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3篇)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研究(3篇)

第一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与生活相结合

一、唤醒生活经验

如果思想品德课堂的内容不能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不能贴近学生其他学科中的知识学习,就不能真实反映学生的需求,就无法从自己的思想认识出发,来观察生活,审视社会。有教师在设计《寒假生活交流会》的活动时,为了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首先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宽松、和谐、平等的教学氛围,从而便于学生能够打开思路,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观点,讲述在假期里的所作所为。在教学时,教师积极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出发,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回忆假期里看到的、听到的、自己做过的事情,学生互相分享,互相评判,最终和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联系起来,用课本知识去解释、剖析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只有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越充分,体验越深刻,得到的思想越激烈,印象越深刻。又如在讲授《维护消费者权益》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收看“3•15”晚会的部分视频,让学生先了解什么是“3•15”,什么叫消费者权益保护?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从生活中找出我们在进行购物、服务等消费时,商家和单位在哪些方面侵犯了我们消费者的权益?这时,学生已经议论纷纷,非常热烈。教师再启发:如果我们恰好遇到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你能想到用哪些方法解决这样的事情呢?一石激起三层浪,学生都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发言,并就解决措施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费者合法权益受损时,要通过正当、合法的途径来使问题得到公正、合理的解决。在这里,通过唤醒学生的生活体验,学生有了自己的评判是非的正确标准。

二、创设生活情境

学生对于思想品德的理解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如果教师一味地给学生讲授与生活分离的所谓纯理论、纯道德,那会只能是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联系生活,创设生活情境,把学生置身在真实的生活场景中,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般地体验社会道德和思想品质。换位体验和思考正是创设生活情景的一种方式,它能促成有如亲身感受的体验,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理解,激发他们的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认识。如在学习《同学之间》一课时,课本中讲述了王辉的父母因为婚姻关系破裂,最终导致离婚,法院判决,王辉由爸爸抚养。他周围的小伙伴及同班同学知道此事后,都议论这件事,说现在王辉是一个没有母亲的孩子了。我先提出一个问题:“王辉的父母因为家庭关系的纠葛而导致离异,是王辉的错误导致的吗?”学生说:“不是。”我又问:“既然不是王辉的错,我们能说王辉的风凉话吗?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王辉才好呢?”学生开始讨论,寻找解决的办法。我趁机再问:“如果你是王辉,你最需要同学们的哪些帮助?最想和同学们说什么?”学生一致认为都应该伸出援助之手,都说私下议论同学的不幸,不仅是对同学不尊重、不礼貌,更是在同学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更加深了同学的痛苦,加重了其思想负担。学生都想出了具体的解决办法。有的学生想从物质上给予帮助,有的学生想帮他辅导功课,还有的学生想安慰他、鼓励他,还要的学生说可以一起多参加一些活动来淡忘生活上的不幸。这样,让学生参与其中的课堂,不但能调动起学生的知识经验,唤起生活的体验,更能够让学生建立是非标准,摆脱世俗的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道德观。

三、体验生活过程

鲁洁教授说过:“道德存在于人的整体、整个生活之中,不会有脱离生活的道德。品德的培养应当遵循一种生活的逻辑,而不是一种纯学科的逻辑。”《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教育活动不能脱离生活。也就是说丰富生活内容才是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源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要树立思想品德中有生活,生活中有思想品德的教学理念。即让思想品德课堂走近学生的学习生活,让学生学习生活中有思想道德知识的引领,指导学生知道哪些事应该做,哪些事不应该做;哪些事还要我们积极倡导,发出号召。同时,我们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思想发展情况,让学生体验生活,体验生活中的品德,引导学生提高社会公德认识水平,让儿童在生活化的活动中回归生活,从而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从而得到持续和稳定的发展。小学思想品德教材的内容非常丰富,大都选入一些生动的故事来讲明一个道理。这些故事,内容完整、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学生读课文犹如身临其境。我们可以尝试让学生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表演者通过表演,能够体现到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人文内涵和思想内涵;学生通过观看表演,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人物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品德来,从而增强学生在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学生的责任感。例如,教学《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时,先让学生打开课本,找到76页习题,让学生把最喜欢要的东西想好写在书上的横线上。填好后让同桌先交流一下,说说你想要什么,为什么想要这些东西。然后让学生表演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让学生演了后评,评了再演。这样,长此坚持下去,学生会在评演中不断完善自己的言行,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认识水平。

四、开展生活实践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的思想品德要在实践中经得起检验。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除了加强课内思想品德知识的讲解之外,还要组织学生主动地、愉快地进行实践活动,从而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有利于知行统一,形成道德评价的能力,促进道德素质的提高。这样,就能很好地做到知行统一,形成思想品德教育完整体系。如教学《请到我的家乡来》后,我们就可以组织学生观察家乡的变化,激起学生强烈的热爱家乡,热爱国家的思想感情。

作者:侯卫东 单位:甘肃省陇西县首阳镇石家磨小学

第二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探究

一、师生关系的改进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就是权威中心,学生一般都是遵从者,这样不平等的关系会让教师和学生产生隔阂,影响两者之间的感情,也容易使学生失去自信心和独立自主的能力,不容易彰显学生的自主能力和能动能力以及积极性,这样更不能使学生的嘴巴和思想得到解放。

1.师生关系的平等有利于建立新型的关系

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生,而课程和教材都是客观的,而老师起着主导作用,这三者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且相互制约的。在平时的作业交流中,平等关系使学生会主动地和教师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生活的主体。人人平等的原则要求教师一定要尊重每个学生,而学生也要尊重教师,学生是要从老师那里学习知识的,而教师也能够从学生那里收获新的碰撞点,这样教师的素质也在慢慢提高。教师是榜样,是学生进行学习的合作者和引路人。当然,教师不能成为导演,不能总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规定情境去照搬照抄,那样会限制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当然更不是演员,不能把讲台当作自己的舞台,总是唱着独角戏,把学生当作观众。教师需要做的是,把学生拉到讲台上,也让他从心理上站得高一些,让他们勇敢地说出自己内心的想法,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不仅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更能帮助他们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从基础上来讲,素质教育其实就是一个活跃互动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两个方面的多种方式的互动过程,在上课当中不仅要求完成授课教学任务,同时还要塑造一个团结、互助、协作的课堂氛围来培养小学生之间的交流技巧。在相互、平等、尊重的课堂环境里学习,学生会更加愿意去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

2.和谐地师生关系能发展素质教育

注重创造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身为教师一定要多加尊重并且要相信自己的学生,教师把自己的情感全部投入给学生,他们是能够感受到的,他们会从心里真正喜欢上教师,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会排除心中的杂念,向教师表明自己的一些想法和不同的观点。教师还需要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只有独立思考才能有所创新。民主、和谐的氛围便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力保障,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设置不同程度的问题,程度好一点的学生能够做到“好上加好”,程度差一些的学生也能伸伸手就能够得到。只有营造出和谐、民主的氛围,才能让学生的头脑和双手得到充分解放,在和谐的氛围里,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

二、尊重学生才能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

每个学生从小生活的家庭背景不同,如果想要全面提升他们的素质,那么教师首先就要完善自己的道德修养。学生喜欢一个教师,不一定要求教师有多深厚的专业知识,不一定要求教师有多大的教学能力,他们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从心里面真正尊重自己的老师。所以,重教的重要表现还包括尊重学生。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个性,对于学生之间相互的人际关系交往,或者是个人的兴趣和爱好,都要适当地放宽要求,这样发展他们的个性,会利于融洽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加有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三、非智力因素的重要作用

学生的素质表现在两个方面: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上,大多数的老师都专注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智力因素上,觉得开发了智力,就能够很好地学好课本。其实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很大的,比如说情感意念和信念的力量。这些非智力因素能够很好地转化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确立新的学习的目标,产生持续的动力,拥有恒久的信念,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觉得很累。

四、总结

总之,学习思想品德这门课程就是针对学生的思想、形体改造;老师在讲课的过程里,既要让学生熟练地学会课本里面的重点内容,也要适度地发挥他们自身的个性,进而加快提升学生们的心理素质和思维创造素质。

作者:刘志云 单位: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南牛乡曹村联校

第三篇: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与实践教学

一、设定明确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一节课的灵魂,是一堂课的总体指南,教学目标的设定对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的目标存在着目标高、内容浮夸等诸多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有关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定需要重新设定。小学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定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从学生出发。思想品德教学目标的设定一定要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从他们真正的需要出发,切勿脱离实际,脱离学生。例如,通过平常的小事,让学生真正把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落到实处,在家庭里,要帮助父母分担家务,关爱父母。还要有独立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学校里,要热爱老师,团结同学,文明用语,爱护公共财物。

二、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的实践能力

课堂中传授的是思想品德的理论知识,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将理论付诸行动,只有在实践中课堂所学才能得以实施,真正体现其价值所在。这就要求教师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的时候要与生活广泛联系,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向学生传授自己在生活中领悟过的、正确的知识。实践与思维的碰撞会让学生更准确地掌握思想品德知识。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思想品德的水平进行一些活动的设计,例如:志愿者活动、社区服务活动、义务劳动活动等。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与巩固知识,在实践中也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让学生在实践中能够实现教与学的真正结合,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三、总结

总而言之,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目标与实践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以目标为引导,以实践为落实,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教学与实践中要把握教材的运用,灵活运用教材是其根本,结合时代的特色,抽换教材,重组教材,这既能体现教师的创新能力,又能将时代与教材融合,还能吸引学生的目光,可谓“一箭三雕”。

作者:姚会 单位:四川省广元市苍溪县东溪镇中心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