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10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初探(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力培养

一、课堂教学应凸显双向互动,让小学生主体能够“动起来”

教育运动发展学认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运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碰撞、发展的双向活动。缺少师生之间“动”的过程,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价值和意义,就忽视了教学活动的运动特点和双向特性。教育学指出,教师与学生之间只有配合起来,互动起来,交流起来,才能将课堂教学活动推向深入、效能进行升华。小学生与教师真正交流、沟通,才能充分展示其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凸显教学活动所具有的双向互动特征,通过师生之间的谈话、交流、探讨以及生生之间的合作、辩论、互助等形式,让小学生能够与教师“同频共振”,面对教师的引导、指导活动,积极动手探究,深入动脑分析,学习能力得到切实锻炼和提升。如“三角形的初步认识”一节课“三角形的特性”新知环节教学中,教师采用师生讨论式的互动式教学方式,设计如下教学过程:师:展示三角形木框,组织学生用手拉一拉这个木框,说出自己的感觉。生:按照教师要求,组织学生进行尝试,自己拉一拉,同桌互相拉。生:得出结论:三角形的木框不易变形。师:提问:为什么这些部位要制成三角形呢?组织学生拉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物体,你发现了什么?师:提问:要使平行四边形不变形,应怎么办?生:加一条边构成一个三角形。师:揭示三角形特性稳定性。在此过程中,小学生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份子”,在师生互动的谈话交流、一问一答的双向活动中,动手探究能力、动脑分析能力以及交流沟通能力等得到有效锻炼和显著培养。

二、课堂教学应腾留实践时机,让小学生探析能够“探起来”

现代教育主义学者指出,教师应发挥自身所具有的“主导”作用,相信学生、锻炼学生、培养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放手”让学生去探究、去研析、去实践,将“间接经验”转化为“直接经验”。但笔者发现,部分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以教代学,全程包办了学生应该完成和解决的问题和任务,小学生只能被动“接受”知识“,依葫芦画瓢”。教育实践学认为,课堂教学活动应是小学生实践探究、技能锤炼的发展进程。这就要求,教师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应科学协调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直接的关系,做好“教学合一”、协同配合,设置解题任务、学习要求、问题疑惑等内容,为小学生动手探究实践,思考分析提供充足的“时机”,组织小学生借助已学数学知识、已有解题经验,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索解析活动,进一步提升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小学生探究实践进程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做好实时指导点拨工作,保证小学生探究活动有效深入开展。如“东方机床厂2014年四个季度分别完成了全年任务的1/6,1/5,4/15,7/10,那么去年该厂超额完成全年任务的几分之几?”问题讲解中,教师将解题任务和要求“分配”给学生,组织小学生开展解题实践活动。学生分析问题条件及要求,指出“:该问题主要涉及分数的加法和减法内容,根据题意,可以把2014年生产任务看做“1”,然后依次加上四个季度的完成量,然后减去1就是超额完成的任务量”。教师及时做好小学生分析活动进程巡视工作,并强调指出“:该问题中找出并确定单位‘1’是关键”。小学生开展解答问题活动。教师提出“:面对这一类型问题,我们解答时通常应该采用方法或策略进行解答?”,小学生进行思考分析,组建合作探究小组,共同讨论分析,找出解题的一般方法为“:要求超额任务量,就可以先求出实际完成量,然后减去单位‘1’就可”。在此进程中,小学生“探”活动贯穿于整个解题始终,其解题能力、思维能力、推理能力等得到培养和发展。

三、课堂教学应及时调整节奏,让小学生素养能够“升起来”

常言道,计划没有变化快。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影响和制约着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小学生在课堂学习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进程中,容易出现难以预料的情况和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的对预设课堂教学内容和已有的教学节奏进行适当“调节”,针对思考分析、解答归纳等过程中出现的不足和瑕疵,进行有的放矢的“强调”和指导,加入针对性的教学内容,进行讲解活动和强化训练,以此改进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技能,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升华”小学生的学习能力素养。

四、结语

总之,学习能力培养成为新课改下课堂教学的“主题曲”,小学数学教师应将学习能力培养落实在平时,渗透于过程,利用数学课堂要素内在特性,锻炼和培树小学生良好数学技能和优秀学习品质。

作者:成敏 单位:扬州市平山实验学校

第二篇: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的形式比较单一

即时评价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应用非常广泛,也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主要方法之一。而当前许多教师的评价形式过于单一,对于学生课堂上的表现,教师多数情况下只是口头评价,如“不错”、“很好”等较为宽泛的词语,从而使学生在得到教师的评价时没有了成就感,不利于课堂即时评价效率的提升。

(二)评价的内容过于敷衍

当前一些教师评价时只用简单的“嗯”结束,或者以手势示意的方式,这种敷衍的评价方式极大地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学习动力的保持。

(三)评价的效果因人而异

教师即时评价中最难做到的就是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当前许多小学数学教师在即时评价中是就人不就事,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指点较多,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是一笔带过,人为的将学生划分成了不同的群体,给学生学习环境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即时评价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一)不断丰富评价形式

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即时评价方式大多比较单一。对此,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进行即时评价时,应不断丰富即时评价的方式,改善以往仅仅随口评价的方式。教师在日常教学的即时评价中,可以加以体态语言的评价方式,活跃课堂教学的气氛,促进师生间的互动。如教师在点名某一同学回答问题时,如果该学生回答正确,教师要适当改变以往的“对”、“好”等简单的口头评价,从而为学生建立自信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达到丰富评价形式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认真对待课堂评价

小学数学教学的即时评价中,教师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敷衍学生,对待学生的具体情况处理不认真,使学生无法感受到被重视的感觉。如一些教师对待学生针对某一问题的见解,只是简单的点头或以“嗯”加以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利于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此,教师要加大对教学即时评价的重视程度,对待学生的学习情况要认真的进行评价,进而促进学生的学习不断进步。如:在讲授可能性的时候,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个纸箱,里面装有红、白、黄三种颜色不同的乒乓球五个,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先提问学生,让学生猜猜看会摸到哪种颜色的乒乓球?抽到红色乒乓球的概率是多少等等的问题,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并且对猜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表扬,对于没有猜对的学生给予鼓励和支持,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体现出教师对课堂评价的重视程度,进而促进小学数学课堂的顺利开展。

(三)平等对待所有学生

因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教师往往会以学生的成绩来定位评价,这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做到人人平等并且尊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在注重成绩的同时也要重视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子曰:“有教无类”,对于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教师要一视同仁,在教学即时评价中均给予同等的待遇。例如在教学“乘法口诀”时,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小学生好玩的心理特点,可以以游戏的形式开展课堂教学,要求学生一个接一个地背出来,即1×1=?、1×2=?相当于成语接龙游戏,有序开展,并设立奖惩环节,对于正确的同学给予奖励,错误的同学给予鼓励性的语言,并要求其下去认真复习。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达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及时性效果。

(四)改善即时评价的态度

教师在教学即时评价中的态度有时带有情绪化,随意性较大,这给教学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因此,就这一点教师在改进教学的过程中要给予一定重视。教师在即时评价时,首先应有良好的态度,其次应注重评价的内容。教师对于学生即时评价的态度决定了学生在接受评价时的心理状态,温和的态度会使学生认真考虑教师的建议;相反,恶劣的态度会使学生产生畏惧甚至抵触心理。如在学习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点时,教师可以提出问题:4×3+1=?、2×9-7=?这些基础性的算式给学生练习;或在讲授乘法运算的时候,教师也可以提出问题:4×4与4+4相等吗?如果不等,为什么不相等呢?等等的问题,使全班同学都参与讨论,同时教师应该坚守职业道德,耐心地为学生讲解问题,从而营造出一个和谐、自由、愉悦的课堂氛围,促进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健康成长。

三、总结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即时评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合理展开对学生的即时评价。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还存在一定问题,对此教师要正确的认识与对待,客观理性地进行分析,进而找出适合的解决对策,不断地提高课堂教学即时评价的水平,促进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作者:蔡瑞琼 单位:福建省南安市诗山中心霞锦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一、提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激发学生兴趣

所谓知识的关键处,即学习内容的重点与难点。抓住知识的重点进行提问,就有利于重点的突出,抓住知识的难点进行提问,就有利于难点的突破。例如在教学小学数学中的“工程问题”时,需要把总工程看作“1”,根据公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进行计算。这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但是学生虽然经过计算与训练能够基本掌握,但往往对其中的“1”看作工作总量理解不透。针对这样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可以根据题目设计问题,通过学生小组的讨论、交流、分析、探究就可以促进学生的进一步思维,对问题加深认识与理解。例如:某地有货物90吨,用A汽车20小时可以运完,用B汽车30小时可以运完,如果两辆汽车同时运,需要多少时间能够运完?有不少同学会列出这样的算式:90÷(1/20+1/30)。针对学生的列式,教师可以这样提问:这种列式计算的方法对吗?为什么这样列?你有什么样的想法呢?教师的提问,开启了学生思维,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使学生在思考中加深了对单位“1”的理解与认识。因此,教师要在关键处设置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二、提问在知识关联处,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数学知识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旧知的基础上完成对于新知的构建,旧知识与新知识之间的共同知识点是为学生掌握新知识架起的桥梁与连接点。例如在进行圆锥体积公式的教学时,教师不要急于用实验的方式教学,而是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思考。如“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什么?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圆柱的体积公式是什么?它们之间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计算圆锥的体积能跟计算圆柱的体积一样,用底面积乘以高吗?”这样,就可以通过对旧知识的回顾,与圆锥的体积计算发生联系。然后引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得出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的结论。学生利用旧知识求得圆锥体的体积。这样,学生在探究中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可以树立旧知识与新知识联系的概念。

三、提问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处,促进学生的理解

所谓提问在适应学生思维特点处,就是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思维的特点,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设置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理解的深度。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具象思维、感性思维。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要力求具体、生动,要能够体现创新思维的特点,不能太难与太易,要使学生能够跳起来摘到桃子,否则就会降低问题的有效性,达不到锻炼学生思维的目的。教师的提问要结合一些生活情景,以便于学生直观理解。例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可以提问学生:我们平日见到的圆形物体有哪些?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的,为什么不做成其他的形状?在学习三角形的稳定性时,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们平日固定窗户的风钩是利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原理吗?这样直观的问题都来自生活,学生非常熟悉,加深了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

四、问在知识的深化处,开发学生的智力

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的过程是一个由浅显到深入的过程,学生的认知过程也是呈螺旋上升的过程,不能急于求成。但是教师的提问要问在有利于深化知识的关键处,才能真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与巩固。例如,讲解《三角形内角和》,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了一个大三角形,在大三角形内又画出一个小三角形,然后向学生提问: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学生很快回答是180度。教师接着追问:“你的回答正确吗?”请学生量一量。这样,学生就会清楚地理解无论三角形的大小,其内角和都是相同的,都为180度。三角形的内角和与它的大小无关。这种提问使得知识得到了深化与巩固,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结语

总之,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要遵循学生的认知特点,本着激发学生兴趣、促进知识联系、加深学生知识理解、开发学生智力的原则设疑,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升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形成良好的数学品质,提升数学学习能力。

作者:苏蓉蓉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横梁街道钟林村明德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导学式课堂教学

一、引言

导学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下,渐进自主学习新知识的一种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新型教学体验和方法,“导”为主线,“学”为主体,为“学”而“导”,以“学”定“导”,“导”“学”有机结合,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积极探索、举一反三、勇于创造的精神。导学式教学法比较适合于理科教学,而数学是小学阶段甚至于以后的学习生涯中最基础、最重要的理科。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活用导学式教学法可以充分与学生进行互动,转换教师角色,从“教授者”变为“引导者”,用全新的方式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小学数学课堂活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原则

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活用导学式教学法时,不仅要遵循适应性、巩固性、因材施教等一般性的教学原则,还要充分理解并遵循导学式教学所特有的原则。

1.教、导、学有机结合原则

小学数学导学式教学法的关键在于处理好教师的导引与学生的自主学习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以教师的讲解、启发等引导为前提和基础,以学生的研讨、思考、练习等主观自主和创造性学习为主体和教学目标,引导的方式要根据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可接受度为依据,把“教”“导”与“学”有机结合,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有效激活课堂教学,在师生协作、学生间互助的融洽气氛中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2.注重数学技能和思维方式的培养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有很强的实践性和逻辑性。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要深入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方法,提高生活技能。导学式教学方法通过让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有利于实现这一目标。另外,导学式教学法还要注重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探索等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解题思路,提高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3.注重综合比较原则

没有比较就没有优劣之分,也就不能鉴别出适用的方法和程度,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导学式教学方法时亦是如此,所以,要注重多方面的综合比较,选取最佳的教学方案。比较的内容多种多样,涉及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学生现有知识和将要学习的新知识的比较;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教师间的比较;多种小学数学教材的优势和劣势比较;学生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与所学新知识的比较等。通过综合的多方面比较,教师可以游刃有余地掌握引导的程度、方法与内容,让学生的“学”与教师的“导”衔接有度,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三、小学数学课堂活用导学式教学法的实施

导学式教学法以引导为策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核心和关键,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已经受到越来越多学校和老师的重视。导学式教学法有其特定的程序和步骤,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切不可机械化地照搬全套,要针对学生的实际特点和能力灵活运用,激活课堂教学。

1.课前自学,导入新知

在学习新的课程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了解新课程的难易程度与重点知识。首先,教师要根据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制订明确的自学目标,目标要重视基础、具体、精炼,不可超出学生的认知能力范围,加大学习难度;其次是要设定自学内容,可以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引导,提出几个与新知识有关的具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加以思考和创新,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接触到新的知识和解题方法,教师在学生自主解题过程中可以给予适当的提示,自然而然地进行新知识的渗透;最后要进行预习效果的检验,通过多种形式掌握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情况、认知水平以及难点所在,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有的放矢的进行讲授。

2.精讲互动,突破难点

导学式教学方法实施的第二个阶段为教师的精讲与学生的互动相结合,进行重点和难点知识的突破,是课前学生自主预习阶段的升华,也是整个课堂教学中的关键环节。“精讲”指的是教师针对预习效果的检验结果,重点讲授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重难点知识,在解决学生现有困惑的基础上引发学生进行深入探究、创造性思考。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注重互动的重要性,既包括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也包括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相互之间的讨论和互问互答等形式,让学生体会到自主学习的快乐,获得成就感和继续学习的动力及兴趣。在这一过程中,要切实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讲解知识要透彻深入,具有启发性,为学生进行进一步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3.总结拓展,及时练习

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上能够掌握新的课程知识了,但学生的自学是分散地穿插在教师的引导和讲授过程之中,不成系统。在课堂结尾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回忆并总结本节课所学的知识,通过疏导、归纳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全面掌握课堂内容,并加以拓展和创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另外,还要在课堂上及时进行练习,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记忆和应用能力。

四、结语

导学式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和创新,在小学数学课堂上灵活应用导学式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创造力都卓有成效,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年龄和特点,巧妙运用导学结合来激活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者:刘晓勇 单位:江苏省淮安市实验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学生课堂教学

一、尊重学生,让学生乐于参与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是积极、主动的过程,这种参与不仅仅包括外部的互动性,还包括师生情感的交流,包括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互动。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尊重学生、关心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平等对话,愿意倾听学生,接受学生对自己的批评,营造师生之间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放弃自己“高高在上”的教师形象,愿意与学生打成一片,以自己的知识素养和人格魅力令学生折服,从而形成学生愿意与之交流、与之互动的人际关系,让每一个学生都乐于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自由地发表意见,乐于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

二、巧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

课程学习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学生在课堂的有效参与应该表现为教师、学生、教材、环境等因素的良好互动。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中去,教师应该创设各种情境。教师在课堂开始时,应该让学生对新知识有一个强烈的求知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巧设情境,把学生引入特定的情境中去,从而为学生的有效参与提供重要前提。在教学实践中,常见的情境法有故事情境、实验情境、问题情境等,但不论是创设哪种情境,教师都应该保证该种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去。同时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位学生的基础水平不同,教师在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注意层次性,让每一位学生在对课堂的参与过程中主动探讨,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三、教授方法,让学生学会参与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小学这一基础阶段,除了教授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各种学习方法,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教会学生如何参与到课堂中去,从而提高学生的参与效率。在实践教学中,常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去,但这种参与缺乏有效性、关联性与秩序性,一堂数学课往往是以七嘴八舌、毫无成效而终结。因此,教师应该加强指导、教授学生参与方法。教师在学生参与过程中要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点拨,在学生思维遇到瓶颈的时候进行启发,在学生参与过程中出现的偏离课程、缺乏秩序时要学会适当控制和引导。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通过各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自觉进行数学的探索,掌握正确方法,学会参与,学会思考,学会探索,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四、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素质,结合学生特点,不断研究,从而让学生乐于参与、主动参与并学会参与,提高数学学习效率,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作者:郑爱琴 单位:陕西省榆林市府谷县府一学区大沙沟完小

第六篇:新课改小学数学课堂情境教学

一、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培养起了数学学习兴趣,那我们的数学教学将事半功倍。小学生喜欢趣味化的知识与课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就要尽可能地使自己的课堂鲜活起来、灵动起来。笔者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爱好,有针对性地创设有趣的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数学课堂充满乐趣。例如,在教学低年级“8、9的加减法”时,我将数学游戏引入课堂:我用双手捂住8颗珠子,打开左手,露出3颗,提问:“老师右手有几颗珠子?”立即有学生抢答是5颗,列出式子“8-3=5”。接着我让学生分组进行游戏,让同桌之间一个提问,一个计算,教师指导操作,巡视辅导。在汇报交流环节,教师让学生板书相应的算式。数学游戏形式很多,如乘法口诀的教学可以引入“花样接龙”的游戏;数的整除教学中可以引入“智甩手中数”的游戏;镜面对称的教学可以引入“照镜子”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数学、运用数学,感受数学的无穷乐趣,奠定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将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活学生学习思维

数学学科具有较强的逻辑性,这往往让小学阶段的孩子心生畏惧,但如果搭建起数学知识与学生生活之间的桥梁,一切困难将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要灵活地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笔者在“长方形的面积”一课的教学中为学生设计了一个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老师的新房准备装修,长是4.2米,宽是3.6米,如果用长和宽都为60厘米的瓷砖铺设的话,老师要买多少块瓷砖?如果每块瓷砖的价格是59元,那么老师这个房间要花费多少钱?”学生分步骤列式计算:4.2×3.6=15.12(平方米),单块瓷砖的面积为0.6×0.6=0.36(平方米),那么房间所需瓷砖数为15.12/0.36=42(块);总花费为59×42=2478(元)。通过生活中的数学实例,学生建立起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到数学知识对我们日常生活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热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需求。所以,教师可以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其学会用数学的思维去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高效的小学课堂离不开有效问题情境的创设。小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初步形成,离不开教师问题的引导。所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能力,给学生科学地设计探究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学“能被2、5整除的数”时,教师出示26、35、122、320、845、2418、2564、3715、543210这几组数字,并提问:“我们怎么能最快地判断出这几个数字是否能被2或者5整除?”学生建议将这些数字分别除以2或者5,如果没有余数,则证明可以被2或者5整除。为了保护学生的自尊心,我首先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学生分组进行了计算,学生得出了正确的结果:能被2整除的是26、122、320、2418、2564、543210;能被5整除的是35、320、845、3715、543210。我进而引导学生观察:“这些能被2整除的数字有何特点?”“这些能被5整除的数字有什么规律?”学生通过合作探究,找出了规律:“被2整除的数字的末尾是偶数,能被5整除的数字末尾是5或者0。”为了进一步验证,师生一起对更多数字进行了验证,证明大家的探究结果是正确的,学生的学习成就感油然而生。在问题情境的引导下,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有效的激发。

四、结语

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契合了情境教学的特征和优点。通过有效数学情境的创设,容易拉近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化解知识难点,激发学生兴趣,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该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上多下功夫,让自己的教学灵动起来、高效起来。

作者:张之辉 单位:甘肃省民乐县金山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课堂导学互动教学模式

一、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高年级的小学生已具有较强的个人意识,但数学又是一门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晦涩的课程,传统的灌输式教学就使学生很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厌倦数学。而导学互动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导学互动教学模式是“导学“”互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摒弃了以往传统教学中“老师讲,学生听”的枯燥方式,引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提高。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增加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导学互动模式的建立方法

1.打造“导学”式课堂

所谓“导学”即引导学生学习。传统“满堂灌”教学方法枯燥、乏味,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导学式教学方法则不会出现这一问题。导学的主要教学手法即“引导”。引导学生自己去学习,有兴趣地去学习。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中关于图形变换的学习为例,图形变换的基本方式是平移、对称和旋转。在学生学习这部分知识之前,我不会直接开始讲课,而是花一到两节课的时间给他们看一些有趣的由平移、对称或旋转组合变化的图片,五年级的学生比起低年段小学生在年龄上要大一些,但仍然处在孩子阶段,对好玩有趣的东西总是难以抗拒。在看的过程中,让他们猜这些图形是经过怎样变化而形成的,各自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引导他们认识了解图形平移、图形对称和图形旋转。这种引导式的方法能够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他们对知识的吸收能力。

2.营造“互动”氛围

“导学互动”中第二个关键就是“互动”。“互动”又分“师生间互动”和“学生间互动”。在小学高年级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比如,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第二单元关于分数乘法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学习分数乘法前,学生已经学习过整数的乘法,所以在上课时,我会请学生扮演教师的角色,自己则扮演学生的角色,然后请他们给我讲述整数乘法的一些基本知识以及我们学习整数乘法时的注意事项。最后请其他同学根据他的讲述打分。对讲得好的学生给予奖励。接下来,我会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讲述他们自己了解到的分数乘法,寻找其和整数乘法的区别,然后挑选其中几个组来谈谈他们讨论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学生的回答是否正确,教师都应给予一定的鼓励,这样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讨论过程中将积极踊跃地配合教师,参与各种互动的环节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为以后的教学工作顺利地进行,为建立“导学互动”的学习模式做好充分的准备。

3.采用“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

现今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中,普遍采用的是“喂入式”教学。即不论学生是否能够听懂,是否愿意听,老师依旧“滔滔不绝”地上课。这种教学方法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它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散,削弱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型的教学方式中,我们采取“自学为主,教学为辅”的方针。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有关于长方体、正方体的学习。这一知识点比较简单,所以我采用了自学为主的学习方法。首先,我让学生自己看书,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区别,分别罗列出来,整理成条。其次,在他们对长方体、正方体做了基本了解的基础上,我会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学习和想象动手制作自己认为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最后,在课堂上展示每个人的学习成果并针对他们的书面作业和制作的实物给予讲解。奖励他们做得好的地方,纠正他们的错误。这种自主的学习方式能够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很有建设意义的一种技巧。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学习模式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平时的学习中,很多人只注重理论的教学却忽略了实践部分的教学。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中,学生曾学习过统计。理论教学部分只有对统计图的应用方法,让学生看图寻找信息。而现实生活中,统计有很多需要应用的地方。所以,在学习统计时,我会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小调查,记录数据,制作统计表,根据统计表来反映调查的现象和问题。另外,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实践与理论的结合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长此以往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会得到加强。

三、结语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时代,教学模式也进入一个深刻改革的时代。本文从导学互动的重要性和建立导学互动学习模式两方面探讨了小学高年级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为小学高年级的数学学习寻找到一个突破口,为未来的教育事业做出了贡献。另一方面,导学互动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的培养,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作者:何志强 单位:河北省秦皇岛市昌黎县马坨店乡马坨店中心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愉悦型教学课堂构建

一、设计趣味性游戏,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

小学阶段学生,年龄小,好玩、好动,所以,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性格特点,适当运用灵活性比较强的形式,如游戏等,让学生在“动”中学。而且,游戏本身就是受广大学生欢迎的一种活动形式,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的游戏,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主动、快乐地学习数学知识,并由此体验到数学所带来的轻松感和愉悦感。比如,对于四年级下册中“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在学生初步学习了小数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之后,我就组织学生玩了角色扮演的游戏,具体过程为:在课桌上放上提前准备好的标有各种小数价格标签的商品,如1.6元一支的铅笔、5.6元一盒的牙膏、0.7元的练习本、4.5元的文具盒、3.4元一双的袜子等等,然后四位学生为一组,两位学生扮演“顾客”,两位学生扮演“售货员”,让他们自己经历运用小数进行算钱的过程,对于计算过程无误、计算结果准确的小组,进行口头上的表扬和一定的物质奖励。这样,我通过设计趣味性游戏,使数学课堂显得轻松、愉悦,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也加强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二、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使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长期将学生拘泥于封闭式的学习环境中,学生会觉得数学学习枯燥烦闷,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汲取和吸收。因此,除了将学生拘泥于封闭的教室中,进行枯燥的课本知识的传授外,我们还应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的乐趣,进而心情愉悦地学习数学知识。比如,三年级上册中“测量”这节内容,在学生初步认识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并且建立了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之后,我就给学生提供了测量工具,带领学生走出了教室,让他们在校园中,自行寻找一些物体进行测量,如教室前方的花坛、楼道、路标、窗户、门框等等,这样,我通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一方面帮助学生从封闭式的环境中解脱了出来,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锻炼了学生的操作技能,发展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结语

总之,面对这群年龄尚小、身心发展不成熟的教学对象,我们必须构建一种愉悦型教学课堂,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态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学习所带来的无限乐趣,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能吸引学生,才能使学生喜欢数学、热爱数学。

作者:徐玉丽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碑廓镇中心小学

第九篇: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特征探究

一、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特征探究意义

对于小学数学教学来说,其重点依然还是放在课堂上.素质教育只有在课堂这块场所上,才有可能得到有效的实施和发展.目前,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只有根据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手段才能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素质教育的实施效果提供重要的保障条件.开展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教学,首先可以丰富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加深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提高他们的数学知识.另一方面,小学数学的优质课堂特征展开研究有利于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二、小学数学优质课堂的主要特征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场所.在这一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激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探索欲望,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自己在数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思考,从而解决问题.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中,教师在讲解六年级下册中的圆柱表面积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圆柱,并进行观察.使学生在制作和观察过程中获取相关的知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让小学生对数学产生了巨大的学习兴趣,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着力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引起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上营造出轻松活跃的气氛,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在课堂上不仅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解小学四年级关于三角形的知识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举出在周围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三角形,并且说出这些三角形在生活中的作用.从而加深小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提高他们对三角形的兴趣,最终达到了教学目的.另一方面,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过程中,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适当地设置情景模式,尽量让每一名小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同时,教师还要在课堂上不能用严厉的词语指责学生的错误之处,而是善于引导学生循序渐进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

(三)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

由于每名学生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因此彼此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因此,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每名学生的实际情况而进行因材施教.学生对于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理解而进行批评.教师应该让学生表达出他自己的理解,并站在他看待问题的角度上进行引导,使其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并加以改正.同时,教师还需要对学生保持足够的耐心.由于小学生的社会经验和生活阅历比较少,因此对一切新鲜的事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教师对于学生提出千奇百怪的问题不能敷衍了事或者是感到不耐烦,这样不仅伤害到了小学生的自尊心,而且会降低他们的学习热情.

(四)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优质的课堂教学不仅需要生动形象的语言,还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例如,教师在讲授几何知识时,可以用一个简单的几何模型将抽象的几何知识具体化,从而便于学生的理解.优质的课堂教学方法需要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作为支撑条件.小学生在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大部分都不能够独立自主地完成,而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手段将会发挥出重要的作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轻松且快速地找出问题和答案,从而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还需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出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学生在遇到学习困难和挫折时,能够采用良好的学习方法进行解决,从而提高自身的独立性,减少对教师的依赖性.

(五)注重课后反思

在每堂数学课结束后,教师还需要对教学中的不足进行反思,总结出教学经验,从而避免在下一堂课中出现类似的不足和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具有遗憾美.因此,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教学中的重难点,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在课后分析教学情况,总结其中的不足和优点,从而提高课堂质量.但是值得教师特别注意的是,在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时候,依然需要以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在保证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要保证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让他们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小学数学优质的课堂教学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每一名小学生都能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还需要对教学进行积极反思,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美英 单位:福建省晋江巿陈埭镇求聪中心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自主学习课堂教学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最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主动地积极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趣味化、生动化和形象化,例如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具、新颖有趣的谜语故事、有趣的数学游戏、引人深思的数学疑问、动静结合的多媒体技术等等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进而在学习中将“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转变学习的角色地位,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例如,在学习时分秒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引入谜语儿歌“嘀嗒嘀嗒,会说没有嘴,会走没有腿,他会告诉你什么时候起和睡”,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起来了,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保障。

二、教给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的身份是一个教学者,教给学生一定的数学知识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新时代的学生接触着新事物和新技术,对于世界中的事物有着一定的认识,他们已经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靶子”了,他们会对学习产生一定的情绪,会对学习形成一定的感受和方法,这时需要教师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促进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的自主学习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练习新旧知识。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相互联系的,结合旧知识去探究新知识,可以运用所学的规律和方法去学习新知识,因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也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和快速地理解新知识。例如,在学习减法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联系加法知识来学习,将“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转变为“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这样一来,学生通过启发比较,归纳出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寻找解题错误的原因。教学实践表明,通过引导学生寻找错误产生的原因,并加以纠正,可以促进学生掌握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例如,针对将十根小棒分成两份,每份一定是五根这一判断题,有一些学生会一口咬定是正确的,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摆小棒,通过回顾分析,进而理解了平均分和分的区别,下次在做题的时候会更加细心了。最后,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引导学生先从自主探究尝试着手,只有让学生真正地投入到学习实践中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变得提高。例如,在学习比例知识的时候,针对“某蔬菜种植户计划在3000平方米的大棚里种植茄子和黄瓜,种植比例是3:4,请问两种蔬菜各是多少平方米”这一应用题,教师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引导学生独立探究、分组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结合线段图、分数比例、化作1等方式来解决题目,学生会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了。

三、放手让学生去操作,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根据小学生爱玩好动的特点,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动手操作和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的课堂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并在活动中鼓励学生放手去操作,学会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生对于新事物有着较强的好奇心,对于操作题目他们都愿意去试试看,这时教师一定要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给学生留有动手操作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在操作中创新,在创新中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活动课“有趣的七巧板”内容中,针对制作七巧板这一话题,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七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特点等等,然后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制作,在制作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为学生设置太多的要求,要尽量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而创作出自己喜爱的图形。

四、结语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势在必行,教师要积极更新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不断提高。

作者:隋永峰 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临江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