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综述(共10篇)

幼儿教育综述(共10篇)

(一)

一、利用多媒体实施形象教学有利于增强记忆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利用多媒体为孩子们进行形象生动的演示,有利于增强幼儿的识记能力,正因为有了正确的依据、原则的指导,在实践应用的过程中,计算机辅助教学能够通过动态的形象、优美的画面、动听的声音、婉转的歌唱以及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等等内容把孩子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的最有效途径,其中融合了浓浓的情谊,美好的向往,更是情谊、趣味、知识相融合相统一的完美结合体,教师运用计算机制作出形象生动、色彩鲜艳的情景,很容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能够有效激发幼儿的各种兴趣,这样会得到很好效果,而且非常便于孩子们对所学内容的成功识记。实施教学时,教师随时可以切换到活动所需的界面,调出有用信息,而传统教学中教师只好点着图片对孩子们讲说,其生动程度和实践效果是过去无法企及的。在幼儿教学中,有些重点和难点往往很难被孩子们理解和记忆,应用计算机教学形象生动的演示,比较容易被孩子们理解和接受,从而达到很好的识记效果。所以充分利用计算机教学手段就成为幼儿教师在教学过程辅助教学的一种有效手段,实践证明,计算机辅助教学不仅让幼儿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也有效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和热情。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幼儿创新思维

在幼儿教育教学中开展创造性教学需要借助许多条件,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要多角度、多方向、多层次、多方式、多顺序、多途径地提示认知对象,进行思维训练。计算机辅助教学恰好能够提供这种条件,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使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主体意识得到充分的发挥。它具有多变换的优势,不仅可以扩展认知领域,提示教材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师还可以多变换地讲解、提问、设疑,启发幼儿勤于思考,拓展幼儿的思维空间,培养幼儿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潜能。在幼儿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创新意识是一项集科学性、系统性、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的教育任务,创新意识存在本末、轻重、缓急之分,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把总结与反思当做培养创新意识的出发点,是提高幼儿综合素养的一部分重要教学内容,深刻分析当前幼儿教育的综合因素,有的放矢做好创新教育与教学实践的每一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做好调查研究,弄清问题的根本原因,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才能真正确保未来参与实践中的创新能力和素质。其次,在幼儿教学中,我们应使孩子们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学会科学的思维方法,作为幼儿教师应利用计算机与生活、计算机与社会、计算机与环境以及趣味活动等有利条件,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通过对教学目标分析,教师根据幼儿教学活动的本质需求,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以确定每一次具体教学活动的主题内容,并且一定要利用计算机创设与主题相关的文化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效的信息资源收集、优质课件设计,对本次教学活动所需信息资源的进行优化整合,力求计算机信息资源在本活动过程中能够起到积极作用,教师应该明确并且想办法突破重点和难点,能尽可能发挥幼儿的创新精神和探索兴趣,使他们知识积累趋向趣味化。在幼儿自主地学习、实施“人机”交互的情况下,还要展开小组讨论、协商,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教师可结合生活实践设计一些幼儿相对比较熟悉的情境、动画和不同的问题,然后引导孩子们共同探讨其中的核心问题,让他们畅所欲言,大胆想象,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教师提的问题精巧而不多,但孩子们说的多,互相讨论的多,老师注意观察每一个孩子的具体动向,认真对待幼儿提出的所以奇特问题,给以耐心解答,对孩子们的热情予以鼓励和表扬。同时将计算机作为幼儿教学过程中帮助孩子们积极学习,合理安排教学过程,充分发挥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和艺术魅力,才能提高幼儿素质,达到最终目标,为跨入小学优化整体素质教育奠定基础,为培养未来人才夯实基础。

三、结束语

在幼儿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实施科学而有效的辅助教学活动,是当前每一位从事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老师必须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这不仅仅是职业道德的要求,更是一种高尚社会责任的调整,幼儿教师面对这样看似不经意间就可轻易过关,就可敷衍过去的工作,应该考良性和自觉做底线,切莫耽误了培养下一代的重任。计算机之余幼教工作,是为孩子们开创了一片新天地,教师要重视这样的机会,通过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尽最大可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为孩子们创设一个享受快乐生活、适宜趣味化学习的优美环境,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突破以往幼教知识的难点,增强教育教学效果效率,实现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最优化发展。

作者:贾敏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羊市塔希望幼儿园

(二)

一、培养幼儿仔细观察生活的习惯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带领幼儿直接观察,结合幼儿园的环境特色给幼儿多创造条件,用直观教学法引起幼儿学习语言的兴趣,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如: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请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都有哪些变化,然后结合课文再向孩子们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在教师启发下,幼儿列举了许许多多他们生活中的经验,幼儿兴趣很高。教师把幼儿带到美丽的花坛前,让他们看看花儿都有什么颜色,再让幼儿数一数,有多少种颜色。他们边点边数,数出了好几种,教师告诉他们:可用“五颜六色”来形容漂亮的花朵,这更加有利于孩子们理解词汇的含意。图画读物是幼儿的精神食粮,是幼儿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它形象生动可爱,色彩鲜明美丽,深受幼儿喜爱。通过开展识字游戏,使幼儿在玩耍中、嬉笑中认识一些常用的汉字。汉字教育应着力启发幼儿的心扉,因此,我们还应用灵活的方法,千方百计调动他们识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认识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孩子认字时,我们还可采用启发、诱导、直观等形式来进行。如:在孩子认识“花生”二字时,我先让他猜一个“谜语”,麻屋子,“红帐子,里面住个白胖子”。孩子说是“花生”,我随即拿也“花生”给孩子看,这样,孩子很快识得“花生”二字。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结合一些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再进行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识字,在最高兴时学习每一个汉字,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而有效提高认知能力。

二、强化幼儿阅读思维训练的效果

在幼儿教育实施过程中,必须重视阅读训练,逐步提高孩子们对语言的感悟力和兴趣。幼儿学习语言和阅读的途径最初是靠听和听后的模仿说来完成的,幼儿学习语言,首先要学会听,对于幼儿来讲,听老师讲故事等文本内容是最基本的阅读方式,听得准确,听得懂,才能收到良好“阅读”效果。教师要带领幼儿听多种声音,多媒体课件的声音,乐器的声音、动物的声音,让幼儿听后模仿,想象,并讲出他们听到的声音好像在说什么。再辅导幼儿背诵了一些儿歌、诗歌以后,不单让幼儿具有模仿语言的能力,教师应该结合生活实际鼓励幼儿填换内容,表达自己的意思,从而具有口语表达能力。如教师上《八只小狗抬花轿》时,有幼儿问:“为什么非要让八只小狗来抬呢?”对此,教师不要急于回答,为了进一步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应该反问孩子们,“是呀!为什么呢?”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进行了自由讨论。结果有的说因为老虎太庞大,也有的说因为小狗太小,要多一点才能抬动……更有幼儿说因为八可以分成四和四这样才能保持平衡呀。通过这样的阅读训练活动,激发了幼儿的兴趣,让他们在运用语言的同时,养成积极动脑筋思考的习惯,提高幼儿的认知能力,发挥想象力,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分析比较,进一步提高运用语言准确表达的能力。教师可在不同阶段有针对地实时准备一些低幼读物,让幼儿边演示边讲,加深了幼儿对文学作品中故事情节的理解,在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通过有兴趣的阅读训练活动,充分调动幼儿学习语言的积极性,激发创造意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想象力。在语言教育中,教师要通过各种方法,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去找书本阅读,并且在逐步阅读过程中提高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潜力。

三、结束语

总之,在培养幼儿的良好语言习惯时,要把握每个幼儿的实际情况,掌握幼儿学习语言的规律,有计划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为孩子们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必须丰富幼儿的生活,因为生活是语言的源泉,只有丰富的生活,才能为丰富的语言提供良好的环境。因此,在幼儿教育实践中,要给孩子们创设丰富多彩的生活与学习环境,有利于增长幼儿的知识,提高语言能力,开阔幼儿视野,强化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理解能力,促进幼儿思维发展,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运用能力。

作者:李宝玲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幼儿园

(三)

一、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道德情感

所谓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传统观念、理想以及品德修养等内容,道德情感是对幼儿实施素质教育必不可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更加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音乐教学中,音乐教师必须要在引导幼儿欣赏歌曲以及学习演唱歌曲的同时注重幼儿道德情感的培养,这也是一种育人的过程。音乐教师必须要充分挖掘音乐教材所具有的育人内涵,并要因地制宜和因时制宜地对幼儿实施道德情感的教育。教师可以让幼儿欣赏关于一些爱母亲、讲礼貌以及讲卫生等内容的歌曲,这样就可以对幼儿渗透美德的教育;音乐教师还可以教幼儿学唱有关一些保护环境的歌曲,并鼓励幼儿从小建立起一种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感,进而有效增强幼儿对于环境保护的认识;教师还可以让幼儿欣赏一些歌唱祖国的歌曲,从小培养幼儿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增强其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

音乐教学的核心内容就是审美,审美教育是一种能够有效影响幼儿的情感领域的一种教育教学活动,审美情感的培养能够使幼儿在掌握音乐演唱、音乐欣赏、音乐技能以及音乐知识等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审美能力,进而形成一种良好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我们要通过让幼儿参与音乐课堂欣赏、音乐课外兴趣小组、艺术节、节假日音乐演奏会等活动,在互动中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幼儿逐渐被音乐所吸引,从而充分激发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在幼儿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掘音乐教材中的作品的力度美、节奏美、旋律美以及歌词美等,并从美德角度出发,对音乐教材所具有的深刻内涵进行充分挖掘,从而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并进一步培养幼儿的审美情感及审美情趣。音乐教师必须要用的提升,动情的演唱、有趣和生动的讲解来吸引学生,并运用多种媒体技术以及直观形象的教具来启发幼儿对音乐进行细细的品味,提升幼儿的音乐表现力以及音乐鉴赏力,并最终促使幼儿产生高尚的审美情感。音乐是幼儿情感的源泉,节奏鲜明、音响丰富、旋律美妙的音乐,可以使幼儿产生一种愉悦的情绪体验。爱因斯坦认为,如果他没有在早期接受音乐教育,那么他自己做什么事情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将自己全部的成功归功于早期接受的音乐教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音乐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三、结语

音乐是一种最具有表现力的幼儿情感的载体,音乐融节奏、声调和旋律等诸多因素为一体,可以用美好的声音拨开幼儿封闭的心弦。由此可见,音乐教育是培养幼儿情感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途径。

作者:张爱军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幼儿园

(四)

一、在和谐教学氛围中激发想象力

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关系。幼儿阶段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语言方面创造力的启发和培养,指的是为幼儿创设能够即时被鼓励展开形象思维并表达他们想法的环境氛围,如此才能发挥他们富于创造性的语言表达能力。我们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给予,幼儿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把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摆脱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孩子们创设愉快和谐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充分激发每一个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就是要依据孩子们的合理需要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幼儿的各种天赋和潜能,让所有的幼儿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力求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孩子们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强调知识记忆的基础上努力培养创新能力,逐步实现以素质教育为中心的教学目标转移。

二、在广泛语言交流中提供更多表述机会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中,训练孩子说话的机会有很多,关键是教师能否把握。比如:每天放学前,可以让孩子给你讲一讲他这一天所做的事情,每天入园后,让孩子们简述一下在幼儿园里见闻,对那些比较有特色的新鲜事和趣闻让几个小朋友一起讲,看谁用的时间最短,表述的最清楚,看谁讲的最生动。教师可以一边听,一边给孩子们修正一下表述不清的地方,对那些讲的生动形象的孩子给以进一步鼓励。同时可有效利用现代多媒体演示技术,让孩子们集中观看电视里播放的动画片以后,教师引导幼儿复述一下动画片的内容,并且鼓励孩子们围绕某一兴趣点谈谈自己的感受,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说说自己长大以后想干什么。另外幼儿教师可根据孩子的年龄和智力水平的差异,为每一位孩子量身定做适合自己的“家庭作业”,比如让有的孩子学说绕口令,有的孩子背诵优美的精短诗文,有的孩子学唱歌,有的学讲故事等等,另外教师尽可能与孩子一起讲故事,一起编故事,一起玩文字趣味游戏活动。这样一方面能给孩子提供更多说话的机会,另一方面则能使孩子在学习说话时,随时获得启发和辅导。通过多渠道反复锻炼,孩子说话也逐渐做到了言之有序,在日常生活与教学活动过程中以及各种各样的兴趣活动中积累更多的词汇,进一步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述能力。在辅导幼儿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素质起着极其重要的决定作用。幼儿的兴趣化语言教学活动就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幼儿教师一定要在强化自身素质的同时,要在学前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并且培养每一位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积极性,丰富幼儿教学内容,提升孩子们的综合素质。

三、结束语

幼儿的语言能力要得到发展必须有一个相对宽松、和谐自由的文化氛围,语言能力培养方面的教育是一种着眼于未来,着力于基础的教育教学活动,其根本出发点是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幼儿语言能力培养与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掌握一定的语言知识是每个学生必须具备的文化素养。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决不能把孩子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搞成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枯燥型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减轻幼儿的识记压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

作者:陈海燕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达拉特旗第六幼儿园

(五)

一、当前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现状及表现

在教学体系和方式上,尤其是课程设置安排上,幼儿教师班级授课、满堂讲解,忽视了儿童生理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甚至在相对偏远的地区,因幼儿教师多数为没有经过专门训练、无专业资质的转岗代课教师,受教学设施和条件的限制,幼儿教师多采用复式教学,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同时进行。在另一些地方,幼儿教师的资质虽然没有问题,但幼儿教育的规模巨大,幼儿教师无法面面俱到,游戏式、生活式的幼儿教育难以开展,不可避免地影响教育质量,产生小学化倾向。2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根源

(1)非理性竞争意识持续蔓延。当前社会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增大,各行各业都在超前推进,教育行业更不例外,一方面幼儿园面临行业内教学水平竞争,为彰显教育实力扩招生源,不断提高幼儿教学难度。另一方面,家长受职业分工的偏见和升学考试压力的影响,缺少整体长远考虑,急于求成的思想凸显,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需求,所形成的竞争压力从某种程度上助推了整个学前教育的畸形发展。

(2)幼儿教育评价的线性单一。当前,科学合理的幼儿教育评估体系尚未形成,无论家长还是学校对待幼儿教育的评估仍然是单方面的,始终围绕知识接收掌握的难度与数量,字卡、字义、单词、拼音、笔顺、笔划等成为了全部幼儿教育的评价标准。作为底层基础的评估体系没有根本变革,无论顶层的教育实践如何调整,都只能是治标不治本。

(3)幼儿教师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幼儿教师对学前教育理解肤浅,忽略幼儿教育的娱乐生活性特征,在缺少相应的教学实践锻炼的情况下,仅通过学校的简单学习和培训就直接开始从教,容易以小学生的标准要求学前儿童,简单粗暴地处理幼儿教学、教育问题。

(4)幼儿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我国学前教育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地域差异、发展速度、积聚效应,学前教育空间分布依然不平衡,东中西部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城中市民子女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间的差距仍在凸显,特别是围绕城乡二元户籍体制所产生的城乡差距最为突出,在相当一部分山区中留守幼儿众多,幼教师资力量匮乏,无论教学设施还是教育水平根本无法达到学前教育的基本要求。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应对策略

(1)加强宣传引导,促进科学幼教观念深入人心。引导家长、教师保持良好心态,破除“赢在起点”的狭隘观念和竞争意识,丰富儿童的成长成才途径,关照儿童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长远发展。强化科学幼教观在全社会的认知,注重从幼教实践中引导规范,减少幼儿之间的竞争性比较。尊重适龄儿童个性发展,将符合儿童成长发育自然规律的幼教方式在全社会持续推广,让科学幼教理念深入人心。

(2)深化幼教体制改革,构建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持续推进当前教育体制的改革,促进高等教育方式的多元拓展,强化职业教育发展,丰富成长成才渠道,逐步淡化高考、中考、小升初的前移影响,从根本上破除应试升学为中心的功利化教育格局,注重幼儿教育的基础性作用,构建全面科学的幼儿教育评价体系,规范幼儿教育机构的宣传招生,杜绝以纯粹的知识储备和应对考试为标准的过载教育,避免幼儿教育机构间以培养超前的知识能力为目标展开恶性竞争,促进幼儿教育走上寓教于乐、游戏为主的素质教育道路。

(3)促进幼儿教育资源的均衡投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加大学前教育的投入,保持学前教育与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的均衡发展,繁荣学前教育市场,严格准入管理,促进公办园与民办园相协调相补充,促进幼教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幼教师资水平,注重幼儿教育的普惠公益性,在政策、资金、师资上对偏远山村学校、留守儿童学校、务工子弟学校给予倾斜,结合实际提供教育支持,积极改善教育机构的硬件设施、师资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学前教育的基本条件,让适龄儿童得到符合自身成长规律的科学教育。总的来讲,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不是一个单方面的问题,它既需要政府的主导牵头,更需要学校、教师、家长等各方面的相互支持配合,以形成推动幼儿教育科学发展的合力,在关照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方面有所认识、有所提高,切实避免幼儿教育的小学化。

作者:徐晓燕 单位:四川广元川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前教育系

(六)

一、加强幼儿语言交流,构建和谐心理环境

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幼儿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的和谐环境中渐渐成长起来。语言交流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幼儿未来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根本,只有基础牢,一切效果才有保障。所以,确保基础扎实,工夫一定要下到实处。幼儿教学中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环境,同时要加强安全知识教育非常重要,尤其使用一些先进的游戏器材和室内装备时,需要特别小心,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是基础,而要实现安全教育有效化,其中最重要的则是高素质的教师工队伍建设。

二、激发幼儿阅读兴趣,丰富游戏活动内容

教师应该在阅读和游戏活动中激发孩子们的兴趣,为幼儿搭建学习知识和快乐游戏的平台,通过有效启发,在阅读和游戏活动过程中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思维空间,在辅导阅读时切记不能指导幼儿仅围绕着一个中心内容去造句,这样很不利于促进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发展,应该多选用一些配图的有故事情节的阅读材料,有利于发展孩子形象思维的图片,如《分苹果》、《猫医生过河》、《明亮的玻璃窗》、《捉迷藏》等等。加强趣味化阅读教学,以一个字或词为延伸点,结合生活实际,多方面引发孩子们大胆地想象,然后进行组词造句的反复训练。笔者通过和一些幼儿园教师谈话了解到,教师如果经常用一些孩子们感兴趣并且容易理解的小故事,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从而焕发他们渴求新知的欲望,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字词组合来进行文字游戏比赛,既可增加幼儿的知识,又能够起到培养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促进作用。众所周知,幼儿学习语言,最好是在兴趣的支配下,潜意识地通过各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把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听到的、看到的、品尝到的、听说的和接触到的诸多内容逐步积累下来,经过与生活周围的人、事、物、和大自然反复而密切地接触,有效获得周围的一些知识,为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提高了直接而有效的帮助。比如在冬天,教师可通过在教室里栽种花草、蔬菜等植物,让孩子们有机会每天都能仔细观察各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并引导孩子们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恰当的词汇、语言表达出来。下雪的时候,带领孩子们在室外观察雪景,告诉孩子们雪花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然后鼓动幼儿亲自接雪花,仔细观察究竟。幼儿在情境中实时观察,通过欣赏雪景,有了进一步感知,通过观察雪景,了解了雪是一片片,一团团飘落下来的。对此孩子们众说纷纭,有的说雪像白糖一样,有的说地上的积雪白色的地毯。春天来临,教师可带幼儿在校园的空地尝试种植,让幼儿亲自动手实践,从中得到生活中事物的印象,进一步积累了词汇,丰富了知识,也陶冶了孩子们的情操,使幼儿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美,让孩子们在适宜的环境和快乐的氛围中认知事物、丰富知识、发展语言。四、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给幼儿讲“春天”的故事之前,先请幼儿到户外观察植物都有哪些变化,然后结合课文再向孩子们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可适当引导幼儿根据自己观察判断的内容,亲身的体会,积极地发言。汉字教育应着力启发幼儿的心扉,因此,我们还应用灵活的方法,千方百计调动他们识字的主动性、自觉性和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幼儿认识汉字的意识和能力,在教孩子认字时,我们还可采用启发、诱导、直观等形式来进行。幼儿的好奇心强,教师通过引导孩子们仔细观察周围的事物,结合一些相对应的游戏活动再进行识字教学,使孩子们在愉快中学习识字,在最高兴时学习每一个汉字,真正实现寓教于乐,从而有效提高认知能力。

三、结束语

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学习语言的最初意识源于说话,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逐步产生用语言表达自己愿望的需求,这是幼儿语言开发的心理依据和客观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努力为幼儿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培养良好语言习惯,加强幼儿口语交流,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生活,提高认知能力,加强阅读训练,提高语言思维能力,积极探索幼儿学习语言的客观规律,有计划地进行辅导、训练,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进一步提高认知能力。

作者:任萧雅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中心幼儿园

(七)

一、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

我们可以为幼儿提供图片、范画、模型等观察对象,或者发动幼儿从书上、画报上寻找自己所要描绘的内容。这样的观察对象更简单易得,也更方便幼儿了解观察对象的特征,从而提高绘画教学的效率。再次,我们要引导幼儿对教师为其提供的观察对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如它们的形状、大小、结构、色彩等,了解它的组合特征,从而使幼儿对物体获得初步的感性认知。然后让幼儿通过观察,对多种物体的形状、颜色、长短、粗细、厚薄、曲直、纹理等进行辨别和比较,找出其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例如,我们在指导幼儿观察春天的柳树时,除了让幼儿观察柳树的树干、树枝、外形特征外,还要引导他们观察春天柳树刚刚发出的嫩绿的叶芽。到了夏天,我们就应该引导幼儿注意观察柳树的变化,找出它的枝条、树叶和春天时有哪些不同,从而使幼儿在观察过程中逐渐掌握事物的主要特征。

二、给予充分的观察指导

首先,在观察之前,教师可以通过简短的谈话或以猜谜等形式来激发幼儿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从而使幼儿在一开始就能将其观察的注意力集中到预定的对象上。在观察过程中,教师要通过提问、请幼儿描述、帮助幼儿控制自己的直觉方向等方式来帮助幼儿长时间地将自己的注意力稳定集中在指定的同一个观察对象上。例如,在观察大象时,幼儿的注意力并不集中,他们往往只是注意大象的鼻子、耳朵等有突出特征的部位。这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有趣的游戏或者提问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为幼儿布置明确的观察任务,引导幼儿从整体到局部对大象进行细致、深入的观察,从而提高幼儿的观察兴趣和观察的效率。其次,教师要教给幼儿具体的观察方法,即自左而右、自上而下,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从中心到四周,从主要到次要,由远到近,一一对应等。教师在指导幼儿掌握这些方法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并讲究教学方法的灵活性。同时,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也要根据教学要求和本班幼儿的接受能力,指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只有这样才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切实提升幼儿的观察力,帮助幼儿更加准确地掌握物体的基本特征。再次,教师在组织幼儿观察和作画时,应只求其意,不求其准确,给幼儿充分的想象空间,不要把成人的思维方式强加给幼儿,从而使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观其所爱,画其所想。

教师在指导幼儿观察和作画时,要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做到因人施教。当幼儿在绘画中遇到技巧问题时,会拿着笔在纸上画来画去,用线条、图形等来代替他们所要画的内容。这时教师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引导他们对相关的物体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再鼓励他们重新作画,从而提高幼儿的绘画表达能力,帮助幼儿度过难关。对于那些不擅于绘画的幼儿,教师应多给他们表现的机会,以激发他们的绘画热情。而对于有绘画天赋的幼儿,我们则应勤加指导,从而使他们的绘画水平更上一层楼。

三、结语

总之,为了在绘画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我们要为幼儿提供丰富的观察对象,并经常带领幼儿到公园等户外环境中去玩耍,让其尽可能多地观察周围的人和物,从而激发幼儿的观察兴趣。同时,我们也要给予幼儿充分的观察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扩大幼儿的观察视野,强化幼儿观察的深度,并使幼儿逐渐掌握了正确的观察方法,从而切实提高幼儿的观察力。

作者:郭伟微 单位:内蒙古呼伦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民族幼儿园

(八)

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激发幼儿表达欲望

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教师的态度与行为至关重要,能够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影响,因为从孩子们上幼儿园开始,老师与孩子在一起的时候最多,幼儿教师特别要有意识地注意自己说的言行,因为多数孩子都喜欢模仿,最善于和老师、家长学说话等,幼儿教师的言行具有一定的示范作用。教师要通过与孩子们广泛交流,加强多方面的沟通,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在此过程中,老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美,这样才能教会孩子运用美的言行与人交流。现代社会需要人们“能说会道”,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交际能力,幼儿教师必须多下工夫、多动脑筋,用心与孩子们进行实时的沟通与交流,有利于激发幼儿的表达欲望。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幼儿园教师决不能把孩子们的语言教学活动搞成向应试教育的方向发展的枯燥型课堂教学模式,尽可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通过有效的语言交流提高实践运用能力,减轻幼儿的识记压力,培养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和创新发展能力。教师要针对幼儿的游戏活动经常和孩子们进行交流,和孩子们探讨幼儿喜欢的玩具,当孩子向你倾诉时,你最好当一名好听众,先让他尽情地倾诉自己哪怕是很幼稚的想法,不要随意打断幼儿的表述,面对幼儿的自我表述或不停发问,最好不要随意打断,更不能显露出不耐烦的情绪。总之,幼儿教师一定要耐心回答孩子们提出的种种问题,一定要以耐心、和善的态度倾听孩子把话说完,即使孩子说得不对也不要批评,而要采取鼓励与积极引导的方式,予以纠正,进一步培养幼儿运用语言的积极性。在幼儿语言教育教学过程中,构建良好师生关系,培养宽松的生活学习环境至关重要,正确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关系。

二、重视知识性传授,强化智能型引导

当前幼儿园教师的普遍反映认为,幼儿几乎在诸多方面都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结果造成幼儿教育效益的低产出。让那些不爱交流的幼儿,尽快熟悉环境,让幼儿很快能看到一个温馨而有趣的生活学习环境,这是幼儿教师的重要一种责任,否则幼儿对幼儿园就只能选择逃避,给家长增添了麻烦,孩子们越来越不想上幼儿园。教师针对幼儿的心理特点,为孩子们营造和谐温馨的生活、学习环境,引发孩子们自由大胆交流,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孩子,培养幼儿面对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能够积极应对的信心和能力。无论干什么工作,思想态度决定着一个人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能,一些良好的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幼儿园教师要以极大的热情积极帮助孩子们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效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快速适应新环境的能力,而这一切都需要在良好的和谐环境中渐渐成长起来。语言交流是构建和谐环境的心理基础,是提高幼儿未来的文化素养的重要根本,只有基础牢,一切效果才有保障。所以,确保基础扎实,工夫一定要下到实处。幼儿教学中必须为孩子们创设适宜环境,幼儿阶段是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意识的最佳时期,必须打破传统的教师给予,幼儿被动接受的教育模式,把提高幼儿的语言学习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作为语文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要摆脱教材中心的教学模式,转变到以学习者为中心,为孩子们创设愉快和谐的生活与学习氛围,教师要善于做好引导和启发工作,充分激发每一个幼儿自由想象的空间,一定要按照儿童的心理状况和兴趣爱好设计教育教学方案,就是要依据孩子们的合理需要和实际能力有针对性地开展学前教育教学活动,开发幼儿的各种天赋和潜能,让所有的幼儿都能接受平等的教育,力求使具有不同语言基础的孩子们都能充分发挥潜能,得到平等发展的机会;在加强知识记忆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幼儿的语言创新能力,逐步强化素质教育发展目标。

三、结束语

为幼儿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们在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的过程中逐步获取新知识,逐步充实自己,勤于锻炼思维,进一步提高综合素养。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意识的强化,对人才的基础教育工作越来越趋于科学化,尤其学前教育过程中语言教学的质量和实效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让幼儿语言教育成为孩子们今后成长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参与教育改革探索过程中努力提高幼儿语言教学的实效,这是一项持久而重要的任务。

作者:邢二强 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达拉特旗吉格斯太镇中心幼儿园

(九)

一、游戏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作用

(二)游戏有利于全面提高幼儿的能力

幼儿期是奠定智力发展基础的最佳时期,游戏的过程正是幼儿智力发展的非同一般的特殊过程。幼儿的判断力、知觉力、观察力、想象力、创作心、冒险心皆是在游戏中逐渐养成的。在游戏中,幼儿不断地直接接触各种玩具和游戏材料,通过游戏来认识各种物体的特征和用途,体会物体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发展了观察力,并在头脑中对各种物体形成了基本的概念。

(三)游戏可以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游戏作为一种特殊的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形式,需要围绕幼儿自身的发展进行策划和展开。游戏的设计要始终以幼儿为主导,要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不断地去追寻新的思想观念,并通过扮演自己喜欢的角色,体会到社会发展的动态,并使其能够在游戏中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有的听起来是比较幼稚的,但也充分反映了幼儿对于人生、对于社会的思考,是其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二、发挥游戏在幼儿成长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对策

(一)适当引导幼儿的游戏主题

游戏是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应,同时游戏内容的设计又依赖了幼儿对社会的认识。由于幼儿的认识水平有限,他们的游戏主题水平有的零乱片断,有的简单被动。因此,教育者应对幼儿游戏的主题加以引导。例如,我们可以让幼儿在角色游戏中模仿比他年龄大的成人,这样幼儿表现出来的待人接物的情感和态度往往就会高于自己的实际水平,从而缩短他们掌握社会生活经验和道德行为准则的过程。

(二)提供良好的游戏条件

成人应该给幼儿提供的游戏条件有两类,一类是宽松、自由的氛围,成人应尊重幼儿选择游戏的权利,不应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幼儿;另一类是要给幼儿提供一些他们自己不能解决的物质条件,如游戏时间、场地、玩具和材料等。而对幼儿有能力解决的问题则不应代之解决。

(三)适当参与和观察幼儿的游戏

教育者虽然不应充当幼儿游戏的导演或现场指挥,但依然有了解、指导幼儿的游戏的义务。因此,教师可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加入到幼儿的游戏中,去观察幼儿游戏的情况,并以游戏者的身份指导幼儿的游戏。比如,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教师可以扮演“家庭的客人”“送报工”“维修工”,并在扮演上述角色的过程中观察和指导幼儿的游戏,这既不会引起幼儿的排斥情绪,又有利于实现游戏的教育目的。

三、结语

综上所述,幼儿期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我们应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来满足幼儿成长的需要,并在不断变化的游戏形式中教育幼儿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同时促使其逐渐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由此可见,不同形式的游戏活动的开展是培养幼儿良好个性的最好途径,对于幼儿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作者:张美娟 单位:河北省清苑县东闾幼儿园

(十)

一、我国当代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治理历史

从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幼儿教育领域就开展了长期的致力于与幼儿教育小学化趋势作争斗的历程。各地探讨了各种政策来控制幼儿教育小学化,诸如检查、督导、整改,甚至罚款等措施。针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国家教委下发过《学前班试点工作指导意见》(1987)、《关于改进和加强学前班工作的意见》(1990),并进行过实践探讨,曾先后在全国五省一市组织过改进和加强学前班工作的试点。如,湖南长沙师范农村学前班课题研究组与湖南临澧县文家乡中心小学联合进行了5—6岁学前班的实验,探讨学前班的课程;北京市石景山区教育局则从教师专业发展层面进行了探讨,试图通过提高学前班师资来解决学前教育小学化问题;1992年,哈尔滨市教育行政部门则从管理层面进行了探讨,实行奖惩制,他们对质量低的学前班进行了整顿、停办、缓办等措施,其中,南岗区还从学前班收取的费用中提出5%奖励办得好的学前班,并对学前班的教师进行培训。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后,教育部门的相关官员直接谈到了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2011年教育部领导人出席西安召开的全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现场会议时,明确提出要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倾向。可以说,中国学前教育的整个发展历史,是与小学化作斗争的历史,与幼儿教育小学化斗争的历史,就是中国幼儿教育不断进行科学发展的历史。

二、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存在的合理性空间

尽管多年来对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的批判不少,但这种小学化倾向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存在,这说明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有一定的“土壤”,同时也从另外的角度表明幼儿教育阶段的小学化倾向具有相对的合理性。

(一)现行的幼小衔接存在促进了小学化的存在

幼小衔接的存在为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提供了机会。本来在大班下学期后开展的幼小衔接,从一个月扩大到一学期、一年,甚至更多,这就造成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局面。当大班教师进行小学化教育教学活动时,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无不打上小学化色彩,所形成的小学化氛围也会影响到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教师,特别在幼儿园采用循环式带班,带完大班的教师再从头带小班,教师在大班阶段所形成的具有小学化趋向的教学习惯就自然而然地被用到小班,继而到中班。

(二)家长的期望提供了幼儿教育小学化存在的“土壤”

在幼儿家长重视知识、技能氛围的熏陶下,幼儿间形成的数学、识字等能力会在不同场合得到展示,这会间接影响到其他不重视知识、技能家长的态度和行为。儿童习得有关数和字的知识在某个阶段必定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就具有小学化色彩。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家长对幼儿教育的重视。另外,对农村地区的学前儿童来说,一定的小学化内容、小学化学习方式有助于儿童熟悉小学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小学入学年龄的差异为小学化提供了可能

对于何时可以就读小学,国内外的研究者基本取得了一致的认识:儿童的心智达到小学要求时,即可进入小学阶段学习。国外儿童一般是6岁就进小学,开始小学阶段的学习。我国的小学入学年龄具有一定的政治色彩,曾经一段时间规定为7周岁,后来,部分地方更改为6周岁。原来规定的7周岁入小学,除了考虑儿童的心智水平外,更重要的一点是人口因素,适龄人口太多,超过小学的容纳能力,在此背景下,入小学的年龄就定在了7周岁。但也有地方,采用5周岁入小学的情况。

(四)部分儿童存在着识字和数数的兴趣

部分儿童存在识字和数数方面的兴趣,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可能。教师在生活中传递的有关数字和文字的信息会影响到儿童对数字和文字的兴趣。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看见3—5岁儿童很有兴趣地在成人指导下进行识字活动。也经常听他们说,“这是‘人’字,我认识的”,“这是‘上’字,我也认识的”,“这个数字是‘8’,我也认识”。特别是家庭对这两方面内容的重视,更是强化了儿童在识字和数数方面的兴趣,这为幼儿园小学化内容的存在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撑。因此,也有研究者认为6岁以前的幼儿有很大的汉字和数概念的学习动机和能力,在幼儿能够学、愿意学以及学了对他们有益的前提下,大可不必去限制甚至禁止他们去学习这些东西。

(五)考试文化作为一种传统在现实中根深蒂固

中国传统文化中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和技能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东亚各国特别明显,而且历史比较长远。这种自古以来形成的传统,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学而优则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等观念在中国人的头脑中根深蒂固,很容易导致“越早学就越早掌握书本知识,越早掌握就越有机会赢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现行的中小学应试教育现状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社会环境。高考在中国国民生活中的地位,特别是在基础教育中的影响是巨大而深刻的。另一个方面,有关神童的宣传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教育小学化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每个年轻的家长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而社会对神童的宣传,多数停留在与识字、数数相关的技能上。在目前情况下,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面临诸多的挑战,诸如现行的教育制度、文化以及儿童的能力、兴趣以及家长的需要等因素无不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可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解决这个问题的难度。这些客观存在的各种因素聚集在一起,使幼儿教育小学化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伪”命题。

三、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时代困境

幼儿教育阶段的小学化问题具有比较长的历史,几乎伴随着中国正规化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与发展的每一阶段。就目前来说,要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不得不面临以下挑战。

(一)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标准存在一定的争议

上世纪90年代,学前领域对小学化的表现有过相对系统的观点:教学内容基本和小学一样;教学方法基本和小学初年级一样;管理方式基本和小学一样。这个观点被许多人认同,但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理论研究的标准缺少科学依据。幼儿教育小学化,无非是指教育内容、教育方式脱离幼儿教育的要求,倾向于应用小学的内容与教育方式来进行,课堂组织对纪律要求高,控制儿童的主体性。这种观点至少提出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三重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但现实中,如果不能满足这三点,能否判断小学化却很难完全得出结论。尽管小学化内容通常伴随着小学化的教学方式,但如果没有采取小学的课堂组织方式,如小学的纪律、小学的座位形式,我们能否断定幼儿教育完全小学化还存在一定的争议。

(二)幼儿教育师资水平无法完成去小学化的重任

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我国幼儿园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整体偏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幼儿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也客观上造成了优秀师资力量的流失。南昌市幼儿园教师4 729人中,无证上岗率达到58.7%,幼儿教师队伍中,特别是农村幼儿教师没有接受过幼儿教育专业训练,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他们在小学学到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带到学前教育之中;还有些人虽然受过专业训练,但缺少爱心、耐心,缺乏做好学前教育工作、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诉求,这部分人也容易出现小学化行为。这种情况下要求幼儿园阶段只花一个月的时间来完成幼小衔接的任务,完成适应小学要求的目的,对于教师整体素质偏低的幼儿园来说,特别是对于农村幼儿园来说,要求太高,难以完成去小学化的重任。

(三)缺少合理的政策支持

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政策乏力。在国家没有配套政策的背景下,特别是现行的学前教育政策还存在政策执行不力,客观上造成了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难度。国家没有配套经费支持,政府把学前教育简单地推向市场,大量公办园转轨,民办园迎合家长需求,为降低成本,大量未接受学前教育方法和技能培训的人员上岗,使得幼儿教育小学化的存在成为可能。政府缺少针对性的政策,政策本身制定的程序不规范,没有得到家长和办园者的认同,使得在现实中的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逐渐变得复杂。对待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现行的政策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冲突,特别是小学的入学政策与相关防止小学化政策之间明显处在冲突的状态。一方面是现行防止小学化政策没有得到公众的广泛认可;另一方面各地的小学入学政策明显强化相关的小学化趋势。如北京部分小学就有明显的奥数倾向。

四、治理幼儿园教育小学化的路径选择

针对现行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理论上存在专业路径与政策法律路径两种路径,但理想的路径应该考虑到家长的合理需要。理论上的两种路径都没有关注家长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被认为难以完成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任。

(一)治理幼儿教育小学化的专业路径与法律路径

专业路径主要从专业的角度来思考幼儿教育小学化的解决途径;政策法律路径则强调运用国家政策、法律手段来解决现行学前教育中的问题,认为只要政策、法律健全,就可以解决幼儿教育发展现实中的任何问题。专业路径又分课程路径与师资路径。针对幼小衔接的要求,从课程理论出发,假设存在一种通用的完成幼小衔接的课程模式,这种课程(通常认为是专题性的)在理论上不存在任何小学化倾向,具有较强的推广价值。部分城市(特别是幼儿教育比较发达的城市,如南京、上海、北京等地)有了比较成熟的幼小衔接经验,这些经验是基于这样一些“高”的事实:家长文化程度高、家庭教育水平高、幼儿教师素质高、幼儿园办园质量高。这些地方的幼小衔接经验,却不能复制或者推广到家长文化程度低、幼儿教师素质不高的地区。加之,各地小学在接受入小学儿童上采取的标准不同,客观上造成了各地幼小衔接的不同标准。另外,在社会竞争日益加大的情况下,家长和幼儿园似乎不太愿意冒险只花一个月或者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幼小衔接的任务,课程路径在现实中已经被认为是行不通的路径。师资路径强调幼儿教师素质对于幼儿教育小学化的重要性,认为提高教师素质是一个根本的方面,这种路径被认为是专业路径。面对家长在学前教育方面的特殊要求、小学现行的入学测试、社会存在的考试等因素,特别是各幼儿园现行的文化环境不同,参加过培训的教师(或者培训并不能完成这样的任务)在实践中还是沿袭原有的形式,即小学化并没有得到改变。政策法律路径主要致力于依赖法律的武器,通过行政手段来达到促使幼儿教育脱离小学化的目的。一般教育部门牵头组织相关治理小组对辖区内的幼儿园实施监督和检查,通常的检查是检查组的现场检查,检查幼儿园教育内容特别是活动组织中是否存在小学内容、小学教育的方法,这种检查只是突击性的,往往一学期检查一次,不具有长年监督效果。也有地方联系新闻媒介设立家长举报电话,通过家长举报,经检查组查证,如果属实的话,则要求更改,这种措施主要依赖于家长的举报,但家长举报的情况非常少见。这种政策法律路径,由于不具有完善的法律,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的整治也只是流于形式,未见到效果。

(二)幼儿教育去小学化的合理路径应该定位在学前教育制度改革

合理的路径以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家长的合理需要、幼小衔接的现实需求为基础,强调反对幼儿教育小学化应特别指向中班和小班儿童,不针对大班儿童,结合义务教育的发展趋势,强调大班年龄段儿童班级挂靠小学,这种路径强调的是对现行幼儿园制度的改革,故称为制度路径。解决幼儿教育小学化问题,主要是针对幼儿阶段忽视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造成的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教育,包括内容选择、教学组织方式等。所以,我们在讨论幼儿教育阶段小学化问题的时候要区别正当的发展需要、家长需要。合理的路径选择应该允许合理的需要,防止不合理的需要。理想的路径应该针对的是现行幼儿教育的不足,主张满足家长的一定需要,同时尊重儿童的身心发展水平。这条路径指向的是现行幼儿制度的缺陷,现行学前教育制度虽然在局部有些变化(如有时会考虑到迎合家长的需要),但整体上还是延续着过去的制度(3—6、7岁在幼儿园阶段接受学前教育),幼儿离开幼儿园后,即升入小学。由于从幼儿园到小学,存在着学习方式与教育内容的巨大差异,而且我国的幼儿园和小学分别隶属于不同的管理部门。各种差异的存在,为幼儿园、小学间的衔接需要提供了基础。虽然我们一直坚持幼儿园为主体的办园形式,强调幼儿园与小学的绝对分离。事实上,这种分离是不能绝对化的。小学教育的要求与内容通过各种途径影响着幼儿园的教育。而学前教育理论工作者所信奉的信念却是游戏化和生活化的活动,关注保育和教育的结合,玩和学的统一。受当代科技进步的影响,当代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越来越高,5、6岁儿童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能力水平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平,具有接受小学阶段教育的能力。这为幼儿教育小学化提供了可能,虽然我们目前为这种学习方式给出了一个学术性定义:幼小衔接。但在实践过程中,幼小之间的衔接更多演绎为小学化教育方式。

如果我们把这种大班儿童的小学化教育方式合法化,可以结合当今的防止小学化趋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幼儿教育小学化更应该明确指向较低年龄阶段,如3—5岁年龄段,即小班、中班年龄段的儿童不适合小学化。此为这样一种新的学前教育制度提供了依据:大班儿童可以采用不同于中班、小班儿童的学习方式,即中班、小班儿童适合于游戏化、生活化的活动,大班儿童可以适度地采用小学生的学习方式。但大班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时候会影响到小班、中班教师的教学方式。这从另外一个方面说明:大班儿童应该可以具有不同于中、小班儿童的学习环境。虽然我们还认为:相比小学低年级儿童,大班儿童的学习环境更趋向于幼儿园低年龄阶段儿童。这意味着大班儿童是介于幼儿园小、中班环境与小学低年级环境之间的过渡阶段。从国际经验来看,早期免费学前教育或义务教育多数是设置在小学。把大班年龄段的儿童班级设置在小学或许是我国未来学前发展的一个趋势。当然,把大班年龄段儿童设置在小学,则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一步进行完善,特别是如何保证附设小学的学前教育质量,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这种思路其实是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思路,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应该有不同的侧重点。对于小一点的孩子,重点强调以玩为主,关注成人的保育,强调以游戏为主。对于小班中班年龄的儿童,重点关注身体的健康和良好品性,反对小学化倾向。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防止小学化的重点。

作者:严仲连 盖笑松 单位:吉林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