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技术论文范例

基因技术论文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1

正在快速发展中的印刷电子技术显然已经形成为一个新兴的产业,逐步引发了一场电子技术的革命。印刷电子技术的推进应用与材料科技、电子科技以及制造科技紧密相关,从而近些年电子电气和化学材料领域的相关国际知名公司如西门子(Siemens)、因特尔(Intel)、摩托罗拉(Motorola)、东芝(Toshiba)、索尼(Sony)、飞利浦(Phillips)、三星(Samsung),乐金(LG)、惠普(HP)、通用(GE)、霍尼威尔(Honeywell)及巴斯夫(BASF)、杜邦(DuPont)、拜尔(Bayer)、默克(Merck)等纷纷拆巨资开展印刷电子技术方面的研究。欧盟早在第5、第6、第7框架计划下已持续投入了数十亿欧元进行了研发,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相关企业技术研发都致力于通过研究开发、集成制造不同功能的低成本印刷电子产品,来满足日常生活的各种用途。一些知名咨询公司如英国IDTechEx、德国PolyIC、美国NanoMarkets分析认为未来20年新兴的印刷电子产业可以达到3000亿美元,市场规模将会逐步比硅电子产业还要大。印刷电子技术不仅会影响电子业、封装业、硅芯片业和显示业,而且对印刷电路板(PCB)和传统印刷业等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都会造成巨大的影响。

二、印刷电子与传统制造电子的比较

目前传统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发展已经十分成熟,这是一种以半导体单晶硅为衬底材料的微电子集成电路技术,硅基集成电路制造工艺包括薄膜沉积、高温烧结、光刻、腐蚀、封装等,这种传统制造电子所采用的蚀刻制备方法称为“减法生产”。传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优点在于精度高、性能好,缺点则是成本高,而且蚀刻环节产生大量重金属废液,造成环境污染。另外,电子制造工艺中的高温烧结环节对衬底材料有一定要求,柔性衬底材料,比如塑料薄膜、纸张、纤维等上面很难实现电子的制造。然而,印刷电子技术是将具有导电、介电或半导体性能的电子材料配成可以流畅印刷的功能油墨,按照所需电子线路设计印刷图案,通过印刷的方式将这些特殊油墨印刷到衬底材料上。通过印刷方法将功能油墨层层叠加制备,完成对集成电路的各组成部件的制造,这种用印刷的方式制造集成电路的方式是一种“加成法”。

印刷加成制造技术工艺简单,成本低,可实现大面积、大批量生产;免于蚀刻处理,没有原材料浪费,环保无污染。虽然目前在产品精度和性能上还无法与传统制作技术抗衡,但它对衬底材料没有耐高温、硬度等要求,因而应用范围更广。很显然,印刷电子制造技术独特的优势与长处,可以补齐传统电子制造技术中的“短板”,但它也有自身存在的缺陷与局限,并非所有的电子器件和产品都能通过印刷的方式进行制造。因此,可以预测印刷电子技术并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随着先进功能材料研究研发和工艺技术上的不断发展,印刷电子技术在产品精度等方面的性能已有很大的突破和提升。虽然,现在印刷电子与传统的电子制造技术相比稍显稚嫩,但是,印刷电子技术由于在“大面积、低成本、柔性化、环保”诸多方面的优势,在以后的发展中探索、找准适合自身的应用与市场化发展空间将会获得巨大的发展潜力。

三、印刷电子技术特点

印刷电子的制备工艺不单单是将印刷技术简单的在电子制造中的重复,因此,在实际应用印刷电子技术进行电子制造过程中不要把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完全等同对待。传统印刷品如书刊、杂志、报纸的功能是用来看的,至于包装印刷品其功能往往是用于运输、保护、展示或者其他,而印刷电子产品,根据其实际用途主要在于做导体、半导体、绝缘体方面,无疑要求具备突出的电学方面功能。除了认识到产品形态与功能方面的区分,印刷电子与传统印刷在制造工艺上也不能等尔视之。首先,从印刷材料的角度来看,印刷电子油墨与传统印刷油墨显然不是为了类似的需求进行制备的。

目前,油墨要求在传统印刷中大多强调流变性与印刷方式的匹配,分散性与印刷效果的完美再现等方面,在印刷电子的应用中,印刷材料还要与电子产品所需要的导电性能、透明度等相适应。例如,目前为了实现电子产品的高精度、高分辨率,现有的材料已经很难满足其要求,使得用到的原材料必须纳米化。这也使得把近几年来研究较多的纳米材料应用技术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的印刷电子技术联系起来成为可能。毫不夸张地说,印刷电子材料的发展决定着印刷电子的发展,材料研发的问题目前国内诸多科研院所都在进行相关研究研发工作。例如,中科院化学所喷墨打印制备金属纳米颗粒导电透明膜的研究、中科院苏州纳米所柔性大面积印刷透明导电膜技术、北京印刷学院纳米银制备技术等。因此,印刷电子产业化工作与全面的了解、研究印刷电子材料是紧密相连的。传统印刷设备不能简单的直接用于印刷电子领域,要经过适当的改造。在产品的印前和印后处理等环节,印刷电子也会有一些不同于传统印刷的要求。

四、印刷电子制备工艺

随着印刷电子制备工艺的不断发展,根据不同的印刷电子需求丝网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喷墨印刷等几大印刷方式结合自身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技术领域都实现了应用。目前在印刷电子领域的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丝网印刷电子技术,丝网印刷电子具有以下优点:(1)设备制备成本低,制版操作比较简单;(2)对基材和油墨的适应性较强,不同基材或者不同的表面均可以印刷,油墨无论是亲油型还是亲水型只要可从网孔中漏印下来均可实现印刷;(3)印刷至基材表面得到薄膜的膜厚较厚,可达到几十微米,远远厚于其他印刷方式,这可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电子器件的电学性能。另外,凹版印刷、凸版印刷、胶版印刷等传统印刷工艺技术分别因其高速、含挥发性溶剂、接触印刷、高精度等方面的突出优势也在印刷电子领域获得了应用。目前,喷墨打印技术的推广以及其优越的非接触印刷工艺特点,在印刷电子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喷墨打印技术可以实现非接触多点打印,制备多功能印刷电子,在电子产品制造、科学研究研发等方面实现了诸多应用。

五、总结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2

众所周知,视觉艺术不仅仅运用于印刷美术设计中,其还被广泛地应用于绘画、建筑艺术、实用装饰、影视、工艺品以及雕塑中。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塑造各种可以供人观看的造型艺术。视觉艺术的形式通常表现为动态影视视觉艺术、平面绘画作品以及三维雕塑艺术作品。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更新,人们为传达各种有用的信息,自己创造出各种视觉较为形象的物质,这些物质逐渐成为人们相互交流信息的基本手段。这些物质现今被我们称之为“视觉艺术”。在印刷美术设计的过程中,视觉艺术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吸引受众的眼球,使得印刷美术设计能够在较大范围内很好地传播。可见,视觉艺术对人们的生活和历史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但是,在视觉艺术不断被运用的过程中,设计师们却很难对其进行具体的定义。现今人们对视觉艺术概念的定义普遍以瑞士语言学家提出的“视觉艺术一中运用不同形式的语言”为准。当然,不同的设计师对视觉艺术的定义都有其不同的解释。随着人类文化的不断进步,视觉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重要性逐渐凸现出来。将视觉艺术运用与设计中的代表人物要数包豪斯、梵高、卡巴乔。在他们的设计中,视觉艺术表现尤为突出。

2印刷美术设计中视觉艺术的运用

梵高的向日葵之所以如此受欢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视觉艺术在其中所起到的作用。足以可见视觉艺术在设计中的重要作用。

2.1视觉艺术,营造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冲击

人们在欣赏印刷美术作品时,普遍会通观整部美术作品,在视觉上产生总体效果之后,视线会停留于印刷美术作品中的某一处。可见,这个地方就是整个艺术作品的“视觉中心”。只有长时间停留于视觉中心之后,人们才会将视线移动,欣赏整部作品。从这个欣赏的过程就可以发现,印刷美术作品在设计的过程中主要需要加强作品中视觉中心的处理,只有在处理好视觉中心的前提下,人们才能够被该印刷美术作品所吸引。在印刷美术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从三个方面将视觉艺术运用于设计中。首先,突出印刷美术作品的主题。通过视觉艺术,在设计印刷美术作品时,将主题充分体现出来。其次,巧妙地运用图形搭配,彰显印刷美术设计的特色。印刷美术设计可以巧妙地进行图形搭配,将作品的特色展现给读者。最后,突出视觉中心。在印刷美术设计的过程中,处理好视觉中心才能够设计好印刷美术作品。

2.2视觉艺术,形成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美感

好的作品,通过其形象的设计和生动的表现,能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将视觉艺术运用于印刷美术设计中,不仅可以增强作品的流畅性,还可以提升作品内容的趣致性。其实,在印刷美术作品涉及的过程中,加强视觉艺术的设计,可以增添印刷美术作品设计的“表情”。印刷美术作品的表情,是其视觉美感形成的主要因素。印刷美术设计的美感是通过读者的视觉感受到的。在作品设计的过程中,将各种视觉因素结合起来,使得整部作品形成既统一又变化多样的视觉效果。让印刷美术设计作品充满美感和灵性。

2.3视觉艺术,减轻印刷美术设计的视觉压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多元化的生活产生出了多元化的读者。在琳琅满目的艺术作品中,印刷美术作品如何在极短的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让读者获取更多的信息,是印刷美术作品发展中的一个难题。因此,将视觉艺术融入印刷美术作品的设计中,不仅可以吸引读者的眼球,还能够让读者在欣赏的过程中减轻视觉压力。读者在艺术作品欣赏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定的视觉压力。印刷美术设计中的视觉艺术可以减小视觉压力,不会让读者在欣赏中产生疲劳感,从而促使印刷美术作品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3结语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3

传统《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首先注重对学生“知识目标”的传授,比如印花的定义、印花的方法和原理等等,而忽略了对学生“能力目标”的培养;其次是仅以老师讲课的水平来评价课程效果,学生动手动脑的机会相对较小;再次,虽然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都引进了高职校园,但真正执行起来仍然是换汤不换药,遵循着老的一套方法;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对于建立学生“自我学习,终生学习”的现代学习观没有很好地在课程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

二、“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欠缺是其被社会认可的一大障碍之一。“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主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其职业性、开放性及实践性原则帮助高职院校学生轻松迈入社会。

(一)课程设置依据

通过走访企业、行业和召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确定专业建设目标是培养具有染整产品加工工艺设计、实施、调整,印染新产品开发、印染产品质量控制、染整测配色、纺织品贸易及染料助剂检测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理念,根据实践专家职业成长过程,由最初的一线操作工,经过几年职业生涯,职位升迁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能力发展规律序化所经历的行动领域,由实践专家描述在升迁阶段所需知识,形成学习领域课程。本专业实践专家通过头脑风暴法,共分析、罗列出代表性工作任务30个,继而归纳、提炼出典型工作任务4个。根据职业成长规律和学习认知规律将企业实践专家提炼出来的4个典型工作任务转变为9门专业核心课程。其中,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转变为含“印花技术及实训”在内的四门课程。由此可见: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染整工艺实施”是本学习领域课程设置的依据。

(二)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理念

本课程是以职业活动导向来设计的,是工作过程系统化、情境化的学习领域课程,按照过程分模块对课程内容进行序化,强调对隐性知识,也就是过程性知识的获取。

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确定工作岗位;通过工作岗分析描述典型工作任务;根据典型工作任务要求确定课程学习目标;根据学习目标去进行学习情境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案设计、课程评价体系设计等。

三、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组织与安排

戴士弘教授认为,知识和能力之间是绝对不能等同起来的,而且它们之间存在一条很深的沟,填平这道沟只有一个根本性办法,那就是“实训”。隐性知识在某种意义上相当于在实训中“知道如何做”的知识。本课程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组织的基本思路是:通过企业调研,分析本课程企业工作岗位及其工作内容,选取、序化教学内容,设计学习情境;并在每个学习情境设计相应的学习任务和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目标,实现工作即学习的理念。

(一)教学内容选取

本课程根据调研结果,确定了教学内容,总课时54学时,针对学生对前导课程的学习基础,由简单到复杂依次学习印花基础知识、直接印花技术、综合印花技术及印花技术提升等四个模块的知识。能力培养按先简单后复杂的原则,前一个单元获得的技能为后一个单元技能搭建了必要的阶梯,后一个单元又在前一个单元的基础上进行技能训练的提升。

(二)教学内容的实施

本课程打破传统的学科性课程体系,按企业岗位能力要求和印花产品的生产过程序化、组织学习内容,设计学习任务与工作项目,实现学习内容与职业岗位工作任务的一致。课程实施项目化教学,要求以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为背景,因此,要以工厂订单样品为来样,分析来样的面料、质量要求、助剂的选用,启发学生进行印花工艺设计,一般先发放任务书,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查阅资料,对所要做的产品有一定的认识,再由老师讲解方法,并且师范给学生看,并指出操作注意事项,然后学生学做,老师指导,通过教、学、做完成任务,教师将专业理论、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要求等工作过程融入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以模块四(印花技术提升)中的项目2(印花工艺的制定)为例,在课程开始前,成立兴趣小组,教师和小组长一起备课,上课前教师发放工作任务书,学生在接到老师布置的工作项目任务单后,小组成员在工作页引导文引导下,通过老师的讲授指导,查阅教材、专业书刊、专业网络等资料,获取完成工作项目的相关知识和信息,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为下一步控制工作计划做好准备;学生根据印花来样以及工作项目任务单要求,独自完成工艺设计、仪器设备选用、操作步骤设计等,完成工作计划的制定,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确定工作实施计划,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在实训室进行工作计划的实施,完成工作任务或产品,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小组成员对工作结果(任务数据或工作产品)进行分析,发现问题,查找原因,最终确定调整后工艺,并填写工作页相关栏目,完成项目报告;小组成员以PPT形式,汇报工作情况,展示工作成果,并进行自我评价;老师和其他小组成员根据该小组的工作情况和工作成果的质量给予评价,各小组均展示,评价后,老师就本工作项目作最后的点评和总结,完成本学习情境的教学。

(三)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

1.教学模式

本课程采用以典型产品或任务为载体,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法教学。本课程在每个学习情境中设计一个或几个典型学习任务,每个学习任务设计对应的工作项目,通过“理实一体化”工作项目的实施完成学习任务。在实施工作项目时,首先随机将学生分成工作小组,每组3-4人,并在老师设计的项目工作页的引导下,按“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六步法”进行工作,即从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和评估完成整个教学过程。

2.教学方法

本课程总体上采用的是项目化“六步法”教学,但在每一步具体实施过程中,由于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又分别运用案例引导、阅读探究、小组讨论、团队合作、角色模拟、理实一体、学做合一等多种教学方法。

3.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应用

借助于多媒体教学课件辅助教学,将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平面的变为立体的,抽象的变为具体的,微观的变为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2)专业机房的应用

本专业机房配有先进的电脑分色制版软件,可实现图案的扫描输入,图案的分色、图案的修改、图案的排版、黑白稿的打印输出等功能,完成电脑分色制感光底稿的目的,为本课程印花制版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3)现代化先进仪器、设备的应用

本专业实训室配有多种先进的印花产品加工设备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设备,为本课程印花产品工艺实施和印花产品质量检测的现代化教学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4)现代网络的应用

本课程网站、学校数字化学习中心和国内有关专业网站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四)课程考评方法

《印花技术及实训》这门课程的考核采用校内考核与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鉴于本课程除了有相关理论外,还涉及实训,采用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方法,在考核评价中,不能拘泥于常规实训报告、实训总结等对显性知识的考核方式,在这里,从隐性知识管理的角度,教师还应该加入更多新的考核方法,比如反思札记、实训叙事、逸事记录等分析学生的隐性知识对于他们理解和解决问题的影响,本课程的总评成绩包括两部分内容:校内考核和职业技能鉴定,其中,校内考核重在过程考核,占总评成绩的50%,包括学习态度(20%)、实训报告(15%)、实训叙事(15%)、反思札记(20%)、期末成绩(30%)等;社会化考核以学生通过印花制版工职业技能鉴定为依据,技能鉴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50%.

四、课程改革初见成效

(一)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

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该首先注重“知识的应用”,并不是知识体系。职业教育的课程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在课程标准的制定过程中,重点突出课程目标中的能力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会××,能××”的目标。

(二)课程效果的评价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直观实例出发,按照初学者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兴趣,会站在初学者的立场上对待学生。初学者对于知识的积累应该是从具体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感性到理性逐步深化。教师在课堂上努力实现真正的互动,这种互动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起立答题,而是给学生真正的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总结经验,从而形成和自己经验相关的隐性知识。

(三)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改革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所谓教无定法,只要学生有兴趣,能主动参与,在能力上有提高,使用各种模式都是可以的,不限制唯一的教学模式。教师的隐性知识可以通过内化和外化的形式被学生感知。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教师的隐性知识,在良性隐性知识的影响下形成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同时,教师也在与学生的交往中,产生新的教育模式,从而促使自己更新已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四)使学生增强了培养“自我学习能力”的信心

通过精心设计的项目教学,为学生自主获取隐性知识创造条件,使学生的核心职业能力得到形成和培养。高职学生毕业后入行快,上岗竞争优势明显,但是基本功欠缺,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需要在工作岗位上自我学习时,就有可能不如别人。在课程改革过程中,制定合理的激励体制,不但注重显性知识,更加注重高职学生隐性知识的获取,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使高职学生的知识不但“好用”,而且“经用”。这样才能不断进步,才能在自己的行业领域中永远走在前面。

五、《印花技术及实训》课程需要继续改进的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专业“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

基于隐性知识管理的项目化课程教学更加注重对隐性知识的传递,职业教育对教师在实践方面具有很高的要求。“双师型”是职业教育对教师的基本要求。进一步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重点在如何使教师的隐性知识显性化以及怎样达到隐性知识共享的最大化。可以尝试组织教师参加国内外培训、下企业挂职锻炼、组织本校(或本专业)的教学经验介绍或者组织教师教学竞赛等方式来实现教师隐性知识的有效共享。在这一方面,也需要学院建立一定的激励保障措施,来推进这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让高职学生更加坚定“终身学习,学以致用”的科学学习观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4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尽管很多学生照明设计作业的视觉效果较好,但在照明设计的理性思考方面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与兄弟院校交流后得知,这些问题在其它高校也普遍存在。主要是:1.学生在布置顶平面时,往往将重点放在灯具与顶平面的构图关系上,很少主动地思考光在室内空间可能产生的实际效果,仅凭视觉感受被动地完成灯具布置;2.对照明器具的数量及可能产生的实际照度与亮度考虑得过少(更别提光源的功率、光色、灯具配光曲线等设计细节了),设计作业中常常出现照明器具布置数量过多的情况,若予以实施极易导致空间照度过大、亮度过高,并产生能源浪费的现象;3.3D效果图中对灯光效果的模拟过于随意,灯具数量与顶平面图不吻合,即效果图的灯具设置和顶平面的灯具布置是分离的,效果图绘制过程中主要依据视觉效果增减灯具和调整亮度,并不与顶平面图完全对应。事实上,这种绘图方式也无可厚非,毕竟3D软件研发者的初衷,就是靠绘图者视觉的感受调整灯光效果,而非高仿真性,但问题在于,工程实施的主要依据是顶平面图,并非效果图,那么要保证效果图中的灯光效果在实际工程中能够实现,这显然不太可能。上述问题的出现并持续存在,必定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问题,究其原因,应有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学生对照明设计方案的可实施性不够重视。就多数情况而言,学生的课程作业基本以虚拟设计为主,实施的可能性较小,从而导致教师与学生过度迷恋纸面上的感性虚拟效果,较少理性地计算对实际照明效果有重要影响的物理数据;第二,照明专业教师匮乏。近些年,照明技术的进展日新月异,照明设计也逐步走向专业化,然而,我国的照明设计教育依然比较落后,国内比较成熟的涉及照明专业的院系较少,而仅有的这些院系在照明设计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各种问题,如复旦大学的培养对象侧重于光源与灯具的研发,相对国内急缺的照明设计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差距。教育的落后也导致了从事照明设计教育专业教师的不足,尽管国内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都开设有照明设计课程,但任课教师多为非专业人员,他们更注重照明灯具的造型设计,照明的表现手法与视觉效果,缺少对照明技术知识的传授,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第三,教学设施不健全。光线是无形的,并不以物质形态存在,它的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教学的特殊性,即不通过实验教学仅靠理论授课和虚拟设计难以真正让学生理解照明,只有在真实的场景中体验照明并对其进行实测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照明设计水平。然而,我国多数院校的室内照明设计教学一直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由于受经费、师资能力等各种因素限制,绝大多数高校室内设计专业都缺少照明实验室,造成学生没有动手操作并体验照明的机会,更没有实测各种光环境的条件,使学生无法真正理解照明物理量的视觉意义,始终无法调动起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兴趣。由此可知,室内照明设计作业出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条件限制,短期内难以解决,当前迫切需要找到一种简单易行的应对方法。实践经验表明,照明模拟技术对辅助专业设计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国内外得到了普遍认可,因此,笔者认为,将照明模拟技术引入室内照明设计课或室内设计专项课能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述问题的发生。

二、照明模拟软件的选取

将照明模拟技术引入室内设计教学,虽然难以解决光环境的真实体验问题,但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照明技术的基本知识,对学生深入认识照明物理量的视觉意义也有一定帮助。本文所指的照明模拟软件不同于3D效果图制作软件,虽然这些软件也能输出三维的照明场景效果图,但场景图的照明效果与模型中照明器具的位置及参数有直接关系,换言之,模型中的照明器具是决定照明效果的关键因素(3D效果图的照明效果并非完全是照明器具决定的,照明器具也没有具体的灯具型号、照明功率等各项参数),这种照明效果更接近方案实施后的真实场景,具有高仿真性,对于这一点,照明模拟软件与3D效果图制作软件有本质的不同。一言以蔽之,如果学生能够熟练使用照明模拟软件,那么,在设计照明方案时也能较准确地控制照明的最终实施效果,因此,将软件引入教学有其必要性。相关文献表明,目前,市场上大约有50多款商业照明软件,这些软件有的侧重于自然采光,有的侧重于人工照明,至今并未发现能兼顾二者的照明模拟软件。从辅助设计的角度出发,自然采光软件方面:Ecotect、Radiance和Daysim比较适于设计专业学生学习;人工照明软件方面:比较成熟的是Agi32和Dialux,但Agi32价格昂贵,学生难以接受,Dialux具有易用性好、计算精确度高、可免费使用等优点,适于学生学习、掌握。对照明设计专业的学生而言,自然采光和人工照明两个方面的软件都有必要掌握,但对于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只掌握一款人工照明软件也基本能满足专业学习的要求。主要原因是:1.自然采光软件主要为建筑设计服务,对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对室内设计专业的重要程度有所降低,相反,人工照明软件对室内设计专业的学生比较重要;2.由于室内设计专业学制时间短(一般4年),学习课程门类较多,在有限学制内安排多门照明软件课,难度较大。因此,笔者建议,将人工照明模拟软件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即可。

三、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的途径与方法

照明模拟软件Dialux是德国DIAL公司与多家国际知名灯具厂家联合共同投资研发的一款人工光照明软件(其自然光的计算能力较弱),1992年,该软件正式推出,目前是欧洲最顶级的专业照明软件之一。Dialux界面友好、使用简单,兼容性强,得到了众多著名灯具厂商的灯具插件支持,可广泛用于建筑、景观、道路、隧道等灯光场景计算、模拟。另外,该软件版本更新较快,可免费下载使用,尽管有建模能力弱、渲染效果不真实等缺陷,但并不妨碍这款软件在亚太地区的推广,目前,已成为我国使用最广泛的照明模拟软件。Dialux软件的主要操作流程是:首先搭建仿真模型并赋予材质;然后置入家具和灯具;最后进行照明计算,自动生成报表。报表内容主要有灯具信息、测光结果、眩光值、3D效果图、伪色图、各室内界面的照度值、亮度值等。可以说,计算结果不仅有照明的视觉场景文件也有量化数据信息,能够全面衡量照明方案的质量。这种操作模式适于空间及灯具排列比较复杂的照明场景计算(如专卖店、餐厅等空间),输出报表的内容也比较全面,但对于办公室、教室等比较简单的照明场景,采用这种模式就过于麻烦。因此,Dialux从3.1版开始,就提供了精灵操作模式,这种模式适于空间比较规则并采用均质照明的设计方案,依据设计方案输入空间尺寸、界面反射比、灯具款式、数量及位置等信息,软件便可快速计算出工作面照度并渲染出灯光场景图,尽管报表输出内容较少,但操作过程极其方便、快捷,非常适合辅助办公、学校、医疗等空间的照明方案设计。精灵模式的另一特点是操作界面易懂,即便使用者没有受过专门的软件培训,也能很快了解、并掌握该模式的操作、使用方法。

(一)引入途径

将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首先要解决软件的学习问题,结合室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软件学习可从如下三个途径解决。第一,开设专门的Dialux软件课。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开设Cad、3DMax、Photoshop等软件课程,如果课时允许,可对教学计划适当调整,将Dialux加入软件课程,较早地解决该软件的学习问题,为后期的照明设计课和设计专项课打好基础。笔者认为,20个课时基本能完成该课程的讲授和学习。第二,在照明设计课中增加软件学习内容。如果软件课程中无法增加Dialux,也可以尝试在照明设计课中学习。照明设计课主要解决照明基础理论与照明设计问题,但照明设计如果仅停留在概念和视觉层面,没有光的量化信息,不能称之为完整的照明设计。尽管软件学习会占用、挤压本应用于方案设计的时间,但与专门的软件课不同,在此阶段学习Dialux,能够很快用于辅助照明方案的设计,对于此,也可以说是该课程学习Dialux的一个优势。第三,在设计专项课中学习Dialux。可以说,在设计专项课中学习该软件,不是太好的途径,毕竟设计专项课主要解决的是各类空间的综合设计问题,涉及内容多,课程时间紧,而照明设计仅是设计专项中的一个要素而已。但各院校状况不同,出于各种原因,有时也只能将Dialux设置在某个设计专项课中。如果采用这种途径,也只能要求学生掌握Dialux精灵模式的操作即可(4个课时基本可以熟练掌握),换言之,通过精灵模式辅助照明设计,至少能保证设计方案中灯具的款式及数量不会出现大的问题,对于照明细节,则不能过于苛求。

(二)引入方法

将Dialux引入室内设计教学可达到两个目的:其一,对于均质照明设计,学生通过反复模拟训练,能够掌握照明设计的一般规律,以此为基础,在不依靠软件的情况下,凭借模拟阶段积累的经验,也可以顺利完成照明方案而不会出现原则性错误;其二,对于非均质复杂性照明设计,通过软件的仿真模拟与计算,能发现设计方案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以模拟结果为参照依据,可将原照明方案修正得更为合理。为达到上述目的,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将模拟技术与设计课程紧密结合至关重要,而方法的选择要基于软件的特性及课程的需要,可从如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规则空间、均质照明的教学方法。前文已经提到,对于办公、教学、医疗等以工作、学习为主的场所,其空间一般比较规则,主要采用均质的一般照明方式。对此类空间,可采用Dialux的精灵操作模式,通过系列照明模拟训练掌握照明设计的基本规律。方法是:设定空间原型和照度标准(照度标准参考建筑照明规范要求),选用一款常用的照明器具(格栅灯具或筒灯)作为一般性照明的光源,均质排列灯具后进行模拟计算,观察灯光场景效果图、等照度图和测光结果,若工作面照度计算结果与设定标准相差太大,可调整灯具数量然后再次计算,直至找到理想的照明方案。以此类推,在保持空间三维尺寸和照度标准不变的情况下,依次改变常用照明器具,并对不同灯具照明方案的模拟结果进行比较,经反复对比,可初步掌握类似空间照明器具的选用与排列规律。以此为基础,还可以在不改变照明器具款式的情况下,改变空间的尺寸和灯具数量,观察计算结果有什么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教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目的基本可以达到。第二,非规则空间、非均质照明的教学方法。很多商业类室内设计项目,其空间形态往往变化较大,照明方式也强调个性化、艺术化,对这类空间的照明设计,不能说没有规律可循,但探寻个性化照明方案的设计规律本身没有太大意义。因此,对商业类空间的照明设计,采用Dialux对其仿真模拟,发现问题并进行方案修正更为重要。显然,Dialux的精灵操作模式无法满足这类空间照明模拟的要求,需要使用另一种更复杂的操作模式。与第一种教学方法不同,商业类空间的教学应尽量与课程实践相结合,如可在照明设计课中安排小型商业空间照明的设计任务,或在商业空间的设计专项课中,要求学生对设计专项的照明方案进行模拟、计算,根据模拟结果,进一步优化设计。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经过多个设计案例的实践,基本可以熟练掌握Dialux辅助商业空间照明设计的流程与方法。

四、结语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5

我国技术引进的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50-1978),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进行经济建设的一个突出矛盾就是技术落后。20世纪50年代,我国将建设重工业和国防工业作为主要目标,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大规模进口了包括冶金、动力、机械和航空等领域的成套设备和相关技术。该阶段技术引进的主要特点是,以156项工程为代表的2000项左右的成套设备和相关技术,进口数量有限、进口的形式较为单一,其内容主要集中在购买成套设备方面。这个时期,技术引进由国家主导,所需资金由国家支付。第一阶段的后期则主要从日本等国引进设备和技术。第二阶段(1979-1990),改革开放以后,国内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建设速度不断加快,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技术进口的需求。技术引进的领域和规模进一步扩展。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是,技术引进的领域由生产领域扩展到日常生活领域;引进主体由国家转变为政府和企业相结合。第三阶段(1991-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尤其是加入WTO以来,我国与国际上的技术交往日趋频繁,作为市场竞争主体的企业,对技术引进的需求不断加大。技术引进和技术合作在更为广泛的领域全面展开。该阶段的主要特点是,技术引进的规模和数量大幅增加、引进方式多样化、融资方式多样化、外资企业在技术引进中的比重加大、引进主体多样化。

二、目前我国技术引进与自主创新存在的问题

在国际技术交流中,企业是开展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主体。企业由于受到信息、资金、能力以及追逐盈利的诸多限制,使得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效果受到很大影响。另外,技术的输出方也会设置不同程度的障碍。因此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过程中产生了下面的主要问题。技术引进重硬件、轻软件。在技术引进中,成套设备等硬件的比例远远超过软件比例,造成软硬搭配不协调。这种引进结构虽然短期内可以提高产品的制造水平,但不利于我国科技进步的发展。实质上,这种技术引进只是购买了具有一定限度的生产力,而并未充分得到与所付出的巨大代价相平衡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产权。技术引进存在盲目性,重复性,消化吸收不够。在现实中,由于受信息不对称和统一协调引进机制不健全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在引进技术时缺少总体规划,忽视相互协调与合作,缺乏技术引进的经验,可行性研究不充分,结果导致同类技术重复引进,造成资源的浪费。另外,在引进技术中过度依赖引进,不能有效地提高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核心技术和关键装备少,技术引进总体水平低,。统计数据表明:跨国公司向中国企业转移的绝大部分技术都是属于非一流的。缺乏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高端利润被跨国公司攫取,使得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面临“空心化”(缺乏核心技术)和“边缘化”(技术水平落后)的危险。企业技术引进资金缺乏持续的支撑。引进技术需要巨额资金,有些情况下还需要后续资金支持。目前,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够完善,企业融资受到各方面的限制,导致我国企业用于技术引进的资金匮乏。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能力,成为我国企业提高技术水平,发展高新技术的障碍。

三、企业技术引进的有效措施

在技术引进中应该注重引进适用技术。在引进对象方面,要从产品主导逐步转向侧重于产业基础技术、核心技术和高新技术。在引进目的方面,要从生产制造、替代进口转向侧重于消化创新,同时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建立技术引进信息系统。我国技术主管部门应着手构建技术引进信息系统,使企业能够全面、及时地了解国际上先进技术的前沿动态和同行业现有技术水平。技术引进信息系统使企业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由于对国际先进技术和同行业企业技术引进信息不知晓,而发生的盲目引进和重复引进。注重技术引进的可行性论证。要把技术引进的前期论证作为技术引进的必不可少的环节。技术引进可行性论证要体现引进技术的可能性、可靠性、国外同类技术的扩散意愿程度、引进技术对企业技术进步贡献、拟引进技术的生命周期以及企业吸收创新可能程度等内容。在技术引进中要特别重视智力的引进。我国企业应当特别重视高科技人才的引进,特别是关键领域的优秀科技管理人才。人才是企业提高科技水平的主导力量。依靠引进高水平的科技人才,企业可以快速形成自主开发和创新能力,进而可持续性地开发出新技术和新产品,并促使本企业科技队伍更快的成长。

四、网络经济对企业技术引进和自主创新的影响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6

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两面性,多媒体在中职音乐教学中也一样。一方面,多媒体的应用,使课本上很多抽象的音乐知识,更形象具体化的传达给学生们,通过多媒体可以生动的把音乐的美带给大家,让学生们更容易了解音乐中蕴含的思想。让学生们观看视频欣赏音乐,就排除了以往教学死记硬背的现象,转变成为在观看中潜移默化,这样就会更加印象深刻。另一方面,如果教师过度的利用视频教学的话,就很有可能忽略了音乐的主要知识,这些主要的内容需要讲解一下,而不是单单观看视频就能了解到的,这样就导致忘了上音乐课的主要目的。所以,教师应该要清楚音乐的教学重点,而不是一味的欣赏视频,基础的重点的知识还是需要讲解一下,视频那些只是辅助教学而已,不能过分依赖。

二、中职音乐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时应注意的问题

尽管多媒体教学有众多的优势,可是也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中教师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合理的运用多媒体。

1、精心设计的课件不能完全替代板书。

老师在板书的同时,一步一步的演示,给了学生慢慢思考和接受的时间,如果完全使用多媒体的话,可能学生还没吸收,就过了,缺少了一个过程,学生的内部消化能力肯定不理想,所以要板书和多媒体要适当的运用,才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

2、学生要处于主导作用,以便于开发创新精神。

多媒体的课件是事先准备计划好的,长期下去,学生就体现不他们的主体地位,就算他们可以通过多媒体学习到基础知识,但却不利于他们自主的学习,所以不能让计算机变成主导,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3、突出教学重点。

音乐课件是为了辅助中职音乐教学而产生的,课件的制作使用过程应该以教学和学生为中心,课件里的内容要和课本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免偏离了教学的目的,要吸引学生的同时,也要达到教学的目的,要让学生把教学的内容把握好。

三、多媒体在中职音乐教学的应用

1、投影机的使用。

在传统的教学中,老师往往要准备很多东西,例如大歌纸、图片和音乐播放器等等,还要在黑板上写一堆重点,这样不仅要花费很多的时间,而且会让学生们容易走神,更不要说对音乐有兴趣了,课堂的节奏没抓好,断断续续得太久,会让学生听不好课,没心思听下去。现在有了投影机就不一样了,老师可以在课外准备好所有的资料,只需要按几个按钮,马上就可以投影到大屏幕上,可以使欣赏课中的乐器介绍更形象、准确。

2、多媒体播放器的使用。

在多媒体播放器上可以播放CD、VCD、DVD以及电脑里存放的音乐文件等,在大屏幕上播放着音乐,就使学生们好像置身于音乐厅一样,尽情的享受着音乐的熏陶,因此精彩的音乐也会触碰到学生们的心灵,引发学生们学习的热情。

3、利用多媒体演绎音乐。

教师在演绎一个作品时,可以同时利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内容,这样学生们就可以从视觉和听觉出发,譬如在演奏《蓝色多瑙河》时,在大屏幕上同时欣赏那多瑙河的波光粼粼和沿岸美丽动人的风景,这真是视觉和听觉上的盛宴啊,使他们如同身临其境,感受那美妙的感觉,听着那动人的音乐,这样他们对音乐也会有更全面而深刻的理解。

4、MIDI音乐的插入使用。

多媒体电脑就像是一个大乐队那样,里面包含了世界上大部分乐器的声音,这样教师们就再也不用担心找不到乐器而烦恼了,随时可以在电脑上创作和改编乐曲。

5、电脑曲库的使用。

现在的电脑里一般都拥有很大的内存,里面可以存储很多作品,教师就可以把从古到今,不同国家,不同领域的所有具有代表性的音乐家存在电脑里,有了这一功能,教师就可以随时调动出所需要的曲目播放出来,播放器也可以把作者的肖像和作曲背景等用文字的形式显示出来,还有那些五线谱例。这样的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同时使用了他们的视觉与听觉等多种器官,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佳状态。

6、文字处理。

跟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现在多媒体的文字处理方式不太一样了,文字有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效果出现在大屏幕上,如旋转出现,从底部出现等等,这都刺激了学生们的视觉,加深了他们对文字内容的记忆,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趣味性。

四、结语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7

一、“教学”与“互动”

什么样的学习模式才能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教学实效呢?探索信息技术有机融入音乐课堂教学的教学模式,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孩子们参与共同制作课件,通过师生之间互动、信息技术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一起来完成一节课的学习任务,这样才能形成最合理的学习模式,切实提高教学实效,取得最有效的教学效果。目前,信息技术作为最先进的教学媒体走进了我们的音乐课堂,有了这个载体,师生之间的交流多了,信息的反馈也及时了。

如艺术课《拉拉钩》的学习。我组织孩子们自己动手查找有关友情的资料,平日里同学之间吵架和和好的场面,用相机拍下,以课件幻灯片的形式展示出来,他们知道了同学间要团结友爱,对友情也有了新的认识,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互动学会了搜集、提取和整合信息,这是传统的教学无法实现的。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呆板单一的,如果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就能将学生轻松、自然地吸引到创设的歌曲意境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拉近了。如教学《拉拉钩》一课时,我精心设计一个环节———“和好如初”:预先录制班里几位同学想对好朋友说的心里话,插入到课件中。在课堂上,学生唱到了“我们都是好朋友呀”这句歌词时,教师提问:“想听听好朋友间的心里话吗?”“想!”“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但是有的时候也会有矛盾。

有几位同学委托老师,想将心里话跟他们的好朋友说出来。认真听听是谁呢?”班级立刻安静了下来,几十双眼睛紧盯着屏幕。课件播放着,我看到同学们眼里泛着的泪光,我知道他们被感动了!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时,任何的解说都是多余的了。《音乐新课程标准》指出,音乐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等优点,为教学服务。因此,在设计《鸟儿的音乐会》这一课的课件时,我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依靠学生自主操作,互动学习,结合视听进行欣赏。在课件中的歌曲范唱,用同学们喜欢的卡通鸟儿形象,制造音乐学习氛围。学唱歌曲反复播放,以加强学习者对主题旋律的记忆。如果学生能够在计算机教室上这一节课,效果更好。两人一台计算机,在教师的控制下,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在电脑的画面中,获得了鸟儿的相关信息,如珍稀鸟类、鸟类生存环境、如何保护人类的好朋友———小鸟等知识。他们边听边看,自由选择课件中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主动参与到本课的学习中,学生乐学、爱学,教师也不需要大量的讲解,把更多的精力用于引导孩子学好歌曲,寓教于乐。

二、“求同”与“个性”

传统的“求同”教育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现代的“个性”教育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与创造能力,因此,如何完善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迫在眉睫。如我面向全市开放的一节公开课《我和音乐来跳舞》,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我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不同民族、不同风格、不同情绪、不同节奏、不同力度、不同速度、不同音色、不同节拍的乐曲输入到课件内做成动画,点击动画,学生能直接获得音响。

基因技术论文范文8

进行有声乐谱教学,在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同时,还要将传统音乐教育运用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以作为音乐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当乐谱在播放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发现有音符播放错误的时候,就会想音符修改的问题。此时,教师可以将鼠标修改操作展示给学生。用鼠标选种错误的音符,对音符的时值修改之后,再点击播放,以确认音乐是否能够播放正确,修改完成的乐谱要及时保存。在音乐软件的菜单中有多种保存格式,通常会使用默认格式,很多学生喜欢将文件保存为MP3格式,以便于随时播放。在文件菜单中,还有MID格式和MUS格式以及各种图片格式。为了能够让学生熟悉修改和保存操作,音乐教师需要对于每一种保存操作都演示一遍。

二、运用现代音乐对于有声乐谱教学进一步探讨

为了促进音乐教学的师生互动关系,教师可以设计探讨式问题,让学生展开合作式讨论。将有声乐谱教学以欣赏课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以《幻想曲2000》为例,这部音乐是迪斯尼动画大师们所制作的动画片中的插曲。在教学课堂上通过多媒体课件播放动植物的精彩动画表演,让学生通过欣赏动画来体会这不朽的乐章。学生聆听计算机所演奏出来的音乐,特别是发出学生所熟悉的电子琴声音,就会在计算机与电子琴之间建立起必然的联系。教师在播放过音乐之后,让学生明白通过MIDI协议,就可以在电子琴与计算机之间进行通信处理。此外,计算机会运用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对电子琴演奏的每一个细节都记录下来。音乐编辑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编辑、保存。教师对这些操作都可以进行演示,以让学生熟悉音乐的编辑和保存的功能。如果采用传统的音乐教学方式,音乐智能演奏一遍,无法对正误进行比较。而使用计算机进行音乐教学,可以监听任意的音轨,并能够将音乐播放出来。启动Cakewalk音乐程序,就会出现主界面,各种重要窗口都呈现出来,教师要边操作,边讲解。针对乐曲的内容,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运用计算机网络查找资料,根据所获得资料整理思路,以引导学生对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延展。学生运用多媒体查阅资料的过程,就是自我学习的过程,并逐渐地以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课堂教学内容以深入理解。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中学生音乐教学,可以鼓励学生围绕着教师的问题独立学习。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授课程序为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当学生的个体选题确定下来之后,通过学生自主学结出学习成果,针对信息反馈作出教学评价。

三、小学数字化音乐教育的教学效果

以信息技术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优化教学,为音乐教育搭建了合作学习的平台。传统的音乐教育只对学生的听觉具有一定的冲击力,因此在音乐教学上较为单一,以被普遍使用的教学工具钢琴、电子琴或者是录音机等作为辅助工具。信息多媒体技术被引入到中小学音乐教育当中,使虚幻的音乐形象通过动态的画面、声音及文字合成为一体,给学生以新的感受。以识谱教学为例,采用打谱软件操作,可以将音乐的乐谱识别与音乐之间形成对应的关系。教师通过这样的有声教学的方式,会对学生以视觉和听觉的刺激,激发起学生对音乐的情感,并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当中。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