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小学德育现状调查研究

一、小学德育现状

该小学是江西省一所公立小学,共有49名正式教师,其中本科学历25人,其中有20人本科非师范专业毕业;大专学历24人,9人为工龄20年以上的老教师,15人为语文英语数学专业毕业的年轻教师。该校有1-6年级,共24个班,其中二年级五个班,六年级三个班,剩余年级均为4个班,学生总人数为1123人。此次调查中,笔者对校长及一年级、五年级、六年级的班主任进行了直接访谈,此外,还随机对五位思想品德兼职教师进行了访谈。通过访谈,笔者了解了该校德育的一些基本情况。

(一)德育师资情况

该校共有59名教师,但无一名专职的德育教师,且兼任德育课程的有16个是非师范专业的教师,8个是师范专业教师。非师范专业的教师本科专业五花八门,通过自考教师资格证,参加教师编制考试进入学校教学。教师对教育学、心理学基础不牢,对教育原理、教育方法及小学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发展规律等知识技巧掌握不够。8个师范专业教师有3个为英语专业教师,2个语文方向教师,1个美术专业教师,1个数学专业教师,1个体育专业教师。该小学是江西省山区一个偏远小镇,很难留住教师,了解到的2015报考市区小学的教师有15人。今年全校六个年级,24个班,平均有两个老师分到每个班,该班所有课程即由这两名老师负责,除了保证语文课程课时外,思想品德课程都是根据课表安排由各班语文、数学等其它科目教师兼任。

(二)德育教学内容情况

该小学德育教学主要以思想课本内容为主,教师补充升华的内容很少,无法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学效果差。带二年级思想品德的张老师反应,品德课上讲话的学生很多,一节课用于维持纪律的时间占很多,也有学生拿出课外书看的,只要保证学生不说话这堂课就是成功的。校长评价:不把思想品德课上成玩手机课,自习课,能做到把课文念一遍的教师已经是很优秀、很负责的思想品德教师。对于这个情况,任职的某位老师态度很淡然,“农村小学不都是这样吗?”

(三)学校的德育方法

该小学的基本按照国家教育部的相关要求进行德育,一到三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课程,四到五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课程,选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各年级各班每周设有三节思想品德课。由于教师自身能力和学校硬件设施的限制,该小学的教学模式简单,基本上都停留在单向训练灌输阶段,以教师课堂说教方式为主,校会、班会、晨间活动为辅。

(四)学校的德育手段

德育手段主要依靠语言、奖赏和惩罚,以此来强化学生行为。教师通常只会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不能怎么做、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极少花心思、举出实际例子让学生真正明白为什么要这么做。情景、体验、环境手段在该校的德育实践中运用极少。参与的实践活动最能让学生产生共鸣,感同身受,内化道德知识。而该小学却缺乏这样的生活体验,一个原因是学校条件有限,无经费无场所组织活动,二是出于安全的考虑,学校禁止教师组织学生外出活动。所允许的开班会、年级大会也不是班主任根据学生需要开展,而是根据上级指示,完成任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只是陪衬。

(五)学校的德育评价机制

目前,上级对学校德育的评价只是检查其课时设置情况和教师安排;对学校和教职工的考核标准只看考试成绩;班主任是学生优劣的唯一考评人,考评内容只是考试成绩,成绩好的就是“三好学生”;对学生的道德评价标准还只是停留在遵守纪律层面,只要学生不出事,上面不追查,教师就不管。整个学校的评价机制依旧是最简单、最粗暴、最有效的考试成绩,缺乏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六)学校的德育实效

在这样的环境下,该校学生存在着普遍的问题,德育实效不是令人满意的。比如乱丢垃圾、破坏环境、打架、抄袭作业等违反纪律的现象时有发生;学生的责任意识弱,不会主动承认错误;不懂礼让;学生中存在很大部分学生认知水平较高,但道德思维能力却很薄弱。学生知行不一,人前人后不一样,不同场合不一样等表现较为普遍。该校学生德育现状良好现象表现为,如学生有礼貌,尊敬师长,能按时完成作业等。该小学基本能按照国家教育部规定进行德育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德育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学生在总体上呈现积极向上,品行良好的态势,但该校德育还存在很多不足与问题。

二、小学德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缺乏专职的德育教师队伍

该校无一德育专职教师,教师队伍素质不够。这是学校德育过程存在问题、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德育课程兼职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有限,德育方法技巧的缺乏,使得学校德育过程存在诸多不足,德育实效性极差。同时,部分教师不负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对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认知产生了消极作用。谁“正课”课时少谁就补上,谁不是班主任,工作任务轻就安排到谁头上。访谈的几位教师都表示乐意教思想品德这一课程,因为思想品德课程很轻松,无需备课,教学内容可以随意,课后无需批改作业,无需考试,更无人来听课考查。

(二)对德育的认识有偏差

首先,在充斥功利主义色彩的社会里,教育也偏离了它的本真意义,成了一种功利主义的教育,这种追求功利的教育是德育效果差的根本原因。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小学生道德心理品质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但学校、家长,学生看到的都是成绩,是排名,思想品德远没有考试成绩来得重要。德育地位下降是造成学校德育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其次,学校虽然对德育很重视不够,但只是停留在口头上。德育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没有真正落实在行动中。校领导开会给在校教师强调的也都是考试成绩,动员班主任任课教师抓紧考试课程教学,争取考出好名次。班级的学生道德水平如何,在不影响班级课堂秩序,评优评先的前提下,大部分领导及班主任教师是很少过问,德育的效果可想而知。最后,教师对德育认识不足,执行力度不够。在该校调查中发现,该校部分教师对德育认识不足,认为德育只是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责任,自己只要上好课就行,对前来告状的学生不过问便让学生去报告班主任。接受访谈教师在问及德育的重要性时都承认德育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却忽略了思想品德教育。学校的思想品德课程都是上成了讲故事课,自习课,临近期中期末考便会安排上语文课或者数学课。

三、提高小学德育效果的对策与建议

(一)提高教师素质,建设德育队伍

首先,学校应把好教师招聘这一关,多方面考察应聘者的道德水平、知识水平等,为学校聘进高素养的教师;尽可能的为学校招聘优秀的专职思想品德教师,逐步建立德育队伍。其次,应尽可能给教师创造培训、学习的机会,包括培训德育技巧技能,心理咨询技能,系统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德育学知识,并定期考核。再者,教师应应建立起终身学习的观念,自觉的提高自身水平,跟上时展的脚步。最后,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教师的一言一行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做的如何直接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故教师应严格克己,不能忽视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的积极作用。

(二)正确认识德育作为教育目标的重要地位

首先,学校应转变德育工作的观念,摆正德育作为教育目的的地位。所有领导、教师不仅有教书的职责更有育人的责任,学校道德教育要取得更令人满意的效果,不仅仅要靠班主任和品德教师的努力,更需要全体教职工的共同努力。每个教师都有传播正能量,帮学生解决道德困惑,纠正学生不良行为的职责。这就要求学校在对班主任进行能力培训的同时,也应增强学科教师的德育教育意识和自觉性。其次,学校还应改变重智轻德的思想。成才先成人,德育应作为学校的首要工作给予高度重视,建立健全学校德育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学校环境的育人功能,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充实德育内容

学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认知水平教授的学生能吸收的道德知识,避免德育目标过高而导致学生难以企及。德育内容应结合教材,紧密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引起学生的共鸣;反映时代要求,紧跟时展。教师不仅要重视私德的教育,也不能忽视社会公德的教育,不仅要应教会学生做好人,也要教会学生做好公民。

(四)创新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必须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模式,开发推行多样化的德育模式,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提高德育课堂实效。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某一道德问题或现象展开小组讨论或辩论。再如鼓励学生上台讲述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做过的一些高尚的事情和不道德事情,其它同学提出意见,教师点评。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媒体设备,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全班同学都能融入课堂,消除心中的道德疑问,提高德育实效。

(五)采用多元化的德育手段

再好的课堂教学也替代不了在实践活动身临其境的体会和感悟对学生的影响。学校德育效果的提高不仅是靠德育课堂的教授和奖励、惩罚手段的强化,更应该借助情景、榜样、体验等手段提高德育实效。让学生在亲身的实践中感受生活,学会为人处世的道理。首先,学校应尽可能的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比如,可以组织举办“我是小花匠”活动。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及所种的花草生长情况来评分的,制定细则,如提供帮助的多打分,破坏同学花草的扣分等。其次,学校应和家长联手,多组织学生参加集体户外活动。一些合适的户外活动能加强学生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和体会,加上教师家长适时给学生解释,补充,学生更易形成正确的认识,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和集体荣誉感,团结互助的意识。同时家长之间能交流教育学生的心得和好方法。

(六)完善德育评价机制

首先要建立起学校德育督导评估体系。建立健全对学校、校长、班主任、任课教师不同德育人员的德育评估评价机制,把德育效果作为评估学校、校长的首要指标,作为评选先进学校、优秀班集体和教师评优评先,升职的重要标准。不光看文化课成绩和升学率。其次,构建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机制。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让德育评价激励每位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师的进步。评价方法可采取观察、访谈、问卷、成长记录等,让评价能起到提高德育实效的作用。教师可鼓励学生参与评价,促进学生自我认识。也可邀请家长共同参与评价,更客观的反映学生的道德状况。

作者:邓小琴 胡云 单位:江西科技师范大学社会科学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