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共6篇)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共6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

一、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兴趣

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并且争强好胜,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关注与评价。好奇心作为儿童的天性,其是思维的源泉和创新的动力,在小学生的好奇心影响下,就有了创新愿望,从而会努力研究事物,此种欲望就会使小学生的心灵产生思维火花,也是难能可贵的创新品质。对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一定要充分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唯有这样才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兴趣。另外,兴趣主要为人类对客观事物产生的积极认知倾向,其不断推动人类努力探索新知识,同时兴趣还是人类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为了能够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断要培养小学生的创新兴趣,还应该建立创新情境,充分发展小学生创造思维,从而激发出小学生的探究兴趣,有效培养小学生创新精神。

二、以疑作为线索,以思作为核心,有效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问题要比解决问题更加重要。”缺少问题就难以激发出求知欲,而且小学生也难以进行深入思考。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经过小学生的“质疑”能够培养小学生的探究意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习兴趣与效率,同时也要培养大胆思索和敢于批判等创新精神。小学生天真好奇,遇到什么事情都会问为什么,而小学数学教师一定要保护小学生敢问的积极性,从而确保小学生思维的全方面发展,在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并且提出问题,唯有这样才可以充分激发出小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进而有效培养小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理论联系实际,激发创新兴趣

小学数学不可局限课堂与教材教学,其应该源于生活,而在生活中普遍存在数学。可是现阶段国内小学数学教学仅仅局限在课堂和教材以及习题方面。大部分小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才认真学习数学。此种状况下,小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不但会影响小学生思维的发展,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数学魅力,同时此种学习状态还难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将数学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有效联系,从而使数学和实际生活更为贴近,这样小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就可以体会到真实亲切感,进而拓展小学生的学习知识经验。例如,在小学时间空间理念与运算教学过程中,应该先让小学生联系平时所利用的时间与路程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形式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教导小学生不可以墨守成规,应该进行探索。同时在课堂设计例题的过程中,应该为小学生设计一题多解或是一空多填的题目,从而使小学生可以体会到数学的灵活性,加强小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此种练习方式不但可以使小学生加强小学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还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能力。

四、组织课外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应用在课堂教学中,在课堂教学外,教师难以充分了解小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独立发散思考与融合贯通状况。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开展课外活动可以促进小学数学的发展与延伸,数学教师应该依据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爱好,组织大量的数学课外活动。例如数学教师可以开展数学知识竞赛和数学专题讲座以及数学兴趣小组等。同时小学生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然后经过小组交流与讨论,针对社会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思考,从而有效解决问题。此种教学方式可以有效培养小学生的思考以及创新能力。小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有效培养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要求。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充分应用科学、有效的教学方式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数学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有效融合,并且教师要合理引导,改进与完善数学教学方式,从而有效培养小学生敢于质疑和探索的创新能力,推动小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作者:何静 鲍继成 单位:吉林省舒兰市七里中心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评价教学策略分析

一、注意评价内容的科学性

尽量把每个学生的学习潜能发挥出来,让学习数学知识成为他们健康成长和生活的一部分。再者,评价也需要抓住重点──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数学课程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要教学生用数学思想方法去解决一些问题。他们在解决问题时,都有可能会闪现出创新的火花来,显露出他们学习数学知识的潜能。面对一些新的知识,学生要学会试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独立探索或者是合作交流后再构建成自己的知识库。当掌握这些新知识后,还能在实际学习中提出新的问题,进而再解决这些问题,对知识的运用达到灵活自如。总的来说,评价教学要想取得好效果,需要教师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还要敢想,敢于标新立异,并且要有主动向未知挑战的精神。这样的数学教学才会更有生机,数学课堂也才会更有活力。

二、处理好传统观念与发展性评价的冲突

尽管新课程改革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但是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压力,使得教师在实施发展性评价时,需要处理好传统观念和发展性评价观念之间的冲突,既要赢得学生与家长的理解,也要注重评价方法的有效实施。例如,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出一个和谐、平等的评价环境;对一些学生犯的错误,要表示教师的宽容与理解,在保护好他们自尊心的前提下,指出犯错的根源,然后再加以解决,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此外,学生们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尽可能地鼓励学生以长补短,用他们自己比较擅长的方法去解决更多的数学难题,让学生们学会进行自我诊断与总结,逐渐的提升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自我提升的能力。

三、评价时要多元参照

评价的结果对于整个评价是否能促进同学们的发展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想让评价的结果真正能促进小学生的发展,首先需要满足两个条件:评价要能够真正地帮助被评价的学生认清自身的学习状况,而且还能够促使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其次,评价还要能够起到调动学生自我发展的积极性,要能够激发他们进步的思想意识。因此,在数学教学时,教师评价时要始终坚持对学生进行激励为主。对一些学习成绩不是很理想的学生,更需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与自信心,需要教师在评价语言的使用上、措辞上要谨慎,让这类学生看到的是自己的优势和进步,对未来的数学学习依然充满信心。为了发挥评价教学的作用,教师可以设立多种激励学生的评价项目,比如劳动之星、纪律之星、体育之星等,争取在评价中都能够让每一位学生找到自己的位置,体验成功的乐趣。教师还可以多采取一些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激励形式,比如学生上课时能够积极发言、认真地完成作业、在测验中表现优异的等都可以得到相应的鼓励卡,这样有利于激发每一位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因此,在开展评价教学时,数学教师要注意多元参照,开展多元化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在教师的鼓励下学习数学知识。

四、把握学生思维变化,重视评价反馈

现阶段的评价教学还是有一部分教师依然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忽略了教学评价的有效反馈,即便评价教学当时也能够收到较理想的效果,但是这只是教师单方面的教学效果,无法及时了解到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思维的动态变化,导致了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缺失。因此,评价教学时还要重视评价的反馈,保证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圆的认识》的相关内容后,在总结这一节知识点时,教师就可以利用谈话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让学生们谈谈学完这节课后的感受和有什么收获。这种聊天式的互动提问,促使师生之间都能够自然地形成情感碰撞。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疑问进行相应的补充和解释。这种及时的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及相互补充对提高学生们的知识储备是很有帮助的。此外,在互动的过程中,也需要教师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性,采取正确的表扬方式,及时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保证人人平等、人人参与,这种和谐融洽的课堂教学氛围也是每一位学生都向往的。

五、结语

评价是一门艺术,精彩的课堂评价既能够带给学生人文的关怀,又能带给他们学习的幸福感,有效的评价也能够架起师生之间的情感桥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学生们的正确回答、奇特设想、大胆创新等给予及时中肯的评价,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体验成功,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自信。让评价教学促使数学教学的高效运行,为达到教学预期的目标而服务。

作者:李玲艳 单位:河北省满城县北台渔村学校

第三篇: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策略探索

一、创设游戏教学情境,变学数学为玩数学

我们要尽量通过设置游戏情境的方式,让学生由学数学变为玩数学,引导学生在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同时掌握数学知识。融数学知识于游戏,就能使学生精神百倍、兴趣盎然,既增强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摆脱抗拒心理,又能获得成功的乐趣,变得喜欢学数学、热爱学数学。比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设计了小朋友喜爱的捉迷藏游戏,以和方向娃娃捉迷藏的游戏导入。不仅复习了平面图中辨认方向的方法,还活跃了教学氛围,还很轻松迁移到了学习较难的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去。创设良好的游戏教学情境,可以使学生学而不厌,使教学事半功倍。

二、给学生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勇于展示的心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引导孩子去观察发现。一旦有了观察、发现的习惯,孩子在平时的学习中就会主动地去探索、寻找数学的奥秘,从而学到更多书本之外的知识。都说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学,其实,我觉得更是为了让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比如,在《认识线段》第一课时,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4个点,每两点之间连一条线段,能连几条。由于是第一次接触线段,教材中只要求孩子不遗漏、不重复的连线,再数出线段即可。而平时有了善于观察、探索的习惯的孩子,在我通过课件整理了孩子们的连线过程后,就主动举手发言:我发现4个点能连的线段条数是3+2+1,加数从大到小依次少一。这个孩子的发言成为了这一堂课的亮点。而正是由于他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一颗勇于展示的心,才带着其他学生一起学到了书本之外的更多知识,这样就大大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意识

过去,我们把教学局限于知识的传授,使得学生缺乏实践活动的意识和自主探索的机会,空有理论知识,却不能运用、实践。这样的学习又怎么可能真正做到高效?我们班上的孩子有一句口号:不知道,玩一玩。这里的玩,其实就是一种实践。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让他们带上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实践。既能使他们体验到数学课堂的丰富多彩,也能探索出实践活动中内在的、规律性的本质属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实践意识。例如,在教学《认识方向》时,我在教室内的四面墙上分别贴了东南西北四个字,带着孩子们做各种有关方向的游戏,在游戏的同时不断强化他们的实践意识。课后,孩子们遇到一道兴趣题:木木面向东站立,先向右转两次,再向后转,这时,木木的左面是什么方向。这时,他们毫不犹豫的站起来,按照题目要求一步一步的调整方向,答题正确率远比坐在位置上苦思冥想高得多。

四、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数学价值。

一直以来,数学教师的教学几乎都是以教材、教参为依据。虽然这些知识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因而与实际生活有一定距离,使学生感受不到学习数学的价值。因此,我们应该让课本教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起来。除了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以外,还要指导他们运用到生活中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的生活化。比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这节内容时,在学生认识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以及单位元、角、分之间的关系之后,我就要求学生在周末或者放学之后,自行到超市购物,并将购物所用的钱、付的钱、找回的钱进行记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各种面值的人民币之间的关系,同时,通过让学生体验简单的购物活动,也使学生初步体会了人民币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进而形成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同样也提高了孩子对数学知识掌握程度。

五、结语

总之,构建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需要身为小学数学教师的我们继续进行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索,积极研究各种符合小学生兴趣爱好和认知特点的教学策略,使数学课堂在我们的正确引导下,获得高质量、高效率、高收益的教学效果。

作者:陈瑶 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城中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材转化策略变化

一、变了什么

1.例题的变化

一是问题提问方式变了。修订教材将问题“面积相等吗”变成“哪个面积大一些”。“面积相等吗”对应的回答有相等和不相等两种,以往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学生脱口而出的是“面积相等”。而“哪个面积大一些”对应的回答有“左图比右图面积大一些”“右图比左图面积大一些”“两个图形面积相等”三种情况,由于涉及的比较结果更多样,学生回答会谨慎,盲目作答的情形会减少。二是图形变大了,实验教材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各是6×4=24平方厘米,修订教材的两个图形面积各是8×6=48平方厘米,这样变化可以让学生对两个图形各部分的观察和解析更到位。实验教材中的例2是数量关系的转化,修订教材将其删掉,将实验教材例1后的试一试调整为例2,重点教学数形之间的转化,引导学生感悟数形结合思想。

2.教学线索的变化

修订教材在“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例题的教学线索设计上也和实验教材有明显的不同。实验教材例1的教学指导是两点:(1)你是怎样想的?在小组里交流。(2)回顾一下,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修订教材例1的教学处理是四个环节:(1)你打算这样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2)认真观察图形的特点,想一想可以怎样转化?动手试一试。(3)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4)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曾经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哪些问题?修订教材的例2解题指导也是“四部曲”:(1)观察这道算式,你有什么发现?(2)你准备怎样计算?先计算,再和同学交流你的计算方法。(3)把算式和图形联系起来想一想,原来的算式可以怎样转化?(4)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显而易见,修订教材对例题设计的几个板块,构成了课堂教学丰实、细腻而清晰的流程。

3.习题的变化

首先,习题的数量明显增加。实验教材“转化”单元例1后安排了“试一试”1道题,“练一练”1道题,例2后安排“练一练”1道题,集中安排一个“练习十四”,包括6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修订教材中例1后安排“练一练”1道题,例2后安排“练一练”2道题,集中安排一个“练习十六”,包括13道习题和1道思考题,其中有4道习题和实验教材一致。因为例2学习内容不同,配套习题不便比较。仅比较和例1相关联的习题,实验教材编排了3道习题,分别是“练一练”的周长比较、练习十四第2题的用分数表示涂色部分、第3题的计算周长。修订教材编排了10道习题,分别是练一练、练习十六的第1、2、3、9、10、11、12、13题和思考题。其次,习题的难度略有降低。本单元的教学不以学生能够解决教材里的各个问题为目的,而在于学生对转化策略的体验与主动应用。所以修订教材新编的习题题材变得更加丰富,有数与代数领域的7个问题,有图形与几何领域的10个问题。但是习题整体难度较实验教材有所降低。比如修订教材练习十六第6题和实验教材练习十四第1题都是足球队比赛的题目。实验教材此题涉及的球队有16支、64支,修订教材的是8支、16支、32支,数量变少了,画图就会更方便快捷。再如,修订教材在解决稍复杂的图形问题如练习十六第11题时,画图给出明确的辅助线,并在第9题中做了方法上的铺垫,这就为学生有效思考提供了路径,难度降低了。

二、为什么这么变

1.落实课程标准的重要精神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善了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明确地提出了“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四能”(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让10年数学课程改革的成功经验得到了进一步提炼和升华。同时指出:“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并强调“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教育改革的方向决定了教材建设的方向。因此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在修订时做了较大幅度的改动,如降低难度、多样体验、丰盈过程、关注习惯、融合数学思想方法等,进一步体现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单元内容的整体优化,使得知识结构更加严谨有序、重点突出、难点分化,符合小学生认知规律,促使“四基”落到实处。修订教材中两个例题板块化的教学线索变化明显而适切,学生解题体验链得到充分延长,学生在“做数学”和“思考”的过程中能够较好地积淀数学活动经验,享受数学学习的挑战与成功,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2.规范学生思维的内在需要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数学知识发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都是学生展开数学思维活动的时机。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G•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一书中明确指出解题的四个阶段:第一,理解题目,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所要求的是什么;第二,拟定方案,找出已知数据与未知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得到解题思路;第三,执行方案,执行你的解题方案,检查每一个步骤;第四,回顾所完成的解答,检查和讨论它。修订教材在例题教学线索上细分为“理解题意、构思解法;思考交流、找到答案;回顾过程、体会方法”等环节,尊重问题解决的基本程序,实行有序思考,关注了学生解题的全过程,有效落实思维训练。这几个板块,就是波利亚所说的怎样解题的一般步骤。学生切实经历了回顾与分析、变式与对比、感悟与体验等过程,逐步对“转化”策略达到深刻理解和掌握的水平,从而形成“化归”“数形结合”等重要数学思想。

3.突出转化策略的核心地位

修订教材将“转化策略”的内容提前教学,主要是因为转化策略是一种上位的、极其重要的策略,且应用十分广泛,除了极简单的数学问题外,每个数学问题的解决都是通过转化为已知的问题而实现的。转化思想是解决数学问题的基本思想,解决问题就是从未知向已知转化的过程,是一步步转化的过程。在五年级下学期之前的学习中,学生曾经多次接触、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许多问题,如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小数乘小数、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等内容的学习时“,转化”也多次被教师提起。五年级下册还学习了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圆的周长和面积计算等内容,要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化曲为直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综上所述,在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转化的策略”条件已经具备。转化策略在解决问题中有着奠基的作用,让学生早点学习转化策略,早点有意识地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题的实际经验,不仅有利于数学问题的解决,更有益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之后,学生在六年级学习分数乘除法、圆柱圆锥表面积及体积计算等内容时也能有机会审视和运用转化策略来解决数学问题。

4.体现“育学育教”的教材主张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主张从1992年的“便教利学”走向2002年的“导学引教”,进而走向如今的“育学育教”。我们以为,“育学育教”重在“育”,“育学”就是教材要为培育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提供机会和支持,“育教”就是教材要为培育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服务。教材也是学材,不仅说明教与学的内容,还要展示教与学的方式。它是学生学的抓手,也是教师教的抓手。如修订教材的例2,四个清晰的框图指明了解题活动每一个环节,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10处卡通会话也以互补式的分享,逐步带领学生全面而深刻地去思考。这样设计,教材就变成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的“脚本”,学生自主学习时完全可以看得懂,学得会。修订教材的编排带有浓厚“课堂教学现场感”,明确地指出了课堂教学的路径。上课教师通过钻研教材,就可以依此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程序。对比例题和习题也能够看到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轨迹。数形结合是贯穿中小学数学教学始终的基本思想方法。例2基于数形结合及正难则反两种情况来进一步介绍转化策略。当然,教师在引入、总结环节中还可以创造性地引入数学故事、数学家名言,如爱迪生让阿普顿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数学家救火的故事、华罗庚“数无形时少直觉,形少数时难入微。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非”的论述等。这样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加深学生对转化策略的理解。

作者:仲崇恒 单位:江苏昆山市玉峰实验学校

第五篇: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一、智慧课堂概述

(一)智慧课堂的概念

智慧课堂一词由其理论基础——智慧教育衍生而来,但对其概念的界定,目前在国内外并没有形成一个清晰、统一的认识和理解。其中祝智庭教授认为,智慧教育就是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智慧,使其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特点创建智慧型的学习时空环境。此外,有研究认为,智慧课堂应该具有一定的内在规定性,如思维性、自主性、多元性和探究性等。由此我们认为,智慧课堂是指以培养学生智慧能力为根本目标的,以信息技术为决定力量的,以改革学与教方式为根本途径的新型课堂。

(二)智慧课堂实现的技术路线

智慧课堂的构建是实现智慧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智慧的基础和关键。智慧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学生乐学好学的态度,倡导学生能够轻松愉悦的学习。因此,我们应尽可能以智慧培养为核心,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目标,为学生创建轻松舒适的智慧课堂。由此,我们提出智慧课堂实现技术路线。其中,在上述技术路线中,问题是指在日常学科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我们应从教学问题出发,以智慧教育为核心教育理念,制定以智慧培养为核心的智慧教学目标。以此,结合信息技术改革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创新教学模式。在智慧教学目标和新的教学模式的指导下,对传统的教学过程进行重新加工和改造,并最终创建智慧学习环境,完成对智慧课堂的构建。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

(一)网络学习空间概念梳理及其特征分析

随着教育部颁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三通两平台的建设和实施逐渐成为我国各级各类教育部门工作的重点,以此“网络学习空间”一词开始真正走进教育工作者的视野。网络学习空间研究至今,应用类、设计类文献不断涌现,但对于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界定,目前国内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清晰的认识。其中,吴忠良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在虚拟的网络学习环境中专属于教师和学生的一块领地,在这里,学生或教师可以在自己的空间内对学习资源进行创建、共享或删除等操作,还可以组织或参加课程,可以在线交流以及时的与学习伙伴或教师进行沟通和信息共享。此外,贺斌从学习空间的概念出发,并结合国外学者对学习空间的认识和理解,提出了对网络学习空间概念的认识,即网络学习空间是指经过专门设计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构建的支持学习发生的虚拟空间。钟绍春认为,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需要根据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家长等不同人员的不同需求建设应用系统,也就是说,我们需要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不同的、个性化的应用服务,而这个在网络上能够为不同的用户提供的个性化服务就是网络学习空间。虽然各学者对网络学习空间的概念界定和理解都不尽相同,但不难发现其中的共同之处:(1)强调空间的虚拟化,认为网络学习空间是以一种虚拟资源和虚拟空间的形式在支持学生的学习,而这种虚拟性可以摆脱物理空间、时间上的局限性;(2)强调学习的可管理性,包括资源的可管理性和活动的可管理性,资源的可管理是指各科各类学习资源可创建、共享、删除等操作,活动的可管理是指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参加的学习活动;(3)网络学习空间以网页、平台为依托,因此可为学习者提供交流、讨论平台,为学生答疑解惑、提供帮助;(4)网络学习空间以其独特的服务优势,可以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可为终身学习、社会化学习提供平台基础,从而更好地改善人们的学习。

(二)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用中的主要问题

如上文所述,网络学习空间以其诸多的优势能够为小学数学的日常教学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和支撑。本文将以智慧教育理念为指导,观摩了来自厦门海沧区的30节课堂教学录像,并在长春当地观摩了25节课堂现场教学,参与设计了来自银川、天津、长春等地共20节课程的教学设计、实施及评价,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分析小学数学应用网络学习空间的现状及主要问题,以期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仔细研读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设计,或者直接参与教学设计的制作过程,发现在大多数教学设计中,教师都已经认识到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及其独特的优势,并在教学过程及活动中体现出来。但还是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部分教师虽然用到了网络学习空间,但只是将传统教学中的数学学习资料上传到空间,供学生查阅、学习。本文认为这只是将资源从空间外搬移到空间内,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网络学习空间的意义和价值。(2)网络学习空间用以支撑小学数学教学,会对传统课堂上的数学教学活动产生一些变化和影响。因此,传统教学活动需要有重组和改进以促进网络学习空间的作用发挥和价值最大化。而现行多数教学设计中的活动依然是传统课堂上的活动组织,并无因网络学习空间而有所改变和适应。(3)网络学习空间相比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它打破了师生、生生之间交流在地域和时间上的局限性。因此更多的教师和学生选择在学习空间上进行交流,这样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更及时的学习反馈和更多的信息交流。但与此同时,教师将课堂上与学生交流的时间缩短了,答疑课的课时也相对减少了。我们认为,面对面交流时面对的是真实的人,这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愉悦是虚拟交互所不能替代的。因此,在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时,教师需要合理地安排和组织在网络上和在现实中进行学习交流的时间。之后,本文以上文提到的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为三种不同的角度,对来自厦门、天津、银川、长春等地的一共75节小学数学课进行等级划分:依次为“不好”“一般”“好”(我们根据案例中教师在某一方面完成的质量情况进行等级划分:如在网络学习空间深度应用方面,如果教师只是将学习材料简单地从空间外搬到空间内,则将其等级划分为“不好”;如果教师利用空间进行资源共享、学习交流等活动,则认为其等级为“一般”;如果教师除此之外还有利用空间进行更多的学习探索,如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小组合作学习等活动,则认为其等级为“好”),以便从量上和对比程度上对教师教学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细致的了解和掌握。从三个不同的角度看教学设计,大都是中间浅灰色柱最高,说明大部分教学设计都处于中等一般的水平。但在“学习空间深度应用”这一层面,可以明显看出黑色柱最高,它代表大部分教师的学习空间深度应用水平都不是很高。因此,在利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策略设计时,需要更多的关注这一方面的问题。

2.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教学设计的实施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即便是完美无缺的教学设计在实施中也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瑕疵。通过观察教学录像和真正走进课堂观察课堂教学,我们发现在网络学习空间应用于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依然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主要问题:(1)网络学习空间的应用形式化。比如小学六年级“圆的面积”一节课,整节课下来,教师只是将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传到了空间,以及本节课的习题、练习等内容。而其他的教学活动、环节的设计与实施都与传统课堂并无较大差距,这体现在教学设计上与上文提到的第一条问题相对应。(2)教学活动或环节没有围绕网络学习空间展开,或者完全围绕空间而忽略了其他教学工具、资源的利用,出现一种片面化认识及利用空间的现象。网络学习空间可以说是一种资源的集合,也可以说是一种教学的工具,不能因空间而空间,也不能完全不接受它。每一种事物都有的优缺点,教师应该在充分认识其优劣的前提下合理利用它。(3)教师在运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教学时,有时会因为网速、设备等问题造成页面打不开或打开缓慢,以致影响教学,使得教学中出现暂时无声的现象。按照同样的方法,依次将教学实施中存在的三类问题作为三种不同的方向,对课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比重图。不论是“学习空间形式化”“空间资源、工具的使用”,还是“灵活应对技术故障”方面的问题,都是“一般”的最多。这说明在教学实施层面,大部分教学也是处于一般水平,表现很好或很差的属于少数。推其原因,可能是由于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一般,对网络学习空间的驾驭能力也就一般,不能很好地利用空间进行教学以及应对教学中出现的技术故障问题。

3.反思与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跟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结束后的教学反馈及评价工作,发现多数教师还是对自己的教学会有思考和改进,每一次的教学活动安排和教学内容呈现都会根据上一次出现的问题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变化。但究其改进质量和程度而言,往往存在几点问题:(1)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没有对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抓不住问题的归因及解决办法。例如在五年级数学“不规则物体的体积”一节课中,该教师在第一次课上所存在的问题是没有很好的利用网络学习空间的优势,只是将练习题放在了平台上。而第二次课上,该教师只是在资源上作了丰富,上传了更多的学习资源,但还是没能利用起空间的其他功能和优势。(2)面对同行教师的意见和建议,部分教师不重视,甚至不予理会,只是敷衍了事。此外大多数的评价中,缺乏学生对网络学习空间的评价。我们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为了更好地安排教学和组织教学活动,我们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内心感受。(3)对于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上的学习记录、交流内容等学习情况,多数教师并没有对此进行深入剖析,这部分学习者的资料就被流失掉了。其实通过仔细分析学习者的学习记录等内容,可以很好地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教师能够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学习,并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资源和学习支持。同样将上述三个问题作为三个不同的角度对课例进行统计分析,得出比重图。“反思与评价”方面问题的比重图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方面问题的比重图都很相近。大部分教师教学水平或技术应用水平、教学反思能力都处于中等水平,存在表现优秀的教师,但也有教师在教学及其反思方面存在不足,尚需提高。

三、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分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提出,要积极推动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促进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逐步变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和特点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创设有效的环境、提供优质的资源和强有力的学习工具的支撑。网络学习空间作为现代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教学中的一种技术体现,应当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研究,即是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提出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教学策略。本文将依据网络学习空间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网络学习空间的特点和优势,从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

(一)智慧课堂教学设计策略

何克抗等人认为,教学设计是指将学与教的理论转换成对具体的教学实施环节(如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以及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的确定等)的具体计划。在这一过程中,是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以系统性的方法分析问题,并创设有效的学与教系统。在本文中,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主要是指,以智慧教育理念所指导的,以促进学生智慧培养为目的,对教学活动或教学环节进行的组织和管理。以此本文将从以下几点来论述智慧课堂下教学设计策略:

1.要以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为目标

智慧型学习人才是指,能够创造性的学习,能够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而不只是学会知识内容,能够形成自己智慧的人才。而网络学习空间能够为目标培养带来一定的技术和资源支撑,如网络学习空间能够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之间或者师生之间的跨地域、跨时间的交流等。因此,在智慧课堂下教学目标设计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学习者为中心,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不能出现类似于“使得学生正确数出100以内物体的个数”的口吻;(2)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为核心,不能只是简单的学会操作、学会动手等,要形成自己的学习方式、方法,要明白万变不离其宗的道理,无论事物如何变化,要能抓住它的本质属性和特征;(3)在目标设定时关注到学生智慧的形成,在学会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学生自己的学习经验、学习体会,学生要对知识内容或更广的领域有自己的认知和理解,要会自己思考。如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00以内数的认识”一节在传统教学中的教学目标部分内容如下:a.让学生对100以内数的物体进行数数,体会数数的规律,学会数数;b.让学生在数数的过程中认识计数单位“一”“十”和“百”,理解数的组成。在智慧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智慧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教学目标修改为以下内容:a.学生能够正确数出数量在10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并且知道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构成的;b.学生能够掌握10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0以内数的大小,并形成自己数数的技巧,会运用自己的数数技巧;c.学生能够知道个位和十位的含义,能够正确且熟练地将100以内的数读写出来。对以上两种目标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智慧课堂下的教学目标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不仅关注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情况,还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考虑在内,更关注学生的智慧培养,而不只是知识的灌输。

2.要以问题或任务来引导学生学习,而不只是机械式的知识灌输

问题或任务是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习的诱饵。问题,即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人们为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学习活动是指为了完成特定的学习目标,学习者及其与之相关的群体(包括教师)所进行的操作的总和。可见,问题或任务都能激发学生学习,能挖掘出学生内心的学习需求,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而不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学习。在设计问题或任务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设置的问题或任务要适中,不宜过难,让学生感到挫败感,也不宜过简单,没有挑战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动机,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水平、理解能力等设计合理的问题或任务,让学生体会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的成就感、喜悦感;(2)所设置问题的答案或任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答案或结果不要过于呆板、机械,这样不仅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还会抑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如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有趣的七巧板”一节课,其中有一个问题是这样的:如何利用你手中的七巧板拼凑出以下图形呢?这种问题就会局限住学生的想象思维,学生就会理所当然的认为只有这两种图形,而不去考虑其他的形状。因此,我们可以将问题作如下修改:观察图中的七巧板,说出它是由几块七巧板组成的,你能把它拼凑出来吗,还能不能拼凑出其他形状?这样就给学生的思维想象创造了足够的空间。(3)在问题解决或任务完成的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促进者,而不是放之任之,让学生完全自己学习,而不去指导。学生自学容易走入误区或盲区,此时教师应给予合理的引导或帮助。

3.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及其情感体验

每一个个体都是独立的生命体,有其独特的生活体验和理解能力。因此,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不同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如,有的学生喜欢自学,可能就需要给他(她)准备更多、更丰富的学习材料;有的学生喜欢问问题,那么教师就应该组织小型的学习交流活动或者由教师在合适的时间解答学生的问题。此外一点还应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研究表明,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学习的终极目标。我们的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学习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快乐的学习、健康的成长,这也是育人为本思想的体现所在。

(二)智慧课堂教学实施策略

相比于不同媒体的特性及其对教学所产生的影响而言,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对教学质量的高低有着更重要的关联和影响。因此,教学实施的重要性可见一斑。虽然教学设计也相当重要,它是对教学的统筹和规划,是教学实施的准备工作,但不实施,一切都无从谈起。教学设计可能是完美的,但在实施教学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而在智慧教育理念指导下的智慧课堂教学实施应注意以下几点:

1.网络学习空间应用的合理化

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新时期技术与教育的一种融合,愈来愈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喜爱。但我们不要跟风,不能因空间而空间,要确确实实将空间用到我们的教学中,为教学服务,为学习服务。数学是一门逻辑性学科,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数学知识,还要懂得知识的渊源,要动手去操作,在做中学。因此,在一堂课中,整节课的活动不能只是发生的在空间内,也要关注空间外。如在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一节课上,教师不能让学生一味地在空间上学习资料,虽然空间上资源很丰富,可以让学生了解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性质、特征等内容,但还要把知识内容从空间上搬下来。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前准备一些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形状的图片,还有一些既不是平行四边形又不是梯形的图片来作为混淆。将图片发给不同的学习小组,小组内讨论、交流关于这些图片的认识和理解。然后每个小组以及组内每个成员都要将自己对图片观察的心得、体会等上传到自己的网络学习空间中,以备其他同学查阅学习,也可作为教师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的依据,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等。

2.灵活应对课堂上的技术故障

网络学习空间不像书本那么易拿易得,随时可看。因其特殊的技术与教育结合的性质就决定了外界对网络学习空间使用的影响。在上课中,出现网页打不开或打开缓慢的现象时有发生。这时,部分教师会采取先介绍将要展示的内容或进行另外一项活动来等待网页打开。但也有个别教师可能由于教龄不长、同行听课紧张等因素,在这种特殊情况发生时会措手不及,不知该如何进展才好。因此建议教师在上课之前,将设备、网络等问题考虑在内,一旦出现特殊情况应该如何处理,想好对策才不至于课上慌乱。

(三)智慧课堂教学评价策略

1.关注教师自身的教学评价

在跟进教师教学的过程中,了解到大多数教师还是很愿意认识到自己的教学问题并及时修订的。在一节课当中,教师作为当事人往往看不全学习的整个过程。此时,旁听者则可以很好地了解到教师所关注不到的一些细节。比如,有的学生举手好几次都没有被提到,之后就会显得受挫而不愿意再次举手,对课堂开始不管不问;有的学生性格内向,不爱主动举手、主动发言,有时教师注意不到这一点,一堂课下来,活跃的还是那几个学生。因此,面对诸如此类的问题,作为一个旁听者能很好地观察到这些,讲课教师应该虚心的与听课教师进行交流,以发现自己课堂上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力求使得自己的课堂更加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此外,学生对教师的评价也很重要。教师在很多时候都不能了解到一个行为、一个语言或活动过程、学习结果对学生自身的心理产生怎样的影响。有时候教师觉得很不错的一项活动,可能学生很反感,或者这项活动在组织、管理上不够井然有序,使得学生过于散漫或过于拘束。此时,教师与学生进行必要的课后交流是很重要的。教师要了解学生对活动的亲身感受,以此作出调整和再次规划。

2.关注学生学习记录,保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

进行及时、全面的了解学习记录包括学生在网络学习空间上的学习内容记录、创建的知识文档、所分享过的内容类型、交流的时间及次数等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式、学习弱项等内容。以此,教师就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记录信息分析学生的学习困难、学习需求而作出有针对性的学习指导和疑难解惑。同时,这也是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很好的时机。

四、结束语

智慧教育的实现和发展依托教育与技术的完美结合。网络学习空间作为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一种体现,能够为教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视角。基于网络学习空间的小学数学智慧课堂对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都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教学目的,教师需要将网络学习空间与教育教学充分融合,灵活运用网络学习空间促进学生学习。

作者:唐烨伟 樊雅琴 庞敬文 钟绍春 王伟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教育部 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第六篇:小学数学作业改革策略研究

一、提升作业趣味性

兴趣是激发学生习作的最好老师。在设计作业的过程中,教师要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学习情况出发,尽量多设计一些具有童趣性和亲近性的数学作业,根据需要,也可以把作业中的数学知识编织成一些童话、游戏或者是故事、谜语等的形式。通过多种渠道,拓宽学生的数学知识面,让这些生动有趣的作业内容取代过去重复呆板的机械练习,利于将学生们的习作兴趣激发出来,让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需求感,并且自觉主动的去完成作业。正是因为如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的时候,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将所学的一些数学知识蕴涵在游戏当中,以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他们在游戏中顺利地完成数学作业。比如,在让学生进行“数的组成”“乘法口诀”的练习时,教师就可以设计“对口令”的游戏,让学生和学生玩、学生和家长玩,让他们在游戏中掌握这些新知识。

二、能培养学生数学感的实践性作业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量与量的换算关系很多,其中,有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在小学生们的眼里就是高不可攀,究其主要原因就是他们缺乏一定的数学感,对于这些相对比较抽象的概念,让他们用感性去认识就会显得比较的贫乏,这也就导致了学生们在理解的过程中有难度,教师如果单纯地凭一张嘴的说教或者笔试的练习是不能加深学生对此的体会的。这就需要教师寻找一些好的解决方法,多为为其创造一些有利的条件、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动手操作的机会和途径,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感受和体会,逐渐地加深学生对这些抽象概念的认识,久之,学生们也就会对这些抽象的知识有所体验、有所理解了。

三、数学作业设计要多样化

小学数学课程具有探索性、有趣性、现实性以及多样性的特点,因此,在设计作业时也应该具有多样化,比如,教师可以把口头作业与书面作业有机地进行结合,将练习与课本的习题或者是实习操作进行有效的结合,将一些创造性的作业和知识性比较强的作业有效地整合在一起等,逐步的实现数学作业的多样化,将更多探索性、有趣的以及现实的数学活动也逐渐地成为作业设计的主要形式。这样也能为学生提供一些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学生们在习作的过程中也会更加的积极主动。

四、设计开放性作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探究数学知识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基于此,教师在进行作业设计的过程中,也要以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为最终的目的,以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为中心,多引导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还要学会善于思考,巧于思考,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意识,让学生们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会创新。在具体布置作业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可以多设计一些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题目,或者也可以设计一形式新、入口宽、解法活以及策略多的题目。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作业,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这样也利于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面积”的相关知识后,我给学生们设计了这样一个题目:“用一根长30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呢?在什么情况下的面积是最大的呢?”这个时候,学生们也会发现要求长方形的面积缺少条件:长方形的长与宽,经过比较,他们又会发现,当周长一定的时候,长方形的长与宽的数据也就会越接近,面积也就会越大了,这样的作业设计,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向着更广阔的方向发展。

五、提升作业实践性

新课程标准也倡导要“重视课程内容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有效联系”,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作业自然如此。因此,只有来源于生活,又能回归于生活的数学知识才是最有价值的。因此,在设计作业时,教师也要将其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设计一些生活化的作业,要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良好习惯和意识,提高学生们的实际操作的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比较强的作业。比如,在学习完“统计”的相关知识之后,教师就可以提议让学生到实际生活中去调查一个星期家里会扔掉多少个塑料袋,然后再画出统计图,此外,教师还可以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理念,就是保护环境的意识。为了切实提高环保意识,教师可以让学生想一些办法,怎么才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这样的设计,既能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又能巩固统计的相关知识,促进小学生对数学知识和应用的情感体验,学生们也能加强环保方面的意识,通过自身的行动加入到环保的大队当中。小学数学作业的内容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形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数学作业的布置也应该是能在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们的学习兴趣的,而且好要能够引导学生时刻关注自己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应用一些数学知识解决一些问题,然后再形成综合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学生向着更加全面的方向发展。

作者:张玲芳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区老虎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