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体验式教学

一、体验式教学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依据

1、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依据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强调人的”自我实现”,充分发挥人的潜在能力;认为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则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

2、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依据群体动力学的理论,团体是有着联系的个体间的一组关系而不是各个互不相干的个体结合;团体内部想把个体成员的动机、需求与团体目标结合在一起必须建立一定的规范和价值,使团体行为深入影响个体行为。美国心理学家米德指出,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体会从每一个互动场合的具体他人处获得暂时的自我形象,最终形成相对稳定,把自己归于某类客体的自我概念。人需要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概念。

二、体验式教学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类型

1、直观感受型。体验式教学法:教师通过选择相关的音像、诗歌、小品等资料,充分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形成心理上互动体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通过心理剧、小品、音乐等资料调动学生的直观感受形成心理上互动体验。心理健康教育还可以根据情况让事件当事人参与到相关课堂中,分享体验,获得成长。

2、动手操作型。体验式教学:教师通过工作任务的布置,要求学生搜集资料或参与制作产品来完成体验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收集、查阅相关资料,撰写课后体验小论文。

3、社会调查型。体验式教学:设定调查任务与目标,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并要求根据调查结果作相应的结果分析和论证。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到社会上去做一些调查,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获得体验不断成长。

4、角色模拟型。体验式教学:如:模拟采访、模拟招聘等。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有角色互换,小品表演,心理剧表演。

三、体验式教学法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步骤

1、体验式教学法实施步骤。

(1)创设类似情境,让学生有真实的体验。体验者对体验对象有了切身的感受才会产生深刻的体验。因此,亲身经历和直接经验对于体验者形成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学前,教师要精心准备,设计好相关活动,无论是课堂活动,还是课外活动,它都应该具有足够的吸引力,吸引学生在活动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从而产生体验。

(2)启发性的语言,激起学生内心的体验。在学生有了直观的感性的“体验”后,需要把它沉淀、浓缩、进化、生成,凝聚为人的大脑无意识记忆。这种无意识会因为在某种特定的情境下被激活,而使个体产生特定的体验。在课堂中,教师可以运用一些语言去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这些“体验”,使之变为真实的、现实的体验。

(3)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体验有时其实很薄弱、片面、易逝,随时都可能消逝。因此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让他们及时地把自己的体验表达出来,强化他们的这种体验,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在学生表达自己的体验时,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感受更清楚、更明确,这样更加深学生对教师讲授内容的理解,更有利于学生大脑中的知识架构。

2、心理健康教育实施步骤。

中学心理教育主要实施“感受→感知”模式的策略,这种教学模式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一种围绕活动展开的学习。第一步:体验情境,认识自我。第二步:调适自我,解决困惑。第三步:再现情境,展现自我。从以上比较来看,体验式教学法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体验并表述出来巩固体验,已达到学生主动构造认知结构的目的;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创设情境让学生产生体验调适自我,再返回情境展示新的自我,帮助学生形成稳定的自我概念,不断完善自我,实现他的潜能。虽说一个重视知识上的建构,一个重视心理上的建构,但心理健康教育整体来说能较好地体现体验式教学法的精要。

作者:贺俊梅 单位:浙江温岭市泽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