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逆向研究

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逆向研究

【摘要】健全人格与心理素质养成教育中,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由于人文素质的缺失、心理素质偏差等,民办院校青少年学生的发展更加迟缓,更容易受外界影响,不利于民办院校青少年学生教育。因此,本文从心理素质养成教育逆向研究入手,基于心理素质教育、养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共性入手,针对省内学缘青少年的群体特征,分析青少年健全人格塑造与教育发展的因素,寻求提高学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民办院校;互联网+;养成教育

引言

近几年内我省民办院校发展迅速,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背景下,民办院校更加注重教育质量,基于现代化社会对人才的心理素质,例如环境适应性、人际交往关系处理等等多种素质需求,积极探索提高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途径,提高学生社会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在民办院校教育过程中逐步转变为合格的社会建设者,实现青少年心理健康、文化素养等全面发展,实现民办院校教育水平的持续性提升,促使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逆向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学生,由于学科教育以及学术流派、教育层次的统一,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比较显著,首先由于互联网+的影响,青少年在各大网络平台与新媒体中比较活跃,多数青少年在线上交流比较频繁,交友范围从周边扩展到全网,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环境,也从周边环境拓展到网络环境中,其中家庭环境、网络环境与学校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三大要点。在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研究中,选用逆向研究,是利用逆向研究的特性,基于事物之间的共性,将各种矛盾统一于一个概念,实现矛盾的协调统一,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改进策略,实现青少年养成教育的改革与创新。其次,由于素质教育的各个教育层次中的全面落实,民办院校青少年在学校中接受的心理教育、人文教育等提升,素质教育从生理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等角度,促进青少年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网络环境对学生思想、价值取向、观念和文化影响较深的,但心理素质逐步受重视背景下,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普遍处于亚健康状态。再者,由于以往民办院校心理素质教育中,院校总是将青少年与少年儿童的养成教育联系一起,没有尊重青少年群体特征,针对青少年的个性、人格、素质以及文化等进行教育,使得心理教育与养成教育质量较低,院校中青少年对心理素质和养成教育并不重视,不利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与行为约束,容易造成青少年行为与思想的偏激,特别是民办院校中青少年的行为约束中,由于养成教育的指向性明确,直接针对青少年展开知、情、意、行训练与指导,但思想与行为的分离,只能从外界管理约束与规范学生行为,却不能从思想进行行为的根本就纠正,导致养成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各自为政,独立运行。最后,青少年在发展中追求“个体本位”,致力于在发展中实现自身利益的独立、足有支配,与社会中流行的“自我”中心相似,但由于商业化服务和消费,导致青少年群体中消费主义、享乐主义、功利主义特征明显,加重了民办院校心理素质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负担,青少年发展与主流文化背道而驰,网络文化与思想影响不容小觑,不过民办院校青少年教育停留在课堂与课本中,对学生思想、文化、心理与素质的引导作用削弱。

二、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改革措施

首先,基于素质教育对心理教育、人文教育的的规划,结合民办院校的养成教育,全面围绕青少年发展,将人本理念——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作为青少年教育的宗旨,促进青少年的自我实现,以独立个体的形式实现身心和谐发展,且在知、情、意、行实现协调统一。因此,民办院校青少年教育,要将养成教育作为人的教育,基于青少年的心理素质、文化取向以及道德行为,展开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促进青少年的个体自我发展。教育中提取青少年的群体特征,深刻把握生理与心理特点,尊重青少年特点,唤醒青少年的主体意识,使其具备正确的判断标准与思考能力,针对外界环境进行自我判断,严格抵制网络不良文化与思想的影响,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其次,青少年作为心理素质养成教育的主体,在教育中要合理运用多种教育手段与设计各种教育活动,充分调动青少年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到养成教育的各个环节与活动之中,主动进行自我行为的约束与心理观念的改变,促进自我健康发展。所以养成教育要在人文教育与心理素质教育的基础上,先利用人文素质教育,为青少年营造优良的文化教育环境,以民办院校青少年文化的发展,促进青少年参与文化建设与教育的积极性,在各种文体、实践与竞赛活动的举办中,实现学院文化与周边文化的积极促进,使得青少年文化素养与行为自律能力的提升,在知识和实践的协助下提高自我价值;然后利用心理素质教育,基于健康教育、人格塑造和交际能力的教育与锻炼,借助多媒体以及互联网平台展开心理素质教育,增强理想信念教育、学生塑造健康人格的途径、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心理健康教育引导加强心理素质,主张将学生认知与自我情意、情感、心智与情绪发展的结合,塑造健康的人格,培养自我实现的个体;再展开养成教育,将养成教育与日常教育管理融合,借助校规、校级、法治与思政教育中,逐步纠正学生错误行为,以日常管理的外界干预和养成教育的思想教育结合,内外兼并,促使学生实现自我行为的约束,推动养成教育的改革创新。在此思路下,展开民办院校青少年心理素质养成教育,可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参与性与能动性,满足青少年个性与内在需求的统一,真正做好青少年养成教育。最后,营造民办院校人文氛围,将校园文化、学术文化等作为养成教育的新阵地,基于校内文化环境与学风建设,将各种理念、思想与行为管理等纳入文化活动中,引导青少年深入了解院校发展史,将校史与学风建设纳入养成教育中,使得青少年在民办院校教育过程中,深刻体会到文化的魅力,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与能动性。此外,结合校训、校风和校歌等展开养成教育,以学生对学校的归属感提高对养成教育的认可,加强青少年对校园精神符号的内涵与价值认识。借助学术文化活动,通过学术交流提高学生文化学习的积极性,营造优质的科研文化,在科学发展观视野下,树立正确的思想与文化标准,在“知行合一”理念下,实现养成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统一,在养成教育中充满人文情怀。

三、结语

基于逆向研究的角度来看,现如今互联网+背景下民办院校省内学缘青少年心理素质,矛盾都集中在民办院校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缺失,导致教育对学生思想、文化、人格以及素养等引导作用不强,对学生心理素质发展存在一定局限性。故而,针对民办院校青少年心理素质教育,要实现养成教育、心理教育以及人文教育的相互融合,以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中心,从环境、发展和教育的协调统一角度,促进民办院校教育的多元化,协同化与统一化,肯定青少年的自我价值与生存意义。

【参考文献】

[1]方桦.农村中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A].十三五规划科研成果汇编(第四卷)[C].:,2018:5.

[2]王晓庄,马惠霞.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人际素质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7(04):283-287+313.

[3]赵梅莲,徐兴林,张宗元.民办院校青少年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机制探析[J].教育与职业,2016(10).

[4]冯娜娜,张社争.中学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J].传承,2016(12):116-118.

作者:吴征 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