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实践初探

小学英语教学多样化实践初探

摘要:促进学生形成更好的文化图式,是深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内容,是小学外语教学的教学目标之一。培养跨文化的审辨能力,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足点的文化自信,是小学外语教学实践的指归。小学外语教学的多样化实践应在遵照统编教材内容的前提下,活用互联网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活动样式,拓展小学生的文化视野,形成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文化;图式;跨文化

英语学科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和形成,是指既要给学生输入以英语表达的西方文化,也要给学生提供用英语表达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以英语为工具,实现英语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人文的熏陶,打下语言知识的基础,培养跨文化的思维。

一、锚定“文化图式+”,培养学生多元文化共存意识

“文化图式+”意味着文化视角的转换,在英语教学中则是既要从英语文化图式的角度去解读西方文化,又要从汉语文化图式的角度去解读中国优秀文化,构建英汉文化共同视界,实现英汉文明交流互鉴。小学阶段,是学生心智发育的启蒙阶段。小学英语教学是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首站。因此,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积极构建“文化图式+”英语教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审辨性思维和多元文化意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文化图式+”的跨文化审辨能力的培养,加强中西文化的异同比较,了解外国文化的精华和中外文化的差异,提高文化鉴赏力。文化图式是一种人们认识世界的背景知识,是帮助人感知和理解世界的知识系统,它是具有可塑性和习得性,是教育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图式是一种教育的知识块,是在教育过程中动态发展的知识图式,也是一种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样式。“像其他图式一样,文化图式是可继承的,不断升华和发展的。忽略了图式的文化多样性可能导致跨文化交际的失败。”[1]文化图式具有强烈的文化特征和民族特征。因此,在教学中,以“文化图式+”的方式,培养学生初步的中华文化情怀,逐步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做祖国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文明的传播者,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培养文化自信,从“立言”实现“立人”。语言是文化图式的载体,是文化表现的主要形式之一。作为世界上“说的范围最广”和“说的人数最多”的两种语言,英语和汉语代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是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无论是中国人学外语,还是外国人学中文,都意味着用既有的文化图式去理解新的图式,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也就有了“双文化图式”,也即以英语为表达西方文化图式和以汉语为表达的中华文化图式共存于学习者的头脑之中。这种共存的状态,一方面可以促进学习者对原本的图式理解的深化,一方面也可以让学习者通过既有的文化图式更好地理解对方的文化样式。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语言的学习是构建文化图式的基本方法,而跨文化的语言学习是旨在通过不同文化的介绍,让学生感知和理解到世界上不同文明的文化现象,从而建立起从风土人情到传统习俗,从思维方式到生活方式,从直观感受到价值观念的现代知识结构,以便于在对外交流中更好地相互了解和沟通。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创新“文化图式+”策略,提高学生的跨文化思辨能力,即在英汉双文化图式视角下,在具体交际场景或交际任务中,提高交际者积极审辨、组织信息,调整和构建清晰的、与目的语文化相适应的情景图式或行动,加强“文化图式+”早期培养,帮助学生养成初步的双文化审辨意识与能力,让英汉双文化在学生的心中不断地生长与拓展,为其在初中、高中、大学等后续阶段乃至终身的跨文化审辨能力培养、发展和弘扬、传播优秀中华文化奠定基础。

二、活用“教材+”,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

小学英语教材,是英语输入的核心部分,也是文化意识资源的核心载体。因此,小学英语教学,要立足教材,活用“教材+”,采用引入、对比、转换等方法,以“文化教学+语言教学”实践方式,让学生亲身体悟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英汉对比转换思维和跨文化交际的兴趣,构建双文化图式,实现跨文化交流的目标。首先,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了解中西文化差异可以帮助学生避免语用失误。现行的教材设计了许多体现英汉文化差异的话题。以“教材+”方式,立足语言、饮食、节日、名胜古迹等知识文化类内容,充分发掘教材请求、建议、问候、祝愿等话题任务交际文化类内容,对应知识,英汉对比,辅以相应的“教材+”图片、歌曲、韵律诗等,丰富教材文化背景知识,组织多彩的实践展演活动,使学生对比、感知、审辨运用文化知识,树立跨文化交际意识。其次,从日常的问候语开始,引导学生理解双语习俗不同,进而使用较为准确的语言进行交流。英语是很多国家的官方语言,通过英语课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增长这方面的人文地理知识,比如以“教材+锚图(AnchorChart)/思维导图(Thinkingmap)”形式,构建主要英语国家的首都、国旗、标志性建筑物如StatueOfLiberty(美国的自由女神像),英国伦敦的大本钟(BigBen)、澳大利亚的悉尼歌剧院(OperaHouse)等图像信息,同时还可以给学生介绍英汉双语国家的特色体育、名人、名曲、作家、作品、最常见的食物等。在教和学的环节,按主题进行思维可视化图谱分类,逐步植入脑海,形成图式概念,进而更好地培养学生归类、对比、审辨思维能力。

三、创新“互联网+”学习方法,提升学生探究学习素养

互联网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要求中小学教学活动必须有“互联网+”的思维。目前,信息技术所带来的智慧教育、人工智能辅助教学、云课堂等等新的变化,要求中小学教师必须要适应这样的变化,并且要能过通过技术手段的辅助,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资源为英语教学提供了多种媒体的手段、多种类型的平台和多方位的空间。”对于小学英语教学而言,就是要按照《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所说的,要根据实际的教学条件,“积极学习并在课堂教学中合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英语学习的效果。开展“互联网+”学习,即倡导学生利用“互联网+”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特点,将文化的学习融入到生活之中,在体验实践中学,在思辨语用中学。[2]对教师而言,则需要善于统整互联网资源,特别是Mooc、微课、App学习软件、数字音频、视频资料、网络资源、报刊杂志、图书馆、科技场馆等,让学生多渠道学习涉猎英汉文化知识。“互联网+”意味着海量教学资源可资利用,因此教师必须尽可能地进行筛选,提取出其中有助于英语教学的信息,整合英语课程资源和互联网资源,让教学过程更加生动,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精神,让学生在信息的探索过程中不断成长。

四、拓展“活动+”研究迁移学习,培养学生跨文化审辨能力

活动与体验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活动是指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活动、体验是指学生在活动中生发的内心体验。活动与体验是知识拓展运用、形成能力的高阶思维阶段。教师要巧用拓展“活动+”,创造能够体现西方文化鲜明特色和中西文化差异的主题情境体验机会,让学生有亲身的经历,用自己的身体、头脑和心灵浸入式地去体悟,去模拟、去研究、去传承英汉文化知识的文明交流互鉴,让学生沉浸在双语语言文化语境中,用中学,学中用,让学生开启英汉文化研究,成为具备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称职的文化继承者、传播者。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拓展“活动+”研究迁移是应用习得的英语知识有目的地输出对比英汉知识、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常用的方式。首先,创新运用“活动+情景体验”法。比如,教师可以选取英汉习俗对比强烈的场景如西方教堂婚礼和传统中式婚礼场景,让学生用英语自编自演中西婚礼。在编导展演过程中,学生利用网络等多渠道资源搜集资料,既激发学生对于知识的自主建构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又传达体悟了中西婚礼习俗的异同:中国人结婚要穿红色衣服,因为红色象征着喜庆、红火;而红色在西方文化中则象征着残暴、流血,是“火”“血”的联想;西方国家的新娘要穿白色的婚纱,白色象征着新娘的高雅纯洁;而在中国,白色是枯竭、无生命的表现,是婚礼上禁忌色。“活动+中西婚礼”情景体验展演,即提升了学生英语语用和用英语输出中华传统文化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又从亲历中西婚礼新娘、新郎服饰颜色、婚礼仪式等对比中,对原来有关颜色red和white文化图式进行分析、审辨,解码、接受、修正、重组、储存,丰富和完善新的文化图式,培养了学生跨文化审辨能力。其次,灵活把握“活动+英汉现场表达”法。比如,我们可以根据课程的内容,采取诸如小小演说家、小小天气预报员、小小配音员等等不同的现场表达活动,引导学生合理的表达,促进其表达能力的全方位提升。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能够在特定场景下,为实现特定交际目的,将特定信息、观点等,自主地以用特定语言、文字、图式、动作等有效地表达出来。第三,善于使用“活动+实践体验”法。比如,按照教学内容的要求,我们可以设计英汉春联、双语经典诵读、戏剧等实践体验,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亲身参与到活动的每一个步骤之中,锻炼其文化认知能力、团队协作能力,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审辨力,从而增添英语课程的吸引力和双语文化的魅力,让学生乐学爱学。总之,学习英语是一个英汉双文化的比较与内化、文化认知心理模式的构建过程。在小学英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渗透中华文化的英语表达,在相同界面上链接中国文化,初步培养学生介绍与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的意识,引导学习者对比英汉双语的文化内涵、语言形式与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常宗林.图式及其功能[J].山东外语教学,2002(05):29-34.

[2]黎加厚.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5(10):9-10.

作者:王立霞 单位:潍坊市潍城区芙蓉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