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解析

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解析

摘要: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既符合幼儿思维特点又符合数学学科特点的幼儿数学教育价值取向。现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内涵和其中的重要概念“生活”和“数学”以及如何将其实践等方面进行分析,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进行说明。

关键词:数学教育生活化;数学;幼儿

一、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内涵

不同论者关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故首先对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进行分析,以防造成理解与实践中的混乱。在众多研究者所表述的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概念界定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张俊(2005)从幼儿数学经验的角度指出,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一个(数学经验)不断地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的过程,是一个让每个幼儿能够“学自己的数学、学有用的数学”的过程;[3]曾钰(2015)将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界定为教育者从幼儿熟悉的生活事物中提取教学素材及材料,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参与与数学相关的活动,并通过主动探索、操作形成相关的数学认知,形成相应的数学思维,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4]对上述概念进行总结可以发现,学者对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界定有两个共同点:一是认为数学教育的内容来源于生活;二是数学教育最终的目的是用之于生活。可见,数学教育生活化不是简单将数学与生活进行表面衔接,而是进行内在、高度自然的整合。从数学教育目标的制定、内容的选择、实施乃至最后的评价与反思均需与生活相衔接。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引导幼儿理解数学并学会运用数学。

二、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

在生活化数学教育中,数学应是富有生活意义的,“生活”是其中的关键,故在此有必要对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中的“生活”进行阐释。

(一)必定是儿童之“生活”

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是指幼儿之生活,而非成人之生活。成人与幼儿虽生活在同一天空下,接触的事物也似乎是相同的,但成人与幼儿真正所接触、所观察、所体会到的生活有诸多不同。儿童生活与成人生活相比,成人生活更多地体现人类文化,而儿童生活是从体现自然开始,逐渐走向文化。[5]若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看做成人之生活,如教师在幼儿园(或班级)之生活,则虽均是以幼儿园(或班级)为背景的生活,是教师与幼儿一起经历之生活,但幼儿与教师的所观、所想、所感均有所不同。如此虽表面联系了幼儿之生活,实则极易忽视其内在需求,未能联系其真实经验,并不能够真正实施适合幼儿的数学教育,不能达到更好地促进幼儿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发展之目标。其实,传统教育也十分重视教育与生活的联系,只是联系的是成人的生活、幼儿未来的生活,远离了幼儿当下的生活。若将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看做是“成人之生活”,则不过是换汤不换药而已。可见,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是一种对主体之关注,对幼儿之关注,对幼儿生活之关注,对幼儿当下现实生活之关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只见生活,而不管是谁之生活;只见生活,而不见幼儿”的状况出现。

(二)必不是日常生活之重复

杜威非常重视生活和经验在教育中的作用,作者赵真同时认为“学校教育并不是日常生活的重复,有意识的教育就是一种特别选择的环境,这种选择所根据的材料和方法都特别能朝着令人满意的方向来促进生长”[6]。可见,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绝不是指简单地对幼儿每天日常生活中的场景进行机械重复,而是结合幼儿教育的目的及当下幼儿数学发展的最近发展区,对幼儿的生活进行分析、选择与提炼,对那些能够满足幼儿当下数学学习需求的相关生活现象进行教育上的处理与呈现,使数学教育与生活相融合,使提炼出来的生活具有数学教育的意义。因此,把握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生活”的关键,乃是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日常生活进行提升,将日常生活中的数学现象上升为幼儿园的数学活动。

三、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数学”

幼儿教育生活化是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是适宜于幼儿发展的教育路径,但数学是一门具有自身抽象性、逻辑性等特点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独特之处,所以必须明确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中的“数学”是何含义,避免出现两个极端。

(一)避免数学简单化

数学只是“生活世界”中的一小部分,是对生活的一种提炼,两者相比较的话,生活更加具体和感性,数学则更富有抽象性和理性,数学教育生活化并不意味着“生活就是数学”或“生活可以替代数学”。将生活等同于数学,会造成数学的泛化或形式化,导致数学简单化,使数学教育失去数学味儿。比如,若在幼儿数学教育中过分依赖生活情境,过于放大“生活化”,仅停留于日常生活情境的热闹与有趣,整个数学活动变成了生活场景的复演,必然会掩盖数学的本质,难以为幼儿带来数学上的智力挑战,这就会出现数学活动的偏离,导致数学活动无数学的怪相。数学活动缺乏数学味,幼儿数学教育也便失去了其本身的价值与意义。因此,一定要明确数学生活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在生活中学习数学,如积累数学知识、提升数学能力、培养数学思维等,而“生活化”只是实现目的的途径和方法。为了生活化而生活化,带来的只是表面热闹下隐形的时间浪费和数学发展的延误。所以,要避免“具体形象的东西太多,而数学内涵太少”的情况。

(二)避免极端数学化

避免过于放大生活化的同时,也要避免“极端数学化”的现象,因为极端数学化下培养出来的幼儿便成了过于数学化了的人,这种人又成了过于分裂于生活、不完整的人,是与教育目的相背离的。数学生活化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幼儿更好的体会数学、学习数学,生活化是为数学服务的,但若是过于放大生活中的数学———“如果把这种手段和方法机械而呆板地运用,过于强调理性思维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改造的作用,则培养的人或多或少是‘数学人’或称为‘数学化了的人’[7]”。“数学人”是把数学活动当作他的一种生活方式,将生活世界进行纯符号性的数学化是他的存在状态。[8]可生活中不仅仅有数学,它不过是万千世界中的一小部分,只是对生活进行提炼的一种方式。生活化是为了数学教育,但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幼儿更好地生活。教育想要培养的是一个活生生的“完整的人”,一个适宜于当下社会生活并为未来美好生活做准备的人,而不是一个只会用数学进行思考的“数学人”。例如,运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自然测量是为了帮助幼儿了解测量的本质并为今后学习标准测量做准备,但若因为要比较班里两个小朋友中哪个更高一点,便用小棒、水彩笔、积木等物品进行自然测量后再进行比较,倒不如直接让两个小朋友站在一起更一目了然,更简单机智地完成了当下的任务。过于放大生活中的数学,即过于强调数学化会使幼儿的思维形式化,则变成了数学机器,只会用数学的逻辑去思考,忽视了生活中的其它方面,必将有碍其生活。所以要防止将生活过于数学化,数学取代生活的倾向。

四、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之关键

(一)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

若要真正发挥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作用,就要还原数学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使幼儿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在提升幼儿数学能力的同时,引导其爱上数学,学会恰当地运用数学思维以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数学是对生活的提炼,同时又是为生活所服务的,所以数学生活化应是在幼儿熟悉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返璞归真。教师应创设适宜的数学氛围,引导幼儿像数学家发现数学规律时那样对数学进行探究,将生活中的数学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与提升,形成数学规律,了解数学的形成过程;并运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数学应用中体会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只有这样才能还原数学与生活的真实联系,只有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才能真正理解数学,只有将数学规律运用于生活,幼儿才能真正学会如何使用数学,如此才能具备可发展的数学能力。

(二)体现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

数学本身就是一种文化,数学教育又受到所处社会的文化制约,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除了注重数学的科学价值外,也要体现其人文价值。蒋家尚(2017)总结数学教育具有理性精神培养、自我人格完善、艺术水平提升、科学素养提高以及思维能力培养等人文价值。[9]幼儿数学教育虽更多的是数学上的启蒙教育,但在进行幼儿数学教育时,除了要引导幼儿感受数学的有用和有趣,丰富幼儿数学知识、提升幼儿数学能力外;也要注重数学人文价值的发挥,在数学教育中提高幼儿的文化修养,如引导幼儿感受数学的对称美、数字的魅力、公平竞争的精神以及数学家的坚韧品格等。如此才能达到数学的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真正发挥数学教育的作用。

五、结语

本文从“幼儿数学教育生活化”的内涵出发,探究了其主要概念和关键之处。首先,其“生活”必定是幼儿的现实生活,而且必定不是幼儿日常生活的简单重复。其次,对其“数学”的理解与运用,应避免数学简单化和过于放大生活中的数学两个极端。最后,在具体实施时应注意实现“生活化与数学化的和谐统一”和“体现数学教育中的人文价值”两个关键点。

参考文献:

[1]魏婷婷.关于“数学生活化”的再辨析———从美国的“木匠教学法”看我国的“数学生活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8(3):77-78.

[2]高蕊.幼儿园大班生活化数学教育的研究[D].鞍山:鞍山师范学院,2016:12.

[3]张俊.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99.

[4]曾钰.昆明市C幼儿园小班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生活化的实践探索[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15:1-88.

[5]侯莉敏.儿童生活与儿童教育[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90-93.

[6]赵真.幼儿园数学教育生活化现状研究———以福州市A园为例[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16.

[7]王宽明,刘静.关于数学生活化价值取向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8(2).60-61.

[8]程广文,顾泠沅,王建磐.论数学课堂与生活世界[J].教育科学,2001,17(3):31-33.

[9]蒋家尚.数学文化的人文价值探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7(10):68-69.

作者:陈思曼 单位: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