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分析

小学语文人文教育分析

摘要:

对于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来说,人文教育的实施可有效地促进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落实。人文教育包括以下三方面: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拓展课堂空间,促进学生对人文方法更好地掌握,进而涵养其人文精神。

关键词:

人文教育;语文;教学;课堂

近几年,教育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社会呼吁“以人为本”。在这种形势下,语文教学中的人文性备受关注。在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笔者积累了很多经验,在人文学科中,语文学科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也突出了人文精神的重要性。语文教学要以人的进步与完善为根本,重视人的个性和尊严,以教材为中心,切合生活实际,对生活进行反思,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实现学生人格的完善与思想的进步。

一、深入了解教材,挖掘人文内涵

实施人文教育,最基础的就是了解教材,正确、深入地掌握教材知识,将教材中的人文思想和人文品格把握好。在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占有较大比例的是韵文、儿歌、童话,它们的特点是内容简单,教师在讲解、分析环节上不用浪费太多的时间。因此,对于低年级的语文教学,我们可以把焦点定在对教材蕴含的审美因素的挖掘上,使学生对美有所感受、有所认知,从而使其有创造美的意识。让学生学会用美的心态去审视生活,这样会促进他们快乐成长。而对于中高段的语文教材来说,其特点是内容深奥,涉及的面比较广,语言复杂。这时的教学要区别于低年级语文教学,要以课本为中心,抓住课外练习的机会,让学生汲取到历史、文化的智慧,使其可以更好地领悟人生的哲理,促进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

二、注重人文情境的设置,促进学生情感和认知能力的提高

儿童对于社会的认知,主要是经过形象思维来实现的。然而,课文里面所描述的情节,很多都离学生的实际生活比较远,情节中的人和事也都很久远。这样学生要想真实感受到课文描写的形象和事物就有一定的难度,此时就要进行情境教学。教师可结合形象,设置一个场景,给学生创造一个发问的环境,促进学生好奇心的形成,引领学生融入情境之中,进而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参与到认知活动之中。一般来说,情境设置的方法多种多样,我们经常用到的有:投身现场展现情境,通过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画再现情境,借助音乐熏陶情境,通过表演的形式感受情境,借助语言描绘情境等。

三、把重心放在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上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找出教材中的情感线索,通过这个线索发现情感的某种具体环境,协助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第一点,学生要有欣赏美的能力和意识。语文属于语言艺术,感染力非常强,它借助语言文字将大自然和社会的美生动地描绘出来,凸显了人类创造的艺术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发现这种艺术美。第二点,教师要让学生对美的认知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即感受美—接受美—认识美—创造美。

四、以学生个性发展为重心

学生的潜能可通过学习方法的调整得到激发,因此要注重学生的人格和情感,对学生的内心进行充分的把握。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置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的情感内驱力得到提升,协助学生实现自我发展,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更体现了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五、结合实际生活,凸显人文关怀

教师要注重生活化教学的开展,把握好课堂教学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使其在生活中可以汲取文化营养,丰富自己的知识库。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山水、气象、昆虫等自然现象展开观察,可通过开展一些户外活动,带领他们对自然风光、风土人情、文化动态、城乡变迁等社会状况进行了解,进而使其更牢固地掌握教材的知识。此外,对于一些远离学生实际生活的课文内容,要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比较难。因此,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要借助情境,将课文所描绘的生活画面再现,让学生去感知文章情景,吸引其注意力,促进其对课文内容更好地了解。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实际中,人文精神的培育很重要,它符合教学标准以人为本的要求,可以有效地提升人的潜能,使得语文课程的人文教化功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作者:王秋影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实验小学

参考文献:

[1]曹明海,潘庆玉.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J].课程•教材•教法,2012(6).

[2]李立军.对加强语文课堂学生活动设计的认识[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3(5).

[3]陆少玉.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J].广西教育A(小教版),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