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核心素养下初中美术教学方法研究

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要在课堂中体现,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美术学科的五大素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给我们一线美术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着力点。但是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具体如何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析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总结出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笔者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要义,总结出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核心素养”一词,为我国的教育提出了一个新的框架。目前我国的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核心素养”则是对实现“立德树人”教育方针到具体教学实践的一种过渡。因此,每个学科根据自身独特的课程功能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经过专家们的研究,美术学科总结出了五大学科核心素养,即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图像识读是通过对图像的观看、认识和解读,以获得美术知识和相关信息;美术表现是采用技法、媒材,运用美术语言创作出作品;审美判断是感知、评价、判断和表达美术作品,甚至是生活中任何审美对象;创意实践是在创新意识主导下进行的实践活动,是一种创造性思维的展现;文化理解则是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认同,能够尊重文化的多样性,也是对文化视野的拓宽。五大核心素养并不是全然割裂的,而是相互交集相互渗透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尹少淳教授就将美术五大学科素养的关系用“奥运五环”的图示呈现了出来(如图1)。核心素养的落地最终要在课堂中体现,课堂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美术学科的五大素养的内涵及其相互关系,给我们一线美术教师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着力点。但是核心素养本位的美术教学具体如何实施,还是一个值得探析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只有在实践中探索,才能总结出体现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方法。笔者以苏少版美术教材为例,结合“基于核心素养的美术教学”的要义,总结出了相适应的教学方法,陈述如下:

1体现课与课、学科与学科的关联性

就现在的苏少版美术教材而言,在课与课之间的教学上也存在着紧密的衔接性和递进性,所以不能孤立地看待一节课。美术教学也不仅仅是对学生美术技能的培养,还要体现它和其他学科之间的渗透和融合,美术本身就不是一个单一孤立的学科,它应该将学生的知识整合起来,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课堂教学的多元化,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将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落到实处。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体现关联性呢?可以采取以下突破口:

1.1主题系列性学习。构建适合学生思维发展的课程内容,突出学生思维的递进性,充分发挥课程的选择性,采用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方式,实现主题式教学。例如:七年级下册的造型.表现领域的课程,从《关注你我他》(人物肖像画)到《在临摹中感受》(临摹动态人物)再到《动感生活》(动态人物的写生创作),构成了整个人物画主题单元。《关注你我他》关注了人物面部五官、容貌和神态的表现;《在临摹中感受》是以临摹的形式掌握人体各部位的比例;《动感生活》则是在前两节课的基础上,学会表现动态的人物,侧重点各不相同,但都是在主题情景中尝试人物表现,以“情”为引线串联所有过程,将教学活动统一在共同的主题单元下创设人文情境,从而更加注重学生自我的感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三节课作为一个整体去设计课程,就可以很清晰地发现每节课不同的教学重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就可以帮助教师采用更合理更适应学生思维发展的教学措施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和创意实践的学科素养。

1.2探究性学习。不同学科有各自独立的不同的内容,但它们的内容又存在着交叉现象,这也为美术综合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可以开展探究性美术学习活动,形成“一科多知,多科渗透”的学习方法。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组织学生亲自体验和搜集相关的学习资料;指导学生在美术活动中探索,主动获取知识,促进学生自主性的发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发现问题,学会解决问题,在探究活动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实现学生能力素养的提升。例如在七年级上册《仕女.簪花》这一课中,在课前准备中组织学生从不同学科去研究唐代仕女文化:收集能体现唐代女性审美的诗词歌赋(结合文学),了解古代饰品的材质和工艺技术(结合劳技、物理),观看舞蹈《丽人行》总结出唐代女子的妆容和服饰特点(结合音乐),最后组织学生回到美术学科上,用自己探究所得设计一件精美的古饰,将学生们的作品集合成册并赋名为《簪花集》。通过这些探究活动,不仅理解了唐代的服、妆、饰,更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唐朝盛世的审美情怀,也是对学生审美判断和文化理解素养的有效培养。

2充分运用问题情境教学

问题情境是包含问题的现实情境,它能激励学生有目的地选择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跨学科的观念、思维方法和探究能力去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运用问题情境是学科核心素养本位下的美术教学活动的起点和关键。有句老话“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课堂上,设置疑问可以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究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运用问题情境,既可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也能够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在七年级上册《花的变化》一课,教学的重点是设计花卉图案,但在课堂上我并没有直接告诉大家我们的目的,以及图案的是什么,而是先欣赏大自然中各种各样不同的花朵,感受花的美好与芬芳,让学生明白人与花的密切关系,学生自己就会发现自古以来人们为了表达对花的喜爱,选择用花的图案去装饰美化我们的生活。用花卉的照片和花卉的图案进行对比欣赏,问“有什么不同呢?”,让学生自己发现花卉图案是对花的真实形象进行变化和改造的。再展示一朵花的六种不同图案,问“这是什么花?为什么不同的图案进行了变化却还被大家认出来了呢?”引导学生发现图案无论怎么变化都要遵循花本身真实的形态特点。进一步提问“这六个图案美在哪里呢?”让学生表达各自的观点,自己通过观察和思考,发现简化、夸张、添加、组合、重复、分解这些设计方法。在层层解疑中,学生懂得了花卉图案设计,提高了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等美术素养。教学中将美术的知识技能以问题解决的方式去学习,才能形成素养。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明确任务,以自主探究的方式获取知识技能,并运用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学生在日积月累的反复积淀下,就会形成素养。

3体验“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

课标修订中首次提出了“像美术家一样创作”,体现了对艺术活动实践性的重视,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提出像美术家一样鉴赏和思考,也要像美术家一样表现和创作,这说明强调了学生手上的实践,而不仅仅只是纸上谈兵,实践出真知是我们美术学科的根本特性之一,所以我们在教学课堂上必须充分体现出艺术活动的实践性。提倡“像美术家一样创作”注重了美术学科教学的过程与方法,以体验和实践的方式获得能力,以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在八年级上册《盛世.汴梁》这一课,我准备了《清明上河图》1:1复刻的真画展现给学生观赏,让学生直观感受到我国古代最长的风俗画作品所带来的震撼,带领学生跟随画家游览古城汴梁,对画面内容进行探究和分析,让学生看到作品对北宋汴梁盛世的真实记录,也了解到北宋时期的历史政治经济等社会情况,感受到作品宝贵的历史价值。课后,一位听课老师真诚地说:“感觉你这节课帮了语文老师、历史老师,就是没帮到咱们美术老师啊。”于是,在反思中发现无论是欣赏课还是综合课,脱离美术学科的实践活动,就会陷入纸上谈兵的僵局。所以,在这一课的教学活动安排上,我将《清明上河图》的艺术表现手法重点提出来,让学生用软笔进行局部临摹,再将每位同学的作品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幅长长的画卷,不仅让学生体验了中国画线造型的表现语言,也感受到了合作创造作品的乐趣。核心素养本位推行的教学方式不仅仅是教授学生知识和技能,还要让学生动起手来,针对不同年龄层的学生设计有效地实践活动,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让学生体验“像美术家一样创作”的过程,在创作自己作品的过程中,逐渐提升五大美术核心素养。给予学生实践的机会,往往也会获得令人惊喜的反馈。

4发挥过程性评价的激励作用

学生的初中阶段是一个极具个性的时期,学生的不同气质不同性格都会反映在美术课的表现上,包括他们对美术的不同认识,对美术作品的不同表达,这是他们的一个宝贵的亮点。教师应该去引导和保护他们的个性,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学习美术的心态,鼓励学生大胆地探索美术学科的魅力。让他们感受到所谓的艺术不是渴望不可及的,他们是可以驾驭的,让他们感受到艺术带来的成就感和幸福感。过程性评价的实施可以体现在两方面,一种是以质性评价为主的评价方式,例如大量描述性的评语,重视过程的记录。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建立积极、真诚地情感交流,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有时候,我们必须意识到很多评价不会立刻产生作用,但是学生的内心受到鼓舞和感染以后,会潜移默化地产生良好的影响,在我们没有察觉时就已经发生了激励作用,作为教师一定要保持耐心,坚持将激励评价进行到底。另一种就是建立多样的评价平台,例如制作作品集、利用网络平台、校内展示、校外比赛等,采用多样的形式激励学生参与到美术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成果的喜悦,兴趣就是在体验到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后建立起来的。目前,南京市推行的“艺测365”app就成为了我和学生进行评价交流的平台之一,我会把学生作业中产生的优秀作品上传到校内活动平台上进行展示,学生会感受到自己的作业被重视了,并且看到自己完成的很出色,建立起自己的自信心和兴趣,提高自己的美术素养。核心素养是以育人为目标的,对于教育教学有全面的指导性作用。在每一节课的教学中,将核心素养渗透进去是一个灵活运用的实施过程,不能只追求空洞的文本对应,核心素养在教学实践中是灵动的演绎,不是生硬的文本归类,它为我们指引了一个大发展方向,还需要我们教师坚持走探索之路,任重而道远。

作者:田月 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天润城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