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竖笛演奏的表现方法

小学音乐教学中竖笛演奏的表现方法

【摘要】竖笛是经济耐用的吹奏乐器,有着音色优美、容易上手,便于携带等特点。中小学竖笛演奏进课堂已经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实施,它在提高学生的整体音乐素质,陶冶学生道德情操,加强审美意识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有着深远的意义。本文按照《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要求,结合中小学音乐课堂竖笛演奏教学实际,从教师如何吹好竖笛入手,着重探讨小学音乐教学中竖笛演奏的表现方法。

【关键词】音乐教学;竖笛演奏;表现方法

从竖笛演奏角度来看,笔者觉得应该秉承四个原则:“严格遵循连音线要求;演奏技法娴熟;起伏变化恰当;能够以情动人”。

一、严格遵循连音线要求

竖笛演奏要遵循吐音连线原则——连音线第一个音轻吐,其他音不吐(如果连音线中有在一起相同的音用舌头轻点或者手指技巧区分开)。实际上就是涉及到乐曲演奏句法的问题,连音线演奏准确,乐思、乐句和乐段的关系便清晰可见。正确的“吐”和“连”是表达乐句与乐句之间正确关系的最基本保障,这个说起来浅显易懂,但是很多教师和学生没有重视,不该吐的地方,不该连线的地方连线了,破坏了乐曲原来的结构,应该予以重视。

二、演奏技法娴熟

音乐老师无论是演唱亦或是演奏相对普通人来说都具有高水准,这里首先就是指在技巧方面高于别人。高超娴熟的技巧是通过大量乐曲片段学习以及专业的技巧训练而获得的,是长时间训练中大脑记忆和肌肉记忆双重组合的结果,演奏中正是因为技巧娴熟,才能达到心理上的放松,才可以真正演绎表达作品。竖笛演奏也是如此,如何在每天有限的时间内用一些有效的技巧训练法来提高演奏水平逐渐成为广大音乐老师对自身业务能力提高的需求。竖笛演奏用气量并不大,音乐教师在气息方面或多或少也接受过训练,这里对吸气呼气方法等不再赘述,气功方面主要谈一谈气震音的训练。竖笛演奏的气震音,如同弦乐器中“揉弦”的效果,能使演奏变得更加丰富,使音色更富于变化,使音乐更富有歌唱性,从而增加乐曲的表现力。竖笛演奏技巧训练主要围绕三项基本功——气、指、舌展开。如舌头在竖笛演奏中主要起到负责连贯或者跳跃的技巧,乐曲中的一个连音线在竖笛演奏中就是从“一吐”开始,舌头做为“阀门”轻点一下即可,这就是有控制的吹气;而遇到连续跳音时舌头就需要做大量的运动。舌头肌肉结构非常有力量,但是很容易疲劳(舌头发酸),这就需要日常对舌头进行锻炼。竖笛演奏方面,舌头的基本功主要有“单吐”和“双吐”两种。就单吐而言。单吐是在保持正确吹奏口形的基础上舌头自然向上,微贴上唇内沿,呼气时迅速后缩,使气流冲入吹孔发出短促有力之声,类似“吐”音。单吐是吐音演奏的入门,演奏中要有力度,不管是什么样的单吐都具有颗粒性,都有一个发音点,并且这个点要时值均匀,不能有长有短,这也是考验单吐成效的一种方法。一般来说乐曲中连续的8分音符跳音演奏用单吐技巧,在谱例单吐音标记为“T”。在单吐练习中应注意的是,音符“颗粒性”要明显,前后时值匀称。一口气一般可以演奏8小节,根据个人气息长短做好规划,切忌频繁换气。因此,教师应以娴熟的演奏技巧、优美动听的竖笛音色,使学生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和体验。从而激发孩子的音乐兴趣,让他们乐于参与竖笛的学习。

三、起伏变化恰当

起伏变化主要是指力度变化,这在竖笛演奏中主要是靠气息控制来完成的,涉及到口型变化和吹气方法。竖笛属于木管组乐器,整体偏柔和,一般不需要用很强的力度曲演奏,但是不同乐曲中强弱变化很丰富,这就需要我们很好地控制力度的变化。似乎是看起来很简单的强记号就强吹弱记号就弱吹的问题,实则还和音准有关系。要能做到强音音准不偏高且“响而不炸”;弱音音准不偏低且“弱而不虚”。在强弱转换中能从强到弱、从弱到强不留痕迹的自如进行,满足竖笛演奏曲目的力度要求。

四、能够以情动人

“以情动人”是结合前三点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诠释作品,是指有感情的演奏。“有感情”主要是指竖笛演奏声音体现出来的感情,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仅仅为辅助,不能本末倒置。如演奏《天空之城》时气震音的使用使作品更悠扬动听;演奏《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抹音的使用使其更富有西南少数民族风味;演奏《森林狂想曲》时精准的跳音让人浮想联翩等。演奏上要有激情和韵味,反之会是平淡而干巴的作品。在对学生竖笛演奏做要求时不能仅仅停留在音准节奏力度等方面,这样只是吹“对”了乐曲,我们更好要吹“好”乐曲,要有想象力,要有丰富的变化,做到以情动人。总之,器乐教学是学生学习音乐的重要艺术实践,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之一。而音乐表现方法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因此,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就必须引导学生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作为一线音乐教师,就应能够高质量地演奏竖笛,更好地服务于课堂。

作者:汪玥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程桥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