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共10篇)

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共10篇)

第一篇:小学数学多媒体教学

一、将游戏引进多媒体教学寓教于乐

寓教于乐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教学模式。多媒体教学已不足以引发学生兴趣的今天,要提高学生的兴趣就必须有游戏的韵味,让学生感觉是在玩儿而不是在学,是在玩儿中构建学习体系,让学生在玩儿中,完成学的目的。在进行《分数的认识》这堂课教学时,我与信息技术教师联合教学,把这堂课设在了微机室,这一变化引发了学生无比的兴趣。上课时我与信息技术教师一起设计了一款游戏叫做“削木头”,是操作者用一把大刀,将垛的木头削成要求的长度,按照尺寸削。首先要求把木头削成相等两段,然后是三段、四段、五段,木头的长是15厘米。布置学生都说出削成两段、三段、四段、五段的木头都分别是多长,同学们兴趣高涨,不久就都给出了答案,接着,我又让学生说出分成三段的两段有多长,分成四段的三段有多长,分成无段的四段有多长。学生很快又得出了答案。我就开始讲解分数的概念和意义,讲解分数是怎么形成的,并由信息技术教师进行演示。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样是多媒体教学,却没有简单的知识演示,而是在游戏中让学生掌握了对分数的认识,在游戏中学到了知识,寓教于乐,在于“乐”中“教”的融入,要自然不感觉刻意,其实是教师潜心的“刻意”。

二、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探索的积极性

多媒体教学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式,但必须不断推出新的模式,才能引发学生长久的兴趣。当今是一个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竞争意识已深入人心。对小学生来讲,竞争也会引发他们的极大兴趣。在进行加减混合应用题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教学方式,设计多组图画,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根据画面编出应用题,并解答给出答案。同一组画面,能够编出的应用题多且计算正确的为胜利者,失败的小组要表演节目,胜利的小组得到站起来齐声说,“我们是最棒的”的奖励。这样的课堂生动有趣,学生积极参加,开动脑筋,最后同一组画面有一个小组编出了五道应用题并且计算完全正确而获得优胜,有一个小组只编出了三道,虽然计算完全正确,还是依然被罚唱歌。课堂氛围十分活跃。加减混合应用题,学生掌握得非常令人满意,在以后看测试中证明,应用题这堂课的教学得到了预想的效果。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并在探索中提高是自己对应用题的认知能力和解题能力。

三、总结

小学时期是由儿童进入少年的时期,是教育的启蒙时期,在这个时期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对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受益无穷的。因此,小学教师肩负的任务是艰巨的,人们说教师是素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小学教师是构建人类灵魂的地基,只有地基牢固了,人类的灵魂才能够得以塑造,而不至于坍塌。作为小学教师,要千方百计地探索新的途径,发展新的思路,达到真正的寓教于乐,给孩子一个美好的童年,一个充满快乐与认知的童年。在玩儿中学,在学中玩儿,伴着快乐成长,带着知识壮大。

作者:张天斌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国际学校

第二篇:小学数学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一、教师要对班级小组合理划分,优化小组质量

合作学习顾名思义就是需要学生组成不同的小组,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性格特点进行合理的小组划分。一般来说,小组划分可根据小组之间学生质量相当,小组内部学生质量存在差异的原则进行,这样保证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优势特长,还能使成绩优异的学生主动帮助成绩较差的学生,活跃学生思维。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通过这种小组合作的形式,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会了帮助同伴,同时与他人进行竞争。对于学生的学习质量来说,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激发。比如,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这一节课中,教师提出问题“长方形的周长怎么计算”,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通过讨论,让小组选举代表发言进行象征性总结。有的学生提出可以用绳子绕长方形一圈,然后测量绳子的长度;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只测量长度和宽度,然后长度+宽度+长度+宽度;有位平时数学成绩并不理想的学生还提出可以用更简单的方法就是长度×2+宽度×2。由此可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基本能够掌握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加上教师的补充,就可以完成学习目标。

二、发挥教师的指导性作用

在合作学习中,教师已经不再是主导地位的角色,已经将课堂充分交给了学生,给予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轻轻松松了。其实,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经常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他们之间谁也无法说服谁,谁也不知道对方是对是错,而数学是一个非常严谨的学科,对错自然需要学生清楚明白,这时候就需要老师这个裁判来作判断;有时候学生的想法还是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这时候就需要教师适时地引导。在课堂教学中,数学教师应该时常巡视学生小组学习的情况,观察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态度,一旦发现问题,立即进行纠正,对于那些性格比较内向的学生,则对他们进行积极的鼓励。教师还要注意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时间,既不能草草收场,也不能次数过多,要做到心中有数,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学习状态灵活把握时间。

在教授“圆的周长”课程中,笔者遇到了这样的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但由于是公开课又怕超过了预定的时间,在学生并没有讨论充分的情况下催促学生暂停讨论,最后导致学生小组合作的结果并不理想。此外,教师还应该适时对合作学习进行合理评价。在合作学习告一段落后,教师需要对学生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和总结,其中带有鼓励式的评价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鼓励不仅有口头表扬,还可以采取发放五角星和一些简单文具的方式。让得到奖励的学生更上一层楼,让没有得到的学生获得一个反馈,向那些表现优异的榜样学习。

三、总结

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能够实现小学数学有效的合作学习,帮助学生增强沟通能力,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让学生在充满相互合作、帮助和竞争的环境中学会聆听别人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同时,教师也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将课堂真正地交给学生,让学生主题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达到实现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化,达到课程标准高效教学的要求。

作者:朱梦倩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实验小学

第三篇:小学数学学生兴趣培养

一、教学中培养学生兴趣的策略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有利于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教师的教学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就像某位著名教育家所说:如果学生喜欢这位老师,那么学生肯定也会信任这位老师,学生会喜欢这位老师的课,会积极地去学习这门课程。这种情况在小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学生对教师的喜欢程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和生活的接触中去尊重学生,获取学生的信任,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环境,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才能提高学习兴趣。

2.采用探究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在发展,教育教学理论也在不断地发展更新。依据当前教学理论的要求,教师应该采用以学生为探究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教师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的教育教学理念。根据此理念的要求,教师应采用探究式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营造一个探究学习的氛围,积极地做好学生工作的引导者。例如,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知识就可以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中长方形和平行四边形两个图形的面积大小,并分组讨论,最后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答案。教师在评价学生答案的同时,发挥引导作用,提出数学的转化思想,根据已学的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3.教学要发挥生活资源的作用

从根本上讲,数学来源于生活,课本中的数学原理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原型。而且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设置跟现实生活息息相关。所以,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中选取合适可用的教学资源,让学生不再感觉和数学有距离,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采用生活资源教学的方法还能让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作用和魅力,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让学生保持长久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两位数的乘法时举例,有20名教师和150名学生坐车去旅游,成人票40元一张,学生票20元一张,超过30人的团体则可以享受团体价25元一张,让学生找出最为便宜的购票方案。通过具体的购票情境很容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掌握要学习的知识点。

4.发挥成功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

发挥成功的作用激发学习兴趣主要是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享受成功的经历,通过这种成功的经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数学的信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在课堂设计教学问题时要考虑学生能力水平的差异,设计具有难度层次梯度的练习题,适合所有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能解答出题目,让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也能获得成功的经历。成功激发兴趣法不仅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还能在课外灵活运用。教师在对学生的评价中不应该只有批评,应更多采用鼓励肯定的办法去评价、激励学生,通过积极的评价方法逐渐树立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不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结语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各种办法,但是由于学生本身的差异性和多变性,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况,及时改变教学策略。并且各个兴趣培养方法并非相互孤立,而是可以相互融合、相互配合的,教师可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不断摸索兴趣培养方法,通过各种方法的不断组合,去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作者:徐进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第四篇:小学数学教学中形象思维能力培养

1小学数学教学形象思维训练严重欠缺

现如今,我国的小学生在学习数学中的关键性问题就是数学思维的发展极不平衡,没有创造力,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是对公式的套用完成,缺少真正的思考过程。造成此项原因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重点放在了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而忽视了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学生还没有将一项事物转化成形象模式之前,就要直接变成抽象的理念,造成学生无法真正深刻的对其有任何良好的理解。

2数学形象思维在小学数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作用

形象思维广泛存在于数学的研究活动之中,并且不断的变化演进,从而以多种形式表现存在,同时也是决定着数学创造力与数学发现的一个核心性因素。实际上,数学中的大多数结果都是先从观察和实验中取得的,之后再经过归纳总结被发现。这也就表明,数学研究的活动过程中一般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自然的,数学定理和结论的阐述,能够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可是数学定理、结论的发现过程同样也是创造性的一般过程。明确的掌握了解数学研究活动中的发现过程,更加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所以,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之中,有效的利用数学知识度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做培养,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使整个的数学思维理念完成和谐有序的发展,这在实际的工作学习中是十分重要的。

3形象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培养

3.1直观教学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书数学这门课程的抽象性突出,要想良好的解决数学问题只能怪的高度抽象型和学生具体的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就需要使用直观教学的方式。直观教学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过程中十分有效。举个例子,在讲述圆面积公式的时候,教师可以用一张纸剪出两个面积一样的圆形,之后将这样两个圆从圆心至圆弧剪成多个大小一样的扇形。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两个圆张贴在黑板上,让学生直观的看见两个圆的面积是一样的。之后再把其中一个圆展开变成两个半圆,拼做一个长方形。那么通过这个直观的展示,学生就能够清楚的明白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就是圆的面积,已知长方形的面积是长乘以宽得到,那么理解圆的面积是长乘以宽乘以π就容易多了。透过这样一个直观的教学模式,让学生从形象到抽象,能够更加利于学生取得清楚的数学一般理念。

3.2引导想象

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建立课堂教学情境,充分的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因为现代心理学认为,表象不但是能够存储的,同时也是对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形成一个新的想象表象,也是开展形象思维的重要形式。

4结语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尝试各种方式启发、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整体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建设培养,也是对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有利辅助线索。

作者:马桂芬 单位:赤峰市松山区河南营子小学

第五篇:小学数学优质课堂构建

一、教学模式的多元化

课堂上我和学生们一起玩了一个游戏。我让大家数数一共有多少人,其中有多少男同学和多少女同学。待大家都数清楚后,再来算一算男同学和女同学分别占全班同学人数的百分比。学生们先是非常兴奋地数起人数来,等到确认了具体人数后,学生们又认真地计算了起来。全班共有52名同学,其中男生28名,女生24名,数字并不算太复杂,但是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要想准确地计算出百分比,需要他们细心并且仔细。不一会儿,就有学生报出他的计算结果,紧接着越来越多的学生得到了答案,不少学生都得到了正确答案。这个过程中,大家都非常积极并且十分投入。这不仅是多元化教学模式的一种直观体现,也极大地提升了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同时,将知识点融入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中,不仅能够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认识,还能够很好地提升他们对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二、学生参与的高效化

要想打造高效优质的课堂教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实用性非常强的,要想让学生对教学点有更好的掌握,必须加深他们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当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知识应用过程自然就产生了。因此,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是非常有必要的。提升学生对于课堂参与的模式有很多,可以设置有趣的课堂教学小游戏,也可以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探讨,还可以让学生间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展开学习研究。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地选取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这才是优质课堂的体现。在进行“平行和相交”这节内容的教学时,教学要点首先在于要培养学生对“平行”与“相交”这两种直线间的关系具备感性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再来引导他们进一步了解两种关系间各自的特征。

为了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让他们对这两种直线间的关系有更好的理解,在基本介绍了两个知识点的概念后,我让学生们认真想想生活中有哪些“平行”与“相交”的实例。很多学生立刻对四周认真观察起来。有的学生举起一本书大声说道“:课本上下两条边是平行的。”还有学生说:“黑板的上边和下边也是平行的。”这时,一个学生拿起两支笔让它们彼此相交,并且说道“这两支笔是相互垂直的”。学生们举出了各种各样的例子,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大家对于课堂的参与也十分积极。在这种很好的教学氛围中“平行”与“垂直”的概念已经很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大家对于这两个概念的实际应用也很充分。这对于提升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是很有帮助的。

三、课堂评价的人性化

教师给予学生的课堂评价是非常重要的。这既是对学生的一种判定,同时,人性化的课堂评价也能够很有效地给予学生肯定与鼓舞,加强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及学习信心。在给予学生课堂评价时,应当更有针对性。当学生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时,给予他们鼓励表扬的同时也要激励他们做到更好;当学生的回答不正确或者犯下小错误时,教师不应当批评指责,而应当在评价中引导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给予他们鼓舞,让他们积极改正并且在下次能够做到更好。为了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和口诀求商”的掌握程度,教学中我开展了一次课堂小测试,列出了几道思考题,让学生们展开独立运算:6×54×87×89×47×36×79×58×88×53×69×92×7待学生算完后,每一道题我都会依次点一个学生来回答。大部分学生对乘法口诀背得都较为熟练,对于答对的学生我会给予充分肯定。然而,也有学生对口诀表并不熟悉,当他们答错时我并没有提出批评,而是让他们再仔细想想。有的学生立刻就能够反应过来,然后得出正确答案;有的学生确实不记得,对于这种情况我并没有指责学生,而是让他们有针对性地对口诀表中自己不熟悉的地方再加强记忆,下次课再来检查,并且鼓励他们要加油。人性化的课堂评价能够化解学生内心的压力和胆怯,给予学生正面的鼓励能够激发他们多下工夫,进而提升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作者:潘林 单位:江苏省盐城市第一小学

第六篇:小学数学活动操作有效策略

一、学习材料生活化

在教学“百分数”一般应用题时,教师就要提前做好准备工作,要收集必要的信息。上课一开始就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描述学校周边道路环境状况。然后结合学生的描述信息,在众多信息中选择出一条:“为绿化道路环境。在校外公路栽种树木,一共栽了400棵,成活200棵。”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获得状况,自己提出问题,进行自主解答与探究。在学生遇到新的知识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必要的引导,告诉同学们“这批树木的成活率是50%。”这就引出了“成活率”和“50%”的教学点,让同学们先独立思考后小组交流讨论。运用这样的材料,使学习的信息完全来自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性。运用贴近生活的教学材料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适应“对话教学”之间的矛盾。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教材的内容,把知识和学生的实际进行重组和排列,让数学的学习更加有趣。同时,贴近生活的材料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意到数学知识的重要性,从而自主地注意生活中的数学知识,不仅增加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进一步促进数学的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理论知识实践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最终还要回归于生活。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掌握的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从而解决现实的问题,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积极鼓励学生收集、整理、加工生活中的数学问题,结合自己的数学知识,解决必要的数学问题,增加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更加注重的是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生活,去解决生活中存在的数学问题,而不是只注重公式的讲解,是否会做某一类数学题,考试得了多少分数等等。要联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做到数学知识的活学活用,就必须加强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如,在学习“百分数意义”后,出示了一道题让学生进行思考:我们班有30%左右的学生在家使用电脑上网,其中80%的学生是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20%的学生却在玩网络游戏。根据这一实际问题,让学生结合学到的数学知识去思考、解决身边的问题,从而不仅使学生升华了课堂知识,更加培养了数学的思想,增加了自己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身心得到锻炼,从而更加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三、问题处理兴趣化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到处存在数学问题。作为教师就要将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发现和总结,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和探讨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这样不仅使数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把数学问题与生活情景相结合,通过解决实际的生活问题从而达到巩固数学知识,提高数学技巧的目的。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基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依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学生的兴趣所在,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学生对数学的认识,发现数学的魅力。例如:教学厘米、米等长度单位时,可以从比高矮实际事例入手,使学生明白长度单位对于精确测量的意义。再让学生通过测量工具认识长度单位。然后从实际出发,联系实际动手测量图钉的长度、食指的宽度、书本长度、平伸两臂的长度、黑板的长度、教室的长度等。

四、总结

通过学习材料的生活化,运用相关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结合学生的兴趣所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的案例相结合,创造出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数学,感受到数学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让抽象枯燥的课本知识,充满生活的气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教学,增强了数学的亲和力和实际意义,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作者:孟丽勤 单位: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芙蓉小学

第七篇:小学数学意外资源有效利用

一、意外错误———贵在利用

小学生的年龄还比较小,他们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都还比较低,因此,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是很正常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有时会常常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认知的错误,从而给课堂带来“意外”。其实,学生的错误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抓准课堂上的“意外错误”进行利用,造就课堂的精彩。

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加减混合运算”一课时,教师先给学生呈现了这样的情境图:“原来有4只天鹅,飞来了3只,又飞走了2只。”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图列式。小朋友们列出算式:4+3-2。此时,教师追问:“你们会算吗?请跟同桌同学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然后指名回答:“先算4+3=7,再算7-2=5。”就在这几乎一致通过,而教师也以为可以顺利进入下一环节的时候,有个“不和谐”的声音响起:“老师,还有一种方法,我是先加2再减3的,4加2等于6,6减5等于1。”“不对,不对!”他的想法招来一阵“不对”的声音。教师对此并没有淡化处理,而是加以机智的利用,把萦绕在学生脑海深处的问题提到了眼前:“怎么回事?为什么换了位置以后得数跟原来不一样了呢?”接着,提示学生。可以请情境图帮帮他。在老师的鼓励和情境图的帮助下,学生意识到:2只天鹅是飞走的,不能加2,而应减2;3只天鹅是飞来的,不能减3,应该加3,所以如果要换位置的话,应该是4-2+3,而不应该是4+2-3。这样的调整,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也为以后学习“加减法的简便运算”埋下伏笔。

以上教学片段中,当课堂出现意外时,教师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这个“错误”资源,任之流失。这是个非常有价值的“生成”。正是因为教师冷静处理课堂突发事件,善于利用可贵的教学资源,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引导学生合作探究,精彩生成,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理解,变“节外生枝”为“节外生‘姿’”。

二、意外分歧———智在互动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是存在个性差异的,对于相同的学习内容,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的理解,有时候甚至会产生分歧。如果某个数学问题很有意义,学生对这个问题的兴趣很浓,在讨论这个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纷纷发表意见,且产生发散性、创新性的见解或者产生意见分歧,此时,我们就应该把预设的这个环节延时,让学生充分地展开辩论与探讨,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互动。

三、总结

总之,教学过程是随机生成的,“节外生枝”是不可避免的。这些“枝”(非预设)虽然生于“节”(预设)外,但它却是蓬蓬勃勃、富有生机的。教师应该运用教学机智改变教学预设以适应学生,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师生在互动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

作者:蔡燕婷 单位: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第八篇:小学数学课堂信息技术资源的利用

一、精彩动画串联,激活学生兴趣

在上《不退位减法》时,我在备课时就用多媒体引入了一些动画,针对中年级学生都喜欢如《喜羊羊》《熊出没》等这类动画,我在引入环节设计了如下活动单:1.给学生出示卡片,第一张卡片上是一群羊,要求学生计算羊村有多少个学生?进而计算我出的题目:64+7,61+25,32+5,19+252.思考: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什么?3.小组互助来闯关:狼堡有只狼,羊村有只羊。我们还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通过层层递进的关系,在一步步掌握学情的基础上,深入教学。随后我通过动画上的人物,让学生数一数动画片的小动物,让学生数一数羊村里有多少盘青草……这样的问题非常吸引小朋友的眼球,也取得了高效。

二、精彩课件分享,拓宽学生思维

传统意义上的课件总是让学生望而生畏,因为一般都以复习题、讲解题目为主,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所谓的课件枯燥乏味。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完全可以采用精彩的课件,这样的课件中可以配上音频、视频,以及符合儿童心理的一些小游戏等等,以此达到复习课的目的,同时又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特别是提高了学生的发展思维能力。比如在教学“认识除法”这一课后,学生们已经从头到尾学习了加、减、乘、除这四种计算方式,有不少学生在处理具体的计算时,觉得很费脑力,甚至觉得复杂而望而却步。我就利用精彩的课件,引导学生们纷纷开动脑筋,并结合课堂中我列出的几条题目,用笔在纸上进行了各种演算:(10+9+8-7)×5÷4÷(3+2)+1=9;(10+9+8-7)×6÷5÷4+3+2+1=8;(10+9+8-7-6)×5-43-21=6;(109+87-6)÷5-4-32×1=2;……每一页课件上是一个题目,要求学生分成小组,然后由小组的成员思考,看哪一个小组回答得又快又准确,这样利用课件比赛的形式,拓宽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精彩资源共享,激发学生热情

信息技术是一场革命,对于教学课堂来说,也同样如此。信息技术带来了精彩的资源,而这些资源共享后,给予学生的更是一种视野上的开拓,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热情,引导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积极融入数学王国,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到学习的乐趣。课外我建立了QQ群,让学生在群里分享有趣的资源。我会定期在群里公布一道类似数学上的发散性题目,引导学生课外积极开动脑筋,还会分享一些小游戏、小视频,通过游戏、视频的参与,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精彩。

四、总结

总之,小学阶段特别是中高阶段的学生,他们性格活泼又富有个性,教师要做的不是要管住他们,通过纪律的约束让他们融入数学课堂,而是要将数学王国的乐趣带给学生,通过这些乐趣的指引,让他们充分沉浸到数学学习中来,魅力的吸引比纪律的约束往往要重要得多。而信息技术更像是一把双刃剑,所谓的双刃剑,即有利也有弊,利在于能为学生、课堂带来福音,而弊在于如果利用不好反而会带来不少弊端、缺憾。所以,信息技术对于数学教师来说,更要学会充分运用、灵活运用,才能真正为高效课堂所用。

作者:杨奇珍 单位:福建省建宁县溪源中心小学

第九篇:双基变四基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思路

一、坚实基础上的创新才有力量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这是教育最根本的初衷,自然也是不可或缺的。一方面,老师们应该帮助学生加快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这种掌握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及时运用和反思领会而得,重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把握,能够举一反三,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实现对基础知识的牢记于心,例如我们教数字1-9的时候,因为1—9是抽象的数字符号,所以我们可以出示9把尺子或者铅笔等,让学生从中抽象出数字9,从而使其实际生活中就能从具体的实物中抽象出数字1—9来;另一方面,加强基本技能训练,这种技能是一种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仅仅让学生记忆解题步骤与程序,还应该让学生明白运用这些步骤与程序的原因。另外注意学以致用,让学生多加练习,增加应对不同题目的能力,从而实现脱离对书本知识的记忆,变成一种随时可以运用的能力。

二、扬弃传统寻求教学新思维

在夯实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作为小学数学老师应该按照新课标的要求提高学生的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一方面,要认识到数学基本思想就是数学的灵魂所在,是我们开展数学教学工作的主要纲领,过去仅仅要求老师们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但现在新课标要求学生们也要具备一定的数学思想,从而能够自觉构建知识系统,发散数学思维,从而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求老师们应重视数学基本思想的渗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基本数学思想,通过情境设置等,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数学思想的体会与感悟,例如我们在教学“分数除法”时,应该让学生明确“分数除法”是建立在“分数乘法”的基础上,使其能够理解分数的意义,一个数除以几,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一是多少,把分数除法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计算,从而自主构建起分数乘法与分数除法的关系。另一方面,老师们应该根据学生能力和基本思想的领悟,结合教学特点,创设出与学生实际相适应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在活动实践中积累经验,倡导主动学习、自主探索、动手实践等方式,把“应试”式的数学学习过程转化为对问题的探究过程。

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两者共进步”的教学思路

教育要从孩子出发,从“双基”到“四基”的转变需要教师帮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感悟数学思想,积累数学活动经验。不仅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静心再读、再品、再思考的空间,更要求教师与学生大家对话、交流、研讨,甚至反复研读讨论。一方面,要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意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的思考与实践能够促使其对知识的掌握并使之形成技能,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上来,才能使其在获得知识技能的同时,在数学思想、问题解决等方面得到发展,例如,对于1+2+3……+8+9=?对于这个算式,有两种解题思路:一种是累加,另一种则是前后相加,前者计算量大,后者相对简便,我们在日常教学中要让学生把这两种解法都予以展示,通过解题过程,学生一定会明白对于此类问题如何更好地解决;另一方面,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同时,要处理好其与教师主导作用的关系,开展有效教学。教师通过设计教学预案、创设教学情境、组织教学活动发挥组织作用开展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需要通过恰当的问题或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步步深入,引导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这一过程中,归纳和示范促进了学生理解知识,掌握技能、积累经验,感悟思想。这样既尊重学生个性,建立师生互信的平等关系,实现师生共同发展。

四、总结

“四基”的提出可以说表明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于教学改革的决心,也为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上文我们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思路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希望身处在教学一线的老师们能够在夯实“双基”的基础上,通过巧妙渗透基本思想,注重学生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为学生提供更多亲自实践的机会,让学生由过去的“两能”发展为现在的“四能”,从而最终实现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作者:钱怡洁 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江帆小学

第十篇:小学数学数与代数研究

一、研究设计与方法

首先是“具体材料的经验组织化”,即从现实“背景”中的问题情境出发,经过数学化的“探究”过程,提炼出数学问题或者模型;其次是通过“数学材料的逻辑组织化”产生各种数学“知识”,其中包括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数学活动是“运算”与“推理”,当然也含有拓展性的“探究”;最后的“数学的应用”又回到了现实的背景。此外,这五个因素中,“运算”“推理”与“知识含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我国传统的“双基”;而“探究”与“背景”则多少反映了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向。初步确定了数学题综合难度因素后,将每一个因素划分为若干个水平,这样,最终就可以根据数学题在每个因素上的难度水平去确定它的综合难度。我们将采取两条基本原则:一是层次性,即所划分的两个相邻水平之间要有较为清晰的层次差异;二是可操作性,使得对每个具体的数学题难度水平的界定,不会因人为而出现显著的差异。

二、形成性测试题与教材习题难度一致性比较

1.探究水平的比较。在对《标准》和其他文献的阅读后了解到,理论上探究是习题综合难度的一个因素。探究水平中识记是基础,理解是过程,对知识的识记与理解是进行探究学习的准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表现在学生能够记住一个概念的定义,能够举出一定数量的有关这一概念的正例和反例,能够在几个概念之间比较异同,并且认识到这些不同的概念所对应的不同解释,能够将概念从文字表述转换成符号的、图像的或口头的描述或表征。统计结果显示,教材和试卷习题在“探究”因素的三个水平上百分比差异不大,均比较重视“识记”与“理解”,在数学“探究”水平上涉及相对较少,试卷习题中的探究水平又不及教材。

2.背景水平的比较。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学习中有情景,在练习中有相应的背景,可以让他们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练习中对学以致用更感兴趣,同时也取得更好的效果。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生活常识的系统化,离不开学生现实生活的经验。同样的知识,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因为每个学生都是在自己原有的数学知识基础上进行理解,构建自己的数学知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数学世界、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营造一种现实而有吸引力的教学背景,让学生在自然的情境中,在教师的帮助下总结和升华已有的经验。

3.运算水平的比较。“数的运算”非常重要,以至于占据了现行小学数学的绝大部分空间。对于数的运算,《标准》在第一学段中提出这样的要求:“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四则运算的意义”“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统计结果显示,教材与试卷习题在“简单符号运算”水平上百分比之差相对较大,而在“复杂符号运算”水平上百分比之差仅为0.4%;教材中在“简单符号运算”的习题所占百分比明显高于试卷,而在“无运算”和“复杂符号运算”两个水平上的百分比又略低于试卷。

4.推理水平的比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考虑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逻辑推理能力是数学能力中的核心能力,无论是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还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离不开逻辑思维能力。在教材和试卷习题中应注重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而统计表明,教材与试卷习题在“复杂推理”水平上均很少涉及,大部分的习题都不包含推理,但试卷习题在“简单推理”水平上的百分比却明显高于教材。

5.知识含量的比较。统计结果显示,教材习题中36.7%的题目含有“一个知识点”,这一数值明显高于处于此水平的试卷习题,但在其他三个水平上,试卷习题的百分比又略高于教材。这说明形成性测试卷在题目的设置上更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

三、结论与建议

总的来说,在“数与代数”领域中,形成性测试题和教材习题一致性程度较好,这从综合难度直观模型中两五边形的吻合度即可看出;在“推理”和“知识含量”两个因素上还存在一定差异,但其他三个因素基本是一致的,虽然五边形严重地倾向“运算”和“知识含量”因素,但这与所选的样本是有关系的。同时,模型中五边形的整体态势反映出形成性测试卷在题目的设置上非常注重“双基”,注重数学知识本身的联系,但在“探究”“背景”两个因素上还显得不足,也就是说,在形成性测试题和教材习题中新课程理念的践行程度还不够。

作者:张江钦 单位:闽清县白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