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美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大学生们对教育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愈来愈高,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课主渠道,正面临着时代进步所带来的挑战和冲击。“美育”是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方式,能较好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化、抽象化内容润物无声地转化为具体、形象、生动的实践体验,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能更好地体现教育的价值。当前,高校大学生合唱团数量逐渐增加,合唱的作用和影响力在高校不容小觑。为此,结合“美育”和“思育”的理论和实践,以高校大学生合唱教学为例,探索合唱教学在思政课程中的应用,力求两者更好地互融互通,实现教育合力,提高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美育;合唱教育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更加注重文化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1]合唱是当下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每逢佳节庆典,各单位都积极开展合唱比赛。大学生合唱团的兴起,在很大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美感素养,在学校思政教育中起到重要作用。转换教育阵地,把思政课堂引向合唱舞台,利用合唱教育的平台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寓教于乐创造性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本文将探讨的内容。

一、“美育”在高校“思育”中的地位

美育的本质是发现美、利用美、表达美的过程。为培养青年人的社会责任感,大力发展美育也是一个发力点。思政教育讲究方式方法,要充分认识青年学生的想法,引导他们进行自我管理,激发他们的正面价值观。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不应该仅限于狭隘的马列课程,而要关注大学生精神生活的需要,兼顾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促进学生感性与理性协同发展。校园文化是众多文化中最特殊的文化氛围,而大学生艺术团是构成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美育是情感、趣味和艺术的代名词。如果说,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向善”,那么美育,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人们感受到“美”,人就会变“美好”,把思想政治用美育包装起来,用美的形式让它变得有温度、有情怀,这样一来,思想政治不再枯燥难懂,而更加贴近生活。高校培养的是有崇高理想信念的大学生,美育能大大提高人的品位,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2]。相反,思政教育如果脱离了美的元素,就只能达到“养性”却缺少了“怡情”。

二、合唱教育中的“美育”作用

合唱提升合作意识。合唱艺术的精髓是“合”,纵向来说,训练时要把所有团员各具特色的声音调节到均衡和谐的状态,像是“虽千人却只听得一声”。横向来看,为培养团队的和声感,在对某个和弦反复练习时,除了唱准自己的声部还需要聆听别人的声部。此外,对作品节奏、旋律、和声的处理,要有适当的方法。例如,合唱的唤气口、队员口型和发力点要一致,这一系列动作训练的过程,都能在无形中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合唱提高思想觉悟。合唱是利用团队声音营造音乐艺术效果。合唱表演讲究分与合,分声部演唱却在异中求合。这好比一个兼容并存的高校,学校里的每一位学生都是特殊的个体,思想自由却又共同遵守着某种规则。音乐实践活动蕴含着团队合作与相互协调,我们因为一件艺术作品凝心聚力,我们也将努力实现个人理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助力。合唱提高艺术品位。在聆听与演唱中共情、融情,保持良好心态的同时更要领悟为人处世的道理[3]。合唱排练不仅注重对歌曲技巧的掌握,还要充分了解歌曲蕴含的时代背景和艺术意义。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提高站位,把音乐作品包含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意义进行讲解,进而提升学生的艺术品位。

三、合唱歌曲的选择对高校“思育”的促进

从理论上灌输。开展合唱教育时,要激发学生对革命传统歌曲、对经典音乐的兴趣。在作品的学习中要充分感受到中国革命精神,在红色歌曲的熏陶下,提高思想觉悟,在思政教育的环境里形成行为约束准则。思政教育的正气无处不在,做好理论灌输,教师要提高教学水平,扩大眼界[4]。对于学生觉得难理解的抽象的思政理论知识要善于变通表达,多结合实际,举例子分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从内容上引导。音乐有着时代的烙印,很多作品应时代需求而产生,合唱团指导教师要精选高品质的合唱作品。《黄水谣》中描写从麦苗肥豆花香,男女老少喜洋洋的幸福生活到自从鬼子来,老百姓扶老携幼四处逃亡的日子,家庭支离破碎。这样的作品能为学生创设良好情境,呼吁他们珍惜美好生活。《游击队之歌》是由一首战斗进行曲改编而来,曲调活泼轻快,“没有吃、没有穿,自有那敌人送上前,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节奏和歌词巧妙地配合,表达了游击队战士的乐观精神,对战斗充满了信心。从侧面也反映出当时艰苦的战斗条件,物资极度匮乏,但有高昂的战斗精神。正是这样的歌曲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我们才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多元上把握。艺术无国界,音乐艺术包罗万象,百花齐放。合唱作品既要符合队员的能力和音色,还要尽量选择风格多样的作品。除了中国作品,还可以选择英文、意大利文等世界知名合唱作品,了解世界多样性和各民族的风格特征。让学生在训练中,通过对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旋律与和声效果的聆听,拥有一个好的“耳朵”。正所谓见多识广,视野的宽阔有助于提高人的思维能力,促成人的全面发展。

四、对高校“思育”与“美育”建设的思考

明确合唱教育的德育意义。高校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教育基地,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是民族的未来[5]。美感素养的提高和道德情感的树立都离不开良好的教育引导。英国心理学家朱丽叶特·阿尔文认为:“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坚持以人为本,深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通过学习优秀的合唱作品来教育自我、完善自我。用合唱教育的形式去开展思政教育,它并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潜移默化地发挥价值导向作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合唱团的队伍质量。首先是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合唱团的发展,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引进有能力和有精力的老师,为老师创造学习条件,鼓励教师出去培训学习,在专业领域继续提升。比如多参加大学生艺术展演、合唱艺术节等一些高水准的演出和比赛,学校要支持艺术团指导老师多出去学习交流,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其次是,合唱团成员的招新。合唱团是一个以唱为主的团队,在招聘新人的时候,对新人的歌唱素养要有所侧重。很多非艺术院校都开设公共音乐选修课,选课的学生都是音乐爱好者。在课上或者期末考核的时候,为学生创造才艺展示的平台,从音乐表现力、音准和音色等方面了解学生的音乐能力。也可以在学校组织的各类晚会活动中广罗人才,把表现突出的学生纳入合唱团,为各学院文艺骨干搭建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能动性。正视合唱教育存在的问题。首先,学生音乐基础薄弱,对合唱概念模糊。学生从小接受的音乐教育主要以独唱和音乐欣赏为主,对合唱课程的了解较少。其次,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学生没有接触过任何乐理知识,对基本乐理、声乐技巧、指挥图示都不太清楚,在排练时面临不小的难度。再次,缺乏稳定、有规划、有步骤的训练。悦耳的音色需要日积月累,团队之间的默契需要时间磨合。但是现实却是,高校的合唱排练很多都是带有目的性的,比如为元旦晚会、迎新晚会、五四歌咏会临时做准备。想要呈现一个好的合唱作品,队员与队员之间、队员和歌曲之间需要一个磨合期,这个时长一般需要1-2个月,而为了这些晚会,导致老师和学生都变得被动,甚至有些“急功近利”,过分重视看似完美的结果,却忽略了学习的过程,导致合唱团整体的基本功素养欠缺,合唱团没有持续发展的动力。因此,要把排练时间和课程计划安排好,每次排练要保证20分钟的基础发声和基本乐理的学习时间。

五、结语

美育有深入人心的力量,建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育体系,能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真正落实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高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场所,面对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复杂的学生群体,教学手段也要不断更新。以艺术团为教育依托,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情感熏陶,提高歌唱技能和人文素养,更能启迪智慧、净化心灵。让高校思政教育走出传统课堂进而登上合唱舞台,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校合唱教育训练的全过程,提高学生美感素养,从而使高校思政教育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凝聚年轻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9.

[2]孙歆然.论合唱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J].科技信息,2011,(09).

[3]孙立军.高校学生艺术团建设与管理研究[J].思政教育研究,2006,(01).

[4]李万斌.西部高校文化艺术素质教育现状考察与对策研究[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01).

[5]熊祖鹏.理工类高校实行音乐教育的必要性和措施[J].常州工学院学报,2004,(06).

作者:莫田娟 张萌萌 单位:桂林理工大学艺术学院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