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小学语文教学研究(10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初探

1.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1.1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目的相似

小学语文教学和班级管理目的具有相似性。在小学班级管理上提倡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这是每个小学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现代小学学校的最核心教学理念,“以人为本”的思想是从根本上上注重了人的教育。而这一点在小学语文的许多文章的内容上不谋而合,课本上的文章让学生们学习一种对生活充满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态度。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养成一种独立思考和严格自律的习惯。而在班级的管理上,就是为了培养小学生自我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积极性,管理他们如何在班级里成为好学生,培养他们在学习中严于律己,在生活中做诚信的人。在小学语文文章中有许多正面人物形象也为班级管理提供了很好的效仿对象。所以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目的相似。

1.2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相辅相成

小学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是有限的,他们还不具有对事物的正确认识的能力,而这将直接受小学班级管理的影响。在课堂上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就会出现纪律问题,学生们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就会受到影响,严重的会造成学生不良习惯的养成。所以小学班级的管理好坏直接影响着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根据笔者对语文教学的方向的了解,它主要为了培养小学生具有基础的语文知识素养,而课本、课堂教学只是理论性的知识,要想真正的培养学生这种语文素养就要进行日常生活学习的实践教导。课堂教学太过于死板,学生没有真正的体会到,这就要对课本和生活进行结合教学,在实际生活应用中进行引用语文知识,这样就形成了一种生活学习习惯,就能在班级的管理中得到表现。班级管理将成为学生的实践基地,所以让小学班级管理与语文教学有效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是十分重要的。

2.小学语文教学与班级管理工作有效结合的措施

2.1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

采用分组方式进行教学。分组方式的教学要对每位同学进行了解,了解他们的问题,提高他们对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达到提高教学水平的效果。根据笔者调查研究发现,分组讨论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讲授学习方式更具有优势。

(1)因为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不同,他们对学习还处于起步阶段,而且这个时期是学生性格爱好培养时期,他们纯粹简单的爱好各不相同,这时运用分组教学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对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互帮互助,相互学习的能力。

(2)这种教学方式蕴含着丰富的生活哲理,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提高学生与人交往、沟通、合作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说话表达等能力,这已经成为现代教育教学中重要的教学模式。

2.2将语文课扩展成班会课

班会课是对学生进行品德教学的。而目前大多老师只讲课本,他们认为教材是专家经过认真筛选的,是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的官方载体。在加上现在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就出现了以考试内容来进行授课的方式。但作为小学生教育,更应该以人为本。老师对课堂内容进行扩展,在不知不觉中进行德育的教育,对学生也是一个方向的引导。在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中要进行传统美德的倡导,要进行良好品质的赞扬。这样学生就能向着美好事物看齐,这样就把语文课扩展成了班会课。这样的课堂有利于塑造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树立远的理想、教导学生正确做人、做事,有利于班级建设。

2.3将小故事引入课堂将小故事引入课堂让学生从中感悟,培养学生思想感悟。例如:

(1)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们感悟到那种持之以恒,不言放弃的精神。

(2)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谦虚礼让的美德。

(3)司马光砸缸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面临危险要保持冷静,急中生智,脱离危险等。中华故事内容丰富,也可以让学生来讲,最终老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实践与生活是引入故事的最终目的,教师要正确引导同学们体会这些小故事中的深刻含义。

2.4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引导作用

充分发挥好语文课本的引导作用是教学过程中重要环节,由于很多问题导致了语文课文不能发挥其引导力量。教师应该担负起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命,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语文课文的引导作用,将内容向外扩展,丰富课堂内容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3.总结

小学教育是学生的基础阶段,这个时期是学习语言文字最佳时期,是老师最重要的任务,小学语文教育会影响学生们的一生。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祖国花朵培育责任,将教学与管理有效结合起来,为我国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作者:付畅 单位:吉林油田松江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教学有效性探究

一、优化教学环境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之间是单纯的传递和接受关系,师生关系单一,教师的角色也单一。传统的教学容易陷入一种填鸭式的学习状态,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通过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自主的探索是非常重要的。

1.转换教学理念

传统语文理念的弊端尤其明显地表现在:教学目标过分追求知识性,教学手段过分讲求灌输性,检测手段过分偏重记忆性。它的后果是:教师教学手段的僵化和学生学习热情的丧失,学生以追求成绩为目的,而不能真正获得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应把如何培养阅读能力,指导学生积累语言,如何训练学生口语和书面语的技能,如何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等,放在教学的首位。

2.明确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检验教与学效果的标准。有意识教学,有目的培养,明确教学目标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效开展。吃准教学目标,应该逐级明确语文课程在小学阶段的总目标,不同学段、年级的阶段目标,单元教学目标以及课时教学目标。如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六课《冬阳•童年•骆驼队》的教学目标设计,就是学会从题目入手,带着问题去找答案,然后学会组织语言来归纳课文说讲的意思。这一阶段揣摩并运用表达方法是需要加强的一个训练重点。

3.优化教学过程

注重过程的管理,优化教学过程,可以使广大师生耗费少的必要时间和精力,收到优质效果,它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突破口和有效途径。现代语言学研究认为:语言教育要和儿童实际生活经验以及自然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使语言充满生命力和有意义。教师应积极提供能激发和支持儿童有意义的语言使用的情境,让儿童从使用语言中学习语言,从说话中学习说话,从聆听中学习聆听,从阅读中学习阅读,从习作中学习习作。因此,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不是学生能从老师那学到什么,而是在老师的帮助下能学到什么。因此,优化教学过程应是如何引导学生走入课文,如何让学生自主学习领会课文,如何群体合作体验探究,如何会读课文总结归纳,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

4.改进教学评价

课堂教学评价非常重要,运用得好,可以改善学生的语文学习,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反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降低课堂阅读教学的实效。课堂评价的多样性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对学生的评价。从教师角度来讲可以用赞美的语气来鼓励学生,可以用鼓励分享的方式去激发学生。自我评价实际是在引导学生深入课文,让文本语言知识转为自己的语言,这就可以做到培养阅读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表达能力。而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是合作学习,让学生从他人的评价中得到新的感悟。

二、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全面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容易造成被动学习,因此我们应当注重教学模式的创新。

1.封闭式学习转为开放式学习

传统的教学局限于课文,局限于教室。传统教学容易造成学生思路狭隘、应变能力不强。因此,应该注重兴趣和爱好的发展,激发学生的潜能。如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北京的春节》教学,我们可以先从春节谈起,在学生的心里春节是一个怎样的节日?在这个节日里能收获什么?在自己的家乡过春节都有些什么民风民俗?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兴趣,这样有利于教学更好地开展。

2.注入式学习转为探索性学习

注入式教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填鸭式教学,学生是在被动的状态下进行学习。因此要记住知识只能靠不断的练习和背诵。探索性教学是带着问题去学习,强调探索知识的过程,对所学知识记忆深刻。如,《和时间赛跑》这篇课文的教学?时间是什么?是一种看得见、摸不着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如何和时间赛跑?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最终得出“和时间赛跑”是什么意思?

3.专制学习转为民主化学习

传统的教学,教师唱主角,教师就是权威。良性互动才能有效沟通,此次我们应该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教学向民主化学习转换。如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环节是每日热点,让学生分组谈论,然后派一个代表起来发言。这样不仅能培养学习能力,还可以培养一种团队意识,通过竞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

1.注重习惯的养成

课堂的时间有限,因此更多的知识是靠学生在课后去积累。注重习惯的养成才能使课堂教学得到有效延伸。如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通过想、演、画、做、编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

2.布置作业的方法

以往布置作业的方式就是写写抄抄,这样的作业让学生感到很枯燥甚至起抵触情绪。教师如何创新题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乐意做,主动做。作业布置,注重引导学生参与实践,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

四、总结

小学阶段是学生兴趣爱好、创新意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合作精神的培养与和谐发展的关键期。课堂教学好不好有可能影响到今后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因此如何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任重道远。

作者:赵春梅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县新靖镇泗梨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教学人文性教育理念应用

1人文性教育的概念

在当今的教育环境下,尽管人文性教育普及的范围广阔,但是人们对人文性教育真正内涵的理解还是模糊不清的。然而“机械人文性”现象时常出现在小学课堂里,我们都知道寓言故事《狼和小羊》中的狼并不会因为同情小羊而改变它吃羊的本性;在《落花生》这篇文章中,像《落花生》那种具有真才实学却不不问虚名的人,并不会因为时代的发展而失去原有的价值。所以在人性化的语文课堂中,尽管课堂气氛更加和谐,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但失去了很多对理性的思考,更加让学生对语文人文性的真正内涵缺乏理解。而站在学生的角度上,老师始终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故而经常使用激励性词语鼓励预评价学生,对其进行赞扬,这样尽管课堂上增加了“人情味”,但是,这个带着人文性关怀的方式在表面上好像是增加了人文性的光环,然而在实际上却助长了学生的浮躁心理。从上述现象中,我们可知作为教育供着最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如何在小学的语文课堂课堂中建立一个真实人文性氛围。并不是因为廉价的表扬以及缺乏真情的课堂上刻意表达一种“为了人文而人文”的教师人文关怀。

2人文性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体现

课堂教学是教师教授语文知识人文性体现最充分的一种方式,然而课堂教学的人文性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如下:

(1)教学过程中不断优化固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寻找适合的教学方法,因材施教,使得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乐于参与进来,并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灵感,由被动变为主动。除此之外,课堂中的语文教学还可以运用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理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进而使课堂气氛充满活力与人性的光辉。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对学生的发展方向进行拓展与延伸,充分帮助学生打开视野,开放思维。与此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该做到尊重学生,尊重人性,根据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不同需求,尽量做到对每个学生照顾有周。培养学生,努力做到发展和培养一切学生,致力在教材中探索人文精神,道德情感,审美观念等。

(3)课堂练习的设计,教师应当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将自己投入到教学实践培养中,建立健全的人格。联系设计中多一点人文性的思考,多一些实践性和体验性的练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在动手的过程中理解课堂所学知识的内涵和意义,能有更加深入的探究。

3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性教育措施

3.1鼓励学生主动求知:

在现如今这中信息经济高速发展的档口,尽管传授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能和网络时代丰富的信息资源相比较。因此,语文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若抱着这种教学思维教授语文知识是错误的。在实际运用中,语文教学的核心思想是在语文资料的基础上,利用最佳的思维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如何将传统的只是灌输者转变成语文素养的培养者?教师可以尝试着变换不同的角色,加强彼此的联系,知识的掌握确实非常重要,然而更加重要的是思维方法的灵活变通,因此,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很重要。

3.2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

在小学语文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所谓“大语文”观,包含人文精神,即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自我关怀,主要表现在对人的尊严,价值等的一种高标准的追求与关心,以及对历史长河中所遗留下来的各种优秀精神文化的重视与敬仰。树立正确的“大语文”观,须深入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内容,把传统的封闭教学模式改革成开放式,从大环境中拓展学生视野范围,让学生自己接触更多的充满人文性的素材。

3.3深入探究课本中的人文精神:

每篇文章的作者在写作时都会倾注很多的心血,赋予丰富的感情,为整篇文章谋篇布局与遣词造句,这也是为什么每篇文章都会充分体现作者人文性特点的重要因素。而作为一名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对课文中潜藏的人文性进行深入了解与领悟,这样才能更好的人学生感同身受。如:老师在讲解《夏明翰英勇就义》一文时,就会有学生把夏明翰理解成知识不怕死的大英雄。但换个角度来说,学生眼里的“大英雄”是没有把生命当一回事的人。他们没有想为何这些人会不怕死?天生的?还是其他因素?这些疑问浮现在学生的脑海。然而在课文的本质上,这真是这些英雄人物热爱生命的一种更加具体的表现形式,出于大局考虑,保全大家而舍小家,牺牲自我,这是名副其实的对生命的热爱,而不是单单热爱自己的生命。通过这种讨论模式,进而转变了学生先前这种对生命的错误看法,重新在学生心里树立起夏明翰的英雄形象。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多元化的思考模式,反映他们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只有真正的领悟了人文内涵才能更好的树立人文精神,也是小学语文教育人文性特征的直接体现。

4总结

随着在新课程的深入改革,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实现语文教育学科的人文性,让教师对语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对构建语文人文性的认同也逐渐明确,在新课程改革重塑小学语文人文性教育的过程中,许多的一线老师都付出了很大的努力,想必学生在上课的同时也有所感受。总之,语文是一门需要学生与老师彼此兼顾知识学习、兼顾文化传承与语言训练及思想情感的教育的学科,不仅要加强课堂教育模式的变化,课外知识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人文性教育理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才能更好的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

作者:王悦 单位:吉林省磐石市明城镇中心小学校

第四篇: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探析

一、利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与其他教学方法相比,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可通过动画、色彩等表现手段使语文教学内容更为生动、形象,还具有较好的立体感,尤其是图像、声音更是令学生产生了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样使教学内容更具吸引力,更为充实,是其他教学方法无法做到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求知欲,调动其积极主动性。逼真、形象的屏幕动画或者图像可将教师在课堂讲解过程中难以理解的问题进行形象化处理,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内容。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拥有丰富教学资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受到刺激,不仅能促进其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还能培养其创新思维。以《山雨》为例,在教授这篇课文前,教师可播放下雨前后山林景色的相关视频或者图片供学生观赏,让学生通过图像感受到“雨前”“雨中”和“雨后”山林的美丽景象。视频以及图片的播放刺激了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对雨景都能有更为真实的体验,令其心灵产生震撼,就能激发其学习课文的兴趣,从而进入一个求学的状态。另外,还可根据需要在播放图像的同时再配上背景音乐,使学生的视觉、听觉都获得享受,令教学效果生动、活泼,提高他们的积极主动性,从而更好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这对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

一个愉悦、轻松的学习环境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激发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课堂中,应注重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为缓和课堂中紧张的学习气氛,教师可于上课前播放一段舒缓、优美的音乐进行调节。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像,以发挥其视觉作用。学生通过观察所播放的图像进行自由讨论或者自主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一个可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民主环境。小学生的年龄较小,教师应抓住他们喜欢看动画片的特点,利用教科书配备的动画素材,引发学生思考,并鼓励他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与想法,最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自主的学习环境中体现出来。例如,在学习《伯牙绝弦》这一文章时,教师可先播放《高山流水》供学生欣赏,这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愉悦、生动、轻松的教学环境。然后教师可将文章的主人公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相关资料向学生进行简单讲解,让学生先自学,看看课文说了两位主人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学生在自由的环境中对课文有了一定程度的把握以后再让学生听《高山流水》,就可使其更清楚地感受到俞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真挚友情,这对他们思维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适当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可以为他们创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学习环境,在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还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难点

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将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这是小学生思维发展的飞跃。由于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局限性,所以常常会在某些文章的学习中遇到困难,不能对教学重难点进行准确的把握。而教学重难点如果仅靠教师的口语讲解,学生是不能得到充分理解的,这时候就需要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过多媒体的形象演示,打破小学生抽象思维的局限性,将文章中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形象化、具体化,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重难点。例如,教师在教授《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程时,应事先找出这篇课文的重难点内容,如课文对地球的美丽与渺小和地球上的资源有限是如何进行说明的,使学生懂得保护地球、珍惜资源的道理。结合课文内容寻找相关资料,在教学时,将地球的相关资料利用多媒体展现出来,使学生能够直观地、清晰地了解地球。让学生从中学习作者列数字、打比方和作比较的写作手法,这不仅能使学生明白地球的珍贵,还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这样可使学生在自主观察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理解教学难点,既能减轻教师的教学负担,又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总结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的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还对教学模式、手段、方法以及内容等进行改善,大大提高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和突破教学过程中的重难点,培养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其思维得以发展,这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作者:吴珏 单位:浙江省浦江县中余乡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初探

一、小学生朗读的重要性

(一)学校的教学目标应该是培养出终身的阅读者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是阅读中最重要的活动。有证据显示,朗读在课堂里成果非凡。你读得越多,理解力越好;理解力越好,就越喜欢读,就读得越多。你读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聪明。因此,提倡:“朗读不仅在小学语文中进行,而应该在各年级都进行。”

(二)朗读有助于小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人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需要从小开始培养。小学生对于语文文字的理解是简单的,很难直接明白课文的意思。只有通过一遍一遍地阅读,在重复的朗读中增加理解和记忆。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通过口、耳、眼、脑等器官的并用,能及时地对课文的意思做出反应,并且通过反复阅读,不断读出课文的情趣,领悟文中更深层次的含义,从而提高和完善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朗读的个性化和多样性

(一)朗读的个性化

课堂上,语文老师常说:“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读出个性化感悟、体验和感受。如狮子大王的王者风范,小猴大王的和气、机灵等等,读出动物的灵性。我们的教育教学理论反复强调,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是的,课堂教学上,教师的任务就是营造一种氛围,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个性去理解学习语文。比如,在《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时,最后两句话的品读,不同的学生就有不同的理解和读法。学生1:“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他/在洞里/睡着啦。”(小小声,读时用手指指头成思考状,然后自己告诉大家,并用了“气声”来读“睡着啦”,表现生怕吵醒小青蛙);学生2:“青蛙/为什么没参加?↑”(两手一摊,小嘴一撅,好像很生气)“他在洞里/睡着啦”(又变了一个声音,好像另一只小动物回答问题);学生3:“青蛙/为什么/没参加?↑(头扭向另一生,表示发问)。这些学生的不同解读,我们教师都应恰如其分地加以鼓励。也许学生的理解不是很到位,但学生不同的理解和不同的情感表达,充分表现出学生的个性。

(二)朗读的多样性

小学生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朗读方式的千篇一律,势必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不同课文的不同需要,运用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有种不一样的感受,才能获得不一般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还不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老师可以根据课文的内容进行形式多样的朗读。一是老师的范读。在小学生进行课文朗读时,老师的范读很重要。老师声情并茂、全身心地投入在朗读之中,不仅能将声音带入学生耳中,还能将情感流入学生心里。二是利用磁带朗读。使用磁带进行反复诵读,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能够形成一种语感,进而使学生能够对语句情感和逻辑停顿进行准确的把握,最终鼓励小学生将自身情感的感悟有效地表达出来。比如,身临其境的配乐朗读:《蚕妇》和《悯农》,朗读时配上刘天华的二胡独奏曲《病中吟》,在时而幽咽微吟,时而激愤高亢的音乐声中,学生自然而然的读出了“蚕妇”、“悯农”哀怨激愤又无可奈何的语气。三是表演朗读。在教学《美丽的公鸡》时,让学生自制头饰、大树、青蛙等道具,分角色表演朗读,学生在朗读中,生动传神。朗读形式丰富多样,不一而足。根据实际需要配以新鲜趣味的朗读训练方法,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强化了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和学好语文的信心,对语文朗读训练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鼓励学生多朗读

(一)教师要耐心引导,克服学生心理障碍朗读,在语文学习中尤为重要,但很多小学生在课堂上害怕读不好的心理而不愿意开口。因而,我们要鼓励学生克服心理障碍。首先,加强模仿并给予鼓励。其次,提高朗读兴趣、让学生开心地朗读。最后,老师通过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来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比如进行分组朗读比赛,在比赛中增强语音、语调、发音的标准性。

(二)教师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点由于生活阅历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中,往往比较生硬,缺乏活力。这时,老师在指导学生的朗读中,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都要不吝赞美之辞加以肯定鼓励。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情感。比如性格内向的学生,朗读完后,老师评价说:“你的朗读,读得非常细腻,准确地读出了它们所要表达的感情。”外向开朗的学生,朗读完后,老师一句“你读得好欢快!”能使他们保持高昂的学习积极性。恰如其分的评价语,对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吴茂 单位:重庆市九龙坡区含谷镇小学校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丰富性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体系的不断完善,小学语文教学的课本内容也越来越丰富,语文知识也越来越有深度,这就为小学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内容,教师根据课本中这些内容的特点,正确地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参与到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当学生遇到难懂有深度的文章时,就需要教师安排合理的教学,分开文章内容为学生进行由浅及深的讲解,使学生逐渐掌握文章内涵,提高语文理解能力。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应帮助学生转变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老师在学生眼中不但要做“良师”,还要是“益友”。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准确性

语文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高语文知识水平,也能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从而准确地表达、传递信息,教师只有掌握语言词汇的准确性,才能更好地教导学生,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理解文章内涵,为学生清晰表达文章内容,抓住细节,突出重点,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理解语文知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规范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为学生树立榜样,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言行,老师要做到为人师表,才能更好地言传身教。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意语言的规范性,使学生逐渐养成语言表达习惯和写字习惯,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为学生以后更好地学习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趣味性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很多事物都充满好奇心。而小学语文是一门具有趣味性的学科,小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会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给他们带来乐趣和体验。小学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也不能是一味地学习课本知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多为学生找一些趣味性的语文知识,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课外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不断地完善自己。

五、总结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运用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为学生安排合理的语文知识,通过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丰富性、准确性、规范性和趣味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也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素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在课堂中是学生学习的领路人,在生活中是学生的好朋友。教师应加强学生个人素质的培养,耐心教学,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石绍金 唐艾玲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镇中心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考

一、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新课程体系下,小学语文改革会伴随着一系列的课程调整、教材整合、教学方法推陈出新等动作,这些变数都促使教师和学生不得不尽快适应教学改革的步伐。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走向实践的第一步。传统小学语文教学注重对小学生识字、读音以及简单阅读、作文的练习。这些基本练习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但是伴随着现代社会信息的膨胀,只教会小学生简单的语文知识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就是要让学生从简单的记忆、背诵字词。短文解放出来,启发他们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在语文的海洋里犹如一条活泼的小鱼自由生长。教师应当自觉地担当起探索适合小学生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和途径的重任,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成其全面发展,在进行知识教学的同时,让小学生体会世间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精神。

二、适应新的教育教学方法

小学语文学习是学习语文的基础阶段,也是接受祖国优秀文化的启蒙阶段。在这一时期,小学生拥有怎样的学习态度、获得怎样的学习方法以及语文教师对他们的影响,决定了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对语言文化接受能力和范围的范围。为了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获得,满足他们发展需要的语文知识,教师就应该利用教学改革的契机,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业务素质,以保障自己所学能够为学生发展提供助力。新课程体系下,语文教学更加人性化,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其传递的情感与态度,也更加亲近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随之,教学方法也会做出适当的调整,会将学生置于一个相对主要的位置,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教学教育实践就是为促进学生发展而服务。教师就应当及时适应新的教学理念,掌握新的教学方法,以保障人类精神工程师的职责。例如在教学《吃水不忘挖井人》这篇课文的时候,以往的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习课文里的生字词,会读会写,还要理解课文传达的对于的尊敬和缅怀。这样虽然能够基本实现课文教学的认知目的,但是还不能引起小学生的思考,更不会在小学生心中激起崇高的爱国情怀。新的教学方法,会借助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等先进的教学工具,让学生全方位的体会的光辉形象,理解“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感恩情怀,以及崇高的家国情怀,让学生经历一场精神的洗礼。

三、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成效的决定因素是教学实践,也就是教师和学生的合作与沟通。没有师生的全方面合作,教学改革就会成为一纸空谈,教师教自己认为对的,或者学生学自己想学的,甚至是学生放任自己尽情玩耍,这都不可能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更谈不上教学质量的提升和学生素质的培养。因为教师和学生是独立的个体,教与学也构不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整体。建立良好的、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基础,也是实现教学质量显著提升的人际基础。学生在一个平等的、有爱的、轻松的师生环境中学习,会对教师产生喜爱、崇敬的心理,会促使他们更乐于学习。另外,教师也会更加努力、更加用心去完成教学目标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新课程体系下,教学目标的达成很大程度上依赖教师和学生的双向努力、共同完成。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教师布置随堂练习是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那如果教师不参照学生的理解力、知识接受情况随便布置作业,就无法实现巩固学生知识的目的,换言之,如果学生不顾老师的要求,任性而为,也不能实现自己学业的进步和能力的提升。和谐的师生关系显而易见成为了促进教学改革成功的因素。很多课文的设置就是生于文,止于情的,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同时,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例如《老师,您好!》讲述了师生间的脉脉深情。《师恩难忘》讲述了刘绍棠先生承蒙师恩的感人故事。这些课文在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老师的同时,也起到了鼓舞学生热爱学习、专注学习的作用。

四、结语

新课程体系下,教师要想摒弃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发挥语文教学改革思维优势,就需要不断拓展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联系,找准教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努力紧跟时展潮流,为教育教学事业发展贡献力量。对此,教师应该秉承教书育人的教学观念,把先进的教学思想应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改革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素质。

作者:唐亮 单位:黑龙江省大庆市铁人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地位研究

一、创设有利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教育学家曾说过“高兴学来的东西永远不会忘”,小学生处于一个好奇心极强的时期,稍加引导便可以吸引其注意力,而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了好奇心,其投入的信心和精力也是成倍增长的,可为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奠定坚实基础。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创设有利情境,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欲望。首先,可结合学生已有知识创设情境,例如三年级下册《女娲补天》课堂教学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入之前学习的内容进行对比,“今天我们又将学习一个神话故事,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之前学习过哪一篇类似的课文么?”学生经过脑海中的积极搜寻,答出《盘古开天地》,这时,教师可继续进行引导,“同学们一定都听过不少神话故事,除了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还知道哪些神话传说呢?”当然,学生给出的答案不一定包括女娲补天的故事,但经过积极思考的过程,学生的注意力已然集中到教学内容上,避免了直接引入课文、字音字形辨析带来的枯燥性。同时,可借助于多媒体设施创设情境,例如四年级上册《长城》《颐和园》《秦兵马俑》单元学习时,教师可在课上放映一些纪录片如《地理中国》,通过影片带来的瑰丽神奇的视觉体验感受人文魅力,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通过相关影片放映,不仅可以顺利导入课堂内容,还能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从小树立起“建设美丽中国”的理想信念。此外,结合实际生活创设情境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四年级下册《大自然的启示》学习开始前,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大自然虽然不能与我们直接沟通,但却可以通过生长于其中的万物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同学们注意过大自然的语言么?”这种拟人化的情境可抓住小孩子的好奇心,学生会不自觉地联系自己的经历体验,想到诸如报春花、大雨之前鸟飞得比较低等现象,不仅顺利导入课堂内容,同时实现了学生对于生活现象的总结思索,培养学生发现细节的能力,在课本内容学习过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收集更多更深奥的自然界启示,引领学生叩开科学的大门,为学生自主学习奠定有利基础。

二、设置探究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论语》有云“学而不思则罔”,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语文自身就是一门充满创造性的学科,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任务要求不应过于苛刻,避免对学生思想的桎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来准备课堂资料,启发学生的奇思妙想。例如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单元学习前,教师可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搜集关于西沙群岛和小兴安岭的资料,包括图片、视频、文字报道等多种形式,还可鼓励学生根据课文描写自己画出想象中的迷人风光,通过资料搜集,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深入的了解,有利于教师课堂内容的展开。而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可以相互交流,沟通自己喜爱的片段,不同学生的侧重点会存在较大差异,通过合作学习可实现优势互补,真正以学生为主体,实现共同进步。类似的,还可以通过表演课本剧等形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小学生都是好动的,喜欢新鲜事物,在教学中偶尔采用课堂表演的方式会让学生耳目一新,启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欲望。例如四年级下册《文成公主进藏》一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民主选择“小小演员”角色,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制作一些小道具,比如说用硬卡纸画出凤冠首饰等等,在课本剧筹备过程中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发挥空间,教师只是作为领路人,在学生遇到困难时指点方法,具体实行还是要学生亲自摸索。这对知识水平尚且较低的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更是一次宝贵的经历,通过短剧表演,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会上升到更高层次,同时学生的口语表达、整体性思维等综合素质也会得到极大提升。

三、注重课内课外学习相结合

课堂是教师发挥作用的主阵地,而课外则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大本营,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凸显不仅是在课堂上,也应延伸到课外学习中。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课后学习时间大都被繁重的作业练习所霸占,可用于自己学习的时间少,可自主选择的学习内容更少,长期的繁重负担严重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甚至造成抄袭现象的滋生,严重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学生学习能力、特点为导向设置课外学习任务,例如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单元学习时,教师可以将课后学习分成实践性学习,如走访红色故居、历史博物馆;和知识型学习,如查阅长征和抗战时期的资料进行课堂演讲等等,多样化的任务有助于学生特长的发挥,而不同形式学习任务间的交流更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多面思维、整体思考方式的形成。

作者:邓富姬 单位:福建省沙县富口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教学德育渗透探析

一、通过阅读渗透德育

1.为学生阐明文章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要为学生阐明阅读的主题,培养学生综合概括的能力。在教导概括的同时,可以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感受,有利于学生情感的表达,从而达到净化心灵的效果。例如,学习《吃水不忘挖井人》时,教师为学生阐述文章的主旨,教导学生不要忘恩负义。

2.通过文章的人物来教育渗透

一个人的形象是了解这个人最直观的因素,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为学生描绘出文章中人物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向那些优秀的人物学习,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学习课文《司马光》时,教师为学生朗读,让学生学习到司马光的聪明才智以及遇事沉着冷静的精神。

3.从情感中渗透

在阅读教学中,不能仅停留在理解内容的层面上,更需要教师充分利用课文的内在情感,为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激发出学生的情感,以此达到共鸣,做到让学生情感上的升华。

4.通过感悟渗透

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方式,学生想要理解一篇课文,理解语言是第一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主动感悟语言中所包含的意境,领会其内涵,从而进行德育渗透。

二、通过写作渗透德育

写作的教学要保证学生的文章是来源于生活,是真实的,避免造假文,让学生学出真实感人的文章。首先,要让学生回归生活当中,去亲自感受多姿多彩的生活,培养自身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提高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关心社会,增强自身的责任感。通过这些经历来激发出学生写作的灵感,体现自身的人格。而且,小学生都有很强的展示自身的欲望,针对这一点,我们可以在所有学生面前阅读学生的作文,让学生互相评价,从其他人的文章中可以学到什么,他的文章还有哪些不足之处。通过互相评价的方法让学生感悟生活,并且得到肯定。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小学的语文教学需要真正地全面培养学生,让学生智育德育共同发展,为将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孙建芬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东莱小学

第十篇:小学语文教学儿童文学运用研究

一、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直接决定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教学效果,对于小学生来说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要增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提高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实际运用效果。在提高语文教师文化涵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阅读一些儿童文学作品,充分认识到儿童文学的实际作用,掌握儿童文学的实际意义,才能建立全新的价值观,真正立足于小学语文中。只有小学语文教师真正了解儿童文学的意义,才能够让儿童文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挥作用,才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语文知识。

二、深入挖掘儿童文学中的儿童情趣

身为小学语文教师,要善于挖掘儿童文学中的情趣。儿童情趣可以从故事中主人公的言行与心理上体现出来,并引导学生阅读,从而感悟到其中的童趣。另外,儿童情趣还能从故事情节的发展上体现出来或是可以从情感的发展上体现出来,所以语文教师要从学生的视角出发,运用学生的思维理念去发现与挖掘儿童文学中的情趣。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开展儿童文学教学

良好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小学生的身心放松,并产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自己的情操,净化自己的心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儿童文学融入小学语文中,能够让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知识,产生学习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让小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感受到儿童文学的趣味。或是可以采用现场表演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主动并乐于参与到语文教学中。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更加乐于学习语文知识,提高小学生的文学素养。

四、适当选择一些课外儿童文学作品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让学生读一些课外儿童文学作品,在学生阅读后进行相互交流,营造出热烈的读书氛围,以此来提高小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要对学生的阅读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让学生保持阅读热情,培养与完善小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儿童文学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效果。

作者:曾肖茗 单位:浙江省苍南县龙港六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