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及教育策略

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及教育策略

摘要:随着科技的进步,各大网络社交平台已不囿于满足人的社交需求,它们功能俱全且推陈出新,使网络社交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们获得安全感、社会尊重甚至可以塑造“自我形象”。本研究基于马斯洛需求理论,研究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并提出以下引导策略:创设安全监管体系、搭建校内网络平台、提升自身素质。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青少年;网络社交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即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安全、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便在不断完善,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增加了求知需求和审美需求。

一、需求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网络社交行为探究

社交媒体平台百花齐放,给我们带来了无数的乐趣。本研究发现“微博”“b站”“ins”等社交平台不仅可以满足交往需求,还可以满足安全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

(一)安全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安全需求是个体主动寻求生理或心理的保护。社交媒体的兴起为人们的心理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因为人处于陌生环境时会产生渴望安全的心理需求。“微博”本是一个社交平台,在此疫情期间它及时开通了武汉市肺炎求助超话,让很多不能及时得到救治的市民有渠道可以呼救。有些善于在微博社交的孩子在超话发帖,网民进行转发推广,从而保障患者及其家人的生命安全。另外,武汉“封城”,市民在此境遇下极易缺失安全感。网络社交平台能帮助他们抒发内心的恐惧。同时,热心的网友也会陪他们聊天,使其获得安慰和鼓励,从而增加心理安全感。

(二)社交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交往(归属和爱)需求是指个体渴望与他人建立感情并获得其关怀与认同。据相关调查显示,“00”后陌生人社交需求强,是各类新型网络社交模式的主力军。他们愿意尝试多元化的社交模式,寻求伙伴,因为他们希望在网络世界做真实的自己,并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有关数据显示,多数青少年表示“更倾向手机社交媒体而不是面对面语言沟通”。究其原因,一是网络社交大多属于匿名社交;二是网络社交还包含粉丝、游戏、兴趣社交,拓宽了社会交往类型。他们在网络社交中更容易建立牢固交际圈,成员间志趣相投,因而群体归属感较强,从而情感较稳固,能满足其爱与归属的需要。

(三)尊重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尊重需求是指个体期望得到他人的尊重、获得社会肯定的需求。青少年的尊重需求大多属于外部尊重,即受到别人的尊重及高度评价。以往学习成绩是他们获得他人尊重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我们对青少年提出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要求。当代青少年社交除了看成绩外,会更加看重兴趣。因此,网络社交成为他们扩大兴趣圈的重要渠道。他们会通过网络塑造自己期望的形象,以期获得他人的称赞。不仅如此,在发表动态时,他们会斟酌语言图片、增加趣味性来吸引别人的关注。相比之下,青少年利用社交平台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更易于提升学习成绩,获得他人的尊重。

(四)自我实现需求下的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即开发自身潜能,努力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需求作为人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的过程必定是长久的。Web3.0时代的青少年的自我意识觉醒较早,个性需求也更加鲜明,他们所追求的完美可能不局限于学习成绩,更多涉及兴趣。其实,大众应该对以往嗤之以鼻的追星族进行改观。他们不仅会以偶像为榜样,努力学习、健身、培养爱好,成为更好的人,也会在疫情期间组织公益活动,传递爱心等。“成为更好的自己”似乎成为很多年轻人的座右铭。虽然少年们的路还很长,但并不意味着不能实现。

二、需求理论视域下青少年网络社交媒体使用行为的引导策略

网络社交媒体满足了青少年各层次的需求,但青少年仍处于心智尚未成熟阶段,世界观仍在建构当中。因此,社会和学校必须合力引导,最大程度上实现育人助人的目的。

(一)创设安全监管体系,满足安全需求

网络平台在带来大量社交需求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网络安全要跟上。首先,各大网络平台要依法建立健全网络安全管理机制,搭建良性的公共社交平台。其次,学校应该主动承担起网络安全教育的责任,通过开课或宣传的形式告知学生在网上也要遵纪守法,最大限度地保障安全的网络秩序。

(二)搭建校内网络平台,满足社交和自尊需求

相比以往,当代青少年自信和自尊的表现方式有质的提升。在社交平台,他们可以随时随地对各类事情表达意见。学校教育者应该意识到学生社交和自尊的需求。若能得到教育者的赞赏,学生的满足感将更加强烈。因此,学校可以搭建校内网站或app,深入学生,把话题选择权给学生。对于学生发表的观点,教育者要及时给予评论和肯定,满足其自尊需求。教育者应该利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优势来宣传优秀的事迹,或者组织互助活动以实现育人助人。需注意的是,满足自尊的需求绝非一味肯定或赞美。“自我意识”的过度膨胀也会把自尊引向自私甚至是自负。因此,教育者应当指导学生在社交过程中要以礼相待,尊重他人,因为这样也是尊重自己。

(三)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自我实现的需求

相关调查显示,大部分人在网络上的形象与现实生活不尽相同,甚至截然相反。浮夸的虚拟形象可能会将学生引入歧途。因此,教育者应当充分把握学生渴望自我实现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帮助学生真正达成自我实现。一要培养法律意识,传授网络法律知识;二要培养道德,保持善心,传播正能量;三要培养良好的身心素质,做到体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并重。

参考文献:

[1]王健.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5(24):70.

[2]刘斌志.21世纪我国青少年网络社交研究的回顾与前瞻[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9,32(02):107.

作者:龚苏忆 单位: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