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研究(10篇)

小学数学课堂研究(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一)教师主体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所谓教学目标的共性与个性是互相统一的,共性是指小学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整体教学质量,个性是指教师在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针对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爱好有效的制定教学方案和教学计划。但是,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沿袭传统的教学方法,机械的完成教学任务,不仅不能实现教学目标,而且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导致教学任务虽然完成了,但是教学质量却不能提高。所以,小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共性与个性共同发展的目标,注重小学学生发展个性,激发小学学生对数学的热爱。这样不仅能够提高教学质量,而且可以防止学生单独学习或者在传统课堂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焦虑情绪,以更好的实现小学数学的教育目标。

(二)学生主体认知与参与的统一

小学学生主体认知与参与的统一是指学生在学习数学中自觉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作用,从而积极的参与到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于他们的学习意识方面的培养,是小学教师当前数学教育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但是一些学生并不喜欢数学,他们不愿开动脑筋,过分依赖于老师说出答案,或者是在参考书中查找,不劳而获坐享其成。这些现象都是学生缺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体现。教师们应该帮助小学学生认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在潜移默化中从小培养学生们的数学学习意识。合作学习,需要每一个学生都能独立的思考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互相发表自己的见解,向同伴展示他们的思维方式,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之间的学习竞争,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学生对数学的认知,积极参与数学学习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提高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加强合作教学在小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为一线教师,首先就要加强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和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课堂中,增加合作学习的实践,使合作学习占领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手段,全方位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数学教学实践中,不要搞形式化教学,避免虚假的合作课堂,要从真正意义上理解新课改的内容,并将这种精神投入到教学实践中,通过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将观念努力实现成为实践。不断转变数学教师的思想观念,如果教师本身不喜欢合作,那么他们对于学生合作的指导也不会尽心。在传统的教学中,课堂的话语权是属于教师的,实行新课改以来,在课堂中的主体变成了学生,所以当代教师应该树立一个新型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他们有义务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和独立思考的机会。

(二)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该对教学的主要内容进行强调,教师应该在黑板上将重点做成板书,对重要的定理、概念进行重点阐述,强化重点知识,使学生能够更加深入的理解,通过教师在课堂中反复的进行讲解,让学生明白难点的重要性。数学问题可以用于解决生活实际问题,数学方法可以很好的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所以学生将数学理论知识和实际相结合的重点以及对概念理解透彻的重点在于数学知识中的物理背景以及物理涵义等。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入一些例题讲解,丰富教学形式,便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抽象的数学思维,还可以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这样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都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得到贯彻落实。

(三)提高小学教师专业水平

专业的数学知识文化是教师构建和谐课堂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教师在学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象征意义,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效果能够给学生带来积极的影响。因此,教师不仅要具备基本的教学专业知识,而且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心理学的教学方法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用心理理论与教学相关方法来指导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因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受自身学习能力的影响,而且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教师只有调动学生学习数学各个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小学学生才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

三、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在各学科中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但是由于数学的逻辑性强、比较难懂,很多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因此,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是教师的首要任务,教师不仅要充当教师的角色,而且要以朋友的身份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和学生一起完成教学任务,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作者:张允辉 单位:启东市香格小学

第二篇:小学数学课堂引入阅读教学途径探析

一、从学生生活导入,结合学习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教师对学生展开阅读指导时,需要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联系具体生活实际,实现文本思维和生本思维的有效对接。教师要注意积累数学问题的生活材料,在学生文本阅读时适时投放,让这些生活材料成为学生进行数学阅读学习的重要支点,帮助学生尽快进入到文本之中。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解决生活中数学问题实践,对数理进行多元认知,形成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学生刚接触方程,对等式、方程等概念存在模糊认知,教师为帮助学生理清相关概念,在学习《简易方程》中“等式与方程”时,教师列举了生活实例:你的体重每年都在增加,如果你现在的体重是40公斤,和去年相比,增加了8公斤,那你去年的体重是多少呢?学生很快就列出算式:40-8=32(公斤)。教师让学生根据方程要求列出等式,学生虽然还没有完全掌握方程,但这个数量关系很简单,也能够顺利列出方程来:x+8=40。教师让学生将两个等式放到一起比对,什么是等式,什么是方程,学生一目了然。教师利用学生生活经验导入,学生很快就能建立等式和方程的概念认知,再进入文本阅读,学生的阅读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二、从教学情境进入,联系关联条件阅读

数学教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众多领域和学科,为帮助学生顺利展开阅读学习,教师要根据学习实际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阅读积极性,为学生厘清数理关系创造良好条件。学生进行数学关联性阅读时,需要经历一定的阅读过程。首先是粗读文本,学生对数学文字、图表等信息进行总体感知,相关信息没有经过细化处理,这是阅读的初级阶段。其次是细读文本,学生进行细读阶段时,需要对多种信息进行整合优化,删除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对数理关系进行进一步地理顺,促使学习思维启动,将生活内容提炼成为数学语言。再就是精读,要对所有信息进行精加工,提炼规律性的东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为解决数学问题做好储备。教师在讲解《因数与倍数》的相关认知时,忽然问学生:同学们,你和老师是什么关系呢?你和妈妈又是什么关系呢?学生大都被教师问住了,不知老师为什么提出这样简单的问题。学生的答案出来了:师生关系、母女关系、母子关系。教师摇摇头。学生都愣住了。教师解释道:老师与你的关系是师生关系,你的妈妈和你是母子关系或者是母女关系,现在把你放在前面,这个关系就需要颠倒位置了。学生这才明白。教师让学生阅读文本,特别提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解读,学生很快就厘清了相关概念。因为有了前文铺垫,学生对“位置关系”有了清晰认知,也为顺利阅读文本创造了条件。

三、从文本图画引入,调动多元思维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内容大多是图文并茂,多种图表的存在,也给学生阅读带来多种切入便利。图表内容有很强的直观性,适合小学生思维解读,教师需要在认知角度和方法上多给予引导。小学生形象思维比较发达,根据图表对各种数理关系展开认知,其难度大大降低,教师在具体引导时,需要全面考量学生思维特点,指出图表中的标志性元素,通过多元比对观照,对数理问题进行深度感知。在学习《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时,文本中有很多图片展示内容,教师让学生结合图片阅读文本。为提升学生图文结合能力,教师还专门制作了多媒体课件,列举了大量图片例题,学生根据图片显示便能够掌握题意要求。教师将分数相关概念解读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极大提升了问题的直观感,学生对分数中的数量关系展开解读,阅读效果大大提升了。

四、从数学文化切入,运用数学实例阅读

小学数学教材中的文化因素非常丰富,教师要注意挖掘利用。数学故事、数学俗语、数学成语、数学现实应用实例等,都包含丰富的文化元素,教师要注意搜集整理优化,形成重要数学引导材料资源,在适当的时机投放出来,自然能给学生以启迪和激励。特别是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实例,这是数学文化的最重要外化表现形式,教师要选择学生最熟悉的生活经历,帮助学生建立数学阅读认知,体验数学应用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在学习《圆》时,教师拿起圆规问学生:“这是什么工具?你们知道它的来历吗?”学生自然不知,教师讲解:“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圆规发明于夏朝,《史记》中关于大禹治水就有记载:左凖绳,右规距。在山东嘉祥武梁祠内有一尊女娲雕像,女娲手拿规,伏羲手持矩……”学生听得非常认真,对圆规也有了更多认知。

五、总结

小学数学阅读教学有自身特点,针对学生阅读基础展开多元教学活动,利用多种视角寻求教学新突破,这已经成为现代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选择。数学课堂教学中的阅读和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有区别也有联系。教师要综合分析多种因素,形成多角度阅读切入,能够极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提升数学学习效率。

作者:孙静静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河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思维能力课堂评价研究

一、数学课堂评价

(一)数学阅读能力的及时评价

现如今,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数学课堂逐渐出现了许多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这些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又引发出更多多样化的评价方法,其最终目的在于淡化形式化解题思路,重视学生对数学信息的理解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从而学会分辨有用信息,采用数学语言来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大胆猜测,敢于推测,并能在学习中进行个性化的阅读与学习。如在学习“空心圆柱体的体积”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公式来进行验算,最后让学生自行总结出计算空心圆柱体积最为简单的方法。然后教师再结合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从而达到鼓励学生的目的,并让学生掌握数学阅读能力,推动学生发现未知,获得发展。

(二)阅读能力与解题结果的区别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明确评价的真正意义,要明确对学生的解题结果进行评价不能只看重最终结果,而是应当要将目光放在解题过程上,同时要将题意的阅读分析与结果计算进行区分评价。如在开展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正确表达出对题意的理解与分析后,教师要充分地肯定与鼓励;而当学生在回答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时,教师也要精确地评价出学生对的地方,同时还要采用适当的语气与方法来点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在数学教学中采用激励性的评价方式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在数学课堂中采用鼓励性的评价还能够让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促进学生主动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

二、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高效运用

数学思维能力的内核就是对数学思想的运用,在数学思维能力中包含了许多内容,同时所产生的数学思想也多种多样。教师要想让学生与数学直接对话,就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数学思想。根据相关资料显示,学生在对一个问题进行思考时,其思考速度和发现规律上都存在明显差距,而造成这些差距的最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教材,另一方面则更多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所以,想要提升学生对数学方法的运用能力,就必须要进行创新与改革。

(一)评价过程要具体

由于数学知识具有抽象性,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过程时可以通过采用相应的情境问题来进行评价。如在学生学习“图形变换”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回想一下在游乐场玩旋转椅的感觉,然后在纸上画出图案,从而能更好地去理解旋转的中心、方向以及角度等问题,掌握旋转的实质。另外,还要在评价的过程中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思想方法的重要意义。

(二)二次评价与延迟评价要重视

在日常学习过程中,一些学生没能利用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当他们发现其中的错误或对其产生怀疑时,教师就应允许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再次达到学习目标。如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明显疏漏,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补充的机会,或是让学生在其他同学回答的基础上进行二次补充,然后教师再进行二次评价;或是当学生在对自己的课堂作业产生不满的情况下,可以向教师提出请求,重新学好这一知识后再进行回答,然后教师再进行评价。通过在数学课堂中进行二次评价,能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习上的变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三、数学表征能力的准确评价

学生在与数学进行“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外显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表征能力上。“表征”其实就是“再次呈现”,也就是说是学生的思维能通过表征的形式再现出学生的个人经历与体验。在表征能力中,主要包括语言成分与非语言成分。当学生在面对数学知识时,可以通过语言表征来将自己的思维表达出来的,就是语言表征;一些不能用外部形式来表现出来的就是非语言表征。然而在对数学信息知识进行提取与加工的过程中,语言表征与非语言表征都同样重要。

四、总结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数学思维的课堂评价能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从而主动探寻数学规律,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作者:叶小贤 单位:厦门市高林中心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互动课堂思考

一、构建和谐的互动氛围

教学实质上是依靠教师进行组织使得学生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一种学习进程。而这种学习进程本身属于一种合作、交流的进程,其主要是通过各种互动来完成。然而,小学数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师独白式的传授或者权威式的讲授显然无法在课堂中产生良好的活动。所以,构建和谐、融洽的互动氛围是构建互动教学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学生处于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中,才能够促使课堂能够实现人人参与的目标,使得师生能够进行有效的交流,而这样的交流才是心灵之间的碰撞,思想的有效融合。课堂教学过程中,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可课堂中多一些赞赏、多一些鼓励,多一些尊重,使得课堂真正形成和谐、融洽、平等的氛围。

二、多维互动替代单边互动

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是构成小学数学课堂的三个重要元素,而在课堂当中,三者之间能够构成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没有注重几者的有效互动,在课堂中并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有效的互动,如果学生只是从教师的讲解中去学习知识,不通过自身的亲自感受与体验是难以真正掌握并运用数学知识的。这就需要学生根据自身学习的目标与要求,通过阅读教材,之后再去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则应当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去进行教材预习与阅读,使得学生能够自行进行知识构建与内化。除此之外,教师还必须要重视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布置任务,让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使得学生都有话可说、有事可做,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必然都能够得到充分的激发,能够实现共同学习、互相帮助的教学目标。

三、进行互动分组

当前,我国各个地区小学班级中的学生仍然存在偏多的现象,使得数学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难以实现面面俱到。鉴于此,教师可以尝试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通过小组之间的合作、互动以及帮扶来开展教学。所谓小组合作,指的是为了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学生之间在小组中进行互相合作、互动、探究的学习模式,其非常注重学生之间各自分享自身的信息与想法,通过彼此的帮扶与鼓励,进行深入的探究学习。教师在进行合作小组构建的时候,可以参考作为就近的原则,一般安排4人左右一组,便于在课堂上完成对应的交流互动。而在小组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自始至终坚持最大激励的原则,给予学生尽可能多的鼓励、表扬以及帮助,并且要给予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开口的机会,使得学生能够在朋友与教师的鼓励中感受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帮助、多鼓励,多给基础薄弱的学生开口的机会,让他们在同伴互助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四、进行换位互动

新课程改革反复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扮演组织者、合作者以及引导者的角色。所以,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必须要主动与学生进行平等、融洽的交流沟通,真正与学生成为朋友。如此,学生更愿意向教师表达自身的观点,倾诉自身的真实想法,真正发挥互动课堂的作用。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角色方面的换位,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教师教学的辛苦,同时又能够让学生产生“当家作主”的感受,以此来获得更为良好的互动效果。例如,在进行“正比例”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提前在黑板上面板书正比例的函数图书,然后安排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接着教师可以尝试与学生进行换位交流,安排学生来担任教师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如此,扮演教师的学生为了进行更好的讲解,通常会进行更为深入、刻苦的探究,而其他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表现得更为活跃,在新鲜感的刺激下,必然更为专注,教学效率自然事半功倍。

五、总结

综上所述,要想构建小学数学互动课堂,广大教师必须要高度重视学生、教材以及教师这个几个互动的重要因素,通过构建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在课堂中进行互动分组、换位互动,使得三者能够进行良好的整合,使得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切实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作者:侯义昌 单位:江苏南京市江宁区铜井中心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课堂习题生活化设计策略

一、从探究性出发,在联系“生活画面”中实现课前孕伏

新课改下,探究性学习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创新能力,俨然成为新课改的一大亮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练习题,引导学生以自主思考或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运用课堂所学知识发现并解决问题,在学以致用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例如,在教学《分一分》一课时,在教学新课时,我首先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进行合作探究:(1)结合自己在平常生活中的购物经验,回忆一下自己所去过的商店是如何摆放物品的?(2)在日常生活中你看到过哪些小动物,你能分出哪些小动物是天上飞的,哪些是水里游的,哪些是地上走的呢?(3)找一找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分别找出天上飞的、公路上行驶的和水里航行的不同交通工具。通过从学生常见的生活内容来设计探究性练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中初步体会到分类的标准。以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设计具有探究性的课堂练习,让生活中的数学原形在课堂中生动地展现,使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新知识,也让学生在实践简单的分类中为接下来掌握分类的方法、体会分类思想做好铺垫。

二、从层次性出发,在融进“生活画面”中实现课中探究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智能、体能等方面确实存在一定的差异。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承认学生的这种差异,避免习题的一刀切现象,并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设计出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需求的练习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成功的乐趣,并不断产生挑战更高目标的前进动力。以《有余数的除法》一课的课堂练习为例,我对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布置了如下几道生活化的练习题:(1)家里来了4位客人,妈妈拿出11颗糖果,每位客人2颗,还剩多少颗糖果?(2)某班一共有46位学生,在组织春游时,每8个同学坐一辆车,请问全班需要多少辆车?(3)明明带着33元去超市买椰子汁饮料,每瓶椰子汁为4元,请问他最多能买几瓶,还剩几元?对于数学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还是以书本例题为主,布置类似的题型,重要帮助学生消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掌握一些基本的、典型的例题。对于成绩较好一些的中等生,教师也可以适当变换题型,让中等生在更具难度一点的问题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红星小学二年级一班共有42个同学,在参加某集体活动时按照“三男二女”的顺序出发了,那么排在最后一位的是女同学吗?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我又设计了更具难度一点的应用题,如:红红买了一些苹果,比20个多,但比30个少,如果将这些苹果平均分给8个孩子,还余1块。你能算出红红一共买了多少个苹果吗?富有层次性的生活化练习题打破了传统教学一刀切的弊端,兼顾了优秀生、学困生的“分”环节,使每位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练习题中巩固新知,从而实现班级整体优化。

三、从趣味性出发,在“返回生活天地”中实现课后延伸

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一种具有正向的积极情感。在设计习题时,教师可以从趣味性出发,设计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问题情境,让学生觉得数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渐渐喜欢上数学,也能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画面中更好地掌握和理解数学知识。通过从趣味性出发,在联系“生活画面”中设计练习题,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逐步形成位置与方向的概念,使他们在并不陌生的生活氛围中学得主动、练得有效。

四、总结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新课改无疑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学数学教学也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注重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不断探索富有生活气息的情景式教学模式,在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提高应用和实践能力。

作者:吴建香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三兴学校小学部

第六篇:构建小学数学愉悦型教学课堂

一、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增加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游戏是儿童非常喜爱的一种活动形式,它富有娱乐性和趣味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成功地吸引儿童的眼球。对于具有抽象性特征的数学学科而言,若我们将游戏融入进来,就能改变学生对数学枯燥乏味的印象,使数学教学变得有趣生动起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学习思维。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就可以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为依据,设计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在看似枯燥的数字中,获得学习的乐趣。比如,在学习了有关“加法”的内容之后,我们就可在课前制作好写有不同数字的环形卡片,课堂上,组织学生玩这样一个游戏:依次选择几组不同人数数量的学生到讲台上,让他们将我们课前制作好的环形卡片戴在头上,我们经过思量后,说出一个数字,如“23”,则环形卡片上所写的数字加起来等于23的学生则要迅速作出反应抱在一起,被遗留在外的学生,则淘汰。这一富有竞争性的游戏,一经提出,就受到了学生的踊跃响应。这样,我通过将游戏融入数学课堂中,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帮助学生复习巩固了所学知识。

二、注重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魅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大部分数学教师是以课本上的知识传授为主,让学生整天埋在数学符号堆里进行习题练习,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课本上的死知识,并不知道数学所具有的真正价值和意义。然而,数学知识是与人类生活有着息息相关的,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物,都可以从数学观点和数学角度去观察和分析,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强调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比如,在学习“认识钟表”这部分内容时,一上课,我就给学生出了这样一个谜语“长长三兄弟,身高各不一,三人比赛跑,你猜谁会赢。”“钟表!”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没错是钟表,那么你们能不能告诉老师,钟表在生活中都可以帮你做哪些事吗?”“它每天都会叫我起床。”“它会告诉我该上学了。”“在我生病的时候,它会告诉我吃药的时间到了。”……学生都非常积极踊跃地回答着,我也趁机说道:“看来钟表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真的非常大,它可以告诉我们时间,帮助我们利用好时间,那么,你们对于钟表的知识了解多少呢?今天这节课,老师就教大家一些有关钟表的知识,学完之后,你们就能自己看时间,并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了。”这样,我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体验到了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在我们引出本节课课题后,学生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

三、创设模拟情境,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学习数学的根本目的,并非单纯为了应付考试,而是用它解决生活实际中的问题。所以,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我们就可在学生掌握了数学内容之后,为学生创设一种模拟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运用所学知识去表演、去实践,如此,我们便能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生也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比如,在学习了“购物”这部分内容之后,我们就可将教室布置成一个简单的购物场所,然后让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如一人扮演售货员,其他人扮演消费者,在这种购物活动中,让学生自行经历用人民币算钱、找钱的过程,解决与人民币相关的一些实际问题。这样,我就让学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进而在以后变得喜欢学数学、热爱学数学。

四、总结

总之,我们要积极利用一切条件构建愉悦型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中学习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获得发展和提高。

作者:朱艳平 单位:辽宁省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石庙子镇中心校

第七篇:小学数学教学学生课堂出现错误探析

一、教师需试着接受学生的错误

小学阶段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犯下很多低级错误,如,在六年级关于圆柱体面积教学中有这样一题:现需做10节半径为10厘米,长50厘米的烟囱,问总共需要多少铁皮?有经验的人都知道烟囱只有侧面,没有上底和下底,因此对该烟囱面积的计算应该只计算其侧面积即可,而大多数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验,因此,在习题解答中多加了上下两个圆的面积。又比如,在进行“进一法”教学过程中学生也容易犯下一些基本错误,如有一堆煤重量为1吨,用一辆载重量为3吨的卡车运输,需要几次能够运输完毕?该习题运算过程中,学生用10/3=3.33,然后取四舍五入,结果为3,很少有学生会联系实际。由此可见,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犯下的错误往往由于经验过少,抽象能力不足。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为主阶段,抽象能力较弱。学习数学需要有一定的逻辑能力和抽象能力,基于此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往往哪个会觉得比较困难,出现错误在所难免。其次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匮乏,因此对生活中很多事物缺乏认识,在数学应用中犯错就成了常态。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始终扮演不成熟个体,尤其是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较为抽象时,学生必然会犯错。作为教师应该以平常心接受学生犯下的错误,而不是对学生进行埋怨和责备。

二、将错误当成师生互动窗口,提升教学质量

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犯下错误不可避免,教师应该善于利用学生犯错的机会将错误转化为师生交流信息的窗口,通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下的错误了解学生的不足之处,针对性提升学生数学基础。其次教师可通过学生所犯错误了解学生的思维,以此为基础进行教学方案调整,让数学教学更具针对性和时效性。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往往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不可因此而反复责备学生,应该将错误作为反映学生学习状况的镜子,从而进行针对性教学,让学生明白为何自己会犯错,如何避免再次犯错。例如,在进行20以内退位加减法时,教师往往采用简单数学模型数位筒教学,此时学生往往会犯以下错误:十位个位十位个位教师在教学中不应该直接否定学生错误,应该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错误,让学生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该题中十位中的1代表10个木棒,因此需放入一捆10个木棒),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己画出图二正确表示方法。通过纠正学生错误能够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了解程度,从而取得良好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还可利用课堂后面黑板报设立“数学诊所”,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犯错频率较高的部分知识写在黑板上,避免学生在今后学习中再次出现相同错误。

三、利用错误进行启发式教学

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基础数学知识,其次还应该培养学生了解相关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提升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运用能力。教师应该善用学生在学习中所犯错误进行启发式教学,让学生通过错误提升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进行进一法教学中有以下习题:做一套服饰需要使用2.3米布匹,服装厂现有580米存布,总共可以坐多少套服饰?教师可让学生自主解答该题。学生由于经验缺乏,因此在计算中会犯一些低级错误,学生计算为:580/2.3=241.7套,因此一些学生利用四舍五入认为结果是242套。教师在学生解答完毕后可提示学生计算结果不对,此时学生往往难以发现自己的错误,教师可以讲0.7套衣服列举出来,问大家:“我将你们的衣服减去一个袖子,你们愿意吗?”学生此时恍然大悟,教师再指导学生此处不适合使用四舍五入,最后指导学生解决该类问题应注意的地方,并加深学生理解,启发学生日后遇到类似问题也能够妥善考虑实际情况。

四、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允许学生适当犯错,并利用学生所犯错误展开数学教学,提升教学质量,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教导学生不怕犯错,在犯错后应该正确认识自己,找到犯错原因并消除,避免日后再次犯下同样错误,将错误作为动力,避免在错误前低头。

作者:王芳 石素平 单位:湖北荆门市钟祥市石牌镇石牌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考与尝试

一、小学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特征

长期以来,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主要框定在教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学低效现象大量存在。数学教师往往觉得自己备课、授课方面浪费了大量的精力,但是所取得效果却事与愿违,得不到资源最大化的利用。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教师讲的很起劲,学生听的很费力,尤其是数学课程内容相对比较枯燥而难懂,学生一旦产生厌烦心理,势必直接影响是失去学习数学的兴趣。课堂教学重接受、重听课、重结果,忽略了探究性和过程性,教师不讲究上课的讲授方式,让课堂变得空洞无趣,缺乏效率。究其原因,是因为传统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二、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方法探究

1.培养学生对教师本身个人魅力的兴趣和喜欢

“爱其师而尊其道”一直是古人秉承的教育理念,这是非常具有智慧的。因为这种理念强调的就是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升课堂教学秩序和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传统的教学理念把教师放在“神坛”,让学生与教师之间是存在认知鸿沟的,教师管理班级十分“霸道”,课堂压抑紧张,学生有问题也不敢跟老师请教,更别提教学效果的保障和小学生思维的开发了。基础教育中,由于学龄儿童年纪比较小,通常一位和蔼可亲、善解人意的教师形象会让这些孩子对学科本身产生好感,在学习枯燥难懂的数学公式之前,先喜欢上了数学教师的形象,在内心对学科的敬畏感被冲淡,在无形当中拉近学生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距离,使还没开始进行的教学工作更加畅通无阻。

2.构建课堂的“情景化教学”,充分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参与度

“认识人民币”是小学数学课本中的一节很重要的课程,不仅仅在讲授数学概念,还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常的社交能力。教师可以创建一个小卖场的情景,让学生一半当作买东西的人,另一半当作卖东西的人,用自己随处可见的“教学文具”等等开展虚拟买卖的场景,一方面让学生能够最直接的接触“人民币”的概念,还可以在实践化的操作当中,掌握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后续内容有所期待,保留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这就是所谓的“情景化教学”。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学习”,把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以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作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首要任务。考虑到小学学生学习抽象知识存在认知上的不足,因此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实践中的参与程度,对于教师来讲是非常重要的。以情境带来的“新、奇、趣”活跃课堂气氛,是教师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有力手段。

3.教师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和多媒体教学技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应当多利用多种教学模式,应该善于运用多媒体技术,使我们的学生学习兴趣增强,从而更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教师在教学“认识图形”这一课时,传统教师会在黑板上绘制各种图形的外轮廓,一个一个教导学生去重复的背诵和记忆,这样的方式对于那些本来就缺乏学习兴趣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一种挑战。教师完全可以利用现代化教学环境中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备课,在电子屏幕中向学生展示各种不同图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比如圆形,十五的月亮就是非常圆的,我们吃的月饼也是圆的,在电子屏幕中展示这些“圆”的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想象力。然后让学生举一反三地进行“举例子”,把学生分成教学小组进行问题的探讨分析,并且还可以结合“小组竞赛”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知识的分享,这些教学手段的灵活掌控都是非常有利于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的,还会使学生感到充满趣味性。多媒体操作考验教师本身教学水平,也为学校考核教师提供参考依据。

三、总结

提升小学课堂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性、增加教师教学教法的多样性等等方式的运用,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小学数学课程教育效果的高效与成功。把课堂主体还给学生,让课程设置越来越开放有序,让教师真正从最细微的教法展开,使课堂内容更加人性化和生动化,成为教师、家长、学生三方面都应该为之努力和配合的。小学生作为一群刚刚正式接触到教学的群体,更是需要我们运用正确的方法去教育指导。所以,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是新时代下正确的选择,也是课改人员位置孜孜不倦而奋斗的终极教学目标。

作者:徐志兰 单位:吉林省四平市六马路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思考

一、采用直观教学法给学生具象化的知识概念

概率的教学很抽象,如何通过具象化的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其概率的概念,我在教学中采用了实验法进行教学。如,教师在一个袋子里装了等量的黑球与白球,令学生随机摸出并做记录,该实验想要表达的是相同数量的黑球与白球被摸出的概率应该各为50%,但可能由于试验次数不够导致实验结果并不是1∶1。又如,袋子里的黑球数量比白球多,想要说明黑球被摸出的概率高,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摸出黑球的概率反而小于白球。这种情况对于稍微了解概率知识的人来说很容易理解,无非是试验次数不足或“偶然性”的特殊原因。但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刚接触概率学,不懂“偶然性”的存在,教师在实验前讲授的知识与结果对应不起来,他们难免会产生困惑,而教师此时要做的不是否定实验结果,而是通过引导,使学生认识到影响概率事件失准的因素。

二、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建构知识概念

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学习效果,所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是促进小组合作效果的关键,我的经验是把事先准备好的当堂检测题拿出来让学生进行检测,这是教师检查学生掌握情况的一个手段。学生互评也是很重要的,互评的内容包括:监督学生小组在课下合作交流时是否真正地做到实处,哪个小组课下合作得最好,并且在课上汇报得好,哪个小组在合作的时候出现了问题,并且在课上汇报得有些疑惑,然后推荐出你认为合作最好的小组和需要改进的小组。小组内自评,小组长根据本小组成员对当堂检测题的掌握以及其他小组给自己提出的意见,在小组内进行自己评价,说说自己的优点和今后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好是每周都要评出“周最佳合作小组”,学期末取得“周最佳小组”最多的小组,推选为“校优秀合作小组”,这样学生的合作意识会越来越好。

三、总结

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心理特点都决定了数学教学要科学选择教学方法,切实保证教学效果。采用实验教学法或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都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也是新课改倡导的最重要的理念。

作者:付安于 单位:重庆市丰都县江池镇五龙完小

第十篇:小学数学精彩活动演绎课堂探析

一、操作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数学这一学科有它的特殊性,好多内容比较复杂,也比较抽象,如果只是一味地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不仅会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还会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难以理解。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他们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数学的奥秘,感受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例如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圆》的教学中,教师在讲解圆的周长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个概念,并能熟练地运用圆的周长计算公式,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师:“同学们,你们手中都有一枚一元的硬币,下面动脑筋思考一下,怎样才能很快地测量出这个硬币的周长?你们动手试一试。”这时候学生就进入了探索阶段,有的学生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用一根细线在这枚硬币上绕一圈,然后将其拉直,用尺子测量出长度,这样就测量出这个圆形硬币的周长。在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索出新知后,教师加以引导,让学生接着去研究直径与周长的关系,从而一步步地得出圆周长的计算公式。上述案例,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模拟实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与生活有着很密切的联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帮助学生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可以模拟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加深对理论的认知,从而体验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20以内的退位减法》的教学中,教师为了活跃课堂氛围,为学生设计了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实践中,轻松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师:“同学们,今天超市里一共有18瓶饮料,被顾客买走了9瓶,还剩多少瓶饮料呢?”为了得到结果,学生相互合作,一个人扮演售货员,一个人扮演顾客,看看顾客买走其中的9瓶饮料后,还剩几瓶?这时候,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在实践活动中,很多学生感到很迷茫,觉得无从下手,这时候教师加以引导:“同学们,假设这些饮料是10瓶为一整箱,那么我们这18瓶饮料就是有一个整箱的,有一个8瓶散装的,你们再试着买卖一下。”这时候学生就有了很好的思路,有的学生说:“我先买走这8瓶散装的,再从10瓶整箱里买一瓶,就凑成了9瓶,我们就完成了这次的买卖。”还有的学生说:“我直接从这10瓶整箱的里面拿走9瓶就可以了。”学生们想到了很多方法,在活动中很轻松地算出18~9的结果,构建了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

三、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热情

小学生都有爱玩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利用这一点,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游戏活动,让学生在自己喜欢的游戏活动中,轻松地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例如在苏教版一年级下册《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的教学中,教师为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引入了学生们爱玩的游戏。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游戏,我现在分发给你们一些卡片,每名同学3张卡片,在这些卡片上面有老师出的一些100以内的加法或减法算式,老师手中也有一些卡片,只是卡片上的内容与你们不一样,我手中卡片上的内容是一些100以内的数字,下面我随意出示一张卡片,你们快速拿出手中有算式的卡片,看哪些同学手中卡片上的算式结果和我出示的数字是一样的,和我一样的学生要快速地站起来,举起那张卡片,看哪位学生的反应又快又准。”教师讲完游戏规则,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都积极主动地去计算手中卡片上的算式。教师运用这种游戏化的教学方式,寓学于乐,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地去学习,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新知,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四、总结

总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生观,开展活动化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数学的魅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高效、精彩。

作者:陈清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郭里园新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