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体育教学形式探究(3篇)

小学体育教学形式探究(3篇)

第一篇:新课标小学体育教学形式探究

一、改变教学观念

改变教学观念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础,对于体育教师来说,教学观念决定了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对于新课标的实施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先制定教学目标,按照小学生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方法。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引导学生进行创新,且需要将学生作为课堂的中心,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教学内容。此外,教师还应当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多种练习方法,让学生自己选择最感兴趣的方式,还可按照学生的体育特长来为学生制定练习项目,使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从而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以往的体育课程较为重视运用技能的学习,并没有关注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逐渐意识到了“学会健体”的重要性,体育学习能力需要长期培养,主要是以运动技能为基础,没有运动技能的人无法确定锻炼项目与方法。因此,新课标对于学生掌握运动技能进行了规定,运动技能不仅是体育课程的关键内容,同时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载体,且掌握运动技能也是学习体育的主要任务,所以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训练,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提高教学效率。

二、优化课程设计

在体育教学中,优化课程设计内容、规范内容与举例说明都能够将体育技巧传授给学生。例如,在学习“双手向上抛实心球”的课程中,一些学生认为实心球较为危险,且重量较大,不喜欢练习。这时教师就可引导学生运用废弃的纸张来制作一些小道具,让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提出不同的想法,一些学生将废纸折成飞机,有一些学生将废纸团成圆球向上抛。另外,教师也可为学生制作一个与实心球类似的圆球,向学生示范标准的抛掷姿势,这样,学生们就会争相模仿,并在模仿的过程中体会到体育的乐趣,进而达到锻炼目的。在日常教学中,很多学生缺乏主动性,不愿意参与到体育锻炼中,但不参加体育锻炼就无法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且不会主动思考,不会创新。因此,教师应当选择学生较为喜爱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的注意,优化课程设计,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按照教材特点进行教学

在体育教学中,假如一直对教材内容进行反复练习,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因此,教师应当遵循教学规律,按照教材的特点来改变教学方法,进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可针对队形与路线等方面进行调整与改善。小学体育教材主要包括田径、体操以及球类等,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教师应当按照教材的特点展开教学,充分地挖掘教材的潜力,将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教材特点结合起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中,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在组织教学方法时,教师还可结合教材特点与教学重难点灵活地运用小组练习与集体练习,在分组时,可培养体育骨干,让体育骨干发挥自身的积极作用,围绕体育课堂来组织学习。但在教学中,教师不能只强调组织形式的新颖,还要按照教学原则来提高教学的时效性,注意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在规划课时的过程中,教师应当调整组织方法,在教学中不断磨练,提高驾驭课堂的能力。

四、运用情境教学

情境教学,通常是运用学生较为常见的故事情节或者相关背景来结合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引导下促使全体学生能够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小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力较为丰富,会采用直观形象的逻辑进行思维,此时教师便可按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思维形式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将直白的教学项目情境化,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在玩乐的过程中使其掌握运动技能,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耐力与四肢协调能力。例如,在练习“障碍跑”时,教师就可为学生创设“保卫小岛”的情境,在情境中教师可带领学生穿过障碍物,绕过“封锁区”,爬过“小山坡”,跃过“小河”,最终顺利完成保卫小岛的任务。在游戏的过程中,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应对各种“任务”,运用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学习,这样学生既能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还能够培养团结一致、克服困难的精神。

五、总结

体育教学中,教师应当以新课标的要求为目标,在教学中勇敢实践、努力创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此外,体育教师还需要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思维形式调整教学内容与组织形式,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进而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与思维能力。长此以往,学生一定能够养成自主学习、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从而使教学目标得以实现。

作者:尹晓艳 单位:江苏省大丰市小海镇南团小学

第二篇: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教学影响研究

一、前言

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德育大纲》明确地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表明,小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15%。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阶段,对小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助于学生人格健康的和谐全面发展,而且对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心理特点

低年级学生刚踏入校门不久,其心理特点与生理发育息息相关,观察事物往往只注意整体,不够精确,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推理。同时,注意力不稳定、持续时间短,活动的依赖性较强,尤为依赖老师,在课堂中喜欢打小报告,喜欢举手提问,遇到事情爱向老师咨询。有独立的愿望与要求,但在家中表现更为明显。情绪容易冲动,多随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同学间易产生矛盾,但也容易破解、和好,“破涕为笑”之类的表现时常见到。其次,神经系统较脆弱,自我控制能力较之幼儿阶段有了发展,但仍比较差,特别容易受他人的影响与暗示,进而产生不自觉的模仿行为。课堂上极易受其他同学行为的干预。爱抚的需要迫切,需要别人的关心与帮助。但喜欢游戏,游戏在教学中能更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另外,喜欢交朋友,但朋友关系很不稳定。自我评价几乎完全依赖老师。容易看到自己的优点,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缺点甚至不能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较多地评价他人,不善于客观地评价自己。而学习活动本身是否有趣,老师态度是否亲切和气,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机。因作业、考试分数引起挫折的情绪不如中、高年级学生那么强烈。综上所述,小学生心理特点问题可总结为:好胜、自私、依赖、不懂宽容;集体观念差,纪律散漫;与同学相处不太融洽、友好,容易挑起事端并产生攻击性和破坏性行为;喜欢动,情绪变化大,心理承受力差;自尊心较强,面对学习生活中的不如意,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挫伤,容易产生自卑和自暴自弃的心理。

三、有效利用体育课堂,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体育是教育之王,因此,体育对学生心理有着特殊的作用与功能。在体育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施教学手段,最大化的发挥体育的功能,将能有效促进或改善学生的心理健康。

1、身体活动和运动锻炼是发现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重要手段

体育教学是进行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过程,这个过程也包括情感上获得成功感的愉悦体验。情绪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学生在学习过程和身体活动过程中的行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现是其心理状态的真实反映。另一方面,通过运动锻炼可以减缓和治疗某些心理障碍、疾病,使紧张、忧愁、焦虑、压抑、沮丧等不良情绪得以宣泄,使人轻松愉快,心情舒畅。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运动锻炼能改善人的心理状态,消除心理障碍和治疗心理疾病,其可能性的理论依据一是转移机制,二是内啡呔释放机制。一些实验性研究显示有氧练习对情绪特别是抑郁和焦虑的个体有积极性影响。小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合理的练习密度,使其身体得到充分的活动,以忘却其他课程中所遇到的烦恼,从而有效缓解其心理压力。

2、体育竞赛活动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途径

学校体育通过特殊的身体活动形式,采用公开的、共同认可的方式和规则,以相互间身体运动能力(包括智力)优劣比较的形式进行挑战极限、超越自我,使学生自觉按照真、善、美的尺度要求自己,变外在必然为内在心然,变他律为自律,从而在满足精神需要的过程中,不断满足学生强身、交往、竞争和发展的需要。在体育课堂中,体育教师通过合理安排体育竞赛,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以发挥体育课堂的重要价值。体育竞赛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纪律性与自制力、公平竞争与创新意识以及团结协作与开拓进取的精神。而体育教学竞赛环境通常是风吹日晒,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在教学中,根据低年级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为了充分实施快乐体育教学,每节课安排两个游戏,分别在课的开始与基本部分。以开始的集体配合游戏,提高学生的集体意识;基本部分的竞赛游戏,以帮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通过游戏教学,学生在组织性、纪律性性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学生之间合作默契,关系良好。

3、体育群体活动是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认为适应和发展是人生的两大任务。某一特定适应水平随个性生理环境的改变,原有的适应平衡被打破,需要高一级心理机能和个性品质才能适应。若适应水平侧重于个体与环境关系的现状,发展是指向更高水平的适应。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对于人际关系的适应,所以人类的心理病态,主要是由于人际关系的失调而来。体育教学以班集体形式进行,人际交往呈群体多向性,有利于培养了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从社会文化的视角看,体育游戏、竞技体育和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体育精神是现代社会精神的缩影。因此,体育教学本身就是一个“课堂社会”,许多教学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实质上就是对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功能,体育课堂的有效控制、体育运动的有效挖掘,可以不断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改善、保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空间与自由,让其发展不受约束。

四、总结

作为未来人才的小学生,必须具有健康的体魄和心理,才能迎接社会的挑战。学校体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因此在体育课堂中应充分发挥教学的有利条件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以促进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大的教育意义。

作者:于文 单位:张浦中心小学校

第三篇:高效开展农村小学体育教学浅谈

一、农村体育教学现状分析

1.学生体育意识不强

“师傅引进门,修行看个人”,在体育教学中同样如此,受传统思想观念的影响,上体育课就是单纯的玩儿,学生认为这是浪费时间,在加上这方面的成绩也不是家长们所关心的,就对体育持一种放任状态,体育课也就成了学生的休息课,没有内容可供大家学习。首先,这种观念就是不正确的,既然要开展体育课,那么就一定有开展的道理,我们不能凭主观臆想就把体育课本身的价值忘乎所以,作为一名体育老师也要不断纠正学生的态度,让学生从内心里把体育当成一门课程来学,让学生在课堂上轻松学习。

2.城乡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经济上,我国城乡差距较大,在教育上也同样如此,首先,师资力量赶不上,部分年轻有为的老师不愿留在农村教书,教学条件跟不上。在加上农村学校的教学资源比较缺乏,缺少相应的教学设施,更缺乏保护设施,这就使得很多教学内容不能正常开展。如此下来,城乡的教学差距就在进一步拉大,我们不得不呼吁政府相关部门增强对农村教学的重视。

3.学校不重视体育的发展

在农村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学校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和金钱在文化课上,也不愿意修筑体育设施,这是当前农村教育的弊端,只重视文化课的发展,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培养,这也是农村贫困者一特殊原因造成的。在农村,运动会举办的次数相对较少,缺少比赛,缺乏竞争,没有奖励,这就导致了学校的体育教学一直呈落后状态。

二、有效开展农村体育教学

(1)小学正处于成长的黄金时期,体育锻炼是必不可少的,政府的相关部门应该引以重视,对农村教学资源给与适当补助,适当增加农村体育项目的投资,想方设法拓宽农村学校体育发展的经费来源,完善农村体育教学设备。虽然国家的拨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来源,但是,我们也不能忽略社会这支庞大的后备军,希望各界人士能够尽自己的力量去帮助这些山里的孩子,让学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篮球场和体育馆。同时也希望学校能够对农村小学老师多一点关怀,让他们有足够理由说服自己留下来与学生共同进步。

(2)健全学校体育管理机构。农村学校本身就缺乏体育器材,但是,我们也要保证已有的器材不要得到破坏,由于一些不正确的操作,很容易导致器材的损坏,我们要对器材进行常规的维护。除此之外,体育管理机构可以定期举办运动会,让学生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学会竞争,这也是对小学生的培养。农村学校也许缺乏这方面的专业教师,但是,可以给学校申请,让学校派出一些老师去培训学习,从而定制一套全面的体育特色比赛,让小学生和老师在比赛中找到不一样的乐趣。

三、体育教学方式的转变

1.精选教学内容

在农村,受多种条件限制,很多教学内容无法开展,那么,我们就要精选教学内容,注重实际效果。使之让学生很好的得到锻炼,同时也让学生学到基本的体育技能。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意照顾学生的运动兴趣,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教学。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对学生的技能培训,在满足兴趣的同时抓好课堂教学。

2.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小学生的生活应该是丰富而又富有童真的,我们的教学方式也要符合小学生的个性,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学目标的完成。在此,我推荐游戏法教学,把游戏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上课内容,也很好的避免了学校教学资源缺乏的问题,让学生在有效的时间里得到身心的放松,为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基本的体育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论

总而言之,我们不能对农村体育教学问题持不理不睬态度,作为当务之急,我们应该积极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案,让农村与城市的差距得到一定的缓解,对农村小学生的康成长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教育从娃娃抓起,相关部门应该高度重视,加强对体育教育的宣传,增加支出,构建合理的农村体育管理机构,为学校培养人才做努力,切实促进小学体育的高效开展。

作者:李祥兴 单位:重庆市酉阳县黑水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