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前沿论文范例

教育前沿论文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1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2

一、关于栏目策划设计,可在已有基础上,再加细分、深化

汉唐研究,从时代之长及涵括的内容之丰富,都是一个十分宏大的课题。汉、唐作为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两个盛世,可以研究的问题非常广泛,从大的方面说,汉和唐可以分开研究,也可以放在一起作综合研究。而两朝既有政治、经济、历史、文化,又有科技、教育、文艺、宗教等等广阔领域都可纳入研究的范围。因此,作为专栏的汉唐研究有点显大,它既不像问题、专题,也不是典型的学科专栏,很有必要根据国内外研究的进展,结合本刊实际,对专栏加以细分和深化,以选择若干方向、专题作为重点,持久、深入地开展研究。关于栏目的深化、细化,我在编辑《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期间曾作过尝试。主要是采用“栏目+专题或问题”形式:如“西部研究”曾根据稿源情况,细分为“西部经济”“西部文化”“西部教育”“西部文学”等分话题开展研究。“学术前沿”是一个以反映在我校召开的高层学术会议新成果的栏目。该栏目主要采用“栏目+会议主题”形式:如“学术前沿: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学术前沿: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学术前沿:传统伦理与现代社会”“学术前沿:价值哲学的哲学反思”“学术前沿:全球化背景下金融危机的治理与防范”“学术前沿:当代视野下的教育与幸福”,等等。关于“汉唐研究”专栏的细化、深化,似乎也应该更加重视薄弱环节问题、前沿问题,选择相关专题作深入研究。目前,在陕西的期刊中,涉及汉唐研究内容的栏目有《西北大学学报》的“秦汉史研究”,《咸阳师范学院学报》的“秦汉文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的“周秦汉唐文化研究”“唐史”“唐诗研究”,《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的“司马迁与《史记》研究”等。细化、深化“汉唐研究”栏目、选择重点研究方向时,应尽量避免与上述陕西已有栏目过多地交叉重合,以体现“人无我有”的鲜明特色。在栏目策划设计上,还可考虑从某一领域某一问题点上的突破向某一专题系列的研究扩展,从零散研究向形成系统成果深入。20世纪七八十年代,《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历史地理”专栏,曾连续发表马正林先生有关古都西安历史的研究文章,如《长安城的兴起》《汉都长安》《隋唐长安》等文章,其后作者以这些文章为基础,撰著形成了论述西安历史的系统专著《丰镐—长安—西安》。另外,史念海先生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重要专著《中国古都和文化》也是以其发表于“历史地理研究”专栏里的多篇论文为基础构筑而成的。当前,我国正在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汉唐研究”专栏可否与之相联系,在“丝路文明”等相关课题的研究上作文章,选准方向,有计划地组发系列文章,推进丝绸之路研究取得某些成系统的大成果。凤凰卫视近年连续播发“丝路文明”节目,看后深受启发,关于这一课题似乎大有文章可作。

二、在栏目的编辑上,应再进一步强化问题意识,主动组织开展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

学术研究必须从问题出发,研究、解决学术发展中的难题。在这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曾先后开设过不少问题栏目,如“哲学体系问题讨论”“农民战争的历史作用”“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学术期刊影响力及其评价”“高校办学自主权及其实现”“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文学经典的承传与重构”“延安文艺与20世纪中国文学”等,其中办得最理想的问题栏目则是“历史地理研究”中的“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该专栏组发表葛剑雄等专家、学者的论文8篇,分别质疑、探讨了全球气候变暖的成因、农耕活动与湖泊的消亡、西北干旱区河流水量的古今变化、人类活动与毛乌素沙漠南扩、人类社会需求与动物的减少和灭绝等重要问题,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2]。《唐都学刊》应考虑与相关专家尤其是栏目主持人,共同策划设计汉唐研究领域里类似前沿问题、薄弱环节以及难点问题开展研究。对学术问题的讨论与争鸣,始终是推动学术研究深化和发展的最重要的途径。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观点的分歧、结论的不同是不可避免的。学术期刊及其专栏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组织开展不同学术观点的讨论,形成大胆创新、百家争鸣的氛围。在学术期刊史上,不少期刊都因为组织重要学术问题讨论与争鸣而成为名刊。如20世纪50年代山东大学校长华岗主持的《文史哲》因长期深入讨论中国封建社会分期问题,发表李希凡等批评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有关观点的论文等,在我国学术界享有盛誉;笔者主持编辑过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之所以在文史学术界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就与其所开展过的学术讨论与争鸣有很大关系。如著名历史学家黄永年先生与柳存年先生关于《西游记》《封神演义》成书先后问题、牛致功先生关于西安建都朝代问题的讨论等,都为《陕西师范大学学报》扩大影响力起到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有鉴于此,《唐都学刊》如何在汉唐研究等领域里挑起话题、选择有价值的问题及其分歧看法,组织讨论,这对于扩大专栏及整个刊物的学术影响,都不失为十分有效的举措。

三、在作者队伍上,应在重视专家名人的同时,注意把眼光投向有潜力的中青年学者

当前,我国学术期刊办刊、办专栏,竞争都十分激烈,其焦点集中在优质稿源上。优质稿件的匮乏,成了当前普通院校一般学术期刊栏目建设和办刊的最大困难。笔者的建议是,一方面编辑部仍要积极主动地工作,加强与专家等高水平作者的联系,包括登门组稿,挖掘高水平论文;尤其要重视在高层次学术研讨会上面对面地向专家学者组约稿件,这也是提高组稿效率的好方式。另一方面,根据笔者多年编辑工作和指导研究生的体会,博士研究生的博士论文、博士后的出站报告,大都是花费了巨大的精力完成的,不少都有真知灼见,有较大学术价值和较高水平。编辑部可以加强与相关学科专业博士生导师等专家的联系,发掘有水平有价值的学位论文,选用其中出彩章节。《唐都学刊》以往在这方面已经做得不错,专门开设有“博士论坛”,我认为还应进一步加大这方面工作的力度,更多地把眼光投向有实力的年轻学者。如此,努力建设形成一个老中青相结合的骨干作者队伍。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3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第三方评价;科研评价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构建科学合理的战略情报服务体系,为图书馆知识转移绩效评价研究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知识创造更多的新知识,以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成为第三方评价机构,这些对于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来说,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目前存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主要有信息咨询公司、“大学评价中心”、商业数据库评价中心以及零点研究咨询集团等等,他们的运作方式主要偏向于商业模式,而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成为第三方评价机构对于我国学科发展评价、大数据时代战略情报的分析与服务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进行第三方评价工作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有不少图书馆进行转型,在保留图书馆最基本的工作职能的基础上,进一步顺应时展的潮流,开展了一系列情报战略研究服务,我国有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为首的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纷纷开展了学科、学者、专利方面的第三方评价活动。因此,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战略研究发展进行学科发展、科研绩效进行第三方评估,具有独特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独立性、客观公正性、专业性、资源丰富性及具有一支高水平的科学数据学科馆员队伍等方面。

二、第三方评价工具

大数据时代,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能进行第三方评价主要在于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具有丰富的文献资源、各种资源评估分析工具。进行第三方评价的工具主要有:WebofScienceCoreCol-lection、JournalCitationReports(JCR)与中科院JCR大类分区表、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SM(基本科学指标)、InCites、Scopus与SCIVAL、EV平台、ThomsonDataAnalyzer分析工具、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及各种专利分析工具,比如科睿唯安的ThomsonInnovation、德温特专利创新索引、Dialog检索系统的Innography以挖掘核心专利、进行专利质量评估为标准的知识产权工具,国内的智慧芽、Incopat、Patview及SOOPAT等专利分析平台。这些分析工具是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进行第三方评价最有力的保障。

三、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第三方评价内容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进行的第三方评价主要分为传统第三方评价和新开拓的第三方评价两方面的评价内容。传统的第三方评价体系主要包括科技查新、学术论文的查收查引以及学术资源的发现与评价工作。而大数据时代,双一流大学图书馆除了要继续开展传统的第三方评价工作外,还包括这些第三方评价体系:决策咨询、专利分析、科研信息支持服务、科技前沿报道、期刊采购评价体系、科研数据管理等方面。

(一)传统第三方评价体系及内容

1.科技查新

科技查新是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进程中萌生并发展起来的一项情报咨询工作,是为了避免科研课题重复立项和客观正确地判别科技成果的新颖性而设立的第三方评价工作。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科技查新站属于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管,自2000年以来,先后批准了7批共101所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建立教育部科技查新站,不仅受理本校及所在省市内周边单位,电力、电子、计算机、自动化、化学、化工、材料、环境、能源、机械、生物、土木、水利、农业、医学等各类科研项目的查新,通过第三方评价体系,为委托人的科研项目、科技成果鉴定出具客观、公正的评价报告。

2.学术论文的查收查引

学术论文的查收查引依据委托人评定职称、申报各类科研项目、成果鉴定、各级实验室成果鉴定以及申报国家杰出青年项目、评定教育部长江学者或者申报国家两院院士等。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根据委托人提供的文献篇名、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期刊名称、卷期页码(或会议名称、会议时间、会议地点)、发表时间等信息,查询文献被WebofScience(SCI、SSCI、A&HCI)、EI、CPCI-S、CPCI-SSH、CSCD、CSSCI、CCD等数据库收录和引用的情况进行第三方的评估与鉴定。

3.学术资源发现与评价知识服务平台

在大数据时代,双一流大学图书馆为了能够更好的提供个性化的信息服务,建立了学术资源发现与评价知识服务平台。该知识服务平台以各学科为基础,建立各大学科新闻、文献、课程、会议、人物、机构、专利的聚合系统平台,将有关学科的信息资源及时聚合到图书馆学科服务平台上,便于读者通过平台了解各相关学科发展信息,例如,南京大学的subject+全球能源科学信息平台、清华大学图书馆、哈尔滨工业大学图书馆、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中南大学图书馆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建立了学术资源发现与评价知识服务平台。

(二)大数据时代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大数据时代,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第三方评价体系属于文献计量分析服务,也是战略情报研究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大学学科发展及科研绩效评价、大学引进高水平人才的科研绩效评估、各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专利分析与挖掘、科研信息支持服务、科技前沿报道、期刊采购评价体系、科研数据管理等。

1.大学学科发展及科研绩效评价

学术论文是双一流大学科研成果的重要形式,能够反映科研发展状况和学术水平。基于科学计量方法和国内外权威文献统计评价工具,可以通过客观的文献计量数据进行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科研绩效评价、学术影响力评价、学术热点与学术带头人挖掘、出版物影响力评价,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等双一流大学图书馆设有“SCI咨询中心”或战略情报研究部,长期从事文献计量分析领域的研究和服务,近年来完成一系列深度学科分析报告和论文统计数据,提供基于文献计量的决策信息支持与评价咨询服务。目前,各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出具的评价报告主要有:清华大学图书馆的《学科发展态势分析报告》、《学术影响力评价与科研绩效评估报告》等;同济大学图书馆的《基于科研论文计量的上海地区高校学科评价研究》、《同济大学各院系SCIE/SSCI/A&HCI论文统计及对ESI学科贡献情况分析报告(2014年版)》;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北京大学科研实力分析报告》、复旦大学图书馆的《复旦大学ESI全景分析报告》、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新闻传播学研究态势分析报告》、《武汉大学国际论文统计与分析》、《ESI学科动态与学科发展态势分析》等;华中科技大学的《华中科技大学学术影响力分析报告》、《武汉地区三所高校WOS学术论文被引情况比较》、《华中科技大学入选ESI优势学科及高影响论文分析》、《985部分高校优势学科及高影响论文比较分析》、《基础医学院被SCIE收录情况》等第三方评价报告。

2.双一流大学引进人才的科研绩效评估

双一流大学的引进人才的科研绩效评估是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进行第三方评价的重要内容。其引进人才评估主要是基于文献计量学的人才引进与绩效评估,提供决策支持。其数据主要来源于SCI、JCR、ESI、SciValFunding数据库,以人事处提供的论文清单、学者个人的ResearchID等为依据,进行针对引进人才的论文进行检索和统计,研究该人才学术论文、科研成果、专利等学术成果的引用与转化以及对该学科造成的各种学术影响。比如,电子科技大学图书馆的《电子科技大学XX学院优博候选人成果分析报告》

3.各级重点实验室评估体系

目前,我国对部级、省部级、市级以及校级重点试验室的评估也引进了第三方评估体系,而这些评估也主要由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来完成,例如,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完成的《武汉光电国家实验室(筹)重要科研产出统计分析及国内外相关机构科学论文产出比较分析》评估报告。

4.专利分析与挖掘

目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同济大学及北京大学等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推出了专利情报服务,为个人/机构提供定制化的专利信息服务。专利文献分析是利用专利文献中披露的信息进行分析、加工、组合,并利用统计学方法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具有综述及预测功能的竞争情报,从而帮助用户技术创新、防范知识产权风险、避免资金的重复投入、提高研究的起点水平。目前,研究型大学图书馆撰写的专利分析报告主要有:清华大学的《OLED专利分析报告》、《清华大学专利分析报告》、《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专利分析报告》等;同济大学的《同济大学专利分析报告》、兰州大学《兰州大学专利分析报告》、北京理工大学的《北京理工大学专利分析报告》、南京大学的《C9高校专利分析报告》等等。

5.科研信息支持服务

信息化的发展对高校科研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极大地增强了高校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能力和协同合作能力,创造了新的科研工作模式,拓展了科研思路、开辟了新兴领域、推动了科学发展。这一切都是在强大的技术支撑下实现的。随着现代科研问题越来越复杂、科研工作越来越精细、工程规模越来越庞大、科研数据越来越海量,对科研方法和科研手段不断提出新挑战。而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情报分析与研究部门则提供科研信息的加工整理服务。

6.科技前沿报道

科技前沿报道主要报道世界最前沿的科研创新,目前世界研究科技前沿的数据库主要有WebofScience数据库中的Sci-enceWatch,它不仅关注科研领域内最新的进展,还精选当今的热点话题,对该领域的杰出科学家进行的访谈以及由他们撰写的学科与技术创新评论文章。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学科馆员们在课题申报前或者研究中,在课题文献调研基础上利用数据库和分析评价工具对课题研究前沿进行跟踪与对比分析,针对课题的研究方向给出前沿跟踪的方法建议。

7.科研数据管理

科研数据是指在实验、观测、探测、调查等各种科技活动中或通过其他方式所获取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本质、特征、变化规律等的原始基本数据以及根据不同科技活动需要,进行系统加工整理的各类数据集合。他们不仅是数字形式的研究数据,也包括在研究过程中产生的能存贮在计算机上的任何数据,也包括能转换成数字形式的非数字形式数据。如传感器读取的数据、遥感勘测数据、调研结果、神经图像、实验数据及来自测试模型的仿真数据等。其格式有文本的、数值型的、多媒体的,也包括模型和软件等。有效的科研数据管理具有保护数据免于丢失、提高数据曝光度,传播和出版成果、实现数据共享、对科学质疑公开、鼓励观点的多样性、节约科研成本、完成研究资助方的要求等诸多意义。因此,目前研究型大学图书馆对于科研数据的管理肩负着重要任务。武汉大学图书馆已经开展了科研数据管理服务,她为武汉大学全校师生提供的一项实现数据保存、数据管理与数据共享的服务平台。全校师生可以通过该服务平台创建自己的数据库,进行数据的长期保存及对外,实现数据共享;同时,还可以通过该服务平台查看、获取、使用本平台已的各类数据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目前该服务平台已向全校师生提供“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武汉大学社会学系”、“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大学图书馆”等研究机构的数据浏览。

四、结语

双一流大学图书馆在大数据时代开展第三方评价工作是顺应时展的需要。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的工作中心已经转向对大学科研数据管理、大学科研绩效评价、专利分析与挖掘、科研信息支持服务与科技前沿报道等方面,未来研究型大学图书馆的工作重心主要体现在科学科研计量评价上。我国已经有相当一部分双一流大学图书馆成功转型并开展相应的工作,2019年3月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共服务司联合批准了23所双一流高校部级“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就是最好的明证。因此,我们进一步推广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第三方评价体系,保障双一流大学图书馆第三方评价机构的独立性、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等方面做出相应的努力。

参考文献:

[1]李思思.美国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价监管机制探析[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9,8(05):35-39.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环境工程;毕业设计(论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毕业设计(论文)是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生工程素养和解决复杂环境工程问题的重要环节[1-5]。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对培养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工程教育认证是世界工程教育改革和追求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重要方式。“以学生中心,产出为导向,持续改进”作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指导和推动工程教育改革[6-7]。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为指导,对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过程进行优化,以提升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强化毕业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存在问题

(一)选题内容脱离环保工程实践

毕业设计(论文)指导教师指导能力是决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部分教师工程经验相对缺乏,缺少与环保行业企业急需解决的相关课题,选题内容偏重理论研究。由于指导教师不能及时跟踪技术前沿和企业技术新需求,选题内容陈旧,缺乏创新性,无法满足学生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投入时间不足

由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安排在大学四年级,面临考研、就业压力。部分考研学生在考研初试和考研复试后才能进入实验室开展课题研究。准备就业的学生需要大量时间参加招聘会和面试。在大四最后一学期还要进行为期3周的毕业实习,学生实际开展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部分学生未能端正学习态度,认为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对今后工作没有帮助。

(三)过程管理不严格

指导教师作为引导者和监督者,与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高低密切相关。由于科研和教学任务较重,学生自律不足等原因,指导教师与学生沟通交流不及时,没有起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二、改革实践

针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过程中存在问题,从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过程管理、多样化考核和校企联合指导等方面对环境工程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模式进行改革。

(一)选题

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工作时间由第7学期末调整到第7学期初,延长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时间,学生也可根据升学和就业等目标规划合理安排毕业设计(论文)。毕业设计(论文)题目以指导教师根据所从事的科研课题、工程实践等给出与研究相关的题目为主。选题充分反映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目标,锻炼学生科研和工程设计能力,且有一定的前沿性和创新性。选题题目由专业统一审核、把关,选题题目符合专业内涵,内容设计适当。毕业设计(论文)选题采用指导教师和学生双选模式,由学生根据专业提供毕业设计(论文)题目和兴趣爱好相结合。学生选题后与指导教师进行面对面沟通交流,最终确定毕业设计(论文)选题。

(二)过程管理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包括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终期盲审、预审查和毕业论文答辩等环节,通过强化过程管理,督促学生高质量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在开题答辩环节增加二次开题,对开题报告撰写不合理,毕业设计论文研究或设计思路不清晰的学生进行二次开题。进行毕业设计(论文)中期检查,由专业教研室根据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工作的进展进行。对研究或设计进度缓慢,开展不顺利的学生进行重点跟踪,由指导教师督促学生完成毕业设计(论文)工作。毕业设计(论文)终期,对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和盲审,对和盲审不合格的毕业设计(论文)重点关注,由学生修改后再审。在毕业设计(论文)答辩之前对毕业设计(论文)所有文件,如毕业设计(论文)、文献调研报告、文献翻译等进行预审查,不合格的学生将无法进入答辩环节。论文答辩环节,毕业设计(论文)完成质量不高、答辩进展不顺利的学生需要对毕业设计(论文)进行再修改,并在全院进行二次答辩,二次答辩仍不能通过的学生将延期毕业。

(三)考核机制

根据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特点,将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开题答辩、指导教师评阅、评语教师评阅和答辩小组评阅等纳入毕业设计(论文)综合成绩,建立多维度考核机制。根据各考核环节的特点,制定详实的考核标准和细则,实现学生综合能力考核。学生考核结束后,根据考核成绩、问卷调查和教师问卷调查等对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进行评价和总结。将存在问题纳入下一年度整改计划,实现毕业设计(论文)的持续改进。

(四)校企联合指导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5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项目自1999年批准设立、2000年开始招生以来,得到迅速发展。招生领域从开始设置的4个到目前的13个;招生单位从开始的24个,发展到2008年的63个;2000年全国录取1611人,2007年录取5789人,7年中招生录取规模增长了近3倍;已有五届毕业生,毕业人数近2万人。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经过了起步与发展阶段,培养单位不断增加,培养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教育质量管理机制逐步健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经为我国“三农”培养了一批高层次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了解现阶段农业推广硕士教育的具体状况,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对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状况开展了调查工作。本研究根据需要又对相关问题做了补充调查,以下是对调查情况的总结和分析。

一、调查工作介绍

调查主要通过问卷和访谈进行。农推教指委秘[2007]12号文件提供了五种问卷:招生、培养单位(问卷1,本文没采用);导师和管理人员(问卷2),有25个问题;专业学位在读研究生(问卷3),有37个问题;专业学位已毕业研究生(问卷4),有42个问题;用人单位(问卷5),有14个问题。共发放问卷350份,收回318份,有效率90.9%,其中问卷2共发放74份,收回65份;问卷3共发放106份,收回105份;问卷4发放110份,收回103份;问卷5发放60份,收回45份。问卷发放覆盖作物、园艺、植保、养殖、林学、农村区域经济发展、农业资源利用、农业机械化等领域的在读和毕业生、管理人员和导师、有关用人单位。本文将几种问卷的相关项目进行归类,相关的问题结合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调查数据采用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统计分析;对访谈等开放性问题的结果加以汇总、归纳和整理,总结出最具代表性的观点、建议,以得出较全面的结论。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关于“对在读专业课程设置的看法”

已毕业的农业推广硕士中有28%的人认为合理,62%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在读专业学位研究生中有24%的人认为合理,66%的人认为基本合理;“对所开课程教学效果的总体看法”,已毕业人员中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32%和58%,在读人员认为满意和基本满意的分别是25%和69%。这说明目前农业推广课程设置基本适合当前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收到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2.关于“喜欢的教学方式”

无论是已毕业还是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喜欢案例式和研讨式教学的人占大多数(50%~60%)。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多种方式结合,如研讨和案例结合,启发和自学结合,更适合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关于考核方式,60%~80%的人认为以课程论文、开卷笔试等多种方式结合的考核方式为好。

3.对教学内容安排的看法

在本项调查中,调查对象大多认为教学内容应该侧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认为应多讲授一些案例分析(70%);其次是重视实践教学,增加切身感受(54%),多安排一些前沿理论性课程(40%)和多学科性学术讲座(30%)。这说明,对于来自农业生产和科技推广第一线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学内容应以案例或实践内容为主,同时也要讲一些前沿理论性或多学科交叉性课程,以便开阔他们的视野,激励他们在实践和应用方面的创新。

4.对专业学位研究生教学内容的看法和攻读专业学位的收获

已毕业和在读(已修完课程,进入论文阶段)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认为,目前的课程教学内容主要以拓宽知识为主(70%~80%),其次是能够结合实际工作(50%~60%),认为深化基础的为30%~40%。对教学内容是否反映最新研究成果、是否新颖,已毕业和在读的研究生认识差别较大,这可能因为2006年以前用的旧培养方案没有更多体现这方面的内容,农推教指委对培养方案统一修订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能体现新颖性,结合生产实际反映最新研究和应用成果。在攻读专业学位收获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主要收获在综合素质提高(70%),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提高及观念的更新(各60%),其次是创新能力的提高(40%),也有部分人认为拓宽了社会人际网络。

5.关于学位论文和指导教师

已毕业和在读的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论文选题以结合工作自选最多(分别占50%和46%),导师指定研究课题的也占40%以上。课题类型多是设计或应用型,其次是研究型的;大多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工作在科技推广与管理部门或科技工作站,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课题研究内容多是结合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或正承担的研究课题进行。在攻读专业学位过程中,最需要导师指导和帮助的环节是论文选题(60%)、研究设计与方法(56%)、论文研究与写作(40%);与导师半月到一个月联系一次的较多。农业推广硕士教育,更侧重于应用和实践研究,对论文的要求要达到一定的标准[2]。导师在论文选题针对性、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可行性等方面给予指导,对保证课题研究顺利实施起关键作用,已毕业和在读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对这一点的看法基本一致。

6.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通过调查可知,影响课程学习效果的因素依次是:缺少参考书,不利于自学;课时偏少,内容少;针对性不强,兴趣不高;理论性太强,不易理解;专业跨度大,难听懂;注意力难集中;内容陈旧,不丰富;教师讲课效果不好。由于农业推广硕士学位是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位类型,没有针对性很强的教材体系,只能通过案例研讨等方式实施教学。在授课时间方面,多数人认为一年授课4次,每次15天左右比较合适。由于有的人跨专业报考,就出现了听课吃力的情况;由于没有专职任课教师或教师缺少培训,也影响讲课效果。攻读专业学位时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是:工作和学习的矛盾突出,学习时间难以保证(80%)、论文工作条件难以保证(50%)、学费和论文经费难以保证(15%)。通过分析我们认为,攻读农业推广硕士学位的人员是在职人员,在单位是业务骨干,这就很难保证他们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用在学习上,因此出现学习时间难以保证、注意力难以集中而影响学习效果的情况。

三、讨论与思考

农业推广硕士教育从产生到发展仅有十余年的时间,已培养了一大批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它通过充分发挥产学研结合、以理论提升实践应用的优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和人才支持。但如何使教学与科研、人才培养更适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健康持续发展,是目前面临的重要课题。#p#分页标题#e#

1.影响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因素

从学校层面讲,影响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发展和培养质量的主要因素依次是:教学场地和设备等资源紧张;办学经费投入不足;组织生源机制不健全。近几年,本科生教育连年扩招,高校的教学资源一般先满足本科生教育,在研究生教育尤其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方面的投入普遍不足,调查对象对这一点的认识基本一致。从教师层面讲,教师工作负担太重,对学生指导不力;导师对专业学位的认识不够,责任心不强是主要因素。据调查,目前研究生导师所指导全日制博士、硕士研究生较多,各校对研究生等一般都有明确的硬性要求;研究生通过参与导师的课题研究来完成学位论文,因此导师倾注的精力相对较多。而对于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学校对他们一般没有硬性学术方面的规定,师生均认为这类学位对学生要求不高,导师因此投入精力不足,指导不力。从学生层面讲,主要是学生学习动机不纯,学习目的不明确,因而学习热情普遍不高;另外,学生“工学”矛盾突出,入学前他们的知识基础对本阶段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等,也是不利的因素。

2.统一认识,提高质量意识

由于国家不拨付农业推广硕士的培养经费,因此,学院在生源发动和培养方面不得不考虑成本和收益,很容易出现培训化和营利性倾向。研究生教育管理部门要狠抓质量和培养环节,要做好宣传,让各级管理人员、导师和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都清楚专业学位的特点和要求,在质量意识上协调统一。为促进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可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应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对培养单位和来自农村基层的学员实施补贴;在相关政策上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与任职资格、就业资格紧密结合[3];或者将农业推广硕士招生纳入招生计划,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

3.优化生源质量,注重职业背景

目前招生学校和领域扩展较快,生源职业背景弱化[1],加之招生时对考生前置专业没有严格要求,且部分考生学习动机不纯,因此就出现学生“专业跨度大,难以听懂”的现象。鉴于此,应对招生领域和培养目标进行科学论证,对报考人员的职业背景和前置专业提出严格要求。招生学校要重视对考生背景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录取学有专长、有学习愿望和潜力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和管理一线人员,培养与行业、职业相对应的应用人才。

4.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课程教学既要重视巩固学科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反映研究、应用的最新进展和成果,要有新颖性和系统性。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毕业离校时间较长,从事的职业不一,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时间内,对课程内容和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要求比较高,但现在却是教学过程中缺乏专用教材和专职教师。因此要重视农业推广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选用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任课,也可以聘请企业、科研院所的高管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

5.采取多种教学方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目前的教学方式多采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能够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以便于不同领域的同学灵活掌握学习时间来自学。但是,跨专业和同等学力人员的补修课程、不同领域交叉课程和前沿课程的开设仍不足,而且实践教学环节薄弱,不同领域之间的实践教学条件存在较大差异,难以取得满意的实践教学效果。因此,应通过完善的针对性强的课程教学体系,重点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生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应用创新能力。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6

关键词: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诺贝尔物理学奖;课程考核;翻转课堂

所谓双语教学,即在课堂上使用母语和一种非母语共同作为教学媒介进行的非语言学科的教学,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不同国家和地区也存在差异。在我国正在进行实践的双语教学模式,一般是指在课堂上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进行大学基础课教学的一种体系。我们国家对双语教学的基本要求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用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使学生在对基础课的知识、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能力上,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1]“大学物理”是高等学校理科类等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很重要的基础课程。特别是对作为以农业和生命科学为特色的农林类高等学校,大学物理课程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林类高等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而且会对他们今后学习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为了提高学生的国际化水平,许多高校在大学物理的教学模式中都使用了双语的教学模式,但在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上采用了与中文教学模式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作业加期末闭卷考试的考核机制。本文通过多年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实践与研究,创建了一种全过程的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的效果进行考核的方式,从而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并主动的使用英语进行大学物理课程的学习,并且使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查阅本学科的前沿知识,这对增加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重要的影响。

1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的现状和存在的不足

近几年,随着国家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本科教育越来越受到了高等学校的关注,在此背景下,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改革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这些成果有力的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2]然而,作为本科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课程考核的方式改革却没有进行任何改革,仍然是采用闭卷的方式进行考核。传统的考核方式只能考核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不能考核学生自主进行对本学科前沿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大学物理学由于教学内容包括力、热、光、电等多方面的知识,并且在计算中包含有复杂的积分运算,使得很多学生经常感觉大学物理很难学,从而失去了对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并且在大学考核中仍然采取与高中相同的期末闭卷的考核方式,让很多学生在平时做作业时总是习惯上照抄别人的结果和考试前进行突击的方式被动地应付这种考核方式。[3-5]大学物理双语教学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目前,还没有与之对应的有效的考核办法,在我国大多数高校,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采用的是与汉语教学相同的考核方式,即平时学习成绩+期末考试。该评价方法比较简单,考核标准比较单一,评价内容比较片面,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非常大很容易造成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不是十分认真,作业也都是敷衍了事,甚至有些学生就是抄别人的作业,到考试前才开始进行突击式的复习,考试结束后,所有学习的知识又基本上忘记了。因此,这样的考核方式不能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也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物理知识掌握的水平和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不利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2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办法改革的初步实践研究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课程考核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评价课堂教学效果和了解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重要方法,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学业考核是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检验。为了全面检验大学物理双语课堂的教学效果和学生使用英语学习物理知识和书写学术论文的能力,激发学生学学物理的兴趣并全面的参与到大学物理课堂的学习过程,并了解当前物理学研究的前沿领域,积极参加江苏省大学生物理竞赛,经过多年的教学研究与探索实践,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我们明确了学生学习成效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自2012年起,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实行混合式-小班化课堂教学改革,紧紧抓住课程考核这个关键环节,全面实行全过程学业评价和非标准答案考试,推动本科教育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革。随着该考核方式的实行,原来考前突击的行为在大学物理双语教学中已经行不通了。该考核方式重点考查的是学生的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使用英语书写学术论文能力,从而实现了从知识记忆到融会贯通的变化。(1)利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翻译和讲述国际高水平期刊上与物理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根据学生对文献的讲述情况给出评价。所谓翻转课堂,是一种将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进行了调换的新型教学模式。教师从国际高水平文献上寻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翻译并将该文献的内容做成PPT,自主完成该文献的学习过程;在课堂上,学生利用所做的PPT进行讲授,教师和其他学生在下面进行提问,这样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而完成知识的内化过程,教师可根据学生论文的翻译,PPT的制作,课堂讲授和回答问题的情况给出相应的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评价方式可以使学生了解在课堂上所学物理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同时该评价方式还考核了学生阅读英文学术文献的能力。(2)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给出不同的问题,让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用英文书写学术论文。诺贝尔奖是自然科学领域的最高奖项,自其成立以来,一直受到了世界各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关注。诺贝尔奖的获奖项目基本上代表了该学科领域的前沿,因此,作为学学物理的大学生来说,了解每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获奖项目和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我们以当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为题,并给出问题,根据以上问题,学生通过互联网查阅相关文献,并在此基础上用英语书写课程论文,教师根据其论文的书写情况给出评价,并作为课程考核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样的考核方式不仅能使学生了解物理学发展的前沿内容,而且能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利用互联网学习的重要性;同时,书写关于诺贝尔奖方面学术论文也可以拓展学生物理的知识面,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完善了物理学的知识结构,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3)奖励分机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积极性。学学物理需要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和进行复杂计算的能力,因此,许多同学在学学物理之前就认为物理是一门比较难的科目,再加上使用双语进行教学,使得好多学生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失去了兴趣,缺乏学习的积极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大学物理双语课堂上设置了一些奖励分项目,并将其计入考试成绩。具体内容如下:①将“抢答”机制引入到课堂中,在课堂上用英文准备一些与课本内容相关的选择题,让学生举手进行抢答,教师根据其选择结果和其解释给出评价,并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最终成绩。②鼓励学生参加学校和江苏省举办的大学物理竞赛,并依据比赛成绩以奖励分的形式计入考试成绩。③根据课堂上讲授的内容,鼓励学生在课下制作与课上内容相关的物理演示实验仪器。教师根据演示仪器的制作情况给予一定的分数,培养学生在学学物理时的思考和动手能力。通过对大学物理双语的考核方式进行改革,使考核方式不再仅仅是依靠平时成绩和期末闭卷的成绩作为学生最终的考核成绩,而是通过在考核方式中让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自主的学习物理学中最前沿的知识并进行总结和在课堂上进行讲授,我们根据其讲授的情况给出成绩并计入最终大学物理双语课程考核成绩,可以使同学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这种多样性考核方式可以考察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

3结束语

经过这些年对大学物理双语教学课程考核和学业评价有益的探索,期末一考定成绩的局面已经改变,并且也改变了过去学业评价重结果,轻过程的状况,将文献查阅、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论文写作和文献翻译均计入总成绩,教师根据学生在这些学习过程的表现和期末考试等综合评定课程成绩,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经过这些改革学生期末考试前突击复习的现象已经看不到了,而是更加注重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可以看到明显的效果是:学生运用英语学习的能力,创新能力,英文论文翻译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全过程学业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成效提升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到2019年,大学物理双语教学已经基本实现全过程学业评价,这种考核方式的改革有力地推动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周丽.“双语教学”的定义及其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2005.26:71-73.

[2]杨正波,刘思平.大学物理课程考核办法与学业评价方式改革的研究与实践.物理通报,2011.11:13-15.

[3]贾天俊,高光珍,李荣.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25-26.

[4]宋志怀.大学物理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物理与工程,2010.20:13-16.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7

分析了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对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写作能力培养进行了初步实践与思考。结合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现状,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意识,同时建议必须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以使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关键词:

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实践与思考

一、培养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意义

科技写作是一项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综合性的实践活动,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首先,科技写作成果是人类智慧的遗传,是科技交流的工具,对于提高研究水平、减少无效劳动和推动科学技术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越来越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被作为各国决策科学化的依据。其次,科技写作还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手段,通过将复杂的思维活动用文字等书面符号“物质化”“视觉化”,便于反复研究,仔细斟酌,使原来朦胧的意识明确化、疏漏的思想严密化、肤浅的见解深刻化,甚至引发新的思索、认识,找到有重大价值的新研究课题,进一步促进社会的发展[1,2]。科技论文写作是科技写作最重要的形式,全面体现了上述功效,且无论社会如何进步,将始终对社会生活发挥重要的能动作用。本科生是未来科技活动的主力军,肩负着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任[3]。强调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除具有以上宏观意义外,还具体体现在:1)促进本科生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和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科技论文强调内容深入性、前沿性、创新性,本质是创新性。创新性首先需要坚实的知识基础、不断更新的动态知识以及学习中关于理论、技术、方法等的创新思考,然后通过艰苦的努力,实现创新想法。这一过程符合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一般认知规律,体现了科技创新的一般过程。指导本科生撰写科技论文已被认为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4]。2)提高本科生的科技交流能力。科技论文是科技交流的重要载体,具有其特定的逻辑性、简洁性、规范性、可读性等特点。一个只会创造不会表达的人,不算是一个真正的科技工作者。科技论文写作也是社会用人单位认为本科生应具备的基本技能之一,在科技交流日益广泛的今天,应当作为本科生的一种通识能力[5]。3)培养本科生科学探索过程中的道德意识、法律意识和程序意识,避免学术不端行为的发生[6]。可见,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种可提升本科生综合素质和大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关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充分认识。

二、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专业基础课程教学中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实践

2012年9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实施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测绘工程专业是测绘专业类的基本专业之一。目前,我校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和专业教育课程平台,前者包含政治理论课、科学文化核心课、军事共同课、通识选修课、开放选修课5个课程模块,后者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拓展课3个课程模块,每个课程模块根据实际需要安排必修、选修、自修、讲座等不同性质的课程。我校对测绘工程本科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要求为:能完整、准确、流畅地用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熟练掌握科技文献写作规范,具有常用科技文献写作能力。与科技写作相关性较强的课程,如“科技文献阅读与写作”“逻辑学概论”等,安排在开放选修课程模块;毕业设计大四上学期开题,下学期6月份进行答辩,毕业设计成果采用学位论文形式。毕业论文是培养和考察毕业生理论联系实际、综合分析并解决问题等能力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也是衡量和检验高等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7],其水平基本代表了本科生最终的科技论文写作水平。教育部2004年明确通知要求高等院校进一步认识毕业论文环节的重要性,加大毕业论文规范化管理的力度,并特别强调要将毕业论文环节作为教学评估的关键指标[8]。我们在多年指导测绘工程专业大地测量方向本科生毕业设计过程中,发现本科生毕业论文水平一直堪忧。实际上,国内其他院校、专业的毕业生论文质量同样也不理想,具体原因可以罗列很多方面[9],如:论文选题偏大,缺乏合理引导;受考研与就业影响,真正用于毕业论文写作的时间过短;论文撰写缺乏基本训练;过程管理不严等。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偏低甚至下滑已经成为目前不争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人士的担忧[10,11]。基于多年的思考,我们于2013-2014学年在测绘工程专业两门专业基础课程(大二《误差理论与测量平差基础》、大三《大地测量学基础》)的教学中,引入了论文写作培养环节,进行了初步实践与问卷调查。考虑到两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性质及学生前期的知识、能力储备,采用了翻译1篇外文文献(从指定文献中选择)或写1篇创新性论文(从给出的题目中选择,也可自己拟定题目)的方式,由学生挑选后课外单独完成,后者给分权重高于前者,并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目前暂定为百分制10分)。

(一)翻译类题目

从《JournalofGeodesy》等国际大地测量著名刊物下载了与课程内容相关的80余篇文章,要求学生翻译。目的是熟悉科技论文基本要素,体会论文作者写作思路与论文的创新点,开阔思路,了解英文写作特点。由测绘工程专业方向(2013年下、2014年上)的50名学生抽样翻译情况看,多数学生未采用公式编辑器编辑公式而仅以截图形式显示,部分学生缺失图(表)标号或图(表)名;少数学生使用翻译工具翻译论文,专业术语使用较少;部分学生不会排版,格式混乱。上述问题可能与本次组织较匆忙布置写作任务较晚、学生忙于应付考试来不及精心翻译有关,也可能与论文内容较深学生专业知识积累不够有关。

(二)写作类题目

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从中拟定了适合两门课程写作的题目(12个),也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考进行选题写作,目的是体会完整的论文写作过程,提交满足格式要求的论文。实践中,上述三个班次只有4人选择了写作类题目:坐标转换参数求取的若干问题(选定)、GPS水准拟合方法综述(选定)、整体大地重力场统一归化计算(自拟)、基于GPS水准测量的高程异常拟合方法研究(自拟)。尽管4位学生的学术论文创新性很低,但总体上选择该类题目的学生论文写作态度较端正,对自己要求高,论文较规范,值得鼓励。

(三)问卷调查

在两门专业基础课程中引入论文写作环节后,对三个班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积极的方面包括:1)拓宽了视野,增长了知识,锻炼了创新思维能力;2)对专业课程的学习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同时也提高了自己的英语水平;3)对理论联系实际有了一定的体会;4)感受了专业文献的写作风格;5)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6)了解了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特点,掌握了一些论文翻译技巧。存在的一些问题包括:1)课程学时较少,因应付考试,翻译或写作花费精力较少;2)有些国外论文太过专业,需较多的专业知识,不仅对翻译造成阻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积极性。调查结果还显示了绝大部分学生对引入科技论文培养环节持欢迎态度,证实了结合课程教学进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想法值得提倡与坚持。但是,初步实践也暴露了学时压缩带来的学习时间减少以及外文文献专业性较强等问题,今后应进一步结合教学、科研、学术工作,不断挖掘、挑选、积累更适合的题目,因材施教,改进培养方法,让培养更加切实有效。

三、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调查

综合目前文献探讨内容,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要有四个环节。

(一)毕业设计

该环节存在的主要原因与现状已如前述。为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了不少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加强毕业论文质量意识与重视程度,包括教学管理人员、教师和学生;2)细化管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并严格执行,强化毕业论文全过程的监管;3)为学生创造自由的学术研究环境和氛围,如加强高校公共资源建设、开放公共实验室、制定有关图书资料借阅等特殊政策;4)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在培养计划中增设读书报告、写作课程、论文指导课程、前沿学术讲座等,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等活动,组织学生参与教师从事的课题研究;5)毕业论文写作训练前置,适当增加或提前毕业设计环节时间,在不同阶段课程中灵活、适当地训练论文写作能力,使用文字性论述、论文考核方式,将课程论文与毕业论文联系起来;6)全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7)做好毕业生问卷调查工作。

(二)科技写作课程

科技写作是一门文理渗透的边缘学科,对于改善智能结构、培养掌握信息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极大的好处,发达国家都十分重视科技写作课程[1]。我国理工类院校开设该课程的越来越多,但很多高校将科技写作设置为本科阶段通识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实际中选修的学生却较少;有的大学仅开设了讲座;一些高校则侧重于研究生阶段培养,本科阶段没有给予足够重视;众多理工科院校更偏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培养,没有把该课程提高到研究方法学习的高度;课程师资队伍缺乏,教学内容偏重单纯的知识讲解,实践环节少,教学枯燥。忽略或轻视科技写作课程的后果是,学生独立进行科技写作的能力差,很多学生毕业时提不出创新性主题,不会用严谨规范的语言和符合逻辑的论证对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对教师依赖程度大;已毕业学生仍然很多不知道科技论文怎样构思、写作、修改与发表,在实际工作中无法规范地撰写科技文体,导致用人单位不满意,对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产生怀疑;缺乏学术道德,拼凑等抄袭现象严重。调查结果显示,70%以上的研究生在本科阶段没有学习过科技写作规范,而几乎所有的研究生都认为应该在本科阶段加强科技写作的学习[5]。为提高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增强学生对科技写作重要性的认识,在加强宣传教育的同时,以理工科为主的高校可以将其设置为通识教育的必选课;2)调整教学内容,如增加科技(学科)发展简史内容,加强学术道德教育,重视科技论文规范与发表流程,适当增加与学生实际学习及未来工作有直接关联的写作文体教学内容,将文献检索课程与科技写作课程有机整合;3)丰富师资资源,纯粹文科教师不宜担任科技写作教师,可聘请有突出学术成就的教师作为授课教师,可借助学报编辑讲解科技论文写作规范、图书馆员讲解文献检索方法;4)提倡教师自己编写教材或讲义,建议多渠道编写高水平规范性教材;5)多用实例教学、课堂互动、实践操作,多举日常生活中的科技问题,加强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6)分阶段实施教学,以理工科大学的科技写作课程为例,一、二年级开设科技写作基础课,主要讲解科技写作的基本原则和形式,及普遍介绍一些科技文体的基本写作方法,在高年级开设带有一定研究性质的科技写作选修课程;7)与其他教学环节相结合实施教学,如在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前讲解科技报告和技术说明书,与专业课程、毕业论文相结合进行针对性的讲授与训练。

(三)课程论文

课程论文是本科生学习了一门课程后,专门探讨、研究与本课程相关的具有一定学术价值或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此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并遵从学术论文的写作格式,条理清楚地用文字表述出来的议论文章。课程论文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专业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作用,是传统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尝试,还有助于渐进地积累论文写作相关知识,提高毕业论文质量[12]。课程论文已在不少高校的各种课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但实践中也暴露了不少问题[13,14]:1)学生思想上重视不足,相当多的学生没有把精力花在专业基础理论与专业技术知识的学习上,有些学生诚信意识缺失,对学术道德规范的无知更加剧了这种倾向;2)论文质量低,如选题不合理、格式混乱、语言不规范、表达能力不足、逻辑不严密等;3)多数学生不知道如何利用数字图书馆查阅科技文献;4)不分专业、课程,被过度要求,学生穷于应付多门课程论文,如有些课程学生本来专业背景知识欠缺,再加上当前高校中普遍存在课程多、课时少的做法,使得学生难以有效、认真地完成课程论文;5)大多数教师也没有真正意识到课程论文的意义,重科研轻教学,执行具有随意性,对论文要求含糊其词,或笼而统之,或顺其自然,对学生督促、指导力度不够,对论文评价缺乏客观性、公正性;6)学校对课程论文考核只提原则性要求,闭卷、开卷考试还是课程论文考核并不区分工作量,对教师缺乏激励作用。为提高课程论文质量,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5,16]:1)指导学生阅读教育部下发的有关文件,让学生树立对论文写作意义、态度的认识,要求学生严守学术规范,遵守学术道德,杜绝抄袭现象;2)建议以培养本科生学术规范、学术道德和初步的论文写作技能、论文意识、科研意识为主,不强调“高水平”;3)建议对课时紧、任务重的专业必修课程考虑适当减少或取消课程论文,在公选课、专业基础课、专业选修课程考核中慎重采用课程论文,并适当把握课程论文在课程总评成绩中的比例;4)建议把课程论文分为三个等级,一类是让学生学会查阅专业文献撰写综述性论文,二类是搞懂问题的基础上自己设计、开展实验验证,有详细的实验结果和分析结论,三类是在二类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鼓励学生写第三类论文,其他也可以写一些摘译文章;5)课程论文应该贯穿于教师讲授课程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要对整个过程加强督促与指导,开展选题、文献检索、逻辑方法、格式细节等方面的训练;6)完善课程论文评价手段,注意客观性、公正性,避免打消学生的积极性;7)建立健全课程论文考核制度,增强其可操作性,根据课程论文质量考核情况相应增加或减少教师工作量报酬,建立预防和惩治学术不端行为的制度,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设立大学生学报,为学生发表课程论文提供途径;8)协调不同学科、不同课程,进行科技写作训练的分工与合作,形成整体的、系统的训练体系,既提高学生的培养质量,又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

(四)科技创新活动

十余年来,为鼓励本科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不少高校、教育机构和部门、社会用人单位或单独或合作举办了各种形式的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一般要求提供论文,有些本身就是针对论文写作。本科生科技活动根本的意义不在于填补科学技术领域的空白,而在于使学生从活动中得到科研方法的训练,加深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创新意识以及其他如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促进创新能力发展,为今后创造性地独立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奠定基础[17]。但是,当前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中也存在着一些较突出的问题,如:1)急功近利,对扎实工作没有思想准备,对能力提升重要性认识不够,部分学生敷衍了事,部分学生仅凭一股热情和兴趣,部分学生则被迫参与;2)部分教师重使用轻培养,仅视学生为勤杂工,只让他们做一些简单的重复劳动或无暇指导学生或对学生指导不足[18],学生也不愿意找教师进行汇报交流。科技创新活动若达不到正确的目的,可能会影响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观念和工作态度,适得其反。为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果,文献中提出的改进措施或建议可归纳为:1)评价体系重点应放在鼓励学生运用本专业或相关专业的理论、技术、方法研究专业内容,不能过于强调理论创新性;2)学校提供必要的经费、研究场所、资料和仪器设备等方面的支持,提升科技活动质量和论文水平,举办“本科生学术报告会”,推动课外科技活动的广泛开展;3)设立专门的课程和学分,如作为1学分的选修课程,将本科生科技创新活动常态化、大众化;4)先给学生讲授科研基础知识与方法,然后再开展科技创新活动;5)低年级学生不宜过多参与科技活动,应以资料收集、整理为突破口,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内容参与教师的相关科研活动,教师要从研究方向把握、研究结论控制、技术方法指导三个方面训练学生的专业研究能力;6)采用课程组指导模式,实现分工协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定期交流;7)在多环节中培养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能力,如结合课堂教学、毕业论文、科研课题等进行;8)利用现代交流手段,增加互动渠道,增强师生的相互了解,尤其是学生接触专业教师的机会。除了以上四个主要环节外,对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有帮助的学年论文、课程实习报告、社会实践报告、导师制等其他环节,也往往因为各种原因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不再详述。总之,关于国内高校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环节,仍有待广大教育工作者认真研究与改进。

四、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思考

随着以空间定位、卫星遥感、地理空间信息系统等为代表的世界现代测绘高新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也必须紧跟这一国际形势,以培养“高品质、国际化、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19]。普遍提高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是实现上述目标的有力举措之一。本科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从已有论文培养环节设置看,尽管出发点都是好的,但往往容易流于形式,必须引起教育工作者的深思。结合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及文献中好的做法或建议,几点看法如下:

(一)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

学术道德薄弱或缺失,是近年来学术抄袭、剽窃、造假等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笃实的学术德行已成为高校育人的首要任务。学术成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科学精神支撑。在入学教育、专家讲座、学术交流、科技创新、课程教学等活动中,需要有意识地加强科学精神培养和学术道德教育,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

(二)树立人才培养的论文意识,特别是第一篇论文意识。

第一篇论文是打开论文写作大门的钥匙。学生能够完成一篇接近或达到公开发表水平的正式论文,标志其写作能力基本成熟,今后自主从事写作的动力也由此被激发,他们将不再仅仅满足已有知识的获取,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学习与探索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高校管理者、教师要在尽可能多的场合向学生强调进行论文写作的意义,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也重视起来。

(三)树立课程教学是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努力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与效率。

不少文献表明了其他论文写作环节要结合课程教学进行,也有不少教师在通识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中进行了论文写作的训练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事实上,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20]。课程教学贯穿整个大学教育阶段,立足课程教学渐进式地培养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毕业生的综合素质自然而然地会有量变甚至质变的可能。以课程教学为主阵地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对课程教学环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必须认真规划课程体系,使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专业知识体系构建更具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二是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任课教师不仅要对自己专业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和前沿性有相当程度的理解与掌握,还应有一定的科研实践经验,且必须有论文写作发表经历。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初步满足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之需。三是必须重视课程教学目标。围绕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有课程应做好本课程的目标定位,并将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之一;所有任课教师应在培养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应用性、前沿性的基础上,能够对课程知识的创新性进行挖掘,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可将学生阅读、翻译文献和交流文献内容作为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主要手段,专业教育课程平台教师则应结合课程内容,灵活采用翻译文献、交流文献内容、研究进展综述写作、理论技术方法创新写作等形式,全面培养学生论文写作能力。在课程教学之外,文献检索是论文写作必需的、基础的环节,可在公共基础教育课程平台中尽早开设课程或讲座,并作为必修环节。科技文体中的科技论文写作主要立足课程教学进行,其他科技文体,如项目申请书、项目总结书、学位论文、专利申请书、技术报告、技术合同等则可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或设置讲座单独引入,或作为选修或必修课程引入。

(四)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各个环节。

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的培养必然有其一定的规律,国内外好的培养模式要学,但要学实质而非形式。避免形式主义、盲目引进的最好的方式是做好问卷调查。高校管理者要调查影响教师投身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积极性的因素,教师要调查影响学生投入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积极性的因素。将调查、反馈、落实作为探索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规律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管、教、学的顺畅沟通交流长效机制,是逐渐完善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环节的重要保证。

五、结束语

国家教育部提出高校要积极推动研究型教学,提高本科生的创新能力。指导本科生撰写完成一篇学术论文的过程,被认为是全面提高本科生自身综合素质和培养初级科研能力的过程,应该是摆脱大学创新教育困境的一个突破口。测绘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现状与其他专业本科生类似,也需认真研究与改进。结合课程教学的初步实践及文献中好的做法,特别强调了要营造浓厚的校园学术环境与氛围、要树立人才培养的科技论文写作意识和课程教学是学生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培养主阵地的意识,在此基础上,必须就科技论文写作培养的环节、措施做好问卷调查工作,建立健全人才培养的顺畅沟通交流机制,使各个环节、措施更符合本校实际情况、更具可操作性。

作者:刘长建 马高峰 张西光 单位: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空间信息学院

参考文献:

[1]黄永松.科技写作的形势及意义[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22(3):123-125.

[2]覃程荣.谈理工类院校《科技写作》课教学现状及教改设想[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7(增刊):165-166.

[3]尚晶.高校学报编辑参与大学科技写作课教学的构想[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6(3):123-125.

[4]杨平,王志萍,彭道刚.指导本科生撰写学术论文,提升大学教育质量[J].高教论坛,2014(12):52-55.

[5]叶俊伟,何晓芳,宁桂玲.基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科技写作课程教学改革[J].化工高等教育,2010(2):32-36.

[6]陈新民.高校毕业设计(论文)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基于浙江省高校毕业设计(论文)抽查结果分析[J].高等农业教育,2007(2):65-67.

[7]赵莉,徐运红,王华东.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下降的原因与对策[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4(4):121-122.

[8]梁光红,张飞萍,陈顺立,等.地方林业高校森保学科本科生毕业课题和论文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林业教育,2012,30(1):24-28.

[9]曹传兰.高校本科生毕业论文写作现状探析[J].巢湖学院学报,2010,12(2):161-164.

[10]崔玉波,张国发,张丽霞,等.强化课程论文写作训练,提高本科毕业论文质量[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14,34(3):140-142.

[11]谢文庆.本科生学术写作能力的现状及教学对策———从一次课程作业谈起[J].临沂大学学报,2012,34(5):74-77.

教育前沿论文范文8

【关键词】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主动性;模式创新;线上;互联网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的发展,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积极开展现代远程继续医学教育[1],通过新型的学习方式提高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水平[2]。2020年6月的《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继续医学教育有关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充分发挥远程教育方便快捷的优势,鼓励和支持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参加远程继续医学教育学习[3]。2020年9月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第十七条中明确提出,“创新继续教育方式,逐步推广可验证的自学模式。大力发展远程教育,健全远程继续医学教育网络。”指导意见同时指出,推进“继续医学教育学分认证”,支持“继续医学教育信息化建设”[4]。医信平台跟踪国内外发展形势,积极响应国家和上级领导的要求,充分发挥自身技术和资源优势,创新继续医学教育模式,为继续医学教育对象尽可能地创建方便、灵活、自主、多样的学习方式,以激发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使继续医学教育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通过继续教育真实提高其职业发展能力。

1医信平台介绍

医信是由医学参考报社(CN11-0269)和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杂志社(CN11-5709/R)于2017年联合创建的医学互联网学习交流平台。医信是专为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学习服务的专业性服务平台,核心目标是促进国际与国内医学专业知识的传播交流,利用新型互联网技术为我国卫生专业技术人员搭建国际化、专业化、互动型的自主学习和交流平台。医信APP已在苹果商店和各手机应用商店上架,用户下载APP后只需进行实名制注册,通过真实手机号获得验证码,填写所在机构、专业和职称,通过平台认证后,就可以在此平台学习相关文献和直播内容,并可与专业同行进行沟通和交流。医信创建了新型的互联网继续医学教育自主学习模式,具有独特的功能属性、资源优势和技术优势。自主研发的智能推荐系统、内容审核系统、学习管理系统、学习激励系统、会议服务系统、直播系统等,均已获得了国家版权局的计算机软件著作权认证。

2医信平台的自主学习模式、内容和特色

2.1微论文

全球的医学专业文献每年超过300万篇,国内每年新医学论文近百万篇,广大医务工作者在获取最新国内外研究进展时,需花费大量时间进行文献检索和翻译。因受网络条件、外语水平、时间精力等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难以及时对专业文献进行检索和追踪,无法及时了解和掌握专业的最新进展和发展动态。医信与各专业出版机构合作,现已覆盖42个学科专业,邀请4000余名专家,及时跟踪本专业领域的最新国内外学科发展,结合我国实际以“权威性、专业性、时效性、实用性”为原则,对最新文献进行筛选、翻译、解读和点评,凝练为千字以内的“微论文”形式进行报道,辅以图片和表格,并对重大专业进展进行解读和点评,指出其核心实用价值和临床意义所在,帮助广大读者更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文献的核心精髓,并指导如何应用于工作实践。医信现已累计报道了源自全球5,628个国际医学专业刊物的123,816篇微论文及专业图片和表格9万余张,在提升广大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专业知识和临床能力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推进我国继续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具有深远的影响。医信采用领先的TMT(Technology,Media,Telecom)技术研发出智能推荐系统,依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卫技人员的需求及其自身知识积淀水平,动态地收集、跟踪、统计、解析和重组,在坚持实用性、针对性和前沿性的前提下,精准及时的进行个性化内容推荐,并可对本学科、跨学科内容进行追溯关联,形成知识网络。分层次、分内容的学习架构,使所有学习者都能够获得适合自身需求的个性化内容,极大的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提高了他们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每个学科每周为用户主动推送5-10篇微论文,每篇微论文的阅读时长约2-3分钟,用户可随时随地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每天用不超过10分钟即可了解本学科的最新进展,显著提升了学习效率。对于感兴趣的相关内容,用户可通过附属链接直接查看原文,并通过医信推荐阅读相关文献,实现深度学习。用户可对微论文进行点赞、收藏、转发和评论,以在线讨论的形式进行提问、沟通交流,探讨经验,开展学习互动,还可以自行邀请同行、仰慕专家和添加好友等方式拓展交流范围,结识更多的专业同行。医信微论文的年量约1.3万篇,年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评论数量超3万条,收藏/点赞/转发总数超7万次;阅读微论文的用户中高级职称占18.7%,中级职称占41.8%,初级职称(及其它)占39.5%;其中45%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武汉七个城市,其它用户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医信微论文正以其方便、灵活、高效等优势在我国继续医学教育工作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并越来越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2.2直播及回放

我国每年召开的部级和省(市)级继续医学教育培训项目众多,但大多数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却因工作、费用、主办方人数控制等原因,难以参与现场学习[5]。医信利用互联网技术跨越时间、空间的特性,将线下培训实时迁移到互联网移动终端,使广大学习者尤其是边远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学习对象,能够实时观看在线培训或培训视频回放,拓宽了学习者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丰富了继续医学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医信在此类活动中是技术支持平台,可帮助项目主办方建立线上数字会场,会前预告,开展议程管理,沟通专家讲者,统计线上报名情况,现场/线上进行扫码签到;培训过程中直播专家讲授内容,同时还可以同步播放演讲PPT、进行投票评选、开展线上互动交流、发放电子问卷等;能够永久保存视频资料,精准记录参会者行为数据,汇总统计全程学习交流数据。医信可以为每一个在此平台举办的培训项目提供真实可靠、科学的教学过程和反馈情况的数据支持。包括主会场及各分会场的主讲人员信息,演讲时长,线上线下的学习人数,每个学员的进场时间、离场时间、学习时长、线上互动次数、问卷/考核反馈情况,统计参加学习者的专业分布、职称分布、地域分布,并定期反馈会后视频的回放情况等。近3年来医信已累计直播会议/培训/系列讲座500余场,包括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全科医师培训等方面的培训和课程。累计参加学习人次超50万次,特别是2020年1月至12月,线上培训和直播成为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线上参会人数已远超线下会场参会人数,更多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通过此种便捷高效的方式获取本学科、交叉学科及跨学科的前沿学科进展和同行经验,不仅为他们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也大大降低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学习成本。医信根据学习者注册的专业,在“推荐”专栏中每周推送十余个相关学科的培训项目活动信息,愿意参加的用户可预先报名,即可不断接收到来自平台提供的项目信息进展情况和提醒消息。对于无法参加现场学习的用户,可按照活动名称、讲者姓名或专业词条进行检索,随时随地观看培训项目的直播/回放;对于现场参会者,因无法同时参加各个分会场的学习,也可通过医信平台观看其它分会场的视频回放。医信直播和回放均开放评论,在培训中和培训后用户都可随时提问和评论,与讲者进行沟通,解除疑问,或发表专业见解和评论,交流经验和体会。医信现已有专业点评与评论五万余条,形成了独特而珍贵的内容资源。2020年大量现场培训项目被迫取消、延期或以网络直播形式进行,医信在此一年期间开放直播活动300余场,如中国国际高血压大会、京津冀急诊急救高峰论坛、北京骨科年会等,涵盖37个专业,其中部级项目占21%,省市级项目占48%,相关机构及科研团队活动占31%。可观看视频回放超6000条,总学习人数超10万人,总观看人次近200万人次。直播线上交流超5万条,学习者中高级职称占14.2%,中级职称占33.4%,初级职称(及其它)占52.4%;其中26.7%的用户来自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成都、南京六个城市,其它广泛分布于全国29个省的多个市县地区。

2.3精选SCI期刊

为了方便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快速便捷的从微论文中链接原文,医信从SCI期刊数据库中筛选出与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关系最为密切的覆盖42个临床及相关医学专业的5,628本刊物,将这些期刊的历史文献进行索引,目前已完成100多万篇精选摘要,进行数字化转换后进行,英文原文内容通过医信智能翻译功能可实现一键翻译转为中文,大大提高了检索阅读英文文献的便捷性和阅读效率。医信平台将上述内容进行结构化和数字化,提取每篇文章的标题、作者、文章来源、关键词、正文内容、图表内容、发表时间和参考文献等字段,可根据任意字段进行检索排序,通过简便的操作即可快速精确检索和定位内容,提高了广大医务工作者获取知识的效率和精确度。

2.4医学名词规范

鉴于医学科学的严谨性和科学性的需要,为便于用户查询和规范医学名词的使用,医信平台与国家名词委员会(http://www.cnctst.cn)合作,陆续将各医学专业的名词进行全面系统化的梳理,并进行数字化转化,努力推进医学专业内容等标准化、规范化和专业化进程,目前正陆续进行各医学专业词条整理和数据转化工作。

3总结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