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共3篇)

心理健康教育渗透语文教学(共3篇)

第一篇

一、从课题入手,引发质疑,强化自强意识

教学设计:(1)学生活动:学生齐读课题,并围绕课题提出相关问题。如谁说我是弱小的?为什么说我是最弱小的?我是怎样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等等。(2)教师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是二年级的小学生,在大人的眼中,我们是弱小的。大家看,我们班谁是最弱小的?然后提问被指认为最弱小的学生:大家认为你是最弱小的,你承认吗?你愿意做最弱小的吗?设计理念:“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通过阅读课题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强化“我不是最弱小的”主题。在学生中找弱小的,可让教学活动与学生实际相结合,再次拨动学生心弦。学生通过讨论思考,明白了:我弱小的是身体,可是我完全可以通过学习、锻炼变成内心强大的人。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在美感体验中培养爱心

教学设计:(1)在优美舒缓的轻音乐中,播放森林美景及美丽烂漫的铃兰花和野蔷薇花图片,引导低视学生进入情境,并描述自己看到的美丽图片的样子;全盲学生在音乐声中,倾听着低视学生的描述,在脑海中想象这些画面,理解画面所呈现的情景,感受一家人郊游中的幸福和谐场面,体验生活的美好。(2)播放闪电阵阵、雷声隆隆、大雨倾盆的视频,让学生说说这是怎样的情境,在这种情境下自己的感受是什么。然后,教师指名让学生在此情境下朗读课文第3自然段至课文结束,感受在恶劣环境下一家人传递雨衣过程中的温暖与爱心,也从小主人公不甘心做最弱小的决心与行动中,激发学生的爱心与自强之心。设计理念: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于视觉。让低视学生充分运用残余视力,能有效提高他们接受知识的速度与数量,保证学习的有效性。此外,由于视觉缺陷,听觉成了全盲学生接受知识的第一渠道。所以,运用声音信息教学是全盲学生学习最直接、最便捷的手段。

在本课教学中,教师运用两组对比鲜明的声音信息,先让全盲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用心想象视觉所不能及的美丽风景,体会一家人在一起的幸福温馨,触动内心深处的美感体验;紧接着播放雷电交加、大雨倾盆的声音,使徜徉在温馨环境中的人突然陷入大自然的恶劣环境中,引发内心的畏惧感,体会在恶劣环境中温情的巨大能量。这时,教师应及时抓住环境骤变引发学生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理解萨沙披上由妈妈传递给哥哥、又由哥哥传递给他的雨衣时,他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即由最初的疑惑不解,继而不甘弱小,最后证实自己不弱小的言行举止等内容;懂得在大自然面前,人类是弱小的,但是“雨衣”的传递又显示了人类巨大的内在力量———亲情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这样,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不仅可以顺利有效地解决重难点内容,而且能在情境再现中,激发学生关爱他人、奉献爱心的意识。

三、设计课堂活动,提高学生情商

教学设计:(1)分角色朗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所读角色的情感。(2)课本剧表演。学生自由选择角色,在模拟情境中,表演家人传递雨衣、萨沙不甘心做最弱小的而为野蔷薇花遮雨的情景。设计理念:分角色朗读、课本剧表演等形式,利用移情作用,形成身临其境的主观感受。在活动中,不仅是角色扮演者,包括全体学生都在无意识作用下不知不觉地进入了角色,最深切、最生动地经历了剧中人的心理活动过程,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提高语文素养。此外,学生通过这次情感体验,形成活动记忆,在以后类似的情境中,会下意识地再现这些记忆,引发类似的行为出现。而且,学生爱与奉献意识不断得到强化,并会逐渐形成习惯,从而对提高学生的情商大有裨益。

四、知识拓展,反哺社会,培养感恩心理

教学设计:(1)每当助残日、盲人节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得到政府领导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爱心捐助;双休日的时候,附近学校的学生也会来我校跟学生结对子,搞联欢。你能说说一下这些活动的意义吗?(2)你打算如何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设计理念:语文学习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知识从生活中来,终将要为生活服务。两个片段的设计,让学生真实体验到:在人们眼中,盲校的学生是弱势群体,应该得到社会的帮助;社会上的热心人士,真诚地为弱势人群奉献着爱心。而作为被社会上视为弱势群体的盲生,是否甘心做弱小的,理所当然地接受人们的奉献呢?学生的回答当然是否定的。教学活动不应该仅停留在此处,教师应再通过“教学设计2”,进一步引导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消除依赖心理,培养自立自强意识,懂得只有用感恩的心回馈社会,用行动证明自己是生活的强者才是我们最终的目标。

五、总结

总之,教师应抓住教材蕴涵的深刻含义,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景予以强化,适时融入心理教育,就能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并能提升学生思想素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实现教书育人的教育目标。

作者:刘宝侠 单位:山东省淄博市特殊教育中心

第二篇

一、语文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她与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密切结合

1.解决现实的心理困扰

在读到《孟子二章》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当你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想一想这几句话,振作精神,重鼓信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学好这类课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耐挫能力。

2.激发审美情趣

从《春》《济南的春天》《海滨仲夏夜》等文章中,学生可以充分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激发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沉浸在《白杨礼赞》《白蝴蝶之恋》《敬畏生命》等一些文章中,学生能感受到生命不可遏止的力量,重新认识生活的喜悦,生命的珍贵,从而更加珍惜眼前的幸福生活,珍惜生命。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但欣赏语言美的同时,教师要弓丨导学生去领会文章的精魂,去品味课文中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就对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有人说,21世纪教师该具有的专业素质,首条就是要有实施心理教育的能力。所以说在语文课上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任务,任重道远。

二、开辟多种途径,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1.品评课文

初中阶段学生已初步形成了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事物都有自己的看法,教师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来展示各自独特的见解。每学完一篇课文,教师要在课堂上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畅谈读后感:文章给了自己哪些启示,或给自己敲响了什么警钟。让学生自觉地从教材中接受教育,让教材中的丰富的人文思想和生活哲理能深人到学生的心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们,帮助他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如在学习《岳阳楼记》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中受到启发,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与挫折,一定要保持积极的情绪和乐观的态度,而不是大喜大悲、郁郁寡欢。学好这一课有利于优化学生的性格。初中课本中选用了大量的古文与诗词,它们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的精神遗产,几千年来闪耀着智慧的光芒,陶冶了一代代人才。但不可否认,其中一些观点已不符合现代社会进步的要求,所以在学习这些课文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教导学生吸收精华,剔除糟粕。品评课文能让学生在指点江山中扬长避短’尽收精华,丰富自己。

2.编演课文

把一些教育性极强的课文改编成剧本,让学生去表演,会起到很好的心理教育的效果。学生改编剧本要深人到教材中去,用情感和心灵去感受课文内容,与作品对话,从而去发掘课文的主题。将课文的内容以舞台剧的形式表现出来,使文字变得声、色、情并茂,在这样一个丰富的教学情境之中,学生身临其境,感受更深、更真,获得的教育会更深,教育效果会更好。’

3.朗读课文

朗读能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口读,眼看,耳听,心想,全身心地投人到课文中,释放热情,去品味语言美,去感悟思想美。《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挖荠菜》《关于生命的思考》《白蝴蝶之恋》等文章,主题鲜明,文美情真,动人警世。教师在教障中可以指导学生反复朗读来深入体会,深刻理解什么是生命,什么是幸福,从而起到净化学生心灵的作用。

4.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信息量大,涉及面广,能给学生一个更广阔的视野,有助于培养学生更高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健康的人格,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此,教师要精心挑选,向学生推荐优秀的作品,对学生的课外阅读加以正确的引导和指导,让他们在阅读的“量”与“质”上都有好的效果,尽情遨游于浩瀚的书海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三、总结

相信有语文教学的潜移默化的效果,会“育人细无声”地将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阶段。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下,“心育”之花必将更加绚烂多彩!

作者:于海霞 单位:山东省烟台市祥和中学

第三篇

一、挖掘文本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渗透的核心

(一)榜样示范

榜样示范法是以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为基石的。班杜拉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示范而进行的学习对于新的社会行为的形成比通过反应结果进行的学习更有效。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学生没有意识到受教育的情况下,却受到了毕生难忘的教育,而这种潜移默化过程中的教育,往往具有滴水穿石的作用。”语文教材所选的文章塑造了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构成了中外古今的“群英谱”,他们可以说是榜样人物,教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实际,用优秀的人物来滋润学生的心田,医治学生的心理疾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如日本作家粟良平的《一碗清汤荞麦面》中塑造了在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怀着对生活的美好愿望,通过不停的奋斗,终于改变生活状况的母子三人;《寻找时传祥——重访精神高原》中的时传祥——一个普通的掏粪工人的名字,却以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行动,被永远镌刻在了共和国的英模录上。

(二)情感渗透

现代教学论认为:“情感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同时它更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情感色彩鲜明强烈,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文内容,提升学生的情感温度,把亲情、友情、爱情这三条线串起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人世间的真善美,培养其健康的心理。如《背影》中抒发的浓浓的父子深情;老舍的《我的母亲》中所流露出来的那种“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陈情表》全文表达出的“孝”心。这种至情至性之文,是陶冶学生性情,提高道德修养的范文。总之语文教材中到处渗透着心灵的光芒,只要善于挖掘,学生自然能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二、在课外阅读中提升人生修养,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汉代文学家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除了“成性格”和“医愚”外,还具有治病的作用。根据这个原理,在语文学科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阅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给学生的心灵一个充满阳光的窗口。课外阅读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学生进行经典名著阅读,可以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鸿沟,吸收全人类的文化精粹。思想情感升华了,综合素养提高了,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美的熏陶,接受了人类创造的智慧的洗礼。如阅读美国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时,学生了解到正是由于海伦•凯勒的老师教她学习了词语,才打通了她认识世界的心灵之窗,从而激发了她对生活的热爱,塑造了身残志坚的海伦•凯勒的健全人格。学生不仅认识到阅读对于认识世界的作用,更吸收了其中的精神力量——作为肢体健全、风华正茂的学生,更要有无穷的斗志和毅力去迎接人生的挑战。

三、结合写作教学,为心理健康筑起“防御线”,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空间

对于一个学生来说,能够认识和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标准之一。“心理疾患”是因心中堆积的情感不能及时排泄,心中淤积的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形成的心理问题。写作是情感的表达和情绪的宣泄,在写作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组织文章的结构、运用修辞等,在内容的选择上应投射在表达自我,剖析自身上,为自己的心理保健筑起一道“预防线”,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实际的作文教学中,设置的作文题目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社会。如作文训练中出这样的题目《我是这样一个人》,这样可以达到认识自我的目的;口语训练“自我介绍”,笔者让每个学生用“我”开头连说五句话,但是不准“自报家门”,要说出其个性来。长时间以来由于忽视了对自我的认识和肯定,很多学生说不出自己的个性特征或者羞于说出自己的个性。但经过艰难的启发和练习,他们能够正视和面对自己,不仅训练了口语表达能力,也正确认识了自我。这之后,他们在公共场合开口表达自己并不困难。

四、从语文实践活动中寻找契机,释放学生的心理空间,是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挥自己的能力是现代学生心理健康的又一标准。语文实践活动不仅提高了语文应用能力,而且增强了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通过课外活动能培养学生公正、诚实、信用和自律等优秀品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如进行“名言警句的收集与整理”的语文实践活动,笔者不仅让学生收集,还让学生就某条名言警句讲其含义与喜爱的理由,每一条警句名言对学生的思想都是一次震动,学生在品味、诵读中自然地懂得了一些做人、学习的道理。

五、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保障

语文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师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表达的得体和规范。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个语言大师,在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运用有感染力的语言来阐释作品的内涵和作者的人生感悟,无疑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相反如果教师运用了冷嘲热讽的语言,学生随之产生反感、抵触的心理,其心理状态只能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因此语文教师的业务水平和人格魅力无形中会对学生的心理产生或轻或重的影响,所以重视语文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是真正深入有效地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保障。

六、总结

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现论的指导下,检验语文课堂教学有效的标准应包括是否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养成。这是每一个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上下求索”的教学目标。

作者:王芸 韩华 翟安民 单位:辽宁省大连海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