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性

小学数学教育的实践性

一、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

1.巧设问题,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经常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计问题情境,造成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内心处于一

种不平衡状态,产生不足之感和求足之心,从把学生引入“不平衡———探究发现———解决问题———平衡”的学习过程中。例如,在教学《行程问题》之后,我给学生出一道这样的题目:小华的速度为每小时3.5千米,小明的速度是小华的3倍,如果两人从同一时间同时向同一方向行走,几小时后两人的距离为9千米?这个题目特意让学生来演示,这道题目突破了常规“行程问题”的命题方式,提高了命题的趣味性和生活性,让学生从生活中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

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何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并获得相应的成功?我的做法是:

(1)面向全体,实行有差异的评价。那种以相同的目标、同样的速度,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表面上好象是面向于全体学生,实质上许多孩子的聪明才智被埋没,主动性被扼杀。我在教学中注意创造条件,让学生面对新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学生间、师生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实现有差异发展,为此我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预想学生在学习中的各种反应以及将会遇到的困难,提供适合各层次学生参与的问题信息。

(2)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保持愉快的情绪可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人在愉快的情绪中,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反之,不愉快的情绪给人以消极的影响。因此,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激励策略,如语言激励、表情激励、动作激励、实物激励、竞赛激励的各种方法去激励学生,营造一种愉快的心理氛围,让学生在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在运用这一策略时要注意:教师要善于掌握激励的“度”,激励要恰当不要过头;要客观、公正,不能厚此薄彼;要善于观察,抓住时机;要有针对性,不能滥用。

二、要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1.注重独立思考。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不是一个“被动吸取知识、记忆、反复练习、强化储存”的过程,而是一个“学生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调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解决问题、同化新知识,并积极构建他们自己的意义”的主动建构过程。2.鼓励大胆猜测。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没有想象力,就谈不上创造力,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就应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数学家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是一个凭借数学的直觉,提出各种猜想,通过实践验证,揭示规律的过程。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发现规律,使学生不仅获取数学知识,而且学会探究知识的方法。

三、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

1.化归思想。把有待解决或未解决的问题,通过转化过程,归结到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以求得解决。例如,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推导时,教师让学生拿出事先分割成16等份的圆形纸片,运用割补、拼凑、转化的方法,把手中16等份的圆形纸片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并写出计算方法。学生自己动手兴趣很高,有的同学摆出了类似课本例题的长方形,有的却摆出了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最后化简得出面积计算公式,使问题以求得解决。

2.归纳思想。研究一般性问题时,先研究几个简单的、个别的、特殊的情况。从中归纳出一般性的规律和性质,这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称为归纳思想。

3.演绎思想。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比较重视演绎思想的渗透,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设计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尝试后加强反思,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提炼,学生易于理解、易于接受。总之,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每个人一生的发展,越来越关注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个性的发展。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在教学中教师应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尽可能的多给学生提供观察、尝试、猜想、探求、验证、操作、练习的机会和充分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自主参与的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智力。

作者:赵丽 单位:河北省新河县西流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