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校论文范例

教育学校论文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1

学校是育人之地,首先给人的印象应该是高雅的、美观的、有育人氛围的。学校应建设充满教育意义的优美校园环境,给师生创设出一个庄重、有形的磁场,通过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来实现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首先,应做到校园环境的清洁雅致。干净卫生的环境内,学生能受到美的熏陶,从而产生美的行为。我校十分注重这一点,每天学生到校后主动打扫卫生,看着自己付出辛苦后美丽的校园,平日里看到地上的小纸屑会主动捡拾起来,不乱丢垃圾、不乱扔杂物,逐步形成了爱护校园,保护环境的意识。其次,应从校园建筑、雕塑、绿化、走廊等各方面入手,让这些景物也体现教育功能,让他们张嘴说话。如在走廊内张贴三字经或者学生的优秀作品、在校园里建设读书长廊、在校园内张贴学校小明星等,这一系列的隐性教育行为,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对学生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再者,还应重视学校环境建设的整体性,从规章制度、行为守则、校训校风、校徽校歌、等入手,形成带有自己学校的思想识别系统、行为识别系统、形象识别系统,从而在整体上影响学生的意识与行为。

二、发挥教师的育人作用

学生接触最多的人就是教师,尤其是小学生,经常会把教师作为自己的偶像来模仿、崇拜。因此,加强师德建设,提高教师修养也是“隐性教育”的重要内容。“言传胜于身教”,用教师的言行来为学生做楷模,如: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地位来相处,日常用语经常使用“请”“谢谢”等字眼,捡拾垃圾的行为、亲切的话语、朴素的衣着、文明的行为等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深刻影响,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切忌不能用简单粗暴的行为来对待学生,而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变化,及时使用鼓励性的语言使学生感到自己的行为是值得表扬的;另一方面教师的示范作用不一定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需要长期浸润。在教师的示范作用下,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举止等都会文明高雅,德育教育工作也就化难为简了。

三、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阵地,这是一条不变的教学规律,也是一条教育规律。任何课堂都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贯穿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中与学生接触面广、时间长、能较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中最有优势。教师要本着成为“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道德的领路人”的观念来教书育人。教师任教的每门学科中都蕴涵着丰富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只要教师视“育人”为已任,充分挖掘课程中的思想素质教育内涵,把培养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作为第一任务来抓,并自觉地对学生开展思想素质教育,才能最大效能地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作用,这也是发挥“隐性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发挥学生活动的育人作用

学生的校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学校、班级、家庭间、甚至学生间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活动。教师要充分发挥这些活动的育人功效,使学生在活动间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的习惯是十分必要的。如我校通过每周的“国旗下讲话”“手拉手互助小组”“我是新时代的雷锋”“家务劳动我能行”等多种多样的活动,帮助学生提高各种能力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德育教育。

五、发挥班级群体建设的育人作用

一个团结、向上、有爱的班级内学生的精神状态也是蓬勃向上的。作为教师不能只注重班级环境的建设,要着眼于班级内重要的群体:人。学生是班内最活跃的分子,学生间的行为会对彼此产生影响,教师一定要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处理好学生间的关系。班主任在班内应该公道正派,起表率作用,对某个学生或正确或错误的行为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肯定或否定,对班内出现的现象一定要及时从德育的角度来对学生进行教育,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班风,使班级群体内学生良好的行为相互影响,从而产生正面的教育作用,也就使隐形教育的效能得到了发挥。

六、结语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2

艺术教育从美的教育上来说,影响着人们对美的认识,它增强了人的自觉性与世界观,能够在生活中引领人们的心灵,使人们能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追求美感。适当开展艺术教育,不仅能培养艺术类人才,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优秀民族艺术和文化传统,赏析各国优秀的艺术成果,传承人类文明,激发学生对美的追求和热爱,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艺术教育是学生美化自身、完善人格的重要方法。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进行多样化艺术教育,有助于校园的精神文化建设,同时艺术教育还具有“促体、辅德、益智”的功能,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添审美情趣,陶冶情操,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拓宽学生特长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的学校生活多姿多彩。另外,艺术教育也有助于塑造学生健康的身心,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激发学习兴趣,约束不良风气。纵观当前的教育现状,部分艺术教育开展良好的学校,培养的学生大多具有更高的创造性、更健康的心理素质以及更高的精神境界。艺术教育对于文化建设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它能培养和健全学生的人格与素质,提升学生的气质、风度以及审美感,这些并不是智力任务,但是不可或缺。学生能在艺术教育的过程中认识到真正的美感,并实现自身美化,完善人格塑造,使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意识和个性的形成。其次,艺术教育能扩大其教育的结构,建立并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发展学生的业余爱好与特长,为社会培养综合型人才。最后,艺术教育能提升学校的知名度。目前,文体竞赛已成为学校提升自身在省市区乃至全国知名度的重要途径。通过参加竞赛活动,各个学校之间能进行交流合作以及发展,并能促进校园的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而艺术教育则是这些竞赛的基础。可以说,没有先进的文化教育水平和扎实的艺术教育基础,就无法培养出出众的艺术特长生,更不用提参加竞赛活动或取得成绩了。

二、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发展现状

国家教委在《关于加强全国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意见》中提出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发展和改革,艺术教育已经在部分学校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他们开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注重素质教育,营造良好的艺术学习氛围,多样化地开展艺术教育,增加艺术活动,有时还会与相关艺术团体和文化单位合作,多方面推进艺术教育工作。可以说,艺术教育总体呈现出好的趋势,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虽已取得初步成绩,但从总体上看,艺术教育仍是学校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在偏远山区,艺术教育在学校建设中的发展还有待提高。部分学校仍然拘泥于应试教育,艺术教育课程普及并不宽广,对艺术教育认识的偏差、教学方法陈旧、师资力量薄弱、教学器材匮乏以及对艺术教育投入微少,都是使艺术教育不能很好开展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教育认识的偏差,部分学校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足,体制不完善,忽视艺术教育对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甚至有部分学校将艺术教育贬到了可有可无的境况,一味注重文化课程的完成,过于看重学生的学习分数,文化课占总课程的90%,根本无艺术教育的容身之地,导致学生学习的疲劳和压力得不到缓解,艺术特长失去了发展的空间。这样的教育,与国家教育的方针及培养目标相悖,不利于学校文化建设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重视艺术教育,以学生的艺术修养作为重要内容,发展艺术教育,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而在艺术教育本身上来说,现阶段的艺术教育普遍缺少创新性和先进性,没有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融合。很多学校开展的艺术教育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大多数学生都只是将文化教育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学科或者娱乐活动,完全没有意识到艺术教育是培养自己能力、发挥自己才能的有效手段。且大多数学校所开展的艺术教育都相对滞后,没有理论基础,也没有更多的实践活动,更没有将艺术教育带来的价值体现出来。加之艺术教育渠道单一,很多学校现在只有球类、音乐和绘画等艺术教育课程,且每种艺术教育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也较少;很多学校存在着环境较差的因素,学生没办法在较差或者缺乏美感的学校环境中提升艺术素养。这些都给艺术教育打了很大的折扣。

三、加强艺术教育,丰富学校文化建设的对策

艺术教育不仅能健全、完善每个学生的人格,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在面对困难时,能勇往直前、不惧艰险。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开展艺术教育极为紧迫。

(一)认识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艺术教育受重视程度不高,且外界对艺术教育与学校文化建设的关系也一直没有深入的研究。因此,加强艺术教育,首先就应该改变其观念,认识到开展艺术教育的重要影响,其次应健全和完善学校艺术教育的体制,提升艺术教育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地位,使其能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得以顺利开展。

(二)提高师资水平

开展艺术教育应提高大学教师的文化素养与综合能力,因为教师的整体素质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关键因素,其在教育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与言论。所以,作为育人主体,教师应具备职业精神,热爱自己的艺术教育事业,并在自己的教育体制上不断创新进取,在专业理论上刻苦钻研,精益求精,使自身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授者。

(三)多渠道实施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应是丰富多彩的。因此,学校应多引进各种设备来开展各式各样的文化教育,合理规划每种艺术门类的教育内容,将不同专业的艺术教育根据其本身特点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另外,学校还可定期举行不同规模、形式的艺术活动或演出,使学生参与其中,充分发掘学生的特长。在参与艺术活动的过程中,学生能获得很强的自信心与成就感,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与修养,增加专业技能。

(四)创造良好的艺术教育环境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3

目前,全疆本科高等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6所(数据来源于高校之窗网和维基百科网)。本次调研选择了本科院校共13所,专科院校1所,其中11所在乌鲁木齐、周边城市及伊犁,2所在南疆地区。新疆大学和石河子大学均为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国家西部大开发重点建设高校,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财经大学、新疆医科大学、新疆农业大学在疆内都享有很高声誉,它们都是疆内综合性大学或某一专业领域中的顶尖高校,学生的素质处于新疆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高层次,伊犁师范学院作为除乌鲁木齐及周边地区以远的北疆地区的代表院校,喀什师范学院和塔里木大学作为南疆地区的两所本科院校均在此次调查之中。这些院校涵盖了文史、政法、经济、管理、艺术、医药、工学、农学等学科门类,应该是具有代表性和说服力的。

二、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访谈法、问卷法、文献法等方法。

三、调查结果及问题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从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建设入手,涉及教研室建设、课程性质、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材建设和民族学生(指民考民学生,以下同)大学语文教学等多个问题。

(一)教研室建设

仅有3所院校有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占被调查院校总数的23.1%。没有独立教研室的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均从人文学院或基础部等相关教研室教师抽调,平时他们各属别的教研室,有教研活动时再集中在一起,这势必使教学人员分散,不便管理,教师自身责任感减弱,教学内容盲目,教研活动缺乏了良好的环境和有效的平台,教学呈松散性、随意性,老师之间的交流受到制约。

(二)课程性质

除了1所院校外,其余院校均已开设大学语文课程,学时从24至72不等,有的院校定为必修,有的定为选修。总体来看,将大学语文定为必修还是选修有两种情况,一是依专业而定,如新疆医科大学两个专业为必修,其余专业学生自主选修。塔里木大学7个专业的汉族本科班必修,伊犁师范学院两个专业的大学语文是必修,新疆艺术学院也是如此。二是依学生族别而定,如新疆师范大学的民考民学生和双语班学生均开设大学语文,而且是必修课,其余学生分专业班级开设,作为指定选修(或称限定选修)。新疆农业大学汉语专业学生大四时开设,是指定选修。课程性质一般分为两大类:必修课和选修课。选修课又以可分为指定选修(也叫限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必修和指定选修无太大差别,指定选修和任意选修差别较大。由于课程性质不同,必修课受学校重视,教学要接受校级或院级的各类检查,教研室的要求多而严,因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设计教学环节、选择教学内容时都比较谨慎、周密和细致。从调研的13所院校看,只有5所院校的大学语文为必修课,占调查院校总数的38.5%,2所院校部分专业是必修课,占15.4%,其它院校则设为选修课或阅读、写作和作品欣赏等相关课程,占38.5%。从这些数据可知,新疆高校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不一。虽说教师应该对所授课程一视同仁、不分“贵贱”,但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造成教师厚此薄彼。

(三)教学方法

几乎均以讲授为主,占92.3%。纵观全国院校,限于多种原因在教学方法上都是以教师讲授为主,从众多相关的大学语文教改论文中可知,很多在一线从事大学语文教学多年的教师都尝试过教学方法改革,比如课堂讨论,讲读并重,师生互动等,但不是推行不下去,就是效果差,学生动不起来,浪费课时,又延误了教学任务的完成,新疆高校也不例外。所以改变教学方法不是靠教师单方面的努力就能做到的,与学生群体、学生人数、教学文本、学生语文基础、感兴趣度不无相关。

(四)考核模式

必修课多以闭卷为多,占46.2%,有教研室统一命题的,有任课老师自主命题的,考核内容比较全面,题型、题量、分值都有一定要求。选修课多是开卷或写课程论文,占53.8%。各校的选修课管理办法中都有对考核方式的规定,比如,“选修课程的考核一般采用随堂考核,可选择开卷、闭卷或其它考试方式”“考试课程应采用试卷(闭卷)考核,考查课程由主讲教师根据课程要求自主决定考查形式”“公选课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网上在线考试、口试、小组汇报、分组讨论、作业、论文、读书报告、设计、操作等多样化的方式进行考核并确定学生的成绩”。由此推之,选修课考核模式有较大的自由空间。多年的教学经验让我们不能否认的是,无论哪种考核形式都有局限性,偏终结轻过程是普遍问题,学生学习的过程评价不被重视,一考或一写定乾坤。即使上面第三所院校的公选课考核形式多样化,但实际中很难操作。这样的考核对爱学与不爱学的学生都是一种挫伤,喜欢学的学生无法通过课堂表现、讨论或作业等形式展示自己的语言能力和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渐渐失去学习兴趣,只是被动接受教师的讲授;不喜欢学的学生乐得教师的疏于管理和一言堂,更便于他们各行其事。大学语文不仅没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反而助长了一部分学生的“休闲”意识,大学语文课堂成了歇息地和自习室。

(五)教材建设

基本上选用国家规划教材,集中在陈洪的《大学语文》、温儒敏的《高等语文》、徐中玉的《大学语文》等教材。新疆医科大学多年前曾组织编写适合医学院校使用的大学语文教材,但没有通过学校的审核。伊犁师范学院也在计划“编写具有新疆特色的、适合伊犁师范学院学生实际情况的大学语文教材”。新疆农业大学针对汉语言专业的学生自编《汉语文选》,校内使用。如果是选修课,一般不强行要求学生购书,教师向学生提供教学主教材和参考书。不论是学校对教材使用版本的选择权,还是学生(选修课)是否购买教材的决定权都呈现出很大的自由度和自主性。现行大学语文教材不下千种,优秀教材受到关注的也很多,这反倒令院校在教材选择时无所适从。这一现状表明新疆高校自主研发适合新疆高校学生的教材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教材建设工作也应该放到课程建设的重要位置了。

(六)教学研究

新疆医科大学大学语文教研室多年来一直在做大学语文教学改革尝试,但成效甚微。伊犁师范学院2012年前进行过教学改革,还有老师参与了新世纪地方高等院校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受调研学校的课程建设经费均为零,无精品课程,无教学成果奖,更谈不上教学名师。不难想见,大学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方面正面临怎样的尴尬处境。各高校之间缺乏交流沟通,教师身兼多课,有的甚至身跨两三个教研室,这种多重身份令教师难以在科研上投入更多的精力,大学语文课成了无味的“佐料”。全疆没有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机构和师资培训机构,教师难以在学术层面接受更多的研修,整体处于各自为阵,闭关独修的局面。

(七)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

有3所院校民汉合班上大学语文课,即民考民学生预科结业后,与汉族学生一样选修大学语文,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都相同。本文所说的民汉合班中的民族学生特指民考民学生。民考民是我国高考中的一项针对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少数民族考生的特殊政策,符合条件的少数民族学生高考时使用本民族语言试卷,报考时也必须报考民考民的相关学校和专业。民考民学生进入大学后接受一年预科汉语学习,成绩合格才有可能进入专业课学习。专业课除本民族语言文学类专业、维吾尔医学、哈萨克医学专业外,其余均用汉语授课。大学语文讲授的内容是用汉语文描述和解释的文化,所选文本以汉语文经典为主,涵盖古今中外优秀名家名篇,囊括文学、历史、天文、艺术、美学等多方面知识,民族学生没有相应的知识背景和基础知识,即使是汉语水平测试达到MHK四级的学生也很难听懂,更别说汉语基础更薄弱的民族学生了,所以民汉合班的大学语文课难以做到“两全齐美”,民考民学生上课的状态是选而不修或隐形逃课。

(八)教师态度

态度“积极”的占30.7%,而态度“一般”的占53.8%,80%以上的院校认为教育行政部门应给大学语文课程政策保障。态度决定行动,教师的专业理论水平高低、教学实践能力强弱等都决定着教师对大学语文的态度,而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热心与否又决定了他们是否愿意投入。

四、对策与建议

在整个调研中,笔者深感新疆的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明显提高。但由于各院校的办学性质、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软硬件条件不同,对大学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亦有差异,总的说来,仍处于边缘化地位,与“各校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一、二年级‘文化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列入必修课程系列”的设想有很大差距,主要存在教学内容随意化、教学方法单一化、考核评价简单化、教师队伍拼凑化、学习态度功利化等倾向。我们都知道,个人的语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养成的,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大学语文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教育学生自觉地培养自己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审美能力。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明确政策导向,建立课程规范

教育行政部门不但要在理念上充分认识“大学语文”的重要地位,还要将之付诸实践,应进一步明确开设大学语文课程的政策导向,就课程性质、学时数、师资等做出硬性规定,并予以课程建设经费、教学科研、师资培训等更有力的支持,在各高校应积极配合协作下,进一步出台规范教学,如《大学语文课程规范》等相关文件规定。

(二)加强教研室建设,稳定教师队伍

教研室是教学和科研机构,大学语文教研室承担着全校各专业学生的人文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教学任务。无论学校是什么类型,都应该设立独立的大学语文教研室,为教研教学提供有效的平台,配备有敬业心和较高水准而且热爱大学语文教学的稳定的师资队伍。

(三)改变教学方法,形成新的教学模式

各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应有统一的教学大纲,也可根据专业不同选择不同的教材或自编教材。同一专业切忌不同大纲、不同计划、不同教材。教学方法虽不可统一,但应该遵循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和欣赏审美能力的原则,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打破一言堂的灌输,采取以灵活、多样、生动为主调的教学方式,通过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形成以师生互动、交流研讨为主的教学模式。

(四)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育教学

2009年11月出台的《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期研讨会纪要》明确指出:“大学语文课程只能进一步加强,而不可忽视、削弱。大学语文在高等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不可或缺,不可替代。”所以,民族学生不仅不应该被排除在大学语文教学之外,更不能任其自然地被边缘化。大学语文教师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各少数民族文化及传统,研究民族学生的接受心理,在民汉一体化的教育背景下,重新构建民族学生的大学语文教学的课程设置、准确定位,把握教学目标,合理制定教学大纲,调整教学内容和考核模式,编写具有地域文化和边疆文化特色的大学语文教材。

(五)建立学术指导机构,提高教师素质

由大学语文课程建设做得好的院校牵头成立新疆高校大学语文研究机构,加大对全疆大学语文教师的专业指导,定期开展教研活动,促进校际交流,使教师培训工作制度化、常态化,同时加大优秀教学资源的流通和共享,开展互访、观摩和资源借鉴等。各院校也有必要建立大学语文课程建设研究部门,发挥教育教学的指导作用。教师自身应勤奋钻研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更要具备时代精神,研究学生的心理,关注社会文化的动向,积极开展如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演讲、朗诵等多种形式的人文素质活动,扩大大学语文的教学空间,呈现大学语文教学的多样性,促进文化知识的传播与弘扬。

五、结束语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4

一、结合平时节日活动,让活动课“活”起来

对于小学生来说,不要拿平仄之类的规矩来框定学生,他们做出来的,只要顺口,有那么一点诗味就要鼓励。我们小语活动课,不是要让学生掌握多少专业的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先“活”起来,灌输死板的知识,是不能教出有创意的学生的。教师节前夕,我们搞了一个赛诗会,学生从文本中找到了许多有关教师的诗文,有的从网络上找教师节诗歌,有的还主动写起了诗“:九月,如期而至。/世界因此灿烂。/我们歌唱九月,/因为这是您永恒的节日。/我们牢记九月,/因为这是我们真诚的表白。/九月的乐章已经奏响,/请接受我们九月的献礼吧,/所有拼搏在讲台上的老师们。/”有的同学说:“这也叫诗?”我说“:这是诗,不要把诗看得太神秘,很多时候,诗就是散文的分行。”作为教师,我们都知道做诗是很难的事,做出好诗更难,但少些拘泥,我们就会发现,一切也就是那么平常。让学生写诗,开始切不可提太多要求,我们主要是引导学生前行,而不是告知他如何走得平稳与洒脱。这一段话说是散文也好,说是诗也罢,孩子有这样的创意,本身就是一个了不起的行动。我们不要怕跌倒,在我们跌倒的时候,用最美丽的姿势站起来。给学生一双翅膀,他们会在长空翱翔!

二、夯实语文综合实践,让活动课“动”起来

在小学课程设置里,每周是有一节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但我们到小学语文课堂听一听,许多教师是将这一堂课当作普通的语文课来上的,所上的内容更是课内的内容,与平时语文课没什么两样,挤占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已是不争的事实。江苏教育出版社专门出了一本《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材。打开这本书,就好像登上一座山峰,看到如画的风景;又像渡过一条河流,趟过未知的彼岸。在这里只要动手、动脑,就可以把天真的童趣化作知识的绚丽。五年级上册语文综合实践内容编排了:《心灵驿站》《爱任重阳》《不做时尚的“小尾巴”》《亲近自然》《水污染的调?》《垃圾分类可行性调?》《健康快车》《认识传染病》《学会自我保护》《小小理财家》《中国年俗研究》等内容,教学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做,在做中写,既可以上出活动特色,又可以上出语文的味道。如:《中国年俗研究》教学片断

1.过年的时候,我们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生1:“农历十二月初八喝腊八粥。听奶奶说,她们小时候过这个节还击鼓呢!”生2:“除夕时候,我们家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笺,我们全家都买新衣裳。”生3:“我在课本上学过‘千门万户??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老师说就是贴春联的。”生4:“三十晚上团圆饭,我想吃鱼,妈妈说元宝鱼不能动的。‘年年有余’要等到元宵节才能动的。”生5“:三十晚上,长辈发压岁钱,我们最开心了。”生6“:三十晚上,大人包饺子,我们就玩鞭炮,劈劈啪啪,劈劈啪啪,像音乐一样的。我们还放焰火,天上人间,像仙境一样的。”生7“:除夕晚会,中央台每年都搞的。今年的我没看出什么好看的,反正心情是一样开心的。”生8:“春节有‘开门炮仗’,到外都喜气洋洋……

2.中国年也是中华民族情结,你会做中国结吗?(先让学生仿课本的做,后用多媒体展示做的过程,然后让学生再次编织,教师指导。)

3.展示中国结的装饰作用。

4.上网搜索我国其他民族、其他地区的年俗,写一小篇论文《中国年俗研究》。在这个教学片断中,可以打乱平时座位,营造一种过年的氛围,也可以将班级布置成过年的样子,让学生进入过年的情境。至于最后让学生写小论文,要考虑班级实际,有的班级学生独立研究一个课题,自主去探究、合作、实践,还是存在一定难度的。教师可以先去搜集一些相关资料,教学生记一些“备忘录”,然后点明研究途径,还可以做些论文写法的指导,从而为学生接下来的自主研究打下基础。

三、总结

小学语文活动课除了“活”与“动”的特点外,还牵涉到一个“融”的问题,要将多种科目的学习与语文相融,要将校本课程及地方课程和语文相融,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小学语文综合实践课的“综合”特点。

作者:殷慧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长征小学

第二篇

一、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美感能力

《暮江吟》这首诗,真可以说是一幅情景交融、形神结合的具有立体感的图画。诗人笔下"残阳铺水"的柔和,江水红绿的变化,夜色的朦胧、新月的闪亮,给人一种亲切安闲的感觉,让人体会到和谐宁静的意境。可谓诗中有画,画在有诗,而这种美只用解释诗句,感情朗读的方法很难引导学生进行体会理解。笔者教学本诗时,利用多媒体教学课,课堂教学中恰到好处地给学生展示。在美妙的图画和音乐声中,学生也似乎置身于情景之中,他们也仿佛自己就是诗人,被优美的景色所陶醉。

朗读诗句时那美美的情感自然融入其中,从而达到学生的审美共鸣,同时陶冶了学生情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悦目悦耳悦心的审美环境,为他们创造能够激发情感共鸣的美的情境。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于创设这种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绪,获得美的感受,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教授《林海》这篇课文时,在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听经过精心制作的配乐朗诵,并且课件出示大兴安岭"林海"的相关图片,学生边听边看边欣赏大兴安岭"看不厌"的岭、"闪着白桦银裙"的林海以及两山之间那"清可见底、岸边满是野花"的小河,多媒体教学再现了课文中的美的情境,增加了课文中所描述的美的感染力,激发了学生的审美情绪,从而使学生感受了其中的美,产生了和作者一样的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达到了和作者心理共鸣的教学效果。

二、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有很多都是中外的优秀名篇,这些作品不仅表现了美、讴歌了美,而且本身也是美的结晶。要使学生对课文中的美具有鉴赏能,就要不断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审美趣味的正确指向性和审美稳定性。但是有些课文中所表现的美,如果只通过教师的描述或者感情朗读,不容易激起学生的审美趣味。

比如《海上日出》这篇课文,作者描写日出前"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的。"描写日出时,写的是"红是红得很,却没有亮光。""颜色真红得可爱。""这深红的圆东西发出夺目的亮光,旁边的云也突然有了光彩。"在描写日出后,写的是"阳光透过云缝……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太阳透出重围,把一片片云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课文中所描写的日出前后的景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自然美、形象美,但是这里所描写的颜色、光亮,很难用语言来形容。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精心选取了海上日出的几段视频合成一个展示给学生,在大屏幕播放后,学生那种欣赏美的眼睛好像都"光亮"了,他们自然会对课文中所描写的色彩美、形象美产生强烈的兴趣,形成了浓浓的审美指向性。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趣味的稳定性以达到更佳的效果也很重要。比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课文时,在介绍一生的事迹之后,用多媒体展示当时真实的场景,配上哀乐,渲染了悲痛的气氛,让学生在感受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等灵车、送灵车的感人场面中,在这些悲怆的画面中,体会总理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学生心中会自然升起悲痛与怀念,当时有部分学生真的是眼含泪珠,在学生们严肃的表情中,我看到多媒体教学手段引领学生体味出悲怆之美,他们自然也会对课文中的悲壮美产生喜爱之情,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如果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引导学生感受美的情境,学生的审美趣味定会得到发展,鉴赏美的能力也会得到很大的提高。

三、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表达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经常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以教学,可以使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激发他们产生强烈的向往美、追求美的心理倾向和表达美的美好愿望。在教学中,我的学生用笔歌颂伟大祖国的美好河山,赞美家乡的一草一木,对社会中的奸恶事件进行鞭挞,他们表达美的思想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学《穷人》时,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课文中蕴含的人情美,进而达到表达美、创造美的目的,让学生合理想象课文结尾后可能发生的故事,用局域网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成果。引导学生去寻找美、发现美、赞扬美,在这种表达美的创造性过程中,也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四、总结

语文教学实践表明,多媒体教学手段恰当地运用,较之传统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在引领学生提高美感能力、鉴赏美的能力和表达美的能力等方面会更加有效,更容使美育教育的作用效果得以提升。

作者:李静松 单位:秦皇岛市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

第三篇

一、小学语文扩展训练的重要意义以及教学的现状分析

虽然有些教师在使用扩展训练进行教学,尤其是在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中,但是其中部分教师并不善于处理阅读材料,仅仅是为了扩展训练而对学生进行扩展训练,导致扩展的内容脱离了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这种扩展训练是起不到任何作用的。再次,教师采用的扩展训练缺乏趣味性,不能让学生产生与教师一起思考问题积极性,从而导致在进行扩展训练时也还是存在教师一个人在讲,学生参与少,积极性低等现象,这也达不到扩展训练的目的。

二、小学语文兴趣教学方法的扩展训练分析

1.以兴趣为主导的扩展训练原则分析

1)以课本内容为中心的原则。虽然说兴趣是帮助扩展训练的关键因素,但是课本内容却是基石,所以教师在进行扩展训练之前要将本堂课的内容了解清楚,把握本章的主旨,再通过激起学生兴趣和学习好奇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课外知识进行联系和应用,增加学生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

2)以扩展训练目的为根本的原则。前文所述关于扩展训练的重要意义是比较笼统的阐述,对于小学语文的具体教学而言,每次的扩展训练都会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是为扩宽学生知识面还是培养学生哪一方面的能力,如果缺少针对性,通过兴趣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很高,但是却没有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因此要有针对性的采用扩展训练的兴趣教育。

3)以科学合理为手段的原则。这里的科学合理是指一是要与课本知识有效的结合,并根据课堂的气氛,通过适当调整教学内容和进度,来达到扩展训练的有效性。二是要考虑到扩展训练所涉及的知识,对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而言是否适宜。三是将兴趣教学方式贯穿其中,要根据不同的扩展训练,采用不同的培养学生兴趣的方式,遵循灵活多变高效的准则进行扩展训练。

2.采用兴趣教学方式对小学语文进行扩展训练

1)采用小组比赛的兴趣教学方式,对词句进行扩展训练。小学生的注意力集成程度相比于高年级而言较差,而且他们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根据这一点,小学语文教师可以经常组织小组比赛的形式来引起学生的上课兴趣和提高积极性,同时也能提高扩展训练的效率。根据小学语文中存在词语、成语或是句子学习比较多的情况,教师就可以借用一两个词语来进行兴趣教学的扩展训练,比如当上课时遇到了张冠李戴这个成语时,教师就可以说还有哪位同学知道有其他成语的,可以举手回答,回答越多的小组将会得到奖励,这时学生就会纷纷回想以往所学过的成语,其中有可能有些只是词语,却被学生误以为是成语的情况,教师还可以给予指正,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和有效地扩展训练目的。

2)采用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扩展训练。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可以应用在对课本的阅读理解上,比如《圆明园的毁灭》一文在讲解前,先让学生自己熟读课本,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说为什么圆明园会被毁灭,并回答如果自己站在已成为废墟的圆明园前,大家有什么感受,经过学生们的一番回答后,学生也就对正确答案产生了兴趣,这时教师就可以说需要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来回答这一问题,接下来就很自然地引入了本节课的时代背景和相关内容,学生也增加了解我国一段历史事件的知识点。另外通过情景假设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在分析问题时,需要考虑时代背景或是人物背景的情况,也就间接让学生掌握了思考问题的角度和方法。

3)采用话题探讨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扩展训练。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内容都是通过故事的形式表达人生的道理,达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培养和教育的目的,因此根据具体的教材内容,采用话题讨论引起学生注意力和兴趣,从而对实现拓展训练也是有帮助的。比如在讲到《司马光砸缸》时,就可以围绕如果这件事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会怎么处理的话题进行讨论,或是《孔融让梨》,如果自己是孔融会不会这么做的话题讨论,等到课程讲解完成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回答通过这篇文章学到了什么道理,学生就会说学会了谦让,互相帮助等思想品质,然后教师就可以沿用这一话题问学生在实际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谦让和互帮互助的事情,如果没有做到学生,就要让其学会这种优秀的品质。所以说类似于教育小学生优良品质的文章,都可以选用与学生生活相贴近的话题,一方面学生有兴趣学习,另一方面还可以扩展学生的思想品质培养。

三、结语

本文以兴趣教学方式为主,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扩展训练,提出了以兴趣为主导的扩展训练原则。包括以课本内容为中心的原则、以扩展训练目的为根本的原则以及以科学合理为手段的原则,并结合采用小组比赛的兴趣教学方式,对词句进行扩展训练,采用情景假设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相关知识点的学习进行扩展训练以及采用话题探讨的兴趣教学方式,对知识点的应用进行扩展训练来提高小学语文扩展训练的效果,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作者:徐杰 单位: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

第四篇

一、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写字教学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但是现实中,小学语文学科中的写字教学现状却存在着或多或少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势必会影响写字教学的效果,影响写字教学发挥积极的作用。

1.教师方面

⑴教师的示范作用发挥不足。随着多媒体逐渐进入课堂教学,如今语文教师的基本功开始被忽视。表现在写字教学中的是教师的书写示范环节逐渐被多媒体教学方式所替代,黑板被电子白板所替代。数字化的进程不可阻挡,但是例如写字等的教学内容还是需要传统的教育方式去实施。教师在黑板上一笔一画带领学生学习、练习,是学生吸收、掌握的不可省略的过程,同时,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师的基本功不能够松懈,教授学生学习汉字书写时,笔画顺序要正确。⑵评价写字教学效果的标准有待完善。虽然写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对于写字教学效果的评价标准并不像其他教学内容那样健全、完善;也正因为评价标准的不完善,导致学生从心底不是很重视学习写字的过程,写字教学的效果也就变得不理想了。

2.学生方面

⑴小学生年龄特点决定其注意时间短。学习写字需要学生心平气和,心情稳定,但是小学生处于6~12岁之间,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往往注意的时间不会很长,注意力容易被分散,这也是导致写字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之一。⑵小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书写汉字时,往往身不端、头不正,时而趴在本子上,时而歪着脑袋……由于姿势的错误,写出汉字的质量也就有所下降。

二、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改善对策

1.因材施教

写字教学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比如根据年龄特点,将小学语文写字教学的内容分为不同年级内容。小学低段和中段学生,写字教学的重点在于学会正确书写汉字,从笔画、结构等教授学生熟记、掌握;而到了高段,写字教学的重点就要转向美观、向书法练习发展了。所谓“熟能生巧”,只有在充分掌握了书写的规则和要求后,才能写得一手漂亮字,才能发挥写字教学的积极作用。

2.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

写字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学生从模仿开始,不断练习、识记,因此,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从自身找原因、找不足,也要从自身出发,提升能力。教师应该扎实巩固基本功,练习硬笔书法,在写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每一个汉字的结构和书写的笔画顺序,然后为学生示范书写。只有这样,才能从每个字开始,让每位学生都能够书写规范、书写正确。

3.激发学生的书写兴趣。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一件事情的注意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该在有限时间内,充分调动小学生们对于书写的兴趣和欲望,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完全落在学习书写汉字上。中国汉字中有许多象形字,教师可以通过这些象形字背后的渊源,以故事的形式开始写字教学,这样不仅能够吸引小学生学习书写汉字的兴趣,同时能够普及一些历史故事、历史知识。

三、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写字的教学是一项基础的教学工作。在小学阶段规范学生书写汉字,为学生书写汉字打好基础,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将使小学生受益终身,意义深远而重大。

作者:张瑞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实验小学

第五篇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古诗词的学习能够全面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为小学生今后语文的学习和品德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小学生以文字阅读为主,古诗词中蕴含着大量的历史知识和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沉淀下来的精粹,在这一阶段以古诗词的学习为小学生打下阅读文化的坚实基础,对小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教学中,对于小学语文古诗词的教学还存在着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教师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学习古诗词,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教师们对古诗词的教学却存在不甚重视的现象。由于文言文体本身的特点,每个年级语文教材中编入的古诗词数量有限,有些教师对此的重视程度不是很高,导致对古诗词的教授情况不是很好。

2.与小学生的生活实际脱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的理解程度,古诗词的作者创作的时间距离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距遥远,加上现实生活中,并没有古诗词的存在语境和氛围,导致小学生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同时,由于小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也影响他们对古诗词作品的理解和体悟。因此,对古诗词的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

二、提高古诗词教学效果的策略

传统教学中,在教授古诗词内容时,教师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方法,强制学生记住古诗词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强制学生记住古诗词的内容。这种死记硬背的方法在当今教学环境下显得格格不入,僵化无趣,很难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学习古诗词的热情。如果教师一味采取这样的教学方法来教授古诗词内容,那么教学效果势必不会很好。《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了古诗词在小学语文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随之要求教师在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更多能够保证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策略,真正发挥古诗词的教化作用,为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文学素养的提升发挥积极作用。

1.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针对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笔者建议可以将古诗词的教学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增加古诗词内容与小学生之间的共同点,使小学生能够找到共鸣,更有利于小学生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及意义。与小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教师可以应用各种手段,例如将古诗词中所涉及的节日内容与历史知识结合在一起,先以故事的形式介绍节日,充分引起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运用多种情境教学加深小学生的体悟和理解

俗语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词的教学与画面效果相结合,能够加深小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同时,可以运用配乐诵读、着装演绎等方式,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的兴趣,使小学生能够真正喜欢上古诗词的学习,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培养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三、总结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对于小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小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良好的学习效果也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传承发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明确自己肩上的责任,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工作,努力发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点,拓宽古诗词的教学之路。

作者:李科 单位: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实验小学

第六篇

一、拓展个性有效放开

(一)习作内容的放开

1.走向大自然,观察自然景物。在多数情况下,学生完全不会观察,所以教师的任务就是教他们学会看,学会听。每年的四个季节,有目的、有计划地带领学生到野外观察自然风光、动植物的状态等。学生通过有目的地观察,对平时虽然常见但不留心的事物有了新的发现和较深刻的认识,写作就有了具体的内容。2.走向社会,认识社会。教师有目的地带领学生参观工厂,访问各界人士,让每个学生都当小记者,进行采访活动,把对社会的认识由间接变为直接,写作时就有真情实感。3.学生开展活动。丰富课余生活,通过组织学生手工、放风筝等活动,让学生感受生活、积累生活。4.布置教室,美化学生的生活。在教室里开辟植物角和动物角,让学生通过对植物的培养,观察植物的生长过程,了解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通过对动物的饲养,观察动物的生活特点,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二)习作形式的放开

1.书信化。以写信的形式进行作文训练,因为写信有清晰的感情倾诉对象,易写出真情实感,又能及时得到信息反馈,收到回信常使学生兴奋不已,写作积极性始终处于兴奋状态。2.日记化。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课堂”不是作文教学的主阵地。把一次次作文的要求分散到多篇日记的写作中,既降低了作文的难度,又扩大了写作素材的来源。3.表演化。把学生的写作与学生的表演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即兴演讲,对某些有意义的所见所闻还可以编成相声,话剧、小品表演。把写作与演讲、表演结合起来,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4.博客化。充分利用博客这一现代交流平台,让学生将自己的作文展示在各自博客或班级博客上,全班共同参与阅读、评价。学生既是读者,又是评价者。众多的读者点击浏览使文章的作者获得自身价值被认同的体验,众多的评论、回复碰撞出集体智慧的火花。

二、观察生活有效习作

(一)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

小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内容就是写作材料,写作材料来源于生活。生活越丰富,积累的素材就越多。心理学表明:儿童天性好玩、好动。教师应抓住这一心理特征,从上文中放开的内容中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留心生活写日记,在平时生活、学习中,时常都会发生一些事情,但每个人的记忆是有限的,经过一段时间,都会淡忘,要求学生写周记,将自己所见、所闻、所感,真实地记录下来,这样就成了一个素材库,到作文时就不愁没有写作素材了。

(二)在生活中开展习作活动

前一段时间我听了我校陆琴老师的一节作文课,她是模仿(其实模仿也是一种再创造),用了一个小时时间带领孩子们完成了一篇作文。这一次听课让我感受到,作文难,那是离孩子的生活太远了,孩子们无话可写,长久下去也就怕了。这一次她与孩子们交流的是自己的名字,从讨论是否喜欢自己的名字开始,到为自己设计名字,再到做“点名”的游戏,整个指导过程与孩子的生活紧密相连,大家自然兴趣盎然。边交流、边游戏、边写作,在欢笑中、快乐中不知不觉就完成一篇作文了。想想,在外面的习作教学中,如果再多一些这样的、与孩子生活紧密相连的教学安排和设计,那孩子还会厌烦、害怕作文吗?进行习作时还应该记得仿写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以语言典范,词句优美,创作巧妙的好文章为模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学习作者遣词造句和谋篇布局的方法,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写作习惯无疑是有益的。

三、总结

作为老师还要借一次次的习作比赛,向学生传授一些实用的习作技巧。我告诉学生看到一个题目首先得问问自己:让我写什么?我得充分调动我的感官,找出自己的生活经验,及解决素材问题;然后是立意,因为“文似看山不喜平”;再次是编写提纲、谋篇布局的问题了。还有在文中如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总之,一个要求,就是写一篇文从字顺,有真情实感,符合规定字数的习作。

作者:于静芝 单位:江苏省滨海县东坎实验小学

第七篇

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与问题

1.没有充分发挥小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每一个小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性和气质,也有主观能动性。现代社会,科技发展、信息通达,小学生已远非我们所想的那样是一张白纸,他们知识面广,想象力丰富,具有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充分重视小学生的这些特点,使其得到充分发挥。2.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基本属于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教学是教师教学生学的互动过程,教师和学生都是课堂上的主体。而许多教师在新课改实行时依旧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法,教师代替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探索规律……讲授法无疑对学生学习间接经验有很大的作用,对有效控制课堂纪律也十分有效,但是,这样一来,学生的主体性便得不到体现,被动地接受知识很难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过于局限于课本,没有充分利用教材、课堂、学校以外的教学资源。许多教师依旧“以本为本”,紧紧抓住教材进行教学,忽视了现代学生能获取的有关教学信息与资源。

二、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需要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

(一)新课改的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多元智能理论由美国著名发展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霍华德?加德纳(HowardGardner)于1983年提出。加德纳从研究脑部受创伤的病人中发觉到他们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从而提出本理论。其主要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视觉?空间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者智力、存在智力。为新课改提供了新支点、新依据、新视角。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本来是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其核心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个人的学习是一个心理过程;学习是一种自发的、有目的、有选择的学习过程;强调学习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强调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和经验;强调做中学;最好的学习是学会如何进行学习;学习的内容应该是学习者认为是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或经验;学生具有学习潜能并具备“自我实现”的学习动机,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二)新课改的出发点

1.社会发展的需要。当今社会是个学习型社会,社会发展要求每一个成员终身学习。正如《学会生存》所述:“学会如何学习,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它是指一种特殊的学习方式。”学习是社会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2.语文本身的特点。语文既具有人文性也具有工具性,过去的语文教学对语文的人文性重视不够,注重选拔“才”而淘汰“人”;导致学生缺乏主动性和主体性,长此以往学习积极性也越来越低。3.儿童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过去的语文教学忽视了一个重要环节:事先了解学生的困难及已具备的条件、生活环境、生活经验等。此外,也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往往“一锅端,一把抓”。

(三)新课程体系改革内容

1.改革课程功能,强调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学习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2.改革课程结构,适应时代要求及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要求,体现课程的科学性、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改革课程内容,加强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革课程实施方式,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教学的改进和完善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素质、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使教学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充分发挥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而且必须针对新课改、语文新课程标准做相应的改革与完善,通过对教学方法的探究来使小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学习情境中去,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其积极性与学习效率。我根据有限的见习实习经验与阅读积累,对语文教学方法有如下建议。

(一)教学内容必须打破以书本为本的观念,让学生从狭小的课堂、课本的空间走出去

无论是杜威主张的教育即生活还是陶行知主张的的生活即教育,无不表明生活经验对于教育有重大意义。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可贵的教育资源,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不遗余力地加以开发和使用。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我们都可以结合生活经验来教。比如在教《小蝌蚪找妈妈》这篇极富童趣的课文之前,学生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或是观察、询问、上网查询等多种途径了解小蝌蚪和青蛙的外观特点、生活习性、栖息地等等。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理解和接受教学内容,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教师教学效率也将得到大大提高。语文教学打破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课本而忽视了教材以外的各种有效教育资源的束缚,课堂也不仅仅拘泥于一间小小的教室,儿童才能得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实际上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并不是说一堂课都是教师说了算,而是要杜绝“满堂灌”,通过教之以学习的方法、培养其学习的态度等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毕竟学生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正如一句俗语所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应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非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学会了方法,自然有“鱼”吃。小学生虽年龄偏小,但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可能是以前小学生的十倍甚至数十倍。他们好奇心强、获取信息的主动性强。见习期间,我发现,小学低年级每一个班上都有很多爱举手发言的学生,他们表现得十分积极,经询问得知他们在课前已经利用参考教辅资料、上网浏览等途径进行了自学。几乎每个学生都能按教师的要求在课前查找和收集资料,并且上课时愿意与大家分享。有的学生还会因为没有被教师抽到而沮丧。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充分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回归”到学生的怀抱中去。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课文《果园机器人》时,学生通过课前自主预习、查阅有关资料、课上自主阅读感悟、自主发现,教师点拨,加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从电影、电视、动画作品中已了解到有关机器人的知识,对于这一课的主角———机器人便并不陌生。

(三)重视阅读,倡导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

语文教材中无论是文章还是诗歌,都是在读中教,不读则无所谓理解,无所谓记忆,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阅读能培养语感,能营造氛围、增强感悟,也对写作有很大帮助。1.课外阅读。现代小学生的阅读面和阅读量较之以前的小学生虽有所拓展,但仍旧不够。我在给某小学三年级七班的学生批改积累本时发现,全班学生虽然都在阅读都在积累,但质量明显参差不齐。有的学生的确认真读了书认真找了好词好句,书写也工工整整;有的学生则明显敷衍了事,随手抄来一句“玫瑰花开了”之类的句子。我们不能断定他没有阅读,但是其阅读质量还有待提高。2.课内阅读,即课文的阅读。每当在讲一篇课文(或诗歌)时,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非常重要。无论是默读、领读、范读、分小组读、全班齐读还是指名读、同桌互读等,一堂课中形式多变的阅读除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以外,更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情感,甚至达到共鸣。

(四)开放性教学

我以为,小学语文教学应当具有开放性。所谓开放性教学,即整个教学过程不局限于写好的教案、不打压任何一个学生创造性的发言,重视整个教学中的具有“生成性”的细节,教师和学生一起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下共同学习。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并非公开课,而是说一堂课中教师、教案、课堂教学方式、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都应当是开放的,教师和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里共同学习并“渐渐地养成儿童从事紧张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的习惯”。开放性教学有以下几点要求:1.“教育必须更好地符合学习者的意愿和能力”(《学会生存》),开放性教学必须遵照这一点,符合学生的学习意愿、学习程度及学习的能力。2.要求教师要有准备,包括知识、心理、教案、教具的准备和对突发情况的预计等。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就要有一桶水。开放性教学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专业情感。3.适当给予反馈,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小学生思维活跃,创造力强,爱举手发言,但是每个学生的气质、个性特征有个别差异,因此他们的回答多种多样。对于每个学生所说的话,教师应先予以肯定,鼓励他们进行思考,再对有偏颇的学生进行引导。4.注重教学评价的开放性。开展学生评、家长参与教学评价、教师互评和组织考察小组评价等等,在各方评价的综合意见中促进开放性教学的完善和提高。

四、结语

我们当然不能全盘否定过去所做的一切,改革需要大刀阔斧,但也需要小心谨慎,对于不适合新形势要求的各个方面,要革除与摒弃;对于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应不遗余力地发扬,这才是扬弃的根本要义。我所提开放性教学法是在分析新课改现状,结合见习经验的基础上得出的,但是仍然有其不足之处。例如:如何创设条件让工作繁忙的家长积极参与其中?如何更有效地调动性格内向、不爱思考的孩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放性的课堂活跃度提高,该如何控制课堂纪律?这些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思考。新课改正如火如荼地深入开展,小学语文教学也将在其中不断获得改进和完善。

作者:陈佳 单位: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第八篇

一、用品读法,感受文章之精美

1.关键词语是文章中最能表达作者感情或含有丰富哲理的语句。这类词句因为直接指向文本的思想感情,所以品读它们有助于形成对文本的整体理解。如在《钓鱼的启示》一文中,有一段明确写出了小作者当时的启示:“当我一次次地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就会想起父亲曾告诫我的话: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在教学中,教师要引领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对这一启示进行深入感悟,从而使学生明白:把自己喜欢的大鲈鱼放掉是对的,留下则是错的。对与错判断起来很简单,但是鱼的诱惑使我很难做到。道德的实践真难啊。但在父亲的严格教育下,我选择了放,在这一放之举,我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2.关键词语可以是文章中那些生动形象的词句。文章中形象的词句既包含着丰富的情感,又体现了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所以,探究这些语句既可以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又可以学习语言表达的妙处。如在《穷人》一文中,渔夫搔搔后脑勺说:“……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运用“换词法”引导学生品读这一“熬”字,如换成“挺、挨、撑、坚持”等,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作者用词的妙处,体悟到渔夫美好的品质。

3.文章中的关键之处可以是文本的空白处。作者在行文中往往不把所有的意思说出来,留一些空白,给人以无限思考想象的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如果能抓住文本中的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补白,就能使学生深入感悟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如在《触摸春天》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许久,她张开手指,蝴蝶扑着翅膀飞走了。小女孩仰起头来张望。”在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小女孩安静张开手指,放飞蝴蝶,仰起头来张望,她能看到什么?这样的补白想象,能有效引导学生走近安静,走进安静的内心。所谓“品读”中的“品”有三口,可见品读必须要多次地、比较性地读,以便能读出意境、品出意味、悟出方法。在品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三品”———品词、品句、品段。

二、用想象联想法,感悟文章意境之美

想象,是人们在大脑中对观察、了解到的各种材料重新组合、融汇升华、创造出一种新形象的思维活动。联想,“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去感情反应的审美主体,在类似的或相关的条件刺激下,而回忆起过去有关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想象联想法是阅读文学类作品的重要方法。在解读文本的过程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去想象作者所描述的画面,由这些画面引发自己的联想。如在教学《观潮》一文中,教师可结合“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一句,引导学生想象潮来时的壮观景象。

三、用语言赏析法,感悟文本的表达之美

赏析一篇文章的语言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修辞方法赏析。在教学一篇文章时,教师如果发现文本中的修辞很有特点,那么就可以作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引导学生进行赏析,从而使学生感悟到修辞的妙用。在赏析文本时,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判断文章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并找出例句,然后分析这个句子运用这种修辞有什么作用。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实例进行分析,就能使学生深刻感悟这些修辞方法的作用。如比喻,能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给人以鲜明的印象;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拟人,能使读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强烈的感情,引起读者的共鸣。夸张,可以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相同句式构成排比,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排比在议论文中往往增加语势,起到强调论证观点的作用;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2.感情色彩赏析。语言的感情色彩能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爱憎观点。所以,我们要对文章中的形容词进行分析,看所使用的词语在感情上的褒贬、色彩上的明暗、状态上的动静、形状等,从而明确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3.表现手法赏析。文章在刻画事物时往往借助于一些写作技巧,也称为文章的表现手法,如象征、反面衬托、侧面烘托、间接描写、以声写静、以动写静、借景抒情、以物喻人、联想想象、虚实结合等等。在赏析这类语言时,我们应结合文章的整体来看。

4.写作特点赏析。写作特点,也指写作手法、写作方法、表现技巧。赏析一篇文章的写作特点,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写作顺序上来看,采用了哪一种写作顺序。常见的写作顺序主要有:记叙文中的顺序、倒叙、插叙。说明文中的是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等。(2)从记叙文的人称来看,主要用了哪一种人称。常见的人称有三种。第一人称是一种直接表达的方式,不论作者是否真的是作品中的人物,所叙述的都像是作者亲身的经历或者是亲眼看到、亲耳听到的事情。它的优点是能使读者产生一种真实、亲切的感觉。从作者方面来说,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第二人称的写法像是“我”向“你”诉说衷肠,一下子把“我”与“你”的距离拉近了,也把读者和主人公的距离拉近了,读时令人倍感亲切。第二人称在表现情感方面的震撼力是不容忽视的。第三人称写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而且,有比较广阔的活动范围,作者可以在其中选择最典型的事例来展开情节,而没有第一人称写法所受的限制。还有的文章各种人称交替使用,从而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四、总结

上好阅读赏析课,既能丰富课型,又能让学生眼前一亮,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能产生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者:王雅丽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肖营子总校

第九篇

一、诵读课堂的高效性

例如,学习第一册《小小竹排画中游》这首儿歌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边看图边朗读,最终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且配乐读,表演读。这样,学生参与兴趣浓厚,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可相机出示汉乐府民歌《江南》,并边诵读边用课件演示画面。这样,学生能够在简单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江南采莲的热闹、欢乐场面。从穿来穿去、欣然戏乐的游鱼中,他们似乎也听到了采莲人的欢笑。然后,教师可再播放歌曲《江南》,让学生跟唱。连续三遍,学生就学会了。这样的诵读课堂不仅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一节课学习了一首儿歌、一首古代民歌,而且实现了效率的最大化———气氛活跃、兴趣浓厚、学有所获。

二、诵读时间的适时利用性

适时性在这里指合适的时间、适时利用性指只要是合适的时间,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小学生每天在校上课,每节课35分钟或40分钟,这些时间都是教师可以用来完成教学任务的。我们的诵读,特别是课外内容的诵读则要见缝插针,利用好一些零碎的时间。比如,上课时,教学任务已完成,但是还没有下课,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诵读短小诗歌、韵文;早读、午读的时间,教师或班长都可以带领学生开展各种内容和形式的诵读。适时利用好在校时间进行诵读,既丰富了学习内容,又不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使知识性、趣味性、实效性融为一体,何乐而不为呢?

三、诵读方法的灵活多样性

兴趣是影响学生学习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最直接的因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活泼好动,注意的持久性较差,思维中具体形象的成分占优势。因此,教师在诵读学习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上应注意其情境性、趣味性、激励性,可采用游戏、竞赛、故事、表演、绘画、歌唱等能够组织和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有效方法。在让小学生诵读课时,教师应针对不同年段的学生采取不同教学方法。例如,在低年级学生诵读“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时,教师应先给学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让学生进入故事情境,了解大意,明白道理,从而把诵读的欲望激发出来。又如,《三字经》三字一句,易读押韵,在诵读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拍手读,这样会增强节奏感,非常有趣。中高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加强,教师可让他们在感悟体验的基础上,借助注释、音乐、图片、补充材料等提高诵读要求。例如,在学习诵读岳飞的《满江红》时,教师可先向学生介绍创作的时代背景,再让学生借助注释,边读边理解,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熟读。接着,教师可播放《满江红》配乐朗诵,让学生欣赏后学习诵读。最后,教师可播放《满江红》歌曲,让学生听后反复跟唱,就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教师只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能力水平,结合诵读内容的特点,恰当地运用诵读教学方法,才能让学生爱上诵读,并能在诵读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能力。在此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小学诵读课要以诵读为主,以理解为辅,初步理解目的是帮助记忆和激发情感;以整体感知为主,不要求逐字逐句理解;以培养语感为主,不必深究平仄;以尊重学生独特体验为主,不以教师个人的或传统的标准来做统一要求,要降低难度,增加广度。

四、诵读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小学诵读课以多种形式的读为主,在读中悟情。诵读儿歌或《弟子规》《三字经》这样的韵律、节奏感强的内容时,教师可让学生或与同桌拍手读,也可以与同桌一人一句接读,也可以男女生接读,甚至“跳皮筋”等游戏的说唱内容就可以是儿歌或韵律国学。又如,诵读《天净沙?秋》这样意境深远、画面感强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配乐诵读,边想象画面边诵读。再如,诵读《游子吟》《秋思》这样有故事性的诗词时,教师可让学生边表演边诵读。而且,现在有很多古诗词都被谱上了曲,可以歌唱。对于这样的诗词,教师可让学生学唱,更可以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谱曲。如有的学生把《清明》《悯农》《七步诗》等古诗编排成情景剧展示,把《春晓》《渔歌子》等诗词以图画的形式展现。有的学生将诗词用连环画的形式表现出,使得学生可以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诵读。多种多样的诵读表现形式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散了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品尝到诵读的乐趣。由此可见,不同的呈现形式更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优化诵读课的教学流程

1.初读诗文,读通读顺。古诗文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初次接触,所以学生常常因停顿不当而读不通顺,或者是读错字或出现断句错误。因此,能够正确通顺的朗读古诗文是对学生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在教学一篇古诗文时,教师可利用课件将易读错的字标上拼音,让学生借助拼音独自将古诗读正确。接下来,教师范读为学生起到示范作用。学生再通过模仿读、同桌合作读、展示读等多种形式达到把古诗文读通读顺的教学目标。

2.小组合作,交流感悟。这一环节是在初读诗文,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交流课前预习所读,交流对诗人创作背景的了解,并借助注释交流对诗句的理解,交流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3.诵读感悟,品味意境。在学生对诗文读通读顺,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这样,在感悟基础上的诵读能将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表现出来,使学生情感得到升华。

4.迁移拓展,积累语言。在学习这一古诗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进行适度的迁移拓展,可以是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也可以是同一类型的不同诗人的作品。这样的迁移拓展不但能使学习方法得到实践与巩固,还能使学生扩大阅读面,语言得到积累与运用,情感得到升华。

作者:申亚娟 单位: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青龙镇总校

第十篇

一、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如光棍树、沙棘果、芦荟、骆驼草、胡杨、沙漠蜥蜴、火鸡、鸵鸟、黑秃鹰、骆驼等,通过观看它们在沙漠里生长活动的视频介绍,学生有种迫不及待的表达欲望,想说出自己的认识和感悟。通过交流我们发现,学生说得很到位,也很准确。学生将看到的物体颜色、物种的分类、大小等方面说得头头是道。而且,这些都来自于学生的自主阅读。可见,教师的科学引导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通过图片、音乐、视频的情境设置,学生了解了骆驼草、沙漠胡杨、沙漠蜥蜴等生物的那种顽强生命力,以及与恶劣环境相斗争的精神,使学生受到了很大的鼓舞。这样设置情境,大大激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欲望,培养了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理念。我们小学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起始阶段做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教学环节,抓住教学过程中的最佳引导时机,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让学生通过对读物或者是视频的感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在阅读中茁壮成长,从而取得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比如,在进行寓言故事《愚公移山》的教学时,教师可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寓言故事。当出现愚公想移山的画面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层层设问:“当某个伙伴想去帮愚公去移山时,孩子的父母愿意吗?”“他们都需要什么工具呢?”“多长时间能把大山移走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置,能大大激发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的主动性。通过学生的主动阅读和思考,再进行交流互动,学生就会胸有成竹,既培养了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又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

再如,在《郊游活动计划书》的阅读实践活动中,我课前先安排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下游览家乡的山山水水、名胜古迹。在游览时,家长拍摄了当地的风景、建筑,孩子的照片、视频等。回到课堂上,我让学生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进行图片或者是视频展示,然后说出自己的游览路线,并绘制成简单的图形。在绘图过程中,我还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感和大家说一下,说出具体的地名、郊游的时间、跟随的人物、看到的事物等。同时,我让学生在白板上制作郊游计划书,上边画出行走的路线,标出地名和景点,然后比较哪位学生设计得更全面、更形象。我还让学生利用数字高清展台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边展示边解说。这样可以让学生在这一环节中提高对生活素材的阅读感悟能力。最后,我对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的教学,在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绘图能力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学生对生活实践的阅读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素养,彰显出信息技术在阅读实践教学中的独特魅力。

三、搭建网络平台,丰富阅读资源,优化阅读方式,为学生积淀阅读素养提供保障

小学生很喜欢网络阅读。随着数字资源的不断丰富,网络为学生自主阅读提供了优质的资源平台。教师应充分利用网络里的数字资源,为学生提供随时随地阅读的平台。新型信息技术设备iPad的应用,具有网络支持与服务功能,能在学校、社区、公共场所等地进行无线连接,随时在线阅读和下载阅读,是一个很不错的移动阅读资源库。在家里休闲时,或者是外出时,学生均可以在这里进行自主阅读,还可以实现在线交流互动。所以,学生很喜欢这种阅读方式。比如,学生喜欢动画版的故事,更喜欢动漫素材。教师可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利用网络平台给学生展示他们喜欢的资源。如教师可在自由活动区的iPad里下载了很多学生喜欢的动画片,然后让学生在活动区点选自己喜欢的故事片。如“画蛇添足”“囫囵吞枣”“刻舟求剑”等故事都是学生点击率高的作品。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自主阅读,之后可以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说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与认识,实现生生互动,积淀学生的语言素养。

四、总结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5

在英国的各类高校中,存在着人数众多、复杂多样的学生群体,包括全日制学生、半工半读学生、国际留学生等。首先,学生群体数量的增加是高等教育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意味着高校需要增强对学生学术诚信问题的重视。在一个集体中,当学生的数量不断增加时,授课教师对每位学生的学业关注和监督势必减少。高校中经常出现学生考试作弊、论文剽窃(如请人、复制网络资料)等现象,或者串通作弊的现象。因此,加强对学生学术诚信的教育十分必要。近年来,英国的教学质量与学生经验小组委员会对英国高等教育质量进行调查,得出的结论就是要努力鉴别和解决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其次,在英国高校中存在着大批来自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由于之前的教育经历不同,对学术规范认识不同,不了解英国的学术写作规范(如文献参考规范、注释规范等),这些学生学术写作面临着很多困难,也会出现无意识的剽窃行为。因此,加强对这类学生的学术诚信教育,尤其是学术规范教育十分重要。最后,加强学生学术诚信教育能够确保学生参与到有意义的学习活动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信息提取能力、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学术写作能力等。例如,英国的很多高校会给学生集中教授各种学术研究技能,包括如何引用文献、避免剽窃,理解学术写作规范等;还有一些高校经常针对学生的研究任务和水平,为其提供学习资源和工作坊。可见,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对发展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

二、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主要路径

近年来,英国的高等教育机构为管理和解决高校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作出了很多努力,如积极改进学术诚信的管理政策,提出预防学术不端的策略和措施,建立学术诚信的教育项目等。自2008年起,英国高等教育学会和联合信息系统委员会联合创建了学术诚信服务,引发了英国高校对学术诚信教育的又一次反思,并积极推出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措施。

(一)使用电子检测工具对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监督

使用电子剽窃检测工具对学生的文本作业、学术论文等进行鉴别和监督已成为英国多数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一项措施。例如,牛津布鲁克斯大学、莱斯特大学等多所院校都使用了Turnitin软件来检测学术研究作品是否具有原创性,且这一检测软件已被世界很多国家引进和使用;邓迪大学创建了一套维护学术诚信的剽窃检测系统,即将SafeAssign软件嵌入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以此检测论文内容是否出现抄袭、复制他人作品的现象。邓迪大学十分关注学生的学术剽窃问题,尤其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将研究生的学术研究的检测结果记录在他们的毕业证书上。尽管这一电子检测系统的使用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如所检测文本的剽窃率会因研究时间、研究主题、参考文献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不够精准,但总而言之,能够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学生的学术不端行为。

(二)创建有效的维护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体系

建立或引进维护学术诚信的制度是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2001-2005年期间,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学生上交的非原创作业数量每年成倍增长。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并避免学生学术作弊的情况,牛津布鲁克斯大学引进了学术行为办公系统(ACOs)。起初,该校制定了相应的学术规范、错误行为的记录方式和年度报告形式的模板,根据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程度进行相应的处罚。自2005年开始,牛津布鲁克斯大学通过定期举办学术研究方面的论坛,鼓励参会人员积极提出建议、分享经验,并年度报告。同时,学校也强调对学生学术规范和研究技能的指导,如正确使用Turnitin软件、PLATO资源等。学校采用多种方式对系统进行评估,并创建了相应杂志和国际性刊物。总之,学术行为办公系统的创设大大地改善了牛津布鲁克斯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促进了师生有效地开展学术研究活动。

(三)开设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

英国高校维护学术诚信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在课堂教学或在网络学习环境中对学生的学术诚信的信念及行为进行熏陶和指导。莱斯特大学设计了一种对学生个体进行学术诚信教育的网络辅导课程。伦敦政治经济学院也创建了一种网络课程(LSE100课程)对学生的写作技能给予指导。北安普顿大学的学术诚信教育更具特色,注重在整个学校环境中创设一种诚信的学术文化氛围,将制度性的维护措施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教职员工的参与和教学课程的设置结合起来,统筹合理地维护学校的学术诚信。首先,该校为全校师生制定了一套高等教育的价值准则和培养目标,体现在学校的政策、文件中,并将诚信的理念融入整个学校的活动中,如课程开发、学术评估、宣传活动等。其次,该校开发了一门供所有学生自主学习的网络学习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帮助学生理解学术诚信的观念和重要性、理性学业评估的价值,并设计了消除学生学术不诚信行为的方法。剽窃消除课程的学习需要6周时间,该课程主题为“学术的旅程”,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术写作的技能、参考文献的规范、检测学术研究作品Turnitin软件的使用等。作为一门选修课程,剽窃消除课程已被该校学生广泛接受和学习,很多导师也将其纳入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最后,学校对使用剽窃消除课程和Turnitin软件的人员进行培训,同时举办一些研讨会来鼓励师生们积极探讨提高学生研究能力的方法。2009-2010学年,该校有1900名学生得到了相关的信息培训与服务。北安普顿大学的剽窃消除课程已实施了十几年时间,对师生坚持诚信的学术研究理念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开发网络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

创建相关网站,分享网络信息资源,宣传诚信的学术研究活动是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方式之一。例如,伦敦城市大学建立StudyWell网站,为师生们提供与学术研究相关的信息资源。网站最初的创建理念源于学者布卢姆(Blum)在2009年提出的一种观点———高校中的学术不端行为由高校中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结果所致。因此,StudyWell网站的文化与英国伦敦的公共社会机制相适应。网站创建的目的是预防学生的学术剽窃行为,促进学术研究活动的开展。其内容包括理解、预防和处理学术不端事件;其资源包括学术评估、学术行为规范、学术行为指导的相关信息,以及该校图书馆和学生会提供的一系列信息等。为了使网站更有吸引力和活力,伦敦城市大学的研究人员在网站中添加了更多的个人反馈、测验、预防剽窃的视频等信息。随着网站不断更新和发展,浏览和使用StudyWell网站的人数不断增加。网站极大地宣传了英国高校的学术诚信教育。

(五)利用小组活动、研讨会等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

英国高校实施学术诚信教育的另一途径是通过学生小组作业、召开研讨会等形式来帮助学生(尤其是外国学生)更好地认识和鉴别学术剽窃。格拉斯哥大学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学术研究中的写作能力,合理有效地使用文本资源(尤其是原始资料),并避免学术剽窃行为,采用了学生小组活动的方式开展学术诚信教育。具体实施步骤如下:让学生阅读相关文献,如期刊论文等;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系列的写作案例,作为论文写作的参考;学生在小组内集中讨论案例的内容,如该案例是否具备诚信的学术研究态度,是否存在剽窃,如何引用文献、释义等;请学生小组讨论问题;概括材料中例证的优缺点,并深入理解材料的细节。小组讨论为学生提供了解决疑问和专注学习的机会,使学生们主动探索案例背后的一系列写作规范,能够真正有效地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发展,遵守学术规范,维护学术诚信。亚伯丁大学为了预防和解决学生无意识的学术剽窃,在硕士研究生的培养中加入了各种关于学术写作、预防学术剽窃的研讨会。在研讨会中,师生能够建立密切联系,并持续交流观点和意见。通过学生、教师、专家人员在研讨会中的意见反馈来解决学术写作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效地减少了学校中存在的学术不端现象。

三、对我国开展学术诚信教育的启示

学术诚信教育得到了我国高校日益关注和重视。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及研究生的数量急剧增长,而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却普遍堪忧,这与高校所持的塑造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不符。北京大学的王辑慈教授曾指出,在我国的高校和学术传统中,根本没有严格的参考文献制度,这是造成学术腐败的土壤。郑州大学的郭英剑教授也认为,大学生,甚至研究生,没有能够接受良好的学术规范教育。关注我国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现状与不足之处,积极借鉴英国高校的有效经验,有利于培养高校学生的学术道德素养和开展规范的学术研究活动。

(一)建立有效的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制度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制定了较完善的学术道德规范和严格的学术纪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了一系列关于学术诚信建设的文件。例如,教育部于2002年的《关于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2004年的《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2011年的《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学风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于2010年的《关于在学位授予工作中加强学术道德和学生规范建设的意见》,2012年的《学位论文作假行为处理办法》等。这些政策意见和部门规章力图通过建立和完善科学评价体系、人才评价机制、学术监督和制约机制、学术道德奖励和惩罚制度来强化高校学术诚信的制度建设。但是,除个别院校外,如北京大学2006年出台了《北京大学研究生学术道德规范》、四川大学出台了《四川大学关于违反学术道德规范的处理规定》等,我国的大部分高校还没有重视对学术诚信教育的管理与制度建设,学术诚信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问题不断。因此,高校需要从自身做起,建立一套完善的学术诚信教育管理制度,从学校管理规章的制定,到课程的设置安排,再到教学活动的开展,以及相应教学资源的提供,有效地保证高校学术诚信教育的进行。

(二)开展灵活多样的学术诚信的教学活动

从现状来看,我国目前有部分高校已经开设了学术诚信、学术规范等相关课程,如北京大学为研究生开设的学术道德规范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四川大学开设的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等。此外,高校图书馆也拥有很多关于学术诚信教育的学习资源。然而,全国大多数高校开展的学术诚信教育名不副实,学术诚信教育的课程不仅不够正规,如缺乏系统教材和专业教师,而且教育方式简单,没有特色,无法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关注。此外,学校图书馆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宣传学术诚信的作用。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对学术诚信不够重视。因此,各高校应该努力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践行学术诚信教育。例如,开设讲座、举办报告会、进行集体教学等;积极发挥小组教学的作用,让学生一起参与学术诚信内容的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学术写作的辅导或网络授课等。总之,我们应将各种学术诚信教育的形式结合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学术研究的价值并在实践中用诚实、规范、端正的态度开展学术研究。

(三)利用资源预防学术不端行为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6

一、引言

音乐在素质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不仅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让他们产生追求善与美的心理,同时它还能够加速学生们各个方面的发展,提升他们自身的素养。但是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却存在着例如教师的素质不高,课堂的氛围较为枯燥且单调,相关的教学改革发展速度较为缓慢等众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的影响了对小学生们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同时这些问题也使得音乐教育无法发挥出其应该具有的作用。因此当前我们应该做的是,提高教师们的艺术以及音乐素养,更新相关教学理念,积极推动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

二、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不高的原因

(一)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不足

目前大多的小学音乐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较为落后,在他们看来小学音乐教育就是简单的对音乐进行欣赏,并没有从全面发展以及素质教育这些方面看待如今的小学音乐教育。这些教师他们的教学创新能力会显得较为不足,无法结合学生们的具体需要开展具有创新性的教学活动,不利于对学生们学习音乐兴趣的培养。

(二)小学音乐教学氛围较为单调

如今大多的小学音乐教师不会利用教材中所隐藏的教育元素,不知道如何利用环境中的那些有利因素。这必然会导致课堂的氛围较为单调且枯燥,不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师生之间也很难产生沟通,从而会使得课堂教学的效果无法得到保障。

(三)小学音乐教育改革速度较低

社会和教育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必须要在小学教育方面进行一些改革,但是目前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这使得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改革出现了行为不科学,认知不清晰的现象,这些直接的会导致小学音乐教育方面改革质量和速度的下降,不利于相关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培养小学生音乐教育学习兴趣的方法

(一)提高小学音乐教师的素质

首先应该让小学音乐的教师们对自己的工作产生足够的重视,转变他们原有的对自己工作不正视的这一缺陷。当前相关部门应该重视起对小学音乐教育方面的管理。指导教师们积极的转变自己的意识,提高自身各方面的能力,进而提高自己对教学的内容以及音乐教学等方面的把握才能。

(二)创设提高小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情境

在音乐教学中教师们应该让自己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去创设相关情境,要充分的引导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想象力。同时老师们可以对学生进行分组,让他们进行剧情表演,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还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在表演的时候,学生们能够享受到音乐学习带给他们的乐趣,有利于提高他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让他们爱上音乐的学习。

(三)加速小学音乐教育改革

如今,很多学校他们的相关设备并不完善,应该通过完善物质以及对教育进行改革这两方面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学习效率,这样做也有利于培养小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同时我们也应该把多媒体运用到小学音乐的课堂中去,教育部门应该给予各学校资金方面的支持,从而加大小学音乐教学设备方面的建设。这样做,可以使得学生与教师们能够在一个愉悦的氛围内共同学习享受音乐,有利于培养学生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以便于他们更好的学习音乐。音乐是一种十分特殊的艺术,让音乐课堂充满趣味可以增添这么艺术的光彩,但是这需要教师们有创造趣味性课堂的智慧以及勇气,只有在这条教学道路上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够发挥出小学音乐教育趣味课堂的真正作用。

四、小结

通过这篇文章,从事小学音乐教育的那些工作者们可以从中认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也能够认识到学习兴趣的培养对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仅要深入的探究造成小学生学习音乐兴趣较低这一问题产生的原因,还要全面的对小学音乐教育进行改革,在激发以及培养小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这一基础上,要保障能够达成改革小学音乐教育这一目标。

作者:诸葛葛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广场实验小学

第二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学生个性发展研究

一、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拓展小学生的音乐视野

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学生的唱歌功底,培养学生的音乐技能、音乐知识以及欣赏鉴别能力,音乐欣赏课堂教学能够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由于部分音乐作品的艺术性强、思想觉悟高,因此,涉及的音乐范围广、难度较大,学生很难将其唱出来。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学生感悟其中的意境,这会使欣赏的题材变得更丰富,通过欣赏外国的一些优秀作品,丰富了学生的音乐知识,进而不断扩展学生的音乐视野。

(二)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欣赏教学的开展,通过听觉与视觉的结合,不但能够丰富课堂教学内容,还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因此,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改进和完善教学方法,以收到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有感而发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音乐的陪伴,每当我们高兴时,就会哼着欢快的小曲,步伐也逐渐变得轻松;每当我们抑郁时,就会听一些悲伤的歌曲,步伐也变得更加沉重。这充分说明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音乐有关。音乐欣赏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审美和鉴赏能力,不断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发扬学生的个性,教师和学生之间应形成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为音乐教学奠定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时,教师应依据龟兔赛跑的相关内容,让学生扮演兔子的角色,不断向前跑;也可以扮演乌龟的角色,缓慢、稳固的向前爬;其它学生可以扮演各种小动物,为兔子和乌龟呐喊,学生的学习兴趣会主逐渐提升,这时教室的氛围变得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个性。

三、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奇思异想

音乐是一门相对抽象的艺术,有很多不确定性、模糊性和创造性特点,音乐可以使学生获得广阔的想象空间,并且能够感染和打动每一位学生的心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大部分人都看过这样一个故事:一名美术教师让学生画春天,部分学生都画出了各种颜色的春天,但是有一名学生,他的画里只有一种颜色,小草和柳树都是绿色的,最受人关注的是绿色的太阳,教师问学生:为什么太阳是绿色的,春天的万物大多是绿色的,如果太阳也变绿,就会有更多的小草变绿。这个故事会使人受到很大启发,由于环境、生活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的不同,使学生存在不同的差异,因此,教师应依据学生存在的不同差异,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培养创造力。

四、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可以评头论足

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在欣赏音乐之后,教师不予以评论,首先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不打断学生的思路,对学生的感受不要急于给出答案。例如,在欣赏到《鸭子拌嘴》一课,首先,教师让学生对整首乐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之后设置问题:这首乐曲给你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从音乐中你可以看到一个怎样的情景。这时学生就会热情十足,部分学生认为乐曲会放松人们的身心,乐曲的曲调由弱到强,暗示这是一个晴朗的早晨,安静的大自然;部分学生认为曲调由四部分组成,即清晨、离开家、打游戏、回家,留下印象最深的一部分是游戏,力度较强、速度较快,给人一种强大的震撼力。

五、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伴随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化的教学方式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化带来的优势,通过放映视频、图片等方式,调整优化以往的教学方式,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音乐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利用播放视频的形式,展示乐器的形状和差异,进而使学生从直观上感受到音乐的魅力。

六、理论与实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通过使音乐欣赏基本理论与具体实际结合在一起,能够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以使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例如,在学到《小白船》一课,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呈现一幅幽静的画面,之后教师可以用钢琴演奏《小白船》的旋律,最后,通过录音机播放《小白船》的旋律,这会使视觉和听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速度、力度、节奏和情绪的变化,使学生能够完全投入到音乐情境之中,进一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程度,更好的感受作品的美。

七、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分析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个性,我们能够看出,音乐欣赏教学对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意义,因此,这就要求教师转变教学方法,逐渐接受新的教学理念,以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学生应积极主动参与到音乐欣赏课堂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以不断培养自身的想象力与创造力。

作者:卢杭林 单位: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王石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音乐教育现代信息技术有效运用

一、全面了解现代信息技术

由于音乐新课程教学理念的提出,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必须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于音乐教师而言,掌握好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种必须要具备的素质。如今,现代教育技术不断发展和完善,并且计算机也在普及和应用,这使多媒体技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促使小学音乐教学走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在这个信息化时代,要求人们必须全面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迅速发展,也要求教师必须深入的了解和掌握必要的现代信息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中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那么教师就必须掌握多媒体技术,使其与教学很好的融合和在一起,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更多的知识。现今,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有着很好的运用。教师运用信息技术为有效的工具,将音乐课讲述的丰富充实,让学生在新奇和快乐中学到大量的音乐知识,同时还培养了小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有的小学音乐教师在给学生上课时,为了增加小学生对歌曲的熟悉感和喜爱程度,就会用多媒体设计一些动态的有趣图片或小动画,让学生自己通过试听感受歌曲的艺术美、动态美。因为歌曲被通过多媒体技术加工成形象化、动态化的东西,所以更容易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吸引进去,让他们自然的融入到歌曲中。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完美的做到了科技与教育的互相渗透。

二、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教学的改变

传统的音乐教学是以“听”为主,而当现代信息技术运用到音乐中的时候,就改变了原有的音乐教学方式,让学生通过“试听”将音乐中无趣的东西变得有趣。并且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主,学生为辅,教师传授知识,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三尺讲台上的教师与讲台下面的学生只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因为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与教师之间缺少交流与沟通,束缚了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导致学生在课堂中主体地位的丧失。小学音乐教育的意义其实就在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感知能力,通过音乐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创造能力等。然而,这些能力的提高都建立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之上,并且都要依赖于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有效运用,使教师不再是课堂的权威和主宰者,相反的确立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这种依托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制作出声像并茂、动静结合的课件,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眼界,还可以加深学生对课堂上所学内容的记忆。另外,教师在课下的时候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指导他们利用网络技术在网上查阅相关内容,更加全面的进行音乐方面的学习,获取更多的知识,培养对音乐的喜爱。

三、现代信息技术丰富了教学内容

现代信息技术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方便快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查阅到丰富的资源。正是因为如此,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世界各国大量的优秀音乐作品,感受不一样的音乐风格,体会各国的音乐魅力。小学音乐教师可以通过上网查阅大量的音乐资源,选取其中可以利用的资料,将其下载下来放在自己的课件中,充实自己的教学内容。在小学音乐的课本中,一些轻松活泼的儿童歌曲是其主要内容。那么,小学音乐老师就可以在自己所准备的课件中插入相关的有趣视频和动画,让学生们更深刻的去体会歌曲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些不仅可以充实小学生的情感世界,还可以提高小学生对艺术的感知能力。不仅如此,依托网络技术,小学生们还可以更为全面的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作者的人生经历等。这些都有助于小学生把握所学歌曲的情感基调,全面的学习音乐,以上都是现代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的丰富。

四、现代信息技术使学生学习方式得到改进

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学生学习音乐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以前学生学习音乐更为注重学习音乐的旋律或表现方法,现在学生学习音乐更注重对音乐内在情感的把握。因此,音乐学习的重点变成了对音乐感受能力和体验能力的培养。在小学音乐的学习中,学生不仅可以通过模仿教师的情感和唱法来学习音乐,还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在网络世界中获取大量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视听享受。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相关唱歌软件的练唱功能和自动检测功能,自主学习歌曲,这就改变了以往的音乐学习中学生对于教师过度依赖的尴尬局面。还有一点尤其重要,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跨越不同地区、不同国家进行音乐交流。学生还可以通过对音乐资源的学习、分析、研究,然后自己尝试较为简单的音乐创作,这是学生对于音乐学习方式的重要改进。

五、现代信息技术有利于拓宽教学空间

音乐课不同于其它课程,能够通过讲解来表达内容。音乐是一种抽象的东西,它先是通过一种听觉,然后达到形象感受的过程。因为学习音乐这一特殊的过程,便导致音乐不容易教授给感受能力还不是特别成熟的小学生们。同时,这也增加了小学音乐老师的负担。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多媒体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这一难题正在被解决。小学教师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把抽象的音乐变得形象,把虚拟的音乐变得直观。小学音乐教学审美的主要途径是情感体验和形象思维。然而,想要进入这一途径,小学生的参与是首要条件。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小学生们自己演唱和表演,以提高他们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和表现能力。还可以引导学生根据音乐的情感和节奏,编出相应的简单的舞蹈,让学生在音乐课上动起来。在小学音乐课上,教师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进行课堂互动,并且运用多媒体技术,切中小学生的兴奋点,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到大量的知识,提高了教学的质量。

六、总结

音乐是一种情感的表现艺术,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小学音乐教育不仅在于教会小学生们唱歌,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去感受音乐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音乐的鉴赏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音乐课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

作者:莫宇萍 单位:肇庆市龙禧小学

第四篇:高等师范院校小学音乐教育论文

一、歌曲弹唱教学发展现状

相对人才辈出的钢琴独奏和声乐演唱艺术发展,钢琴伴奏以及歌曲弹唱的发展还比较迟缓。直到21世纪,教育部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强调了基础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共同进步,其中一项最重要的能力就是歌曲弹唱。近年来,以培养小学音乐教育者为目标的高职高专院校,无论是在音乐教育的理论上还是在实践方面都积极地加入了《钢琴伴奏》、《钢琴即兴伴奏》、《歌曲弹唱》课程,但有关“儿童歌曲弹唱”探讨、研究和实践相对滞后。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对教学目的总体把握不够准确,教学模式机械,教学手段和方法不够灵活,课堂教学内容乏味无趣,导致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二、提高学生歌曲弹唱能力的意义歌曲弹唱是一种由钢琴与声乐表演共同构成的音乐表现形式,自弹自唱与其他音乐形式相比存在着特殊性,自弹自唱具有自由性、技巧性、理论性、经验性等特征。通过对小学音乐教学现状进行实地调研,笔者发现当今的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向多元化发展,除了声乐教学以外,还有“聆听”、“表演”、“创编与活动”几个板块,而在这几个板块中,除了多媒体教学,用钢琴进行弹唱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歌曲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一)歌曲弹唱是音乐教师必备的一种基本能力

歌曲弹唱是小学音乐教师必备的一项基本教学能力。研究发现,自弹自唱具有以下特性:第一,自弹自唱的引导性,指将听者引入一定的音乐氛围中,激发听者的音乐情绪。弹唱间倾注自己的热情,感染听者,调动听者的兴趣,引起听者的关注。第二,自弹自唱的示范性,弹唱间运用的声音、情感、表演、咬字、韵味、修养等都直观的表现在听者面前,激发着听者对音乐的学习欲望,此外对学生的错误还可以直接进行纠正示范。第三,歌曲弹唱的形象性,自弹自唱可以形象、直观的用一种特殊的音乐形式反映具体而生动的能唤起欣赏者感性经验和思想感情的属性。因此,从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这一心理特点来看,教师弹唱示范的教学方式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法,从自弹自唱的性质和对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作用展开来看,自弹自唱是小学阶段音乐教学的一种最佳方式。

(二)歌曲弹唱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

通过对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综合音乐素养(包括与音乐赏析、音乐表现、音乐创作、音乐文化相关的理论知识、技能技巧)研究发现,对歌曲进行自弹自唱是提高学生综合音乐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歌曲弹唱需要用理论知识作指导,才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提高。相应地,只有在歌曲弹唱的实践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真正的运用。所以,歌曲弹唱可以促使学生积极融合、灵活运用相关音乐课程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对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弹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歌曲弹唱课程要综合运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空间、情感体验、创新思维三方面的能力,学生在歌曲弹唱时除了按照书上所配和旋进行伴奏以外,时常还需要自己编配和旋进行弹唱,特别是需要即兴伴奏进行弹唱时,更要展开想象力,发挥创新思维,对所编写的旋律进行情感体验,以验证所配和旋合适与否。因此,自弹自唱对师范生创新精神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

三、歌曲弹唱培养现状与问题

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毕业后将从事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近年来,歌曲弹唱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无论是课内还是课外,歌曲弹唱具有较强的号召性和感染力,音乐教师不可避免的会选用歌曲弹唱来进行教学和指导。通过对高等师范专科院校的小学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进行调查,发现了“弹唱难”的问题,经常对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儿歌束手无策。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伴奏织体单一。

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好高骛远,喜欢练习难度较大的乐曲或歌曲,对编配好的钢琴作品能够做到熟练的弹奏,而面对小学音乐课本中的儿歌是却束手无策,只能用单一的和声织体进行编配,音效效果较差,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只弹不唱。

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受声乐、钢琴两门相关技能课程分开教学的影响,学生养成唱歌时不弹琴,弹琴时不唱歌的习惯。在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中,只能给学生弹伴奏,或者清唱示范,无法做到边弹边唱,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三)弹唱课程教学内容不够完善。

高等师范专科院校是从2008年前后开始在学生三年级时增加《儿童歌曲弹唱》课程,课程开设时间只有几年的时间,所以在教学内容上还是有些缺乏,教师对于本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经验也不够丰富,本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仍不理想。所以,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使毕业生能够及时适应当前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和社会的需求,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教育人才,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音乐教育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四、提高歌曲弹唱能力的策略与途径

通过以上问题的分析,提高学生自弹自唱能力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本文重新评估和衡量伴奏能力、演唱能力、编配和旋能力等综合能力对自弹自唱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理论结合实践的基础上,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课程设置问题以及如何利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高学生歌曲弹唱水平等问题出发,对提高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学生歌曲弹唱水平提出一些策略。希望能有助于推动我国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进程,提高学生歌曲自弹自唱能力,从而更好地为基础音乐教育输送合格的音乐教师。

(一)重视对学生歌曲弹唱能力培养

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在音乐教学中必须关注当今基础音乐教育的现实,培养适应基础音乐教学改革和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小学音乐教师。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大对歌曲弹唱学科的重视力度,全力支持歌曲弹唱课程的教学需要,广大教师必须转变观念,突出其师范性,强调教学目的,避免注重技能、轻学理论,注重单科、忽略综合的倾向,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学校分管教学部门要加强有关歌曲弹唱能力培养课程的改革和实施,增加实践教学课时,通过课堂教学及课外实践,提高学生对歌曲弹唱课程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音乐素养,陶冶高尚情操,才能解决学生“弹唱难”的问题。

(二)调整相关课程的设置

在师范类高专院校音乐课程的制定与实施中,要将相关课程进行综合,在教学中对音乐专业相关课程在内容上的进行综合。另外,作为师范类高专院校,主要就是为基础音乐教育培养师资,因此,音乐课程首先要在关注和研究基础音乐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针对自身问题进行改革。目前师范类专科院校小学音乐教育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包括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必修课。音乐专业必修课程分为理论课程和技能课程,理论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和声、中外音乐史与音乐鉴赏、艺术概论等,技能课程有钢琴、声乐、歌曲弹唱等课程。为了进一步实施新《标准》,笔者认为应建立以提高歌曲弹唱能力为教学主线,专业必修课程为基础,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体系,培养合格的小学音乐教育者。

(三)教师在教学中要贯穿弹唱结合的综合训练

师范类高等专科学校的音乐教师首先要了解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什么,以全新的视角进行审视,与此同时要在音乐教学中尝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歌曲弹唱是一门特殊的专业课程,是一种集演唱、弹奏、和声、作曲、音乐素养等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的体现,所以就必须要求音乐学科内部课程的教师在音乐教学中不断的尝试新鲜有力的教学方法,注意将相关课程的内容相互综合。例如:教师在曲式分析课程教学时可直接采用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谱例进行分析;在和声学课程教学中可直接用一些简单的少儿歌曲进行和声配置;钢琴伴奏教学中可直接将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作为作业让学生进行练习。这样才能使技能训练和理论学习向提高综合音乐能力转化,才能真正的提高学生的歌曲弹唱能力。

(四)学生应掌握有效的歌曲弹唱学习方法

要想提高歌曲弹唱能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否科学有效也是非常重要的,笔者认为培养弹唱能力应首先从伴奏入手,然后再是自弹自唱。有效的学习要经历三个阶段:模仿探究阶段、编配练习阶段、协调配合阶段,这三个阶段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练习。此外,要提高歌曲弹唱能力,良好的学习习惯也占有重要作用。要提高自己的歌曲弹唱能力,要养成多欣赏、多研究、多实践的好习惯。比如平时要多听风格多样的钢琴曲、分析优秀伴奏谱例的和声并加以借鉴、多弹奏伴奏曲谱等等。

五、总结

自弹自唱是综合技能的体现,是音乐教师的一项基本能力,是培养学生综合音乐素养的有效途径,是学生对创新精神培养的一种有效方法。各院校必须要重视学生弹唱能力的培养,与时俱进,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找出一条适合时代需求的道路来提高学生的自弹自唱能力。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全面了解学生歌曲弹唱培养现状及学生的弹唱水平,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改革,培养具备综合能力,教学适应能力强的新一代小学音乐教师。

作者:韩琨 毛百川 单位:山东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济南职业学院

第五篇:小学音乐教育审美价值体现研究

一、运用情感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都说:“乐由情起”这就说明音乐是由情感引起的。感情是艺术创作的灵魂,是引导学生感悟和学习的关键,也是对作品最好的理解方式。音乐能够灵动地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它通过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受、体验、创造、表现、评价、鉴赏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如:在上六年级教材《蓝天向我们招唤》一课时,笔者通过介绍航天员杨立伟叔叔的故事入手,培养学生从喜爱人物到喜爱歌曲的情感,特别是男同学的学习态度上有了明显的改观,体现出激情四射的情感,从歌声中可以感受到学生对航天员叔叔的热爱以及对航天工作的向往。以情感感人,恰到好处的使学生陶醉于音乐之中,尽量把教学内容演绎得淋漓尽致,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随着音乐节奏动起来。学生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热情高涨地学习态度,有效地完成了学习任务。恰当的情感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价值。

二、运用感知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的要点,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如果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重要条件,因此必须注意听觉感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养成完整而充分聆听音乐的习惯,使学生在音乐层层深入与发展过程中收获体验与感受。比如在欣赏音乐剧《东郭先生与狼》时,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创编“音乐剧”中的不同场景的对话、表演,根据剧情设计服装、道具、布景、化妆等,听者会对音乐剧中不同场景的音乐做出角色性的变化,并准确帮助把握不同角色的人物性格。通过音乐、语言及肢体动作等生动的表演,丰富的形象表演产生美的享受,从而使理智上的满足与精神上的愉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唱歌课《小动物回家》中,也同样诠释了听的艺术魅力,通过不同听的要求,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听的习惯,在听的过程中学习音乐新知,1.感知音乐中的旋律美。(旋律花、旋律条的应用让学生感受到在旋律中蕴含着这么美的东西,有音的高低、音的长短。)2.感知音乐中的节奏美。(通过简单的强弱节奏拍打感受到音乐的节奏感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动力。)3.感知音乐中的姿体美。(在律动中、歌表演中充分让学生感知自己体态美。)4.感知音乐中的力度美。(在演唱歌曲时及表演唱时让学生理解音乐中力度的强弱,可以充分体现小动物不同的形象特点。)音乐审美教育在音乐情绪体验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音乐表现把音乐情感和自己的情感融为一体,并能动的表达出来。在课例《美丽的夏牧场》的课堂上,由听的艺术贯穿了全课。由歌曲的初听(闭眼聆听———初步感受音乐)到复听(师表演舞蹈生分辨什么民族———加深音乐印象)到学习歌曲(分歌谱、歌词对比教学———深入感知音乐)再到最后表现歌曲(学生能用舞蹈、器乐等各种手段表现音乐———达到理解音乐),围绕听辨对比创设高效课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音乐审美教学目的。有序的感知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价值。

三、运用实践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通过音乐教学过程中的体验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小学生的音乐感受、表现、创造等能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如:五年级教材《吹起羌笛跳锅庄》一课中,笔者让学生实践体验跳锅庄舞的感觉,学生激动、兴奋的情绪无以言表。让他们在实践体验中感知音乐所带来的无限魅力。在组织我校校歌《希望之歌》参加全市校歌评选排练演出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男生表现尤其积极,因为大家知道可以穿上美丽的服装,化好妆面对摄相镜头表现自己,充分展现美,让学生们从中感受服装美、音乐美、舞台美、队形美等。六一儿童节的各类才艺表演更是让全校学生热血沸腾、兴奋不已。合理的实践性教学,充分体现音乐的审美价值。四、运用创造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价值“劳动创造了美”。音乐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它是通过人的思维活动创造出来的,音乐学习也是一种极具创造性的活动。音乐审美教育使学生能够通过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去创造美。如:演唱中的声情并茂,演奏中的速度、力度、肢体上的创作变化。课堂中让学生创编歌词,都可以说是对音乐作品的二度创作,它通过不同的表现手段,表达着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体验,体现不同形态的美,创造性的再现。从而不断的提升自己对美的感知能力。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与创作的音乐紧密融合,增强美的创造力。有效的创造性教学,充分体现音乐审美价值。

四、总结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7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办学条件、学科建设、师资情况和本科教学体系建设以及大学的文化内涵、积淀等相对于办学历史悠久的高校而言不具优势,甚至在传统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技术学院之间处于“尴尬”的处境,这是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现实,也是最基本的共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地理位置,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很多都是由原来高专升格,所以地处非省会城市的居多,从地理上看劣势更加明显。因此,在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上,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的困难肯定比传统高校要多。虽然,他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都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而且有些高校还形成了“本土化”的实践经验与模式,但在实施过程中不可回避还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

(一)对创新创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不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方向深受“升本”前院校的影响,抹不去“师专”或“高专”的痕迹,非常注重学生专业学习的理论性、系统性与完整性,而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有些高校可能有提及,但不深入,也没能达到一定的重视程度。有些高校只有“标语式”的内容,没有具体的、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办法,流于形式。首先,应该是部分高校领导的观念没有转过来,他们没有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其次,是高校的有关部门、二级学院在具体操作层面,主要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层面,没有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动力,因而不能积极、主动地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进行丰富和拓展。再次,就是学生本人,还是以学好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专业实践能力为最终目标,忽视了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二)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及内容创新不够

虽然,随着国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学校自身的发展需求,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也顺应形势的发展和现实的需求,在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和积极的实践,有些高校还取得了“本土化”的经验和富有个性的模式。但从总体看,其教育形式与内容的创新仍然存在诸多问题,还远远不能适应学生学习的需求。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形式,主要还是采取课堂讲授、专题讲座等传统的“课堂灌输式”的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行授课,这种以完成教学任务为目标的教学形式效果较差,不受学生欢迎,而且也不能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另一方面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比较偏向宣讲政府各类政策、讲述创新教育的基本理论或个人案例分享等,缺乏体验式的学习环节设计。综合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容创新不够———最典型的就是从案例的角度看,现在很多教学案例都是围绕成功人士或大集团、大公司的运行情况来介绍的,但事实上我们的学生创业起点比较低、形式比较散,和所讲述的案例之间相距较大,不切合实际,也没有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三)对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视不够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适应新时期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这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一方面,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由高专或高职升格而来,其总体的师资就是非常薄弱的,距离本科教学要求还比较远,长期处于“爬坡”阶段。为了应付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等各种检查和考核,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大力引进人才方面可谓不遗余力,竭尽全力。但是,人才引进主要还是考虑学科建设和专业布局,极少会考虑到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需求;另一方面,目前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从事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是由原来的高专教师转型而来,他们相对来说职称、学历偏低,虽然近年引进的高学历优秀辅导员充实到该队伍中去了,但尚缺乏教学经验,总体来说,结构性矛盾问题依然突出;第三个方面,就是教师本身属于传统的以教学为主营业务的师资群体,自身没有创业经历,在实例讲授和实践操作中无法给学生带来真实的创业故事分享,这不但会影响学生对于创业的积极性,同时还影响学生对教师的信任程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也势必影响创新创业教育的效果。

二、推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不是单纯的某一种知识或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而是需要系统设计、系统推进的综合素质提升,例如该教育涉及了创新精神培养和工商管理、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行政审批及其他相关专业知识,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必须要处理好几种关系,这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教育中去的首要条件。

(一)知识普及教育与实际操作能力提升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普及固然重要,但就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而言,关键还是实际操作能力———即“怎么看”和“怎么办”的问题。所以,只有在教育活动中处理好这两者之间的关系,科学划定它们的比例,合理掌握这两者之间的相互支撑关系,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在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其本科教学体系尚不成熟,仍然在探索中,特别是原来由师范专科学校升格而来的新建本科院校,在教育教学环节设计上,始终走不出“师范教育”的影子,非常注重理论教学,在教学方式上也采取单一的理论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这个问题必须首先解决好,在教育教学活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先考虑起来,侧重实践能力的提升,强调实践才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根本所在。

(二)专业课程学习与创新创业教育之间的关系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是随着形势的发展和学生需求的不断增大,而新增加的一门专业课程。当前,在我国大力提倡创新教育的大环境下,地方新建本科院校更应该尝试普及创新创业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调动学生创业热情,传授创新技巧,提高大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因此,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应该从低年级学生入手,逐步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面向全体学生与培育重点学生之间的关系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都去尝试创业,而是为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对于绝大部分大学生来说,接受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为了树立创新意识和学习创新技巧,极少部分学生真正在大学期间尝试创业或是毕业之后自主创业的。因此,这就需要高校处理好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和培养重点学生提升创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其次,当前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课程体系和实践经验都不够完善,面向全体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和实践训练的平台还没有搭建好。所以,我们需要有重点、有选择地开展创业人才的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大众化、重点化和特色化结合起来,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深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又要对具备创业热情和基础的学生开展实际的创业指导和培训。

三、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体系构建

(一)建设专业、稳定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上还存在较大缺陷,在队伍建设上应当以具有创新创业能力和指导实践背景、工商管理知识背景的专业教师为主,吸引部分有指导创新创业活动经验的教师和辅导员,担任学校该项教育的核心团队成员,共同探讨和研究创新创业的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同时,鼓励教师前往其他高校学习成功经验,再结合本校实际,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探索。与此同时,要聘请企业家、企业高级技术人才、投资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创业导师,用他们的亲身经历来示范、激励、开展创新创业教育。高校内还可设立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研究所和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负责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活动训练和项目孵化的教学、研究、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及就业教育的教学研究工作。

(二)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大学生职业发展总体课程中,融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内容,将“创业基础”纳入公共必修课,启动校级重点教材开发项目;开设SIYB、KAB等课程,在通识课程中逐步增加创新创业课程的数量;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鼓励开设若干门如管理学、人力资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创业教育选修课,针对特殊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应该将创新创业课程增设为必修课程。

(三)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办创新创业实验班

在学生通过为期一个学期的创新创业基础教育课程后,由学生自主申报,从中选拔出创业热情高、创业资源丰富、创业基础较好的少部分学生组成创新创业实验班。这部分学生仍然归属于原二级学院,再通过一个学期左右的课余时间接受更为专业的创新创业课程教育,如开设“大学生KAB创业基础”“创业管理”“商业计划书”等创新创业类课程,经过一年的专业训练,最终确定以创业为方向的学生,以创新创业实践代替专业实践和毕业论文。经过试点,取得成功后,可以逐步开设单独的创新创业实验班,单独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从学生入校到毕业、从学习到生活、从专业教育到素质教育、从理论学习到实践训练、从课堂内到课堂外———开展一系列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业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实践性强的创新创业活动

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一方面要注重课程的基础性教育,另一方面也不能忽视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和创业实践的经验积累。课程教育要与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活动结合起来,通过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和竞赛,夯实学生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在总学分中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必修学分,条件成熟后逐步增多学分,修订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学分认定管理规定,将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整体纳入创新创业教育学分体系,推行学分替代制度,试行将学生创新创业标志性成果替代毕业论文和课程修读制度。

(五)拓展校外创新创业实践基地

教育学校论文范文8

、通识教育理论下的公共艺术教育

“通识教育”这个名字是英文“generaleducation”音译而来,通常也称为“通才教育”“普通教育”等。19世纪初美国博德学院的帕卡德教授最先将它与大学教育联系起来,自此引发了人们对通识教育的各种不同的表述和对其本质含义的思考。而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表现即是,通识教育是没有专业之分的,是在大学教育中每个大学生都需要学习和接触的大学教育。简要来说,通识就是为不同的受众者提供具有通行于不同群体之间的价值观。而通识教育给学生带来的是一些普遍的并且对他们认识世界和感知文化本源有帮助的一些基础性的知识。中国古老的思想能够在一些著名古籍中瞥见,如《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通识即为博学,博学并不是说所有学问都精通,而是对于各个领域、各个地域的文明发展和文化进程都有一定的了解,这便是通识最初的定义。

二、公共艺术教育的内涵

1、美育教育

公共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美育教育的概念美学家席勒曾在其所著书中提出“想感性的人成为理性的人,除了首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没有其他途径”美育教育就是培养学生使其拥有感知美的能力,成为审美的人。公共艺术教育课不同于一般性的课程,它并不具有很强烈的目的性,不强求学生快速准确的掌握某种技能,而是对学生情感的熏陶,对学生精神的净化和思维的引导。高校的公共艺术课程,是为了塑造拥有健康情感和心理的大学生,笔者认为美育教育中的美,并不是单纯的体现在构图、色彩配比、音符的精妙或文字的艺术,美育是通过艺术去熏陶学生心中对美的触感,拨动人们最原始和单纯的心弦。让学生成为一个情感健全,富有爱心与感恩之心的人,对和谐与友爱心之向往。在艺术中畅游,感受身心愉悦的奇妙体验。陶冶情操,净化情感。

2、德育教育

公共艺术课还是一种德育教育。所谓“德,才之帅也。”一个人最大的才能便是德行端正,正直孝义。礼义廉耻皆为德行,一个人德行的培养是来自多方面的影响,然而本质都来源于自身对外界影响的感知和理解。艺术教育是培养一个人德行和品质的重要手段,对于当今青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德本来就是一种美的体现,自古至今音乐都是一种最强烈的表现情感的艺术,“礼”与“乐”相辅相成的美,谦谦君子“立于礼,成于乐”。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欣赏好的艺术作品,令大学生理解艺术作品中所呈现的抽象的艺术形象和传递的艺术情感,艺术能美化心灵,美好的心灵自然滋生美德。

3、形象思维的培育

艺术教育对学生的思维和智力进一步提升有帮助,目前已经得到证明。艺术的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象的记忆,记忆会深化学生对其的感知能力进而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思维和创新的能力。科学家用抽象思维解释世界而艺术家则用想象思维来感知世界,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是创造力,知识则是产物。任何创造都来源于想象,而想象力的培养恰恰是形象思维的影响。所以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思维和主观能动性都有积极的影响。

4、心理素质的培养

这一代大学生都在家长的呵护和陪伴下长大,他们没有经历过动荡的年代,没有饥寒交迫的体验、没有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涯。他们生活在幸福的和谐社会,在成长过程中处于比较单纯和相对顺利的环境中。所以大学生对于挫折和压力的心理素质往往表现的易怒和急功近利。而从心理学角度看,艺术教育是精神的体验,在感知艺术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处于不断发展中,这是一种特殊的精神探索的过程。当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从未有过的坎,他们能够借助艺术课程中的形象,理解他们从未经历过的情感。对个体和社会、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能站在一定的高度思考,在思索中,能够对从前无法想通和无法认同的事件,能够以从容淡定的姿态面对。这就是艺术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的影响。

三、公共艺术课程的选择

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公共课,可以使学生更具有情感上的洞察力和表现力,对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及人际关系中一些细微情感的处理都有着正确的引导。作为公共艺术课程,在专业以外的通识教育课程的选择上应当选择有利于学生审美培养和人文情感培养的艺术。比如:音乐作品、绘画作品、影视、雕塑、民俗、等等,都是通过艺术形象来表达作者心中的情感。艺术作品的审美基于对艺术作者的了解的基础上,所有的情感都与人的生活经验有关。人们虽然每天经历这自己的生活但是却有着相互交织的情感体验。情感的共鸣和精神的交流才是艺术教育的最有效途径。所以在设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是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共性来选择。即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不同的学生会表现出某些特性,抓住这些特征来选择艺术课程,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达到高度的契合,从而实现艺术教育的效果。

作者:王军梅 单位:西京学院

第二篇:高校艺术教育文化建设研究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内涵

校园,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定义是“泛指学校范围内的地面”;而文化,则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由此可见,校园文化,是在学校范围内由学校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属于校园文化的范畴,在一定程度上受高职院校性质及其定位的影响和制约,形成自身的文化特色;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正是应该顺应高职的办学特色与办学目标,积极推进整个高职校园的文化气氛。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最大的区别在于其侧重对学生实践能力、技术运用能的培养,人才培养定位在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相应的,其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物质载体、人文教育氛围和文化环境都有自己的特色。如生源除了有普高生之外,还有相关专业背景的中职生;教师则一般具有“双师”资格;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价值取向、校企社结合的办学模式等等。总总这些,在高职院校自身发展完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物质精神集合。简而言之,是一所高职院校在长期办学实践中逐渐积淀的具有高职特色的学校文化。

二、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与缺失

价值取向(valueorientation)是价值哲学的重要范畴,百度百科中给出的定义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取向。可见价值取向强调主体的感知与主张,在谈及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取向时,不可避谈“人”这一主体,“人”的价值观及其对学校价值的评价。鉴于高职院校的特殊性,这里所提之“人”并非特指某一人,应至少涉及五方面的人群:以校长为代表的学校管理层;教师;学生及家长;与学校建立合作关系的企业;社区居民。高职校园文化建设对学校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职业院校以其特有的高职校园环境、办学理念、文化精神、管理模式和文化氛围,以及区别于普通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人才培养模式,最终使得它的校园文化建设有着自身特有的建设模式和规律。由于高职院校处于发展的起始阶段、理论积淀不深、办学条件改善不明显、师资水平参差不齐等方面的原因,加上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对其校园文化的内涵、特征及意义创新认识不到位、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面临的突出问题及障碍认识不足等问题,其校园文化建设有待大力推进。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急速的价值转型过程之中,社会各个方面的变化都深刻影响着以市场为风向标办学的高职院校,也影响着构成高职院校实体的校园文化建设。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价值追求与价值创造——构建什么样的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以什么样的方式生存、发展,是学校价值存在的表现与追求。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结构看来,“高职教育”很容易让人与三流教育联系起来,是针对考不上普通高校学生的一种普及教育,诸如此类的价值冲击,对于高职院校的建设与发展是一种挑战,甚至影响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在建设过程中也表现出一些缺失值得我们思考与改进:1)重硬件建设,轻人文教育;2)重技能教学习,轻素质培养;3)重功利导向,轻品格建立;4)重规范化教育,轻个性发展。目前,我国高职院校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国家诸多政策、文件的引导下,明确了自身的发展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行动导向开展教学活动,开展校企社政合作。但因为处于探索阶段,许多院校的理解出现了偏差,功利主义与技术主义的价值取向在职业技术教育领域被过于夸大:在校园建设中,往往只关注校园面积、校舍扩建、实验实训设备的建设,忽视了引领全校师生、教职员工的精神文化,有些院校,为了以更好的校园环境吸引学生报读,甚至出现好大喜功的倾向,实验室的开发建设也不甚考虑生产流程;在教学指导思想方面,认为学生只要获得从事所学专业及未来职业所需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就大功告成,忽视了对学生多方面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中,一味的强调技能掌握的重要性,强调与市场接轨的教育,灌输“以技术谋生存”的思想,忽视了学生人格独立、心理健全方面的培育,缺乏必要的人文教育环境,学生在精神上受不起打击,自我、依赖、缺乏自信,不会处理人际关系,缺少较强的创新精神与社会适应能力;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强调规范化教育,强调市场规范,强调职业规范,强调操作规范,轻视了学生作为个体,其个性化发展的需求。文化建设,无论其起点,还是归宿,都应该是人。校园文化的建设,其归宿就是学生的健全、优秀成长。有职教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致力于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高职院校只有开展具有职教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建立起个性化的、有竞争力的高职校园文化,才能突显职业教育是一种类型的教育,才能真正促进高职学生各种素质的全面发展以及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三、艺术教育对于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作用

针对目前所出现的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问题,各个院校都在积极探索着改进的方向与方法,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本身具有十大特征:知识性、艺术性、观赏性、独有性、系统性、积淀性、渗透性、传承性、丰富性、实践性。其中艺术性不仅能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软硬件中展示出来,亦可对其他各性的发挥起到推进作用。艺术教育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有着特殊且无法替代的作用,在营造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艺术教育环境下所形成的优秀高职校园文化一旦形成,便可形成高职院校最鲜明、最独特的竞争优势,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持续稳定发展的活力和前进方向所在。由此可见,不说艺术教育能完全解决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所出现的价值取向偏差问题,但确实能起到非常积极的推进作用。增强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引导高职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融合,在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着积极推进作用。充分利用艺术设计系党支部教师的专业优势,对艺术教育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展开研究,对推进高职校园文化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充分运用艺术设计营造人性化的高职校园环境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最主要的场所,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以最直观的形态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志向。对于校园文化的物质建设内涵而言,美观性是必须的,但此审美标准的形成亦是建立在对功能需求的满足上:解决教学、生活空间的动静分离;解决各功能空间的区分与衔接问题;解决各功能设备的语意问题等等。然而,从艺术设计的角度加强高职院校校园建设的核心且在于营造人性化的学习、生活环境,在设计满足物质功能的同时,需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即需扩展校园文化的内涵建设,丰富其建设的外延:摒充冷漠、生硬的功能至上物质,营造整洁、阳光、幽静的校园环境,让身处其中的师生、员工们从心理上感受到校园的温馨,在与环境的结合中,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以此提高、熏陶和锤炼全校师生员工的价值观念、道德意识、理想信念、审美情趣、心理素质等,在塑造富有核心和灵魂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中形成一个有归属感、热情阳光、乐于奉献的高素质教师群体,热爱社会生活、积极向上的高职学生群体。

2、通过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水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以“坚持育人为本,面向全体高校学生,立足于提高审美修养和人文素养”为宗旨,促进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营造健康高雅的校园人文环境。强调了艺术教育在实现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校园文化特质,形成和谐融洽的校园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艺术教育的内涵包括教育人们对美产生认知,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方式与人沟通、处理矛盾,教育人们以艺术的思维看待事物的发展。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院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它对培养大学生的创造力、适应力和想象力等都有着积极作用。首先,艺术属于美学范畴,美育的根本宗旨是培育学生的人格和心灵。如哲学般可以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美的意识形态可以促进人朝积极阳光的方向发展,这正是我们对大学生,特别是人格尚未完全形成的高职学生的引导重点。高雅的视觉作品可以提升学生的创造才能,扩展想象空间;优美的音乐能开启学生智慧,发展形象思维;艺术实践活动亦可完善学生个性,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效促进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从自然人平稳的过渡到社会人。此外,艺术教育所强调的审美关系本质是一种情感关系,也可以说是一种爱的关系,在艺术教育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理解是爱的体现。爱学校、爱社会、爱祖国、爱人类、爱和平、爱生活的情感态度,促使人们能在爱的体验中获得审美的共鸣和喜悦,在爱的实现中达到“和”的境界,建立起一种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学生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形成正确的处世观,遵循理解人、关心人、尊重人、信任人的原则处理人际关系,学会用一种让对方乐于接受的方式交流沟通。而此“和”的审美关系的建立不仅仅存在于学生之间,亦存在于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管理层与被管理导之间,甚至作为一种良好价值取向,感染至学校群体与校外群体之间。再者,艺术与科学常被人喻为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在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当下,艺术也受到了相应的重视。艺术教育也是培养人们想象力的教育。学生通过艺术教育开拓的丰富想象力,能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环境美的创造、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不断迸发新的火花。

3、以艺术手段加强高职院校品牌建设

加利福尼亚大学校长阿特金森提出“大学应该是人格的塑造者、文化的守卫者、价值的批评者”,这是对大学形象的一种高度概括,而各个院校又应有自身的品牌形象,艺术设计中的品牌形象设计正是构建高职院校品牌的基础手段。良好的品牌形象中蕴含了学校的文化,可以有效提升学校的软竞争力,学校的办学理念、行为指导都通过优秀的视觉形象进行良好的传播,形成有益的价值取向。对于当下高职院校一窝蜂的追求职业技能培养现状,可以让学校更清楚的明白自己的办学方向,构建有特色、有生命力、有影响力的现代高职学院,这也是学院持续发展的有效必然途径。

四、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推进作用

以艺术设计系学生党支部为例,在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党组织更能发挥自身的特色,表现出更好的促进作用:

1)发挥学生党支部面向基层的作用,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为高职院校基层党组织,可以有效在各年级的学生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有目的的策划各类校园文化活动,加强对党团员的价值观教育,使学生乐于工作、乐于学习、积极做人;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学生党支部在开展教育、宣传等活动中,利用艺术生的优点和特点,发挥发挥学生艺术审美的优势,使学生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同时通过校园文化传播活动的实践锻炼,促使学生的工作能力得到提升,增强学生支部的凝聚力。

2)发挥教师党员的艺术特长,服务于全校人文教育宣传,提升学院凝聚力。从艺术专业的角度,在系党总支的组织与推动下,艺术教师更有好地协助学校开展文化活动,指导学生建立社团协会,如文学社、书画协会、摄影协会、戏剧协会、音乐舞蹈协会、校广播站、校记者团、服装模特、动漫社等等。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学生能获得施展才能的良好机会,传递正能量,对正确面对学习生活和道德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和困惑,从而促使个体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的发展。

3)组织本系师生更好的服务于企业、社区,促成社会群体对本校积极的价值评判。艺术师生的专长优势还表现在对外的宣传能力上。在系基础党组织的对外沟通与协助下,党员老师带领艺术学生,通过承担更多的对外宣传工作,开展社区服务活动,校企合作的实践教学活动等形式来完成服务项目,从而把学校的文化理念、价值取向以及文化项目传递给社会,获得社会的认可,扩大学校的影响力。

作者:张容容 黎枫 索笑雯 单位:广州城市职业学院

第三篇:当前高校艺术教育启示

1庄子理想人格的提出

庄子的理想人格学说,是在批判儒家“圣人”人格理想的基础上提出的。庄子生活的战国时代,儒家美育思想及其倡导的教育实践相当流行。儒家强调通过积极、“有为”的“礼乐教化”来砥砺、培养和完善一种“君子”美德,从而达到理想的“圣人”境界,“圣人”也运用“仁”“义”“礼”“智”“孝”等伦理信条对普通百姓进行强制性的道德灌输和规范,以培养出一种“顺民”美德。对于儒家的这种美育理想及实践,庄子以道家“自然无为”的人性论作为思想基础对之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法自然”观念,认为“道”之本性为“自然无为”,而人以“道”为最高法则,其本性也应该是“自然无为”,是一种质朴无华、纯真自然、类同赤子的本真状态。对于人的“自然无为”、素朴纯真的自然天性,理想的教育方式就是“无为而治”、抱朴守真、顺其自然,维护、保持和恢复这种天然本真状态不受社会的影响而发生异化。正如李泽厚所指出的,道家强调的是“人的自然化”,这一点与儒家美育理想所强调的“自然的人化”———人之内在自然的社会化和道德化———恰好对立。因此,在庄子看来,儒家的“有为”、非自然的教育方式,处处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去强制性地约束和改造人的自然本性,导致人类“失其性命之情”(《庄子•骈拇》)。庄子说得好:“且夫待绳规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绳约胶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礼乐,俞仁义,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庄子•骈拇》)儒家的教育不仅无助于改善人性,结果反而造成了对人之自然本性的扭曲和戕害,使其“莫不以物易其性”,从而走向异化和堕落:有虞氏招仁义以扰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于仁义,是非以仁义易其性与?故尝试论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小人则以身殉利,士则以身殉名,大夫则以身殉家,圣人则以身殉天下。故此数子者,事业不同,名声异号,其于伤性,以身为殉,一也。———《庄子•骈拇》在庄子看来,儒家用仁义、礼乐等伦理规范试图去改造人性,其结果是造成“以身为殉”,扭曲、残害了人性之自然本真状态,而且圣人强调以身作则,自觉用这些规范去约束、改造自己的自然本性,实际上也伤害了自身。因此,庄子对儒家的理想人格———“圣人”———也抱着一种否定的态度,认为他们尽管自许胸怀天下,理想崇高,但在本质上与天下庸众并无区别,同样都是“以物易其性”,都为外物所役使而失去了自己身心的自由,从而成为外在功利目的的可怜的牺牲品。庄子进而认为,儒家的这种教育思想和方式方法所造成的人性堕落和异化是社会、国家动乱的根源。在这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战乱频仍的时代,儒家希望通过恢复周代的仁义礼乐之道来解决深重的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这种努力不仅于事无补,而且反而为诸侯列强所利用,成为他们窃国夺权的便利工具。因此,庄子继承了老子提出的“绝圣弃智”、“绝仁弃义”(《老子》19章)的主张,把儒家圣人及其“礼乐教化”学说看作是祸乱天下之源,是造成当时种种社会罪恶和国家动乱现象的首恶。因此,庄子大声疾呼“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庄子•箧》),要求彻底抛弃儒家的这种“礼乐教化”之学:故绝圣弃智,大盗乃止;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剖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削曾史之行,钳杨墨之口,攘弃仁义,而天下之德始玄同矣。———《庄子•箧》

2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

在批判儒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一种完全不同的理想人格典范作为自己的美育目标。这是一种以“道”之“自然无为”精神为依托的、以追求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而获得心灵自由和精神解放为根本目的的、具有鲜明审美色彩的艺术化人格。具体来说,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首先,庄子的理想人格如“神人”“至人”“真人”等都是“得道”之人,是“道”之“自然无为”精神的具体化、人格化体现。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论,强调“道”的“自然”“无为”以及“无为而无不为”的基本特征。“道”是宇宙万物的本体和创造者,“夫昭昭生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庄子•知北游》),这是万物从无到有,从无形、混沌的“道”转化为有形、具体之物的过程。“道”又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最终依据,“道者,万物之所由也。”(《庄子•渔父》)同时,“道”之本性是自然无为的,它创造宇宙万物是无意识、无目的的,是自然而然的,“道无始终,物有死生,不侍其成”(《庄子•秋水》);而万物的生成、变化的过程也同样是无意识、无目的,自然而然的,是一种在“道”之“无为而治”下的“自化”,“物之生也,若骤若驰,无时而不变,无时而不移。何为乎?何不为乎?夫固将自化。”(《庄子•秋水》)因此,“道”虽“无为”,实际上却“无不为”,天地万物得“道”而自化,结果是“天不得不高,地不得不广,日月不得不行,万物不得不昌”。(《庄子•知北游》)可见,“道”凭借“无为而治”,顺任自然,任天地万物自生自化而化育、成就了它们。显然,庄子这里关于“道”的本体论学说,其重心并非在自然、宇宙,诚如李泽厚所言:他(庄子)之所以讲“道”,讲“天”,讲“无为”“自然”等等……都只是为了要突出地树立一种理想人格的标本。所以他讲的“道”并不是自然本体,而是人的本体。他把人作为本体提到宇宙高度来论说。也就是说,它提出的是人的本体存在与宇宙自然存在的同一性。因此,在庄子看来,理想的人格境界就是得“道”,达到与“道”同一。“在庄子,‘道’成为人生所达到最高境界,人生所臻至的最高的境界便称为‘道’的境界。”既然“道”的本性是“自然无为”,那么理想的人格境界也应该是“自然无为”。他应当不违背万物之自然本性(包括他的内在自然本性),对待自己应当安时而处顺,“齐生死,等是非”,对社会的毁誉、事业的成败、人生的遭际和变故,甚至面对自己的生死大事,都能顺其自然、安之若命而泰然处之。对待他人和万物,则同样“不以人助天”,而是“以天合天”,听其自然“而使其自己也”(《庄子•知北游》)。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有过生动的描述:古之真人,不知说(悦)生,不知恶死;其出不欣,其入不距;然而往,然而来而已矣。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是之谓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庄子•大宗师》其次,庄子的理想人格区别于儒家“圣人”的关键在于它具有超越道德价值和现实社会规范的特征。如果说儒家美育强调“自然的人化”,强调“美善相乐”,强调美育的伦理目的和道德旨归,把道德的完善看作“圣人”的最高品质的话,那么庄子强调的则是“人的自然化”,强调“人必须舍弃其社会性,使其自然性不受污染,并扩而与宇宙同构才能是真正的人”。因此,庄子所提倡的理想人格,恰恰以超越现实的伦理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为特点。庄子虚构了一段颜回与孔子的对话,说明要想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必须以忘却、舍弃儒家的仁义、礼乐等伦理信条和道德规范(当然还包括所有的其他伦理道德规范)为前提。颜回曰:“回益矣。”仲尼曰:“何谓也?”曰:“回忘仁义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忘礼乐矣!”曰:“可矣,犹未也。”他日复见,曰:“回益矣!”曰:“何谓也?”曰:“回坐忘矣。”———《庄子•大宗师》“坐忘”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生境界,而仁义礼乐恰恰能够让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庄子•性》),是阻止人性返璞归真、“复归于朴”的最大障碍。因此,必须忘却、舍弃这些伦理束缚和道德桎梏。而此段文字最后是孔子的心悦诚服之语———“丘也请从而后也”,则是庄子通过一种“精神胜利法”宣告了自己的理想人格对儒家的“圣人”理想的彻底胜利。另外,庄子的理想人格还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超越。庄子本人就具备一种傲视权贵、不慕荣利的高贵品格,同样,他心目的理想人格也处处表现出对现实社会政治的淡泊和蔑视态度。《庄子•逍遥游》中所记载的故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然丧其天下焉”,就是这种对现实政治的自觉疏离态度的反映。和道德规范一样,对现实社会政治热衷以及对社会事功和权力名利的渴望,同样会造成对自然人性的扭曲和异化。因此,庄子认为,要实现理想人格,同样要对超越现实社会政治,要做到“外天下”。同样,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对这种理想人格也有过生动的描述: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之人也,物莫之伤,大浸稽天而不溺,大旱金石流土山焦而不热,是其尘垢秕糠将犹陶铸尧舜者,孰肯以物为事!———《庄子•逍遥游》再次,由于超越了现实政治、社会以及道德等诸多现世规范与局限,使得庄子的理想人格具有了明显的超功利性的审美色彩,并具有心灵自由与精神解放的特征。它由于舍弃了人的社会性价值,因而突出了个人的价值和个性的自由特征。由于摆脱了道德、社会规范的负累和束缚,因而突出了个体的解放,但是,由于这种自由和解放不可能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实现,使得庄子转而将其人格理想落实在人的内心,从而使这种自由和解放成为一种心灵的自由与精神上的解放。诚如李泽厚所言:“个体存在的形(身)神(心)问题最终归结为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这构成庄子哲学的核心。”在《庄子》一书中,庄子运用优美的语言和神奇的想象把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描绘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的神人,一种能够“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的“至人”。他能够能够做到“无名”“无功”“无已”,能够勘破功名利禄等一切外在的功利束缚,从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功利关系中超脱出来,“对整体人生采取审美观照态度,不计利害、是非、功过,忘乎物我、主客、人己”,从而达到一种一无挂碍、绝对自由的人生境界。这种带有鲜明审美色彩的精神自由境界,突出体现在《庄子》一书中多次提到的“游”上面。庄子所谓的“游”,是一种精神之“游”,即“游心”。这种“游”是人的心灵、精神与“道”合一的状态,是“与造物者为友”“通乎物之所造”与“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的至高人生境界。它是“逍遥无为”的,同时又是“恶乎待”的、绝对的,本质上是精神因解放而获得的绝对自由的境界。“在庄子看来,‘游心’就是心灵的自由活动,而心灵的自由其实就是过体‘道’的生活,即体‘道’之自由性、无限性及整体性。”因而,能“游”(游心),就成为庄子理想人格的基本特征之一,“庄子之所谓至人、真人、神人,可以说都是能游的人。”同时,由于“游”(游心)是一种超越了现实一切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观照和想象活动,因而会获得一种“无关利害的快感”(康德语),从而具有鲜明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性质。因此,徐复观断言:“能游的人,实即艺术精神呈现了出来的人,亦即是艺术化了的人。”更进一步,理想人格的“游心”之所以能展现艺术与审美精神,还在于这种活动本身就充满了审美的快乐,而且这是一种庄子所说的“至乐”“天乐”,一种超越了世俗的感官快乐的精神快乐。在庄子看来,与“至乐”“天乐”相比,世俗的感官快乐是低等级的。“钟鼓之音,羽旄之容,乐之末也。”(《庄子•天道》)而“天乐”“至乐”是“与道合一”境界中才能体验到的最高层次的精神快乐。因此,庄子指出:“与天和者,谓之天乐”,“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以虚静推于天地,通于万物,此之谓天乐。”(《庄子•天道》)显然,这种“天乐”“至乐”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感官快乐和道德愉悦,而是一种纯粹、自由的审美快乐。综上所述,与儒家的那种带有浓重的政治和道德功利色彩的“圣人”人格相比,庄子的理想人格则充满了超功利的自由精神和审美的气息。如果说儒家的美育目标是以一种道德人格作为人格理想的话,那么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则是以一种审美人格、艺术人格作为自己的美育理想。“庄子所追求的道,与一个艺术家所呈现出的最高的艺术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相同的……庄子所要求、所待望的圣人、至人、神人、真人,如实地说,只是人生自身的艺术化罢了。”

3庄子“理想人格”论对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启示

进入21世纪,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会、市场对艺术领域创新人才需求的大量增加,我国高等院校专业艺术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国艺术人才网的《2013艺术教育行业分析报告》所提供的数字,“从2002年至2013年间,全国设置艺术类专业的高校从597所增加到1679所,艺术类考生人数从3.2万增加到近100万。十年间,艺术类高校增加千余所,考生增长30倍”。在艺术教育规模不断扩张的同时,我国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不断向专业化和深度化推进,专业设置和划分越来越细,师资力量不断得到增强,教学手段和方式日新月异,教学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当前高校专业艺术教育水平整体上日益提高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和不足,其中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艺术教育目标的单一化和功利化,“在艺术教育思想上,一是重视艺术的功利性,片面强调艺术为社会政治服务的功能;二是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特殊性,只重视专业技能训练,忽视人文教育和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它片面强调一种艺术专才的教育,过于注重艺术专业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审美能力和综合文化素质的培养,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最终目标———培养全面发展的自由人格。显然,这种单一而功利的艺术教育目标对我国高等艺术教育发展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主要表现在:国内多数高校的艺术教育课程围绕这一艺术教育目标而设置课程,过于强调学科细化和专业化,同时过于偏重艺术技能课程,而忽视美学、艺术理论和文化素质培养方面的课程。艺术教育目标狭窄,间接造成艺术教育方式的单向性和模式化,强调教师的绝对主导和单向的灌输,而忽视了对学生艺术个性的培养和自主性、创造性的激发。艺术教育目标的功利化,使得国内艺术教育追求一种“短、平、快”的教育效果,试图通过短期艺术训练来培养出艺术人才,而无视艺术教育的长期性、终身性及其特殊规律,等等。这些问题和不足,在当前国内各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在有些高校甚至已经表现得十分严重。显然,如果任由这些问题发展下去,会大大影响我国专业艺术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和优秀艺术人才的培养,进而影响到社会主义的文化和经济建设。面对这些问题,当务之急是对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进行一番批判性审视,通过考察、借鉴、吸收古今中外艺术教育思想资源和理论,对当前高校的现有艺术教育目标进行改进和革新。显然,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经过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当代转换工作之后,能够为当前国内高校艺术教育理念与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提供一定的理论资源和有益的启示,从而对我国当前高等艺术教育的改革发挥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具体来看,这些有益的启示和价值主要包括以下两方面。第一,庄子理想人格所蕴含的“游”的美学精神,可以帮助我们纠正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倾向。当前,国内高校的专业艺术教育仍然秉持一种高度功利化和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和目标,片面强调艺术为市场服务、为经济发展服务,把大学的专业艺术教育当作一种类似于培养、训练技术工人的职业培训,目的是让学生获得一门谋生的技艺或手艺。诚如太原科技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刘九泓在接受采访时所言:“人们学艺术往往怀着艺术家梦,怀着艺术家高收入的心理期待;同样,学校开办艺术专业也是为了迎合这一市场需求。如果艺术不能作为职业,不能作为谋生手段,它便与专业学习冲突、与考证冲突、与就业无关。”在很多艺术专业的学生及其家长(甚至包括部分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看来,学习艺术就是为了为了学一门时兴的手艺,获得一技之长,为毕业后找一份高收入的工作作准备罢了。于是,专业对口、“学以致用”、职业需要优先等就成为对当前艺术教育的最高要求,而学生艺术个性的张扬、创造力的激发、人格的完善以及职业之外能力的全面发展等,则不在考虑之列。这种艺术教育上的功利主义,与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精神是背道而驰的。学生在审美和艺术活动过程中,如果时刻不忘外在的各种功利目标和实用目的,是无法真正体验到审美观照和艺术创造所带来的心灵自由和美的享受,也无法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欣赏和艺术创作能力的提高。如何纠正这种功利化的艺术教育倾向?显然,庄子理想人格中所蕴含的“游”的精神,可以起到一定的补救时弊的作用。“游”,是一种超功利的审美和艺术活动,是一种超越了现实利害和功利关系的心灵的自由状态。它与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概念本质上相通,都指一种“除了当下所得的快感、满足外,没有其他目的”的活动。因此,在艺术教育中提倡“游”的精神,就是鼓励学生在艺术实践和创作过程中就如同从事游戏活动一样,忘却和超越外在的世俗功利和实用目的的考虑而享受艺术创作本身所带来的乐趣,从而获得一种自由的审美愉悦。要鼓励学生在艺术和审美活动中,通过“齐以静心”的修养工夫,使自己的内心忘却“庆赏爵禄”,忘却“非誉巧拙”,甚至“辄然忘吾有四枝形体”(《庄子•达生》),进入真正的“游”的状态和心灵的“虚静”状态(一种心灵完全自由和精神解放的境界)。而学生一旦获得心灵的“虚静”状态,则如庄子所说的那样“虚则无为而无不为也”(《庄子•庚桑楚》),可以大大激活自己的艺术想象力、创造力和创作灵感,使自己进入一种“无为而无不为也”的高度自由、无拘无束的创作境界。通过这种学习方式的多次反复,不仅学生的审美和艺术创作能力会获得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人文素质和人生境界都会得到显著的提升。第二,庄子理想人格中蕴含的人生的审美化和艺术化精神,对于当前艺术教育目标的革新能够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综观中西方艺术教育的历史,艺术教育在其目标的设定方面大致不外乎三个方向。第一,培养大量拥有熟练的艺术操作技能的艺术“工匠”;第二,培养一种少数精英式的天才艺术家;第三,培养一种拥有创新精神、人文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尤以艺术化、审美化人生态度的培养为核心。第一种培养方向,正是我国当前多数高校大力推行的艺术教育目标。尽管这种教育目标在实际操作中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推广,符合艺术教育市场化的要求,但其所秉持的实用主义和功利主义的庸俗教育理念及其推行的极其狭窄的专业艺术技能教育,显然违背了真正的艺术精神,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本主义原则。因此,这种艺术教育方向不应片面提倡。第二种培养方向,以培养天才艺术家为己任。显然,这种教育目标陈义过高,精英色彩过于浓厚,在我国目前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下,几乎没有大规模实践的可能性。第三种培养方向与前两者有所不同,它不以艺术工匠的训练或艺术家的培养作为艺术教育的唯一目标(当然也不完全放弃艺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少数学生成为艺术家),而是把艺术教育作为人文教育、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的一部分,以提高学生的感受力、创造力和一种自由健全的人格为最终目的。显然,第三种教育目标不仅切实可行,而且符合艺术教育的人文精神。当把上述庄子所倡导的“游”的精神从艺术、审美领域扩展至人生的现实生活层面上,就是人生的艺术化。能“游”的人,未必是艺术家或从事艺术创作,但是他们对待世界和人生的超功利的审美态度,则与艺术精神相通———二者都能够使人的心灵和精神超越外在的实用和功利的目的而获得自由解放。因此,艺术教育的教育目标就应当“技道并重”,通过“由技入道”,通过艺术技能的训练和操作体验到自由的美感,体验一种超越现实功利的艺术精神。这就要求目前的高等艺术教育要突破专业化的窠臼,抛弃教学中过于注重专业艺术技能的做法,而应该让艺术教育融入人文教育、素质教育中。就像近代美育家丰子恺曾指出的那样:艺术教育与普通所谓“艺术科”,意义不是一致的。学校的艺术教育,是全般的教养,是应该融入各科的,不是可以机械地独立的,也不是所谓艺术科的图画与音乐所能全权代表的。

4结语

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美育思想及其理想人格学说,在中国古代美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对中国古代的审美和艺术教育实践也产生过积极、重要的影响。然而,对于艺术教育工作者来说,当前最为紧要的任务是如何对这一传统美育资源进行一番合理的挖掘、改造和进行当代转换的工作,使其能够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发挥积极作用,而不是变成故纸堆里僵死的思想“化石”。虽然本文不可能完成这一宏大的任务,但却可以为艺术教育工作者未来的相关研究提供一条线索或一种思路。

作者:程军 许心宏 单位:安徽财经大学文艺学院

第四篇: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现状及对策

一、管理体制

管理体制的科学化是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目标的基本保证,目前各校艺术教学机构在管理归属上有四种不同情况。有学者曾经在上海的九所高校进行过调查,其中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由学校直接管理,有两所学校隶属于校团委,一所高校隶属于学生处,其余三所高校的艺术教学部门挂靠在人文学院等院系。有些省份的高校艺术教学部门则主要是挂靠在院系,有的学校归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基础教研室管理,有的归音乐学院管理,有的归艺术设计学院,有的归隶属于语言文化学院等。而笔者所在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艺术教学部,十多年来曾先后归属宣传部、基础部、人文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不同的隶属关系表明了不同的职能,一般说来,公共艺术教育的机构无论是直接隶属学校,还是隶属团委或学生处,都不是按教学部门进行管理的,这种管理模式下的艺术教学部门往往承担着比较多的行政职能。不言而喻,由团委或学生处管理的艺术教师,他们除了进行艺术课教学外,也不得不承担团委或学生处的一些行政工作,这就必然导致对教师的教学方面的要求和管理就相对较弱。隶属专业院系的艺术教研室虽然强化了教学管理,但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河南省教育厅自2000年起,每三年对全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工作的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和评估。在2009年的评估之后,朱英萍撰写了《关于河南省普通高校艺术教育深层次问题及对策研究》,对艺术教研室的状况进行了分析。她指出,“第一,艺术教研室是弱势教研室,缺乏工作主动权。它归属于学校某个二级机构管理,如人文社科教研部,由多个教研室组成,马列、德育教研室第二,艺术教研室不便组织课外艺术活动。由于教研室的级别低、人员少、申请专项经费以及安排活动场所不易,因而组织全校性的课外、校外艺术活动如大学生艺术展演等存在一定困难。第三,艺术教研室没有固定教学经费。”此外,多数学校还存在艺术教研室主要负责艺术课的教学活动,团委主要负责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的两张皮现象,团委开展活动上不了层次,艺术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和发挥。上述情况说明大部分高校艺术教育的管理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应当建立良好的艺术教育管理架构,既能够保证艺术课主渠道的教学管理,确保教学效果,也能够有利于调动艺术课教师的积极性,带动全校的艺术教育的开展。

二、课程设置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要求开设八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即《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同时对公共艺术课程的设置、性质、教学目标、相应的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特色、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开设各具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同时鼓励开设系列专题讲座,因地制宜,利用优势,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可见,高等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应分为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是一个条理清晰、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目前高校的艺术课课程的设置主要有以下两个特点。首先,各高校开设的艺术选修课,主要科目集中在音乐和美术这两个方面。对西安四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开设的课程基本上是教师自己申报,学校对于艺术选修课缺乏整体规划。由于艺术课教师本人所学的专业多为音乐和美术两个专业,因此,他们开设的课程也集中在这两个专业。上海九校的调查结果是:被调查的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均为选修课,艺术科目主要集中于音乐、舞蹈和美术,其他艺术门类很少涉及,比如影视就少有涉及,戏曲更是空白。其次,高校艺术类选修课一般分为三类:一是基础理论型课程,如《西方音乐史》《音乐理论基础》等;二是欣赏型课程,如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等的欣赏课,课程名称多含有“鉴赏”“欣赏”等,如《国画鉴赏》《音乐名作欣赏》等;三是实践与技巧性课程,课程名称多含有“技法”“技巧”等,如《中国画技法》《大学书法》《声乐技巧》等。调查显示,艺术类选修课的三分之二是第一类课程占,访谈结果显示,许多学生对于第二、三类课程的兴趣非常浓,但第二、三类课程只占三分之一。由于二三类课程开设门类少、名额有限,每学期都有很多学生报不上名的情况。显然,艺术课的课程设置还需要进一步合理化,努力为广大学生提供有益于他们提高艺术素养,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精神食粮。但由于艺术教育在各高校大多为选修课,学校对课程设置缺乏系统的安排,因此,在现在情况下,艺术课的课程设置实际上取决于艺术课教师的素质和专业兴趣。

三、师资队伍

艺术教育能否顺利开展,教师的作用至关重要。目前高校艺术课教师队伍呈现出如下特点。

首先,艺术课教师总量不足。教育部规定,艺术课专职教师人数应占艺术教师总数的50%,艺术课教师总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但从我们所见到的四地的调查得知,各地的高校艺术课教师大多达不到要求。从教育科技都比较发达的上海来看,在所调查的这几所高校中,有个别学校尚无专职艺术教师,主要依靠校外兼职艺术教师开展本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遑论达到50%的要求。师生比最高的高校师生比也仅为0.1%,未达到教育部的要求。除未配备足够的专职教师外,教师所涉及的艺术领域也较狭窄,主要是音乐、美术、舞蹈专业,声乐教师占89%;美术教师占45%;舞蹈教师占45%;器乐教师占33%,戏剧、影视以及设计专业的教师则非常少,戏剧教师只有11%。为了提高艺术教育的广度,这些教师不得不跨专业开设课程,这势必难以保证教学质量。

其次,从教师的学历水平看,在上海的理科高校,艺术教育被视为边缘学科,大部分从事艺术课教学的老师都只有本科学历。调查样本显示,本科学历与研究生学历的比例约为7:3。但置身于其他学科教师大部分都是博士、硕士的环境中,艺术课教师的学历压力很大。但由于他们最初的专业多为艺术,对文化课的要求不高,外语普遍达不到各高校硕士研究生的水平,依靠个人提高学历水平也有很大困难。由于学校对艺术课不够重视,对教师的培养自然也缺乏力度,在调查的高校中,只有1所高校组织过艺术教师的外出进修。

最后,从教师的待遇看,由于普通高校中的艺术课大多为选修课,一些学校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加上艺术课老师本身由于专业的和外语方面的限制而导致的学历水平低,艺术教师在职称评聘、工资收入等福利待遇方面与专业课教师相比处于劣势。这种状态使有些艺术课教师思想产生波动。很多教师来自艺术团体和专业艺术院校,他们最初的人生志愿很可能是从事艺术事业,当老师并不是他们自觉的职业选择,他们甚至有怀才不遇之感,而在待遇上的相对劣势,更使他们对从教缺乏自觉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培养和提高高校艺术课师资力量已成为促进艺术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高校艺术教育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同时还应该有较高的文化底蕴和职业认同感,要开拓多种渠道、利用多种途径、采取多种形式培养高等学校艺术课师资,稳定艺术教师队伍,解决艺术师资数量和质量问题。

四、结语

总之,我国的教育方针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手段,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解决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促进艺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作者:杨伶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文化与传播学院

第五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1优化艺术教育的顶层设计

1)明确艺术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

审视和研究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定位应从高职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个问题出发。一方面深刻理解美国理论家阿纳罗在《美育,使人成为人》一文中将缺少美育的人称之为“半个人”与“二手人”,即不完整的人的美育主张,另一方面充分认识将美育和艺术教育置于边缘地带,人为地制造艺术与技术的距离、素质与技能的间隔的危害。必须充分认识到,通过对高职生的艺术教育和审美教育,可以实现高职生在校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诗意地栖居,使高职生身心和谐,与自然和谐、与他人和谐、与社会和谐,培养他们幸福而快乐的生活心境的目的。这应该成为高职艺术教育的高点定位。“高职教育是技能教育,又不只是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还有人文教育、社会生活素质教育,因为高职教育缔造的不是工具、机器人,而是既懂工作又爱生活、既讲理性又重情义、既有技术又具素质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关怀、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做事”。

2)优化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及其机制。

建立健全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运行机构,设置艺术教育教研室,全面负责学校公共艺术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并且将公共艺术教育学分纳入专业教学计划,要求学生三年期间必须修满一定学分公共艺术课程,是保证公共艺术教育教学正常运行的基础。必须形成学校顶层规划、专门机构具体落实、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艺术教育工作机制,才能使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正常运转。

2加强艺术教育课程的基础建设

1)逐步健全美育课程教学规章制度。

高职院校必须积极推进艺术教育课程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和科学化管理,逐步制定系统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在教学基本文件方面,做到各门课程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学日志、教学方案及学生作业、教学总结等教学基本文件齐全规范。学校在期初、期中、期末应认真组织对课程内容、教学过程进行认真审核与督导,确保艺术教育课的教学规范。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一定数量的公共艺术课程,并组织教师加强课程建设和开发,建设校内优质课程,使公选课逐步实现从数量的满足向质量提升的转变。在教学管理中,应始终把艺术教育课程教学质量监控放在重要位置,将艺术教育课程教学纳入到学校整个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之中,以素质教育和全方位为学生成长提供有效服务为基点,以过程控制为重点构建具有公共艺术教学特点的质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较为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

2)科学设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

基于社会生活素质养成诉求,开发多层面互通式课程体系。学校在提出美育基础层面学分硬性要求的同时,应从弹性层面对获取学分途径进行灵活设计,采用大课程的概念,把艺术实践活动也纳入到学分体系之中,明确艺术教育课程学分可通过选修课(包括网上课程)、聆听讲座、观摩演出、参加艺术比赛、艺术展演活动、撰写或发表艺术论文及作品等多种途径和方式获得。

3)统筹安排艺术教育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学生在雅俗共赏的审美活动中艺术思想学习、人格情操陶冶、艺术技能和幸福指数提升的发展目标,高职院校在开设数门限定性课程、任意选修课程的同时,亦可以举办专题讲座以及丰富多彩的艺术实践活动,形成“多层面互通式”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即以必修课、限定性选修课程为基础层面,以任意性选修课程、系列专题讲座和艺术实践活动为弹性层面,弹性层面可进行互通转化。此外,学校应结合地方艺术文化特色、学校行业专业特色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面向大学二年级至三年级学生开设具有地方艺术文化遗产特色等的选修课程。

4)加快建设艺术教育网络课程。

为了贯彻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顺应现代青年接受新知识的学习方式,让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接受艺术熏陶,学校除了系统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外,应特别注重精选教学内容、开发网络教学和多媒体教学课程,利用公共艺术教育网这一现代化平台,将“慕课”和一些本科院校的艺术类网络精品课程等优秀课程网站进行链接,培养学生网络学习的习惯以提高艺术修养。在教学实施上,鼓励教师根据教学特点把网络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采用灵活的方式。积极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着力提高艺术教育水平和教学效果。

5)重视艺术教育实践教学与艺术体验。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艺术实践教学,注重艺术体验,大力推进艺术教育的理实一体化进程。一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与艺术实践活动、训练、练习、体验、创作等融为一体;二是有计划地开展与教学课程相适应的艺术实践活动,既有立足校园,与繁荣校园文化相结合的艺术实践舞台与阵地,也有推进大学生素质拓展的社区文化服务活动,还有学生积极参与的各种校内外艺术大赛,更有与所在地的文化宫、群众艺术馆以及企业、军营等共建基地的文化对接活动。通过精心打造,使艺术实践与体验成为提高学生艺术素质和塑造人格的重要路径。

3做好艺术教育的保障工作

1)整合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学校应成立艺术教育教研室,抽调优秀艺术专业教师担任公共艺术课程专任教师,另一方面聘请校外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承担课程教学任务,组建一支数量适度、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教师队伍,形成美育课程专职教师、校内兼课教师以及校外兼职教师三位一体的师资队伍,以保障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的需要。定期开展各类教研活动,加强艺术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提高艺术教师的学术修养和教科研能力。担任艺术教育课程的教师,在岗位设置、课时津贴、职称评定、评先评优、业务进修等方面与其他学科和专业教师享有同等待遇。对于指导学生艺术活动的教师,纳入年终教学工作业绩的考评。

2)加大投入,重视硬件建设。

为了更好地完成艺术教育的教学任务,高职院校应建设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画室、多媒体视听室、排练厅、学生活动中心、展览厅等艺术活动场馆,具备满足艺术教育教学需要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和教育教学器材。图书馆馆藏图书中应拥有很大数量的艺术图书和影像资料。

4注重艺术教育的特色与创新

1)高职院校应大力弘扬传统文化、校本文化和区域文化中重视艺术教育的传统。

如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在艺术传统教育和张謇职教思想的教育中,张謇“振起其受教育之兴味,使之易晓而直觉”的美育理念成为重要内容。张謇喜爱音乐、书法、绘画、诗歌、刺绣、建筑等众多艺术形式,他的艺术教育主张及实践感人至深。此外,应传承区域文化,积极推动优质文化遗产引入课程。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充分挖掘利用南通地区人文艺术资源,开设梅庵古琴文化讲座与演奏、中国传统刺绣艺术、南通土布技艺等地方性文化艺术系列讲座,建设了“仿真绣传习所”艺术实践场所,有计划、分层次地将地域文化艺术融入公共艺术教学中。创作排练富有江海风韵的音乐舞蹈《濠河小夜曲》、《赶迂归来啊哩哩》等优秀作品,让学生在感受艺术的同时,了解南通独具特色的传统艺术。

2)创新艺术教育的价值定位和目标定位。

应坚持“用艺术浸润生活,以审美熏染技能,让学生诗意栖居”作为艺术教育的价值目标,反对将高职艺术教育作为单纯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用专业技术课程教学的授课方式,进行艺术技法、技能的操作练习,而忽视对艺术的听、唱、视、动的感觉体验的做法。

3)以学习者为中心,探索艺术教育教学新模式。

要把课程教学与学生社团资源结合起来,引入俱乐部教学模式,迎合学生独特兴趣,实现课堂教学与俱乐部活动相结合。例如,动画赏析与解读课程与学校动漫协会相结合,构成动漫俱乐部,以绘制动漫平台玩具及cosplay表演等教学方式,加强教学实践环节。另外,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艺术讲座的主动性,可推行与会印章制,提供给学生创意牛皮纸卡片及创意信封,每次听课结束根据讲座月份,为学生加盖当月定制创意星座图章,学生可以在完成讲座听讲任务的同时,完成收集印章作为留念,提升教学效果。

4)以“大学生艺术团”为抓手,实现艺术教育活动的创新化与精品化。

大学生艺术团由全校爱好文艺并有一定艺术专长的学生组成。可聘请校内外专业教师指导艺术团的训练和演出。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成立了舍友声乐队、舞蹈队、剧社及礼仪队等四个专业团队和一个协调机构办公室。节目《赶圩归来啊哩哩》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三等奖,《生日聚会》获全国第二届大学生艺术表演类甲组一等奖,《起大梁》荣获第四届中国大学生校园歌曲大赛银奖。高职院校提升艺术教育教学质量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必须进一步完善艺术教育的组织体系、课程教学体系、质量保证体系、实践活动体系和制度体系,从体制机制建设上使艺术教育制度化、规范化。要进一步在活动和服务中打造艺术活动品牌,在为师生文化服务、为社区文化服务过程中实现塑造人格、培养才艺、彰显个性、奉献社会的教育教学目标。使学生主动地了解和吸收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升,释放拥抱生活、热爱生活的正能量,让爱与艺术照亮高职生的人生之路。

作者:陈洁 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第六篇:高校艺术教育问题与改革

一、改革当前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

1.明确培养目标

普通高校应该正式把艺术教育列入人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活动优化整合,并确立具体明确的教育目标:既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又是课外艺术实践活动基本遵循的,它是评价课堂教学与课外艺术实践活动的依据。

2.营造良好的校园艺术氛围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艺术教育是最活跃的部分,也是校园文化重要的支撑点,直接影响提升校园文化艺术的层次和品位。通过开展一系列的艺术教育活动,营造健康高雅、积极向上的育人氛围。现在国内很多高校开展了“高雅艺术进校园”的活动,让学生感受国内外各种门类不同风格的艺术形式,在增长艺术基础知识的同时也提高了审美鉴赏能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的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社团在学生素质能力培养方面的作用,积极扶持文学、艺术、科技类社团和各种兴趣小组,通过依托学生社团,如大学生艺术团、摄影协会、吉他协会、话剧社和地方戏曲研究会等开展活动,使第一课堂所学知识在第二课堂及时得到巩固和提高。通过举办文化艺术节、校园卡拉OK大赛、诗歌朗诵及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手工艺品制作大赛、大学生艺术歌曲演唱比赛等艺术教育活动丰富校园生活,提高学生文艺素养。与此同时,各院系还可结合各自实际,开展各类形式的小规模的艺术比赛活动,扩大参与面,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学术氛围和文化气息,在艺术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3.加强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教师素质培养,配备合格的艺术师资队伍是学校开设艺术课程和保证艺术教学质量的首要条件。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建议高校适当地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重视艺术课教师的引进工作。理工类高校可采取外聘艺术类高校的教师到校教课的方式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加强在校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使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4.加快高校艺术教育规章制度建设

使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尽快纳入“依法治教”的轨道。要把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作为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要以《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条例》为中心,制订与之相配套的实施细则、教育教学评估指标体系、艺术教育课程方案等。必需加强高校艺术教育管理,健全管理机构,提高管理水平。加强管理是发展高校艺术教育的组织保证。学校应有负责同志分管艺术教育工作,并且要建立健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配备专职行政管理人员。建立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的思想、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不断完善艺术教育管理机制,运用检查评估、表彰奖励等手段,推动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学校管理机构也应该做好师资的稳定工作,要了解艺术课教学的特殊性,注意关心艺术教师的生活,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工作条件,为他们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在评定职称、评优、培训、住房等方面与其他教师一视同仁。

二、高校艺术教育改革的社会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视野也逐渐扩大,审美活动的范围也不断拓宽,现今人们的主导价值观发生了变化,从过去以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为主导的消费文化逐渐被商品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观所代替。因此,提高商品的审美趣味和格调,增加商品的文化意蕴,就成了经济发展的大问题,文化修养、美学修养已经或即将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适应二十一世纪产业发展的新形势,加强美育和艺术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胡曦 单位:武汉体育学院

第七篇: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探析

一、加强艺术教育对理工类高校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活跃校园文化气氛

理工类高校学科划分细致鲜明,知识体系较为严格,课程专业性强,要求学生具有勤奋求实、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然而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理工科大学生重理性而轻感性、崇尚实干而忽视情感认知的现实,这些导致理工类高校的校园文化显得沉稳有余而活力不足,缺乏丰富多元的色彩。开展艺术教育,能够促进学校多元文化的形成,丰富校园文化活动形式,从而使得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氛围融洽的良性循环。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校园文化软实力

加强对理工科学生艺术素养的培育,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使他们能够感知美、欣赏美、享受美,从而达到启发潜在智力、激发创造性思维、最终提升实践能力的目标,将理工科学生培养成为兼具科学精神和艺术素养的综合型人才,他们也必定会为校园文化建设输入新鲜活泼的元素,校园文化的品味和竞争力自然会大幅提升。

(三)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三观”,营造和谐校园文化

百花齐放的艺术思想、百家争鸣的艺术作品,能够开阔学生的眼界,给学生带来美的感悟和体验,使得他们易于发现美、崇尚美进而创造美。艺术教育所崇尚的“真、善、美”的理念,给大学生的内心深处汇聚起追求真理、崇尚善良的正能量,唤起学生追求崇高人生理想和精神境界的共鸣。艺术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和谐校园文化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层面对艺术教育的重视不足,定位模糊

国内的理工类高校向来对能够突出自身特色的理工类学科的发展重视有加。近年来,学校层面虽然也加大了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投入,但重视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艺术教育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由于对艺术教育最终目的的认识不到位,对艺术教育本质要求的理解不准确,导致了理工类高校对艺术教育的定位模糊,艺术教育的实施开展形式单一、乏善可陈。

(二)广大师生对艺术教育的认识不够全面

当前理工类专业的师生普遍对艺术教育缺乏全面科学的认识,忽视了科学与艺术相互交融、共同促进的辩证统一关系。教师认为艺术课程与理工类专业没有现实的联系,对于专业课的学习没有直接的促进作用。学生觉得艺术应该是那些“文艺青年”们热衷探讨的东西,与自己没什么关系。抱着这种狭隘片面的观点来看待艺术教育,无疑会使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开展更加困难。

(三)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保证艺术教育的有效实施

虽然现在许多理工类高校相继开设了种类繁多的艺术类专业,但教育的效果十分有限,学生对于艺术现象、艺术思想的认识与掌握还基本停留在被动接受的阶段,远未达到艺术教育启迪心智、陶冶性情的根本目的。这一问题的症结就在于缺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导致教学过程教条刻板,内容枯燥无味,方法毫无新意,使得学生对于艺术课程的兴趣大减,阻碍了艺术教育在理工类高校的有效实施。

三、理工类高校艺术教育的途径思考

(一)促进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有机融合

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方面要艺术与科学并重,把艺术教育纳入到学校总体发展规划中,将不同类型的艺术教育形式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中,努力促进艺术与科学“两手抓”。要健全组织架构,必要时设立“艺术教育中心”,作为专门职能部门加大对艺术教育组织领导。学校主管领导应定期深入艺术教育一线,督促、指导、检查艺术教育实施情况,解决艺术教育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要把艺术教育视为校园文化建设重点支持的工程来做,实现艺术与科学协调发展、相得益彰。

(二)拓展思路,创新途径,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师生修养品味

高校要适应时代潮流,充分运用现代传媒,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和开展艺术教育,增强艺术教育的生动性、灵活性,以多样化的形式实现教学目的。要大力支持学生艺术社团的发展,全面参与并积极开展各类艺术文化活动,经常性地举办高水平的艺术类讲座,并持之以恒、提升格调。在校园硬件的规划建设中要考虑艺术元素的融入,设立艺术景观,塑造富有艺术气息的校园环境。通过这些举措,向广大师生充分展现艺术的活力、浪漫与多元,使他们切身融入到浓厚的艺术氛围中,真正体验有特色、高品质的校园文化生活。

(三)重视专业基础建设,打造高素质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学校应把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到本科教学体系,加强通识艺术教育,丰富通识艺术课程门类,使学生接触艺术的面更广、对艺术的理解更深入。要重视对现有教师群体的专业和师德培养,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计划,要与国内外高水平艺术院校建立人才培养的双向互动机制,定期邀请这些院校的权威专家学者来校开展艺术教育培训,选派专业方面有发展潜力的教师赴这些院校交流学习,打造素质过硬、专业精通、师德高尚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作者:张子宇 单位:西安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

第八篇:高校大学生艺术教育发展

1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

艺术教育对大学生的发展所产生的作用并不局限在单一的某一方面,结合素质教育的目的,从整体来看,艺术教育在以下几个方面均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1.1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教育,艺术教育在德育方面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大的,当我们从素质教育这个宏观视角进行审视时,会发现这种作用更加的浓重。蔡元培先生就曾提出过艺术教育具有辅德性,能够以美导善。首先这是由艺术本质特点所决定的,艺术的本质是追求美,而艺术本身所蕴含的思想是极其丰富的,并且具有巨大的感染魅力,与思政教育不同的是,艺术教育是通过学生对艺术学习的过程所积累而成的情感体验作为道德指向,育德效果要远远超越正面的道德说教。例如,通过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可以激发出学生浴血报国的民族情感等等。任何艺术所呈现出的都是一种思想的体现,学生在不断接受这些高尚艺术思想的熏陶过程里,能够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提高自身道德素质。

1.2可以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质

教育并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相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而更应该注重学生专业素养水平的提升,这也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我国社会的发展也急需大量专业素养过强的人才,从这个角度看提高大学生专业素养也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专业素养强调的是对专业的灵性以及悟性,而这种特性的产生往往是通过接受艺术教育思维去实现,学生通过艺术教育,追求美的体验,可以从艺术感知中获得灵感,进而使得整体的艺术素养得到升华。

1.3有助于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造往往诞生于丰富的联想活动当中,创造性能力的塑造也是需要立足于想象力之上,而让人能够产生丰富想象力的事物必然是美好的,而艺术教育的一个显著功能便体现在美育方面,艺术教育的目的在于追求本质的美,这对于学生创造潜能的塑造是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学生在艺术的欣赏过程中,其大脑的思维活跃度是非常高的,这个过程也是艺术思维获取的一个过程,这种思维的目的是发现新的规律和特点,展开思维想象的同时,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艺术的美感,其智慧也会得到相应的启迪。由此可以看出,高校开展艺术教育对于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塑造以及提升都是发挥着巨大的影响作用的。

1.4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了高校教育面临的一项重大问题,根据有关调查,几乎接近九成的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无论是人际关系还是学习压力等等都影响着学生健康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艺术教育的魅力便凸显而出,首先艺术作为心灵的体操,在接受艺术教育的过程里,可以体验和感知艺术的美好,这种心理体验能够让学生摆脱消极低落的心理情绪,在艺术的感染熏陶下,可以使其改变消极精神状态,使其内心变得更加积极阳光,一些心理医疗的实践也证明了艺术对心理治疗也能够产生改善促进的作用。

2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2.1贯彻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

随着高校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完善和发展,素质教育应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的教学理念,而以人文本的理念便是素质教育所提出的基本要求。而艺术教育的教学目标和要求是注重学生个性的化的塑造以及综合素质的培养,显然这也是与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符合的。艺术教育作为整个素质教育重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学校或是老师都应该从主观意识上充分的重视艺术教育的价值,构建出符合学生成长发展的艺术教育模式,充分地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此外还要建立起师生平等的交流桥梁,并且要承认学生存在的差异,针对不同的差异,进行个性化培养,从而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够获得自我艺术个性的发展,这也是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

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往往使得艺术教育课堂变得枯燥乏味,而艺术本身是极其富有魅力的一门学科,落后的教学手段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削弱了艺术教育的功能特性,进而影响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在艺术教育的施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产生对艺术喜爱的浓厚兴趣。例如,教师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的运用,可以培养学生艺术学习的思考能力,有助于塑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此外教师也可以应该读媒体教学法、情境教学法等等,以新颖独特的艺术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艺术情趣,促进学生综合发展。

2.3加强教师自身建设,提高专业造诣

教师扮演者指路人的角色,其自身的艺术专业水平对学生艺术的理解和学习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果教师自身就无法深入的理解艺术思想,那必然也无法满足学生在学习当中产生的困惑,从另一个角度看,素质教育要求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培养,这也对教师执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想培养出综合素质过硬的优秀人才,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加强自身的学习,拓宽艺术领域知识面,不断地丰富自身的艺术视野,提高自身的艺术专业造诣。在这方面学校也可以定期的展开对艺术教师的培训和交流活动,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进修平台,从而将整体的艺术教育师资水平提升上去,以便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2.4加强校园艺术文化建设

而艺术文化是构成校园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要求在学校的文化建设方面,要重视艺术文化建设,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也可以从硬件环境入手,加强艺术环境的建设。例如,在教学楼建立艺术长廊等艺术活动场所,为学生营造出一个良好的充满艺术气息的教育氛围,通过这种隐性艺术教育资源,使学生在充满美的艺术环境下获得良好的艺术感知,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

3结束语

艺术教育作为我国高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能够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质,使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专业素养,同时也有利于塑造学生的创新意识,在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方面发挥的作用是巨大的。只有不断地加强和改进高校艺术教育,才能更加全面的帮助学生成长和发展,才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整体教育事业的繁荣。

作者:苗广娜 单位:河南工业大学

第九篇: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设置

一、公共艺术教育概述

公共艺术教育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从广义上说,一切与艺术和教育两个要素相关的教育活动都属于公共艺术教育的范畴。当然,这里的教育必须具有公共特征,单独的家教形式的艺术教育不属于公共艺术教育范围之内。狭义上的公共艺术教育是指以专门培养艺术相关人才为主的专业教育与仅向学生介绍一般艺术原理,培养学生审美价值观的非专业性教育。文章的讨论重点为狭义公共艺术教育。在西方教育中,公共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类课程的设置已经存在了很长时间。美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不同的艺术教育模式。最为著名的三种模式分别是研究美术史,从历史中得出经验教训并应用于实践的哈佛美术教学风格;以艺术创作为己任的耶鲁美术教育特色;仅研究艺术史纯理论,不进行实践的普林斯顿独有的教学体系。它们都是美国公共艺术教育中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日本的教育体系中明确了教育“完善的人”的理念,也就是塑造全面发展的人才,并且在确定此目标的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的艺术课程设置规划,并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在我国,美术教育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是存在一些局限。我国高校艺术课程还处于探索阶段,没有达到成熟的程度。

二、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当前,除了专门的美术院系,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在大多数情况下被设置为选修课程。美术类课程作为选修课程,其课堂气氛和严肃程度不如专业课程,考核的难度也较低,部分教师和学生对于该课程的重视程度也不够。大体上,高校的美术类课程都有基本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一般是进行理论的讲述和相关的视觉体验,实践活动则包括学校的社团活动、学校组织的大型艺术活动和一些竞赛性质的活动等。当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美术类课程设置存在一些问题,影响美术教育的初衷和发展。第一,将美术类课程设置为选修课,无法保障针对全体学生的艺术教育,难以使美术教育覆盖全体学生,无法确保全体学生的审美教育能够落到实处。第二,教学模式单一,考核简单,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部分学生选修美术类课程仅仅为了取得学分,这是一种不好的现象。第三,全国范围内美术类课程设置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学校之间有差异,美术类课程也应当有不同层次的统一标准来约束。对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美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要及时更新理念,另一方面要保证美术类课程设置的多元化。对于前者来说,高校应当自上而下提升对于美术类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让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正确的审美观对自身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要确立更为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以确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对于后者来说,应当进行美术类课程多元化内容的教育,既进行美术史的理论教学,又进行视觉上的欣赏评析,还要进行必要的美术实践,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在实际的美术赏析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应当在教学形式上进行创新,借助先进的多媒体设备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多开展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教师应当带领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美术馆,在一种美的环境中真正体会美术的真谛;还应当将美术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主流文化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广博的胸怀和对美更为敏锐的感知。

三、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小学的学习是为高等教育打下基础,高校是连接学生学习生涯和迈入社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将十几年学习的知识转化成属于自己的宝贵财富的重要场所。未来的高校应当担负起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断输送人才的重任,在保证基本的专业课程设置基础上,还要保证艺术课程的设置。在艺术课程中,特别要注重美术类课程的创新和发展,因为视觉性的感官刺激是最为直接也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当然,艺术教育是一个细水长流、润物细无声的过程,仅凭高校通过改变美术类课程设置是远远不够的。高校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应当建立起艺术教育体系,将艺术教育尤其是美术教育变成教育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努力,为培养更多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人才而努力。

作者:杨琳 任红星 单位:商洛学院艺术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第十篇:高职艺术教育教学现状思考

一、现今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是单一的科学技术知识型人才,而是受过高等素质教育的人才。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便是提高人民素质的主要手段之一。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我国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发展相对滞缓。下面就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1.过于重视知识技能,轻视人文素质教育

在高职高专艺术教育中,教师主要从思想上引导学生学习,从学业成绩方面辅导学生,从生活思想方面疏导学生,以此培养出真正满足社会和国家现实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但是现实教育教学中,一些学校过于重视学生的知识技能培训,往往忽视了人文素质方面的培养。具体表现便是,部分学校课程设计模式非常类似,一些学校在课程设计上模式过于单调和简化,设置的大多是有关专业知识的课程,只有很少一部分的艺术教育课程,其提倡的是一切服务于最终就业的思想。学生的学习方式也过于单调和枯燥,并且有一些学生在毕业之后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容易与社会脱轨。

2.相关艺术教育体制不够健全

虽然国家一直在努力提倡各大院校积极开展艺术教育类活动和开设相关的艺术类课程,但是实际上,一些学校并没有按照相应要求开设相关艺术类课程,没有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供有利的学习条件。同时,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够健全和完善,导致部分院校对于艺术教育教学不够重视,一些院校甚至没有相关的专业教师。

3.教材略显陈旧,教学模式略显单一

不可否认,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在实际情况中,一些高职高专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略显陈旧,同时由于学校教师配备不充分、艺术教育教学体制不完善等原因,教学模式单一,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书本教学,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模式。

二、解决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问题的具体措施

鉴于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阻碍艺术教育教学发展却尚未得到解决的问题,为了促进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发展,下文将针对具体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几点参考意见。

1.加强高职高专学生的艺术教育

教育变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全面提高民族素质,为国家培养更多、更好的人才。这就意味着高校要摒弃以往知识技能教育至上的观点,将加强学生的艺术教育提上日程。高职高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培养专业型技术人才,更主要的是培养业务能力强,且综合素质较高的人才。

2.完善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的相关体制

在体制方面,高职高专院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的规定,真正重视艺术教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教师和完备的教学条件,让高职高专的学生能够真正获取相关艺术知识。

3.更新教材,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

高职高专艺术教育教学中,具体的工作者和管理部门应该广泛开展艺术教育的相关活动,为学生制订合理有效的教学课程和教学计划。可以多开展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具体的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将从课本中学到的东西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增强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同时,还要注意选用内容相对新颖的教材,与时代同步,注意多设置一些与艺术教育相关的课程。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