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

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团结协作的培养

一、正确分组

小组协作学习是协作式教学法的常用形式,因此,正确分组是开展协作学习的前提。一个学习小组的成员应当来自不同学习水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教学实践中对学生的学习、思维、接受能力以及上课表现等因素进行深入观察、了解,这样才能在授课思想上将班上的学生分出层次。例如,分成好、中、差三个层次。然后每个层次各取1~2名学生,组成一个学习小组,安排实践课坐在相邻位置,方便开展协作学习。一个学习小组人数最好不超过五人,以免造成组员过多,个别或一部分组员偷懒不学,完全依赖他人,达不到每个学生都参与学习的效果。

二、学习任务由浅入深

任务驱动是协作式教学法开展的动力,教师课前应当准备好足够的学习任务,难度上由浅入深。“浅”是为了兼顾各个层次的学生需求,让课堂上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学习任务,都能收获知识;“深”是为了设置问题情境,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积极主动去协作交流,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从而达到传递知识和扩展知识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形成团结合作能力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把握课堂教学上应当做到:

1.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尽量多地主动学习。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概念抽象、实际操作性很强的科目,上机实践没有生活中的实际模型。在传统计算机课堂教学中,通常由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演练,讲解示范一遍不会再讲第二遍、第三遍,教师重复这种讲练模式直至绝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运用协作式教学法则要求我们,教师要尽量少讲,让学生多去主动学习。怎样才能少讲而学生多学呢?除了必要的教师讲解示范时间,其余大部分时候我们只需要轻松发挥引导作用,在把握好上课内容与节奏的基础上,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积极主动去探索、交流、获取知识。

2.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不仅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又是知识的传授者。

协作式教学通过完成学习任务的方式,促使学生进行独立学习、独立思考,在遇到问题解决不了时,积极与其他个体协作交流、探讨,共同解决问题,从而自动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传递和扩展。例如:对同一小组内成员,首先独立思考完成学习任务,遇到不会的,可以与同组其他成员互相讨论,大家各自发挥优点,集思广益,最终共同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果组内成员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组与组之间共同讨论,发挥集体智慧直至问题解决,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主动参与了学习,同时,在交流的过程中还实现了互相传递知识。

3.适当的激励,辅以情感交流、人生观、价值观教育。

受计划生育政策影响,现在中职学校的独生子女学生越来越多,他们普遍任性,内心脆弱,以自我为中心,不愿与他人交流沟通,看不到他人价值。针对这些,在协作教学中,我们可以尽量找出接受能力差的学生,给予其适当的言语激励、表扬。增强差生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找到成就感。对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在肯定其能力的同时,要避免他们骄傲自负、个人英雄主义思想,多鼓励、教育他们学会与其他同学交流探讨,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分享学习成果。教师对差生的表扬和优秀生的肯定,可以给其他学生树立榜样,让学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从而看到他人价值。

四、课堂评价不可少

课堂评价是协作式教学法开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对小组协作学习成果的价值判断,可以让教师了解课堂缺陷,下次加以改进。在评价中,教师对完成任务又好又快的小组,在课堂中要着重表扬,对小组表扬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学生意识到团队的力量,认识到团结协作的重要性,使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中养成与他人友好相处的良好习惯,锻炼他们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作者:龚微 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职业技术学校