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的创新之路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是一个极其艰难的课题,受制于诸多因素。从中西文化差异中寻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点,从中国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发展以及所取得的重大成果中体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在中国社会广阔的人民大众的实践中获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之源和创新动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创新之路的重要维度。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中国;创新之路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非常困难。理由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类思维的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已经达到了普遍性、一般性、科学性的层次。况且,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对以往哲学的革命性颠覆,是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另外,马克思主义哲学随着在中国取得主流意识形态地位,特别是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取得了重大成果,而且各方面理论建构已然体系化、规范化、教科书化。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更应该在当代中国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运用好创新,这样才能真正使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愧为时代精神的精华,才能使中国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日益得到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新成果的滋养和普惠。基于此,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变化发展的实际,深深扎根于广大人民群众新时期新的生产生活实践,走进平常百姓日常思绪情感之中,特别是融入中国人的文化内涵之中,笔者试提出以下几条创新之路:

一、在中西文化差异中寻找创新之点

文化具有最为广义的内涵,人类所创造的一切,都可以归入文化的范畴之中。但文化的根本要义,则在于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民族、乃至不同个体,在其漫长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所形成的,切合自己需要,反映自身独特标识,能够最集中表明自身生存、生活方式的思想、价值、理念、信仰等。这些处于内心世界,关涉灵魂思想,反映精神理念的思想文化,往往是有着巨大差异的。从最大的范围角度来看,中西文化截然不同地走了两条道路。西方文化自古希腊开始,那种追求本体、超验,建构纯粹形而上学的思维理路,一直影响着西方社会的历史发展,形成了注重理性、科学、契约、个体权利等价值理念。而中国文化自从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后,走了一条重视仁、道,强调人际伦理道德关系,注重整体、集体,形成个体修养、修为的中庸之路。借用梁漱溟先生的总结是:西方文化是“以意欲向前而求为根本精神的”,“中国文化是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为根本精神的”[1]458。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脱胎于西方历史文化传统之中的。我们在阅读马克思恩格斯大量经典文献的过程中,一个深深地体会,就是那么的理性、深刻,对问题的分析是一针见血,直奔主题,抓住要害,逻辑论证、层层递进,并且最终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破解方案来。在中华民族遇到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时,特别是在西方大工业、大商业的冲击下,中国沦为西方的殖民地,成为诸多列强瓜分的“肥肉”时,马克思主义哲学成功地指导了中国的革命,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所取得的伟大成绩,也可以再一次佐证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社会建设和发展的巨大指导作用。但是这里又存在着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之间的巨大的张力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其科学、理性、规律,深刻破解了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但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能给中国社会的日常生活领域,广大百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上带来改变,能不能融入到具体的生产生活细节之中,这恐怕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融合过程。实质来说,就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破解中国社会重大问题的过程中,需要以中国的问题为核心,采取适应中国问题破解的方式、形式、途径,切合中国社会的实际,反映中国社会的国情。况且中国社会的广阔程度、细微之处,更是林林总总、复杂繁多,呈现为文化的诸多表现方式。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其中的重要的一条道路,就是必然要和中国文化发生对撞、磨合,然后交融、融通,在这样一个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才能够找到创新、生长的交叉点。

二、在中国独特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体现创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既不同于其它社会主义国家的制度,但又具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共性,更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但又具有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在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能不能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建构及其结果中,证明、彰显自身独到、深刻的思想魅力,而做到这一点,同时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所在。事实证明,在西方社会制度普遍强调议会、政党轮流执政,标榜自身是世界最民主、最科学的社会制度的过程中,它们认为中国社会是独裁、专制、体制僵化、制度有缺陷的,认为西方社会制度则是绝对的自由、公平、法治等。但是,时至今日,中国社会制度的优势,中国模式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不得不令西方社会予以刮目相看,并透过中国社会制度的建制,更加反衬出西方社会制度的不足和缺陷。中国社会的国民生产总值,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无不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下,获得了预期的效果。而这里更为深一层的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设计、建构、运行,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下完成的,都体现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句话,都是深刻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在思维逻辑的结果。进一步说,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成果,可以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话语权、身份、地位、价值、作用,提供最坚实、最有利的创新根基。所强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其中的制度自信,是道路、理论、文化自信的重要凝集,已然形成制度层面的规范、建制。而制度自信本身,就体现出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大指导能力和具体运用的效果。所以,依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文化,均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实现创新的重要维度。另外,所提出来的中国梦,虽然是以梦的形式来提出,但却是一种反映未来,体现价值追求的思想理念,这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体现出来的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人的彻底解放,自由人联合体的价值理念,其实是不谋而合的。

三、在中国广阔社会实践中获得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最根本的创新源泉和动力,深深地扎根于中国社会广阔的人民大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和中国社会翻天覆地的社会实践浪潮中。任何代表时代精神精华的哲学思想,都是该时代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尤其是该时代广大人民群众具体的生产生活方式、经济活动内容的反映。恩格斯曾深刻地指出:“我们所研究的领域越是远离经济,越是接近于纯粹抽象的意识形态,我们就越是发现它在自己的发展中表现为偶然现象,它的曲线就越是曲折。如果您划出曲线的中轴线,您就会发现,所考察的时期越长,所考察的范围越广,这个轴线就越同经济发展的轴线接行。”[2]733随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变革,中国人正以自己的勤劳智慧,展现着中华民族自鸦片战争以来,最有活力、有生机、有创新的时期。中国社会的新变化、新局势、新气象,都深深地来源于广大中国民众不懈地努力奋斗之中,没有广大中国民众一点一滴的所作所为,就不会有中国当前社会巨大的变化。马克思指出:“……生产者也改变着,他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3]145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社会新一轮的变革中,在广大民众生动而活泼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必将获得最新的素材、最具营养的资源。总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之路,是一个多维度,宽领域,且是一个纵深发展的态势,虽然会面临各方面的掣肘,但深入到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深切体会中国社会的深刻变化,走进广大民众内心思想的深处,反映中华民族最深层的心声,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中国的创新,就会是一个富有持续性、展现巨大生机和活力的生动画面。葺

[参考文献]

[1]徐红兴.二十世纪哲学经典文本———中国哲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9.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作者:温雅兴 于泉蛟 单位:大连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