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愁情分析

核心素养下的中学语文愁情分析

摘要:高中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之一,其中古诗文占了一定比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投入的精力也较多。“愁情”是古诗文中的一大特色,在中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文往往承载着古代诗人、文人的乡愁、离愁、忧国忧民等愁情。本文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理念,探讨了如何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自主体验与感悟其中的愁情,探讨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能力。

关键词:核心素养;中学;语文;愁情近年来,教育行业

不断发展变革,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向,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语文思维发展、审美鉴赏能力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古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与展现,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对当下中学生的价值观导向以及传统文化学习都有一定的影响作用。结合核心素养教学理念以及古诗文中的“愁情”,教师充分运用古诗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语文思维理解能力,提升学生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

1.加强吟诵练习,真情演绎古诗文中的“愁情”

古诗文吟诵是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当前高中生面临较大的高考升学压力,在日常古诗文学习过程中背诵较多,但吟诵较少。吟诵强调古诗文断句、情感表达等,对声调、节奏甚至对吟诵配乐都有要求。但实际教学过程中师生普遍认为古诗文能够理解记忆即可,无须关注吟诵,认为吟诵花费的时间较多且对高考没有帮助。对此,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观念,认识古诗文吟诵对学生理解,尤其是其中情感的理解有极大帮助,可以让学生深刻理解其中的思想情感,尤其是古诗文中一些“国破家亡”的愁情,对于处于和平年代的高中生而言很难理解,教师通过吟诵教学来引导学生与作者间的情感共鸣,从而加强理解记忆,通过吟诵也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为例说明,本首诗的创作时间为作者仕途不顺、被贬之后,诗中描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以及琵琶女不幸的人生经历,由小及大反映了当时社会民生潦倒、官僚腐败、民众怀才不遇等封建社会的不良现象。诗文中蕴含了作者对琵琶女的同情之心以及对自身被贬的愤懑心情。如果教师一味强调诗文背诵,忽视了吟诵教学,文中的愁情就很难得到学生关注、理解。反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吟诵练习,营造古诗文相关的分文,从而帮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体会文中愁情,利用配乐衬托,让学生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去感同身受作者当时的所观、所感,从而形成情感共鸣以帮助学生将文中“仕途不顺、忧国忧民”的愁情完美表达出来。在吟诵过程中学生可以代入情感,结合教师营造的氛围感受作者笔下的时代、情感、风景等,从而理解诗文中蕴含的愁情等情感,能够融会贯通、提升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自身口语表达以及写作等,能够将自身情感及精力巧妙地表达出来。

2.利用学生自主鉴赏能力,赏析愁情

鉴赏能力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鉴赏能力可以帮助学生自主发现古诗文等优秀作品中的美好,了解中国文字的魅力,通过鉴赏到运用,能够结合所学、所喜欢的知识、内容,创作出优秀语文作品。利用学生自主鉴赏能力去赏析古诗文中的愁情,可以帮助学生赏析古诗文,依靠自身的生活经验、经历去感悟作品中的愁情。教师引导学生找到愁情切入点,如伤感的词汇、凋零的美景等,赏析诗文愁情背后的作者经历、历史背景、社会现实,并由此回看自身生活,反思自身生活的时代以及祖国,人们不再因温饱、封建迫害等遭受变故,从而能够热爱生活、感恩国家与社会。比如李清照的《声声慢》,文中开头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整篇诗文奠定了忧愁、伤感的情感基调,教师在引导学生赏析时可以指出关键切入点,以文章中的“乍暖还寒、雁过也、满地黄花堆积”来了解作者创作于秋日而秋天万物萧条,平增几分忧愁,再从“三杯两盏淡酒、憔悴损、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充满忧愁的词汇来了解诗人创作时的悲伤情绪,引导学生去挖掘愁情背后的历史时期,正处于靖康之乱过后诗人李清照失去丈夫、国破家亡,加之失去最亲的家人,处于低谷、无助时的李清照满怀愁情,写下了这篇诗歌。学生通过了解古诗文背后的故事,从而能够在诗文鉴赏时候深入了解更多的延伸内容,以帮助理解诗文,能够更加理解愁情、升华诗歌理解与记忆。愁情是古诗文中的重要元素,也是古代诗人、作家用于记录、表达自身情感。学生只有学会鉴赏诗歌,体会其中的愁情并挖掘愁情背后的历史时代与诗人经历,才能更多、更好地理解作品,从而逐步爱上古诗文,真实感受文字背后的美与力量。

3.通过解读古诗文中愁情,提升语文思维

语文思维能力是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由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尽可能多地增加教学内容。课堂上会减少师生互动时间,压缩学生的回答问题、表达与交流的机会,最终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听讲、记录笔记的学习模式。课堂上缺乏思考,久而久之,被动学习模式下学生的语文知识点思考能力下降,思维空间被压缩,最终形成死记硬背的语文学习模式。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警惕这种教学模式带来的不良效果,在课堂上积极引导学生互动、表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思考、探索问题,从而提升个人语文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借助古诗文中的愁情元素,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古诗文背后的愁情等情感,引导学生课堂上积极思考,勇敢表达。比如在教学李白的《将进酒》时,李白在诗文中描述了其长安放还之后与众人纵酒行乐的豪放场景,文中词眼豪迈、场面壮美,但酒又透漏出了诗人当时消极的情绪,反映了诗人在当下无奈、空有抱负与爱国之心,但无法破灭黑暗社会,且自身也深受其害的悲痛情绪。诗人借助喝酒行乐发泄心中不满、排忧解难,诗人的愁情蕴含在诗文豪迈场面之后,教师可以通过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去挖掘、探索诗文,学会如何去完整理解诗文、深层学习。不仅如此,学生通过解读古诗文中的愁情,从而明白如何分析、理解诗文,如何透过文字去深入理解文字背后的情感。教师还可以利用问题引导式,像是“1.诗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2.诗人李白当时很快乐吗?是否很享受喝酒行乐的生活?3.诗文创作于什么时候?诗人当时发生了什么样的事情呢?4.请你再反思李白当时是乐还是愁呢?”,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解读诗文,逐步挖掘诗人当时的真实情感,从而找到愁情元素及愁情导致的根本原因,从而深层理解诗文。教师在诗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创新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以学生为教学中心。课堂上多与学生互动,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思考与自主学习,从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通过自主思考找到诗文中蕴含的愁情等,帮助学生深层理解古诗文,从而理解、记忆,对于日后接触新的古诗文也有积极帮助。

4.以愁情为切入点,了解、继承传统文化

我国历史悠久,在历史长河中优秀的先辈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传统文化瑰宝,古诗文就是我国古代优秀文人墨客留下来的文化瑰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关注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的理解记忆,还应该以愁情为切入点,带领学生去了解古诗文蕴含的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拓展课外知识和更加完善解传统文化,从而让学生爱上传统文化,能够在生活中去传承传统文化,展现古诗文中的爱国、爱家、热爱美景与大好河山、随遇而安等优秀传统美德。充满愁情的诗文中,多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忧国忧民、思念亲人等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体现,教师可以利用愁情作为切入点,去更深入地了解传统文化。以《陈情表》为例,该篇古文作者为李密,其因需要侍奉年老多病的祖母,暂时不能应征做官,故向当时的晋武帝表述衷情的信。文中愁情包含了李密感慨自身童年家庭变故,对祖母健康的忧愁之情。以这个“愁情”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去思考忠孝两难全的愁情,并引导学生阅读、体会文中作者对家人孝顺、对帝王与朝堂忠心的情感,引导学生从情真意切、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愁情切入点,去深入挖掘整篇文章中的传统文化,从而引导学生理解与传承。对于当下学生而言,传统文化接触较少,去了解、传承更难,教师可以利用古诗文中的愁情教学去拉动学生思考诗文背后的传统文化,通过多读、多了解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好地继承传统文化。高中教师应该担负起传统文化的传播重任,利用课本中的古诗文,结合日常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在古诗文学习的同时去了解、感受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将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能够在生活中展现、继承传统文化,引导高中生成长为新一代的社会建设者,能够不忘历史、砥砺前行。

5.学习古诗文中愁情表达方式,提升写作能力

写作能力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当下很多学生在写作时缺乏巧妙的构思、深刻的情感,内容空洞、冗长。对于当下初中生而言,他们生活在和平、温饱无忧的年代,在描写一些愁情时往往无从下笔。而古诗文中的语句精练,往往几句话就将画面刻画得栩栩如生,将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一句将离愁的痛苦、烦恼描绘得让人深刻,离愁的扣人心弦、无法摆脱让人产生了情感共鸣。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古诗文中愁情的表达方式,注重在写作中借鉴、运用,将会为写作内容增加更多亮点。以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为例,这首诗简短但诗人却融入了时间、愁情、美景。首句“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交代了该首诗创作于诗人出游之时。第二句“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个字都恰到好处,“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简短的语句刻画壮丽青色,学会准确用词。最后一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流露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运用拟人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比作人,依依不舍的诗人,其实正是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不舍与思念。这首诗首尾呼应、意境高远,作者运用了拟人手法、将愁情表达得隐晦又自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去描写景色、情感,从构思方面能够做到围绕中心思想、前后呼应,在情感表达方面可以更加深刻动人,在景色、人物描绘方面可以更加逼真、形象等,注意语句、字词简练、精细,从而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对于初中生而言,写作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古诗文中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传统文化,还展现了古代作家、文学家的写作技巧、构思等。不仅可以将脍炙人口的诗词放到文中,引发读者共鸣,还可以学习古代诗人的情感、故事、景色的描绘方式,提升写作能力,让自身的作品更加丰富、多彩。

6.结语

总而言之,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师教学重要的方向标,本文基于语文核心素养来探究分析初中古诗文教学,讨论了诸如运用配乐朗诵的方法加强学生吟诵训练,运用角色扮演、辩论式教学和学科交叉的方法增强教学过程的趣味性,运用切入点赏析与提问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感悟鉴赏,运用课堂内外结合、强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多读、多思考,能够自主学习、理解古诗文,提升古诗文理解、鉴赏能力。加强传统文化传播,让学生在古诗文学习过程中了解、传承传统文化,以愁情为切入点,成长为化悲伤为力量、积极乐观的新一代青少年。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应该转变教学观念,利用古诗文中的愁情,从古诗文学习到深层学习,提升语文学习效果。

作者:尚兴荣 单位:甘肃省平凉市泾川县玉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