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内容摘要】音乐批评是音乐学的重要分支,是音乐艺术实践中的重要环节,是音乐大众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全民音乐鉴赏能力、普及素质教育有着积极作用。文章以音乐批评多元化的发展历程为切入点,分析新时代音乐批评多元化的特点,总结批评手段与音乐艺术发展的结合点,以期对艺术教育的发展和音乐批评进行有益的探索。

【关键词】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艺术教育

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5个“人”的工作目标,即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艺术教育是美育的一种具体教育形式,我国高校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然而艺术教育应该如何教、如何学,笔者认为,音乐批评是一种值得尝试的方式。音乐批评是以文化学、哲学、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单一的或综合性的理性眼光,审视音乐艺术的现实事项(理念、活动、音响文本与符号文本等)的一种理性建构活动,是将音乐基础理论研究的成果有机地应用于音乐艺术审美评价、历史评价等实践中的一门应用性学科[2]。在我国,音乐批评是一门新兴学科,正处于起步、亟待发展的阶段。如今音乐批评的媒介呈多元化发展趋势,一方面促进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热情,另一方面,使艺术教育者意识到音乐批评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一、我国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的发展历程

如今,随着爱好音乐和学习音乐的人数剧增,各式各样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应运而生。从上世纪80年代的“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到《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再到2018年开播的《声入人心》,它们为我国音乐新人、新作提供了良好的平台,推动了音乐创作的发展。这些节目通过提高受众的参与度赢得了巨大的市场,节目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形式的采访、第二现场等也成为收视亮点。新颖的节目形式不仅拉近了参赛者、评委与受众的距离,同时将音乐批评带入人们的视野中。除此之外,互联网的加入使受众与节目的距离更近一步,就普及率而言,电视、网络的覆盖面及影响力远超专业刊物和报纸,专家点评、参赛者点评以及赛后采访的每一句话、每一帧画面,都有以亿为单位的受众在接收;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表达自己对参赛者、评委以及音乐作品的见解,互动的即时性是传统音乐批评所不具备的,这些新的媒介引领着音乐批评朝着新方向发展。

二、音乐批评媒介多元化发展的特点

当今多元化的音乐批评都有其自身特点和不足,但不可否认的是,正是这些多元化的音乐批评平台和视角,对整个音乐批评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一)刊物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专业性强

能够以论著、期刊论文独立发表的音乐批评,大多出自对这一学科有着深入的实践与理论研究的专家学者。一篇文章从最初的设计、问题提出,到最后成文、定稿,需要历经多次打磨和不断揣度。因此,刊物中的音乐批评其专业程度毋庸置疑。

2.传播力和影响力小

专家、学者精心打磨的成果若仅通过文字呈现,其传播力、普及度相较于电视和互联网来说是最弱的。虽然这些学术成果会被各个数据库、期刊网所收录,但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更多的是专家和学者阅读、研究的对象,对于非专业学生以及其他受众来说依旧是阳春白雪,不利于音乐批评“量”与“质”的发展。

(二)电视节目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时效性与广泛性强

目前的音乐选拔类节目大部分为录播,在季末一般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而现场直播“其零时差的时效性是任何其他报道手段所无法比拟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无法准确预测和控制的,这种动态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悬念也正体现了直播的魅力”[4]。音乐选拔类节目的直播对参赛者的艺术修养和专业技能,以及即兴发挥与即兴表演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临场的心理因素会影响参赛者的音准、咬字吐字、节奏、艺术处理等各个方面;同样地,评委以及评审团需根据参赛者临场表演所展现的问题,进行即时、准确的评论。这种即时评估的反馈机制其意义有两点:一是评委对参赛者进行即时的指导和激励;二是通过即时的评价与反馈,参赛者和受众由单向学习变为多方互动。在特定的情景和环境中,评委、参赛者和在场观众汇聚灵感、碰撞出思想上的火花。此外,电视节目强大的文化传播力和影响的广泛性也是刊物无法达到的。在广播电视传媒业中,影响力是支撑整个传媒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音乐选拔类节目利用电视媒介的优越性,使评委与参赛者、评委与现场观众,以及评委之间、参赛者之间、受众之间的交流更具开放性;它将音乐作品及音乐评论直接展示在受众面前,使音乐评论的影响力得到极大提高,进而提高了受众的音乐审美能力及批评判断能力,音乐批评的专家学者也能通过现实事项找到问题,进而引发更深层次的思考。这种开放性的交流有助于音乐艺术的发展,对音乐批评学科的发展有着深远的作用,甚至对大众文化的发展也会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音乐的创作与表演等实践活动的繁荣与发展,是音乐批评发展的基本前提和直接推动力;音乐实践活动与批评的关系是相辅相成、共存共荣的”[5]。可以说,电视节目较于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其突出的元素就是实践。电视节目将实践与批评联系起来,并完整地展现在受众面前,其广泛性与传播力是刊物无可比拟的。

2.专业性较弱

音乐选拔类节目归根结底是电视节目,需要考虑收视率。因此,在当今音乐选拔类节目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因为提高节目收视率、为节目带来更多商业价值而邀请“明星评委”的现象[6]。“明星评委”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最主要的就是专业性降低,甚至会使大众的艺术审美产生偏差。

(三)网络平台中音乐批评的特点

1.传播性与时效性极强

网络是继报刊、广播和电视三大传统传播媒体之后的第四种媒体。其特点在于传播范围极广、传播速度极快。不仅如此,网络还搭建起传播主体与客体双方的沟通平台。在电视节目的时效性与广泛性分析中,笔者提到传播主体对客体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单向的,受众无法及时将自己的评论、观点反馈给传播主体,而这些网络平台都可以做到。

2.专业性低

人人都能参与讨论、评论的平台固然对音乐批评的“量”起到一定作用,但随之而来的是音乐批评良莠不齐,出现“质”的下滑。在网络传播过程中,专家、学者、音乐人的身份界定模糊,缺乏判断力的受众很容易受到影响而产生艺术审美偏移。

三、音乐批评在艺术教育中的意义

(一)新的学科思想引导艺术教育普及化发展

刊物上的音乐批评大多是理论知识,缺少针对具体实例、通过不同学科的实践进行分析,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足。而电视节目、网络平台这种新颖的批评媒介,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发挥其最大功效,易于被广大群众所接受,尤其能激发高校学生对音乐的学习热情。但是这种批评形式对剖析表象之下的深刻问题有局限性。例如,电视节目有时间限制以及节目效果的要求,而网络平台带有碎片化信息特点,有些话题无法深入。因此,艺术教育应填补这些媒介在音乐方面尤其是音乐艺术理论方面的空缺。音乐批评学科的新特点、新思路、新方式,为艺术教育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将音乐批评引入艺术教育,对推动音乐批评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

(二)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建桥梁

目前,电视节目和网络平台中的音乐批评,将复杂的、逻辑性较强的批判思维和观点通过通俗易懂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来,这是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有利于音乐批评的发展及传播。但同时,不应忽视电视节目自身的利益诉求以及网络平台音乐批评的质量问题。在实践过程中,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接触的“主流”音乐及“主流”审美远多于“专业”音乐及“专业”审美。在无法改变主流音乐发展的情况下,应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加入音乐批评,在专业与主流之间搭起沟通的桥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专业的视角分析主流音乐。音乐批评对艺术教育者自身的艺术素养要求极高,不仅要通晓音乐学,还要与哲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有机结合,教学中要拓展学生的专业知识与音乐视野,增强音乐艺术理解的深度与广度。

(三)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音乐批评主要涉及两个领域,即音乐和批评,它所体现的是科学与艺术、主观与客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统一[7]。在音乐批评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应将音乐批评纳入高校艺术教育中。因为音乐批评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在教育实践中,不仅教师要进行音乐批评,学生也要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教师要进行引导和指导,注重培养学生具有批判性思维的音乐审美。

参考文献:

[1]新华网.全国教育大会,提出的这些“数字”别有深意[EB/OL].

[2明言.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2.

[3]居其宏.我国音乐批评的新时期状态[J].音乐研究,2008(3).

[4]王辉.现场直播彰显电视传播优势[J].记者摇篮,2008(6).

[5]金铮.音乐选秀节目中评委的定位与作用[J].新闻战线,2016(20).

[6]冯效刚.音乐批评导论[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

作者:左洁 田雅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