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摘要:人们常说:生活中美无处不在,我们所缺乏的只是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这里的“发现美”的过程,即人们的审美过程。而小学美术教育,即从小培养孩子们的审美观,培养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发现美”的能力。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各种信息技术走进人们的生活,这些技术的出现使我们对美有了更直观、详细的认识。因此,本文就以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的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作为研究对象,希望能进一步了解小学美术的重要。

关键词:现代信息技术;小学美术;教学;有效策略

受新课程改革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小学教育的主要技术手段,小学美术教学同样如此。美术是小学生放松身心、探索世界的有效手段,通过小学美术课程,小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得到长足的锻炼和发展。因此,相较于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当代美术老师应更重视小学美术教学,在小学生的接受范围之中,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努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美术教学的现状

受我国传统教育模式,即应试教育的影响,小学美术在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得不到成分的体现,人们对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也不够,导致多年以来我国小学美术教育的进展不够理想,小学美术的作用也得不到显现,又进一步导致人们对美术教育的轻视。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教育行业新课改的推行,人们对小学美术教育的关注度越来越高,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小学美术教学的逐步融合,小学美术对于学生发展的作用得以显现。现阶段的小学美术教学中,小学生除了在小学学校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外,因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各种专业行美术学习的网站逐步建立,小学生们还可以在网站上学习浏览各种课堂学习中缺少的美术资源,老师们也可以在此寻找到更多的美术教学素材。总的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也小学美术教育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小学美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以学生作为小学美术教学的主体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学校教育的教学主体一般都是由教师担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这种传统教学观念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因此,我们必须转变发展观念,以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对于小学美术教学同样适用,学生是小学美术教学的主体,摒弃以往教师指定题目,学生按照规定通过简单的模仿或临摹完成任务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首先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真正将美术作为教学的重点来进行教学活动。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将美术的重要性教给学生,让学生也能将美术作为一门可持续的课程进行学习,而不是作为放松心情的娱乐方式。最后,教师可以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从学生的角度看待美术学习,遵循一定的美术教学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们能够心甘情愿的学习美术,而不是仅仅将美术作为一项学习任务。比如,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可以通过设定不同的情境来教学。以人教版小学美术中一年级上次的《各式各样的水果》这一课程为例,教师可以将一些水果带到课堂中,然后设定一个个以水果为题的情境,通过网络寻找出关于水果的资料,并让主动介绍自己喜欢的水果,如自己想吃的水果、想送给爸爸妈妈的水果、勇敢逃离大树的水果等,让学生自由发挥,使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

(二)以兴趣作为激发学生美术学习的手段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可见兴趣对学生学习的引导作用,对于小学生的美术学习有是同样的道理,因此,教师在小学美术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首先,小学美术老师可以在美术课前利用3或5分钟,从网络上寻找一些有关于美术学习的小视频给孩子们观看,创造出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其次,教师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可以适当的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将静态的想象画面化为动态的实际画面,如小学美术中二年级下册的《美丽孔雀》这一课程学习内容,在传统的美术学习中,大多数小学生对于孔雀的认识只停留在书本上或开屏,或临水自照的臭美形象,这种教学方法过于呆板,无法激发出学生对于美术的热情。但在现在,小学美术教师可以采用视频、图像等方式,展示雄性、雌雄孔雀外表特点、静态下的特点、飞行、展翅、觅食等动态特点等,使学生对孔雀有更加直观、清晰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激发学生对于美术学习的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现代信息条件下进行小学美术学习符合当前我国教育的要求,符合时展的要求,并对小学生的学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于小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积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提高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玉鑫.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小学美术趣味课堂[J].吉林教育,2017(21):130.

[2]郭萍,赵胜启.现代信息技术与小学美术教学深度融合的思考[J].基础教育参考,2016(17):63-64.

作者:李艳艳 单位:济宁市任城区二十里铺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