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吐温的故事范例6篇

马克吐温的故事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1

关键词:马克·吐温 美国文学巨匠 《卡县名蛙》 幽默 讽刺

一、马克·吐温及其作品简介

马克·吐温(Mark Twain,1835.11.30-1910.4.21),原名萨缪尔·兰亨·克莱门(Samuel Langhorne Clemens),十九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美誉为美国文学界的林肯。海伦·凯勒曾言:“我喜欢马克·吐温——谁会不喜欢他呢?即使是上帝,亦会钟爱他,赋予其智慧,并于其心灵里绘画出一道爱与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纳称他为“第一位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都是继承他而来”。他的许多文章至今仍为世人乐道,他用极具特色的讽刺手法写出大量栩栩如生的人物,描述了十九世纪美国政治社会的黑暗和对美国人民的关怀。《卡拉维拉斯郡著名的跳蛙》作为其成名作,讲述了吉姆·斯迈雷好赌成性,不论你跟他赌什么,他都乐意,而且十有八九都会赢。最后他训练了一只蛤蟆,可以跳得很高。在与一个外乡人的比试中,外乡人给斯迈雷的蛤蟆灌了一肚子火枪的铁砂子,导致斯迈雷输了比赛。

二、马克·吐温的写作技巧

(一)形象鲜明的人物刻画

在《卡县名蛙》中,共有三个主要人物:被朋友骗去找人的“我”,给我讲故事的西蒙·威勒,和故事的主人翁吉姆·斯迈雷。在小说中,我受朋友之托,去打听列昂尼达斯·W·斯迈雷的下落。可西蒙听到之后,却不管我找谁,而是向我讲起了另一个人的故事。“西蒙·威勒把我逼到墙角,用椅子封住我的去路”强行跟我讲述了一大堆我与我毫无关系的故事。在讲述的过程中,威勒极其严肃,“他紧皱着眉头,脸上不露一丝笑意,从第一句起,就用四平八稳的腔调叙述”“别管故事本身是不是荒唐可笑,他一样要把讲故事当要紧的事来办”,这样栩栩如生的描写让人忍俊不禁。马克·吐温对幽默的理解非常独到:“幽默的效果取决于讲故事的方式,讲故事的人表情严肃,竭力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似乎他自己根本没有意识到故事中有什么可笑之处。”而我,这个被强行留下来听故事的人,即使听着这些与我毫无关系的荒唐事,也要表现出一副认真聆听的样子,以显得我有素养、绅士。小说的主人翁吉姆·斯迈雷更是整个小说的亮点:他嗜赌成性,不管别人跟他赌什么,只要愿意跟他赌,他就乐意。“要是他看见一只屎壳郎朝哪个方向走,他就跟你赌它几天才能到-不论到哪都行;只要你接茬,哪怕是去墨西哥,他也会跟着那只屎壳郎,看看它到底去不去那儿,路上得花几天时间。”将一个嗜赌如命赌徒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二)矛盾对比的情节描写

在《卡县名蛙》中,马克·吐温充分运用了矛盾的修辞手法,将矛盾进行到底。从一开始,“我”就被朋友“欺骗”去找一个根本不存在的人。然后在被西蒙·威勒堵住,跟我讲一大堆与我毫不相干、十分荒唐的事的时候,我还表现得十分的有素养、绅士。虽然我对西蒙·威勒讲述的故事毫无兴趣,但还是表现的温文尔雅,十分耐心的把故事听完。这样的描写让人觉得“我”是一个十分含蓄,非常有教养的来自东部的人。但事实是,马克·吐温是一个西部拓荒者,他在那挖过矿、淘过金,十分了解西部人民的粗犷和牛仔精神。西蒙·威勒虽然讲述的故事十分的可笑,但他却非常的严肃,从故事一开始就用一种四平八稳的腔调叙述,把讲故事当成一件要紧的事来办。可他越是表情严肃,越与他所说的滑稽可笑的故事形成对比,让读者越发觉得可笑。故事中的斯迈雷,只要有人愿意跟他打赌,他就乐意奉陪。故事中他的跳蛙本来已经被他训练好了,可以比其它所有蛙跳的都高,如果他跟别人赌,一定会赢。但后来就是因为他太想和别人赌了,当外乡人说自己没有蛙时,他赶忙说:“好办-好办-只要你替我把这笼子拿一小会儿,我就去给你逮一只来”而当他辛辛苦苦给外乡人逮来一只蛙时,外乡人已经给他的蛙灌了一肚子火枪子,斯迈雷因此输了比赛。整篇小说中,马克·吐温处处运用矛盾对比的手法,将当时的西部拓荒者们的生活刻画的栩栩如生。当时的拓荒者们爱吹牛、好赌,简直就跟斯迈雷一样。而“我”和威勒则表现了当时那些表面上道貌岸然的学者和政治家的虚伪和伪善。

(三)出人意料的情节设置

小说中充分运用了所谓的“衬跌手法”,即在故事的一开始,努力营造一种衬托的效果,让观众读者产生兴趣和对故事结局的期待,可在最后又往往笔锋一转,得出了意料之外但又情理之中的效果。小说一开始说斯迈雷嗜赌成性,而且运气极佳,十有八九都会赢。接着故事又写了母马和斗狗的两个故事作为铺垫,最后转出斗蛙,让人觉得这次斯迈雷肯定会赢。可没想到他为了让别人跟他赌,他甘愿跑去帮别人抓蛙,结果被人骗了,输了比赛。让读者的期待心理扑了个空,产生笑点。在马克·吐温的其它作品中,这样的手法屡见不鲜。

(四)独特的美式英语写作

随着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走向西部,成为了所谓的拓荒者。在生产生活中,他们发明了许多新词,创造了独特的表达方式。马克·吐温第一次将地道的美式英语用进文学写作,搬上了大雅之堂,用美式英语的简洁直接来起到讽刺和幽默的效果。在《卡县名蛙》中,马克·吐温第一次用地道的美式英语写出了“让整个美国发笑”的故事,让大家开始关注美式英语的写作能力。小说中,小狗的名字叫安德鲁·杰克逊,跳蛙叫丹尼尔·韦伯斯特。而这两个名字恰好是当时美国两大政党和共和党党首的名字,把政治首领比喻成小狗和跳蛙,并对他们进行讽刺。小说中斗狗安德鲁·杰克逊只会咬别的狗的后腿,但小说却写道:“那可是只好狗,那个安德鲁·杰克逊要是活着,一准会出名,胚子好,又聪明。”而在美式英语中,蛤蟆这一次本身就不是个好词,有骂人的作用。小说用这样的方式来讽刺当时灰暗的美国政治,对所谓的上层统治者的优越和能力表示了不屑。

三、结语

《卡县名蛙》第一次用地道的美式英语写出了笑料不断的故事,故事本身并没有要告诉我们什么真正的故事,马克·吐温用这样一个小说讽刺了当时的美国政治的黑暗,描述了西部拓荒者的生活,处处体现了其高超的写作技巧。马克·吐温以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基础,丰富的思想为底蕴,娴熟的写作技巧为依托,写出了一个又一个让整个人深思的故事。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独特的幽默讽刺艺术,直至今日,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范川凤 马克·吐温的幽默语言艺术【J】. 逻辑与语言习得,1994年版 第36页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2

1、戒律就像按摩疗法,必须用力揉擦—— 马克吐温

2、老鼠正在房子里扒墙穿洞,但是他们不去检查猫的牙齿和脚爪,而要研究的却只是它是不是一只圣洁的猫,如果客观存在是一只虔诚的猫道德的猫,那就行了,决不计较它有没有别的才能,别的才能倒是不关紧要的。—— 马克吐温

3、我们应当感谢我们的恩人亚当。他使我们摆脱了闲暇的“幸福”,合多们获得了劳动的“罪孽“。—— 马克吐温

4、希望好像一个家庭,没有它,你会觉得生活乏味;有了它,你又觉得天天为它辛劳,是一种烦恼。—— 马克吐温

5、不要离开幻想,一旦幻想消失,你也许可以继续安在,但生活将从此和你无缘—— 马克吐温

6、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办法没有成功以前,人家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7、狂热的欲望,会诱出危险的行动,干出荒谬的事情来。—— 马克吐温

8、真理是我们所拥有的东西中,最有价值的东西。让我们节约吧。—— 马克吐温

9、悲伤可以自行料理;而欢乐的滋味如果要充分体会,你就必须有人分享才行。—— 马克吐温

10、许多年轻人通过一个笨拙的——粗制滥造的谎言使自己受到了永久的伤害,这是不完善的教育所造成的轻率行为。有些权威人士主张年轻人根本不应说谎。当然,这话说得有点不必要地过头;然而,尽管我不会走得那么远,我却主张——而且我认为我是对的——年轻人必须克制自己,不去使用这项异乎寻常的技艺。—— 马克吐温

11、土著们对于衣服、房屋、定时起居、教堂、学校、主日学校、工作以及文明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其它迫害,都很不习惯,他们如饥似渴地怀念他们那丧失了的故乡和他们从前那种自由的野蛮生活。他们把那个天堂换了这个地狱,现在是悔之晚矣。他们坐在异乡的高崖岩上,思念故乡,一天又一天地含着眼泪,凝神注视着海外,怀着无法消除的渴望,遥望着烟雾迷蒙的地方,那就是他们原先那个天堂的鬼影。他们一个个都伤透了心,全都死掉了。—— 马克吐温

12、保持健康的唯一办法是:吃你所不愿吃的东西,喝你所不爱喝的饮料,做你所不想做的事情。—— 马克吐温

13、他们生来用不着动脑筋——他们生来用不着为世事操心。他们这帮人没身份——没德行——没教养,没头脑,没才气——在糊里胡涂的一生中,心里始终存在出人意外的平安。—— 马克吐温

14、政治家处理国务时,常考虑是否合乎礼节,而从不关心是否符合道德规范—— 马克吐温

15、有皱纹的地方只表示微笑曾在那儿呆过—— 马克吐温

16、黄金时代一去不返。—— 马克吐温

17、你为人像水一般软弱。这一点人家很快就会发现的。他们不用费甚么劲就会发现你为人没有骨气。他们可以像对付一个奴隶一样对付你。—— 马克吐温

18、巨大的财富具有充分的诱惑力,足以稳稳当当地起致命的作用,把那些道德基础并不牢固的人引入歧途。—— 马克吐温

19、如果你收养一条快要饿死的狗,把它喂得肥肥的,那它决不会咬你。这就是人与狗的主要差别—— 马克吐温

20、黄金时代在我们面前而不在我们背后。—— 马克吐温

21、预定时间到了。葬礼已经开始,在四十英里之外,可是我全都看得清楚,好比我在场一样。地点在兰顿的宅邸的图书馆旁,洁恩的棺材停放在四十年前她母亲和我站着的地方,我们就是在那里结婚的。十三年前,苏西的棺材已放在那里,要不了多久,我的棺材也会放在那里。—— 马克吐温

22、每一个人一生都有两种时候不应该投机冒险:一是他有本钱投机的时候,二是他干不起的时候。—— 马克吐温

23、善良,是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它可以使盲人感到,聋子闻到。—— 马克吐温

24、孩子们被送进了学校,至少在当时,那总算是一个学校吧。柔弱的幼年一代每天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苦干上十个钟头,从书本里学些他们所不懂的毫无用处的东西,依靠死记硬背,像鹦鹉学舌似的;因此受完了教育的成绩只有两点,一是永远的头疼,二是念书的本领——念起来流利得很,既不要停下来拼字,也不要换气。—— 马克吐温

25、从前有一句贺辞,非常美妙,像黄金一般宝贵:“你向富裕的山上攀登的时候,希望你不会遇到一个朋友。”—— 马克吐温

26、想出新办法的人,在他的新办法想出以前,人们总说他是异想天开。—— 马克吐温

27、要伤透你的心,那就需要你的仇人和你的朋友合作才行,一个对换你进行诽谤,另一个把消息告诉你。—— 马克吐温

28、没有教养,没有学识,没有实践的—— 马克吐温

29、如果你懂得使用,金钱是一个好奴仆,如果你不懂得使用,它就变成你的主人。—— 马克吐温

30、实话是我们最宝贵的东西。我们节省着使用它吧。—— 马克吐温

31、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 马克吐温

32、人类是唯一会脸红的动物,或是唯一该脸红的动物。—— 马克吐温

33、一个青年要是相信他日后必定成个不朽的文学家,他心里自然会感到无比的快慰:这可以说是人生再甜蜜不过的时刻。这种抱负的确是很高贵,然而可惜的是,根基往往是太不牢靠了。—— 马克吐温

34、真实比虚构更陌生—— 马克吐温

35、在衣着上你可以不修边幅,但切不可让灵魂染上污点—— 马克吐温

36、如果我生下来就是八十岁,而慢慢长到十八岁的话,人生会更加快乐无穷。—— 马克吐温

37、习惯就是习惯,谁也不能将其扔出窗外,只能一步一步地引下楼。—— 马克吐温

38、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 马克吐温

39、美貌和魅力原是两种要拿的东西,幸而不是所有的美女全都有魅力,往往是相貌平常的女人反而倒另有一种妩媚之处。—— 马克吐温

40、如果一个结婚后的全部生活都和平共处我们一样幸福的话,那么我算是白白浪费了三十年的时光。假如一切能从头开始,那么我将会在呀呀学语的婴儿就结婚,而不会把时间荒废在磨牙和打碎瓶瓶罐罐上。—— 马克吐温

41、虚假的谦让一出现,真正的谦让就及时消亡。—— 马克吐温

42、我永远不会使用以可疑的方式得来的钱。(名人名言 )—— 马克吐温

43、我打四十岁以后,就寝和起床时间就一直很有规律——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我还立了一条规则:在没有人陪伴时上床;我还立下了一条规则:在不得不起床时起床。这样就形成了一条不可动摇的没有规律的规律。这条规律使我延年益寿,却会伤害他人。—— 马克吐温

44、真诚的朋友,良好的书本和沈睡的良心,这就是理想的生活。—— 马克吐温

45、在人生的前半,有享乐的能力而无享乐的机会;在人生的后半,有享乐的机会而无享乐的能力。—— 马克吐温

46、人抛弃理智就要受感情的支配,脆弱的感情泛滥不可收拾,像一只船不小心驶入深海,找到碇泊处。—— 马克吐温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3

一次,马克・吐温应一富翁邀请赴宴,主人为了炫耀他的富有,每道菜上来时,都要说出这道菜的价格。

这时侍者端上来一盘葡萄,主人对宾客说:“呦,好大的葡萄呀!每颗值一美元呢!”

客人们不一会就将葡萄吃完了,这时马克・吐温从座位上站起来大声说:“味道真美呀,请你再来六美元吧,先生!”

妙答解尴尬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夫人说:“你太漂亮了,夫人。”

不料,那夫人却说:“很遗憾,我却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

头脑机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说:“这没关系,你也可以和我一样说假话。”

仆从与箱子

一次,马克・吐温到英国一个小镇的旅馆住宿,在旅客登记本上签名时,发现在他之前有一位有名望的旅客是这样签名的:“冯・布特福德公爵及众多仆从。”

马克・吐温笑了笑,在旅客登记本上写道:“马克・吐温及一只箱子。”

在自己家里用

一次,马克・吐温在邻居家发现一本好书,他问邻居可否借阅。邻居说:“欢迎你随时来读,只要你在这里看。你知道,我有个规矩:我的书不能离开这幢房子。”

几个星期后,邻居来向马克・吐温借除草机,马克・吐温说:“当然可以,但是按我的规矩,你得在我家里的草坪上使用它。”

只好站着

马克・吐温到法国一个小城市旅行并发表演讲。一天,他独自到理发店理发。理发师问:“先生,你好像是刚从国外来的?”马克・吐温答道:“是的,我是第一次来这个地方。”

“你真走运,因为马克・吐温先生也在这里,今天晚上你可以去听他演讲。”

“肯定要去。”

“你有入场券吗?”

“还没有。”

“这可太遗憾了!”理发师把双手一摊,惋惜地说:“那你只好从头到尾站着听了,因为那里不会有空位子。”

“对!”马克・吐温说:“和马克・吐温在一起真糟糕,他演讲我就只能永远站着。”

道歉启事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4

[关键词]美国式幽默 现实主义 方言 讽刺

一、马克•吐温是一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马克•吐温(mark twain l835~1910),美国作家。本名塞谬尔•朗赫恩•克莱门斯。马克•吐温是其笔名。出生于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汉尼拔的一个乡村贫穷律师家庭,从小出外拜师学徒。当过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军士兵,还经营过木材业、矿业和出版业,但有效的工作是当记者和写作幽默文学。

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说大师。他经历了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帝国主义的 发展 过程,其思想和创作也表现为从轻快调笑到辛辣讽刺再到悲观厌世的发展阶段。他的早期创作,如短篇小说《竟选州长》(1870)、《哥尔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诙谐的笔法嘲笑美国“民主选举”的荒谬和“民主天堂”的本质。中期作品,如长篇小说《镀金时代》(1874,与华纳合写)、代表作长篇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1886)及《傻瓜威尔逊》(1893)等,则以深沉、辛辣的笔调讽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于美国的投机、拜金狂热,及暗无天日的社会现实与惨无人道的种族歧视。《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通过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结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仅批判封建家庭结仇械斗的野蛮,揭露私刑的毫无理性,而且讽刺宗教的虚伪愚昧,谴责蓄奴制的罪恶,并歌颂黑奴的优秀品质,宣传不分种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权利的进步主张。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审视角度 自然 而独特,被视为美国文学史上具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著作。

在这部小说中,马克•吐温将现实主义的描述与浪漫主义的描写结合在一起。一方面,在对密西西比河畔的小村庄的描述中,以现实主义的手法表现了人们的贫困;另一方面,又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书写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及两位人物:国王和公爵。吐温赞扬了吉姆的无私,肯定了他对自由的渴望,但同时也不忘提到他的迷信和愚蠢;书中的主人公哈克既热心善良,同时又是个爱撒谎的淘气孩子。

总而言之,马克•吐温十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其对美国文学发展的卓越贡献奠定了他在美国乃至世界文坛上的地位,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爱戴。是他把美国的民间幽默和严肃的文学统一了起来,是他是寻常百姓甚至粗俗之人变成了文学作品中的主人公,也是他让方言土语甚至行话俚语登上了文学的大雅之堂。他的朋友豪威尔斯称他为“美国文学中的林肯”。

二、马克•吐温是一位幽默大师

美国人的幽默有其 历史 根源。最早前来北美的拓荒者,在披荆斩棘的艰苦环境中,需用幽默来。陆续来到的各国新移民,在受到文化冲击的状态中,也需要幽默来自励。幽默往往是人在苦恼或愤恨而又无助的情况下的产物。来自俄国的犹太移民说:“幽默是我们对付美国文化冲击的最佳防御手段之一,幽默是连接我们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

众所周知,马克•吐温擅长幽默,几乎所有他的作品中都充满了幽默的影子。要将幽默作为一种写作风格决非易事。作者须使自己的作品幽默而不乏味,轻松却不肤浅。吐温寓讽刺于幽默,从而使读者感到幽默而又不仅仅是幽默。例如,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当哈克下决心帮助吉姆逃跑时,他说:“好吧,就让我去下地狱吧!”这里有这样一段话,“这可是可怕的念头,可怕的话语啊,不过我就是这么说了。并且我既然说出了口,我就从没有想过要改邪归正。我把整个儿这件事从脑袋里统统赶了出去。我说,我要重新走邪恶这一条路,这是我的本行,从小就这样长大的嘛。走别的路就不内行了。作为开头第一件事,我要去活动起来,把杰姆从奴隶的境地给偷出来。要是我还能想出比这更为邪恶的主意,我也会照干不误。因为既然我是干的这一行,那么,只要有利,我便要干到底。”这是一段充满讽刺与幽默的心理描写:显然,营救黑奴是一件好事,可他却称之为“邪恶”。但如果我们以特定的社会环境去想这件事,它又的确是一件“邪恶”的事。这正是关键之处!吐温将白人语言和黑人语言混合在一起来描述这个黑白颠倒的世界,从而既使人发笑,又发人深省。美国文学教授卡尔•博德(karl bode)相信,是马克•吐温拓展性的将美国民间幽默和以前作家们的严肃的文学结合在了一起。

三、《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的美式幽默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做成功的小说之一,是他的代表作,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部小说中的美式幽默。

1.马克•吐温的作品总是令人忍俊不禁,不忍释卷。

马克•吐温是世界闻名的幽默大师,他的作品受到广泛喜爱部分原因在于作品的语言幽默,令人忍俊不禁。这些闪光点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使人不忍释卷,一口气将书读完。例如,书中的哈克藏身小岛时,以这样的语言表述他的感觉:“要是看见一根枯树桩,我便当作是一个人。要是我踩在了一根树枝上面,踩断了,我便觉得仿佛有人把我的喘气砍成了两半,我只剩了半口气,而且是短的那半口气。”(if i see a stump, i took it for a man; if i trod on a stick and broke it, it made me feel like a person had cut one of my breaths in two and i only got half, and the short half, too.)把踩断树枝比作砍断喘气是多麽滑稽呀!气怎麽能砍断呢?但我们却能脸上却带着微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哈克那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心理。吐温总是擅长用这样精彩的幽默语言抓住读者的心。

2.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要谈吐温的幽默,还得从细节说起。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双关语,各种各样满不该色的夸张,重复,和反语。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或许正是在船上作水手的经历,使他有机会了解各种各样的反语和讽语;或许他已习惯了注意这一类语言,吐温掌握了大量的这类词句。在这部小说中,我们能看到很多例子。

例1:“接着,老头子开腔骂起人来,不论什么人,什么事,只要是他能想得到的,一概都骂。接着,又一个不漏地重新咒骂一遍,好能确保没有漏掉任何一个,包括了连他们的姓名他都叫不上来的人。点到这些人的时候,就说那个叫什么什么的,然后一直骂开去。”(then the old man got to cussing, and cussed everything and everybody he could think of, and then cussed them all over again to make sure he hadn't skipped any, and after that he polished off with a kind of a general cuss all round, including a considerable parcel of people which he didn't know the names of, and so called them what's-his-name when he got to them, and went right along with his cussing.)

例2:“他准是疯啦,我说。我一开头就是这么说的。在中间是这么说,到最后也还是这么说,始终是这么说——那个黑奴是疯啦——疯得跟尼鲍顾尼愁一个样,我说。”(he's plumb crazy, s'i; it's what i says in the fust place, it's what i says in the middle, 'n' it's what i says last 'n' all the time - the nigger's crazy - crazy 's nebokoodneezer, s'i.)

这两个例子都表现了特定人物的特殊性格。例1是哈克的爸爸醉酒后骂人的话,向我们展开了一幅酒徒酒后的生动画面。我们似乎看到了那滑稽的景象,忍不住被逗乐。例2是一个农妇的话,她一再重复“我说”,“疯了”。这样一个????舻呐菊媸墙腥擞趾闷?趾眯?吐温用极度夸张的手法逼真的表现了农妇的???正是用这种方法,人物的个性幽默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例3:“霍勃逊牧师和罗宾逊医生正在镇子的另一头合演他们的拿手好戏去了,我的意思是说,医生正为一个病人发送到另一个世界,牧师就做指路人。”(rev. hobson and dr. robinson was down to the end of the town a-hunting together - that is, i mean the doctor was shipping a sick man to t'other world, and the preacher was pinting him right.)

众所周知,医生的职业是救死扶伤的,但吐温却说“医生正为一个病人发送到另一个世界”。在此处,作家用讽刺的手法,告诉我们庸医害人。这种幽默有讽刺的手法,使我们不仅会发笑,更会深思。

从上述例子我们能够看出马克•吐温掌握了所有嘲弄和猛烈抨击的窍门。

3.滑稽的语言与方言在马克•吐温手中成了成熟的文学武器。

在本书中,吐温使用了数种滑稽的语言和方言,包括黑人语言、西北地区广泛示使用的低俗的滑稽的语言和派克斯韦尔村(pikeswille)的方言。

吉姆的语言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比如,吉姆说:“啊,要不是杰姆,你就不会得(耽)在这里,你就会留在林子里,没有饭吃,还会给淋得半死,真是这样,乖乖。鸡知道天什么时候下雨,鸟也知道,伙计。”(well, you wouldn't a ben here 'f it hadn't a ben for jim. you'd a ben down dah in de woods widout any dinner, en gittn' mos' drownded, too; dat you would, honey. chickens knows when it's gwyne to rain, en so do de birds, chile.)这就是典型的黑人语言,发音模糊,而且总是省略很多音节。将方言运用到小说之中能反映出黑人缺乏 教育 的状况。

当哈克和吉姆到了一个贫穷的村庄时,那里的人说的是另一种滑稽的语言。“人们总是听到在说:

‘给我一口烟嚼嚼吧,汉克。’

‘不行啊——我只剩一口啦。跟比尔去讨吧。’”

(what a body was hearing amongst them all the time was:

"gimme a chaw 'v tobacker, hank "

"cain't; i hain't got but one chaw left. ask bill." )

这些语言粗俗而滑稽,从而表达了村民的愚昧和粗鲁。

当他们来到派克斯韦尔村时,听到的又是另一种当地方言。萨利大妈是这样说话的:“再说,丢的也不光是衬衫啊。还有一把调羹不见了,而且还不只是这个。”(and the shirt ain't all that's gone, nuther. ther's a spoon gone; and that ain't all.)

macus cunliffe这样评价马克•吐温对于方言的使用:“不突兀,就如亲眼所见,似乎简单,像听到了日常的对话,却又不尽相同。”这些方言并非有意拼凑出来的,而是经过了大量的研究调查后写下的,故小说才更加的真实动人。

4.马克•吐温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

马克•吐温的幽默,只是为了逗人发笑,为幽默而幽默么?如果真是这样,那还有什么驰名世界的大作家马克•吐温?千百年来,从古到今,也从来没有过这样为文学而文学的大作家。反话正说,恰恰是为了点出幽默中一片苦心。

吐温说:“幽默本身的秘密来源不是快活,而是悲伤。”他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了许多令人伤心痛苦的事情,却用诙谐而讽刺的笔调写出来,让人忍俊不禁,让人发笑,而笑,他说,是一件真正有效的武器,没有任何东西能抵挡得住笑的攻击。他用那枝幽默之笔写下的人物和故事,给了人们许多笑料,许多用以思考社会和人生的荒诞现象。他从不为幽默而幽默。他引以为自豪的是,当与他同时代的78个为幽默而幽默的作家先后消失后,他还在美国文坛上继续他那夹杂着针砭和嘲讽的幽默。

《哈克》之所以“不朽”,正因为它通过对一个14岁孩子的描写,在幽默逗笑声中酣畅淋漓地写出了一个民族的生活与灵魂。马克•吐温说得好:“……一个外国人可以复制一个民族的外貌……任何一个外国人都不能理解它的内在内容——它的灵魂、生活、语言、思想……只有一个专门家,他具有足以理解人民的灵魂与生活,并把它原原本本地描述出来的资格——这就是民族小说家。”

四、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的幽默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威廉•福克纳说过:“马克•吐温是安德森文学之父,而安德森是我们这一代文学之父。”由此可见,马克•吐温为美国文学所作出的贡献之伟大,对后来的作家影响之深刻。

马克•吐温从纯粹的幽默中 发展 出了讽刺的、甚至悲伤的幽默,正是他是幽默成为一种重要的文学风格代代相传下来!

参考 文献 :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5

关键词:戏剧反讽;浪漫反讽;种族歧视主题

马克•吐温的经典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由于成功地展示了19世纪后半叶黑奴制盛行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沿岸社会生活真实、生动的画面而引誉世界文坛。20世纪美国文学的小说大师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迷惘一代”的代言人海明威曾评论道:“全部现代美国文学起源于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所有的书中最好的一本。”[1](p349) 此外,即便是推崇现代主义文学“意识流”内在表现手法的美国南方文学的奠基者威廉•福克纳也甚至指出:“我认为马克 吐温是第一个真正的美国作家,我们大家都是他的后继人。我们是他的胄裔。”[1](p349)然而小说中有力昭示小说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创造性成功运用的戏剧性反讽和文类反讽的表现手法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笔者认为,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戏剧和浪漫文类反讽的娴熟运用,成功地增强了小说情节的张力,塑造了小说表现的各种人物,展示了小说主人公哈克心灵世界的真实轨迹,推动了小说情节的跌宕起伏,更重要的是深刻昭示了小说的各种现实主义主题尤其是种族主义以及当时美国南方社会充满暴力虚伪邪恶的腐朽堕落的现实主题,从而标志着美国小说发展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转戾点的来临。

一 戏剧性反讽(dramatic irony)

“戏剧性反讽(dramatic irony)涉及戏剧与小说里的这样一种情节:观众与作家共同了解的实情不被剧中某个人物所知,结果他不是表现出不合时宜的言行举动就是预期违背命运的事情,或者道破事情的未来结局而又出于无意。”[2](p163)因此,它是指书中、剧中人物所说的本是实话,而非故意说反话。他说话的对象听来也理解为实话。但由于读者或观众了解的实际情况更多,许多事情读者或观众了解,而书中、剧中人物却不知道,所以前者认识到后者所说的话与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在《哈克贝利o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对于戏剧反讽揭示种族歧视的现实主义主题的运用颇为引人注目的。例如:

“when we was ready to shove off we was a quarter of a mile below the island,and it was pretty broad day; so i made jim lay down in the canoe and cover up with a quilt,because if he set up people could tell he was a nigger a good ways off.”(chapter 9)[1](p56-57)

我们准备划走的时候,已经是在小岛下游四分之一英里的地段。已是大白天了。所以我让杰姆躺在小舟里,用被子蒙上。因为如果他一坐起来,人家老远就能认出是个黑奴。

在第9章中,为了防止有人登上小岛发现哈克与吉姆,两个人把独木舟和储备藏到了小岛上的一个大山洞里。黑奴吉姆的智慧首先表现在了他对天气情况的准确预报上面,果然不久降临了一场暴雨。而在本章结尾,我们看到,由于哈克在其潜意识中深受“白人至上、黑人非人”的观念的影响,所以这里他错误的认为,人们可能在距离相隔很远的地方就能识别并且发现一个黑人,仅仅因为他们与白人肤色不同。这里的戏剧反讽的情景是非常微妙和隐蔽的,它是通过马克•吐温对哈克此时的心理描写暗示出来的,富于反讽修辞效果的克制(restrain)特征,因此,很难令读者立即发现。但是结合整个小说的前后情节和宏观主题,这里的戏剧反讽的现象和效果就能得以凸显。这里比较含蓄的戏剧反讽不仅与小说的现实主义种族歧视主题密切相关,而且标志着哈克对于黑奴的吉姆认识过程的起点。故事情节发展到此时,读者依然不难发现哈克对于黑人的认识仍然停留在黑人与白人存在种属上本质差别的感性层面,因此他的判断往往是基于表面和现象的。作为读者或观众对于这一点显然要比少年哈克认识的更加清楚,哈克此时的心理活动在马克•吐温的笔下以戏剧反讽的形式栩栩如生的表现出来。哈克的这个结论显然是错误的,他此时意识中的道德观念还受制于当时南方社会流行的种族歧视偏见的支配,所以他把杰姆用被子蒙上,显然在他看来帮助黑奴逃亡显然是见不得人的事情。作为读者或故事的听众可以轻松的看出或做出判断推翻哈克潜意识观点的判断,因为根据本章马克•吐温对于黑人奴隶吉姆在旅途中的尤其在这一幕中两个典型场景中的描写不难发现吉姆是一个有着健全心智善良、机智的常人而且是一个体贴他人的高尚的人,如吉姆为了不让哈克伤心虽然发现哈克的父亲已经死在漂流在河面上的屋子的地板上,但是他却阻止哈克看到死者的苍白可怖的面容(ghastly face);而吉姆的机智又在他害怕让哈克发现自己的父亲死于抢劫未遂而陷于对父亲高大形象破碎的精神危机之中的担忧中尽显无余,而哈克对于吉姆的潜意识的偏见却与吉姆实际情况中表现出的出色才智大相径庭。其二,在杰克逊岛上,吉姆基于他对丰富的生活经验对于天气变化的准确预报,表现出他对于自然知识的掌握。其三,吉姆时常表露出的对妻儿的正常人伦的思念也与哈克这一幕中关于吉姆的非人异类的判断形成鲜明的反差,构成了戏剧性的情景反讽,同时深化了后来出现的戏剧反讽。又如:

“…he judged it was all up with him anyway it could be fixed;for if he didn’t get saved he would get drownded;and if he did get saved,whoever saved him would send him back home so as to get the reward,and then miss watson would sell him south,sure.well,he was right;he was most always right;he had an uncommon level head for a nigger.”(chapter14)[1](p84)

因为他断定,这一切都是冲着他来的。反正他这下子是完了。因为要是没有人来搭救他,他就会给淹死;而且,要是他被救,他就会被救他的人送回家,以便得到那笔悬赏,华珍小姐又肯定会把他卖到南方去。是啊,他是对的,他往往总是对的。对一个黑奴来说,他的脑袋可不简单。

由于生活在南方黑奴制社会里,哈克不可避免的也受到世俗偏见的影响,在上面的心理描述中再一次得到表现,当时南方黑奴社会里普遍把黑人作为身体和智力上的劣等生物,因此这里哈克对于吉姆的“有深度的头脑”(level head)流露出十分的意外。这里的戏剧反讽效果是明显的,因为故事情节发展到这里,吉姆在马克•吐温笔下已经建立起一个具有正常心智的人物形象,所以这里哈克对于吉姆智力的意外让读者感觉是与情节事实逻辑相反的判断,这种判断具有强烈的戏剧反讽意味,揭示了在当时的白人中即使象哈克这样对于当时南方社会的传统道德观念离经叛道的意识中,种族歧视的观念根深蒂固,几乎形成了一种集体无意识,使得他们的日常判断偏离了一般的基本事实。显然,马克•吐温这里运用了戏剧反讽手法成功的塑造了天真的哈克和善良机智的吉姆两个人物,而且又通过哈克的内心关于黑人认识的真实心理活动轨迹的描写凸显了小说的种族主义(racism)主题。

二 浪漫反讽(romantic irony )

除了小说读者与人物之间认知反差形成的戏剧反讽之外,就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的文类而言,它是典型的流浪汉体裁小说(picaresque novel),因为小说以旅行的方式描述了一系列插话式的丰富多样的故事, 同时它也是一部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尤其在整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过程中展示了哈克一个年仅十三、四的少年在独自面临一个又一个危机时如何成熟的故事,但是我们看到就文学的表现艺术形式的革新而言,《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更是一部嘲讽当时流行的通俗冒险和伤感的浪漫传奇小说的一种反讽和颠覆。马克•吐温试图通过披露自己笔下人物角色从而打破原来传奇小说赋予读者对于浪漫传奇小说人物的种种艺术幻想,深化小说的现实主义主题。这一点尤其表现在小说中各种把他们的生活理想建诸于浪漫主义的种种陈词滥调和文学幻想之中的小说次要人物身上,体现着马克•吐温现实主义创作原则和实践给美国文学发展带来的转折性影响。如小说中哈克的陪衬人物(foil)汤姆即是一个典型的小说人物例子,他把自己的生活和行动建立在浪漫小说的基础之上。虽然汤姆只是在小说的开始和结尾一闪而现,但是他的言行、世界观显然与小说主人公哈克形成了鲜明的反衬。虽然他也热爱自然世界并且与哈克同龄,但是与哈克出身于社会的边缘和贫困之中不同的是,汤姆出身于一个令人尊敬的、体面的、有教养的“文明家庭”(civilized family),因此他的价值观念完全处于生活在他周遭的那些成年人和他所读的那些充满天方夜谭般浪漫传奇小说的奇思怪想的支配之中。汤姆坚信行为举止要坚持所谓的规矩(rules),而事实上这些“规矩”更关注形式本身而非真正的道德原则和每个社会成员的福祉。其次,我们看到小说中遭到丧子之痛的埃米琳通过浪漫的手法创作油画表现啜泣的少女,创作伤感的诗歌怀念她逝去的孩子,显然马克•吐温在描述这些不切实际的伤感情景时笔触是讽刺和嘲讽的。此外,我们看到小说发生的主要背景地区密西西比河岸上谢泼德森(shepherdson)家族与格兰杰福特(grangerford)家族之间为了捍卫所谓家族荣誉(family honor)不惜互相残忍的屠戮,这种口头的仁义道德与事实的血腥残酷之间的强烈反差对照无情的击碎了读者对于那些美国南方通俗浪漫传奇小说中宣扬的所谓骑士精神的幻想,而小说中那些关于诸如罪孽深重的恶棍逍遥法外而由于饮酒过度的互相辱骂等等轻微过失却被处以极刑重罚的对比描写比比皆是。此外,对于浪漫小说的文类反讽,还体现在小说中的故事背景发生地的设置上,对于小说中发生背景的反讽昭示了马克•吐温现实主义技巧的独特匠心。小说的发生背景之一的彼得斯堡本身就构成了对于传统浪漫小说的一种互文性文类反讽。马克•吐温关于彼得斯堡的描写显然建诸于他的家乡美国密苏里州的汉尼拔的原形基础之上的。密苏里州的汉尼拔正处于密西西比河河畔,马克•吐温曾经在那里做过汽船上的导航员。在19世纪四十年代,密苏里州仍然是一个奴隶制盛行的南方地区。而在小说中汉尼拔被“彼得斯堡”所代替,这个名字在英语中本来指代“天堂”的意思,而且在马克•吐温的《汤姆•索亚历险记》,这个小镇也的确被描绘成一个诗意盎然、睡意朦胧的小镇,即使是那里一些坏人也令人觉得有几分魅力。而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具有情景反讽意味的是,此时它与美国南方其它的小镇一样成为一个充斥着肮胀、暴力和虚伪的地方。它已经没有了《汤姆•索亚历险记》中世外桃源般宁静和安详。借助它,马克•吐温向我们展示了美国内战前南方社会的真实情况,这与它的名字的所指含义与《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对于它接近人间天堂的无忧乐土脱离现实浪漫情调的幻想形成强烈的文类反讽。可见,马克•吐温的这种反浪漫主义的现实主义文学的反讽表现手法有力生动地昭示了小说意欲表现所谓文明世界的虚伪主题,深刻表征了当时社会并非真实关注大众福利,而是深陷于怯、自私自利和非逻辑的荒谬之中的真实状态。小说中,这种基于浪漫主义的理想主义的危害是相当严重的,汤姆被枪杀,埃米琳也未能善终,谢泼德森(shepherdson)家族与格兰杰福特(grangerford)家族陷入致命的冲突中,难以自拔,走向毁灭。

三 结语

综上,我们看到马克•吐温在其经典小说《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在戏剧与文类层面成功的运用了反讽手法。在读者或观众层面即戏剧反讽方面,我们发现哈克由于受所生活环境白人成人偏见的影响,对黑人吉姆有诸多不合常理的推断,昭示了小说的种族主义主题;在作品文类层面,我们看到在《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中,马克•吐温通过小说人物如汤姆的浪漫主义幻想和其实践的恶果以及密西西比河岸上谢泼德森(shepherdson)家族与格兰杰福特(grangerford)家族之间为了所谓家族荣誉不惜互相残忍屠戮的丑恶行径等等反浪漫主义的反讽现实主义描写,看到了当时美国南方社会的虚伪和残酷的现实,这种对于通俗传奇小说文类的颠覆同时也预示着美国小说的发展由浪漫主义转向到现实主义的转戾点的来临。

注:

①文中小说的汉语译文均引自/study/novel/huck/cindex.htm

参考文献:

[1] 李宜燮,常耀信美国文学选读[m]南开大学出版社1991,p349

[2] m.h.爱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z]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3] twain,mark the adventures of hucklbeberry finn[m]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92

[4] 张浩.当代西方视阈下的英汉反讽对比[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19:228-232

马克吐温的故事范文6

有一天,马克。吐温在旅馆准备过夜,他看了一下登记簿,发现尽是这样的登记:“XX公爵和他的仆人,XX伯爵和他的管家,等等。可是他挥笔写道:“马克。吐温和他的箱子。”

怎么不碍事

马克。吐温常常心不在焉,有一次坐火车时丢了车票,查票时他找不到了。幸好乘们员认识马克。吐温说:“如果真找不到车票,也不碍事!”马克。吐温却急地大叫:“怎么不碍事!我必须找到该死的车票。否则,我不知道我究竟是到哪里去旅行。”

梦游症

病人:“马克。吐温先生,您知道如何治梦游症吗?”马克。吐温:“很简单,买一盒图钉,睡觉前撒在床边。”

该死的人死了没有

马克。吐温一天在美国里土满城,抱怨头痛得厉害。当地一个人却说:“这可能是你在里土满城吃的食品和呼吸空气的缘故,再也没有比里土满城更卫生的城市了,我们的死亡率现在降低到每天一人了。”

马克。吐温立即对那人说:“请你马上到报馆去一趟,看看今天该死的那个人死了没有?”

长到碰得到地面

林肯的一些朋友喜欢闲谈,常常提出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一个人的腿应该有多长?”一天,一个朋友问。“嗯!”林肯回答说:“我看至少应该长到碰得到地面。”

我被她折磨了15年

林肯的妻子做了总统夫人之后,脾气愈来愈烈。她不但随意挥霍,还常对人大发雄威,一会儿责骂这收款多,一会儿痛斥那东西太贵。有位吃够了苦头的商人来找林肯诉苦。林肯苦笑着认真听完后,无可奈何地说:“先生,我已经被她折磨了15年,你忍耐15分钟不就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