑中的地下水能够被及时的排除。(2)必须要将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引进管理工作过程中。在深基坑施工的支护施工工作开展过程中,为了避免出现沉陷以及坍塌的现象发生,就需要对深基坑的结构强度以及稳定性进行全面的监控。想要确保检测数据的准确性,施工人员必须要在管理过程中引进先进的信息化检测手段,对于在支护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位移以及变化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在监控过程中最主要的监控点就是支护结构中的倾斜与裂缝、沉降与裂缝以及深基坑底的隆起等方面。首先,要做到动态设计。由于建筑工程的设计依据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例如:建筑工程中的地质报告不一定能与实际情况完全符合等,导致实际的建筑施工工作存在一定的风险因素,因此,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做好实时监测、分析、预测、反分析以及动态设计工作,在施工过程中不断优化施工设计,将施工方案中可能存在的设计不足进行适当的调整。(3)信息化施工。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对监测数据与各种过程现象及施工工况之间的关联进行充分的分析,并且要将现有的分析理论以及计算工具进行充分的利用,对建筑工程建设施工过程中的各种规律以及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以及预测,使施工工艺能够得到优化,并降低工程费用,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安全[3]。

4结语

在实际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在高层建筑的实际施工过程中也会必须要强化深基坑支护施工管理力度,从施工准备阶段以及施工阶段都要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明确管理工作中的要点,提高深基坑支护管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为高层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提供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朱渊.建筑施工中深基坑支护的施工技术与管理探究[J].中国标准化,2018,520(08):70-71.

[2]严孝科.高层建筑深基坑支护施工技术探讨[J].建材发展导向:上,2017,15(17):29-30.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7

关键词: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

0引言

建立管理体系不仅是实验室通过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的必要条件,更是实验室人员做事办事的章程和依据,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完善、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可以有效提升环境监测的效果,为环境管理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因此,相关的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管理人员,要加强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完善相关的运行制度,不断提高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效率。

1建立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虽均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能力评价检验检测机构通用要求》(RB/T214—2017)及《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评审补充要求》(国市监检测〔2018〕245号)的要求,对已有的质量管理体系进行改版或修订,并制定了对应的质量手册、程序文件、质量及技术记录表格、作业指导书等体系文件,但实验室据此建立起来的质量管理体系,无法完全契合监测机构自身的实际工作。随着国家、省、市各个层面的不断重视,环境监测质量监督检查频次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越来越迫切,它的建立与完善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水平,指导监测人员严格按照相关制度来开展工作,全面推动制度在实际工作中的有效落实[1-3]。

2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2.1质量体系模式化,质量管理工作不受重视

目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按照通用要求及行业补充要求制定的管理体系多是一概而论的,模式化程度高,管理体系难以精准匹配到实际工作中。此外,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过程中,由于监测人员对监测管理工作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缺乏定期接受宣贯与培训,致使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知和了解,管理体系与实际监测工作不能有效衔接。

2.2质量体系形式化,质量管理薄弱

管理体系中的一系列活动大部分为制定计划-实施-记录-总结的形式,如培训计划、质量监督计划、内审计划、期间核查计划等,实际操作中大多都无法按照体系规定的程序进行,特别是质量监督和期间核查。量监督一般有实验室内部监督及实验室外部监督,实验室内的检测活动均能按规定进行定期监督,但是外场采样的监督环节十分薄弱。期间核查有仪器期间核查和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多数基层环境监测站在这方面都是为了材料而作,很少进行真正的核查,无法达到预期的核查目的。另外,基层实验室的检测工作一般是老带新,未完全按照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等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进行,操作过程存在简化现象,对于质量体系规定完成的材料,一般也无法按时完成,通常是应付外部评审、检查的需要而临时补充相关资料,质量体系流于形式。

2.3质量管理人员业余化,缺乏专业性

在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过程中,质量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和职业素养非常关键[4]。当前基层环境监测机构缺乏专职的质量管理人员,多为监测人员兼任,流动性大,专业水平有限,对质量方面的工作似懂非懂,无法独立解决工作上的难题。同时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培训机会较少,培训力度不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实验室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5]。

3基层环境监测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及持续改进的措施

3.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提高重视程度

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应建立与所开展的监测业务相适应的管理体系,体系应覆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全部场所进行的监测活动。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主要分为技术和管理两个部分,要保证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需要环境监测人员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说两者缺一不可。同时加强宣贯与培训,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保证环境监测的准确性,更有利于提高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了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效率,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特别是环境监测相关领导要以身作则,发挥带头作用,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对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

3.2解读质量管理体系,提高使用力度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本质说到底就是“写我所做,做我所写”,要的就是便于取用,体系文件与监测机构之间最高的境界就是做到“写和做”的高度一致[3]。质量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解读管理体系文件,按照管理要素,制定好各项活动的执行流程、操作频次、注意事项等,形成指导书类的工作规范,并要求相应的人员严格遵守。同时根据实践反向修订文件的内容,提高其灵活性与适用性,最终形成契合本机构实际的管理体系。质量管理人员要定期检查,把运作结果按文件规定进行记录,引入信息化管理,强化监督检查,程序一旦建立,执行起来就更为简单有效。

3.3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水平

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是要逐步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养和专业水平,这对保障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真实性、全局性等有重要意义。因此,基层环境监测部门要加强对这方面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方面要引进高水平的质量管理人员,尽量做到专业对口,专人专职,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的质量管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技术更新,提高他们的能力[6]。

4结语

总而言之,目前基层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还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具有普遍性与基层特色,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环境监测数据的准确性,不利于对环境的有效管理。为了保证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基层环境监测机构要不断提高监测人员对质量管理工作的重视度,制定完善的体系文件,为监测人员开展工作提供良好的程序与依据。此外还要注重环境监测人才队伍、质量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

参考文献

1黄晶,姚佳,朱君.浅谈环境监测实验室的样品管理与质量保证[J].污染防治技术,2016,29(2):70-72.

2潘佳佳.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J].化工管理,2019,32(31):26-27.

3滕凯玲.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运行探讨[J].绿色科技,2016,7(14):168-169.

4陈化东.强化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探讨[J].科技风,2020,33(9):141.

5张涵,赵壮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路径探讨[J].化工管理,2018,31(20):139-140.

基层管理知识范文8

[关键词]地质体;宏观控制理论;承载力

0引言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越建越高,基础埋深越来越深,关于承载力和变形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洛阳市部分地带,地基土为砂卵石土地基,该砂卵石土地基承载力优良,可作为高层建筑基础的持力层,但美中不足的是砂卵石地基持力层中经常会存在夹层透镜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地基承载力确定。关于土体工程地质的宏观控制论,范士凯[1]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土体工程地质应遵循以地貌单元、地层时代和地层岩性组合这三个要素决定土体工程基本性质的“宏观控制”原则,给出了在解决岩土体的定量问题时应采取以下方针:理论导向、经验判断、定量计算、定性使用、精确测试、合理反算,强调了要把地质体放在区域的背景中,从宏观的空间分布、成因及其历史演化的角度去分析问题,也就是从时空概念上去分析地质体,才能得到客观合理的结论等先进理论。李园辉等[2]针对砂卵石地基中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研究,并根据相关规范及设计要求,需要对这些软弱夹层进行处理。宋二祥等[3]深入探讨地基承载力的机理及计算理论,构造了一个可以综合考虑地基土强度、基础埋深超载及地基土重度影响的无量纲参数,进而给出统一考虑各有关因素的地基承载力计算公式,并对地基局部剪切破坏、非条形基础、倾斜荷载等复杂情况下利用本文公式进行地基承载力的计算给出建议。王昌兴等[4]对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现行地基基础规范未考虑土层界面的摩擦作用,对软弱夹层地基承载力的规定偏于保守。此外,刘大海等[5]、乔飞[6]及高海博[7]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以上虽然对不同地基条件下的地基承载力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但目前针对卵石中夹层透镜体地基承载力确定还不明确;鉴于此,本文依托实际工程,在土体工程地质的宏观控制论的理论指导下,对洛阳某工程卵石及其夹层透镜体进行理论导向、经验判断、精确测试合理反算,研究了该卵石层综合承载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