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原则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简称《意见》)。这是对2018年关于劳动教育重要论述的进一步落实,也是针对我国学校劳动教育失位问题的有力举措,更是顺应新时代劳动要求、提升国民劳动素养、保障中国走在实干兴邦大路上的深谋远见。在《意见》这把量尺下,学校劳动教育欠缺的短板显露无疑,由此可能引发的潜在社会问题也让人虚惊。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时机刚好,为物质丰富时代青少年逃避劳动的思想倾向亮起了红灯。《意见》也引发了教研界的广泛响应和积极探讨。如何将文件精神落到实处、如何充分发掘劳动育人价值成了学术界的研究热点。在《意见》的催化下,劳动课程的开发、劳动教材的编写也进入实践阶段。课程是学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规划的总体呈现,深刻影响每个学生的培养。为了保证学生成长在正确的道路上,课程必须要反映国家的教育方针。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开发尤需警醒。课程开发的成果往往体现为教材,中职学校没有义务教育那样严格的地方教材审核机制,教材编写队伍的组成也较为多样。劳动教育刚刚被赋予了丰富的时代内涵,而社会对劳动的老旧态度尚未根除,难以确保课程开发团队完全剔除了陈旧认知。因此,我们需要认真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在把握几个大原则的前提下,打造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百花齐放而百花向阳的劳动教育新局面。

1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

劳动教育不是技能训练,更不是体育锻炼,而是要通过劳动培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价值观念,帮助学生理解并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其学生毕业后往往从事流水线工人、酒店服务员、司机、厨师、园丁等职业,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基层力量,承担的体力劳动也远远多于大学毕业生。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以工作在劳动第一线为荣,对中职毕业生来说至关重要。劳动教育不但能够增加学生的职业荣誉感,提高其学习和工作的积极性,而且还有利于中职生正视客观环境,做好人生规划,达成幸福人生。一线劳动者的稳定和自豪是整个社会稳步向前的动力。中职学校本身已有大量的实训课堂,课程实施者容易把实训课和劳动课混为一谈。实际上,实训课和劳动课在教学目标、情感体验、教学方式等方面都有所不同,最根本区别是劳动观是否占据核心地位。实训课更注重工作技能的养成,力图丰富职业体验,是帮助学生走向岗位做的技能准备;中职劳动课可以看作实训课的补充和升华,侧重帮助学生感悟劳动体会,发现劳动之美,培养职业荣誉感,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劳动课是帮助学生走向社会做的精神准备。区分实训课和劳动课是落实中职学校劳动教育的一大难点。针对此难点,课程开发者需要站在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高度审视劳动教育,以创造人本身的情怀编写教材。课程设计理念要为培养中国未来建设者和社会主义接班人服务,超越仅仅为企业输送员工的狭隘。只有提高立足点,劳动教育课程才能肩负起培养新型劳动者的重任。

2以劳动体验为基础

在明确了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是养成正确的劳动观念,而非单纯的技能培训后,中职学校很容易矫枉过正,陷入另一个误区,即把劳动教育看作纯粹的思想教育,进而以思政课堂代替劳动课堂,劳动课也会演变为学生坐在教室里听老师宣讲劳动意义。这就违悖了劳动教育知行合一、亲历过程的初衷。在亲力亲为中的“切肤之感”是劳动课堂的独特价值所在,是劳动课堂区别于其他课堂的特性,劳动教育必须以亲身劳动的情感体验为基础。传统的思政课堂大多以课本为本,思想意识的建构基于文字描述和教师讲述,往往缺少切肤体会。而劳动课堂恰能弥补这缺失的一环。劳动中的辛劳流汗、通力合作,劳动后的收获快感、呼吸畅快,都将生动鲜活地留存在学生的记忆中。而这些切肤之感正是劳动观教育开展的最好药引。但对于一线教师来说,若要充分把握这些切肤之感并由此出发给予积极引导,最终达成热爱劳动的教育目标,并非易事。劳动课是苦的累的,但也是快乐而舒畅的。如何超越“苦”“累”的感受,而享受“光荣”“崇高”的获得感,将极大地考验教学实施者。一但方法错误,学生很可能因怕苦怕累而厌恶劳动,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在课程设计中,对劳动感观的引导要与劳动进度紧密结合,把握好情感干预的时机。在劳动之前,帮助学生做充分的心理准备,迎接劳动中的艰辛和快乐;在劳动进行到坚苦阶段,要激发学生的豪情,以坚韧和愉快的态度挺过难关;在劳动结束后,组织学生一边回顾劳动过程,一边分享劳动成果,体验收获的快乐。在疲劳感和收获感的互映下,学生更容易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理解“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

3以时展为方向

《意见》指出,劳动课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深化产教融合,改进劳动教育方式。强化诚实合法劳动意识,培养科学精神,提高创造性劳动能力。”《意见》对劳动教育的时代性要求放眼于未来发展,提倡为社会发展服务,契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中职劳动课程应该从以下几方面体现时代性。

3.1紧跟产业潮流

在劳动课程的设计中,至少要有一部分活动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产业前端的劳动素质要求,甚至让学生找到“工作在未来”的感觉。前瞻性的技术对中职学生往往有强烈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为“未来”而努力学习的志向。而在亲身劳动中,学生更容易发现自身劳动素养的短板,从而有意识地为“未来工作”而准备。但是,中职学校专业繁多,不同专业所对口的工作岗位也不一样,产业前端面临状况也各有不同,而未来劳动者素养却有相通之处。如何体现学科共性并容纳专业个性是对教材编写者的一大挑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材编写者应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中职毕业生所面临的岗位能力要求,从时代趋势的高度总结归纳出其劳动素养要求,再以此为根据设计劳动教学案例。劳动教学案例的选择不必拘泥于专业需要。服务类专业学生不妨感受一下物联网专业先进设备的连接工作,电工类专业学生也不妨体验一下服务业最先进的接待模式。只要教学案例能够捕捉到时代浪尖,让学生在劳动中树立紧跟时代脉搏的意识,无论是否与专业相关,教学设计都将是成功的。

3.2突出创造性劳动

有不少人对劳动的认识还停留在“劳动改造”阶段,把劳动等同于“干体力活”,认为劳动就是单调重复的无脑工作。错误的劳动认识不但贬损了劳动者的荣誉感,而且还会对中职学生产生误导,忽视自主能动性在劳动中的重要作用。尤其是进入新时代,新技术更新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工作环境越来越复杂,对劳动者的要求早已超越了吃苦耐劳,对主动性、适应性、创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可以说新时代的劳动素养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劳动者的创造性。劳动课程应大胆设计开放性的劳动案例,只设定劳动条件和劳动目标,鼓励学生自己寻找方法,从条件出发达成目标。当然,创造性的劳动案例设计较为困难,实际教学中也难以向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创造性教育可以靠实例启发来实现。如:在武汉抗疫的护士张明轩发现众多护士都遭遇了护目镜起雾看不清输液针的困境。他通过创造性劳动,发明了利用紫外线消毒机风口除雾的方法,保障了肺炎患者的医疗安全。这样的案例既能够紧跟时事热点,又能够突出创造性在劳动中的巨大作用,容易激发学生劳动中的创造欲。

3.3重视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育人是中职学校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目前也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开展中职劳动课应该继续发扬校企合作的优势,扩充校企合作的内涵,将校企合作培养工作技能的观念转变为校企合作培养学生劳动素养。与大企业合作是劳动教育保证时代性的一个重要手段。大企业对新技术的敏感度非常高,劳动课堂与大企业合作,学生更容易在新技术应用中产生代入感,感受新时代新技术对劳动者的要求。校企合作本身也是具有时代特色的育人方式。校企合作没有固定的模式,时展,企业发展,校企合作的方式也会不断进化。劳动教育能够将校企合作推向新的高度,企业开放实习资源给学生,学生则在劳动中传播企业口碑。企业不再单纯是产品标准的执行者,同时成为人才标准的制订者,而劳动教育则能够为两个标准搭建桥梁。

4以融合教育为扶手

劳动教育曾经被看作改造思想、惩罚身体的一种训诫方式,如今却华丽转身,成为了最时尚、最前沿、最具活力的学习方式。新时期的劳动教育注入了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多元内涵,劳动教育目标也体现了综合性的教育追求。相应地,劳动教育课程也必须融合多种课程元素,融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

4.1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

中职学校劳动教育中的德育主要体现为热爱劳动、尊重劳动者、珍惜劳动果实、理解劳动价值、认真负责、务实求真等。德育贯于劳动教育的全过程,是劳动教育的根本追求;智育包括掌握生活基本技能、积累职业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服务他人和社区、培养创新意识等,智育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成果;体育则充分利用劳动对身体的锻炼作用,强筋健骨、增强体魄、增加耐力,中职学生依然处于身体发育的关键阶段,强度适当的劳动对身体锻炼效果明显;美育则对劳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发现劳动之美,创造美的产品,打造美的环境,营造美好生活……在劳动实践中,学生更容易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可以说,劳动教育是美育的天然载体。在劳动课程中,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是融合而生的,脱离体育而智育成纸上谈兵,脱离智育而美育则空谈无物。不能以单一的德育或智育设计课程,而应以客观劳动进程设计课程,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其中,寻找切入点适时展开,所占权重以不破坏劳动的整体进度为宜。

4.2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发力

劳动教育追求的是综合素养,对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工作适应能力、社会生存能力均提出了要求。在家庭、学校、社会任何一个语境中,勤劳肯干、脚踏实地、勇于创造都是很高褒奖。劳动教育课程要坚持在立体环境中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在校积极向上、回家懒懒散散的学生不符合新时代的要求。家庭是劳动教育中的根据地,体现在劳动教育课程中,则要重视衣食住行中的劳动实践机会,鼓励学生依靠劳动提高自己的生活品质。劳动课程还应该给学生展示生活技能的机会,强调家长言传身教的价值。学校在劳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尤其是中职学校,应在已有的生产实践课的基础上增加对劳动认知的引导,逐步形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学校的劳动教育是多样的,劳动课程也要做多样化的设计。社会是每个学生都要踏上的远行,学生的劳动素养最终也要在社会中展现,劳动教育课程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与各类志愿者协会合作,让学生获得服务社会的机会,切身体会到劳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

5以地方产业为特色

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决定了劳动教育必须依托地方产业。我国国土广阔,经度跨越大,地理环境差异显著,民族文化多样,这些都造成了各区域产业文化的巨大区别。即使在广东省内,不同地市的发展也各具特色。劳动课程的开发应充分考虑地域特点,劳动内容因地制宜,宜工则工,宜农则农。中职学校本身就与地方产业有着较紧密的关系,劳动课程更应该把握住这种天然关系,从地方产业中吸取养分,为地方区域特色服务。在自然环境优美、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深入大自然,在生态劳动中感受生态文明,体悟劳动对大自然的改造作用,建立绿色环保意识;在工业发达、产业链完备的地区,劳动教育可以与一系列企业合作,从产业链底端走向顶端。学生亲眼看到如蚕丝变为锦衣的全过程,懂得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根本。具有地方特色的劳动教育才能真正与实际结合,适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只有具备地方特色的劳动课程才能满足学校的教学需要,在教学实践中更“接地气”。综上所述,在中职劳动教育课程开发中,应以《意见》精神设计教学蓝图,以劳动观教育为核心,以劳动体验为基础,以时展为方向,以融合教育为扶手,以地方产业为特色。相比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劳动教育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容易形成自己的校园特色。希望本文所述的五点原则能够给课程开发者以参考,保障在积极打造学校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同时,不偏离轨道,始终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服务。当然,劳动教育课程开发还有更多细则值得深入研究,例如:如何让课程具有可评价性?如何平衡文理科学生的劳动诉求?如何调动家长参与的积极性?等等。无论课程研究如何推进,我们都应牢记初心,以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将劳动教育作为衔接现在和将来的重要通道。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0-03-27(01版).

[2]吴晶,胡浩.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01版).

[3]文新华.论劳动、劳动素质与劳动教育[J].教育研究,1995(5):9-15.

[4]高鲁光.在中职学校开展劳动教育的几点思考[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20(1):21-23.

[5]卓晴君.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变迁与展望[J].基础教育课程,2019(3:上):34-43.

[6]谢丽玲.劳动教育在学生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2(6):53-55.

[7]李春雷.男护士[N].人民日报海外版,2020-03-28(07版:华文作品).

作者:靳辉 单位: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