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论文范例

教育评价论文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1

教学是学校各项工作的核心,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实现教育的目的。为了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必须提出相应的要求,并监督学校严格按照要求执行。教学评价就是在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原则的基础上,采用多样化的技术和手段,对教学过程及教学结果给予客观的价值判断,为改进教学效果提供有效的评价信息。简单来说,教学评价就是要对学校教学是否达到教学质量要求进行判断和评价。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可以为学校决策者的方针制定提供可用信息,有针对性地对教学进行优化。教学评价在我国有自己的发展模式,是在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教学实际形成的教学评价模式。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会对教学的质和量进行分别的评价,通常包含硬评价和软评价两个方面。学校的教学评价对象是全体的授课教师,其中包括本校教师和外聘代课的教师,评价的主要内容是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教学评价的评价指标通常包括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教堂教学评价等。教师教学工作的综合评价包括对教师教学能力、工作态度、教学质量等方面的评价;课堂教学评价主要是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等重要方面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可以由学校的领导层对教学做出评价,也可以采用同僚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方式等,通常情况下会将多种评价方式综合运用,这样的评价结果更加客观和全面。

2中职教育教学评价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对高级技术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同时也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社会和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纷纷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但随之而来的是生源质量的下降以及教学水平的降低,使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质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国务院和相关教育部门对中职教育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在开展多样化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在政府的政策指引之下,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招收了大批中职学生。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与时展相适应,与时俱进,全面发展的综合技术人才,在毕业之后可以马上投入到社会生产第一线。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价,提高中职教育的教学水平。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学进行评价,可以客观准确地找到教学中存在的不足,通过全面、科学、客观、真实的教学评价,获得有价值的教学评价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对教学工作进行具体的改进,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整体效果。因此,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进行科学、系统的教学评价十分有必要。

3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3.1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输送大量具有高技能和技术的专业人才,大部分中职教育将工作的重点放在了教学工作中,却没有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对于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性,缺乏对教学评价工作的重视。教学评价是学校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对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效果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缺乏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通常会导致教学活动无序,教学质量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地提高,从而影响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

3.2教学评价观念和方法落后

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由于缺少对教学评价的重视,在教学评价过程中的评价理念比较落后,使得教学评价的方法和手段也比较陈旧,无法实现高效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包含两个层次的内涵,既需要先进的评价理念和思想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也需要先进的评价技术对评价工作进行实施。但从中职教育实际的教学评价现状来看,这两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落后的教学评价理念自然导致手段和方法的落后。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采用人工问卷的形式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不但会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评价结果也很容易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

3.3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在中等职业教育学校之中,教学评价并没有得到全面的开展,很多中职教育之中甚至没有开展教学评价,国家相关部门对于教育评价方面的规定也较少,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发展很不健全。一些学校响应国家号召,也在学校之内制定了部分规章制度用以保障教学评价的顺利实施和科学运行,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在评价内容、评价指标、评价机制等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使得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无法得到保障。中职教育教学评价体系的不健全,使得教学评价的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过分关注分数评价,缺乏描述性的评价,教学评价的综合性存在问题。

3.4评价内容不合理造成结果失真

一些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进行教学评价时,不但采取的手段和方法比较落后,评价内容设置也很不合理,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实际不相符,使得教学评价的结果不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教学的实际情况。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主要停留在对理论教学的评价之上,缺少对实践教学的评价,也很少根据社会需求和岗位需要对评价内容进行设计,这样的评价内容使得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实训教学的部分,与教学目标出现很大的背离。一些评价指标的概括性太强,语句表达比较泛化,学生无法对这样的问题进行具体的回答,使教学评价结果出现偏差,还有的学生出于个人因素考虑,不愿意给自己的教师评低分,使得教学评价之中的主观因素较强。

4中职教育教学评价改进策略

4.1提高对教学评价的重视

加大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评价宣传,国家和相关教育部门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文件,对中职教育教学评价工作进行具体的规定,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对教学评价的重视。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和艰巨的任务,教学评价在提高中职教育教学水平方面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4.2采用先进的教学评价理念和方法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工作必须采用先进的教学理念进行指导,坚持实事求是,注重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将教学评价进行彻底的落实。在进行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市场需求,与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办学实际进行紧密的结合,确保教育教学评价工作的科学、全面开展。在教学评价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采取先进的评价方法和手段,对原始的评价方式进行及时的更新,采用自动化的评价系统和设备,提高教学评价的效率,避免对人力、物力等资源的浪费。

4.3建立健全教学评价体系

在提高对教学评价重视程度的基础上,强化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建设,完善各项评价指标,设置合适的教学评价内容,使教学评价体系更加全面、合理。全面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必须包含教学评价主体、教学评价内容、教学评价指标、教学评价方法、教学评价反馈等主要内容,分别对各项内容进行合理的建设,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特别要注意教学评价体系中的教学评价反馈,将教学评价的结论信息进行有效的整合,用于指导教学实践,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提高。

4.4依托自学考试开展中职教育第三方评价

在中职教育中开展第三方评价有利于强化中职教育的职业性,推动中职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中职教育的教育教学质量及社会认可度,塑造职教品牌,增强中职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自学考试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及国家考试相结合的教育考试制度,具有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自学考试自建立之初就一直坚持教考分离的原则,一直以独立第三方的身份评价考生的学业成绩,以国家的名义对学习者的教育成果加以认定。中职教育与自学考试同属职业教育范畴,二者有共同的职业属性,提供相互沟通的基础。自学考试有较高的认可度和影响力,开放、灵活,依托自学考试可以快捷地构建高效、权威、低成本的第三方评价体系。

5结语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2

传统的中职职业教育、教学计划性太强,理论高于实践,普遍采用演绎式或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没有良好的知识基础,无法掌握完整的学科体系知识。说明这种学科体系的教学模式已完全不适应中职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深化学校教学模式改革,可以通过项目教学、模拟教学和岗位教学,提升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创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岗位化教学。

1.1创新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教学

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在于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深入结合,创造性地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实现“理实一体化”。使学生的课堂教学与企业实训相对接,理论课与实践课并进,穿插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在时间、空间上有机地融为一体。项目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项目教学的创新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深入企业调研,与企业专家共同研究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项目,并进行项目教学评价。将企业真实生产产品引入校内生产实训基地,并将真实产品经教学转化,开发出能够开展教学的教学项目。

1.2深化岗位化教学

实现课岗对接,即学生开设课程与企业岗位相对接。主要学习针对数控专业岗位的主要技能知识。突出职业岗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岗位教学法根据企业具体岗位的工作情况设计教学方案,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变成了工作过程,真正实现了学习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实践过程中,可以将学生分成多组,互相配合,按工作流程同时进行岗位实践。岗位化教学实际就是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是针对与数控专业紧密相关的职业“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从中小微企业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按照企业的实际工作岗位,采用“资讯、决策、计划、实施、检查和评价”六步法组成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师的组织、协调与引导下,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通过独立自主与同伴合作中“获取资讯、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反馈评价”,在亲自“动手加工零件”的实践中,掌握相应的职业技能、习得对应的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知识和能力体系。

2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

充分利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趋势,运用行业前沿信息,共同制定和实施专业培养方案,调整教学计划,合理设置课程,修改教学内容,改革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多元化评价模式。充分发挥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企业行业专家的作用,共同建立学校内部评价与社会外部评价相结合的、科学的、完善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具体内容如下。

2.1评价模式的多元化

在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将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典型职业活动目标细化,以岗位和职业资格能力要求为依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制定多层面的评价标准。

1)根据工作过程中的表现,对学生专业知识、新工艺、新方法、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合作态度、创新意识、客观处事能力等进行综合评价。

2)根据企业要求和专业实际,参照课程标准,将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依据,制定过程性考核方案,确定有针对性、分层次的考核内容和评价标准。一是评价标准细化,校企双方依据课程标准对考核内容、考核方式、考核标准、考核工具进行认真地设计。二是评价内容多元化,在评价标准中要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如出勤、学习态度、行业规范、专业技能、任务效果、职业素养等。三是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评价。在专业课程中引入企业评价,使学生技能水平更接近工作实际。学生在自评、他评的活动中学会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整。四是评价方式多元化,采用任务考核、项目考核、案例分析、技能大赛、成果展示等多种方式进行。

2.2建设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

改革传统的理论考试形式,采用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技能鉴定形式。每年通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及时了解企业行业对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水平的要求,学校专业教师与企业行业专家共同制定理论考试内容和实际操作考核内容,并适时修改。技能评价分阶段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技能鉴定和生产评价。阶段评价采用学生小组互评、个人自评、专业教师抽查评价相结合方式进行,重点是实训过程中操作规范评价、过程质量达标评价。技能鉴定型评价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教学计划结合国家工种职业标准,进行学生技能综合评价,重点是学生实训课业标准。技能鉴定由行业技能鉴定机构按照相关标准对学生进行国家技能水平鉴定。将学生各项考核情况及生产实习情况汇总、分析、反馈,进行生产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果,结合社会需求动态调整专业教学内容,完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技能鉴定为核心的评价模式虽然属于终结性评价,应该以具体的产品来实施评定。但是由于进行的是职业教育,所以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同样重视项目加工过程评价,重视每个学生动手操作的每个步骤,重视每个个体的情感及职业素养,从而激励学生改进工作和学习,为企业培养输送优秀人才。

3结束语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3

社会艺术教育开展的途径有很多种,其中当今社会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就是一个个稚嫩的肩膀背着各种乐器在家长的带领下来到当地的一些艺术培训机构参加各大艺术院校组织的业余水平等级考试,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考级”。众所周知的“艺考热”“考级热”在当今已经不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作为一种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国家和地方似乎也没有出台什么行之有效的政策或方法去遏制它们的不良发展,一直任其随波泛滥。艺术考级自1987年传入我国内地以来,虽仅仅经历了短暂的二十几个春秋,但考级市场的发展之快,在社会和群众中的影响力之大是无法比拟的,即使这种考级制度还略显年轻,还不健全仍有漏洞,但也已经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评价体制并且惯用至今。就拿音乐考级来说,其实质就是由该领域的专家制定好每个等级演唱或演奏的固定曲目,应试者若能驾驭得了该曲目便通过考试并获得相应等级的证书,反之就被淘汰出局。仍以音乐专业为例,我国目前共有音乐学院九所,每个音乐学院都有其面向社会且针对业余音乐水平的等级考试,而且各院校考级办法几乎一致,考试内容大多是要求应试者演唱或演奏该级别内规定的一首或两首特定曲目,评审团老师们进行统一打分,最终结果取决于评审老师们的综合意见。各院校考级制度的不同之处无非是同一级别不同院校规定的考试曲目难度之间的差异,即不同院校在同一级别上对应试者的要求不同。这就造成了考级制度的一个弊端,也是我们常看到的一种现象:某个音乐爱好者通过了这所音乐学院的业余十级考试,但他在另外一所音乐学院的等级考试中却只能拿到业余八级的证书。这里并不是说前者院校不如后者,而是表明每个学院对于相同级别的考试所要求考生达到的音乐水平不同,或者说对于相同的水平,不同院校有不同的归档,这充分说明了艺术水平的高低实际上并无统一的评价标准。

二、建立教育评价体系等级制度的必要性

当然,任何事物都要求我们必须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大多从事艺术教育方面研究的学者已经将这种发展趋势下会造成的不良后果总结的非常详尽,笔者在此就不一一重复例举,而是简单谈谈其另外有利的一面。尽管我们多次重申艺术教育是一种审美教育,强调艺术水平划分等级既不科学也不人性,艺术不能仅仅注重技艺,那样便只会培养出工匠而非艺术家;或许也有人会说这样的等级制度缺乏人性,甚至会使一些音乐爱好者遭受心灵上的打击从而放弃对音乐以及对艺术的喜爱和追求。但在目前的情况来看,不论是等级也好标准也罢,这是我们检验应试者真实水平的唯一途径,就像一年一度的高考,我们根本无法在短期内找到一个更加科学合理的择优方法将它取而代之。这种分级制度或许在相对非专业的社会艺术教育来说这仅仅是一个衡量标准,而然一旦将这样的制度与我们高等艺术院校的专业性艺术教育相结合,那么它的功效就会被无限放大,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教育质量问题,这是当下保证学校教育质量的最为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同时也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和更加优秀的艺术人才提供了专业方面的水平依据。

三、高校艺术教育与社会业余艺术考级制度的关系

笔者之所以提出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可以借鉴社会业余艺术考级制度这一新思路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首先从理论上来讲

社会艺术教育近几年的发展基本上已经相当成熟,虽然仍有一些制度上的问题需要改善,但毕竟已有其相对完整的一套管理和评价体系,相比之下,各高校的艺术教育制度在这些方面明显“自愧不如”,那么将社会业余水平测评体系中的一些已经成熟或相对完善的制度和评价办法有的放矢地借鉴到各大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至少在理论上可以成为我国学校艺术教育制度改革的一次创新。

(2)其次从评价体系自身的初衷来看

无论是专业的艺术教育或是业余的艺术教育,其教育目的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简单直观的目的无非是使受教育者在某项艺术科目上达到一定的技艺和水平,从而实现无论是教授或者表演的能力,而评价体系就是检验教育者是否达到了各自的教育目的,同时受教育者是否具备了应有的艺术能力的一个标尺。无论是业余的还是专业的艺术教育,他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是一样的,评价体系在他们各自教育体制中发挥的作用也是相同的,这是二者可以相互借鉴的前提基础。

(3)再次从艺术教育的本质来看

不管是社会艺术教育还是学校艺术教育,艺术教育的实质终归是通过对受教育者在艺术理论、艺术技巧、艺术实践等一系列知识的言传身授,从而培养其艺术感知、艺术鉴赏、艺术表现、艺术创造等能力的过程,是一种审美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最大的不同在于受教育群体的差异,但无论对于哪一类人群进行艺术教育,其审美教育、情感教育的本质是不以客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改变的。因此,艺术教育的本质是连接社会考级制度与高校艺术教育评价体系之间的纽带。

(4)最后从社会艺术教育在我国发展所经历的客观事实来看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4

通过查阅文献和在美国访学期间对美国东西海岸著名大学和知名大学的一些理工科课程考试试题进行了研究,其考题大多数来源于实际问题的解决,其最突出的优势就是考核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如加工一个特定功能的部件,该选择什么性能的材料?加工过程有什么特别的工艺要求?如何检验评价最终成品的功能?物料成本多少?有时试题中夹有学生兴趣问卷,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英国和日本,大学课程的考核则注重能力考查,考试的层次和内容多元化。在国内,尽管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口号喊了二三十年,可高校现行的考试体系依然存在违背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宗旨的弊端。课程学习的考查依然主要沿袭几十年来采用的闭卷笔试形式,绝大多数的课程考试的内容以课堂教学采用的课本为唯一的内容。这样的考试几乎都可以在书本上找到答案,忽略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查。因此,随着教育改革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方向的不断推进,改革现行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势在必行,设计不同层次的考试形式,内容新颖、科学性和趣味性强的试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探索和创新。

二、高校现行课程教学考试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讲,高校现行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基本上是传统考试制度延续,这种考试制度的弊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对考试评价目的认识层面出现偏差。

(1)注重考试过程和试卷分数,轻视考试信息分析。课程考试的目的之一在于更充分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情况;反映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改进教学方法。而现行的考试虽然也要求教师对考试试卷反映的教学问题进行分析,但实际上大多数对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教学问题及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分析只是敷衍应付而已。

(2)现有的考试体系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不适于素质教育模式改革。高校教育的评价体系直接决定高校培养和造就人才的模式。然而现行的考试关注的是学生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忽略了学生个性化发展和创造力的考察。在知识经济为主要特征的今天,这样的考试导向不利于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同时也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人才大量需求的新要求。

2.考试形式限制了学生多方面能力培养。

高校的课程考试绝大部分在课程教学结束后或期末进行,考试成绩对学生学习优劣的评价占据了很大的权重。显然,一次考试,因受试卷考题涵盖的教学内容及主要知识点的考查限制,很难完整地反映学生获取的知识水平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仅凭期末考试成绩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反映教学全过程的实际效果。不同性质课程的特点很难通过一次闭卷笔试体现,一次闭卷考试形式也难以按教学大纲的要求考查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及运用知识的综合技能,从而导致学生仅为应付考试过关而学习,限制了自身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高校现行的课程考试体系呈现如下特点:闭卷考试多,开卷考试少;笔试方式多,面试、答辩考试少;理论考试多,技能、操作、实践能力考察少;统一考试多,因材施考少。最后,目前高校课程考试评价体系直接导致学生只关注分数不重视能力,因为考试分数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升级、毕业、学位等,而且还成为大多数高校学生奖学金、评优推优的主要依据。

3.考试内容呆板,阻碍了学生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展示。

至今,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命题范围只限课堂所讲授的内容,通常很少顾及对教学大纲所要求掌握的知识体系的全盘考虑。主要体现在:

(1)命题内容几乎局限于教材和课堂笔记。考查的只是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死记硬背,体现不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这样的考试极大制约了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知识面狭窄,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2)试题类型缺乏新意。长期以来,国内绝大多数高校课程考试题型几乎主要采用填空、单选、多选、判断、简答等有限的传统题型,而综合性与设计性考题、分析论述题等主观性试题较少。这种几十年不变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的新发展。

4.试卷命题质量不高。

高质量的试题应该体现出学生对知识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全面考察以及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一套高质量的试题,除应符合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外,还应检验出老师实现教学目标的情况和测试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程度和水平,不仅如此,还应能区别测出每个学生学习情况的个体的差异。

5.教师命题自由度受限,妨碍“因材施考”。

高等教育的宗旨除传授知识外,更主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独立判断与选择的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协作精神等当今社会所要求的基本素质。高校课程教学的重点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会学生如何发现问题、分析和总结问题的方法;真正做到授人以渔,使学生能终身受用;鼓励学生在质疑中思维。然而,现行的考试制度与此宗旨似乎背道而驰。受教学大纲的限制,同一门课程由若干不同教师授课,而不同老师教授的学生采用同一试题测评,要求试题必须完全符合教学大纲,且教师授课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事教学活动。这样的课程教学只会限制充分发挥每个教师的教学特色、扼杀学生的个性。

三、几点建议

高等教育应以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根本。高等教育现行的管理培养模式单一化和标准化与全社会对人才多样化和人才成长模式多样化的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我国的教育方针早就强调全面均衡发展,而如今几乎所有高校都在用统一流程和标准的“流水线”进行人才生产,鲜有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和环境;与此同时,标准化考试的引入使得教育工作者及其管理者方便用“标准答案”统一学生的思维,不乐见甚至很难容忍学生对教育现状提出的批评。这些在高校教育理念中刻下的深深的烙印处处体现在我们的管理和培养模式和对课程教学活动的评价即考试中,限制着学生个性的发展与创新意识的养成。

1.破除传统“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建立科学的教与学的考试评价体系。

破除“分数决定一切”的旧观念是教学考试评价体系改革的前提。科学的考试评价制度强调的是人的素质的全面协调发展,应体现从“人”出发。课程教学考试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状况,更重要的是通过考试评价活动引导学生学会主动积极学习,促进学生强化掌握知识的能力。同时,科学的评价制度要求增加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考查,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体现其教育功能。因此,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为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营造良好的思想氛围,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推进高校素质教育和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都有重大意义。

(1)确立课程考试是对前一段课程学习的学习效果总结不是为了课程学习过关。毋庸讳言,不少在校大学生有“60分万岁”的思想,其可怕之处就是为课程过关而学习,其后果就是消极应付课程学习,渐渐失去学习兴趣。

(2)树立考试是师生对课程教学的一种互动方式的理念,不是课程教学的结束。通过考试,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知晓自己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过程中的疏忽和缺陷,以便日后与学生的交流中能针对性指出前期学习中的不足,鼓励他们积极思考和深入探索。

2.树立构建主义学习思想,激励大学生主动积极学习。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师生间知识的简单传递,而是学生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弄清事物的本质、规律及内在联系,将所学知识所反映的信息尽量与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实现对新信息意义的构建。二是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对已有的知识的再理解与再创造过程。这种过程必须是由学生自己亲自去完成,其他人替代不了。对刚入大学的学生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常见问题并不困难,但他们对老师的依耐性导致缺乏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一旦遇见新情况、新问题就显得束手无策。

3.针对课程特点,改进充实新型评价考试形式。

现在大学课程教学的教与学评价还主要是卷面考试,很难全面反映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和运用的真实水平和能力,这种评价分数不能够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

(1)依据课程内容特点,选择有效可行的科学考试方式。大学课程考试基本形式主要有:闭卷考试、开卷考试、面试或答辩考试、操作合作考试和网络考试等形式。不同的考试形式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来说,对于平行班教学课程考试,由于涉及考试效率与环境容易控制等因素,大多习惯采用闭卷考试形式,这种考试考查的知识面广,可设计的题型多。对知识的理解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学习能力和查阅资料的能力的考核,开卷考试有独到的优势。面试或答辩考试不仅能客观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广度与深度,还可以全面考查和检测其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反应能力、想象能力、环境适应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以及心理素质、仪表风度和个性特征等。这种开放式的面试或答辩考试既能将学生置于提问范围所创设的环境中,让其随心所欲运用所学知识表达自己的见解,充分展现自己的才能,又能较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操作技能和协作素质相关的能力评价,操作合作考试是较好的考试形式。此外,这种考试能够较好地增进学生间的相互配合与分工协作,促进学生的团队精神。计算机网络考试方式,不但可以有效评价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还可以客观考核学生的认知能力。在信息化社会应加强研究和开发这种考试评价方法,大力完善并推广这种高效绿色的考试方法。

(2)改进规范评价标准,让考试有机地融合于学习全过程。基于考试评价实践的现实,充分完善和规范课程评价考核的制度建设,增强其科学性和有效性是关键。通过评价考核的导向效应,最终实现课程教学评价考核目标多元化、考核内容多样化、考核方式灵活化以及考核评价个性化的改革。

(3)通过课程考核实现“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作为评价教学活动质量的重要手段,考试要实现全面、客观和公正评价的目标,评价工作就必须贯穿教学全过程。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可设计一些讨论题或小论文,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师安排讨论学生论文中的各种问题,鼓励创新,营造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氛围,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课程结束后,通过设计若干个综合题,以开卷的形式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查阅文献完成考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独自或小组合作完成考试。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调研和查阅文献的实际能力,还增强实际写作能力,分散减轻了学生期末考试压力,让考试变成实现和体验自我价值的一种“游戏”,引导大学教育向能力培养方向迈进。

4.依据大纲创新设计考试内容。

现行的考试命题大多数是知识再现型,考试考查的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不是对知识的构建能力和创新能力。当今社会对人才能力需求的日益提高,要求高校课程教育考试在内容上应坚持考查能力为主,同时注重培养和考查创新精神,公正客观评价综合素质。这就要求老师在考试命题和评分标准方面力求开放性和人性化。

(1)考试命题不仅要着重立足培养目标的全局,反映课程教学的目的,还要激发学生独立思考,突出能力考核,评价标准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独到见解。大学教育应该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开放。这种开放性要求:教师命题要事先设置好问题背景,科学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全面进行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考查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试题答案无标准化答案。根据试题的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可充分发挥想象进行解答。答题方法的开放。允许学生采取各种有效的答题方法,鼓励创造性思维。

(2)考核评价标准人性化。命题的开放性也决定了评价标准的灵活性。人性化的评价标准将激励学生通过研究,得出有创意并符合科学的答案从而获优异成绩,而根据教材原文或课堂笔记做出答案的学生则不能得到高分奖励。这种人性化的评价标准使得学生在考试过程中乐于独立思考,勇于展现自己的个性和创新能力。

四、总结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5

(一)高等教育水平的定义

1.存在事实。

高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它的运行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无论是否进行对比分析,它的水平也是既定事实,只是通过比较来评判它的高低才能体现其现实意义。例如,2011年、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分别达到了3167万人、3325万人,这两个数字表示了在2011、2012两年高等教育在校生人数水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数据。

2.发展事实。

发展无分高低、大小,变化即发展。从时间的视角将高等教育相关要素进行自我比较,得到的就是发展的水平。仍以在校生人数为例,2012年比2011年增长了158万人。

3.相对事实。

单纯意义上的高等教育水平我们不能直接确定它是好还是坏、是高还是低,但我们对其进行横向、纵向的比较后得出它的相对水平,从而确定其在整体范围内的位置。例如,将中国的高等教育水平与其他各国高等教育水平比较得出的结论就是各国高等教育的相对水平,从而观察我国的高等教育水平是否达到国际先进水准。

4.动态事实。

在评价高等教育水平时,假如选择的参考标准不同,得到的结论是有差异的。例如,选择的比较时间点不同、比较的对象不同,得到的结论都有可能不同。

(二)人作为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出发点和归宿

1.时代背景。

“以人为本”是个顺应时展的主题,随着新时代的到来和迅猛发展,“以人为本”的哲学理念和思维方式渐渐地被人们重视、研究和讨论,人们将之运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付诸于实践。近年来,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几乎都在强调以人为本。我国在执政方面也一直将其视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治国理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中国梦”的核心目标是顺利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目前知识经济引领全球,世界各国拼的已经不是物质,而是具有知识、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储量。究其根本,我国要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就要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高等教育为国家的发展提供高素质、高技能人才。高等教育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解决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目的,也是基础、前提要求。

2.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

人是一切活动的主体和承担者,又是一切事物最终的根据和本质。当代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内在要求明确把人理解为一切事物的根据和本质。从高等教育的起源和发展来看,高等教育是将人作为培养对象的社会活动,整个高等教育活动的从头到尾都由人来参与完成,人是高等教育的主体。教育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是人,教育的目的是更好地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以人为本”是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以人为本”中的“本”其实质就是根本、动力、目的,说的就是社会活动中要把人看成是发展的根本要素、动力源泉、最终目的。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符合社会需求、具有全面综合素质的人。这一点正迎合了“以人为本”的内涵。由于人才在中国发展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故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人才。目前被国际上或是国内广大专家学者普遍接受的观点是高等教育具有三项基本职能:人才培养职能、科学研究职能、社会服务职能。将人才培养视为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必要的、科学的。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在高等教育基本实现人才培养工作标准化、制度化后而演化出的新的职能,并且也都包含着人才培养的本质内容。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影响着国家的经济和科技的发展,人才为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也决定了国家在世界范围内的综合竞争实力。高等教育的目标是为了提高国家的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和造就成千上万富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级人才。所以培养人才不仅是高等教育的“始能”也是高等教育的“核能”。

3.评价中“人”的地位。

马克思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和永恒主题,也是人类不懈追求而又永无止境的目标。高等教育是“以人为本”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注重“人”的社会性,因此活动水平的高与低就要以“人”作为评价基础,针对人的发展情况做相应的分析。人的社会性本质是人们各自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根本性质,是人们在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中显现出来的个人社会特质、群体社会特质。高等教育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在高等教育过程中,人们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相互促进、相互影响。此活动“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学生和教师。“以人为本”高等教育是把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作为根本动力,在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时,把满足教师和学生的全面需求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的指标作为重中之重,作为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是以生为本: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是学生,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服务。高等教育水平最终体现在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评价高等教育水平归根结底是对学生各方面水平的评价。二是以师为辅: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研究为何强调教师方面?因为教师是完成人才培养工作的主要劳动者,是能够促进高等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实现教育管理目标的重要力量。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拥有高素质、高效能、高创新的教师队伍,才能培养出高质量、高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才能使高校人力资本循环模式良性发展、可持续性发展。因此,教师的各方面水平是保障优质高等教育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

高等教育的核心职能是人才培养,通过对人的培养过程的研究,探寻到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外延。高等教育水平的外延包括高等教育投入水平、高等教育过程水平、高等教育产出水平。本文将人的培养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投入、过程、产出。因此,从对人的培养的角度出发,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三个维度,分别为高等教育投入、高等教育过程和高等教育产出三个基本要素。高等教育投入为高等教育水平的形成提供了入口保证,为高等教育活动提供必要的资源,是保障高等教育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它制约着高等教育过程的实施及高等教育产出的实现,直接对高等教育的水平产生影响。高等教育过程是实现高等教育水平的途径,为高等教育提供场所和条件平台,对高等教育水平起到了长期影响作用。高等教育产出是高等教育带来的结果,是高等教育水平评价的最重要依据。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应该基于高等教育对人的培养过程的内涵和外延的合理认识,从影响和关系高等教育的种种因素中去分析概括。结合以生为本和以师为辅两方面建立高等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三、高等教育水平指标体系的建立

遵循上述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思路,本文从高等教育的根本目的出发,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建立了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本体系的目标层是高等教育水平;准则层由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组成;子准则层分别将学生和教师下设三个维度即投入、过程、产出;指标层在上述三个方面细分为若干个终极指标。通过对高等教育的理论分析、研究文献及专家咨询,对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进行了初选和完善,初步的指标体系作为预选指标集包括23个指标。结合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全面性原则,并且体现文章的主旨思想“以人为本”的重要性,笔者在预选指标集的基础上加入新的指标构成了符合高等教育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学生方面:在“投入”这一子准则层中剔除“生均专项补助经费”,更换成“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比重”这一指标,专项补助经费占教育总经费的比值能够综合反映出政府对高等教育特定项目、特定领域的重视程度,确保专款专用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加入“城镇在校生与农村在校生人数之比”揭示了国家或地方对高等教育的普及状况,若城镇新生的比例过高,说明高等教育对农村学生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体现国家的宏观战略思想“公平正义”。在“过程”中加入“获得奖学金人数比例”,设计合理的奖学金获得比例会增强激励作用。在“产出”中加入“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我国高等教育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单一、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不对接等问题。岗位需求数与相关专业毕业人数契合度能够真实地反映我国高等教育在哪些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不足,所以我们可以用其作为评价我国高等教育水平的重要指标。教师方面:在“过程”子准则层中加入三个新的指标,包括“教学方案的合理性”、“奖励制度的合理性”、“考评制度的合理性”。高等教育管理是高等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面对高等教育大众化,高等教育管理模式进入窘境。例如: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交叉课程过多、方法雷同,导致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无异,不能更好地选拔人才,区分研究生教育与本科生教育才能达到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的目的。用教学方案的合理性来反映这一现象,并从中得到改进的启示。如果针对教师的奖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公正合理,就能激发教师的竞争意识,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准,最终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撑。综上所述,最终确定的高等教育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由2个一级指标,6个二级指标,28个三级指标构成。

四、总结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6

成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主要有三个作用:一是导向作用。通过教学效果评价能够对学生的课程学习和教师课程教学进行方向性引导,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及评价方式都是学生和教师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努力的方向。此外,通过教学评价,还可以引导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诊断作用。通过评价,可以找出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评价反馈,帮助师生改进教学中存在问题,改善教学效果,改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评价,可以对师生的教与学进行鉴定。对教师而言,鉴定其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学能力的高低、教学潜力的大小等;对学生而言,鉴定其学习能力、学业水平、发展潜力等。三是激励作用。通过评价,可以对成人课堂教学效果展开奖惩,激励师生努力工作和学习,从而在成人课堂教学中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一般来说,公正科学的评价,可以提高师生的积极性;反之,不公正的评价可能导致教学效果的降低。

二、成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存在什么问题

成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存在的首要问题是评价制度建立问题。我国的成人教育进行了许多年,培养了许多成年人,但是很少有单位建立起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全日制本科课堂教学评价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只是还不完善和不科学。但是,全日制本科教学评价制度并没有延伸到成人教育中来。没有建立起成人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国家教育部对于本科教育有评估机制,但这种评估机制极少涉及到成人教育。成人教育成为教育部本科教学评估机制中的“漏网之鱼”。其次,成人受教育者也很少在乎课堂教学质量,多数受教育的成人都将成人教学看成了一种形式,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拿钱换文凭。正是由于教育管理者和受教育者都不重视成人课堂教学效果,导致成人课堂教学质量下降,成人教育的意义正在失去。因此,现在首当其冲是将全日制本科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引入成人教育中来。此外,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缺乏技术支持。同全日制本科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技术不完善一样,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技术同样不完善。无论是评价反馈机制、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体系以及评价的主客体等评价要素都有待进一步地完善和发展。

三、如何开展对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一)确立评价原则

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首先要做的是确定评价原则。科学合理的评价原则能引导我们设计一个相对科学的评价方案,使评价方案具有可操作性,评价结果能被很好地运用,能促进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一个有效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建设,应该有以下原则:一是导向性。使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能够成为成人教育教学工作评价的依据,提高成人教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抓手,成人教育教师教学工作努力的方向。二是敏感性。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能够将教学效果好与不好的教师有效区分开来。三是可靠性。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的不同评价者对该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评价结论应该基本相同。四是准确性。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内容应与成人课堂教学工作内容密切相关,与成人教育的导向目标密切相关,评价指标要素和评价内容密切相关,这是评价取得成功与否的界线。五是可接受性。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只有得到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的支持才能推行。六是实用性。应有效控制评价成本。评价体系的设计、实施和信息利用都需要花费时间、努力和金钱,学校使用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体系的收益必须要大于其成本。

(二)选择评价方式

目前,教学效果评价方式较多,如体育教学评价主要有:观察法。俗称听课。观察法是在教师授课过程中,通过直接观察了解教师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教学方法等的评价方式。这是主要的评价方式。测量法。通过测量来了解掌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测验法。通过测验掌握学生的体育理论掌握程度。问卷法。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教学方法、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访谈法。通过座谈了解学生接受知识和技能的水平,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记录法。通过查阅档案掌握教学效果。不同的评价对象,其评价方式可以不一样。对于学生,以网上评价、开学生座谈会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展开;对于教学管理者,以听课、教学课件等检查、座谈(与学生座谈和与教师本人座谈)等方式展开评价;对于专家,以听课、座谈(与教师本人座谈和与学生座谈);对于自己,以总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三)甄选评价者

教学效果到底由谁为参与评价?一般来说,评价者的选择应具备这样的条件:有时间参与评价;有能力参与评价;有动力参与评价。从这个角度来看,成人教育中,学生、同事、教师本人、教学管理者、相关领域的专家均可以成为评价者。

1.教学管理者

教学管理者符合甄选标准,且一直是评价者中的主流,他们具有权威性和单向性,主要进行优劣认定,但与被评价者缺乏交流。

2.相关领域的专家

相关领域的专家熟悉教育规律,也符合甄选条件,在教育评价中也具有权威性。

3.学生

学生与教师相处时间长,感受深,是评教的主体,也符合甄选条件。通过打分、座谈、问卷、征求意见等方式开展评教。

4.同事

同事也符合甄选条件。因教师间相互了解,评价较为客观。5.本人自我评价是不可忽视的一种评价主体。控制好,能够获得较为客观的评价结论。而且,鼓励教师自我评价,是教师参与评价的重要途径。非常有利于教师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但它们的权重是不一样的。一般来说,学生评价应占到10%、专家应占到40%、教学管理者应占到30%、本人占到10%、同事占到10%。

(四)设计评价指标

我们经过调研,并结合多年体育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体育教学效果评价主要内容有三大块:一是教学准备,赋予的评价权重为20%。主要的观测点有五个:教材、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案和教学设备等。这五个观测点的权重分别为:0.1、0.2、0.2、0.4、0.1。二是教学过程,赋予的权重为30%。主要观测点有三个: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和教学内容等。这三个观测点的权重分别为:0.2、0.3、0.5。三是教学效果,赋予的权重为50%。主要观测点有四个:学习习惯、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生满意度等。这四个观测点的权重为0.3、0.3、0.2、0.2。这里需要解决的有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设计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评价指标及多项二级指标?二是为什么赋予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这些权重?针对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因为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必须覆盖教学全过程。因此,对教师教学来说,要合格地完成教学过程,就必须对课堂教学有充分的准备,自然教学准备就成为教学评价要素;同时,教学过程的掌握是一个关键的评价要素;而教学是否合格,更重要的是看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认为,从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这三方面来看,基本上覆盖了课堂教学的全过程。针对第二个问题。我们对指标权重设定展开了调查,调查问卷经过了效度和信度检测,调查对象选取了30个左右的一线教师、教学管理者和少量的学生。经过调查回收统计,然后得出了上述权重。事实上,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教学效果是教学是否达到目标的重要考核指标。因此,我们赋予了它50%的权重。这符合经验判断。同时,教学效果是否好,关键看教学过程执行情况。如果教学过程执行到位,教学效果一般较好。因此,我们赋予了它30%的权重。教学过程执行得好,实际上是教学计划做得好。也就是教学准备充分。因此,我们也赋予了它20%的权重。这些同样符合经验判断。

(五)完善评价制度

1.建立评价实施机构

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有一个专门机构来负责教学效果评价。只要在成人教育学院中专设一个机构来负责此事即可。相对来说,成人教育教学效果评价机构的设立相对简单,只要将全日制本科教学效果评价机构的工作内容进行延伸,将评价对象涵盖成人教育即可。也可以直接在教处务下设一个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办公室来专门负责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只有这样,成人教育课堂教学效果评价行为才会经常化、制度化。该机构的职能是教学效果评价、相关制度拟定、评价标准确定、评价信息公布、评价结果申诉与调解等。

2.建立评价配套制度

要使评价科学合理,配套制度建立必不可少。它包括:完善听课制度。听课是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也是评教的重要手段。因此,应组织一支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听课专家队伍。要全面听课,要抽查性听课,要针对性听课。并且要规范听课程程序,科学记录和评价听课内容,有效反馈听课信息。完善备课制度。推行统一备课,成人教育主讲教师备课审批制度。辅之教学主管部门听课制度和资深教授督导制度。完善后续检查制度。对在校学生来说,在低年级时实施评教,在高年级后进行后续检查评价;在校生实施评教,学生离校后进行后续检查评教。参评专家可以分成两批。参加初次评价的专家,后续检查时回避。完善评教申诉机制。如果评价结果与教师自我感觉相差较大,允许申诉,为此须建立学校教学效果评价仲裁委员会,对有歧义的评价结果进行仲裁。完善评价反馈机制。通过评价结果的反馈,有利于评价结果好的员工更好地总结经验,以利于以后做得更好;也有利于评价结果不好的员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发挥评价的教学导向功能。完善评价者培训制度。教学评价专业性强、政策性高,这需要评价队伍能够客观公正,科学理解并能正确运用评价方法。因此,需要对培训者定期展开培训。不培训不上岗。

四、结语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7

1.1显性教育力缺失和偏离

显性教育力,主要指长辈、父母有意识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影响的能力,包括在教育孩子过程当中,所持的教育思想和观念,采取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方式、交流沟通能力等等。

1.1.1教养方式和方法偏颇

农村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教养一般呈现两种极端的方式。一种是认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所以对于孩子的教养一般采取放养式,任由孩子自然发展,不注重对孩子良好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而另一种主流的教育方式便是“棍棒教育”。农村家长普遍认同不打不成才。在家庭生活中,只要子女出现过失或错误,家长不懂得如何理解孩子的错误并加以正确的引导,而较为普遍地采用打骂等简单粗暴的方式。家庭教育并没有起到它应有的积极作用力,反而产生了偏离,形成教育的负作用力。

1.1.2交流沟通力低下

我国的农村留守儿童人数已经达到数千万之多,对这些留守儿童的家庭来说,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不能经常陪在孩子身边,直接导致这类家庭亲子沟通的减少,客观上使家长的沟通力的发挥受到限制,导致亲子关系疏离。对于流动儿童或随迁儿童而言,尽管他们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但父母几乎是从早到晚在外工作,工作量大,生活压力大,回到家里几乎没精力与孩子进行沟通交流。而且大部分父母缺乏与孩子的沟通技巧与能力。

1.2隐性教育力的缺失

1.2.1身教的影响力缺失

天才儿童卡尔•威特的父亲曾说过:“孩子是父母的翻版”。家长应该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诸多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身教重于言教,孩子的素质就是反应父母素质的一面镜子。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往往大都没能意识到身教的重要性,忽略自身行为对孩子的影响。不少农村父母在孩子面前有酗酒、、不务正业等不良的行为习惯,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严重的还会导致父母身上的缺点在孩子身上得到继承和放大,从而导致子女走上歧途。

1.2.2梦想力缺失

一个精神世界强大的人,会敢于做梦,敢于接受挑战,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梦想。农村家长个人的思想相对闭塞,大多数农村家长普遍认为自己没有文化、读书少,这辈子只能面朝黄土背朝天地辛勤劳作,永远都走不出脚下的这片土地,没有机会摆脱这种命运。农村父母大多丧失了做梦的能力,不敢去拥有自己的梦想,梦想对于他们而言也许就是天方夜谭。作为父母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梦想,没有去追逐梦想的能力,安于现状选择听从命运的安排,那孩子又何来勇气与激情去大胆做梦,为了梦想去拼搏、努力奋斗呢?

1.2.3学习力缺失

当今社会强调的是终身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社会在迅速地发展,要想适应社会的发展,跟上时代进步的步伐,那就必须将上进心和学习转化成一种本能。农村父母忙于生计,没有时间和精力通过学习去丰富自己的闲暇生活,甚至有很多家长沉溺于中,不愿意也完全没有意识去学习提高自己,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久之,学习力便会越来越低下。

1.3物质环境推动力缺失

人是环境的产物,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家庭的物质文化环境。农村家庭里的图书量少得可怜,几乎是空白的,其他的文化摆设,例如字画、文房四宝等这些对于贫困的农村家庭来说更是天方夜谭。家庭经济条件优越的家庭,家长们也没有意识到这样的物质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很多农村家庭经济富裕,但家里一片狼藉,更谈不上文化氛围。自然而然,家庭物质环境对儿童成长的推动力就显得非常苍白。

2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归因分析

2.1农村生活传统中教育意识和观念的先天性不足

家长的教育意识和观念是形成家庭教育力的前提性因素。受经济、文化、环境和历史等因素影响,农村大多数父母家庭教育意识淡薄,没有认识到自己对孩子的成长、发展和教育所负有的不可替代的责任,父母认为自己的责任就是把孩子养大,把孩子“教育成人”自然就是学校和老师的事,因而当前我国的农村家庭教育出现一种“养教失衡”的状态。这直接导致父母先天性缺失对孩子进行有意识、有目的的教育能力。

2.2农村家长受教育水平较低

通常来说,家长的文化素养与家庭教育质量是成正比的。家长的文化素养越高,掌握的科学教育理念与知识就越多,更加重视子女的家庭教育,就越有利于帮助家长选择正确、合理、科学的教育方法,教育能力就越强。这也正如马克思与恩格斯曾指出的那样:“子女的发展能力取决于父母的发展”。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自身文化素质有限,缺乏基本的教育知识和文化知识,没有能力很好地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没有认识到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家庭教育力的缺失。

2.3农村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落后

我国农村家庭的经济条件普遍比较落后。在大多数农村家庭里,家长必须为生计和改善家庭条件而奔波,根本没精力和时间来教育子女,家庭教育力也就无从谈起。另一方面,农村家庭的父母也没有多余的资金去购买相关的教育书籍开展自我学习或者参加家长培训班来提升自身修养,提高自己的教育力。也没有多余的金钱来给子女创造良好的生活条件和学习环境。家长不能给子女购买必要的课外书籍来满足孩子对课外知识的需求与渴望,也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为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

2.4农村家庭结构不利于教育力发挥

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以大家庭的模式生活,例如同宗家庭、主干家庭等。在这些大家庭里,父母对孩子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由于祖父母过于疼爱孩子,直接导致父母在教育过程中对孩子的教育力受阻。同时大量的农民涌进城市,很多进城务工的父母把孩子托付给子女的祖父母、其他亲戚,或者父母单方一个人来抚育,甚至有些把子女单独留在农村,这都导致了农村家庭结构的改变。在这些特殊家庭里,直接限制了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父母长期不在孩子身边,教育主体缺失,也有些祖父母教育力匮乏,对孩子没有基本的管教能力。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力的缺失是农村家庭教育中一个很严峻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一个大问题。

2.5社会转型导致农村家庭教育力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家长的观念也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父母不同的价值观、人生观,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对孩子产生的教育影响力会有不同的效果与作用。父母观念、观点不一致,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不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这就会出现父母双方教育力相互冲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父母双方对孩子的教育影响力不仅会大打折扣,甚至不同的教育力会相互抵消,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不了积极的作用,相反有的孩子会在两种相对的教育力的作用下,感到迷茫,无所适从,迷失自我。著名的德国社会学家韦伯认为,不同地位群体之间通过长期的权力关系,在各种不同的领域形成了特定的社会资源与机会的分配原则。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分层也出现多元化趋势,不同社会阶层的家庭,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与机会也不同。农村家长大多从事体力劳动,处于社会底层,因而他们所掌握的社会资源与机会都比较少,缺少足够的资源与机会来提升自身的教育力。

2.6农村社区文化的稀缺

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的、相对狭隘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对农村社区的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无法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良好的外部文化环境。农村家长由于农村枯燥、单一的文化环境,其娱乐方式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很多农村家长的娱乐方式主要就是看电视、打牌,那么他们的子女受其父母的影响,回到家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视。有些家长喜欢打牌,其子女也会在潜移默化中迷恋上,同时由于父母喜欢打牌,无暇顾及孩子,孩子想干什么就让他们干什么,甚至为了不让孩子影响自己打牌,就让孩子没有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或者上网。

3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的策略

改善农村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首先得提升农村家长的教育能力与素质,也需要改善农村环境,为农村家庭教育力的提高提供保障和支持,从而真正地提升农村家庭教育力,为农村孩子创造能够全面、健康成长和发展的大环境。

3.1提升家长素质,更新教育观念

21世纪人类已经进入学习型社会。农村家长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双重不足,更加迫切地需要学习新的文化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与文化涵养。家长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思想观念和教育观念都会得到改进。家长只有树立科学、正确的教育观念,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掌握科学的教育方式方法,有意识地去培养教育孩子,从根本上改变家庭教育力缺失的现状,为子女提供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促进子女各方面健康发展。

3.2学校加强指导,增进家校联系

孩子的教育只有学校与家庭良好合作,才能发挥最佳的教育效果。学校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联系,让家长了解到学校教育的内容与责任,并向家长宣传当前最新的教育理念,给家长提供教育孩子的技巧和方法。学校和老师应定期和家长保持各种形式的联系,让家长随时了解子女的在校情况,帮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共同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而家长也可以及时向学校和老师沟通交流孩子在家的日常表现,遇到孩子教育上的问题,可以和学校、老师共同探讨。通过家校合作,让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力的重要性,并在学校的指导帮助下提高家庭教育力。

3.3加大农村资源投入,增强物质推动力

政府应当进一步落实各种惠农政策,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学校的教学环境,加大农村教育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要为农村的家庭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弥补农村父母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外在环境、物质推动力的不足。当地政府可在农村建设小型图书馆,满足孩子对课外书籍的需求,同时也可以减轻农村父母在这方面的经济负担。另外,农村不像城市里有那么多的教育资源可供父母选择,因此当地政府可以和学校共同开办各类免费兴趣班,满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同时弥补父母在这方面教育能力的不足。

3.4优化农村家庭教育的外部文化氛围

教育评价论文范文8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集体访谈和个人访谈的方式,对8名体育教育学专家(副高以上职称)、5名省市级名师以及40名小学基层体育教师进行了访谈。根据所收集的访谈资料确立本研究的初选指标集。专家访谈一共分为两轮,第一轮访谈的主要内容是请专家将评价一节小学体育课的主要指标进行阐述,确立本研究的的预选指标集。第二轮专家访谈主要是请专家根据自身的课程评价经验对本研究确立的预选指标集进行修正和补充。在两轮专家访谈后初步确立,本研究的指标集。研究运用SPSS21.0版本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通过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对指标体系的结构进行了分析,同时,运用算术平均数和变异系数对指标进行了修正。课题组根据两轮专家访谈所收集的资料,编制了《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指标研究调查问卷》。问卷包含所有专家访谈后所确定的一级到三级指标,采用里克特7点问卷评分法对问卷的指标进行赋分,问卷中指标的分值“7、6、5、4、3、2、1”分别代表“非常重要”、“重要”、“较重要”、“一般”、“较不重要”、“不重要”、“非常不重要”。研究对120名小学体育教师发放该研究问卷。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20份,回收120份,回收率100%;回收的问卷中有效问卷为112份,问卷有效率为93.33%。在问卷施测的三周后,课题组对参与问卷调查的样本随机抽取25%进行了二次问卷调查,第二次问卷调查的数据与第一次测量的数据相关系数R值为0.857属高度相关,说明本研究的调查问卷具有较高的信度。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指标体系指标的初步选取

本研究对参与本研究专家访谈的专家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后,将几位专家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汇总并根据相关文献关于体育课堂教学评价的内容,初步确立了本研究的预选指标集,详见表1:由表1可知,根据访谈专家以及教师的意见,小学体育课的主要评价一级指标包括教学组织设计、教师教学表现、学生课堂表现以及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四个方面。这四个一级指标中教学组织设计包含了8个二级指标、教师教学表现包含了10个二级指标、学生课堂表现包含了7个二级指标、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包含了4个二级指标。在进行第一轮专家访谈初步确立了预选指标集后,课题组进行了第二轮专家访谈,本论文访谈的主要目的是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第一轮专家访谈所确立的指标进行合并拆分,以避免出现指标高度同质化现象和指标的涵盖范围过小的情况出现。第二轮专家访谈的结果表明,专家根据同类拆分异类合并的原则将原有的4个一级指标中的二级指标进行了合并和重新划分,A组教学组织设计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8个二级指标合并为5个二级指标,B组教师教学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10个并为6个,C组学生课题表现所包含的二级指标由原来的7个合并成6个,D组学生的生理负荷与思想教育有原来的4个二级指标合并为3个。同时专家建议为了保证测量指标的全面性,每个二级指标下应建立2个三级指标以保证测量指标体系的准确性。在指标体系的一级、二级和三级指标建立完成后,小学体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指标集初步确立完成。

2.2评价指标集的修正

研究运用问卷调查的意见集中度和意见协调度两个指标对本研究的指标集进行了修正。其中问卷调查对象的意见集中度用问卷调查结果算术平均数(M)表示。M值越接近于7说明被调查对象越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M值越接近于1说明被调查对象越不同意该指标的重要性。与此同时,为了考量问卷调查中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是否统一,研究用变异系数(CV)来表示所收集数据的离散程度。CV值越趋近于0说明该指标的调查对象意见越集中,所收集的数据可信度越高。本研究课题组将对120名研究对象发放的调查问卷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算数平均值和变异系数对研究对象的对指标集三个级别的指标的认同度进行了描述。指标集的4个一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值均大于6.5,意见协调度CV均在0.1上下波动,说明了指标集的一级指标能够准确地测量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几方面因素,且被调查者的意见协调度较高说明了被调查者对4个因素的观点较为一致。因此,本研究的4个一级指标应予以保留。由表3可知,指标集的二级因素中共有5个二级指标的意见集中度M<5(重要),5个指标的编号分别为B4、B6、C5、C6、D3。在五个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4、C5、C6、D3四项的意见协调度CV值均大于0.2,变异系数较大,说明问卷调查对象对这几项指标的意见不够统一,应予以保留。在意见集中度较低的二级指标中B6的变异系数CV值为0.0911,说明该指标的数据离散程度较低,被访者的意见较为集中,应予以删除。

3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