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述(4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浅述(4篇)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近几年来,教育部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关注越来越多。因为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语文;教学;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不仅能让学生经历搜集信息、认知世界、拓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作用,它还能够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和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所以,怎样有效地进行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水平?已经成为当今语文教师们的一个热门话题。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转变观念,突出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

不会阅读,等于不会学习。一个人的文化底蕴达到什么层次,取决于他个人阅读素养的优劣。多年来,很多老师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为了完成所谓的教学流程,往往忽略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他们通常都是拿着语文教学参考书,根据参考书中对文章的作者介绍和时代背景,分段分层地概括文章中的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进而对作品的写作特色进行分析。一堂课下来,其实老师只是硬生生地以肢解的方式引导学生去了解作品,在这一学习过程当中,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不是自己对作品的自主性的阅读。文本的意义应该是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而成的。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只需提出合理的适合学生年龄阶段和认知水平的阅读要求,加强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点拨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把更多阅读学习的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由地在作品中去阅读、理解、品味和感悟,让学生真真正正做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他们的阅读水平才能得以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也才能从根本上取得质的飞跃。

二、多读善思,品味语言,提高阅读能力

“书是读懂的,而不是教师讲懂的。”这句话道出了阅读教学中“读”的重要性。古人有云:“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文章当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并不是外在的事物,它不可能凭着教师课堂上的三言两语就能灌输给学生的,学生对于文本读不到位,他们对课文的感知也就变得肤浅,更不可能能深刻去理解文本的内容和感受到文章的中心思想,也就更难以感受到文本中蕴含的情感,在语言的描述上也得不到训练。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时应树立“让学生多读多思去读懂”这样的思想,让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思考、读中悟道。学生通过对作品反复地进行朗读,在朗读过程中体验文本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抑扬顿挫和表情的喜怒哀乐,从中去感受、体会,与作者取得情感上的共鸣与熏陶。阅读教学的基本模式大致为:初读———感知文本;精读———学习重点段;品读———走出文本,拓宽视野。从这模式中可以看出“读”就是阅读教学的精髓所在,是阅读教学的生命线。要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理解地读、传情地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读中真正体会到祖国言语文字的优美之处。

三、引入情境,激励思维

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当中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规律与其他学科有所不同,它是教师通过对学生语言的训练来实现的。从这个意义来看,教学策略方法的优化其实就是对学生阅读环境进行优化,而创设一个合适的阅读教学情境则是优化阅读教学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创设多样有效的阅读情境,使学生经历感知、体验、联想、想象等思维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潜移默化地走进教材,在文本中游览与感受那片新的天地。在这片新的天地里,不仅只有作者赋予作品的,更多的还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思考与再创造。阅读教学中努力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促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求知欲望,积极参与对文章内容的探索、发现及认知过程。学生们在良好、和谐的情境学习中,肯定会更有学习的积极性,学习的效率也就会更进一步的提高。同时,阅读教学也应重视对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应忽视学生学习过程中比较、分析和归纳等抽象思维的能力的培养。当学生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阅读课堂训练中尝到了思维训练的甜头,当他们渐入佳境之时,教师应注意适时地把握分寸,使学生产生思维上的飞跃,而不应当是信马由缰。良好的思维能力的形成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经过师生共同配合长期的努力。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中长期地坚持将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相结合,培养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因而,阅读教学中对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度”一定要注意把控好。所谓思维能力培养的“度”就是注重保持学生阅读思维的质和量的限制。也只有把控好这个限度,教师才能够及时地掌握住“火候”,也才能进一步促使学生阅读思维的质和量的互变,才能不断指引学生向思维能力训练目标纵深发展。

四、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不只要教会学生怎么读书,让学生体会文章中的人文内涵,还应注重引领学生从“读”到学“写”。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继续,读写是互逆的,只有把“读”与“写”相结合,它们之间才能相得益彰。由对文本的阅读到学生动手写作是学生阅读能力的更进一步提高和升华。这里所说的“写”,它并不是指学生写写生字、抄抄文章中的优美词句及段落,而是从大语文的教学观来考虑的。因此,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培养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的良好习惯,可以以加强读后感写作、结合生活实际写日记、仿写课文等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来提高读写结合教学模式应用有效性,最后通过读写训练,促使学生可以达到以读促思、以思促写的学习能力和语文综合素养。总之,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效果的好与坏,对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和能力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们应该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不断地探索与创新语文阅读的教学方法,进一步构建更有效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从而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作者:陈思维 单位:福建省泉州市丰泽区第七中心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摘要:随着我国的不断强大与发展,汉语文化已经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小学语文作为汉语文化的启蒙教育,其教育教学的发展受到广泛的关注。阅读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要部分,其教学的有效开展关系到语文教学及汉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全面剖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所隐藏的缺陷,探讨科学、合理的、正确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

一、引言

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性教学,语文学科的初级阶段是认识文字、阅读文字,之后是写作、交际等,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如果确实阅读环节,那么对学生语文水平,甚至综合素养的提高和发展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通过对文本资料的阅读,劳动人民可以获得前人的知识与经验,得到解决困难的办法。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阅读,例如日常的读书看报、公共标识、物品说明等等。阅读对于学生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学校学习中都离不开阅读,是学习各学科知识的基础,也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前提。阅读既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使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阅读教学也是对字、词的认知教学,在阅读过程中识字解句,教学生学习语言文字。阅读能力的培养会紧密的影响到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沟通能力形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能够让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快速地掌握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高效的沟通交流方式。阅读教学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良好的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该过程中最重要的目标。因此,阅读教学的成果影响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质量。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当前的小学教学中,语文阅读课有以下弊病:第一,阅读课没有注重语文课程的精髓。课堂的内容形式花哨,比如在阅读课的时候给小学生画画、看幼儿教育视频,玩弄电子读物等等,这些并不利于小学生对文字的认识和词意理解,远离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质。第二,人为过早给小学生施加升学考试的压力,让语文教学的工作应考试的要求而变味,变得功利化,歪曲了小学生的认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从小学语文课程开展以来,在阅读教学中进行了不少的改革,同样还存在一些问题:①教育者教学观念落后。教育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采用单一、封闭的教学方式,认为阅读只是认识文字,理解课文、作品表达的意思,跟着作品作者的思路讲解,只是让学生理解、学习课文、作品,他们只负责教会学生理解即可,没有对课文、作品进行拓展和延伸,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另外,教学者也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不要认为有多年教学经验就一成不变的进行教学,不懂得创新与改进教学模式来适应学生的学习。②为了应试教育,为了分数而教学。在我国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大部分教师为了学生能考出高的分数而进行教学,考试考哪里就教哪里,不考试的就一笔带过,这样使学生不能完整的学习知识,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只针对考试内容进行讲解,考试外的不涉及或不过多讲解,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散思维,也不利于学习综合阅读、鉴赏能力的提高。③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性缺失。近些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解决了温饱问题后,对教育事业越来越关注,这也致使九年义务教育中学生的学业繁重、课程众多。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教师为了赶课程进度,往往不重视阅读教学的模式,只是单一的采用“满堂灌”的方式进行教学,把自己提前归纳总结好的知识点、考点教给学生,而不让学生主动阅读、发散思维、提出问题,不懂得引导学生对阅读方法进行培养,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得不到提高。④阅读教学课堂情感渗透不足,氛围枯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盲目地将教材中的知识点、内容框架、热门考点灌输给学员,从不重视学生的接受情况,理解的深度层次,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没有思考的时间、发表自己看法的权利,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对知识的探索欲望,对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语言缺乏感情色彩,也不带动学生进入情景,由于小学生的认知能力还比较弱,这样他们就无法把握课文、文学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这种枯燥的阅读学习氛围使得他们厌倦了学习,影响了他们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转变阅读教学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转变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和理念,让学生成为阅读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主动学习、自主阅读和思考,教师只在一旁引导、辅助。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和老师一起参与到阅读中来,让学生成为主体,老师是学生的合作者、引导者,让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提高。教师要从为了分数而教学的、为了考试而教学的理念中摆脱出来,把培养学生探索性、创造性阅读作为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让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发散思维,进而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二)科学地运用阅读教学手段和方法

随着科技的兴盛,多媒体教学已大量的被运用到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然而一些教学者过度依赖于多媒体教学,只是单纯的播放多媒体课件。有些课件制作精美,但内容华而不实,感觉课堂很热闹,致使学生只关注与华丽的效果,并没有学到真正的知识。此外,在播放课件时,有时学生会跟不上进度,只能草草了事,不能对阅读内容有深刻的自身体验。

(三)重视课外阅读,完善阅读教学评价

除了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学习之外,也要引导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丰富学生课外阅读活动形式,培养学生的课外自主阅读能力。另外,完善阅读教学的评价,构建总结性评估、自我批评、相互批评等。

四、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能力、发散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要不断探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促使语文教学及汉语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参考文献:

[1]徐丽娜.浅谈英语绘本教学促进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J].学周刊,2017(21):138-139.

[2]黄敖宜.小学阅读教学树立“核心语文知识”意识的思考[J].读写算:教师版,2017(25):87-87.

[3]王明波.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初步尝试[J].林区教学,2017(8):34-35.

[4]刘建英.新理念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探究[J].语文天地:小教版,2017(3):77-77.

[5]梅妙聪.“图式”与快乐阅读———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研究[J].小学教学设计,2009(15):4-6.

[6]王诗讯.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3(1):216-216.

作者:孙艳艳 单位:大连普兰店区乐甲满族中心小学

第三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培养

摘要: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当代人才教育的要求。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教育更加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小学教育也应当在教学环节中积极渗透素质教育的理念,致力于提升学生各项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审美能力作为人的基础能力之一,应当在小学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培养。阅读教学作为小学语文的主要教学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提升阅读能力同时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审美能力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审美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培养审美能力是促进学生综合素质提升的必然要求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审美培养的重要环节。小学生受到年龄与阅历的局限,其审美能力存在一定的缺陷,这个阶段学生审美主要影响要素包括心理、知识体系以及认知这几个方面。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满足于填鸭式教学方法,盲目灌输书本知识而忽视了重要的审美能力的提升,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还会导致课堂效率大打折扣,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为了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当注重学生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提升,例如通过鉴赏文章,让学生体悟其中的美词佳句,获得美的心理感受,促进审美能力的形成。

(二)小学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黄金时期

由于小学生年龄与心智不够成熟,容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也是培养其审美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的学生通常缺乏审美意识,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还没完全构建,在这个关键的时期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审美教育,利于帮助他们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增强学生对丑恶是非的判断能力,能够更深层次对事物进行思考和认知。审美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促进学生的思维发散,提高学生理解能力与认知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是处处充满美的,汉字的抑扬顿挫,词句的优美以及诗歌等意境之美等都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起到较好的提升作用。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一)借助情景教学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的培养一定程度上需要借助外界环境因素的作用,通过一些美的展示和欣赏能够容易激起学生美的感受,从而让学生认知美、体会美。而外界环境则可借助情景教学法来营造和构建,通过营造情境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感受美,发掘美的空间,进而促进其审美意识与能力的提升。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可借助音乐、视频以及图片等方式来营造一个适合审美的环境与空间,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特定的情景中更好地体会到美的存在。换言之,语文教师要能够对阅读教学模式和内容进行创新,结合教学内容积极采用情景教学等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在阅读中真正的体验美,并自主进行审美。例如在进行《火烧云》这篇文章的阅读时,可事先通过多媒体投放一些火烧云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自行欣赏,然后在对文章进行感悟体会,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从阅读中体会到火烧云的美丽壮观。在阅读结束后可通过一些优美音乐的播放,来引导学生感悟其中的韵味。借助这种视听结合的情景教学方法,能够高效地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积极发挥语文教师的引导职能

老师在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审美的关键环节。在阅读教学中,既不能忽视教师的引导职能,也不能忽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小学阶段学生的言行思想极易受到老师的影响,因此,老师要能够积极引导学生去进行美的体会和感悟,教授他们对美进行辨别和鉴赏,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引导的过程便是提升学生审美意识的过程,在此期间老师可借助问题教学法来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索阅读中的美在何处。

(三)激发学生想象力

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对于小学生而言,通过阅读培养审美能力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美是需要进行想象的,想象力是审美的重要前提。因此,语文教师要能够通过激发学生想象力的方式,促进学生思维发散,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极佳素材,但需要辅之以想象力才能够真正体会到其中的韵味和美妙。小学课文中一些文章结构、语言、词句大多具有审美价值,一些文章会采用留白或悬念式结尾方法带给读者无限想象空间,这也是留给读者体验美的空间。因此,教师要能够合理地引导学生对这些空白进行想象,通过提示和背景介绍等方式来逐步引导学生发散思维进行思考和想象,在自主想象过程中去体会文章的美。激发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达到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

(四)在阅读教学中使用优美的教学语言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能够注重优美语言的应用,这也能够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效果。结合我国小学教材的特征来看,大部分内容都是较为经典的文学作品或具备教育意义的文章。这些篇目通常措辞严谨,语言优美,因此能够对学生的审美能力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老师要能够在阅读教学内容中找到具有欣赏价值的语句,让学生对这些语句进行分析和探究,并让他们找出这些句子美在何处,如何体现。在此过程中学生会对优美段落词句进行重点阅读,并积极思考发现其中的美,无形中培养了审美的意识并提高了审美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师也要能够注重自己授课时的用词与语言风格,尽量使用优美的语言,注重音韵美、形象美等,从而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能力的提升。

三、结语

新课改中对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审美能力作为当代人才所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理应受到更多的关注与重视。因此,在现今教学活动中应当积极渗透审美能力的培养,小学阶段亦是如此。本文简要地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进一步提出了几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参考文献:

[1]范冬岩.试论新课改下的语文审美教育[J].中学语文教与学,2004,(10).

[2]王成军.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探讨[J].作文成功之路:下旬,2013(11)

[3]王小燕.注重明读与理解,提高小学语文阅读审美教学有效性[J].内蒙古教育,2013(12).

作者:梁建芳 单位:兰州市城关区段家滩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语感培养

摘要:随着新课标教育的推进,人们越来越注重小学语文阅读对学生的重要性。小学语文的阅读教学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还可以让小学生的视野被拓宽。通过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小学生的语感,从而更好地促进小学生语文能力水平的提高。由此,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可以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更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同时也成为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重要方式。将语感教学贯穿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以它为主线,与文字训练相结合,以此不断提高小学生的理解能力。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培养;语感

语感是人的大脑对事物的直接理解,能够快速地识别语言规律,阅读就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视觉系统,将书面的内容吸收,并且能够将书上的内容通过人自身的处理将基本信息传达出去,进一步理解书上所述内容,这样系统的一连串做法能够形成有特点的文化活动。在语文阅读教学方式下,更应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才能提高学生对阅读的理解程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而,仍有部分教师不能够理解为何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语感,思想还停留在过去,导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语感的培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一、激活表象,情景教学培养学生语感

平时所见到的文章,都是作者将自身对生活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己的过滤而做出来的,文章中的内容不能像所见到的实际的事物以及图片那么有渲染力。所以,教师应该激发学生头脑,能够与文章中的文字相匹配,创设情境。此时,利用高新技术多媒体教学更容易让学生创设一定的情景,将枯燥的文字内容转化为学生更感兴趣的视觉形象。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初级阶段,学生所储备的知识量极其有限,对于教师所讲的阅读知识更加难以理解,所以要让小学生尽量地处在情境之中,能够感受到其中的氛围。教师要想法设法地将学生带入所讲知识的情景,让这些比较抽象的文字变得更加形象化,让学生在文字中得到强有力的渲染,从而加深学生对文章主要思想的理解。例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时,教师可以抽出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同学生一起观看相关的影视片段,通过视觉上的冲击,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来自侵略者的贪婪之心,可以激发学生内心对侵略者的愤恨,以及对当时清政府的强烈不满。这时有效的音频可以激发学生对毁灭圆明园者的不满,这样就很巧妙地将文章中的文字与影视及音频相结合,增添了渲染力,让学生牢牢地抓住文章主旨,能够充分理解文章内容。

二、知人论世,依据语境培养学生语感

文字不仅有它自身表面的意义,而且也有深层意义,这种意义是随着作者的语言环境以及所处背景的变化而变化的。对于文章的深层意义,语文教师应该依据有效的途径,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反复诵读这一途径能够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深层意义。要想培养学生阅读的语感,就应该让学生多多接触文章,反复地朗诵文章,感受文章的语言文字,诵读文章是学生通常接触文章最主要、最常见的方式。通过诵读文章可以让学生更加熟悉文章内容,能够对文章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培养对文章的情感,这也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方式。例如,在学习到《詹天佑》这一篇文章中,教师带领学生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之后,学生能够了解到在当时的情况下修建铁路是多么的困难,并且还受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嘲讽,引起学生的公愤。教师可出题:如果你是詹天佑,在当时的情境下,你会怎样做?学生纷纷探讨,有的学生说:“一定要好好的修建铁路,让他们看得起!”还有学生说:“不管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一定要修建好铁路,为中华民族争光。”学生个个神情严肃,语气斩钉截铁,都表现出为国争光的决心。因而学生在诵读文章时,情感受到了熏陶。

三、贴近实际,切身观察培养学生语感

文字是文章作者表达自身情感的一种符号,与实际生活也是息息相关的,文章的内容离不开实际。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积极创建有关生活化的场景,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为学生营造更好的阅读氛围。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能通过自身的生活经验来体会文章所写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要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更多的生活经验。《军神》这一文章中,讲到了将军有着非同寻常的意志力。教师可以通过实际情景:假如你不小心将手指割破了,这时你会有怎样的反应?大多数学生说道:会很痛,要去找妈妈包扎伤口。语文教师可以趁这个机会说道:划破了手指,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疼痛,但这位同志在没有麻醉药的情况下,足足被割了72刀,那该是多么的疼啊,然而这种情况下,他又是怎样做的?同学们纷纷为将军的做法感到钦佩。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感,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让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激发表象,让文章内容更加形象化;根据文章内容的语境,激发学生的阅读语感;通过实际观察生活,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文章所描述的内容。利用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语感,提升对文字的理解程度,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琴.“素读”经典及课程开展初探[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9(05).

[2]柳向阳.品读感悟注重积累引导体验———小学语文高年级语感培养摭谈[J].小学教学参考,2007(18).

[3]余高松.语文教学的一个突破口———语感教学[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3).

[4]陈琼云.朗读,语文的魅力之源[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5(04).

[5]徐云知.论语感教学在语文教育中的地位[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05).

[6]刘自匪.语言形象的生成与实现[J].北方论丛,2002(03).

作者:沙玉花 单位:东乡族自治县唐汪回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